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合集下载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参考第4号(总179号)2014年5月8日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内容摘要:2014年3月22-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为了更好地倾听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对中国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本届论坛邀请了与会公司结合自己的专长和论坛的主题撰写专题报告。

本期研究参考是麦肯锡咨询公司为论坛提供的报告。

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

在这份报告中,麦肯锡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

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关键词:中产阶级;驱动力;制约因素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麦肯锡咨询公司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

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一、中国中产阶级的潜力就在2000年,中产阶级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1;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68%。

今天,城市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52%;到2022年,还将涌现1.7亿城市新居民,届时城市化比例可能攀升至63%。

到2022年,中产阶级的数量将达到6.3亿,为城市家庭的76%和总人口的45%。

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中产阶级国家。

这股浪潮的核心是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居民收入的水涨船高。

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主力军来自技能型白领,他们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也赚取更高的薪水。

这既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硬”效益,也反映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改善的“软”效益。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众所周知,但政府对有利于释放中产阶级经济潜能的软性推动力的投资或许不太为人所知。

麦肯锡称不应忽视中国蓝领的消费潜力

麦肯锡称不应忽视中国蓝领的消费潜力
海外经济评论 2 9
亿—— 相 当于那 时 中国城 市人 口的一半 以上。 麦肯锡报 告对 中国前 景颇 为乐观:中国将越 过贫 富差距 日益扩大的障碍 , 并培 育 出庞大 的中产 阶级。因此 ,中国将逃脱 许多发展 中社会的命 运:由数量众 多的穷
出 了质疑 。
争夺低 收入 消费者 的外 国在 华企 业相 对较少 。 中最成功 的范例 要数 宝洁公 司 其
(r c e &G m l o ) Po tr a b C . ,他们 专 门为这 个市场 设计和 生产 产 品。不 过 ,许多其 e
他外国企业仍 然将焦 点集 中在 大多居住在 沿海城 市 的最 富裕 的消费群体上 。 麦肯锡 认为 ,现在应该 开始 关注低 收入人群 了。 麦肯锡 预计 , 从农村 涌入 城 市的工人很快将 开始成 为下层 中产 阶级;这个群体 到 21 年将增 至 29 0 1 . 亿人— — 大 约相 当于 当今 美 国的总人 口。 肯锡 估计 , 麦 随着这 些人 收入 的提 高 , 们将成 长为庞 大的中产 阶级消费者 , 他 其人 数到 22 年将达到约 05
人组成 的底 层社会 、极少 数 最 富裕 阶层 以及少 数处于 中间地 带的 中产 阶级 。 麦肯锡 大 中华地 区董事 高安德 (n rw G a t称这个判断为 “ Ad e rn) 头脑 清醒的乐
观。 他认为,中国政府清楚面对的风险, ” 并且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平等问题。 麦肯锡表示,中国未来 的中产 阶级消费者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 比, 面貌会 有很大不 同。美国等发 达 国家 的收入高峰 出现在 4 至 5 岁的人群 中,而未来 中国 5 4 中产 阶级 最富裕 的成 员将是 2 岁至 4 岁的年 轻人 ,这证明更好 的教育机会 能获得 5 4 更高收入 的工作 。 麦肯锡将年收入在 2, 0 元 ( 5 00 约合 310 , 美元 ) 万元的家庭定义为下层中 O 至4 产 阶级,而 中产 阶级家庭 年 收入 为 4 万元至 1 万元。 0 麦肯锡报 告指 出,中国年收入 1 万元的家庭和美国年收入 4 0 万美元的家庭生活水平相 当。 报告预计说,中国新的 中产 阶级对 医疗保健 、住房 、公用 事业及 娱乐休 闲的花销最大。 高安德表 示 , 明的外 国企 业将 制定面 向下层 中产 阶级 的销 售策略 ,否则可能 精 “ 被挤 出市场 。 ”这 类措 施包 括 :从 富裕 的沿海城 市向 内陆二线城 市扩张;通过本地 采 购等方法 降低 产 品售价 ;为不 同 的细分市场 生产不 同品牌 的产 品。 高安德表示, 这还意味着应该培养更多中国本地的经理人, 从而取代香港人或 新加坡 人——这 些人 如今 占据着 沿海城市跨 国公 司的管理职位。 高 安德 说 , 来 的外 国企 业将通 过销 售大众生 活消 费品和服务赚钱 , 未 而并非通 过销售 高利润 的奢 侈 品 。 还 补充说 ,比起如今 中国的富裕 阶层,新的中产 阶级将 他 “ 更西化” ,但 同时也 “ 中国” 更 。他 解释说 ,这 意味着 既拥有 io ,也信 奉尊敬 老 Pd 人 等 中国的传 统观 念 。

