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观研究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拙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看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对奥斯汀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意义理论的发展,间接行为理论的提出。
一、引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产生了大量的哲学著述,其中尤以塞尔的著作影响最大。
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认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又进一步指出,说话者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言语行为,可是言语行为本身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并探讨了言语行为的形式化。
二、塞尔对言语理论的发展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正如塞尔在“什么是语言”一文中所说:“言语行为也被称为语言行为或语言性的行为,通过这个引言,我也许能够说明为什么我认为言语行为在语言哲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我认为在任何语言交际的模式中都必须包含一个语言行为。
语言交际的单位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符号、词语或语句,甚至也不是符号、语词或语句的标记,构成语言交际的单位是在完成言语行为中给出标记。
更确切地说,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语句标记就是以言行事的行为,以言行事的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
”在塞尔看来,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语言活动,如陈述、命令、询问、允诺等。
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约束的实施行为方式。
奥斯汀曾提出过实施言语行为的三个恰当条件,即(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三、塞尔对意义理论的发展塞尔认为要把意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起来考察。
表达与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

精彩摘录
当我们深入研究人类语言和表达方式时,我们不能不提及《表达与意义言语 行为理论研究》这本书。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言语行为的本质,还深入探讨了表 达与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一些这本书的精彩摘录, 以展示其深远的影响力。
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作为一个把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理论研究交织 在一起的成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学。当我们沉浸于文学 作品时,我们常常被其丰富的情感、鲜明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所吸引。但塞尔提 醒我们,作家们通过语言所传达的并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事物,他们还借此传达 更深层的意义和观念。
"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交流中不断演变和重构的。"
这一观点挑战了我们对于"意义"的传统理解。它提醒我们,语言中的意义并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交流和互动中不断演变和重构的。每一次的言说和倾听 都在改变着意义的构建过程。
《表达与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见和独特的视角,为 我们理解语言和表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摘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整本书充 满了更多的精彩观点和深入的分析。对于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对于普通人来说,阅读 这本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我们的沟通技巧,增强我 们的人际关系。
这本书是一本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言语行 为理论的宝贵洞见,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学。对于那些对语 言、文学和哲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
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

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论文摘要:概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讨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发展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文关键词:奥斯汀;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I_allshawAustin,19l1—1960)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中日常语言学派的一种理论。
奥斯汀是英国剑桥大学哲学教授,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该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语言理论实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概述奥斯汀首先提出语言使用问题并对之进行认真研究。
他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应该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他在《HowtoDoThingswithds》一书中不仅首先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就是一种行为。
他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在以言行事,说出某句话便是做出某件事,说任何一句话时,人们同时要完成3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theloeufionaryact)、以言施事行为(theiUoeutionaryact)、以言取效行为(thepelfocutionaryact)。
奥斯汀认为,以言表意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以言施事行为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图,也称言外之力;以言取效行为指行为意图一旦被受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关于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奥斯汀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言语行为是以言表意行为的有意义的单位,完成行为方式的话语是言语行为的主要形式。
奥斯汀认为,以言施事行为是约定俗成的,并且言外之力通常也是约定俗成的。
对于以言施事行为,说话者必须在遵守一定的惯例的前提下才能完成。
而言后行为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因此是不确定的。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言语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言语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范文篇1:《试谈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马林诺夫斯基从人类学的角度,通过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认为与其把语言看成“思想的信号”,不如说它是“行为的方式”。
在语用学兴起后,这一术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言语行为被理解为人类实现目的的一种活动,构成人类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们的行为总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支配,言语行为也就被看成受各种社会规约支配的一种行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一曲)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后经塞尔(J.R.Searle)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成为现代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
