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

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

血液

(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

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

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

血液中的红细胞

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

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 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

血液的组成

御和免疫功能。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μ1。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高于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数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劳动、运动、饮食及妇女月经期,均略有增多。在疾病状态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皆可发生改变。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有些疾病情况下,新生的中性粒细胞也可出现细胞核为5

叶或更多叶的。杆状核粒细胞则较幼稚,约占粒细胞总数的5%~10%,在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其比例显著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较少,呈紫色,约占颗粒总数的20%,光镜下着色略深,体积较大;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6~0.7μm,电子密度较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约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直径0.3~0.4μm,呈哑铃形或椭圆形,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某一部位受到细菌侵犯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吞噬小体先后与特殊颗粒及溶酶体融合,细菌即被各种水解酶、氧化酶、溶菌酶及其它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多肽等成分杀死并分解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后,自身也常坏死,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6~7小时,在组织中存活约1~3天。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细

临床用血

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直径0.5~1.0μm)、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有膜包被,内含颗粒状

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晶体。颗粒含有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占白细胞总数的0~15。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嗜碱性颗粒内充满细小微粒,呈均匀状或螺纹状分布。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基质内,它的释放较前者缓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12-15天。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但两者的关系尚待研究。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它在血

血液透析图

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和体腔,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l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

以往曾认为,大、中、小淋巴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细胞为终末细胞。但目前普遍认为,多数小淋巴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转变为幼稚的淋巴细胞,进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细胞也并非单一群体,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血液中的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75%,它参与细胞免疫,如排斥异移体移植物、抗肿瘤等,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约占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详见免疫系统)。

3、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μm3)。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为血像。患病时,血像常有显著变化,故检查血像对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十分重要。

编辑本段血型

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

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通常人们对血型的了解往往仅局限于ABO血型以及输血问题等方面,实际上,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动物血型的发现也为血型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ABO血型

ABO血型可分为A、B、AB和O型等4种血型。红细胞含A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A 型,A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红细胞含B抗原和H抗原的叫做B型,B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红细胞含A抗原、B抗原和H抗原,叫做AB型,这种血型的人血清中没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红细胞只有H抗原,叫做O型,O型的人血清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

ABO血型物质除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外,还出现于唾液、胃液、精液等分泌液中。中国60%汉族人唾液中有ABO血型物质。血型物质的化学本质是指构成血型抗原的糖蛋白或糖脂,而血型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血型抗原糖链的组成(即血型抗原的决定簇在糖链上)。A、B、H3种血型抗原化学结构的差异,仅在于糖链末端的1个单糖。A抗原糖链末端为N-乙酰半乳糖,而B抗原糖链末端为半乳糖,H抗原和A、B抗原相比则糖链末端少1个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1981年已有人用绿咖啡豆酶(半乳糖苷酶)作用于B型红细胞,切去B 抗原上的半乳糖,从而使B型转变成O型获得成功。

E.von邓格恩及L.希尔斯费尔德于1911年发现A血型的亚型。他们看到不同A型人的红细胞与抗A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强度不一,在反应弱的A型人血清中还有一种抗体能与反应强的A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据此认为在A型中存在亚型;即A1及A2亚型。A1.型红细胞与抗A血清(来自B或O型人)反应强,而A2型红细胞与抗A血清反应弱。而且在部分A2型人的血清中,除存在的抗B外,还有不规则的抗A1。在B型人血清中有两种抗体:抗A及抗A1。抗A能与A1及A2细胞发生反应;抗A1只与A1细胞发生反应。A1型红细胞上有A及A1两种抗原。A2细胞上只有A抗原。AB型也可分为A1B及A2B 等亚型。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亚型。

MN血型

红细胞膜上另一类血型抗原叫MN抗原,即红细胞膜上的血型糖蛋白A。它在SOS凝胶电泳谱上显示两条区带,即PAS-1和PAS-2,血型糖蛋白A是两者的二聚物。已知血型糖蛋白A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其一级结构已测定(图2)。血型糖蛋白A的肽链呈三节式结构,中间第73~92号氨基酸为疏水性肽链,可横穿膜脂层;N端肽链位于膜外侧,与血型活性有关,在这段肽链上分布有15条O-糖苷键型糖链和1条N-糖苷键型糖链,糖链中唾液酸占红细胞膜上全部唾液酸的一半以上;C端肽链位于膜内侧,含较多酸性氨基酸。

MN抗原由M抗原和N抗原两部分组成,如果用神经氨酸酶将M抗原切去1个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则为N抗原,如再切去一个唾液酸则抗原性完全失去。MN抗原的抗原性还和肽链上的氨基有关,若将氨基用乙酰基保护后即失去抗原性。

