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诊断2.用于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二五行相克: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等。

三五行的制化和胜复: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二章阴阳五行【重点难点】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素问· 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类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领域,主要是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证施护。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医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1)概念:是指五行中 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 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 “反克”。 (2)次序:反相克,即 侮 木→金→火→水→土→ 木。
木 水
克 侮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10


10

10
侮 侮 侮

20

5

10

5

20
五行乘侮关系图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
• •
• •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吕氏春秋》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 阳”。 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 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 《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二)认识深化阶段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废一不可。”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 成百物。”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 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 可胜竭。”
医学领域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阳属性归类表
方 位
时 季 温 亮 湿 间 节 度 度 度
运 动
机 能
阳 上 外 天 昼 春 温 明 干 升动 兴 夏 暖 亮 燥 奋
阴 下 内 地 夜 秋 寒 晦 湿1、阴阳偏胜

数学在中医的意义

数学在中医的意义

数学在中医的意义
数学可以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和数据分析。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等都涉及到一些数学概念和原理。

通过数学方法对这些理论进行建模和分析,可以深入探究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数学可以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需要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信息。

通过数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帮助中医医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数学还可以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对药材的成分、含量等进行检测和分析,这需要运用到数学方法和技术。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数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虽然数学在中医中的直接应用相对较少,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数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只是一种工具和方法,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仍然是中医医师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西学中之中基心得体会——探究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地位与价值

西学中之中基心得体会——探究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地位与价值

中基心得体会——探究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地位与价值未学习中基之前,一直认为中医好神秘,把把脉,几碗汤药下去病就好了,学习后才发现中医是多么博大精深,它是我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五千年来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五千年来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以下是我对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地位与价值的学习心得。

首先,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阴阳五行理论以阴阳、五行为核心概念,阐述了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

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医提供了丰富的生理病理知识和诊断治疗方法,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阴阳五行理论具有独特的科学性。

阴阳五行理论看似简朴,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为中医提供了科学的诊断治疗方法。

例如,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确定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各个方面,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例如,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阴阳五行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五行、恢复健康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领域的优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加强中医理论研究,深入挖掘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内涵。

2. 提高中医临床医生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掌握程度,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3. 加强中医养生教育,普及阴阳五行理论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

4. 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将阴阳五行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易经与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是我对易经与中医的密切联系的学习心得。

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 阴阳五行学说是极其科学的公理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
众所周知, 中国科学界近年来曾出现否
定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潮, 具有代表性的是,何
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孟凯韬
(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有对立性;土与水具有对立性;水与火具有对立性;火 与金具有对立性。
§
对五行的本质作如上理解,就可看出,相生的本原
在于具有同一性;相克的本原在于具有对立性。而且,
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也得以克服,从而可以对中医理
论做出圆满的解释。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分别为A25(v),A25(y),且
§
A(x)+A(y)+A(z)+A(u)+A(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Q(x)=k1Q(y), Q(y)=k2Q(z), Q(z)=k3Q(u), Q(u)=k4Q(v), Q(v)=k5Q(x); A21(x)+A21(z)=1, A22(y)+A22(u)=1, A23(z)+A23(v)=1, A24(u)+A24(x)=1, A25(v)+A25(y)=1.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二、阴阳的关联性 按阴阳来分析的事物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三、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现对于其对立面来确定的;阴阳属性会相互转化。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郭明凯(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早在《周易》、《尚书》中就已对阴阳五行理论有所提及,并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万物的生长、自然界的运行加以总结和阐述。

但是在1963年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修订的第二版教材中,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识到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中医的诊治方法,而不是一种治病规律,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存在着相对的平衡和相互影响关系的一种理论,而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1]。

这一观点直接的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间接地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生命发生发展规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为了祖国医学的推广和发展,明确其核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1.阴阳五行的产生及发展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伏狡、尧舜时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阴阳五行观念萌生的时期[2],但是缺乏资料记载。

西周、春秋战国期间,《周易》、《尚书》等著作的记载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兴起提供了有史可查的资料记载,《周易》和《老子》最早对阴阳理论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五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最早对五行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阴阳[3]。

战国末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并结合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从而使得阴阳五行理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4]。

从西周到战国,经过史官对阴阳五行早期的不断实践,使得阴阳、五行的内涵不断丰富,天人之际的沟通,宇宙解构的阐述、自然运行的规律也不断地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得以阐明[5],阴阳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阴阳理论内涵也不断地得到扩充,从最初的明与暗,到多内涵的远与近、上与下、热与寒、昼与夜、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

2.阴阳五行学说是生命的本质阴阳五行学说是对人体生命本质的最基本的阐述,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其体现的阴阳属性,无非是其一方强,一方弱的综合表现。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

夜 阴 前半夜 阴中之阴 后半夜 阴中之阳
二 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相对性
2. 阴阳转化: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促使事物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 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相对性
3. 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按部位划分 心、肺 阳 肝脾肾 阴
阴阳学说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宇宙大自然的根本规律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与天地相应也” 《黄帝内经·素问》
顺应大自然的阴阳变化,调理人体的阴阳生理变化,预防治疗疾病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黄帝内经·素问》




四肢 外侧
按功能划分 肝 阳 肺阴
二 阴阳的特性
(五)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 是同一范畴相互关联的对立统一双方 ——可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能分阴阳
三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 阴阳学说的核心 ➢ 阐述自然界万物生长、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理及规律
三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 阴阳对立制约 Opposition of yin



