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佑《无机化学》·教学进度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此时,可以设计一个假想界面, 从分体积的概念出发,认为 VO 以内 是体系,以外是环境。
宇宙 体系和环境放在一起, 在热力学上称为宇宙。
按照体系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及能量 的交换关系,可以将体系分为三类:
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和孤立体系
敞开体系 体系和环境之间 既有能量交换, 又有物质交换
封闭体系 体系和环境之间 有能量交换, 无物质交换;
折线 ABC 即是过程的 p-V 线。
p
16
1
V
1
16
图中两轴所表示的物理量的
单位之积为
105 Pa 10-3m3 =1.0 × 102 J
p
16
1
V
1
16
故图中的单位面积代表
1.0×102 J 体积功。
p
16
1
V
1
16
而 p-V 线下覆盖的面积即图
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16 -1)=15 个 单位
p = 1105 Pa
恒温过程
p = 2105 Pa
V = 2 dm3
V = 1 dm3
V = V终 - V始 =1-2
= - 1 (dm3)
体积功 在热力学过程中, 体系对抗外压改变体积,产生体 积功。
在一截面积为 S 的 圆柱形筒内,理想气体 体系经历一热力学过程
截面积 S
I
受恒外力 F
蓄电池充电的化学反应, 是为了储存能量。
化学热力学,就是从化学反应的 能量出发,去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 进行的限度的一门科学。
2. 1 热力学第一定律
2. 1. 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体系 热力学中研究的对象, 称为体系。
环境 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 称为环境。

宋天佑无机化学答案

宋天佑无机化学答案

宋天佑无机化学答案意的是:1.为满足物理学背景的学生需要,将理论部分集中,故将配位化学一章提前讲授。

2.第五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讲解与教材略有差别。

2013级教学进度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1 理想气体1.1.1理想气体的的状态方程1.1.2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课间ppt 48(指讲到本章ppt的第48页,下同)(共用时30分钟) 1.2 稀溶液的性质1.2.1溶液的浓度1.2.2饱和蒸气压1. 溶剂的饱和蒸气压2. 溶液的饱和蒸气压3. 拉乌尔定律1.2.3溶液沸点升高1. 饱和蒸气压图2. 沸点升高计算公式(第1次课)结束ppt 111(20130917)1.3 晶体结构基本概念1.3.1 对称性1. 旋转和对称轴2. 反映和对称面3. 反演和对称中心1.3.2晶体和点阵1.3.3晶系和点阵型式1. 7个晶系2. 14种空间点阵型式1.3.4 晶胞课间ppt 1861.4酸碱理论1.4.1 阿仑尼乌斯理论1.4.2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1.酸碱定义2.酸碱反应1.4.3 路易斯酸碱理论1.理论要点(第2次课)结束 ppt 251(20130924) 2.酸碱的软硬分类1.5化学反应速率1.5.1 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1.5.2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1.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阿仑尼乌斯公式2.反应进程—势能图(第3次课)结束ppt 335(20130926)讲课时间 60 分钟。

第一章共用约5 学时。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2.1热力学基本概念2.1.1 体系和状态函数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2.1.3 体积功2.2 热化学2.2.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 恒容反应热课间ppt 652. 恒压反应热3. 反应进度与摩尔反应热(第4次课)结束ppt 106(20131008) 4. qp 和 qv 的关系2. 2. 2 盖斯定律2. 2. 3 生成热1. 生成热定义2. 标准生成热的应用2.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间ppt 1612.3.1 过程进行的方式1. p-v 线与体积功2. 体积功的极限3. 可逆途径和自发过程2. 3. 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 3. 3 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2. 3. 4 熵1. 状态函数熵(第5次课)结束ppt 213(20131010)2.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2. 3. 5 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1. 自由能判据2.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3. 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课间ppt 266第二章共用约 5 学时。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三版上册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三版上册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三版上册简介《无机化学宋天佑第三版上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天佑主编的无机化学教材的第三版上册。

该教材是无机化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适用于大学本科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

