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评定

合集下载

通用卡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通用卡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通用卡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1.概述:1.1测量依据:JJG30—201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

1.2环境条件:温度22℃±5℃,湿度≤60%。

1.3测量标准:3级量块或5等量块。

1.4被测对象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分辨力)、示值误差如下:1.5测量方法对于测量范围小于300mm的卡尺,测量点的分布不少于均匀分布的3点,对于测量范围大于500mm卡尺,测量点的分布不少于均匀分布的6点。

被测卡尺各点示值误差以该点读数值(示值)与量块尺寸(测量标准)之差确定。

1.6测量模型对分度值为0.02,测量范围为(0~200)mm游标卡尺191.8mm点示值误差校准的测量不确定进行评估。

2.数学模型通用卡尺示值误差e=L d - L s +L d·αd·△t d- L s·αs·△t s (1)式中:e—卡尺的示值误差;L d—卡尺的误差值;L s—量块的示值。

考虑到温度偏离20℃时,线膨胀系数及温度差的影响,上述公式可用以下形式表示e=L d - L s +L d·αd·△t d- L s·αs·△t s (2)式中:e—卡尺的示值误差;L d —卡尺的读数值(20℃条件下); L s —量块的示值(20℃条件下);αd 、αs —卡尺和量块的线膨胀系数;△t d 、△t s —卡尺和量块的偏离标准温度20℃的值。

3.方差和灵敏系数由于△t d 和△t s 基本是采用同一支卡尺测量而具有相关性,其数学处理过程比较复杂,为了简化数学处理过程,需要通过如下方法将相关转化为不相关。

令δα=αd -αs δt=△t d -△t s取L≈L d ≈L s α=αd =αs △t =△t d =△t s 得如下示值误差的计算公式:e =L d - L s +L·δα·△t - L·α·δt (3)由公式(3)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彼此不相关,由公式)()(222i ic x u f u ⋅∂∂=χ得: u c2=u 2(e )=c 12·u 12+ c 22·u 22+ c 32·u 32 +c 42·u 42 (4) 式中:11=∂∂=d Le c 12-=∂∂=sL e c t L e c ∆⋅=∂∂=δα3 αδ⋅=∂∂=L tec 4 公式(4) 中u 1,u 2,u 3,u 4分别表示Ld , L s ,δα,δt 的标准不确定度。

多参数监护仪的计量检定注意事项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多参数监护仪的计量检定注意事项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多参数监护仪的计量检定注意事项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摘要:多参数监护仪是医疗卫生单位用于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参数的一种计量器具,监测项目一般包括心电、无创血压、血氧、呼末二氧化碳等多种人体生理参数。

多参数监护仪为临床医生提供必需的病人生命体征参数,直接指导医生的治疗方案,其检定结果的可靠、客观与准确,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多参数监护仪属于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多参数监护仪,应申请周期检定,从而保障医疗质量。

因此,加强对多参数监护仪的计量检定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按多参数监护仪不同参数叙述计量检定注意事项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关键词:多参数监护仪;强制检定;心电;无创血压;血氧;呼末二氧化碳一、多参数监护仪的计量检定注意事项(一)心电参数计量检定注意事项电压测量误差、幅频特性检定一般在监护仪的Ⅱ导联进行测量,待波形满一屏并稳定后,冻结波形,选取屏幕水平中线位置的方波信号,用钢直尺测量其上升沿幅值长度,必要时可用读数放大器辅助读数,上下波形宽度只计入一次。

