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进行探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目的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2)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突出重点;(2)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3)阐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3. 关注国家发展,思考如何吸取戊戌变法的教训。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发言质量;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综合测试: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程度。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主题: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目标:1. 了解晚清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3. 培养思辨能力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强调晚清末年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为戊戌变法事件的发生提供背景。
2.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视频片段或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晚清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列强的压力。
2. 介绍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废除科举制度、新设西学,实行变法措施等。
3. 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改变了传统封建制度、开启了近代化的起点、激起了保守势力的反抗。
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戊戌变法是否成功,给出自己的观点并理由支持。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或提问。
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推荐一些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事件。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并鼓励他们探索更多的相关信息。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2. 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善于提问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醒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独立学习和思考。
教学资源:1. 戊戌变法相关的视频片段或图片素材。
2. 教材中关于晚清戊戌变法的相关章节。
3. 相关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情况和质量。
2. 学生对戊戌变法核心内容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互动表现。
4. 学生相关阅读或研究的深度和成果。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
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导言】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政治变动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即戊戌政变。
光绪十三年(1889年)七月,慈禧太后篡位,并下旨废黜光绪帝,另立溥仪为帝。
由于慈禧太后的专制统治导致清朝内外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法,企图改变国家的命运。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教案将从戊戌变法的背景、目的和失败原因等方面为学生展开讲解。
【教学内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 清朝末年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2. 清廷腐败无能,无力改革。
3. 国家各项事务被外国列强控制。
二、戊戌变法的目的1.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2. 实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
3. 重建一个强大的清朝。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 清廷内部自私自利,缺乏合作。
2. 内外交困,列强干涉。
3. 社会保守势力阻碍改革。
4. 缺乏顶层设计和信任关系。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清朝王朝末年的图片,鼓励学生观察,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戊戌变法。
步骤二:探究(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并请学生分组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种原因进行研究,回答以下问题:1. 清廷内部自私自利,缺乏合作。
2. 内外交困,列强干涉。
3. 社会保守势力阻碍改革。
4. 缺乏顶层设计和信任关系。
步骤三:展示(10分钟)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步骤四: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目的和失败原因,并扩展思考,让学生思考如果当时的变法运动成功了,对中国历史和国家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或者历史爱好者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了解其他历史时期的变法运动,并进行比较分析。
3. 鼓励学生就戊戌变法在现代中国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写一篇短文或者演讲稿。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理解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根源。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理解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和启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巩固所学,提升认知。
6.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推荐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应学会尊重历史,尊重改革者,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应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培养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
5.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深入的改革措施、影响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可能仍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问题。
2.练习过程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影响及改革成败原因。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目的,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从而深刻领会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国内外环境、民族危机、康梁等人的倡导。
2. 戊戌变法的过程:维新派的兴起、光绪帝的支持、变法措施的实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守旧势力的反抗、变法派的内部矛盾、光绪帝的失去权力。
4.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启发了民众的思想、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以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文献、论文、书籍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
2. 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危机。
3. 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维新派的兴起、光绪帝的支持以及变法措施的实施。
4.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5. 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6.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2 人民版选修1
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只身来到北京,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
材料二:材料三:【课本第12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试根据以上材料和本课所学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
答:……(板书)一、背景(板书)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①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板书)二、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及特点:代表思想主张特点、意义康有为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1)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梁启超明确提出兴民权的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严复翻译西方进化论思想,阐述维新变法。
用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板书)三、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1、第一阶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第二阶段:爱国救亡运动——1895年的“公车上书”3、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施政纲领:康有为的《》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
4、失败:年的戊戌政变:(1)、戊戌六君子:(2)新政的措施中惟有等得以保留。
(板书)四、内容与特点(1)内容:根据课本知识,完成下表:内容进步性和局限性政治上书办报裁冗员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投资厂路开矿产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西法练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文教废八留学改书院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2)特点:1、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2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戊戌变法的专题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件和人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意义、影响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作业设计: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戊戌变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戊戌变法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探讨其成败得失。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戊戌变法》篇1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民族危机、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等事件,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必然性。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等重大事件,分析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分析能力。
4.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互动性。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4.告诉学生,历史的发展充满曲折,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整理戊戌变法的时间线,标注出关键事件,并简要说明每个事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相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增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要求:不少于500字,结合教材内容,对史料进行解读。
戊戌变法 教案一
戊戌变法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
(2)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1)介绍戊戌变法的起因,包括民族危机、维新派的主张等。
(2)讲述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变法的实施、戊戌政变的爆发等。