目录1.第一章:化学量与计量2.第二章:化学反应及其速率3.第三章:化学平衡4.第四章:离子水解与溶液pH5.第五章:弱电解质及其溶液的pH计算6.第六章:共沉淀和氧化还原反应平衡与倾向性7.第七章:无机络合物化学基础8.第八章:无机均相催化剂9.第九章:金属元素的化学品种与应用10.第十章:固体的结构第一章:化学量与计量1.1 物质的质量与量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质量和量的概念。

质量是一个物质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性质的量的度量,质量单位是克。

质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天平来测量。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用符号n表示,量的单位是摩尔(mol)。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它用来表示物质的量。

1.2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量关系的重要分支。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变化的。

化学计量是用来描述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比关系的方法。

化学计量中主要涉及到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等概念。

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原子质量的平均值,是一个元素的相对质量。

分子量是一个分子中原子质量的总和,是一个分子的相对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物质的分子质量与碳-12的相对质量之比,是一个无量纲的量。

摩尔质量是一个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摩尔数量之比,是一个量的单位是克/摩尔。

1.3 配位化学基础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合成方法。

配位化合物是由一个或多个配体与一个或多个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

配位化学中涉及到配位数、配位物、配位键等概念。

配位数是指周围配位原子或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的配位键数。

配位物是由一个或多个配位体和一个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配位键是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1.3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Gibbs自由能与ΔG;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ΔG=ΔH-TΔS应用。
5
2
第二章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9.3制备:单质制备、氧化物的制备、各类钡盐制备
9.4离子的配位性;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9.5专题:对角线规则;R-OH规则;离子性盐类溶解度的判断标准;盐类的热稳定性
4
3
第十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
10.1硼族元素、碳族元素的通性:价层电子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10.2硼族缺电子性及成键特征:AlCl3的二聚与缺电子性;BX3的成键特点与路易斯酸性;硼烷的成键特点及反应性;缺电子化合物的加和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各族元素重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结构特点、性质及其规律性变化和重要应用。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等特性及典型反应。要求同学们,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接受初步科学研究素养的熏陶,培养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4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12.5钠硫蓄电池;锂硫电池
12.6专题:S2-、SO32-、S2O32-、SO42-的分析鉴定;酸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氢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含氧酸的热稳定性及氧化还原性

《无机化学(一)》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一)》教学大纲
3.运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章或节
主要内容
学时安排
绪论
1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1.1 热力学基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Qρ和恒压反应热Qν;焓与反应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应焓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应焓、由键能估算反应焓。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构型、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初步了解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构型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共价小分子构型判断、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
3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
3.1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法: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3.2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3影响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零级、一级反应、二级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3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Gibbs自由能与ΔG;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ΔG=ΔH-TΔS应用。
5
2
第二章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
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舒谋海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无机化学3、学时/学分:64/44、先修课程:化学原理。

5、面向对象:化学、应用化学、生物学、药学及化学相关专业。

6、开课院(系)、教研室: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7、教材、教学参考书:Inorganic chemistry, Shriver & Atkins, Fifth Edition(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下册,北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主编,高教出版社《无机化学》(第二版)下册,宋天佑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8、已修课程基础《化学原理》二、教学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基础化学系列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及配位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单质的制备方法及各主族、副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无机化学、基本化学原理及其在化学分析和元素性质方面的应用和思想、现代无机化学的研究前沿和现状。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在综合应用多门有关学科的知识,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物质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原理,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和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通过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以下内容安排基于Inorganic chemistry,Shriver & Atkins, Fifth Edition,W. H. Freeman and Company.2010第一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第一单元周期性(2 课时)主要内容:元素性质概论,元素性质的通论,非金属元素性质通论,金属元素性质通论。

重点与难点:元素的递变性规律以及与核外电子结构的关系第二单元氢(2课时)主要内容:氢元素及其简单二元化合物、氢气及氢能源重点与难点:氢元素的结构特征第三单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group 1 & 2)(2课时)主要内容: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通性;碱金属与碱土金属的重要化合物;锂、铍的特性及对角线规律;常见s区元素的金属鉴定反应。