白细胞血型——HLA

HL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类。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抗原的了解较晚,人体第一个白细胞抗原Mac是1958年法国科学家J.多塞发现的。HLA是人体白细胞抗原的英文缩写,已发现HLA抗原有144种以上,这些抗原分为A、B、C、D、DR、DQ和DP7个系列,而且HLA在其他细胞表面上也存在。

HLA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为9%),其分子结构与免疫球蛋白极相似(图3)。HLA 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含2条轻链和2条重链),重链上连接2条糖链。HLA分子部分镶嵌在细胞膜的双脂层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当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区段,轻链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故HLA与有保卫功能的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

此外,HLA和红细胞血型一样都受遗传规律的控制。决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上。每个人分别可从父母获得一套染色体,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查出A、B、C、D和DR5个系列中的5~10种白细胞型,因此表现出来的各种白细胞型有上亿种之多。在无血缘关系的人间找出HLA相同的两个是很困难的。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总是有1/4机会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因此法医鉴定亲缘关系时,HLA测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输血

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中,才能输入异型血。在这种情况下,O型血可以少量(不大于200ml)输给各类血型,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少于200ml的任何血型的血液。

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

编辑本段血液循环

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主要具有四方面的功能。

①运输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血液的运输功能主要是靠红细胞来完成的。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这一运输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②参与体液调节

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

③保持内环境稳态

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④防御功能

机体具有防御或消除伤害性刺激的能力,涉及多方面,血液体现其中免疫和止血等功能。例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上述防御功能也即指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靠白细胞实现。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

⑤调节体温

血液也是一种胶体,在做实验时不慎被划伤流血,可以使用氯化铁紧急止血.原理:血液是一种胶体,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使血液介稳性被破坏,可以使胶体发生聚沉.而血液中氢氧根

含量很少所以不会大量形成氢氧化铁.

哺乳类的血液

两管以EDTA抗凝血处理后的血液,左管是红血球沉降在底部后的血;右管是新取出的血。

以人为例,成人大约有5升血液。以体积计,血细胞约占血液的45%。

每升血液有:

5 × 1012个红血球(约占血液体积的45%):在哺乳类,成熟的红血球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它们含有血红素以输送氧气。在红血球上的糖蛋白决定了血型是哪一类。红血球在血中所占比例称为红细胞压积。人体所有红血球的表面积总和大约是人体外皮肤面积的2000倍。[1]

9 × 109个白血球(约占血液体积的1.0%):它们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负责破坏及移除年老或异常的细胞及细胞残骸,及攻击病原体及外来物体。

3 × 1011个血小板(约占血液体积少于1%):它们负责凝血,把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结成网状聚集红血球形成血栓,血栓阻止更多血液流失,并帮助阻止细菌进入体内。

制造及降解

血细胞在骨髓产生,过程称为“血细胞生成”。蛋白质构成部分,包括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脏产生,而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至于水状成份则由丘脑下部调节肾脏去维持,肠道也有份间接参与。

血细胞在脾脏及肝枯否细胞降解,肝也有移除一些蛋白质、脂肪及氨基酸。肾脏把身体的废物带进尿液。正常的红血球在血浆中约有120天寿命。

输送氧气

一个在正常气压环境中呼吸的健康人类,他的动脉血液中的氧约有98.5%与血红素产生化学结合,只有1.5%是溶于其它血液成份中。血红素也是哺乳类及许多其它物种的主要氧输送者。

除了肺动脉、脐动脉及两者的对应静脉外,带氧血液从心脏经过动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到达身体各处,然后脱氧血液经小静脉及静脉流回心脏。

在正常情形下,人在休息时,离开肺部的血液中的血红素约有98—99%被氧饱和。一个健康成人在休息时,回到肺部的“脱氧”血液仍然约有75%氧饱和。持续运动增加氧的消耗,减少静脉血液的氧饱和,在一个受过训练的运动员身上可降至少于15%,即使呼吸率及血流增加,动脉血液的氧饱和在这些情形下可降至95%或更低。对于一个正在休息(例如在手术期间被麻醉)的人来说,这样低的静脉氧饱和被视为危险Template:Todo:此段文字容易引起误解,请继续修缮。

由于母体供应胎盘的血液的氧分压只有成人肺部的20%,胎儿制造了一种具有更强氧亲和力的血红素(血红素F),确保可以从血液中尽可能地取得足够的氧。

除了氧外,一些物质也可与血红素结合,有时候可以造成身体的永久性损害。一氧化碳是其中之一,它与血红素结合成不可还原的碳氧血红素,从而降低血液的载氧量,严重时可引致身体缺氧,造成器官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

