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新人教版
干栏式房屋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能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 房屋下面还可以饲养家禽家畜;
河姆渡人的水井和井架复原图
这件文物来自河姆渡遗址。从这 件文物上你可以知道哪些历史事实?
动脑筋: •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
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食物来源;居住条件;生产工具、生 活用具;
半坡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 2.地点: 3.生产工具: 4.农耕作物:
约6000年前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石刀) 耒耜
5.原始饲养业:
粟和蔬菜(世界上最早种粟)
6.定居生活: 7.原始手工业:
猪狗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 纺织、制衣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C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B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6.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 ① 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② 普遍使用A磨制石器
③ 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④ 会制作陶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我们说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主要判断依据是 ( )。
人面鱼纹陶盆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生活
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 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 暖。
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新授
2.生产工具z.x.x.k
石刀
半坡遗址出土的鱼钩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生产力大大进步了
新授
半坡原始居民 使用磨制石器和 骨器进行生产。
;推 。
•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你知道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 重要方法?
•考古发现。
•通过上述活动,你认为作为一名考 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科学的 头脑……
磨制石、 骨、角器 种植粟
河 姆 渡
约
7000 年
长江流 域浙江
磨制石器 耒耜耕地
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 等家畜
饲养家禽 以猪狗和 水牛为主
制陶、 纺织
制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 原始乐器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 的物质基础。
原始居 自然地 房屋样 种植主
民
理环境 式
要作物
制造的 陶艺艺 术风格
问题思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并分析形 成差异的原因?
生产以农业为主 同 生活是盖房定居
磨制石器和陶器
农耕文明的 特征
房屋的结构不同 异 种植农作物不同
干栏式 半地穴式 水稻 粟
因 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新授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 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河姆渡 长江流 干栏式 水稻
人
域(浙 房屋
江余姚
河姆渡)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 试卷讲义 02-全练版: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原始农业的发展1.(2023福建晋江期中改编)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
粟和稻的种植说明(H7101002)()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B.原始农业兴起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2.【历史解释】(2023山东东明二中第一次月考)中国是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史,那么原始农业产生的重大意义是()A.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B.远古先民开始定居生活C.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D.中国已经进入文明社会3.(2022山东蒙阴期中)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房屋的出现④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知识点2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4.【跨学科·音乐】(2023山东莒南期中)有学者研究河姆渡遗址当时居民的生活状况时,认为河姆渡居民懂得音乐,会时常开个“party”。
以下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H7101003)()A.炭化稻谷B.猪纹陶钵C.骨哨D.象牙雕刻品5.(2022湖南娄底中考)如图是某远古人类遗址地当时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
该地最有可能是(H7101002)()A.元谋人遗址B.河姆渡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北京人遗址6.【新情境·文物图片展】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图片展,如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
据此推测(H7101002)()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新独家原创】有学者认为,我国今天北方建筑中的传统风格无不受着半坡建筑文化的影响。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基础+提升)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基础巩固】1.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有“天下谷源,人间陶本”之称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玉蟾岩遗址B.高庙遗址C.彭头山遗址D.城头山遗址2.CCTV-4《远方的家》栏目于2020年10月26日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带着网友“穿越”数千年,感受璀璨的中华文明。
他们所能感受到的“中华文明”包括()A.骨器、陶器、玉器、稻遗物B.弓箭、长矛、渔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C.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石器D.灰烬、烧石、烧骨、石锤、石砧3.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环境D.劳动技术4.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水稻④会制造陶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5.生产工具的演变,反映出了生产力的发展。
下列能代表原始农耕时期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是()A.B.C.D.6.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杂交水稻,后又研制出超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粮食危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与此对应的远古居民是()A.河姆渡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北京人【能力提升】1.穿越时空,假如你来到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下列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A.有几个老年人在一口木结构水井前汲水B.一个小孩骑着水牛吹着骨哨C.几个妇女在一起用纺轮、陶埙做手工活D.一位老人正在精心雕刻象牙2.下列文物所存在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②元谋人的牙齿化石③河姆渡人骨耜④北京人使用的石器⑤半坡彩纹陶盆A.④①③②⑤B.②①③④⑤C.②③④①⑤D.②④①③⑤3.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叶、木屑、纺织工具(如骨针、纺轮、梭形器)及纺织品(如编织的苇席),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1.中国历史:主要研究中国的历史。
2.世界历史:主要研究世界共同的历史。
3.各国历史:主要研究各个国家的历史,方式和中国历史相同。
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们只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不研究各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研究的都是中国历史,所有的时间线都是中国的历史,比如中国历史的原始社会起止时间和世界历史还有各国历史就都不一样。
4.远古时代:中国的远古时代又叫上古时代,指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至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之间的历史,也就是从人类出现到建立奴隶制国家开始的历史,这段时间没有相关的文字史料记载,所以又叫史前时期,这一时期没有国家,所以社会形态属于原始社会。