(3)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1)戊戌变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2)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讨论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如维新派的局限性、改革策略不当等。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原因,如列强的干涉、封建势力的阻挠等。
(1)从戊戌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2)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避免类似戊戌变法的失败?6.课堂小结(1)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及启示。
(2)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作业布置(2)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推进改革。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对戊戌变法的过分美化,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戊戌变法纪念馆,加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2.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就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教训。
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改革事件吗?(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洋务运动,分析其成败原因。
2.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介绍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2)讲述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1)介绍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讲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
(3)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如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软弱等。
4.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推动了社会进步。
(2)戊戌变法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5.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2)分析失败原因,如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软弱等。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7.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思考:从戊戌变法失败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和教训,使学生了解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疏漏,对学生引导不够细致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5.激发学生对改革与发展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三、教学难点1.分析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讨论法: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改革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包括甲午战败、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等。
重点解读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新政四项基本原则、各项改革措施等。
3.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5.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展示对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和热情。
六、教学资源1.课本:世界历史教材、中国历史教材等。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相关案例和资料:戊戌变法的史料、研究成果等。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个人或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把握和表达能力。
3.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八、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印记。
2.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戊戌变法的国际背景和影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外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影响。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和失败的原因。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戊戌变法的教训。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2. 讲解戊戌变法:(1)讲述戊戌变法的原因和目的。
(2)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3)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4. 总结戊戌变法的意义:(1)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5. 布置作业:(2)让学生复习戊戌变法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戊戌政变、戊戌教案等。
3. 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2. 讨论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事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戊戌变法 优秀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课时安排:一课时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看投影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二、授课过程教师过渡: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
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
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
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学生看书归纳要点:①创办《万国公报》②组织强学会②维新派团体形成学生补充资料: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 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理解。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的把握。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评价。
五、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康有为的上书、公车上书等。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废科举、兴学堂、练新军、变法维新等。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积极作用、失败原因、历史意义等。
教案模板:【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 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的戊戌变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得失。
【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评价。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强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课后作业】2. 选择一道与戊戌变法相关的思考题,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遗址或纪念馆,加深对戊戌变法的了解。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案标题: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2.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 探讨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步骤:
引入:
1. 利用图片、视频或短片,向学生介绍清末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落后状况,引发学生对变法的兴趣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
核心内容:
2. 使用多媒体资料或相关文献,向学生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和实施过程。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在班内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说明。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反驳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和讨论。
拓展活动:
5. 以写作或口述形式,要求学生总结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
影响。
鼓励学生提供有理有据的观点和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支持材料。
6.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交换他们的总结,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评价
和补充。
复习和总结:
7. 教师进行复习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中国改革
的结束,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进行和持续努力的重
要性。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电视、投影仪或电脑等;
2. 图片、视频或短片:清末历史、戊戌变法等相关素材;
3. 相关文献: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研究成果等。
评估方式:
1. 分组活动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2. 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论证逻辑;
3. 写作或口述总结的观点和支持材料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5篇)戊戌变法教案篇1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同学熟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引导同学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逐步把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转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育同学关怀时政,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育同学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缘由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学问较多,特殊是重点、难点部分,学校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老师要把叙述、体温、争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细心设问,引导同学参加教学过程,敬重同学,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怀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同学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然后老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进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老师设问,引导同学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同学可能会回答详细内容)师:对。
这样变法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第一篇: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导入新课(学生观看一组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教师引导)一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那一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呢?(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教师引导)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堂堂天朝上国居然被小小岛国日本打败。