(二)无创血压参数计量检定注意事项用医用橡胶管和三通把监护仪、袖带及多参数监护仪检定装置连接起来组成检定系统。

将监护仪的袖带卷扎在一个圆柱体上,圆柱体直径为(70~102) mm,其松紧程度以能刚好插入一指为宜。

松紧程度不同会影响检定效果,过紧袖带容易崩开,过松则压力不稳定。

多参数监护仪无创血压平时工作模式为动态压力,进行静态压力和气密性检定时,需要将多参数监护仪设置调至静态压力测量模式。

大多数监护仪进入静态压力测量模式操作步骤为按下主菜单按钮,选择机器维护、厂家维护、输入密码、(密码可向监护仪生产厂家询问)进入维护模式。

选择 NIBP 校准选项,进入静态压力测量模式。

测量完静态压力后,点击停止校准,退出静态压力测量模式,则恢复为动态压力工作模式。

(三)血氧参数计量检定注意事项多参数监护仪的血氧夹应正确夹在多参数监护仪检定装置的信号接收器上,血氧夹发射红光应与信号接收器的接收面对应,这时检定装置屏幕显示有信号,反之没有信号,信号强弱可移动血氧夹进行微调,尽量让信号接近满格。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讲座01_一_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分类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讲座01_一_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分类
都 各 有 其 误 差 值 ( 带 有 正或 负 的 符 号 ), 它 们 的 代 数 和 构 成了测量误差 。
4. 测量误差的分量 , 按其出现在测得量值中的规律进
行分类 。
5. 所有从测量误差引申出来的一些词组 , 例如基值误
差 、 零值误差 、 仪器误差 、 人员误差 、 环境误差 、 调整误差 、 允许误差 、 观测误差等 , 其中的含义均是测量误差的引 申 。 过去常用的 “ 极限误差 ” 也源于测量误差 。 但有些误差 是在特定条件下人为规定的 , 例如 : 最大允许误差和误差 限 , 是指技术规范或检定规程对给定测量 、 测量仪器所允 许的误差的极限值 。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 不应将测量误差 与产生的错误和过失相混淆 。 有时将测量误差称为 “绝对测量误差 ”或 “绝对误差 ”, 这样可以同 “ 相对误差 ” 相区别 。 相对误差是指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参考量值 。 根据测量误差定义 δ=x-μ , 若用 δr 表示相对误差 , 则有
说明 : ( 1 ) 随机 误 差 的 参 考 量 值 应 确 保 是 同 一 个 被 测 量 无 穷多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 。 因此 , 随机误差可理解为测得 量值减去同一个被测量无穷多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 。 而 同一个被测量无穷多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就是数学期望 值 ,即
3. 测量误差往往是由若干个分量构成的 , 这些分量也
δr =
δ x-μ = ×100% μ μ
所以,相对误差表示绝对误差所占参考量值的百分比 。 一般来说 , 当被测量的大小相近时 , 通常用绝对误差 进行测量水平的比较 。 当被测量相差较大时 , 用相对误差 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 。 二 、 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可以按其在测得量值中的规律分为若干分 量。 根据测量误差的定义 , 有

如何评估实验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如何评估实验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如何评估实验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在科学实验中,准确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和推论。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所以,如何评估实验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测量误差指的是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可以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构成。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仪器的不准确或操作方法的不当引起的,而随机误差是由于各种随机因素造成的。

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的不精确程度的量度,它是对测量结果的置信程度的度量。

为了评估实验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重复实验法:通过进行多次实验,然后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来评估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重复实验可以降低随机误差的影响,并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进行重复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以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

2. 不确定度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验技术本身的不确定度来评估整个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分析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实验技术的不确定度来源、计算各不确定度的贡献、组合不确定度以获得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实验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

3. 校准仪器:实验仪器是产生测量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校准是评估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的重要手段。

校准可以通过与已知准确度的标准进行对比来进行,以确定实验仪器的偏差和误差。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实验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例如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等。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筛选、数据平滑和数据插值等,可以减小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影响。

统计分析可以通过假设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解释。

总之,评估实验技术中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是科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秒表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秒表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秒表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1 概述1.1 测量方法:参照JJG237-95《指针式时间间隔测量仪(试行)检定规程》1.2 环境条件:温度(20±5)℃相对湿度≤80%1.3 测量标准:SJY-5型时间检定仪测量秒表时最大允许误差为±(1×10-7×输出时段+2ms)1.4被测对象:各型号的秒表,最大走时差60s,最大允许误差为±0.4s1.5 测量方法:采用标准装置输出标准时间,启动秒表计时,结束时秒表停计,读出秒表记录时间,计算出误差。

2 数学模型δ=A-As式中:A——秒表指示值As——标准装置的标准时间δ——被测秒表的示值误差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3.1输入量A的标准不确定度u(A)的评定输入量A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被测秒表的测量不重复性,可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

对一只504型的秒表,选择30秒时间连续测量10次,得到测量列:30.2、30.1、30.1、30.0、29.9、30.2、30.1、30.2、30.1、29.9s,计算的:平均值:单次测量标准差:故,u(A)=s=0.11s3.2输入量As的标准不确定度u(As) 的评定输入量As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秒表检定仪的偏差,可根据出厂说明书的允许误差来评定,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