中产阶级你在焦虑什么

中产阶级你在焦虑什么

中产阶级你在焦虑什么
作者:谭梦桐
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8年第5期
5 万~42 万元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制定的标准,中国中产阶级是指那些年收入在1.35万~5.39万美元(约合9万~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4. 26 亿
我国目前有4. 26 亿中产阶级人口,每年的消费实力达到2. 9 万亿美元。

95%
9 5%的中产阶级都有焦虑感。

中产阶级生活压力大,缺乏时间沟通亲情、身体健康和工作
压力是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来源。

70%
中产阶层又分为顶尖级中产、精英级中产和入门级中产,分别占比10%、20%、70%。

波士
顿咨询曾预言,顶尖级中产和精英级中产的消费,未来5年将占城镇私人消费的55%,贡献81%的消费增量。

58%
还贷、购物、子女教育占据中产日常开销的前三名。

还贷占比最高,达58%。

在满足基本
生活需求的同时,中产的荷包主要贡献给了房子、车子和孩子,真正用于娱乐消遣的支出远远
低于前述项目。

29%
越顶尖的中产对出国热越理性,未来打算让孩子出国的中产已经从2012年的48%下降到29%。

这些中产认为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好,希望孩子能先了解国外,再自己选择,担心太小出国,心智不成熟,会学坏等。

4.3%
专业投资理财知识不足,形成中产最大的焦虑,仅 4. 3%的新中产对于投资非常了解,4 4%的新中产了解比较粗浅,其余的中产仅知道皮毛或根本不了解。

《2023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

《2023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

《2023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探讨中国消费者行为变化及对消费品公司影响。

报告指出,虽经济增长有压力,但消费者仍具韧性和乐观情绪。

1.关键数据o消费者信心指数:4 月跌破 90 并达到历史低位,消费者对整体经济形势和未来预期较悲观,可能会减少消费支出。

o消费者储蓄率:2022 年民众热衷存钱,58% 的受访城镇家庭希望“存钱以备不时之需”,达到 2014 年以来最高水平。

o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 年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去年同期名义增长 5.3%。

o城镇调查失业率:9 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 5.5% 与疫情前基本相当。

o消费价格指数(CPI):2022 年前 9 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增长 2.0%,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o外商直接投资(FDI):一直处于历史高位且 2021 年创下纪录,同比增长 21%。

1.消费者趋势o中国中高收入与高收入家庭两位数增长,未来三年预计新增 7100 万个上中产阶级家庭,刺激消费升级。

o复杂经济下高端品牌突出,本土品牌崛起,外国大众品牌受压,消费结构升级,本土高端品牌竞争力增强。

o消费者购买更明智,通过多种渠道买心仪品牌,注重性价比和多元化,非单纯求低价。

o消费者精明,研究产品技术规格,关注质量性能,促使企业提升品质。

o消费者认可本土品牌品质和创新,非因低价或民族自豪感,本土企业进步获青睐。

1.品牌应对策略o增加滚动复盘机制,保持经营敏捷,为充满变数的市场做足准备;o在整个消费者决策旅程中建立统一形象、传递统一声音,以启发、影响和转化富裕的消费者;o创新方法,解决消费者对于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担忧;o打造强大的供应链,提前预测并有效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系统性冲击。

1.结论o日益富裕的中国消费者有较强韧性,认为当前经济放缓是短期现象,条件合适时消费者仍会消费。

o经济压力使消费者购物决策更审慎,更看重品质和功能。

本土品牌在品质和功能方面表现优于国外品牌。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The McKinsey Quarterly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人口组成的变动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在中国城市地区掀起一波消费高潮。

2006年4月• Diana Farrell、Ulrich A. Gersch and Elizabeth Stephenson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很多跨国企业已将服务重点放在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客户服务上。

当这些富裕的城市客户是唯一的拥有可观的可支配收入1的消费者时,这种“取其精华”的战略确实能够奏效。

但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个规模大得多、构成复杂得多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就是中国的城市中产阶层,他们的购买力2将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参见附文:“关于本项研究”)。

虽然一些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这个新阶层,但还有很多公司尚未拓宽思路,因而可能错失良机。

不难理解中国城市富裕细分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这个消费群体尽管人数仅占城市总人口的1%,但年收入超过10万人民币3(约合12,500美元),且持有5,000亿人民币的资金(几乎占到城市可支配收入的10%4)。