昆虫

昆虫的血(更恰当的称呼是血淋巴)不参与氧的输送。昆虫身上的气孔容许空气中的氧直接扩散到身体组织。

病症

伤口流血

血管闭塞,可引致局部缺血,令组织坏死。

血友病

白血病

贫血

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

正铁血红蛋白血症

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败血症

编辑本段生成原理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肝、脾、肾、淋巴结、骨髓等。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担起造血的第一责任。

人体血液抹片

人胚第6周,人体器官形成,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3个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4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出生后,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各司其职,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多功能干细胞。由这种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

编辑本段血液形成

每个人体内的血液,都是自己体内产生的,不是由母体血液流入胎儿血管先天带来的。胎儿早期发育时,在其胚胎体内部,就逐步产生了自己的造血中心。当胚胎发育到第三周时,卵黄囊壁上的血岛就是第一个造血的中心,这个中心的造血期到第九周为止。胚胎发育到第六周时,肝脏开始造血,9-24周的胎儿,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肝脏造血以红细胞为主,同时也少量生成粒细胞和巨核细胞,但不生成淋巴细胞。在这期间,脾、肾、胸腺和淋巴结等处也参与造血。脾脏产生于胚胎第三个月,开始以生成红细胞为优势,以后也生成一定数量的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胸腺为人体周围淋巴组织提供前T细胞,这就是为身体生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的来源。淋巴结参与早期生成红细胞,但到胚胎发育进入第四个月后,就成为终身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当胚胎发育进入第四个月以后,骨髓开始造血,到第五个月以后,肝、脾造血功能逐步减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时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胎儿出生以后,肝脏造血功能很快停止,但脾脏仍是终身造淋巴细胞的器官,而骨髓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它不仅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骨髓每秒钟可造出1700万个血细胞。

人体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细胞,都是来自于肝脏、骨髓和胸腺里的始祖细胞——多能干细胞及由此移行的定向干细胞。这就是人体血液产生的基本道理。

编辑本段理化特性

血液的温度为37摄氏度,密度为1.050—1.060×10^3kg/m^3,红细胞的密度为

1.090×10^3kg/m^3,血浆的密度为1.025—1.030×10^3kg/m^3。血液也是有粘稠度的,即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粘滞力,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全血的相对粘稠度为纯水的4—5倍;血浆为1.6—

2.4倍;血清粘稠度为1.5倍。血液的pH值为

7.35—7.45,静脉血因含较多的二氧化碳,p H较低,接近7.35,而动脉血则接近7.45,常人血浆在37摄氏度时渗透压为7.6大气压。

血液的颜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红色的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静脉血)。通常献血抽的是静脉血,所以外观看上去呈暗红色。若血含较多的是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血浆(或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黄色;若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呈红色血浆。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 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 什么是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的供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存在着波动,但这种波动经过机体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如果任何一种原因引起心肌缺血,经机体调节不能满足心脏工作需要,这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心肌缺血。 心脏为什么会缺血呢?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粘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还有一种情况,心脏供血没有减少,但心脏氧需求量增加了,这是一种相对心肌缺血。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开口在升主动脉内。 临床显示: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偶见肺动脉)狭窄。而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就是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 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所以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同时,代谢的废物也不能被有效及时地清除,易产生不利影响。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若有20%~25%的心肌停止收缩,通常会出现左室功能衰竭;若有40%以上的心肌不能收缩,就会有重度心泵功能衰竭。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发生,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就常与这种情况相关。 心肌缺血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升高,引起肺充血,还可引起复杂的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因此,一旦出现心肌缺血,应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才可避免潜在的严重后果。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治疗方案为选择硝酸脂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脂或其缓释剂型),作用为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还应该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伐他汀、辛伐他汀)一方面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一方面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造成中风等。 所谓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冠心病诊断已确定心肌缺血的客观指标,如心电图典型缺血性ST段变化等,它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但由于无症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无症状心肌缺血正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 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美国约2%~4%貌似健康的无症状的中年人,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冠脉病变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猝死的原因通常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在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前,心电图可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与猝死之间

高血压百度百科

高血压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农村居首位。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约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会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各级政府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起,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曾组织了三次全国性高血压普查。60年代末,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项目和相关疾病的监测活动。1987年,卫生部先后成立了全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制订了防治研究的10年规划。自90年代以来,则更加重视高血压的群体防治工作,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1997年起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高血压防治为重要内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8年,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治高血压宣传活动的高潮。 编辑本段简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

