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的阅读答案.doc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XXX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恋恋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尚,一种情感,《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表达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缅怀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模糊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引发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伎俩,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译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王昌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

王昌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

王昌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王昌龄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夜晚客居异地时的所见所闻,其中第一首写的是____季,第二首写的是______季(填季节)2.诗人的情感往往会由某些特定的场景而触发,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请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春冬2.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李诗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王诗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通过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作分析。

结合“散入春风满洛城”可知,第一首写的是春季。

结合“邯郸冬至夜思家”可知,第二首诗写的是冬季。

2.本题考查诗作主题。

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由此可知,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结合“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思家”二字,可知第二首诗有思乡之情;诗中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

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

“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

“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

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 这一句借家人谈论自己侧面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023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北京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继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宋)杨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一(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二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期中复习《春夜洛城闻笛》相关对比阅读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复习《春夜洛城闻笛》相关对比阅读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春夜洛城闻笛》相关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黄鹤楼闻笛》,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黄鹤楼闻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①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②迁客:被贬谪之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③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

贾谊因受权臣的馋毁,无辜受害,贬官长沙。

④落梅花:指《梅花落》,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描绘凌寒傲雪的梅花。

1.根据你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写出不知何人深夜吹笛,这笛声低咽、幽微,给人一种时断时续、听不真切的感觉。

B.“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洛城”三字带有夸张之意,同时也含加有春风所不至,则笛声也满城可闻之感。

C.“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句,诗人用贾谊的不幸遭遇来自比,暗含了自己也是无辜被贬,有自我辩白之意。

D.“西望长安不见家”一句,诗人辞亲远游,多年未归,愈发思念远在长安的家人。

2.两首诗歌均巧借笛声来渲染愁绪,但具体的情感却同中有别,请分别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注释】【注释】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指蜀国,今四川。

3.“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抒发了诗人的______之情。

4.《春夜洛城闻笛》是借助什么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③五月落梅花④。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含答案)八上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一、【甲】XXX·密州出猎(XXX)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XXX。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XXX?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XXX接云涛连晓雾(XXX)天接XXX连晓雾,XXX欲转千帆舞。

仿佛XXX归帝所。

XXX,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XXX,学XXX有惊人句。

九万里XXX正举。

XXX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词中两次用典,上片自喻XXX,下片又自比XXX。

B.从乙词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C.甲乙两词都具有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豪迈奔放的特点,充满了豪放之气。

D.甲词用一“狂”字笼罩全篇,乙词一“嗟”字传达出作者对XXX的叹息。

2.这两首词分别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3分)二、【甲】XXX接云涛连晓雾(XXX)天接XXX连晓雾,XXX欲转千帆舞。

仿佛XXX归帝所。

XXX,殷勤问我归那边。

我报XXX,学XXX有惊人句。

九万里XXX正举。

XXX 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乙】如梦令(XXX)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词中“接”“连”两字,描画出天幕四垂,云涛汹涌的瑰奇雄伟的境界。

B乙词中“沉醉”一词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甲词运用想象描绘丰富多姿的梦幻境界;乙词运用白描手法,回忆少时游玩情形。

D.XXX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豪放词人,两首词都体现了她的洒脱不羁。

2.在《渔家做》和《如梦令》两首词中XXX都提到了“日暮”。

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三、【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XXX)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夏季。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首(其六)刘禹锡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①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②。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②落灯花:旧时以灯油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1)诗歌前两句哪些词语交代了环境和时令?找出词语并说明环境和时令。

(2)诗人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描写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表现了自己怎样的心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龙钟:________②凭:________(2)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后作业——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后作业——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含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上句或下句1.,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2.,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二、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5.王维在《竹里馆》中,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6.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的句子是“,”。

7.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用“,”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

8.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写笛声暗送,似乎意在飞来给在外做客的人听,以触动其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9.岑参《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10.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11.韩愈在《晚春》中,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的句子是“,”。