四肢 内侧

腹 筋骨 五脏 血 手足三阴经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物质 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功能 肾阳、肾阴;肝阴、肝阳;脾阴、脾阳等
“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学说
精选课件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 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 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 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选课件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精选课件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精选课件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之主,以制阳光。)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精选课件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精选课件
作用方向 升、浮——阳 沉、降——阴
精选课件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选课件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精选课件
(五)阴阳的互相转化:
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向 其相反方向转化。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在现代也广泛运用,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

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

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

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

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

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

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

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

中医药学概论-阴阳五行

气血相互资生, 相互促进
(三)阴阳的消长: ●“消长”: 消——减少、消亡,长——增加、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 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 的增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消长必须在一定限度内。 长而不偏盛 一定限度 维持相对平衡 消而不偏衰 (消长平衡) ※消长是阴阳的运动状态,运动是绝
均可用阴阳失调(偏胜偏衰)来概括说明。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 及各种证候的属性。 审别阴阳——中医辨证的总纲领
症状、体征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望诊 闻诊 脉诊 浮大 洪滑 沉小 细涩
颜色 光泽 语音 呼吸 部位 至数 形势 阳 阴 赤、 高亢 声高 鲜明 寸部 黄 洪亮 气粗 青白 低微 声低 晦暗 尺部 黑 无力 气怯 数 迟
对立是统一的前提
※然而,它们即对立又统一
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对立”的表现: ※相反: 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 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为属 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斗争、排斥
阴阳相反导致双方处于相互对抗、相互排斥
状态。
例:
对的,阴阳在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
平衡,又在相对的平衡中进行绝对的消长。
※阴阳的消长是其运动的“量变”过
程。
●“消长”的表现 阴阳的消长主要出现在阴阳双方的对立制 约过程中。 ※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由冬至春至夏,气候由凉转 热——阳制约阴,阳长阴消 以四时气候 变化而言 由夏至秋至冬,气候由热转 凉——阴制约阳,阴长阳消 由于这种阴阳消长的变迁,万物才有生长收 藏的变化。
※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练习题
10.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邪与正 D.内与外 E.气与血 11.下列那一种传变属于相侮 A.肝病传脾 B.心病及脾 C.肺病及心 D.肾病及肝 E.肾病及心 12.肾精不足导致肝血不足,可称为 A.子病及母 B.水不涵木 C.相克 D.相侮 E.以上皆不是 13.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4.五行中属水的脏是 A.心 B.肝 C.肺 D.脾 E. 肾 15.五行中属土的腑是 A.胃 B.胆 C.大肠 D.膀胱 E. 三焦
1.相生关系的传变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 母”两个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 方面。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 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联系。
患者进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董红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有对立统一的含义。阴和阳 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 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 阴阳的普遍性 ▪ 阴阳的相对性 ▪ 阴阳的相关性 ▪ 阴阳的可分性
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31岁,以咳嗽,咳痰3天为主诉就 诊。自诉三天前淋雨受凉后咳嗽气急,咽喉痛, 并伴有发热,头痛,鼻流黄涕,逐渐出现咳痰黄 稠,咳嗽频剧。诊其脉浮数,舌红苔薄黄。 请思考:

中医学阴阳五行

中医学阴阳五行

再到后来,阴阳概括描述的对象从具体的事
物、现象延伸到抽象的事物、现象时,阴阳 学说才真正成熟,继而成为一个哲学。 阴阳的划分并没有好坏之别,阴阳交替被视 为万物的根本规律,阴阳平衡、和谐则被视 为最理想的状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 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 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说起“阴阳五行”,
一般中国人都不会感 到陌生。但真正了解 这样一种与中国传统 文化方方面面密切相 关的理论,以及这种 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 关系的人,或许就不 是很多了。
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 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指导疾病治疗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控制疾病传变 确定治则治法补母、泻子、

抑强、扶弱
附录
元气论、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的关系

元气论、阴阳学说 和五行学说,都是 古代哲学思想的精 华,虽各有所指和 特点,但又是相互 关联的。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上下
阳——上部
阴——下部
阳——体表 背腹 阳——背 阴——腹
人 体 分 阴 阳
表里
四肢 阳——外侧 阴——内侧 阳——六腑 阴——体内——内脏 阴——五脏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06医学专科)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06医学专科)
空间(方位)
上、外、左、南、天
时间
干燥

下、内、右、北、地
春夏

季节
秋冬
温度
温热 寒凉
湿度
湿润
4
重量
轻 重
事物运动状态
上升、动、兴奋、亢进 下降、静、抑制、衰退
例如:水与火(阴阳的征兆)、气与血
中医学领域中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温煦、推动、兴奋、升 举等特性的物质或功能-----属阳 凡人体中具有实体、内守、凉润、宁静、抑制、沉 降等特性的物质或功能-----属阴 如:脏与腑、气与血、营气与卫气、水与火
28
2.用于辨证----以阴阳为总纲概括疾病证候。 阳证 阴证 表证、热证、实证 里证、寒证、虚证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
其不足,恢复阴阳平衡。
29
(1)阴阳偏盛(实证)----损其有余 “实者泻之”
阴阳偏盛(实证) 阳偏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
阴偏盛(实寒证)
件。
天地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就发
生交感相合,因而产生自然界万物,并推动着
它们的发展变化。
7
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雌雄(男女) 二性之精的构合,有形万物得以产生, 新的生命由此诞生。 阴阳交感的机理: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 阴阳交感的意义:它是宇宙万物发生、发 展与变化的根源。
8
(二)阴阳对立制约
② 阴阳偏衰
病” “阳虚则寒”(虚寒)
“阴虚则热”(虚热) 阴损及阳
③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27
阳证
阴证(实热证 阳证(寒证
虚寒证) 热证)
④ 阴阳转化
阴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