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

于是阿冲找经理理论,认为是经理欺骗了他,经理拿出了员工工资表给阿冲看,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000元。

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帮助阿冲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探讨:
问题1: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小组交流并汇报:表面上看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但是由于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偏高,使平均工资高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所以大部分人的工资不到1000元。

在这里,用平均数1000元来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是不合理的。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问题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用平均数1000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那么你认为用哪个数才能更好地表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三)、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师:找中间的数表示中等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在统计量中叫它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一组数据中什么样的数叫做中位数
吗?学生:
A: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B: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列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板书:排列大小)
(2)、师生小结: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中位数。

师:用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
2.认识众数
师:还有的同学刚才想用600元代表员工的工资水平,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后,师:
这里又出现了一种新情况,600元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在统计量中也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众数。

(板书:众数)(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同桌互相说,然后师生小结: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的众数。

3.师: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表示这个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水平了是比较合适的。

4、【试一试】
(1)求出下列这组数的中位数和众数。

83,92,96,88,83,90,83(2)求出下列这组数的中位数10、15、18、25、32、34、48、50 师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3)小结: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怎样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一练:
1、红星配件厂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些数据求出工人的日生产量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答案:平均数135,中位数125)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
水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答案:因为出现了234这样的极端数据,用平均数不合适,众数又只有2个,所以,可以用中位数代表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这一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

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说后,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中位数与众数,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统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知识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工具。

五、实践型作业:
调查班级每个学生的身高,记录下来。

并找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这一环节通过设计了实践活动,以延伸课堂教学,让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贯穿于实践活动中
第二篇: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海洋乡中心小学
于佳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海洋小学的于佳,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
出决策的基础课。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

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及设想
下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想进行介绍
(一)、导入
我运用跳绳比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播放跳绳比赛视频,随之提出问题,问学生哪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然后教师出示这两同学比赛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进行比较。

最后再完整地出示小组成员中每人的跳绳成绩。

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引导学生感知,平均数130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只要找到能代表这组同学跳绳中等水平的数字,才能做出比较。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为解决本课的重点打下伏笔。

(二)、新授新授环节我分四个环节进行
1、探究中位数。

首先是认识中位数。

出示第一小组跳绳成绩表,请学生找出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设计意图: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初步感知求中位数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17来代表第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

像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数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这时教师紧跟着提问: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李苹和员李扬跳绳成绩换下位置。

引导学生说出: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

板书:大小
排列
中间的数
然后练说什么是中位数,解释中位数117实际意义。

师强调找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位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准确、完整地说出中位数的意义,从而突破重点。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第二小组同学跳绳成绩,请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从中位数来比较,第二组跳绳中等水平高于第一小组。


以第二小组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及时的巩固找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情景的选择,加深理解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3)、探究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教师继续延续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七人变成了八人出示这时成绩统计表,问:现在中位数是多少?先自己试做,然后小组交流。

得出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的求法,(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变换情境的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4)、总结中位数的求法。

大屏幕出示刚才的数据,比较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发现其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回答: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求中位数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加深对中位数求法的掌握。


(5)及时练习:出示某超高员工工资表,师问:哪个数能代表超高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学生独立完成
2、探究众数。

(1)、认识众数。

教师再次利用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变成十人参加。

出示这时的统计表,请学生找出现在哪个数能代表这一小组多数人的跳绳水平。

得出众数的意义
板书:众数
解释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主体观察,建立众数模型,从而让学生掌握另一重点---众数。


(2)、认识众数的不唯一性。

教师修改数据:由于同学勤加苦练,同学们的跳绳成绩都有所提高,出示统计表。

请学生找出众数,得出众数的不唯一性。

板书:不唯一
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师板书课题。

师进一步强调:众数只和数据的个数和位置有关
接着是通过对学生体重和鞋号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练习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强化理解新知的目的。

)之后是用三道选择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当堂检测是我校近期实施的“构建高效课堂方案”的策略之一,这种检测形式具有及时性,实效性,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并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这道题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本课知识,能否将概念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最后是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这一宗旨。

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在情境中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学会求法;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五、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


排列
中间的数
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不唯一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

谢谢!
第三篇: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求中位数和众数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其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

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

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
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
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第四篇:中位数、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黄冬梅)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特点,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2、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提高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合理推测的能力。

4、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特点,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2.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三种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中位数、众数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课前先打个招呼,同学们好,知道教师名字的同学请举手,(老师真高兴,当名人的感觉真好,采访一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你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吗?(听话、肯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能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生各抒已见)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生发表意见,注意分析意见调控课堂。

)谢谢孩子们的建议,陈老师会把你们的意见向所有的老师转达,我这节课也争取做一个你们喜欢的老师,(宣布上课)看大屏幕我们这节课学什么?(中位数和众数),学之前先听过故事,不过我讲的故事有动脑筋的孩子才能听明白?想听吗?有信心听明白吗?OK!
有故事当然得有主人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出示主人公,展开情境)不过,我们这次讲的是他们长大后的故事。