他们对全球奢侈品牌有着无穷的渴望,这使得很多在中国的公司可以在不改变产品和业务系统的条件下获得成功。

由于该细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于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和寻求稳定收入来源的公司来说,为他们提供服务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如果将重点都放在城市富裕消费者身上,可能会错失巨变带来的机遇。

未来的20年后,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提高收入而迁移到中国的城市。

尽管这些工薪消费者先前是中国贫穷的一群人,但他们的收入将稳步提高,成为一个新的庞大的中产阶层。

尽管奢侈品厂商仅为最富裕的家庭提供服务,但其他类型的公司,尤其是大众消费品的制造商,通过将业务范围涵盖到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将获得丰厚的利润。

未来的中产阶层消费者正是今天的城市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很多城市里,目前仍然相对贫穷)。

为这一消费群体服务,企业需要大大改变战略。

中产阶级标准2022

中产阶级标准2022

中产阶级标准2022中产阶级的标准是年收入在50w以上。

中产意味着人的低层次“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中层次“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中产阶级成员,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薪金维持生计,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

除此之外,《经济学人》认为中产阶级的年收入为1.15-4.3万美元;麦肯锡认为,中产阶级年收入为10.6-22.9万元。

中产阶级的标志1、收入水平较高。

一般来讲,中产家庭收入来源比较稳定,现代社会生活成本很高,而中产家庭收入水平普遍位于社会整体平均水准之上,在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外,还能有一定结余。

2、消费水平较高。

当代社会中,大部分家庭都背负着房贷、车贷等,加上衣食住行等必要开支,有孩子和老人的家庭还要承担孩子的教育费、老人的营养医疗等费用,生活压力较大,中产家庭也大都如此。

3、职业多为社会中间阶层。

根据调查显示,中产家庭的收入与职业基本挂钩,其职业也多为社会中间阶层或之上的种类,多为公司职员、白领一类。

4、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基本相似。

中产家庭还有一个共同点,基本都有合理消费和投资的意识,并且比较注重生活质量,他们普遍认为生活的幸福感很重要。

中国中产阶级数量北大社会科学曾进行了一项调查,认为只有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有房有车无贷款,每个月收入4.5万多,年收入50万多,手上有150万现金以及其他七个条件,达到这些要求才算中产阶级,这样一来成为中产阶级就不容易了。

2021年胡润发布的中国财富报告指出,资产600万元以上的家庭有500万户,1000万元以上的家庭有202万户,资产过亿元的家庭有13万户。

从这份报告来看,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也非常多。

其实在《2019年胡润财富报告》中也提到,我国有3320万中产家庭。

胡润认为,中产阶级是指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费用后,仍然具有较高的消费和投资行为。

总的来说在中国,要真正达到中产阶级的标准,不仅需要在大城市有房有车,还需要有流动资产,这些资产至少要达到150万。

中国中产阶级的出路

中国中产阶级的出路

中国中产阶级的出路
佚名
【期刊名称】《科学投资》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当美林公司预言说未来10年中国中产阶级将增长至3.5亿人时,立刻就有人提出:未来10年.谁能、哪个行业能,哪种职业能给中国提供3.5亿个中产阶级的岗位?这个问题一经提出.乐观的预言家几乎同时陷入了沉默。

【总页数】2页(P43-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
【相关文献】
1.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 [J], 李春玲
2.中国中产阶级真相——面目模糊的中国中产阶级 [J], 辛保平
3.中国中产阶级现象的解读——基于中产阶级涵义辨析 [J], 李阳
4.论中国的中产阶级——基于赖特的中产阶级理论 [J], 周桥;
5.中国5年后有多少中产阶级?--中国5年后将有5亿中产阶级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第七章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鲍达民环球董事总经理, 麦肯锡公司2当前,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深刻转型。

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推动着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拥有强大消费力的新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2012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

城市的快速膨胀造成多重压力,包括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以及清洁水和居住面积的长期性短缺。

中国需要治理这些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增长,回应新兴中产阶层的需求及愿望。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将同时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为美国带来难以限量的商业机遇。

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将高达3.4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总GDP的24%。

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2%;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或将增至63%。

从目前到2022年,中国将新增1.7亿城市人口,城市人均收入差不多是农村人口的3倍。

城市中产阶层的壮大哺育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相应地,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因为城市化得到了提升。