无机化学授课进度计划-新版

无机化学授课进度计划-新版

20 15 -20 16学年度第上学期学期授课计划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计划学时112任课教师赵杰华授课班级15级制药三班2015 年9月1 日授课计划编制说明课程标准(大纲)、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使用说明总课时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复习机动考试采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名称《无机化学》课程标准使用教材名称及出版单位无机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内容说明(授课内容起止章节)第一章至第十章其中第二章不学教材处理意见说明按照专业课所需理论知识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参考资料说明网络112 90 2 10 10 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V)教学周20周课时8审查意见教研组专业部教研组长(签字)年月日专业主任(签字)年月日教务科分管校长教务部门(签字)年月日分管校长(签字)年月日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将能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能掌握一定的有关计算、实验操作的技能,能学会运用化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结合化工生产的实际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全面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服务。

教学任务:主要学习课本前十章,其中第二章删去不学。

授课计划周次课次授课内容(摘要)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其他课时作业五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重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方法:讲述法、对比法教学资源:教材、网络2如何理解物质的量六 2 摩尔质量、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摩尔质量;能够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重难点: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资源:教材、网络2六3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习题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重难点: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教学方法:练习教学资源:习题册2 习题册4 气体摩尔体积理解并掌握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能够进行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四版 教案(一)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四版 教案(一)

教案:无机化学宋天佑第四版一、教学目标-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 能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介绍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探讨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区别和联系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 阐述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类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应用3. 无机化学实验- 展示一些常见的无机化学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三、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结合实例和应用,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2. 实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无机化学实验操作- 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规范操作流程3.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教学过程1. 了解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与有机化学的区别和联系2. 掌握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 教师介绍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类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加深对无机化合物性质和分类的理解3. 进行无机化学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无机化学实验操作,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规范操作流程-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4. 互动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 学生完成相应的无机化学实验后,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3. 小组讨论-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和贡献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思考2. 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增加案例分析和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用能力3.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4章 化学平衡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4章 化学平衡

g G(aq)+ h H(aq)
平衡时
K ⊖=
[ c(cc⊖⊖G)]g[ c(cH⊖)]h [ c(A)]a [ c(B)]b
c⊖
对于气相反应 a A(g)+ b B(g)
g G(g)+ h H(g)
平衡时⊖Βιβλιοθήκη K=[ p(pp⊖⊖G)]g[ p(pH⊖)]h [ p(pA⊖ )]a [ p(B)]b
K1 =
c(NH3)
1
3
[ c N2 ] 2 [ c H2 ] 2
N2 + 3 H2
2 NH3 (2)
K2 =
[ c NH3 ]2 c N2 [ c
H2 ]3
1 2
N2
+
3 2
H2
N2 + 3 H2
NH3 (1) 2 NH3 (2)
K2 =(K1)2,计量数扩大 2 倍, 平衡常数 K 乘 2 次方。
的相等,才会达到反应的平衡。
[
c(H c⊖
)]h
[ c(A ) ]a
<
[
c(H )平 c⊖
]h
[ c(A )平 ]a
c⊖
c⊖
所以,此时刻反应是在向正向进行。
比较 Q 和 K ⊖的关系,判断反应方向 当 Q < K ⊖时,反应正向进行; 当 Q > K ⊖时,反应逆向进行; 当 Q = K ⊖时,反应达到平衡。
平衡时, c(H2)c(I2) 的值 [ c(HI)]2
保持一定。
对于一般可逆反应
aA + bB
gG + hH
某温度下达平衡时,
[ c(G )] g [ c(H )] h K = [ c(A )] a [ c(B )] b

《无机化学(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二)》教学大纲
18.4锰分族:锰元素的电势图;Mn(Ⅱ)、Mn(Ⅳ)、Mn(Ⅵ)、Mn(Ⅶ)的存在形式;Mn(Ⅱ)的碱性及还原性;MnO2的性质与应用;MnO4-强氧化性及还原产物随介质酸度的变化;软锰矿制备KMnO4
18.5铁系元素:元素特点;氢氧化物;+2铁、钴、镍的化合物;+3铁、钴、镍的化合物;铁、钴、镍的鉴定
13.4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13.5拟卤素
13.6卤素、拟卤素与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1
7
第十四章 稀有气体
14.1稀有气体的性质与应用
14.2稀有气体化合物
本章自学
8
第十五章 配位化合物
15.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组成;命名;同分异构现象
15.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配位场理论
15.3配合物的稳定性:软硬酸碱理论;影响配合稳定性的因素
二、教学基本要求
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各族元素重要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存在、制备、结构特点、性质及其规律性变化和重要应用。并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基本特征,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等特性及典型反应。要求同学们,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接受初步科学研究素养的熏陶,培养良好的科研态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无机化学是化学系主干基础课之一。通过无机化学学习,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抽象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本课程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讲授配合物基本理论,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反应性等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原理去理解、说明、讨论相应的化学事实。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11章 配位化学基础