出厂说明书给出测量秒表时的最大允许误差为±(1×10-7×输出时段+2ms),当输出时段为30s时,最大允许误差为±2.003×10-3s,半宽为a=2.003×10-3s,可认为在区间内是均匀分布的,取包含因子k=2,则标准不确定度为:u(As)= 1.2×10-3s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4.1 灵敏系数数学模型:δ=A-As灵敏系数:4.2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输入量As与A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计算得:5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为U= k×uc(δ)=2×0.11=0.22s6 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秒表在测量30s时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0.22s k=2。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

测量误差及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1)
(1)被测量定义的不完善。 (2)实现被测量定义方法的不理想。 (3)测量样本不能完全代表定义的被测量。 (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充分,或测量环境 条件不完善。 (5)对模拟的主要来源 (2)
(6)测量仪器的分辨力不够。 (7)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赋值不准确。 (8)引用数据或其它参数的不确定度。 8 (9)测量方法和测量过程引入的近似值及假设。 (10)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观测的随机变化。 (11)系统误差修正不完善。
u ( y) = 4 ui ( y) ∑ v i
4 c
自由度的意义
自由度反映了标准不确定度的可靠程度,即不确 定度的不确定度。自由度越大,不确定度的可靠 程度越高。 注意:(1)不要认为把不确定度的可能值估计大 了就可以提高可靠性从而提高自由度。 (2)不确定度估大或估小都会降低自由度, 只有估准才能提高自由度。
B类评定的信息来源
(1)以前的观测数据。 (2)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检验。 (3)生产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 (4)校准证书、检定证书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数据,准确 度的等级,极限误差。 (5)某些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其不确定度。 (6)实验方法标准给出的重复性限r或复现性限R。
B类评定方法(1)
pi u ( xi ) 相对合成方差为uc(y)/y= ∑ x 1 i
n 2
xipi ∏
输入量相关时的合成
当被测量与实测分量相关,且相关系数r(xi,xj)=1时
∂f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y)= ∑ ( )u( xi ) 1 ∂xi
n
即代数和
输入量部分相关的合成,可以向相关或不相关 不相关两极 不相关 简化,从而进行合成计算。

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桐乡市计量检定测试所技术文件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过程1 概述1.1 测量方法:依据JJG21-1995《千分尺》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温度(20±5)℃。

1.3 测量标准:五等量块,其长度尺寸的不确定度不大于(0.5+5L)µm(L—校准长度),包含因子k 取2.7。

1.4 被测对象:校准范围为(0~25)mm,分度值为0.01mm的千分尺,MPE为±4µm。

1.5 测量过程千分尺示值误差是以五等量块进行校准的,千分尺的校准点均匀分布于校准范围5点上。

被测量千分尺各点示值误差以该点读数值(示值)与量块尺寸(测量标准)之差确定。

1.6 评定结果的使用在符合上述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一般可直接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

2 数学模型e =L a+L o-L s式中:e ——千分尺某点示值误差;L a——千分尺测微头25mm内示值;L o——对零量块的长度;L s——校准量块的长度。

3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3.1 输入量L a的标准不确定度u(L a)的评定输入量L a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L a)的评定,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

以测微头25mm示值为例,在重复性条件下,用量块连续测量10次,得到测量列25.003mm,25.003mm,25.002mm,25.002mm,25.002mm,25.003mm,25.003mm,25.002mm,25.002mm,25.002mm。

a = 25.0023mm单次标准差s== 0.00048mm ≈ 0.48µm则可得到u(L a)= s=0.48µm自由度v(L a)= 10-1=93.2输入量L0的标准不确定度u(L0)的评定输入量L0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对零量块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u(L0)(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