12.韩愈在《晚春》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实则是对它们更深层次赞许的句子是“,”。

三、划分句子朗读节奏1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弹琴/复长啸B.散入/春风/满洛城C.故/园东/望路漫漫D.草树/知春/不久归四、古代诗歌阅读14.(四川南充中考)阅读《竹里馆》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15.阅读《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述离别之情。

B.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散”字富有表现力,试简要赏析。

16.阅读《逢入京使》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阅读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0.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

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选项与原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早春的诗。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

B.要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C.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在诗人的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2)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是不是真正否定其“无才思”?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继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 瓶体端庄秀丽犹如一位古典佳人解说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 通过阅读使我们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解说这句话没有语病C. 从古代走来的美丽邗城是一个随着时间流淌而更加芬芳的地方解说这句话的主干是“邗城是地方”D. 张牙舞爪笔走龙蛇音乐飞扬闲暇时光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不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B项解说错误这句话有语病“通过……使”同时出现在句子里使得句子缺主语应去掉“通过”二、默写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2.(1)独坐幽篁里 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2.(2)故园东望路漫漫 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2.(3)深林人不知 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2.(4)《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5)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2.(6)个人与国家的命运始终是息息相关的面对国难木兰选择了“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木兰诗》)奔赴战场报效国家面对忠孝难两全岑参选择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劝慰亲人坚守边寨2.(7)请你写出古诗词中含有“花”字的连续两句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弹琴复长啸【解析】(1)注意“啸”的书写【答案】(2)双袖龙钟泪不干【解析】(2)注意“袖”的书写【答案】(3)明月来相照【解析】(3)注意“照”的书写【答案】(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解析】(4)根据“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可推知答案注意“散”的书写【答案】(5)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解析】(5)注意“柝”的书写【答案】(6)关山度若飞,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解析】(6)根据“面对忠孝难两全”“劝慰亲人坚守边寨”可推知答案注意“度”“凭”的书写【答案】(7)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解析】(7)根据题干要求写出两句含有“花”字的古诗词名句即可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1)独坐幽篁里 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3.(2)_______________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3)_______________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3.(4)马上相逢无纸笔 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3.(5)_______________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3.(6)杨花榆荚无才思 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3.(7)可怜夜半虚前席 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3.(8)当窗理云鬓 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节选)3.(9)《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战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弹琴复长啸【解析】(1)注意“啸”的书写【答案】(2)谁家玉笛暗飞声【解析】(2)注意“暗”的书写【答案】(3)故园东望路漫漫【解析】(3)注意“漫”的书写【答案】(4)凭君传语报平安【解析】(4)注意“凭”的书写【答案】(5)草树知春不久归【解析】(5)注意“树”的书写【答案】(6)惟解漫天作雪飞【解析】(6)注意“惟”的书写【答案】(7)不问苍生问鬼神【解析】(7)注意“鬼”的书写【答案】(8)对镜帖花黄【解析】(8)注意“帖”的书写【答案】(9)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解析】(9)根据“木兰奔赴战场”可推知答案注意“戎”的书写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时期的孟子他是_____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4.(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①行拂乱其所为()②人恒过()③而后作()④而后喻()4.(3)文章开篇就列举了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在形容这几个人物时舜用了“发” 而其他几人用了“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4.(4)阅读本文仿照例句并结合相关语句(例句中的语句除外)概括人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例句我认为“空乏其身”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人们只有深陷过财资缺乏的贫困境遇之中才会体会到民间疾苦从而发奋图强4.(5)“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 作者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按照作者的理论你认为当前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答案】(1)战国, 儒【解析】(1)根据平时的积累可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其作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答案】(2)①违背, ②常常, ③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④了解、明白【解析】(2)①句意为使他的做事不顺拂违背②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误恒常常③句意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④句意为才能被人们了解喻了解、明白【答案】(3)这六个人物都出身低微在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最终获得成功“发”强调被任用“举”强调被选拔文中的舜最后成为了部落首领其他几人成为人臣身份不同因此有所区别【解析】(3)依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以看出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出身低微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而在形容这几个人物时舜用了“发” 其他几人用了“举” 这是因为“发”强调被任用“举”强调被选拔“发于畎亩之中”的“舜”成为了部落首领而其他五位成为人臣“舜”的地位要高于其他五位因此用“发” 以区别身份【答案】(4)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只有吃一堑长一智常常自省才能举一反三获得成功【解析】(4)作答本题通读文章找出文中有关人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的语句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其中任选一点仿照例句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可如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为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只有吃一堑长一智常常自省才能举一反三获得成功【答案】(5)示例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要重视基础教育积极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使之成为“法家拂士” 对于“敌国外患者”要保持警惕积极应对【解析】(5)依据文中作者的理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作者强调了法律、人才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当今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也应该意识到法律、人才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作答即可如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要重视基础教育积极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使之成为“法家拂士” 对于“敌国外患者”要保持警惕积极应对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5.