奥斯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表述句与施为句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
很久以来,哲学家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 和奥斯汀一样, 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他明确指出,他虽然有时使用语言学哲学,但是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

也谈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说话来实施某一行动,即以言行事,这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哲学研究、语言研究还是对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签: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功能分析一、引言从广义角度看,言语行为理论讨论的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的关系,这个话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言”和“行”区别对待,这在中西方的语言中都能找到例证。
如《论语》中关于孔子见其弟子宰予白天睡觉而表达气愤的记载:“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在孔子看来,“言”是“言”,“行”是“行”。
西方有一句谚语“Action speaks than words”,这反映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言”与“行”也是对立的。
然而,1955年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面世给语言学界带来了新的冲击,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
但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当时的学术氛围,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同样有其理论渊源。
二、理论渊源(一)日常语言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奥斯汀赞同语言进化观点,他认为现存的语言形式是语言进化过程中幸存的强者,其中蕴藏着人们认为值得加以区分的所有差异和值得保存的种种关系,这些差异和诸种关系是任何一个坐在书斋里的教授冥思苦想不出来的。
因此,奥斯汀假定,在被证伪之前,自然语言保存下来的区别与关系都是有价值的,可作为研究哲学问题的起点。
(二)行为研究的方法论奥斯汀认为传统的行为理论抽象、空洞、过于简单化。
以“行事”为例,奥斯汀指出“行事”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常用来指实际上不同的行为。
他提倡逐一分析具体行为,而不应满足于泛谈“行事”这个笼统的模糊概念。
(三)奥斯汀关于“叙述句”和“施为句”的划分奥斯汀提出了陈述语句和实施行为语句的概念。
他认为陈述语句的功能是陈述事实、描述过程或状态,它具有或真或假的性质。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既不仅是传达信息,而且是行为本身。
这个理论不仅影响了语言学,而且深刻影响了认识论、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探析,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表示性言语行为和表现性言语行为两种。
表示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传达信息,如陈述、建议、命令等。
而表现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请求、承诺、威胁等。
这种行为与言语本身的意义紧密相关,可以改变造成的社交、心理和情感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说明:1. 表示性言语行为当我对你说:“今天天气不错啊”,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表示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提供天气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这句话的事实陈述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社交效果,那么它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这句话是在工作环境中说出的,那么它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信息传达,但如果在浪漫的氛围中说出,它就可能暗示着一种邀请或建议。
2. 表现性言语行为当我们对朋友说:“我帮你搬家吧”,这个句子就是一个表现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展示我的友谊并表现出自己的大公无私。
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并不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而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态度和情感。
这种言语行为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交效果,发起者需要通过语言、声音、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来表达他的动机和态度,以达到更为细致和丰富的效果。
3. 承诺当我们对某个人说:“我将会按时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句子涉及到一个承诺。
承诺是一种表述,它表达了承诺人对监督者的义务和责任,其表现性含义在于承诺人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某种责任,并公开地表态。
这种言语行为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将会对关系和信任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4. 命令当我要求你采取某些措施,提出一些条件,或者让你做一些事情时,这种言语行为就是命令。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论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先驱者之一,是英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言语行为论》一书中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个基本层面:语言形式、言外之意和言语行为。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揭示人们如何表达意图、规定真假、制造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
此理论强调,语言并非只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是构建社会关系、营造社会环境的基石。
在奥斯汀看来,每一次言语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式,并由于此而称之为“言语行为”。
形成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如下:第一层次为“语言形式”,也就是人们使用的单词、语句、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
第二层次为“言外之意”,在这个层次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产生隐含的意义。
例如,人们会利用语言的音调,语气,语言组织形式等要素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情感,甚至不用说出来。
第三层次是“言语行为”,作者认为语言的这个层次是由某个目标或意图来驱动的。
换句话说,人们说话可能不是简单地在表达直接意义的话语,而是通过这些话语来創造相应的效果,并达到他们的目标。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了言语行为的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并揭示了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5个例子,来解释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三个层次。
例子1:一个人说:“我房间里正堆着衣服,如此整洁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见。
”语言形式:这个句子的字面含义就是所说的事实。
言外之意:说话者的语气表明了他是在讽刺自己,这个句子的隐含意义是,他房间很乱,但是他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是带着幽默的口吻说这个句子,表明他的自我认知。
言语行为:该人的言语行为旨在表达他的自我认知,并希望与听众建立共鸣。
另一个可能的目标就是引起听众的注意,让他们共同分享这个人的幽默。
例子2:一个人对他的同事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语言形式:这句话是字面意义,是表示这个人的想法。
言外之意:它可能含有这样的隐含意义,即这个人认为自己比同事更努力或者他感到工作不够高效。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逻辑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