城市化既带来了如基础设施大发展等“硬件”益处,也带来了诸多“软件”好处,如教育、医疗、个人金融服务的改善。

对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人们有目共睹。

但政府所做的那些能够真正释放日益庞大的中产阶层经济潜力的软性投资,却较少得到重视。

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不到1.5亿的中国摘要中产阶层力量正重塑着中国直至2000年,中国的城市中还只有4%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1。

截至2012年,这一比例窜升至 68%。

预计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将增至6.3亿—占城市家庭总量的76%,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

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一个中产阶层主导的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是中国中产阶层快速崛起的关键原因。

其发展和扩张几乎都发生在城市—今后也将如此。

如今的中国,城市人口占1 根据我们的定义,中产阶层的家庭可支配收入 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之间。

麦肯锡市场调研报告

麦肯锡市场调研报告

麦肯锡市场调研报告
根据麦肯锡市场调研报告,以下是我们收集到的重要数据和见解:
1. 消费者心理和行为趋势
- 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他们更愿意购买具有环保认证或社会责任认证的产品。

- 在线购物在各年龄段的消费者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年轻人中。

- 移动支付在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率正在迅速增长,这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市场竞争情况
- 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包括传统的实体零售商,还包括互联网巨头和纯电商公司。

- 在线媒体广告市场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广告主越来越需要寻求创新的广告形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 高科技行业也面临着竞争压力,各个公司都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

3. 全球市场机会
- 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各行业都在积极进入这个巨大的市场。

- 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群体不断扩大,为各种商品和服
务的需求提供了巨大机会。

- 数字化转型在各个行业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这为软件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市场需求。

4. 行业挑战
-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许多行业将面临人才需求转型的挑战。

- 市场不确定性和政治经济环境的波动可能会对企业的战略和投资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 数据隐私和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需要加强数据保护和合规性措施。

以上是根据麦肯锡市场调研报告整理的主要见解,展示了消费者趋势、市场竞争、全球机会和行业挑战。

中产阶级的人群特征

中产阶级的人群特征

2016年1月12真相Cover Story封面报道中产阶级的人群特征文/于当近些年来,“中产阶级”概念逐渐取代了“小康之家”,它特指一种消费人群。

广告商也在不断强化“中产生活”的概念:温馨的三口之家、暖意融融的家居、舒适宽敞的座驾、海外风景区旅行、华丽的商场购物……,“中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现代梦想。

“中产”没有国际标准前不久,瑞信研究院的一份全球财富报告为人们勾画了财富全景图。

在瑞信的这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有1.09 亿人进入中产,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美国的9200 万人,成为全球中产人数最多的国家。

然而,这个数字似乎并不能够让人们信服。

源自于瑞信对“中产”的定义,瑞信所采用的是资产标准:以美国当地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基准来界定中产阶级成年人,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系列,按本地购买力计算,得出其他国家的等值中产财富范围。

可以说,5万美元~50万美元资产标准对于热衷于存钱、偏好买房的中国人来说,并不算一个很高的标准。

即使在四线城市,拥有一套价值30万元的房产的要求并不算高;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普通住宅超过300万元也是稀松平常。

因此按照5万美元的下限、50万美元的上限来划分,以中国的人口来计,中产阶级壮大并且人数超过美国完全在情理之中。

另外一种对“中产”的标准所依据的是金融资产,也就是人们所持有的存款、基金、股票等等,这个标准的优点在于剔除了固定资产项目(主要是房产)的价值。

而安联集团刚刚发布了第六版《全球财富报告》,全球金融资产总额达到136万亿欧元,人均金融资产为1.85万欧元,也就是说拥有的金融资产达到3.9万人民币到23万人民币,即可进入中产行列。

但这个标准由于弹性太大,因此,在也不是很清楚和让人信服。

还有一种“中产”的标准是以收入来衡量。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 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

透视下一个10年中国经济新动能 -- 大视野

透视下一个10年中国经济新动能 -- 大视野

透视下一个10年中国经济新动能 || 大视野从宏观上,我对中国经济的基本分析框架如下:1、中国经济已经很确定地结束了自改革开放后长逾30余年的高增长,近年一直在一个大的箱体里调整,这一调整比人们预计的要长、要艰苦,历史地看可能需要20年(大致是2010-2030年)。

如果能实现自我超越,中国将成为现代化高收入经济体,然后继续发展,大致在21世纪中叶恢复到1820年GDP占比全球32.9%的水平。

不是讲大话,很多机构都做过研究。

例如,2010年渣打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团队预测,到2030年主要大国的名义GDP占全球的比重将改写为:中国24%,欧盟(27国)14%,美国12%,印度10%,日本3%。