m钢卷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m钢卷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δ=19.32×10-4L(mm)
拉力误差Δp以相等的概率出现在半宽为0.5N的区间,认为其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取 。由于被校准钢卷尺和标准钢卷尺都需加一定的拉力,故拉力误差在5m测量过程中影响两次。
3.5两者线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偏离标准温度20℃时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Δe5)的评定(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
平均值 =10000.3mm
单次实验标准差
所以u(Δe1)=s=0.0483mm
3.2校准钢卷尺时人眼分辨率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Δe2)的评定(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
由于每次测量人眼分辨率大致为0.1mm,包含因子k为 ,由于一次测量
带有两次人眼分辨率误差,故
u(Δe2)= =0.041mm
3.3标准钢卷尺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项u(Δe3)的评定(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
钢卷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概述
1.1测量方法:JJG4-1999《钢卷尺检定规程》。
1.2环境条件:温度(20±5)℃,相对湿度≤75%。
1.3测量标准:标准钢卷尺。
Ⅰ级标准钢卷尺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03+0.03L)mm
1.4被测对象:钢卷尺。Ⅰ级钢卷尺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1+0.1L)mm;Ⅱ级钢卷尺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3+0.2L)mm;本文以10m钢卷尺为例,即而得出不同规格钢卷尺的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
由拉力引起的误差为:
δ=L×103×Δp/(9.8×E×F)(mm)
式中:L—钢卷尺的长度,以m为单位取值;
Δp—拉力偏差,由JJG741-1991《标准钢卷尺检定规程》知Δp≤0.5N;
E—弹性系数,E=20000kg/mm2

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

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

(二) 测量不确定度、误差与最佳测量能力1 测量和测量不确定度的含义测量给出关于某物的属性,它可以告诉我们某物体有多重、或多长、或多热,即告诉我们量值有多大。

测量总是通过某种仪器或设备来实现的,尺子、秒表、衡器、温度计等都是测量仪器。

被测量的测量结果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数和一个测量单位),他们构成了量值。

例如:人体温度37.2℃是量值,人体温度是被测量,37.2是数,℃是单位。

对于比较复杂的测量,通过实际测量获得被测量的测量数据后,通常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整理,有时还要将数据归纳成相应的表示式或绘制成表格、曲线等等,亦即要进行数据处理,然后给出测量结果。

检测/校准工作的核心是测量。

在给出测量结果的同时,必须给出其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表明了测量结果的质量:质量愈高,不确定度愈小,测量结果的使用价值愈高;质量愈差,不确定度愈大,使用价值愈低。

在检测/校准工作中,不知道不确定度的测量结果,实际上不具备完整的使用价值。

测量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存有怀疑的程度。

测量不确定度亦需要用两个数来表示:一个是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即置信区间的半宽;另一个是对其相信的程度,即置信概率(或称置信水准、置信水平、包含概率),表明测量结果落在该区间有多大把握。

例如:上述测量人体温度为37.2℃,或加或减0.1℃,置信水准为95%。

则该结果可以表示为37.2℃±0.1℃,置信概率为95%。

这个表述是说,我们测量的人体温度处在37.1℃到37.3℃之间,有95%的把握。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不确定度的方式。

这里表述的是最终的扩展不确定度,它是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包含于此区间。

2 测量结果及其误差和准确度2.1 测量结果测量结果被定义为“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它是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而不是真值。

完整表述测量结果时,必须同时给出其测量不确定度。

必要时还应说明测量所处的条件,或影响量的取值范围。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摘要: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是计量学中的2个重要基本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指出了使用测量不确定度评价测量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测量;误差;不确定度;随机1引言测量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获得被测对象的准确的量值。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任何测量过程都不可能获得被测量的真值,而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使测量结果逼近真值。

因此,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包含被测量的量值(数值×计量单位)和对测得值可疑程度的说明。

量值体现被测量的大小,而测得值的可疑程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表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是测量工作的重要议题。

早期的误差理论以统计学为基础,以静态测量时误差服从正态分布为主的随机误差估计和数据处理的理论为特征,成为经典误差理论。

多年来,误差和误差分析已成为评价测量结果质量的重要方法,但大多数测量结果的误差是未知的,因此用误差来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质量存在许多争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逐步引入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来评定测量结果。

不确定度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

鉴于国际间表示不确定度的不一致,世界计量界最高权力机构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于1978年要求国际计量局(BIPM)向各国标准计量研究院征询意见,并提出建议。

1993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7个国际组织联名共同发表了《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简称《指南》),尔后ISO的各成员国广泛执行和应用了该指南,依据现代误差理论测量不确定度来评价测量结果的质量。

我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也于1999年1月11日发布并于同年5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

2 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按照传统误差理论,其定义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差。