《无机化学》第3版 宋天佑 第11章 配位化学基础

黄褐色的硝基配位化合物 [ Co(NO2)(NH3)5 ] Cl2 红褐色的亚硝酸根配位化合物 [ Co(ONO)(NH3)5 ] Cl2
互为键合异构
(4) 配体异构
如果两个配位体互为异构体, 那么由它们分别形成的相应的配位 化合物互为配体异构。
1,2 — 二氨基丙烷
NH2CH2CHNH2CH3 和 1,3 — 二氨基丙烷
几种不同的配体之间加 “ • ” 隔开。
[ Co(NH3)5 H2O ] Cl3 三氯化五氨•水合钴(III)
Cu2 [ SiF6 ] 六氟合硅(IV)酸亚铜
中心后面加( ),内写罗 马数字表示中心的化合价。
3. 配体的先后顺序
在配位单元中,可能涉及多种 配体,所以要明确规定命名时配体 的次序。
[ Co(NH3)5 H2O ] Cl3 三氯化五氨•水合钴(III)
④ 配位原子相同,配体 中原子个数少的在前。
[ Pt(py)(NH3)(NO2)(NH2OH)] Cl 氯化硝基•氨•羟氨• 吡啶合铂(II)
⑤ 配体中原子个数相同, 则按和配位原子直接相连的配体 中的其他原子的元素符号的英文 字母表次序。
互为配位异构。
(3) 键合异构
配体中有两个配位原子,但 这两个原子并不同时配位,这样 的配体称两可配体。
两可配体可产生键合异构。
例如若 NO2- 以 N 为配位原子 时,则形成硝基配位化合物。
其中的配体硝基表示为 -NO2
例如若 NO2- 以 O 为配位原子 时,则形成亚硝酸根配位化合物。
其中的配体亚硝酸根表示为 - ONO
含有多个配位原子的配体称 多基配体(或多齿配体),
例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
它的两个 N,4 个 -OH 中的 O 均 可以配位。

无机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195101课程名称:无机化学(A)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A)开课学期:1学时/学分:70/4课程类型:基础课开课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口腔医学七年制学生选用教材:《无机化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宋天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1]《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史苏华,宋天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无机化学》(第三版),许善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3]《大学化学》,胡常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4]《医学大学化学》,陈启元梁逸曾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5]《大学基础化学》,北京大学《大学基础化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执笔人:权新军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无机化学是全国高等学校七年制医学专业开设的主干课之一,是医学专业本硕连读学生必修的化学课程。

本课既可为医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奠定扎实的无机化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应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具备应用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从事医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打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近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重要无机物的结构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熟悉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在医学、生命科学中的某些应用。

具体要求如下:绪论了解无机化学及其研究对象,无机化学的地位、作用及与医学的关系,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了解理想气体模型;熟悉气体分压定律;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有关计算;2.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3.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及有关计算;4.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熟悉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强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渗透浓度,渗透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宋天佑《无机化学》·教学进度

宋天佑《无机化学》·教学进度

宋天佑《无机化学》·教学进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此为宋天佑教授在吉林大学采用本书授课的实际教学进度,需要注意的是:1.为满足物理学背景的学生需要,将理论部分集中,故将配位化学一章提前讲授。