受体——百度百科

受体——百度百科 2014-5-1 摘编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ligand)。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如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间黏合、胞吞等过程。 中文名受体外文名receptor 药理学概念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存在位置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 功能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等 特征结合的特异性、高度的亲和力等 目录 1简介2功能3特征4分类5概括6本质7特性8与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9药理 1简介 受体(receptor) 受体细胞 受体在药理学上是指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不同的受体有特异的结构和构型。 受体在细胞生物学中是一个很泛的概念,意指任何能够同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通讯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ligand)。在细胞通讯中受体通常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2功能 受体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 通常受体具有两个功能: 1、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配体,识别的表现在于两者结合。配体,是指这样一些信号物质,除了与受体结合外本身并无其他功能,它不能参加代谢产生有用产物,也不直接诱导任何细胞活性,更无酶的特点,它唯一的功能就是通知细胞在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信号或刺激因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分子识别过程,它靠氢键、离子键与范德华力的作用,随着两种分子空间结构互补程度增加,相互作用基团之间距离就会缩短,作用力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是特异结合的主要因素。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例如乙酰胆碱有烟碱型和毒蕈型两种受体,同一配体与不同类型受体结合会产

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医疗卫生管理相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第五十条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名称为药品通用名称。已经作为药品通用名称的,该名称不得作为药品商标使用。 第五十一条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第四条入境、出境的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都应当接受检疫,经国境卫生检疫机关许可,方准入境或者出境。具体办法由本法实施细则规定。 第五条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检疫传染病或者疑似检疫传染病时,除采取必要措施外,必须立即通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用最快的方法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邮电部门对疫情报告应当优先传送。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 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第七条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公民提供婚前保健服务。 婚前保健服务包括下列内容: (一)婚前卫生指导:关于性卫生知识、生育知识和遗传病知识的教育; (二)婚前卫生咨询:对有关婚配、生育保健等问题提供医学意见;(三)婚前医学检查: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医学检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第八条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设立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必需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血站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血站的设立条件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高血脂百度百科

高脂血症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临床上分为两类:①原发性,罕见,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②继发性,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 症状体征 一.病史,症状: 原发性者见于儿童,继发性者多在20岁后发病,多数人无症状仅于体检时发现,也可早年发生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中风,周围血管病,常伴有肥胖,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常出现黄斑瘤位于上,下眼睑或腱黄瘤在肢体伸侧肌腱,如鹰嘴,髌,足跟部,伴有肌腱炎时有痛感和压痛。 二.体检发现: 可有肥胖,周围神经炎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等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 (一)血脂,血浆总胆固醇<5.2mmol/L是理想水平;5.2~6.2mmol/L为临界;≥6.2mmol/L 为过高,血浆甘油三酯<1.7mmol/L为理想;1.7~2.3mmol/L为临界;>2.3mmol/L为过高。 (二)脂蛋白,测定LDL和HDL比总胆因醇更有意义,LDL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HDL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2 用药治疗 高血脂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或延后发生。虽然有部份高血脂症是家族遗传,无法预防,但它也是一种文明病。此外,有遗传因子的人若饮食生活习惯不当,高血脂症也可能提早报到。 高血脂症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膳食结构,高血脂症的饮食原则是“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膳食。 1.控制热量的摄入,每人每天的热量摄入应控制在294卡/公斤体重内,控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也应十分严格,每人每天不宜超过300毫克,尽量不吃或少吃动物内脏,蛋类每天不超过一个,应提倡吃含有花生油的植物油。宜多选用奶类、鱼类、豆类、瘦肉、海产品、蔬菜、水果等。 2.食盐的摄入,每人每天应少于8克。 二、科学的生活方式 高血脂的防治还要注意生活方式要有规律性,适当的参加体育运动(运动食品)和文娱活动,不吸烟、不酗酒、避免精神紧张,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定期体检 45岁以上者肥胖者、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应酬者、精神高度紧张者,都属高发人群,建议每年应检查一次血脂。 四、药物调节 调脂治疗最根本的目的是预防延缓冠心病、脑中风等疾病的发生。当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后,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时,就必须用药物治疗,治疗高脂血症必须长期服药。 许多天然药物和食品具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这些药物有:山楂、丹参、泽泻、首乌、决明子、黄精、葛根、蒲黄、荷叶、银杏叶等。这些药物可以单味煎水,代茶饮用,有较好的降脂作用。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生理学 第一章 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 应答。(P5)《 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P4)《 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 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 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 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P7)《 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 性。(百度百科) 第二章 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 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P34)《