按照传统误差理论的定义,误差的符号可正可负。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讲座(一) 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分类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讲座(一)  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其分类
信 息 系统设 计 与 应 用 》 等
其 中 . 得 量 值 也 可 称 为 测 得 值 . 表 示 测 量 结 果 的 测 是
量值 . 考量 值也可 称 为参考 值 ,可 以是 被测 量 的真值 .参 ( 的真值 ) 叮以是给定 的一 个约 定量值 ( 量 . 约定 真值 ) 可 ,
以 是 具 有 可 忽 略 测 量 不 确 定 度 的 测 量 标 准 赋 予 的 量 值 ( 准 量 值 ) 因 此 , 据 测 量 误 差 定 义 中 “ 考 量 值 ” 含 标 根 参 的
义 测 量 误 差 也 可 分 别 表 示 为
定 义 的 可 操 作 性 存 在 不 同程 度 的 疑 问
而 V M第 3 对 测 量 结 果 的 定 义 是 赋 予 被 测 量 的 一 组 I 版
量 值 以 及 其 他 适 用 的 相 关 信 息 可 以理 解 为 . 量 结 果 通 测 常 表 示 为 单 个 被 测 量 量 值 和测 量 不 确 定 度 因 此 . 测 量 用 结 果 减 去 被 测 量 的 真 值 去 定 义 测 量 误 差 显然 不 合 适 我 们 知 道 . 任 何 测 量 中 不 存 在 完 善 的 条 件 . 找 不 在 也
到 没有 缺陷 的测量 仪器 和测 量方 法 .也 不可 能创 造理 想 的环 境条 件 、 想 的操 作 人员 。因此 , 的真 值是 理想 的 理 量 概 念 . 客 观存 在 的 . 们 可 以逐 步测 得接 近 它 的量 值 , 是 人
但 只 能 是 被 测 量 量 值 的 近 似 或 估 计 真 值 是 量 的 定 义 的 完 整 体 现 . 质 上 真 值 是 不 能 确 定 的 . 际 用 的 是 约 定 真 本 实
测量误差 ; ~

对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比较

对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比较
测 量 结 果 的 可信 程 度 是 由 其 测 量 结 果 的质 量 决 定 的 ,
外,还应同时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这样才是完整
并 有意 义的。
长 期 以 来 ,人 们 都 用 传 统 方 法 对 测 量 结 果 进 行 误 差 评 定 ,
现改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主要原 因是 :( 是- 1 5国际接轨 )
I J I b \ ,
要 求用统 一 的标准来 评价测 量结 果 的质 量。 为此 ,1 9 93
1 9 测量 不确 定度 评定 - 示 》的颁布 实施 ,应用测 9 9《 5表
年 国 际标 准化 组 织 (S ) 七 个- IO 等 5计量 测试 相 关 的国
量不 确定 度评 价测 量结 果 的质 量 已在与 测 量有 关 的各个
差 和 测 量 不 确 定 度 密 切 相 联 , 它 们 都 是 由 测 量 过 程 不 完 善 性 因素 所 引 起 的 。 由 于 传 统 的 测 量 误 差 影 响 极 深 ,过 去 在 “ 差 ” 一 词 使 用 上 的 混 乱 ,加 之 对 测 量 不 确 定 度 误
的理 解 和 认 识 存 在 一 些 偏 差 , 因 此 有 必 要 对 测 量 误 差 和 测 量 不 确 定 度 的 概 念 进 行 剖 析 、 对 比 , 以利 于 全 面 掌 握 和 理 解 测 量 不 确 定 度 概 念 ,并 加 以 推 广 应 用 。 现 将 本 人
领域 推 广使用 。
测 量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得 到 测 量 结 果 , 但 在 许 多 场 合 下
际 组 织联 合发 布 了 《 量不 确定 度表 示 指南( UM) 测 G 》,
为 在 全 世 界 统 一 测 量 结 果 的不 确 定 度 评 定 和 表 示 奠 定 了