(1)一个________字写出吹笛人似乎是不经意地吹却让诗人静听遐思5.(2)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画线句子所描写的画面【答案】(1)暗【解析】(1)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 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关键点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漂泊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答案】(2)这寂寞冷清的客居之夜在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听到这笛声的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解析】(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表现出诗人的离别思乡之情这寂寞冷清的客居之夜在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听到这笛声的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据此描写即可6.(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3)戏剧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形象有极大的差别通过《观沧海》这首诗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曹操?【答案】(1)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解析】(1)诗歌第一句就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引领下文以下十句描写即由此拓展而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借助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答案】(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感慨万千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解析】(2)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重点意象进行描述即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表现出诗人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答案】(3)看到了一个拥有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的曹操【解析】(3)诗人通过实写海洋虚写日月、星汉将它们与自己的心情结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宽广的胸襟7.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使之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你选择哪一首?为什么?残梦陆游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少时铁马蹴河冰老去摧藏百不能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答案】示例1 我选择《残梦》因为这首诗与上面诗词的主旨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矢志报国、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示例2 我选择《从军行》因为《从军行》与上面两首诗词在内容上同中存异都表达了矢志报国的决心同时也有不同之处《从军行》还描绘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场景抒发了他们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解析】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主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残梦》首句写梦境回忆铁马冰河的战争经历次句回到现实年华老去报国已无能为力第三句写景风雨满山天色未明末句抒情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已白头的愤懑之情《从军行(其四)》前两句写景表现了边境的荒凉与苦寒第三句叙事表现战事的惨烈末句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由以上分析可知可以选择《残梦》与上面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因为这三首诗词感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作者作者矢志报国的决心也隐含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可以选择《从军行》与上面两组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因为这三者同中有异可作比较阅读《从军行》除了表现一心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外还描写了边塞恶劣的环境表现了战事的惨烈再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姿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8.(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字注音①jū()②qín()③婀()娜多姿8.(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8.(3)“耕耘”的意思是________8.(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答案】(1)①掬②禽③ē【解析】(1)憨态可掬的“掬”字不要写为“鞠”【答案】(2)印衬, 映衬【解析】(2)“印”与“映”属于谐音应为“映衬”【答案】(3)①泛指农田耕作②比喻辛勤的从事研究、创作等工作【解析】(3)耕耘①泛指农田耕作②比喻辛勤的从事研究、创作等工作答出一义即可【答案】(4)比喻排比【解析】(4)把怪石比喻成“走兽”“猛禽”“仙女”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婀娜多姿楚楚动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如……或如……或如……或如……”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1)《昆虫记》是_______________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_______________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昆虫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________ 、________、美感和思想的美文益书9.(2)“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顶——西藏”这句话出自________ (人名)的《 ________》【答案】(1)法, 法布尔, 知识, 趣味【解析】(1)《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札记》等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全书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这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答案】(2)埃德加·斯诺【解析】(2)根据语段中的“红军”“大雪山” 即可判定此语段出自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译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毛泽东、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10.(1)这是《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10.(2)结合他的人生经历谈谈你认为他是自杀还是意外身亡?【答案】范爱农【解析】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回答名著的问题否则很难回答出正确答案结合材料分析文段人物是范爱农【答案】他可能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但是他生性孤傲耿直而且学监工作被校长去掉后内心抑郁生活见不到希望【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分析范爱农是自杀还是意外身亡选意外做人混沌角度出发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而且学监工作被校长去掉后内心抑郁。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期野香成秉束② ,一篮不值五文钱。

