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2。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中国早

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从原始的采集方式引入。

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农业大国,从距今10000年前的长江流域和就曾出土过粮食的化石,让我们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一起来找找原始农业是如何发展的?

大约20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农作物的种植与发展

(1)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lei si)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4.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2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教师据图讲述河姆渡人的生活。

教师: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建筑:

(1)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木结构水井: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2.农业

(1)主要作物: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2)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3。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知识点3 半坡居民的生活

1.从陕西的半坡博物馆引入,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对比半坡和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何不同?

生活年代:距今约6 000年.

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黄河流域)。

2.建筑

(1)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

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2)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

屋内有灶坑.

3.农业

(1)农作物:主要种植粟。

(2)生产工具:精美的磨制石器以及骨器、角器等。

4.家畜饲养:猪和狗等。

5.渔猎采集活动

(1)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

(2)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3)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6。手工业

(1)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

7.教师总结: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区别?

始居民7000

河姆

地,种植

水稻

家畜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

六千

陕西

西安

半坡

磨制石

器,制造

胃器、角

器,开垦

荒地,种

植粟

饲养猪、狗

等家畜

制作彩陶,

刻画符号,

纺线,织布,

制衣

请完成本节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P5—7页

《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课。本节课堂的主要特点有:

1.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活动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图片,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扮演原始居民的角色,使

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和谐求真,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参与。

以前任教历史学科时,为了教学效果,我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在讲历史课时照本宣科,或生硬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照书回答,学生学习时感觉历史离他们太远,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不高.这堂课,我注重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注意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注重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