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当今保存在国 际计量局的铂 铱合金千克原 器的最小不确 定度为0.004mg
误差是针对真值而言的,真值一般都是
指约定真值。
1-20
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第一章 概述
二、误差的分类
表示形式
误差
性质特点
绝对 误差
相对 误差
系统 误差
随机 粗大 误差 误差
1-21
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第一章 概述
1-18
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第一章 概述
一、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error of measurement) 测量误差 = 测得值 - 真值
真值(true value) 是指一个特定的物理量 在一定条件下所定义的 客观量值,又称为理论 值或定义值。理论真值 一般只存在于纯理论之 中。
三角形内角之 和恒为180º
温度、湿度、压 力、气体浓度、
指非电子学中量的测量。
机械力、材料光 折射率等非电学
参数的测量
1-14
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第一章 概述
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不同分类
工程测量
指对测量误差要求不高的测量。用于这种测量的设备和 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比较低,对测量环境没有严格要求。
因此,对测量结果只需给出测量值。
(公式1) Δxm = ± xm × s%
最大相对误差为
(公式2)
rx
=
Δxm x

xm x
× s%
选定仪表后,被测量的值越接近于 标称范围(或量程)上限,测量的 相对误差越小,测量越准确
绝对误差的最大值与 该仪表的标称范围 (或量程)上限xm成 正比
1-28
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第一章 概述

电磁流量计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电磁流量计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电磁流量计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1.概述1.测量依据: JJG 1033-2007 《电磁流量计检定规程》、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2.测量环境条件:环境温度:5℃~35℃,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kPa~106kPa3.测量标准:是基于静态质量法测量原理的液体流量标准装置,型号为 LJY-03,测量范围(1~1800)m3/h,准确度为0.05%。

由电子台秤、测量管道、标准表、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等部分组成。

工作时通过离心水泵将地下水池的水抽到稳压罐中,通过相连接的测量管道流经被检流量计,流入称重容器并通过电子台秤进行称重,将被检流量计和电子台秤测得的质量流量进行比对计算得出示值误差,本文主要是对该示值误差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

4.被测对象:电磁流量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工作的,在封闭管道中,设置一个与流动方向相垂直的磁场,通过测量导电液体在磁场中运动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推算出流量。

本次选用的被测流量计是由横河电机(苏州)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ADMAG AXF系列一体型电磁流量计。

5测量方法:将被测流量计按照流量计表体上标注的箭头方向装夹在对应的管线上.管道内的流体介质为水,测量工况下水温为18.1℃,粘度为 1.0681Pa·s,使水流经被测流量计和流量标准装置。

根据电磁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在测量过程中,通过采集被测流量计发出的累积脉冲数,输入计算机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从而确定被检流量计的计量性能。

二、数学模型2.1 由于该装置为质量法装置,检定介质为液体,则流量计算公式为式中:——第i流量点第j次检定时标准器给出的累积流量,L;——第i检定点第j次检定时称重装置指示质量,kg;——检定使用液体的密度,kg/m3;——空气的密度,kg/m32.2 流量计K系数计算公式第i流量点第j次检定流量计的K系数为式中:——第i流量点第j次检定时被检流量计在检定时间内的累积脉冲数;——第i流量点第j次检定时流过被检流量计的实际累积流量,L。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 pdf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 pdf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 pdf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测量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所测量到的数据很少是完全准确的。

为了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需要引入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的概念。

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值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仪器的精度、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等。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用多次测量的方法,并取平均值来代表最终的测量结果。

此外,校准仪器和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降低误差的有效手段。

然而,即使我们尽力降低误差,仍然无法完全消除。

这时,不确定度的概念就变得特别重要了。

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的范围的估计。

它表示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程度。

在评定不确定度时,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仪器的精度、测量过程中的各种误差源以及统计误差等。

为了评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我们可以使用一系列统计方法,例如标准偏差、标准误差和置信区间等。

标准偏差是表示测量值的离散程度的指标,它越小表示数据越精确。

标准误差是标准偏差的估计值,它可以通过对多次重复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得到。

置信区间是用来估计真实值的范围的统计方法。

通过计算置信区间,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范围,该范围内有一定的概率包含真实值。

除了统计方法,我们还可以使用仪器的说明书、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评定误差和不确定度。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如不确定度传递和不确定度组合等,我们需要进行更加复杂的计算。

总之,评定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是一项复杂而且关键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

最后,评定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不仅仅是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的要求,更是对科学态度和严谨性的要求。

合理评定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确保科学实验和工程应用的准确可靠性。

因此,当进行任何测量时,我们应该始终意识到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评估和减小它们。

测量的不确定度,测量误差

测量的不确定度,测量误差

什么叫测量的不确定度?什么叫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和误差是计量学中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计量测试人员经常运用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和量值传递的准确一致。