5.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又叫社会模式,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会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最高的社会意识形态。
6.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生产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出现阶级和剥削,奴隶主阶级剥削奴隶阶级,生产资料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为奴隶主劳动,分配由奴隶主说了算。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消灭阶级和剥削,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其最高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7.生产力: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会逐渐向更高的意识形态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8.旧石器时代: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从大约170万年前至大约1万年前结束。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背记手册)-七年级历史上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背记手册】一、单元整合早期人类文明起源(1)政治:中国进入原始社会,并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并不断的发展,原始农耕文化产生,成为向文明过渡的里程碑。
二、知识梳理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识点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知识点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①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③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④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5.地位及意义:山顶洞人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的中国早期氏族的代表。
★★研究远古人类的方式:考古发掘【易错警示】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但不是世界最早的古人类。
2、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4、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指出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重点突破】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1)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骸或遗迹经过地质作用变成石头,称为“化石”;(2)元谋人遗址中的石器、炭屑和烧骨反映元谋人能够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3)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古人类化石和石器,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上册教案 第1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重点: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区分两个地区的住房结构和农作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了解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一、导入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
这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开始由采集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
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二、探究新知(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9页《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找一找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学生观察地图,在地图中寻找信息并作标注,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黄河、长江等大河对原始农业的产生具有怎样的作用?提示:提供水源,便于农作物种植。
教师归纳: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2.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教材第8页内容,归纳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
提示: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②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等流域;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③会使用耒耜等工具耕种。
④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3.教师提问:(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原始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何意义?提示:(1)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2)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展示材料:材料一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材料二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qiā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早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学段:七年级学科:历史道展示图片资料:教师讲述: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老师展示的三个图片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
通过观察考古资料我们知道了当时的西安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那我们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寻找证据。
我们刚才使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史前历史的方式: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文字诞生以前的无字之书,走进《原始农耕生活》。
思考:通过观察文物,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提出猜想或质疑→找到证据→得出结论教师引领、拓展: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识你感受到的这些,不仅是我们先民具备的优良品质,正是这些优良品质激励着传承者,才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完成评价任务三,达成学习目标三。
达标检测评价任务一: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
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生活着哪一原始居民?他们使用的陶器如图2、图3所示,请对号入座,写出陶器所属类别。
(2)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哪幅图片反映了该房屋的结构特点?(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哪幅图片反映了该房屋的结构特点?(5)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的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了船型彩陶壶如图5所示,由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评价任务二: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工具有悠久的历史。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生活课件
代表
河姆渡遗址 (南方代表 )
半坡遗址 (北方代表)
生活年代
生活地区
建筑
生存环 境特点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代表
生活年代 生活地区
河姆渡遗址 (南方代表 )
半坡遗址 (北方代表)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长江中下游 浙江余姚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建筑
牛骨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
一河、姆走渡进遗南址方—原—始原农始耕手工文业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手工业展厅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鼎
从手工业展厅中你 获取了哪些历史信 息?
会制作陶器、玉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和简单的乐器。
骨哨
河姆渡遗址出土玉器
一、走进南方原始农耕文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手工业展厅
河姆渡人的房屋建 筑是怎样的?为什 么要这样设计?