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P41)《 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 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13)《 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 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 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 位。(P22)《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 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P25)《 8、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物质或少数小分子如水,尿素等顺着浓度梯度而不消耗能量进行 跨膜运输。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P10)《 9、极化:通常不精细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P23)《 10、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P23)《 11、兴奋-收缩偶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偶 联。(P40)《 12、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因跨膜的Na+内流远大于K+外流,其速度最高可达3*107 Na/s,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可以用平均細胞血红蛋白浓度测出浓度。 血红蛋白化学式:C3032H4816O812N780S8Fe4。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构成,分别为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在与人体环境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中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可以自动组装成α2β2的形态。 血红蛋白的每个亚基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分子构成,肽链在生理条件下会盘绕折叠成球形,把血红素分子抱在里面,这条肽链盘绕成的球形结构又被称为珠蛋白。血红素分子是一个具有卟啉结构的小分子,在卟啉分子中心,由卟啉中四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与一个亚铁离子配位结合,珠蛋白肽链中第8位的一个组氨酸残基中的吲哚侧链上的氮原子从卟啉分子平面的上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当血红蛋白不与氧结合的时候,有一个水分子从卟啉环下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而当血红蛋白载氧的时候,就由氧分子顶替水的位置。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首先一个氧分子与血红蛋白四个亚基中的一个结合,与氧结合之后的珠蛋白结构发生变化,造成整个血红蛋白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第二个氧分子相比于第一个氧分子更容易寻找血红蛋白的另一个亚基结合,而它的结合会进一步促进第三个氧分子的结合,以此类推直到构成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分别与四个氧分子结合。而在组织内释放氧的过程也是这样,一个氧分子的离去会刺激另一个的离去,直到完全释放所有的氧分子,这种有趣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由于协同效应,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曲线呈S形,在特定范围内随着环境中氧含量的变化,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的结合率有一个剧烈变化的过程,生物体内组织中的氧浓度和肺组织中的氧浓度恰好位于这一突变的两侧,因而在肺组织,血红蛋白可以充分地与氧结合,在体内其他部分则可以充分地释放所携带的氧分子。可是当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很高或者很低的时候,血红蛋白的氧结合曲线非常平缓,氧气浓度巨大的波动也很难使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率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健康人即使呼吸纯氧,血液运载氧的能力也不会有显著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对健康人而言吸氧的所产生心理暗示要远远大于其生理作用。 除了运载氧,血红蛋白还可以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离子结合,结合的方式也与氧完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结合的牢固程度,一氧化碳、氰离子一旦和血红蛋白结合就很难离开,这就是煤气中毒和氰化物中毒的原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其他与这些物质结合能力更强的物质来解毒,比如一氧化碳中毒可以用静脉注射亚甲基蓝的方法来救治。 脱氧血红蛋白 以血红素为辅基并能与氧分子可逆结合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功能是将大气中的氧输送给机体;肌红蛋白的功能则是贮存氧气,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肌红蛋白存在于肌细胞中,从软体动物到人的各种动物中都有。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血液的红细胞中。酵母、草履虫、许多无脊椎动物也有血红蛋白。1945年中国科学家王应睐和英国科学家D.基林从豆科植物的根瘤中分离出了豆血红蛋白。 一级结构血红蛋白分子有两个α和两个β亚基,一般用α2β2表示。血红蛋白的分子量为64000,每个亚基的分子量为16000,其中α亚基含141个氨基酸残基,β亚基含146个氨基酸残基,α亚基的C端是精氨酸,β亚基的C端是组氨酸,人血红蛋白的α及β亚基的全部氨基酸顺序均已阐明。 血红蛋白的每个亚基都有一个辅基──血红素。血红素是一个由原卟啉分子与一个铁原子结合的化合物,所以又称铁卟啉。二价铁离子(Fe2+)的络合价(配位键)是6,与卟啉的4个氮原子络合后还剩下两价。在血红蛋白分子中,Fe2+的第五个络合价在α亚基中与87位的组氨酸中的咪唑基结合,在β亚基中与92位组氨酸结合。Fe2+的第六个络合价就是与氧分子

血液正常指标表

血液正常指标表 正常的血液指标如下: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 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 4.0×10 12- 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成人:4×109- 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 20×109/L(15000-20000/mm3)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 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6、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7、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纸片法——1-5min 8、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扩展资料:医院的血液化验单上血液指标英文缩写:1、红细胞的英文是Red blood cell,简写为RBC;2、白细胞的英文是White blood cell,简写为WBC;3、血红蛋白的英文是Hemoglobin,简写为HB;4、血小板的英文是Platelet,简写为PLT.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液指标 正常人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维持机体各种组织正常兴奋性需要有合适而恒定的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pH)、渗透压及各种离子浓度等,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的恒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如碳酸氢钠和碳酸、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具有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的作用,使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血浆中各种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其比例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尤其是心肌的兴奋性至关重要。