即使那时中国的经济规模是美国的2倍,人均GDP也不过美国的一半。

2、如果未来10年在箱体里不能突破,中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1960年全球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50年后只有13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88个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

最重要的原因是,低成本优势丧失后,无法通过创新实现更高的价值。

3、所以未来10年何去何从至关重要。

而且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4、中国的希望在于,今天的基础条件更好了(硬件、软件和新消费者结构),发展方向是向好的(如龙头集聚、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善经济、绿经济),同时一些中国企业已经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我在调研中深感,中国经济正从“粗时代”走向“精时代”,从“浅时代”走向“深时代”,从“老时代”走向“新时代”,一言以蔽之,方向是精、深、新。

“精”是产销精准,生产精益,服务精细,产品精美,等等;“深”是越来越走向底层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复杂创新,同时也越来越走向基层,普惠化下沉市场;“新”代表着新一代、网生化消费者的新要求。

中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要看创新力,要看精深度,要看高效率。

如果沿着上述路径演化,中国经济必能龙腾天下,福泽人民。

而一个自体强健、有自驱力、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增速不会偏离潜在增长率,甚至可能有意外之喜。

关于“中产阶级”,你了解多少?

关于“中产阶级”,你了解多少?

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1麦肯锡标准: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

2福布斯标准:按照福布斯的发布的中国中产阶级,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生活在城市里;(2)25到45岁间;(3)有大学学历;(4)专业人士和企业家;(5)年入1万—6万美元。

3国家统计局的标准:目前国家统计局,对于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4网友心中的中产阶级:按照网络上,大部分网友对于中产的认定,基本以年收入20万元以上为准。

综合上述几个标准而言,我认为网友心中的数据比较客观,即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基本可以算中产阶级。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所以不能一概论之,我们就以一二线城市为例来做一个分析,按照目前联合国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与要素,中产阶级是那些满足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类阶层,基本分布在中层以上官员、经营良好的企业主以及受过专业教育训练的技能型人才比如律师医生等,当中还有一些所谓的伪中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领之类的人员,但是收入不是非常的稳定。

所以,针对以上的分类,有人做了一个满足所谓精神和物质需要的收入分类,如图:也就是说在二线以上的城市家庭收入需要达到50万以上才是中产阶级的收入标准。

中产阶级家庭的开支主要体现在家庭日常开支比如精致的衣服和食品,还有开支比较大的就是职业教育学习、孩子的教育经费、旅游度假费用以及医疗和退休金的储备,至于说比如第二套改善型购房开支,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实际上也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费用。

所以综合看,中产阶级生活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所以出现了所谓的中产阶层焦虑症,向上进入富裕阶层有天花板,担心有一天失业落入低收入阶层,所以大部分的过劳死和抑郁症都在中产阶层出现,因为不甘心的欲望和能力的极限之间出现了矛盾,比如中产的开支就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麦肯锡)

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麦肯锡)

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麦肯锡)中国中产阶级的稳步增长带来了经济变革和消费转型,这一改变仍在继续。

根据我们的估算,到2022年,将有超过75%的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在购买力相同的情况下,收入处于意大利和巴西的平均之间。

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上的花费小于50%,而且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有别于其他阶层。

上述定义的中产阶级在2000年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而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增长到了68%。

在未来十年内,推动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增长来自三大动力。

首先,政府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有可能提高工资水平。

其次,金融市场改革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就业增长,从而产生新增收入。

其三,向民营企业开放更多的经济领域可鼓励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和增加家庭收入。

假设上述情形得以实现,到2022年,中国城市家庭年收入将至少实现翻番。

上述宏观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变。

自2005年以来,我们一直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跟踪分析中国的消费群体,并依据其收入水平﹑年龄阶段﹑地理位置和购物习惯勾勒出中国消费者群谱图。

我们近期的调查发现: 在新兴中产阶级之中,上层中产阶级即将成为今后十年带动消费支出上涨的重要引擎之一。

与此同时,一批更加全球化思维的中国新生代将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产阶级的增长在中国内陆小型城市的增长将快于东部沿海城市 ; 网络消费者的影响也将继续加大。

要更多了解中国的电子商务。

“上层中产” 成为新主流群体中产阶级迅速成为主体消费力量——他们的消费行为更精明和成熟,更愿意为产品品质支付溢价,并且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比越来越大。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将中产阶级中家庭年收入介于10.6万—22.9万元人民币的群体称为‘上层中产阶级’,这在过去的研究被称为“新主流阶层” 。