本文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内容,并重,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家对语言的认识既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又将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来对待,于是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其学生塞尔修正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
在他们之前,弗雷格、马林诺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等先驱已对该理论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断。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首先发起此次转向,罗素继承并发展,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度。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到来,从内涵上看分析哲学指“把哲学问题置于语言领域并在分析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哲学问题”。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逻辑分析学派和日常分析学派。
前者主张应发明一种其语法形式在逻辑上是完善的语言,后者则侧重分析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
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把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从奥斯汀开始的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在《如何用语词做事》中,奥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
他认为,言语是人在特定场合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运用语言的说话行为和所说的话。
因此,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奥斯汀区分了两类不同的话语: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并用“适当与否”、“真假与否”两个评价标准来区分这两类话语。
之后,他又尝试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来处理“说话就是做事”的问题。
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
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表意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发出一段声音,组词成句,音义结合;以言行事行为指在完成“说什么”这一行为的同时,所表达的说话者说出这个话语的“用意”,产生的某种语力,如某人说:“出去!”这句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命令”的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行为指说话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自己的用意之后,在听话者身上(也可能是说话者自己)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出现的一定效果。
浅谈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

浅谈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意向性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
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
探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哲学观。
一、理论源起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追溯该理论产生的源头,可将其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发展通常被概括为一个三阶段模式,其中心论题为:本体论一认识论一语言。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 linguistic turn),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开始。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大派别。
其一为逻辑分析派,又称逻辑实证学派;其二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学派。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 . Austin)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即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5大类型:判定式(verdictives )、执行式(exercitives)、承诺式(commissives )、行为式(behavi-tives)、阐述式(expositives)。
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来看语言活动,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因此它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招致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但他的一些看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J . Sear-1e)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
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
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
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试论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1962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此后,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了着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修正和完善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在新时期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首先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j. l. austin)1962年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论如何以言行事》里提出来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austin, 1962)。
奥斯汀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使用上,把语言的使用视为一种行为,抓住了语言的动态特征,开拓了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这条道路。
塞尔((j. r. searle)是奥斯汀的学生,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对“言语行为本身夕,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分类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
奥斯汀和塞尔都是语言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在哲学轨道上进行的。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我们全面理解语言的现象和本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口一、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话语是一种行为,它不仅包含“言有所述”,而且包含“言有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austin, 1962) o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以及其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中叶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以来,已成为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系统回顾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从奥斯汀的初始构想到塞尔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大分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本文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由其学生塞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时,不仅是在传递信息,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询问、建议、警告等。