水蛭素的作用与功能主治百度百科

水蛭素的作用与功能主治百度百科 概述 水蛭素是一种来源于水蛭体内分泌腺体的生物活性物质。它被广泛应用于医疗 领域,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水蛭素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水蛭素的作用 以下是水蛭素的几种主要作用: 1. 抗凝血作用 水蛭素能够抑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防止血液凝固,从而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 栓形成的疾病,如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等。 2. 消肿作用 水蛭素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消肿作用,在局部使用时可以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和肿胀,常用于外科手术后的伤口处理和肿瘤相关的水肿治疗。 3. 降血压作用 研究表明水蛭素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从而减轻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水蛭素常被应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4. 促进血液循环 水蛭素可以促进血液的流动,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组织血液供应,从 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这对于一些缺血性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如心绞痛、脑梗塞等。 5. 抗菌作用 水蛭素对许多细菌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 效果。因此,它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局部感染、皮肤溃疡等。 水蛭素的功能主治 下面列举了水蛭素在医疗领域的主要功能和主治疾病: 1.治疗深静脉血栓:水蛭素能够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防止血栓的 形成和扩张,避免血栓引起的深静脉栓塞。

2.促进血液循环:水蛭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流动,从而提高 组织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减少血液淤积。 3.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水蛭素具有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预防心绞 痛等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消肿止痛:水蛭素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消肿作用,适用于外伤后的肿胀 以及一些炎症引起的疼痛。 5.促进创面愈合:水蛭素对于伤口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 新血管的生成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加快伤口修复过程。 总结 水蛭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它的抗凝血、消肿、降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抗菌作用使其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水蛭素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注意:文中所提到的水蛭素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均来自于百度百科的相关条目,供参考使用,具体使用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糖代谢百度百科

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另外包括一些双糖及单糖。多糖及双糖都必须经过酶的催化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经唾液中的α淀粉酶 作用,催化淀粉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α糊精和少量葡萄糖。在小肠黏膜刷状缘上,含有α糊精酶,此酶催化α极限糊精的α-1,4-糖苷键及α-1,6- 糖苷键水解,使α-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刷状缘上还有麦芽糖酶可将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小肠黏膜还有蔗糖酶和乳糖酶,前者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后者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糖被消化成单糖后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上段,己糖尤其是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摄取是一个依赖Na+的

糖代谢 耗能的主动摄取过程,有特定的载体参与:在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着与细胞膜结合的Na+-葡萄糖联合转运体,当Na+经转运体顺浓度梯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葡萄糖随Na+一起被移入细胞内,这时对葡萄糖而言是逆浓度梯度转运。这个过程的能量是由Na+的浓度梯度(化学势能)提供的,它足以将葡萄糖从低浓度转运到高浓度。当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葡萄糖经小肠上皮细胞基底面单向葡萄糖转运体(unidirectional glucose transporter)顺浓度梯度被动扩散到血液中。小肠上皮细胞内增多的Na+通过钠钾泵(Na+-K+ ATP 酶),利用ATP提供的能量,从基底面被泵

出小肠上皮细胞外,进入血液,从而降低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维持刷状缘两侧Na+的浓度梯度,使葡萄糖能不断地被转运。 编辑本段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blood sugar)。体内血糖浓度是反映机体内糖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糖浓度为3.9~6.1mmol/L(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7.0 mmol/L称为高血糖,低于3.9mmol/L 称为低血糖。要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必须保持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动态平衡。 一、血糖的主要来源及去路 血糖的来源:①食物中的糖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原分解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③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及生糖氨基酸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在长期饥饿时作为血糖的来源。