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都向西方学习后的一次较量,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办厂练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则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全面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结果就是日本以全面的西学打败了我们片面的西学。
然后也向西方列强一样要求割地、赔款签定《马关条约》,这更刺激了西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该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戊戌变法”运动。
那么戊戌变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兴起的,结果又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教师讲述)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从背景、序幕、发展、高潮、结果这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
一、背景——甲午战败首先我们来看背景:通过我们前面的导入部分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学生思考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教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定《马关条约》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不变法就要亡国灭种了!二、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奋,纷纷来到“督察院”(当时清政府主管传达民情的机构)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举人更是义愤填膺地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这时当中的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篇一: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8 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1、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2、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知识结构】戊戌变法【教学过程】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
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1)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失败:戊戌政变(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彻底反封建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戊戌变法的目的(1)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2)首要目的(直接目的):救亡图存四、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五、戊戌变法的影响(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爱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办学堂、创报刊、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课堂反馈】1、【背景材料】、以下是谭嗣同殉难像和他的绝命诗:谭嗣同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忍死须臾待杜根。
望门投止思张俭,据此,请回答:(1)、谭嗣同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和他一起遇害的还有哪些维新志士?——(2)、图片中“有心杀贼”的“贼”代表什么人?(3)、为什么谭嗣同会感叹“无力回天”?(4)、请你结合谭嗣同的绝命诗,谈谈你对他“死得其所”的理解?2、材料一、“秦西方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葬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伟《上清帝第五节》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自的态度怎样?(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参考答案1、(1)、戊戌政变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杨锐。
(2)、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维新派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也没有发动群众,在强大的顽固派的反扑下,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4)、“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
(言之成理即可)2、(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主张。
(4)不正确。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妥协性,决定实行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篇二:高一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人教版】高一历史戊戌变法教案[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这样,当时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就站出来了,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们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那就是改良的方法,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戊戌变法的背景。
[授新课][板书]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师(过渡):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这也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背景[板书]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师: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此后,帝国主义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把整个中国划分为一块块的势力范围。
在中国东部这么长的海岸线上竟然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军港,这就引起了中国人的深思,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对手不是像英国、法国那样的一等强国,而是一直被自己视为蛋丸岛国的日本,不是我们常说“小日本”什么的吗!况且中国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船尖炮利”的地步。
但这一切并没有挽回中国的败局,于是维新派开始走上了通过变法试图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我们再来看一下变法的经济基础。
[板书]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受到了哪些影响呢?一是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契机,他们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二是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政府支持办企业了,也要有人出来做才行啊。
当时就有一批地主、官僚、商人一方面想赚钱,同时也是出于爱国,就出来投资办工厂了。
于是,在中国就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也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同学们可以看到p58页的小字部分,这里我们主要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1)商办厂矿数量增多;(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3)轻工业发展迅速。
经济的发展就为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我们接着来看一下它的阶级基础。
[板书]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师: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这也就成了变法的阶级基础。
这些都有了,还需要思想理论作准备,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思想基础。
[板书]4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师:维新思想从产生、发展,最后形成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运动,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在洋务运动的实践过程中,一批有识之士就逐渐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涉及到其他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
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早期维新思想的有关情况。
[板书]①早期维新思想师:下面我就叫一个同学起来介绍一下早期维新思想的有关情况。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谁(王韬、郑观应)有什么样的主张。
(学生回答)师(过渡):早期维新派都出身于洋务官僚并于洋务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没有摆脱洋务思想的束缚,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但他们对洋务运动作了反思,也否定了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政策,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就来看一下康、梁的维新思想[板书]②康、梁的维新思想师: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一些人于是从士大夫阶层中分化出来,开始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知识,并逐渐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相背离,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从而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
我们先来看一下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和他的一些主要活动。
[板书]a、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师:我们先来看一下康有为为实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作了哪些活动,他首先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啊?(学生回答)(广州创办万木草堂)他的维新思想又有什么特点呢?(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他的维新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他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上,这两部作品也就成为了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
不知道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作为保护神,为维新思想制造理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思考)师:我们主要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说明了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
如果完全背离了传统,肯定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和保守,还没有力量打出自己的旗号,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还有就是,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采取这样的方法。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后来他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开始千方百计地向西方寻找真理。
1882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上海的时候,买了大量的西方书本,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他的维新思想理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初步形成的。
师(过渡):康有为是维新思想理论体系的创始人,而梁启超则是维新思想的宣传者。
我们来看一下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板书]b、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师:梁启超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时招收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他的活动同学们首先要了解他担任过《时务报》主笔。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变法通议》上。
同学们把书本翻到p60页看到右边的材料,这里的“官制”指的是什么啊?(学生思考回答)(政治制度)师:梁启超认为中国要自强,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