2012年,该阶层仅占所有城市家庭的14%,占比远不如“大众中产阶级” (家庭年收入为6万—10.6万元人民币)。

未来10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17个新兴产业

未来10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17个新兴产业

新的科技浪潮一直主导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并不断涌现出新的产业,促进社会进步。

事实上十年前,全球市值前10名主要还集中在能源、金融等传统产业。

现在已经被高科技与互联网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互联网作为新产业从1995年网景上市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信息门户、电子商务、搜索、社交及共享经济等几个里程碑性的产品阶段,雅虎、亚马逊、谷歌、FaceBook、Uber等标杆企业不断将产业推向高点。

未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将逐渐往深度精度发展,比如从满足用户的普遍性需求开始向个性化需求延伸。

另一方面,“互联网+各行业”成为共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推动“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

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传统行业也密切嫁接前沿科技,在焕发出新的光彩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风力发电、光伏、核电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类的能源结构。

锂电池和超级电容改变了电能储存和利用方式。

新能源汽车在最近几年的爆发震动了整个汽车产业。

工业4.0推动传统制造业进化精细“智”造,大数据、分子诊断、新兴材料、工程技术等在医疗医药产业的大规模应用也不断提高人类自我修复和拯救的能力等等不一而足。

社会与经济进步的车轮永远不会停止,资本一直是推动新产业发展的弄潮儿。

那么未来10年,又有哪些新产业值得我们期待?那些产业能够孕育出新的千亿美金、甚至万亿美金市值的伟大公司,给投资人带来最丰厚的回报?下文将细数我们认为的最具投资价值的十余个新兴产业,也是我们对上述问题给出的答案。

正文一、云计算企业向云端迁移是大势所趋。

可以看到:1)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增长依然齐头并进,不是零和博弈;2)IaaS层面:拥有多元化的商业应用生态圈越来越重要,如亚马逊、谷歌、微软等;3)SaaS层面: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OA、CRM、市场营销、B2B 大宗商品采购等领域,如SalesForce、Sap、Oracle等;4)PaaS层面:没有出现独立巨头,未来更可能由IaaS巨头向上或SaaS巨头向下延伸。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_亚洲-未来已至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_亚洲-未来已至

未来已至2019年8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创立于1990年,始终致力于深刻理解全球经济的演变。

作为麦肯锡公司的商业和经济研究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旨在为各界领袖提供商业、公共、社会等领域的真知灼见,帮助他们制定管理决策和政策决策。

我们的研究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整合商业领袖的智慧洞见,形成独特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我们运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论,通过剖析微观经济的产业走势,更好地把握影响商业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宏观力量。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深度报告覆盖了20余个国家和30余个行业,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六大主题:生产力和增长,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全球金融市场演变,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

近期的研究报告评估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收入差距,生产力难题,消除两性不平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全球竞争新时代,中国创新以及数字技术和金融全球化等问题。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由以下三位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领导:Jacques Bughin、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和James Manyika(兼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

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包括Michael Chui、Susan Lund、Anu Madgavkar、Jan Mischke、SreeRamaswamy和Jaana Reme。

资深研究员包括Mekala Krishnan和成政珉(JeongminSeong)。

我们的项目团队由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以及资深研究员领导,囊括了麦肯锡在全球各地分公司的咨询顾问。

各个团队依托于麦肯锡公司遍布全球的合伙人网络和行业及管理专家。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委员会成员来自世界各地,拥有多样化的行业背景,由以下成员组成:Andrés Cadena、Sandrine Devillard、Tarek Elmasry、Katy George、RajatGupta、Eric Hazan、Eric Labaye、Acha Leke、Scott Nyquist、Gary Pinkus、SvenSmit、Oliver Tonby和Eckart Windhagen。

下一个十年,这5个变化将改写中国商业逻辑

下一个十年,这5个变化将改写中国商业逻辑

下一个十年,这5个变化将改写中国商业逻辑作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9期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最终决定我们人生的只是几个抉择时刻,而这几个时刻的出现并不确定,它有宏观大势的影响,亦有个人累积到一定时刻的爆发,更有不可描述的际遇。

过去的十年,抓住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三者之一,基本上不会过得太差。

那么下一个十年呢?对于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对于老当益壮还有梦想的中年人,对于过去因为种种原由与自我飞跃失之交臂的人,难道没有机会了吗?我相信如果延续过去的道路,或许答案是消极的。

但是如果我们拨开云雾,真正的答案是乐观的。

下一个十年,呼之欲出。

但它显得非常扑朔迷离,显得阴晴不定。

上一个十年,多少青年曾摩拳擦掌等待着自己长大,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时代,但他们在上阵的时候,便气馁了,人是不能泄气的,一旦气泄了,人便没有了精气神。