2.第五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讲解与教材略有差别。

2013级教学进度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1 理想气体1.1.1 理想气体的的状态方程1.1.2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课间ppt 48(指讲到本章ppt的第48页,下同)(共用时30分钟)1.2 稀溶液的性质1.2.1 溶液的浓度1.2.2 饱和蒸气压1. 溶剂的饱和蒸气压2. 溶液的饱和蒸气压3. 拉乌尔定律1.2.3 溶液沸点升高1. 饱和蒸气压图2. 沸点升高计算公式(第1次课)结束ppt 111(20130917)1.3 晶体结构基本概念1.3.1 对称性1. 旋转和对称轴2. 反映和对称面3. 反演和对称中心1.3.2 晶体和点阵1.3.3 晶系和点阵型式1. 7个晶系2. 14种空间点阵型式1.3.4 晶胞课间ppt 1861.4 酸碱理论1.4.1 阿仑尼乌斯理论1.4.2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1. 酸碱定义2. 酸碱反应1.4.3 路易斯酸碱理论1. 理论要点(第2次课)结束 ppt 251(20130924)2. 酸碱的软硬分类1.5 化学反应速率1.5.1 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1.5.2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1.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 阿仑尼乌斯公式2. 反应进程—势能图(第3次课)结束ppt 335(20130926)讲课时间 60 分钟。

第一章共用约5 学时。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2.1 热力学基本概念2.1.1 体系和状态函数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2.1.3 体积功2.2 热化学2.2.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 恒容反应热课间ppt 652. 恒压反应热3.反应进度与摩尔反应热(第4次课)结束ppt 106(20131008)4. Q p和Q V的关系2. 2. 2 盖斯定律2. 2. 3 生成热1. 生成热定义2. 标准生成热的应用2.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间ppt 1612.3.1 过程进行的方式1. p-V线与体积功2. 体积功的极限3. 可逆途径和自发过程2. 3. 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 3. 3 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2. 3. 4 熵1. 状态函数熵(第5次课)结束ppt 213(20131010)2.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2. 3. 5 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1. 自由能判据2.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3. 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课间ppt 266第二章共用约 5 学时。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四版 教案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四版 教案

无机化学宋天佑第四版教案The problem at hand is the lack of a teaching plan for the fourth edition of Inorganic Chemistry by Song Tianyou. This poses a challenge as a well-structured an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plan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in any subject, especially in a complex field like inorganic chemistry.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aspects that need to be covered in the teaching plan.Firstly, the teaching plan should include a clear outline of the topics to be covered in the course. Inorganic chemistry is a vast subject, and it is crucial to provide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ensure that all import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are addressed. The plan should include a breakdown of each chapter or unit, along with the key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outcomes for each topic. This will help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to be covered.Secondly, the plan should incorporat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cater to different learningstyles and abilities. Inorganic chemistry can be a challenging subject for many students, and it is important to employ a variety of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to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This can include a combination of lectures, group discussion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and problem-solving exercises. The plan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online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Furthermore, the teaching plan shoul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real-life example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Many students often struggle to see the relevance of theoretical concepts in their daily lives. By incorporat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examples, the plan can help students connect the dots and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inorganic chemistry is applicable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medic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terials science.Additionally, the plan should address the assessmentand evaluation methods to gaug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ogress. This can include regular quizzes, assignments, laboratory reports, and examinations. The plan should also consider formative assessments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and identify areas where students may need additional support or clarification. By incorporating both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the plan can ensur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kills.Moreover, the teaching plan should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engagement. Inorganic chemistry can be a challenging subject, and passive learning throughlectures alone may not be sufficient for effective understanding. The plan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participation through discussions, group activities, and hands-on experiments. This will not only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but also foster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teamwork skills.Lastly, the teaching plan should address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a suppor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organic chemistry can be intimidating for some students, and it is important to create a classroom atmosphere where students feel comfortable asking questions, seeking help, and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The plan should emphasize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 inclusivity, and diversity, and provide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ies and backgrounds.In conclusion, developing a teaching plan for thefourth edition of Inorganic Chemistry by Song Tianyou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aspects. Itshould include a clear outline of topics, incorporate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emphasiz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corporate assessment strategies,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and create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By addressing these perspectives, the teaching plan can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inorganic chemistry.。

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

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

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和应用。

在学习无机化学的过程中,教材和课件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作为一套备受推崇的教学资料,不仅在内容方面丰富全面,而且在形式和结构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优势。