干栏式建筑;
南方多雨,潮湿
。
河姆渡遗址的木结构水井
河姆渡遗址——原始农业、畜牧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从农业展厅中你获 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 1、人工栽培水稻
;2、养殖猪、狗
、牛为主的家畜;
3、农业工具以骨
耜最为典型。
狗的骨骼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 )11. 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内涵丰富, 堆积层厚达 4 米。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以稻秆、稻叶、稻谷 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的木桩。其中遗址出 土的木板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 A.河姆渡人成熟的耕作技术 B.河姆渡人先进的生产工具 C.河姆渡人精巧的房屋建造 D.河姆渡人丰富的生活娱乐
七年级历史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2.学情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讲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偏重感性认识,可以较多利用考古图片和活动体验激发兴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基础的识图指导。
3.核心素养: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1. 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 说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3.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成都三十七中《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我国原始农业的主要情况,包括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2.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比较归纳法,简述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地的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历史文物图,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先民们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观察法、图表法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原始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将采集业演变为农业,狩猎演变为饲养业议一议:采集回来的谷物种子在周边的地里发芽生长——有意识地去管理、收获——更广泛、有组织地保存和播撒种子——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更丰盛的收成。
狩猎后带回野生动物幼崽——喂养、生长、生育——有目的地养殖动物——有意识地研究动物的养殖与繁殖二.课前预学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概括表》三.讲授新课阅读教材第6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初步感受一下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板书或多媒体显示)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6页正文“半坡居民的生活”一目,掌握半坡居民生活状况,归纳出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1)半坡居民的生活在约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2)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居住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3)半坡居民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生产状况及原始手工业具体状况如何?学生依次发言,总结自学收获,根据回答上述问题。
时间:距今约6000年。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设计说明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知道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材料、归纳概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原始农业和人类文明的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基本史实,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通过研读教材,并结合考古遗址,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有关河姆渡大发现的片段,使其初步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河姆渡、半坡、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文明形成产生的影响。
二、预习检查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说说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说说粟作农业的代表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说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呈现的特征。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古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食物的?学生回答:采集、狩猎、渔猎。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仅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生存,作为食物的“采集者”,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回答: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很大;食物不充足,采集的食物数量有限;打猎时,生命常常受到威胁;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要为了获取食物而搬家;等等。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中考复习课件)
课本P3——问题思考: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 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课本P6——相关史事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于1930年。后来由裴文中主持发掘,发现3个完整的古 人顶洞人的脑容量及头骨 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还出 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其中,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 这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挖孔技术和磨制技术;还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 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课后活动 1.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参考答案】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2.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参考答案】进步: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 人工取火。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文字材料
课本P9——相关史事
今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 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 贾湖遗址。贾湖居民能够制作精致的石器、陶器和骨器。由遗址中出土的炭 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可知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墓葬中出 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能够吹奏乐曲。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 最早的笛子。墓葬中随葬的部分龟甲,上面刻画有符号,有的符号与商代甲 骨文具有某些相似之处。
北京人复原头像
(2018·海南)北京人的发现对研 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右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 北京人( D ) A. 学会磨制石器 B. 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C. 懂得采集果实 D.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七年级文科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学习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
2.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自主预习1.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和。
2.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其中,距今约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
3.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的木构水井。
4.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
距今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三、合作探究1.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2.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3.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四、随堂演练1. 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B.②C.①②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 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 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 自然环境不同B. 使用的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 思想意识不同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稻粟黍2.70003.最早4.约6000三、合作探究1.(1)房屋建筑—半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22七年级文科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陶器的发明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陶器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储存食物和水,改善了食物的保存条件。
2.陶器的发明促进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陶器煮食,提高食物的烹饪效率。
3.陶器的发明和演变使得人类能够制造更加精细的工具和容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4.陶器的发明和演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例题5:请列举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中的三个共同点和三个不同点。
答案:共同点:
1.都过着定居生活,有一定的房屋居住。
2.种植粮食作物,饲养家畜。
3.会制作陶器等。
不同点:
1.半坡聚落种植的是粟,河姆渡聚落种植的是水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生活状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耒耜耕地的基本原理。
7.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8.评价量表:制定评价量表,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评价标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原始农耕生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农耕吗?”(举例说明:比如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原始农耕生活的奥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及山顶洞人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的特征。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生物存不存在?(人头,但却是猿身。
不存在)教师提问:教师提问:是的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
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呢?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达尔文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得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
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何地?他们的生存、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
历史
历史图片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 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返回
历史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返回
历史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返回
历史
解题技巧
★“曩(náng,以往,从前)古之世,无君无臣,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
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时期的人
返回
历史
2.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 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距今约250万—1 万年。 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 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5 000多年至2 000多年 不等。
返回
历史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不再只依赖大自 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 业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人类生活 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业。 活。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
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返回
历史
知识要点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产生: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
人工栽培 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 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
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粟
和黍。
2.发展:经过2 000多年的发展, 稻作 和粟作农业在
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 刀耕火种 ,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
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目录导航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开始出现
第一单元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 的农作物。
原始农业
在原始的自然
原 条件下,采用简
始
陋的石器、棍棒 等生产工具,从
农 事简单农事活动
业 的农业。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 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大约20000年前,他们 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导入新课】
思考:假如你是一个
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 ,仅靠在野外采集、 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 不便之处?采集和狩 猎得来的食物总有吃 完的那一天,那他们 该如何生存呢?