这种通过语言实施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本身,即字面上的语言行为,如陈述、疑问、感叹等。
言外行为则是说话者通过言语所实施的行为,如请求、命令、道歉等,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部分。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对听者、说话者或双方关系产生的影响,如信息的传递、行为的改变、关系的建立或破裂等。
言语行为理论还提出了“合适条件”和“真诚条件”两个重要概念。
合适条件指的是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条件,如请求行为的合适条件包括请求者具有请求的权利,被请求者有能力执行请求等。
真诚条件则是指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心理条件,如承诺行为的真诚条件包括说话者真心愿意遵守承诺等。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类使用语言时的行为和意图。
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奥斯汀和西尔斯创立的,是后来形成现代话语分析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的本质、特点、局限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理论的本质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次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一个行为活动,其本质是对听众进行某种说服或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表现出作者的态度、意图、情感等等,并且有时候他们所说的话可能引发听众采取某些行动。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次语言交际都是既具有言外之意又具有言内之义的。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针对英语进行研究的,后来又被扩展到了各种语言的研究中。
虽然在不同语言交际中,人类在语言运用的方式和表达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通用的规则和结构。
二、理论的特点言语行为理论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解释了语言的交际性质。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语言的作用是与周围环境交流和互动。
人们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并且大部分语言的使用都是出于交流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了不同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
它认为,每一次语言交际都是一种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控制他人的行为或调整他人的注意力。
而不同的言语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多关联,尤其是在写作或口语表达时。
三、理论的局限尽管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解释语言交际的本质和特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其局限也不可忽视。
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缺陷是,它并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语言交际。
例如,猜谜、语言游戏等等,这些语言形式并不常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很难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
另外,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
因此,了解语言交际的上下文含义和社会、文化背景也十分重要。
四、研究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对我们理解语言交际和言语修辞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2)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2)三、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塞尔批判地继承了奥斯汀的分类,把言外行为分为“新五类”:1)断言类和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事作出一定的表态,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作出真假判断。
它的适从方向是说话人的话语符合客观现实,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确信的。
2)指令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不同程度地指使听话人做某事。
它的适从方向是现实发生变化,以使用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在心理上的需求是希望和需要;话语的命题内容总是让听话人即将做出某种行动。
3)承诺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对未来的行为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
适从方向是让现实发生改变,以适应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的心理状态是怀有意图;话语的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
它没有适从方向,因为说话人在表达这类行为时既不试图改变客观现实以适从说话人的话语,也不希望话语符合客观现实。
不过,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
5)宣告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
它的适从方向是让客观现实符合说话人的话语,同时又让话语适应客观现实,它不需要真诚条件。
说话人可以通过宣告类行为改变有关事物的状况和条件,因而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以言行事行为。
但宣告类行为往往需要考虑一定的语言外因素,即合适条件,比如要宣告某人为公司总裁,我们就要考虑宣告人的特殊地位、权力等因素。
塞尔于1975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特殊的言外行为类型。
他的依据是:显性的言外之力可以根据施为动词来识别;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命令句)这三种主要句型通常表达各自言外之力,即陈述、疑问和命令。
他把这种与语句类型相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字面言外之力,而把不具备这种联系的言外之力称为间接言外之力。
舍尔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者依赖他们彼此分享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背景信息,加上听者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断能力,说者与听者所交流的要比说者实际说出的多。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 键词] 语言哲学; 言游戏说 ; 关 语 言语 行 为理 论 [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研 究规 划基 金 项 目( 号 :1 3 4 l 9 。 基 编 1 Y A7O 1 ) [ 者 简 介 ] 纪 燕 (9 9 ) 女 , 苏 科 技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讲 师 , 要 从 事 系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研 究 。 作 17一 , 江 主
V o124 N o. . 01
Jn 2 1 a .O 2
口 中外 语 言 学 研 究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纪 燕
( 江苏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0 ) 江 10 3
[ 摘 要 ] 二 十 世 纪初 西 方 哲 学发 生 了“ 言 转 向” 产 生 语 言 哲 学 。作 为 语 言 哲 学 的奠 基 人 , 特 根 斯 坦 的语 言 语 ①, 维
第2 4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长 春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 u n lo a g hu iest fTe h oo y S ca in e iin) o r a fCh n c n Unv r i o c n lg ( o il e csEdto y Sc
深 刻 揭 示 了人 类 语 言 的根 本 功 能 , 用词 做 事 、 言 取 效 , 即 以 阐释 了 人 、 言 和 世 界 之 间 的 辩 证 关 系 , 语 言 哲 学 研 究 的 转 向起 语 对