然而很多人由于概念不清,很容易将二者混淆或误用,本文结合学习《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体会,着重谈谈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要明确的是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二者之间概念上的差异。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量值范围的评定。

它按某一置信概率给出真值可能落入的区间。

它可以是标准差或其倍数,或是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

它不是具体的真误差,它只是以参数形式定量表示了无法修正的那部分误差范围。

它来源于偶然效应和系统效应的不完善修正,是用于表征合理赋予的被测量值的分散性参数。

不确定度按其获得方法分为A、B两类评定分量。

A类评定分量是通过观测列统计分析作出的不确定度评定,B 类评定分量是依据经验或其他信息进行估计,并假定存在近似的“标准偏差”所表征的不确定度分量。

误差多数情况下是指测量误差,它的传统定义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通常可分为两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它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值,但由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真值是不知道的,所以真误差也无法准确知道。

我们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寻求最佳的真值近似值,并称之为约定真值。

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误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区别:一.评定目的的区别:测量不确定度为的是表明被测量值的分散性;测量误差为的是表明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程度。

二.评定结果的区别:测量不确定度是无符号的参数,用标准差或标准差的倍数或置信区间的半宽表示,由人们根据实验、资料、经验等信息进行评定,可以通过A,B两类评定方法定量确定;测量误差为有正号或负号的量值,其值为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由于真值未知,往往不能准确得到,当用约定真值代替真值时,只可得到其估计值。

三.影响因素的区别:测量不确定度由人们经过分析和评定得到,因而与人们对被测量、影响量及测量过程的认识有关;测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以人的认识程度而改变;因此,在进行不确定度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对不确定度的评定加以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一、测量误差1、测量误差和相对误差(1)、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

这个定义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以公式可表示为: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

测量结果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是客观存在的量的实验表现,仅是对测量所得被测量之值的近似或估计,显然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以及测量人员等有关。

真值是量的定义的完整体现,是与给定的特定量的定义完全一致的值,它是通过完善的或完美无缺的测量,才能获得的值。

所以,真值反映了人们力求接近的理想目标或客观真理,本质上是不能确定的,量子效应排除了唯一真值的存在,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须以测量不确定度来表征其所处的围。

因而,作为测量结果与真值之差的测量误差,也是无法准确得到或确切获知的。

过去人们有时会误用误差一词,即通过误差分析给出的往往是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围,而不是真正的误差值。

误差与测量结果有关,即不同的测量结果有不同的误差,合理赋予的被测量之值各有其误差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差。

一个测量结果的误差,若不是正值(正误差)就是负值(负误差),它取决于这个结果是大于还是小于真值。

实际上,误差可表示为: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2)、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所得的商,称为相对误差。

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1)、随机误差测量结果与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测量结果-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总体均值)重复性条件是指在尽量相同的条件下,包括测量程序、人员、仪器、环境等,以及尽量短的时间间隔完成重复测量任务。

此前,随机误差曾被定义为: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1对称性: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对称分布的。

由于所有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故随机误差又具有低偿性,这个统计特性是最为本质的;换言之,凡具有低偿性的误差,原则上均可按随机误差处理。

○2有界性:测得值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也即不会出现绝对值很大的误差。

○3单峰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数目多,也即测得值是以它们的算术平均值为中心而相对集中地分布的。

(2)、系统误差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称为系统误差。

它是测量结果中期望不为零的误差分量。

系统误差=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被测量真值由于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重复测量,真值也只能用约定真值代替,因此可能确定的系统误差只是其估计值,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度。

系统误差大抵来源于影响量,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若已识别并可定量表述,则称之为“系统效应”。

该效应的大小若是显著的,则可通过估计的修正值予以补偿。

但是,用以估计的修正值均由测量获得,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至于误差限、最大允许误差、可能误差、引用误差等,它们的前面带有正负(±)号,因而是一种可能误差区间,并不是某个测量结果的误差。

对于测量仪器而言,其示值的系统误差称为测量仪器的“偏移”,通常用适当次数重复测量示值误差的均值来估计。

过去所谓的误差传播定律,所传播的其实并不是误差而是不确定度,故现已改称为不确定度传播定律。

还要指出的是:误差一词应按其定义使用,不宜用它来定量表明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3、修正值和偏差(1)、修正值和修正因子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称为修正值。