【导入新课】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 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 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 能力的提高。
距今约10 000年前,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 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现
场 刚出土的时候跟现在的稻谷一样,黄灿 灿的,一接触空气,稻谷马上就氧化发 黑了。
第一单元
生产生活 ④农业工具: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耒耜
考 古 现 场 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
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 最常见的是骨耜。
第一单元
生产生活 ⑤饲养业: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考 古 河姆渡出土狗骨 现 场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骨耜/耒耜
生产工具得到不断发展,逐步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
生产力 的发展
剩余产 品出现
私有财 产出现
出现贫 富分化
阶级 产生
第一单元
请你为6000年前的 活动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2。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特点。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
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中国早
期农业是怎样发展的?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从原始的采集方式引入。
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农业大国,从距今10000年前的长江流域和就曾出土过粮食的化石,让我们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一起来找找原始农业是如何发展的?
大约20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
农作物的种植与发展
(1)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分别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lei si)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3。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石器时代。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4.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2 河姆渡人的生活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教师据图讲述河姆渡人的生活。
教师: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建筑:
(1)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木结构水井: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2.农业
(1)主要作物: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2)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3。
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知识点3 半坡居民的生活
1.从陕西的半坡博物馆引入,讲述半坡居民的生活,对比半坡和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何不同?
生活年代:距今约6 000年.
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黄河流域)。
2.建筑
(1)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
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2)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
屋内有灶坑.
3.农业
(1)农作物:主要种植粟。
(2)生产工具:精美的磨制石器以及骨器、角器等。
4.家畜饲养:猪和狗等。
5.渔猎采集活动
(1)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
(2)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
(3)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6。
手工业
(1)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
7.教师总结: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区别?
始居民7000
年
河姆
渡
地,种植
水稻
家畜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
约
六千
年
陕西
西安
半坡
村
磨制石
器,制造
胃器、角
器,开垦
荒地,种
植粟
饲养猪、狗
等家畜
制作彩陶,
刻画符号,
纺线,织布,
制衣
请完成本节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P5—7页
《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课。
本节课堂的主要特点有:
1.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活动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图片,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扮演原始居民的角色,使
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和谐求真,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参与。
以前任教历史学科时,为了教学效果,我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在讲历史课时照本宣科,或生硬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照书回答,学生学习时感觉历史离他们太远,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不高.这堂课,我注重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注意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注重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无论是学生角色扮演,还是师生、生生的互问、学生的小组内、班级内讨论,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历史同学生自身的观点结合起来,认真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并及时点拨。
比如课堂结束时,教师阐述和总结上升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课后作乐,也没有布置完全死板的作业,而是让学生去调查,去查阅资料,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样,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去理解历史、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
协作创新,积极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老师的引导下,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多人讨论,学生都能积极发问和答问,并在思考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一问一答和学生的互动互助,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总体上,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对时间的把握和调整上,对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还有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