a型血百度百科知识分析

a型血百度百科知识分析 A型血你了解多少呢?A型血在百度百科里面又是怎样解释的呢?下面就由店铺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A型血百度百科知识吧! A型血简介 A型血是常见血型中的一种,是指血液中含有A抗原。属于ABO 血型系统中的血型。A型血的人有着特有的极端性格和领导气质。 A型血性格分析 一.极端的态度(自己的原则/底线) (对一个人而言,“较”其他血型) A型血人的一生一般会遵守约定和制定规则,尊重科学发展与事实依据并实事求是,有时也会容易产生一些焦躁不安的反常情绪,不慎搬弄起是非对错,偶尔还会理直气壮,进而有可能采用极端的方法和手段,来处理棘手的问题。不擅长单方面的调整自己负面的情绪和低迷的状态,很在意所处环境的周遭氛围,从而陷入了被动的僵局与困境,甚至是被其困扰和自寻烦恼与恶性循环,同时也会容易陷入悲愤而又低落的心情,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义务责任感和行为约束感强。说话的方式婉转且留有余地,办事谨小慎微,无法感情用事,很少从容不迫,大多委婉的拒绝,也比较轻易的就爱钻牛角尖。 二.极端的心理(身心的健康/调节) 血压和神经系统会有些衰弱与紊乱,对冷嘲热讽的调侃和指名道姓的贬低与口诛笔伐的批判敏感。一旦要是为了议论纷纷的话题和喋喋不休的事情而闹不愉快的时候,情绪就会立马变坏,有翻脸的可能。对自己的优势与优点总是缺乏自信心,喜欢从真实的信息与资料来寻求帮助和寻找答案,想方设法的要得到理论上的支持。对未来将要发生的美好事物充满期望,对恶果则能做到坦然的面对,但会有得失心与虚荣心,既有认同感又有失落感,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在脑海里会产生感性上的认知和概念,并埋藏与沉淀在心底里先暂且保持一定距离和搁置一段时间。 三.极端的观念(生活的处事/适应)很多情有独钟的A型血人,对自

标本和范本

标本和范本 1.标本与样本的区别,平时我们在临床采集血液,应该叫血液标本还 是血 同问呀。。刚查了百度百科 样本:研究中实际观测或调查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sample),研 究对象的全部称为总体。为了使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 标本: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 还是没说出区别。 补充: 仔细想想,还是有区别,样本有强调的是,总体里取部分的意思,用部分来体现总体的情况,不指具体对象。所以经常说什么的样本, 而标本是用来化验或研究的具体对象。强调的是被研究或化验的目的。对标本采集的时候,这些取部分来检测整体情况的标本就是样本。所以留取标本有留样、取样之说。 2.标本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 标本【解释】biāoběn〖specimen〗∶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 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标本的种类】标本大致可分为: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做标 本常用的工具和】1.工具类解剖刀、剪刀、镊子、电钻、钢锯、注射

器。 2.材料类规格各异的铜丝、白胶水、硅胶、橡皮手套、标本台板。 3.器皿类大小不等的玻璃缸、量筒、玻璃棒、烧杯。 【怎样采集标本】植物标本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1、整体标本:通 常用来识别植物,鉴定学名,鉴别中草药。对某一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也是使用这种标本。 例如调查某个学校、山头的植物资源。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是识别植物依据之一,但是常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而花、果具有较稳定的遗传性,最能反映植物的固有特性,是识别和鉴别植物的重要依据。 采集标本时必须尽量采到根、茎、叶、花和果实俱全的标本。草本植物还应该挖起地下部分。 从根系上可以鉴别出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的。而且地下部分除根茎外,往往还在变态根和变态茎,如荸荠、百合、菊芋、甘蓝、黄精、贝母、七叶一枝花等等。 木本植物应采集有代表性的枝条,最好附有一小片树皮。孢子囊群的形状与排列、根状茎及其鳞片和毛被等是蕨类植物重要的分类特征,采集时要加以注意。 整体标本常制成腊叶标本和原色浸渍标本。2、解剖标本:制作目的 在于观察、研究植物某一器官的内部组织结构。 如解剖洋葱的鳞茎,以观察基盘、幼芽、鳞叶、须根等结构。横剖黄瓜,以观察瓜类的侧膜胎座和种子着生位置;纵剖桃花,以观察花的

动脉、毛细血管

百科名片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极细微的血管,管径平均为6~9μm,连于动、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毛细血管数量很大,除软骨、角膜、毛发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毛细血管壁薄,管径较小,血流很慢,通透性大。其功能是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动脉与静脉分别和毛细血管直接相连。 分享到 您的访问出错了! 5秒后系统将为您自动跳转到词条图册 如果您的浏览器没有自动跳转,请点击这里。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极细微的血管,管径平均为6~9μm,连于动、静脉之间,互相连接成网状。毛细血管数量很大,除软骨、角膜、毛发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全身。毛细血管壁薄,管径较小,血流很慢,通透性大。其功能是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荷兰显微镜学家A.van列文·虎克自制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显微镜,最高的放大倍数达270倍。他通过大量细微的观察,解释并完善了M.马尔皮基提出的关于毛细血管系统的知识,证明动脉与静脉分别和毛细血管直接相连。 毛细血管图册(共1个图册) 正文图册