首先,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在内容上力求全面和深入。

无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内容繁杂。

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通过精心设计和编排,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从理论原理到实验操作,从无机化合物到无机材料,课件内容涵盖了无机化学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其次,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在形式上注重创新和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往往以纸质教材为主,内容呈现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使课件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课件中的动画和实验视频,直观地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实验操作的方法。

同时,课件中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在结构上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

无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庞大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

而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通过合理的分章节、分小节的方式,将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无机化学的体系结构和知识框架。

同时,课件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也得到了突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总之,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和优势。

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需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和使用宋天佑无机化学课件,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无机化学教案

无机化学教案

无机化学教案<i>无机化学</i>《无机化学》教案1.教科书: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许锦善主编《无机化学》第三版,人民为生出版社,北京,2000年5月2.教学安排讲课:54 学时,实验:52 学时考试课:期中考试占15% ; 实验课占15% ; 期末考试占70%3.授课内容(1)普通化学原理部分:重点围绕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讲授四大平衡及其变化规律。

(2)结构理论部分:重点讲授原子和分子结构有关理论与应用。

(3)元素化学部分:选修自学。

4.教学参考书(1)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写. 无机化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994(2)曹锡章宋天佑王杏乔,武汉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 《无机化学》(上,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3)朱裕贞,顾达,黑恩成编写. 现代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98(4)刘新泳,刘丽娟,柳翠英编著. 无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 2001(5)徐春祥,韩玉洁. 无机化学习题解析,哈尔滨出版社2000 (6)章琦主编无机化学(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1992第一章绪论(1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分支学科及新的边缘学科。

3.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基本内容。

4.了解化学与药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讲授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化学的发展史和近代无机化学发展的重要分支学科以及新的边缘学科。

重点讲授无机化学的研究基本内容及与药学学科的关系。

本章难点内容:有关无机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无机化学;四大平衡;元素化学;稀土元素化学;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授课要点一.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1. 无机化学的发展基础化学包括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天佑《无机化学》·教学进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此为宋天佑教授在吉林大学采用本书授课的实际教学进度,需要注意的是:1.为满足物理学背景的学生需要,将理论部分集中,故将配位化学一章提前讲授。

2.第五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讲解与教材略有差别。

2013级教学进度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1 理想气体1.1.1 理想气体的的状态方程1.1.2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课间ppt 48(指讲到本章ppt的第48页,下同)(共用时30分钟)1.2 稀溶液的性质1.2.1 溶液的浓度1.2.2 饱和蒸气压1. 溶剂的饱和蒸气压2. 溶液的饱和蒸气压3. 拉乌尔定律1.2.3 溶液沸点升高1. 饱和蒸气压图2. 沸点升高计算公式(第1次课)结束ppt 111(20130917)1.3 晶体结构基本概念1.3.1 对称性1. 旋转和对称轴2. 反映和对称面3. 反演和对称中心1.3.2 晶体和点阵1.3.3 晶系和点阵型式1. 7个晶系2. 14种空间点阵型式1.3.4 晶胞课间ppt 1861.4 酸碱理论1.4.1 阿仑尼乌斯理论1.4.2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1. 酸碱定义2. 酸碱反应1.4.3 路易斯酸碱理论1. 理论要点(第2次课)结束 ppt 251(20130924)2. 酸碱的软硬分类1.5 化学反应速率1.5.1 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1.5.2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1.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 阿仑尼乌斯公式2. 反应进程—势能图(第3次课)结束ppt 335(20130926)讲课时间 60 分钟。

第一章共用约5 学时。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初步2.1 热力学基本概念2.1.1 体系和状态函数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2.1.3 体积功2.2 热化学2.2.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 恒容反应热课间ppt 652. 恒压反应热3.反应进度与摩尔反应热(第4次课)结束ppt 106(20131008)4. Q p和Q V的关系2. 2. 2 盖斯定律2. 2. 3 生成热1. 生成热定义2. 标准生成热的应用2.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课间ppt 1612.3.1 过程进行的方式1. p-V线与体积功2. 体积功的极限3. 可逆途径和自发过程2. 3. 2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 3. 3 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2. 3. 4 熵1. 状态函数熵(第5次课)结束ppt 213(20131010)2.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2. 3. 5 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1. 自由能判据2.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3. 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课间ppt 266第二章共用约 5 学时。