下一个十年,依然是浩浩荡荡的,伟大前程,依然是轰轰烈烈的。

它依然延续着世世代代的道,却披上了新的十年的法与术。

我们要抓住不变的,尽快跟上变了的。

01什么是不变的?1、不变的是笃信原意是指忠实地信仰(某宗教),语出《南史·傅缚传》:“绰笃信佛教,从兴皇寺慧朗法师受《三论》,尽通其学。

”与企业家、真的创业者(不是投机者)接触越多,我便发现他们身上都有自己的笃信,以及偏执。

那种笃信和偏执将伴随他们的生命走向终点,将他们引领少有人走的路,将他们带上高山之巅,即使高处不胜寒。

若没有这些笃信,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依然能发财,能过得体面,但他们终将泯然于众人中。

无论他们是信奉“让生意更简单”还是“让每个人都住得起舒适的酒店”,亦或是“让中国茶叶发扬光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终将因一个足够长久的目标而将自己的企业锻造出金刚不坏之身。

六年前,一个创业者融了很大一笔钱,一直想拉我入伙,但是我总觉得他身上缺点什么,他组的高管团队不能说不豪华,但好像大家都只是凑在一起仅此而己。

后来,他的业务但凡行业有所波动,就不断转型,最终一事无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研究参考第4号(总179号)2014年5月8日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
内容摘要:2014年3月22-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为了更好地倾听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对中国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本届论坛邀请了与会公司结合自己的专长和论坛的主题撰写专题报告。

本期研究参考是麦肯锡咨询公司为论坛提供的报告。

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

在这份报告中,麦肯锡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

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关键词:中产阶级;驱动力;制约因素
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
麦肯锡咨询公司
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

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一、中国中产阶级的潜力
就在2000年,中产阶级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1;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68%。

今天,城市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52%;到2022年,还将涌现1.7亿城市新居民,届时城市化比例可能攀升至63%。

到2022年,中产阶级的数量将达到6.3亿,为城市家庭的76%和总人口的45%。

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中产阶级国家。

这股浪潮的核心是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居民收入的水涨船高。

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主力军来自技能型白领,他们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也赚取更高的薪水。

这既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硬”效益,也反映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改善的“软”效益。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众所周知,但政府对有利于释放中产阶级经济潜能的软性推动力的投资或许不太为人所知。

以保险为例:200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近1.5亿中国人,如今95%的中国人享受着基本医疗保险。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自费比例已经从59%下降到35%。

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产阶级的发展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

二、上层中产阶级将成为新主流群体
我们将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为两大类:大众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6-10.6万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9000-1.6万美元之间,这个群
1我们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家庭可支配年收入在6万~ 22.9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士,以购买力平价法计
算,这一范围处于巴西和意大利的平均收入之间。

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低于50%,同时,其消费行为比起其他阶层也独具特点。

体2012年占城市家庭的54%;上层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10.6万元人民币到22.9万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1.6-3.4万美元之间,这个群体2012年占城市家庭的14%,其消费额占城市居民消费总额的20%。

也许到2020年,这个结构会大为不同,上层中产阶级将占到城市家庭的54%,其消费额占城市居民消费总额的56%,而大众中产阶级占比约为13%。

不过,这一前景的前提条件是中产阶级家庭收入保持持续增长。

向上层中产阶级的华丽转身,将为企业带来更加成熟、更具吸引力的市场。

相对于大众中产阶级,上层中产阶级消费者更愿意为优质产品支付溢价,对知名品牌更为信任,并且更愿意为非必需品及服务埋单。

他们的视野也更加国际化,对国际品牌持开放态度,甚至充满渴望。

中国的上层中产阶级消费者正在日趋成熟。

逛街购物已经不再是理想的全家活动,与10年前相比,他们花在休闲活动和旅游上的时间明显更多。

2000-2012年,中国的酒店客房接待能力增长了4倍,自2010年以来,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增长已超过30%,仅2013年一年就有超过1000家新电影院开业。