读故事情节。

请同学们想一想,一个月时间到了,有什么好事要发生啦?(领工资)
<二>、认识到到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师:想知道马小跳的工资是多少吗?(生:想)想到就能领到自己自己的第一份工资,而且自己的工资可能比陆不凡的高,马小跳是又激动又得意。

观察工资表,马小跳的工资是多少?(生,800元)不会吧?像不像一家骗人的公司,马小跳也很气愤,直接找到了经理,我们来看他们之间的对话。

(赶紧拿起笔帮马小跳计算下)
计算,总结(平均工资对吗?)<三>、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在这里,总共只有7名员工,有多少名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1200元低?(6名),请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大家的工资都比平均数1200元低?问题出在谁的身上?(生,经理的工资太高,与一般员工的差距太大)对,这个数字很关键。

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与一般情况相比差距特别大的数据,我们在统计上叫做“极端数据”,它影响到我们平均数。

(板书:极端数据(大)——平均数(变大)
在工资表中,因为有极端数据3500,导致我们的平均数不能客观准确的反应全体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一组数据,在这里可以用那些数来反应A公司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请小组讨论情况
一、用800表示,因为800在这些数据的中间,正好有3名员工的工资比它低,有3名员工的工资比它高。

评价,实际同学们找到了统计学中的另一个量“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呢,请看大屏幕齐读: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置处在最中间的数据叫中位数;(板书:排序—中间——中位数)情况
二、用700表示,因为有三名员工的工资都是700元,它出现的次数最多。

(找不到时注意引导,还有那个数据特别)
评价,同学们又找到了统计学中的另一个量“众数”请看大屏幕齐读: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强调次数最多,与其他数作对比。

(板书:次数最多—众数)
情况
三、不计算经理的工资,求其他6名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探讨到非常接近中位数。

由马小跳的工作经历我们发现观察一组数据的时候,不但要看到平均数,并注意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而且要看到中位数和众数。

看来收获还不小,想继续研究另一个主人公陆不凡的问题吗?<四>、不同情况下,中位数、众数的特点
你认为陆不凡的工资情况会比平均工资1000元低还是高?我们推测一下,预测比1000元高的同学请举手,举手的时候不要管别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赞成比1000元低的同学请举手,有部分同学没有举手,他们一定认为就是1000元。

出示B公司工资表。

陆不凡的工资是多少?我们还是先来验证一下平均工资,1000元没错?超出平均工资的有几人?(生,6人)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人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经理的问题吗?(生,因为杂工的工资特别低,使平均数变小了)在这一组数据中,杂工的工资40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数据?(生,极端数据(板书:小——变小)有了极端数据400,平均数还能客观的反应B公司工资的一般水平吗?那么应该用刚才我们所学的什么数来表示?(中位数、众数)质疑,这一组数据中位数是什么呢?先看排序情况(从小到大排列)那个数据的位置在中间?(两个数据在中间)你认为应该怎么取中位数?(取前数、取后数、取两数的平均数)
评价,数学界一致规定,取两数的平均数。

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100+1150)/2=1125 中位数问题解决了,那么B公司的众数又是多少呢?生,有,800和1150都是众数。

师,对,它们都有两个,并列第一名,都是众数。

看来还挺简单哦,这次研究你又学会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我们取中间两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有时候众数不至一个。

实际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我们不但要知道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还要学会怎么使用它们,想测验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有信心吗?请看题。

<五>、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出示某公司工资表,感知众数的特殊情况,体会中位数、平均数的意义。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做下分工,女生观察力强,你们就找中位数。

男生计算能力强一些,求平均数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们,老师就找众数
中位数倒底是多少呢?谁来汇报下?注意说清你的操作步骤和依据。

平均数是多少呢?(1500)低于1500元的有几人?7人。

高于1500元的只有1人。

这家公司的经理也出了一则招聘广告,我们一起看看?要反应公司工资的一般水平应该怎么填?为了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应聘,应该怎么填?
(评价:还行,下次我要写招聘广告,一定请你们帮忙。


还有三关要闯吗?先看第一关,请看题。

给点时间计算,计算前注意观察理解。

(齐答)
请看第二关,我们实行抢答。

想好了之后,就请大胆的站起来,谁先站起来机会就给谁?
最后一关,很难哦,有信心吗?
第五篇: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一、问题导入
师:知道这是谁吗?那她又是谁呢?
师:这马小跳和夏林果大学毕业以后,参加工作,有这样两则工厂的招聘广告,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看明白了吗?你们觉得进哪家工厂好啊?为什么?
师:这马小跳跟你们想的一样,于是他进入了A工厂,而夏林果进了B工厂。

马小跳和夏林果都在各自的工厂认认真真的工作了一个月,很快他们就能领到?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都领到了多少钱啊?
师:这和我们刚才想的怎么样啊?你们来猜猜为什么会这样的啊?
(你们都认识马小跳吗?他现在遇到难题了,你们怎么没有人来帮帮他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啊?)
预设一:工厂广告上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有问题。

(师:我就在思考会不会是A工厂广告上的月平均工资是骗人的啊?)
预设二:这个平均数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使平均数偏大或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