第三章化学平衡3. 1 平衡常数3. 1. 1 经验平衡常数3. 1. 2 标准平衡常数3. 2 化学反应等温式3. 3 化学平衡的移动(第6次课)结束ppt 63(20131015)3. 4. 几种重要的化学平衡3. 4. 1 水的解离平衡3. 4. 2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1. 一元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课间ppt 1212. 缓冲溶液3. 二元弱酸的解离平衡3. 4. 3 水解平衡3. 4. 4 沉淀溶解平衡(第7次课)结束ppt 175(20131017)3. 4. 5 配位解离平衡第三章共用约 3 学时。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4.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4. 1. 1 微观粒子的性质4. 1. 2 薛定谔方程与波函数课间ppt 204.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4. 2. 1 四个量子数1. 主量子数n2. 角量子数l3. 磁量子数m(第8次课)结束ppt 72(20131022)4. 自旋量子数m s4. 2. 2 与波函数相关的图像1. 概率和概率密度概念2. 电子云图3. 径向分布和角度分布4. 径向概率分布图5. 角度分布图课间ppt 1454.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4. 3. 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4. 3. 2 核外电子排布1. 排布原则2. 核外电子的排布4. 3. 3 元素周期表1. 元素的周期2. 元素的区和族(第9次课)结束ppt 217(20131024)4. 3. 4 科顿轨道能级图4. 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4. 4. 1 原子半径1. 原子半径概念2. 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4. 4. 2 电离能1. 电离能概念2. 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3. 电离能与价态之间的关系4. 4. 3 电子亲和能1. 电子亲和能概念2. 第一电子亲和能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4. 4. 4 电负性(第10,11次课)结束(20131029,20131031张萍上两次课)第四章共用约 6 学时。

第五章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5. 1 价键理论5. 1. 1 共价键的形成5. 1. 2 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5. 1. 3 共价键的键型1. σ键2. π键5. 1. 4. 键参数1. 键能2. 键长课间ppt 713. 键角5. 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5. 2. 1 中心价层电子的总数和对数5. 2. 2 电子对数和电子对空间构型的关系5. 2. 3 分子构型与电子对空间构型的关系5. 2. 4 多重键的处理5. 2. 5 影响键角的因素(第12次课)结束ppt 124(20131105)1. 孤电子对和重键的影响2. 中心和配体电负性的影响5. 3 杂化轨道理论5. 3. 1 杂化概念5. 3. 2 杂化轨道的数目、形状、成分和能量5. 3. 3 各种杂化轨道在空间的分布5. 3. 4 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构型1. sp 杂化2. sp2杂化3. sp3杂化4. s-p-d 杂化课间ppt 1895. 不等性杂化5. 3. 5 杂化理论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关系5. 4 分子轨道理论5. 4. 1 分子轨道理论在化学键理论中的位置5. 4. 2 分子轨道是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5. 4. 3 线性组合三原则1. 对称性一致原则2. 能量相近原则3. 最大重叠原理5. 4. 4 分子轨道中的电子排布(第13次课)结束ppt 245(20131107)1. 同核双原子分子2. 异核双原子分子第五章共用约 5 学时。

第六章晶体结构6. 1 分子晶体和分子间作用力6. 1. 1 分子的偶极矩1. 永久偶极课间ppt 112. 诱导偶极和瞬间偶极6. 1. 2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6. 1. 3 氢键1. 氢键的基本概念2. 分子内氢键3. 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6. 2 离子晶体和离子键6. 2. 1 离子键的形成(第14次课)结束ppt 70(20131112)6. 2. 2 键能和晶格能6. 2. 3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6. 2. 4 离子晶体的特点6. 3 离子极化学说简介6. 3. 1 离子极化现象6. 3. 2 影响变形性和极化能力的因素6. 3. 3 离子极化对晶体类型的影响6. 3. 4 反极化作用课间ppt 1506. 4 金属晶体和金属键6. 4. 1 金属晶体的密堆积结构1. 六方紧密堆积和面心立方紧密堆积2. 体心立方密堆积结构6. 4. 2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6. 4. 3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第15次课)结束ppt 205(20131114)1. 理论要点2. 金属的物理性质6. 5 原子晶体和混合晶体第六章共用约 4 学时。