到 了推 动 作 用 。在 奥 斯 汀 的基 础 上 , 尔尽 可 能全 面地 分 析 言 语 行 为 与 语 言 意 义 的 共 生 性 和 规 约 性 , 也 正 是 构 成 “ 事 理 塞 这 行 论” 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 哲 从 思 想 启 蒙 , 建 构 理 论 雏 形 , 到 理 论 的 诞 生 乃 至 逐 步 发 展 , 语 行 为 理 论 历 经 了漫 长 的 发 展 过 程 , 终 能 够 深 刻 地 阐 到 再 言 最 释“ 人类 一 语 言 世 界 ” 元 辩 证 关 系 。本 文从 言语 行 为 理 论 的 发 展 轨 迹 及 主 要 思 想 、 国 内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及 主 展 开 论 述 。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小结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是语言哲学家Austin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做William James系列演讲时将该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分析工具首次提出的,并在随后的系列演讲中逐渐成型。
后来在他的学生Searle的不断总结、创新和规范下,成为了一个系统。
现在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Austin和Searle对言语行为理论都做出了那些贡献,言语行为理论又有哪些缺点和不足呢,言语行为理论的将来发展的方向又是怎样的?这篇小文章将会慢慢道来。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况这里介绍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况主要包括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实用意义和研究角度。
下面一一讲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纳为;“说话即做事。
”(Austin 1962)即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作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
言语行为是说话人通过话语表达意义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基本分析单位。
言语行为理论重视言语行为的实施者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强调言语行为实施者的主体作用。
另外,针对言语行为实施者作为反映的听话人的回答也是实施的言语行为,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探讨和强调的范围。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用意义,包括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直接目的是在于了解不同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实现模式、手段、语言资源及其实现机制,了解实施相同言语行为所需采用的不同言语手段,对比它们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差异及导致的原因。
最终目的是为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服务的。
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比方说语用语言学、社交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跨文化对比语用学等方面。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1、Austin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哲学家们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的,其创始人是Austin,他提出了这一理论的稚形。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即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2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正式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之后,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79到1989年为理论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从1990年至今为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也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本文以2002-2011这10年来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共检索到2002-2011年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4篇,主要是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
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2002-2011十年来中国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一、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应用研究涉及到真值理论、关联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哲学理论。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哲学理论的联系,揭示了一个言语行为无处不在的哲学世界。
罗伊娜(2009)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一文中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阐述了“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贺春英(2009)在《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建构》中结合哈贝马斯的哲学著作《交往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中的意向行为作为表示说话人目的意向的主观意义予以考察。
表明语言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对人及人的世界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提升语言学研究工作的高度和深度。
曹若男(2011)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初到后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对探索“人类—语言—世界”三元关系的巨大作用,论证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种种影响力。
试论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

2142018年21期总第409期ENGLISH ON CAMPUS试论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文/黄红伟【摘要】奥斯汀(J.L.Austin,1911—196O)是英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牛津学派语言哲学的领袖人物,在英美哲学界影响很大。
本文阐述了奥斯汀的“施事话语”概念和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
【关键词】奥斯汀;施事话语;言语行为;语言;哲学【Abstract】J.L.Austin(1911—196O), a famous British analytic philosopher and leader of Oxford School ofPhilosophy of Language, has a great influence in the Anglo - American philosophical circles. Here is the illustration of his theory of perfomative utterance and speech act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Key word】J.L.Austin; perfomative utterance; speech acts; linguistics; philosophy 【作者简介】黄红伟,上海政法学院。
一、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主要内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
当时,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家奥斯汀相继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主持一系列讲座。
在1952—1954年间,奥斯汀每年都在牛津大学以“语词和行为”(Words and Deeds)为题举办讲座,每次讲座他都要加上一些内容,这些材料构成他1955年在哈佛大学举办“威廉·詹姆斯讲座”(William James Lectures)的基础。
1955年奥斯汀在“威廉·詹姆斯讲座”上 做了的题为《如何以言行事》的演讲,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旨在把说话看做一种行为方式,表明“说话就是做事”(saying something is doing something)的思想, 强调话语的力量以及话语所履行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观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涉及到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表达方法。