【说明】① 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栽种兰花。

② 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 ________,“野香”比喻 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 ________。

【答案】( 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分析】【分析】(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昔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述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近来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特别喜爱兰花,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实质上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相同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一本正经,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才华横溢,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译文:以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涛相同,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此刻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 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 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沆瀣一气,洁身自爱的人生态度。

【评论】⑴ 此题观察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联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 此题观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述的光景特点上推测,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三是联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春夜洛城闻笛注释阅读课文

春夜洛城闻笛注释阅读课文

译 意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和着暖暖的春风饮下迎接新年的屠苏酒。 在太阳初升之时带着美好的愿景与期望, 千家万户纷纷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到来。
⑤[新桃换旧符]指贴上春联。桃符,古代在大门上
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 为能压邪。桃符是春联的前身,此处作者用它借 指春联。此是名句,有除旧布新之意。
李白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
感 悟
品 读
探 究
积 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感悟
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诗二首
译 意
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要东下扬州, 孤单的船儿载着他消失在碧空尽头, 为他送行我们依依惜别在那黄鹤楼, 只看到滚滚长江水不断向天际奔流。
感悟
李白诗二首
这首诗中,有的句子是实写,有的包含着想象,有的 又是写作者所联想到的内容。读完以后请你说说哪句是实 写,哪句包含着想象,哪句是写作者所联想到的内容?
答 案
全诗四句,其中一、三句为实写;二句包含着想象,诗人想象着笛 声飞遍洛城;四句为联想,由自己听笛声引起思念故园之情,联想到其 他所有的人都会像自己一样涌起思乡之情。
李白诗二首
写送别的诗有很多,下边这些诗句你还记得吗?
积累
课外背诵
元 日①
[宋]王安石
李白诗二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②,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④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⑤。 注 释
① 选自《临川文集》卷二十七。元,开始的意思; 元日,指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 ②[除]过去。 ③[屠苏]酒名。古俗在除夕用屠苏草泡酒,正月初 一,家人先幼后长(zhǎnɡ)饮屠苏酒。 ④[曈曈(tónɡ tónɡ)]日出时逐渐明亮的样子。

《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带答案)《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解释词语:玉笛:折柳:故园:闻: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参考答案1、解释词语:玉笛:精美的笛子折柳:《折杨柳》笛曲。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故园:指故乡,家乡闻:听;听见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3、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4)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7、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8、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竹里馆》参考答案(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4)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5)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咨询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密、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明白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差不多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非常茂密.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很茂密.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密、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明白,抓住诗中的要紧景物,用自个儿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个儿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制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览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密、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主要扣“情”或“景”,认真体会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普通答题办法是抓住诗中要紧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密、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味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日子的憧憬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降降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别识衣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被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

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很多诗人以笛声入诗,以表情达意。

你听,《折杨柳》已吹起,正勾起李白的诗情。

现在,跟着老师去欣赏《春夜洛城闻笛》。

二、目标1、了解作者李白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抓取,分析领会诗人情感。

3、通过找组诗中共同的意象——笛声,明确诗人用笛抒发的情感。

三、原文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注释《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五、诗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六、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这里“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

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整体赏析: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的阅读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收集了春夜洛城闻笛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