词条图片(5张) 扩展图册 该词条暂无图册。 词条图片(共5张图片) 2 / 5 毛细血管

它们互相联系成网状,布满全身,由于毛细血管壁薄,和有较高通透性,使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通过管壁进入组织,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也能通过管壁进入血液,从而完成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是新旧物质交换的场所,也称为微循环,其功能奇特,能把静脉血液中带来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等排泄出去,比如肺部的毛细血管就能在人的呼吸运动中将二氧化碳排出,也能在呼吸中将氧气吸入,再将这些新鲜氧气输入动脉、变成鲜红的动脉血液,流到全身各处,供给组织需要;肝脏部位的毛细血管还能将肝脏制造的蛋白运送给其他需要的组织;肾脏部位的毛细血管能将人体代谢产生的尿酸、尿素等废物滤出来,随尿排出去;人的脑是需要大量氧气供给的,流入脑组织的动脉携带大量氧气,也要通过这里的毛细血管交给脑组织。毛细血管成为密布的网络,分布在我们身体的每个角落。据研究,全身的毛细血管如果单根排列,它的总长度可达到15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4圈,但是平时大约只有1/3开放,就能应对身体的需求,可见其潜力大得很。全身的血液在血管里边流动,24小时的总里程为26.4万公里,比长江、黄河相加的总长度多20倍。 小动脉与毛细血管相连。人类的头发直径约为80微米,毛细血管仅有其十分之一,约8微米。 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因为心脏的收缩了太小,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送到组织细胞中,以为心脏的收缩力太小,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灌注进细胞。同时为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

子午流注详解

子午流注详解 子午流注 2008-02-26 22:56 一:(百度百科)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

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 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 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二:人体的造血时间(陈玉琴) 时间是天黑以后到1:40分以前。 三:血流经不同内脏器官的时间(陈玉琴) 胆:11:00---凌晨1:00

2019年CT 百度百科词条解析说明.doc

CT 百度百科词条解析说明CT图像2 外伤等。由于CT的高分辨力,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能清楚显示出病变。在临床上,神经系统与头颈部CT诊断应用早,对脑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的炎症与寄生虫病、脑先天畸形和脑实质性病变等诊断价值大。在五官 科诊断中,对于框内肿瘤、鼻窦、咽喉部肿瘤,特别是内耳发育异常有诊断价值。在呼吸系统诊断中,对肺癌的诊断、纵隔肿瘤的检查和瘤体内部结构以及 肺门及纵隔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做CT检查做出的诊断都是比较可靠的。在心脏大血管和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中也是有诊断价值的。9、CT的几个重要概念1) 分辨率:是图象对客观的分辨能力,他包括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时间分 辨率。2)CT值:在CT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将各种组织包括空气的吸收衰减值 都与水比较,并将密度固定为上限+1000。将空气定为下限-1000,其它数值均 表示为中间灰度,从而产生了一个相对的吸收系数标尺。3)窗宽和窗位,窗位 是指图像显示所指的CT值范围的中心。例如观察脑组织常用窗位为+35HU,而 观察骨质则用+300-+600HU。窗宽指显示图像的CT值范围。例如观察脑的窗宽 用100,观察骨的窗宽用1000。这样,同一层面的图像数据,通过调节窗位和 窗宽,便可分别得到适于显示脑组织与骨质的两种密度图像。4)部分容积效应:CT图像上各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相应单位组织全体的平均CT值,它不能如实反 映该单位内各种组织本身的CT值。在CT扫描中,凡小于层厚的病变,其CT值受层厚的病变,其CT值受层厚内其它组织的影响,所测出的CT值不能代表病 变的真正的CT值:如在高密度组织中较小的低密度病灶,其CT值偏高;反之,在低密度组织中的较小的高密度病灶,其CT值偏低,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5)噪声:一个均匀物体被扫描,纤维水泥电缆管。在一个确定的R0I(感兴 趣区)范围内,每个象素的CT值[HU]并不相同而是围绕一个平均值波动,CT值 的变化就是噪音。轴向(断层)图像的CT值呈现一定的涨落。即是说CT值仅仅 作为一个平均值来看,它可能有上下的偏差,此偏差即为噪音。噪音是由辐射 强度来决定的。也即是由达到探测器的X-Ray量子数来决定的。强度越大,噪 音越低。图象噪音依赖探测器表面之光子通量的大小。它取决于X线管的管电压,管电流,予过滤及准直器孔径等。重建算法也影响噪音。因此,在日常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