第七章配位化学基础7. 1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7. 1. 1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1. 结构异构课间ppt 432. 空间异构7. 1. 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 命名的基本原则2. 配体的名称3. 配体的先后顺序7. 2 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7. 2. 1. 中心与配体的关系7. 2. 2. 螯合物的稳定性7. 2. 3. 中心和配体的性质(第16次课)结束ppt 103(20131121)7. 3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7. 3. 1 配位单元的构型与中心的杂化方式7. 3. 2 中心杂化轨道的类型1. n s n p n d 杂化2. (n-1)d n s n p 杂化7. 4 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场理论7. 4. 1 d 轨道在晶体场中的能量分裂1. 正八面体场2. 正四面体场和正方形场课间ppt165(用时35分钟)7. 4. 2 分裂后 d 轨道中电子的排布7. 4. 3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颜色1. d-d 跃迁2. 电荷跃迁(第17次课17)结束ppt 219(20131126)(用时35分钟)7. 4. 4 晶体场稳定化能1. 晶体场稳定化能的计算2. 晶体场稳定化能与配位单元的构型第七章共用约 4 学时。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8. 1 原电池8. 1. 1 基本概念1. 半反应2. 盐桥3. 电池符号8. 1. 2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1. 电极电势(第19次课)结束ppt 39 (20131128)(用时45分钟课)2. 原电池的电动势3. 标准氢电极4. 其他类型的电极5. 标准电极电势表课间ppt 946.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第20次课)结束ppt 146 (20131203)8. 2 电池反应的热力学8. 2. 1 E ⊖ 与电池反应的 r G ⊖m 和K ⊖ 的关系8. 2. 2 元素电势图1. 判断酸性的强弱2. 求取电对的电极电势课间ppt 1953. 歧化反应和逆歧化反应8. 2. 3 水溶液中离子的热力学函数8. 3 E与E⊖的关系——能斯特方程8. 3. 1 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8. 3. 2 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8. 3. 3 能斯特方程的应用1. 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第21次课)结束ppt 146 (20131205)2. 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3. 生成配位化合物对电极电势的影响8. 4 电解和化学电源8. 4. 1 电解1. 原电池和电解池课间ppt 3002. 分解电势和超电势8. 4. 2 化学电源简介(第22次课)结束ppt 334 (20131210)(用时25分钟课)第八章共用约 7 学时。

统计(1)少上15分钟(3)少上30分钟(10)(11)少上90分钟(17)少上20分钟(19)少上45分钟(22)少上20分钟本轮次化学原理课共用39学时第九章卤素9. 1 卤素单质9. 1. 1 物理性质1. 存在状态2. 颜色3. 卤素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9. 1. 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1. 与金属的反应2. 与氢气的反应3. 与其他非金属反应4. 与水的反应9. 1. 3 单质的生产和制备1. 氯气的生产和制备(课间ppt68)2. 单质氟的生产和制备3. 单质溴、单质碘的生产和制备(第1次课)结束ppt88 (20140304)(用时20分钟课)9. 2 卤化氢和氢卤酸9. 2. 1 物理性质1. 沸点和存在状态2. 气体密度3. 在水中的溶解度9. 2. 2 化学性质1. 酸性2. 还原性3. 热稳定性9. 2. 3 卤化氢的制备1. 卤化物与高沸点酸反应2. 卤素与氢气直接化合3. 卤化物水解法9. 3 卤化物9. 3. 1 金属卤化物1. 金属卤化物的生成2. 难溶性金属卤化物(课间ppt148)3. 卤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9. 3. 2 卤素互化物和多卤化物1. 卤素互化物2. 多卤化物9. 4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9. 4. 1 次卤酸和亚卤酸1. 次卤酸的化学性质2. 次卤酸的制备3. 亚卤酸及其盐(第2次课)结束ppt198 (20140307)9. 4. 2 卤酸及其盐1. 卤酸的性质2. 卤酸及其盐的制取9. 4. 3 高卤酸及其盐1. 高卤酸及其盐的性质2. 高卤酸的制备第九章共用约 4 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