它关注人们使用语言来交流、表达、沟通以及构建关系的过程和方式,探究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和作用,还在于增强人们对他人和自我表达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在传达信息,还涉及到一系列言语行为,包括指示、提问、承诺、请求、抱怨、赞扬等各种形式。
这些行为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关系的发展。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表达各种不同的语言行为,例如问询、提议、支持、疑问、反驳、承诺等等。
这些语言行为的特征和分类对于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2. 语言行为的意义和功能。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不仅是交流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影响他人行为和态度的手段,从而构建关系和塑造身份。
例如,一个人的询问可能是为了获得信息,但同时也可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和好感。
因此,言语
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行为的深层意义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
3. 语言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可以影响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一次询问可能表达了尊重和探究的态度,从而增加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而批评和指责可能导致关系紧张和对立。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基于语言行为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
4. 语言行为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有助于实现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塑造。
通过语言表达,人们可以传递自我形象、价值观和态度等信息,进而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语言行为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为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指导。
5. 语言行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不仅要确保表达内容的准确和清晰,还要考虑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使用语言,避免因语言行为不当导致的误解、冲突和伤害。
下面将通过五个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观的研究。
例子一:提问
提问是日常语言行为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在不同场合中,提
问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包括询问信息、进一步了解、审查和批判等。
例如,就餐时,顾客可以通过询问菜单来了解餐厅提供的餐点和价格信息。
而在学术讨论中,提问可能旨在对论点进行进一步探究并形成更合理的结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提问是一种语言行为,它包括语言形式、意图和效果三个方面。
语言形式是指提问的语言形式,如使用疑问词、语调上扬等。
意图是指提问的目的和意义,各种目的和意义有不同的提问方式。
例如询问信息时,通常使用简短、直截了当的疑问句。
而在学术讨论中,提问通常要求更深入的思考和回答。
效果是指提问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效果需要针对场合和目的进行分析和选择。
例子二:赞扬
赞扬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行为,其作用是对他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等进行肯定和鼓励。
赞扬可以促进个体的信心和自尊心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积极的行为和表现。
例如,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优秀作业给予赞扬,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赞扬需要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恰当心态、情感和态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者Austin提出了“承诺行为”与“表达行为”的概念。
赞扬有时既是一种承诺行为,也是表达行为。
承诺行为包括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在执行之后就不存在;表达行为则不是如此。
赞扬常常是承诺行为,是由说话人对被赞扬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做出相应的反映。
不过并不是
所有的赞美都是承诺行为,即赞美者还有权或责任证明自己说的话是真实的或负责任的。
因此,在进行赞扬时需要特别注意个人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方式,以确保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
此外,赞扬也应该尽量真实和客观,避免过度夸张和虚无。
例子三:请求
请求是一种表达愿望、要求或期望的语言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请求是面向交流和合作的,需要依据场合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方式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商业场合中,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提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请求,需要合适的礼貌和污言秽语语气。
而在日常交往中,则更应该尽量避免给对方带来麻烦。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请求需要基于恰当的语言行为形式进行,例如使用客观、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具体需求,以及提供需要的信息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场合和目的,避免给对方带来困扰。
请求的构成可以依据长期表征性意义、知识背景、身体动作、交际平等关系、语言风格等而变化,人们可以基于这些指标来有效地进行请求的选择和表达。
例子四:抱怨
抱怨是一种表达不满、不满意和反感的语言行为,其目的是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
抱怨是面向交流和合作的,需要注意语言方式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商业场合中,一个人对某个产品或服务感到不满意,可以采用礼貌的
方式进行抱怨,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抱怨需要考虑场合和目的,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
在进行抱怨时,需要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过度情绪化、攻击性和无意义的谩骂。
抱怨还需要提供具体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以便对方能够明白问题所在,并进行改进。
抱怨需要采用合理、公正和公正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以避免导致冲突和矛盾。
例子五:表扬
表扬是一种肯定和赞美的语言行为,其目的是对他人的行为、能力、品质等进行肯定和鼓励。
表扬具有推动个体行为和表现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个体信心和自尊心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中,老师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表扬,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表扬需要表达恰当的心态、情感和态度,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表扬需要具有恰当的语言方式和形式,依据场合和目的进行选择。
例如,在与上级或长辈交往中,需要尊重和礼貌的表达方式。
同时,表扬也需要真实和客观,避免过度夸张和虚无。
综上所述,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人们日常语言行为的深入研究,涉及到语言形式、意图、效果、分类和特征等方面。
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促
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
通过以上分析与说明,可以很好的理解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它的意义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