上层中产阶级是富裕一族,他们在购物方面也比大众中产阶级更为经验老道。

将近60%的上层中产阶级消费者购买过数码相机,而在大众中产阶级中,这一比例仅为40%。

与此类似的是51%的上层中产阶级购买过笔记本电脑,而在大众中产阶级中这一比例仅为32%。

衣物柔软剂的购买情况也印证了同样的规律,56%的上层中产阶级购买过该产品,而大众中产阶级仅为36%。

这两个群体对产品吸引力的理解也大不相同。

产品基本功能对大众中产阶级消费者具有吸引力,他们当中2/3的人将“耐用性”作为洗衣机的前五大购买因素之一。

而上层中产阶级提到这一因素的人还不到一半。

对于智能手机,62%的大众中产阶级把耐用性列入前五大考量因素,仅有36%的上层中产阶级消费者持相同看法。

对于上层中产阶级消费者而言,产品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卖点正日趋重要,相比大众中产阶级,他们更有可能提到购买洗发水和手机背后的考量因素,
比如“彰显我的品位”以及“让我感觉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相比普通大众,不断壮大的中国上层中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外向型心态。

他们更愿意选购洋品牌,洋食品和洋饮料受到34%的上层中产阶级青睐,比起普通市民要高10个百分点。

上层中产阶级更倾向于出国旅行。

2012年,10%的城市中产阶级选择出国旅行,整个中国城市人口只有3%。

这种国际视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上层中产阶级受教育程度更高,外语能力更强——34%的人拥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26%的人听得懂英语并且会说。

他们也因此成为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以及旅游业等新兴高薪职业的宠儿。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是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上层中产阶级更愿意网购,用于网购的支出比例也更高。

虽然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仍会存在,但如果上层中产阶级形成新主流群体,我们应当预期它与国际成熟市场的相似性会越来越多。

三、变化中的地域分布
中产阶级的最大增长将会发生在哪里,企业需要对此有一个细致的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虽然城市一直是孕育中产阶级的摇篮,但未来在地域分布上将会趋于均衡。

2002年,40%的中国中产阶级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人口超过1000万的一线超大城市。

然而到预计2022年将降至16%,同时二三线城市的中产阶级比例将会提高。

2002年,中国三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仅占15%,2022年可望上升到31%。

中产阶级家庭占比的大头从超大城市到中型城市的转移,也意味着从沿海大城市向内陆城市的迁移。

2002年,仅有13%的城市中产阶级居住在内陆省份,预计2022年将升至39%。

举两个小城市的例子说明这一变化。

吉林省的蛟河是中国东北四线内陆城市,因其地处交通枢纽发展迅速。

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中草药和食用菌类),是中国最重要的葡萄酒和米酒生产基地。

2000年,蛟河7万户家庭中尚不足900户达到中产标准。

预计2022年该市将有16万户家庭,其中约9万户(近60%)将跻身中产阶级。

再如甘肃省武威市,同属四线内陆城市,其优势是位于金昌——武威经济开发区;拥有富饶的矿产资源(邻近的石墨烯和钛铁矿储量居全国之首),而且地处铁路和数条高速公路的交通要道。

2000年,该市8.7万户家庭达到中产标准的不足900户。

预计2022年,65万户家庭中约39万户家庭(60%)为中产阶级。

如今,地理位置的偏远与否对于塑造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行为越来越无足轻重。

7年前中国高铁启用时,许多人称这只是形同虚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实现满负荷使用。

事实证明他们大错特错:高铁日均输送乘客已从2007年的25万激增到去年的130万。

需求实在是被低估了。

如今,沪宁线高铁列车每隔15分钟开出一班,商业和零售聚集带正在融合,中产阶级每日坐通勤火车上班和购物。

目前高铁运营线路已达9000公里——按计划,未来数年内还将翻番。

另一个因素,网络零售“生来就是全国性”的。

上海能买到的所有产品,武威也能。

实体零售店举步维艰,除了在三线城市建旗舰店之外可能不会有别的举动。

某些细分市场,如B2C服装,2013年其在线销售几乎实现翻番,而整个2012年,网络零售飞速上位,一举成为主流渠道。

在三线城市,互联网渠道贡献了2012年奢侈品销售的14%,而2010年还几乎为零。

中国消费者花在网络社交媒体的时间已达到55%,而美国消费者为38%。

新消费行为由此形成,如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购物,或者逛商场只是为了娱乐休闲,而不是单纯地购物。

四、向第二代中产阶级消费者过渡
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一代中产阶级消费者正在崭露头角。

他们的父母经历过长期的物资匮乏时期,消费心态比较保守。

“第二代”(G2)生活环境较为优越。

新兴的G2消费者的安全感更强,更愿意“活在当下”。

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大多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对于工作的满足感和收入增长抱有极高的期望麦肯锡研究发现,G2消费者比父辈更加自信,更愿意支付溢价。

事实上,他们认为昂贵的产品才是更好的产品。

他们乐于尝试新的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