含有误差的测量结果,加上修正值后就可能补偿或减少误差的影响。

由于系统误差不能完全获知,因此这种补偿并不完全。

修正值等于负的系统误差,这就是说加上某个修正值就像扣掉某个系统误差,其效果是一样的,只是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即真值=测量结果+修正值=测量结果-误差在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中,常常采用这种加修正值的直观的办法。

用高一个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校准或检定测量仪器,其主要容之一就是要获得准确的修正值。

换言之,系统误差可以用适当的修正值来估计并予以补偿。

但应强调指出: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值本身就含有不确定度。

当测量结果以代数和方式与修正值相加后,其系统误差之模会比修正前的小,但不可能为零,也即修正值只能对系统误差进行有限程度的补偿。

修正因子:为补偿系统误差而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数字因子,称为修正因子。

含有系统误差的测量结果,乘以修正因子后就可以补偿或减少误差的影响。

但是,由于系统误差并不能完全获知,因而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也即修正因子本身仍含有不确定度。

通过修正因子或修正值已进行了修正的测量结果,即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度,但可能仍然十分接近被测量的真值(即误差甚小)。

因此,不应把测量不确定度与已修正测量结果的误差相混淆。

(2)、偏差:一个值减去其参考值,称为偏差。

这里的值或一个值是指测量得到的值,参考值是指设定值、应有值或标称值。

例如:尺寸偏差=实际尺寸-应有参考尺寸偏差=实际值-标称值在此可见,偏差与修正值相等,或与误差等值而反向。

应强调指出的是:偏差相对于实际值而言,修正值与误差则相对于标称值而言,它们所指的对象不同。

所以在分析时,首先要分清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常见的概念还有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与参考尺寸之差)、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与参考尺寸之差),它们统称为极限偏差。

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确定的区域,即限制尺寸变动量的区域,统称为尺寸公差带。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1、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称为测量不确定度。

“合理”意指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所做的修正,特别是测量应处于统计控制的状态下,即处于随机控制过程中。

“相联系”意指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与测量结果“在一起”的参数,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示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

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偏]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

测量不确定度从词意上理解,意味着对测量结果可信性、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或不肯定程度,是定量说明测量结果的质量的一个参数。

实际上由于测量不完善和人们的认识不足,所得的被测量值具有分散性,即每次测得的结果不是同一值,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分散在某个区域的许多个值。

虽然客观存在的系统误差是一个不变值,但由于我们不能完全认知或掌握,只能认为它是以某种概率分布存在于某个区域,而这种概率分布本身也具有分散性。

测量不确定度就是说明被测量之值分散性的参数,它不说明测量结果是否接近真值。

为了表征这种分散性,测量不确定度用标准[偏]差表示。

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希望知道测量结果的置信区间,因此规定测量不确定度也可用标准[偏]差的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表示。

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称它们为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1)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在实践中,测量不确定度可能来源于以下十个方面:○1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或不完善;○2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理想;○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6测量仪器的分辩力或鉴别力不够;○7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8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它参量不准;○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10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由此可见,测量不确定度一般来源于随机性和模糊性,前者归因于条件不充分,后者归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确。

这就使测量不确定度一般由许多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以用测量列结果(观测值)的统计分布来进行评价,并且以实验标准[偏]差表征;而另一些分量可以用其它方法(根据经验或其它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来进行评价,并且也以标准[偏]差表征。

所有这些分量,应理解为都贡献给了分散性。

若需要表示某分量是由某原因导致时,可以用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和系统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

(2)标准不确定度和标准[偏]差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称为标准不确定度。

标准不确定度用符号u表示,它不是由测量标准引起的不确定度,而是指不确定度以标准[偏]差表示,来表征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这种分散性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例如:用()nxi xni-=∑1表示时,由于正残差与负残差可能相消,反映不出分散程度;用nx i xni-=∑1表示时,则不便于进行解析运算。

只有用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才称为标准不确定度。

当对同一被测量作n次测量,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s按下式算出时,称它为实验标准[偏]差:S =()121--=∑n x x ni式中:x i 为第i 次测量的结果;x 为所考虑的n 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对同一被测量作有限的n 次测量,其中任何一次的测量结果或观测值,都可视作无穷多次测量结果或总体的一个样本。

数理统计方法就是要通过这个样本所获得的信息(例如算术平均值x 和实验标准[偏]差s 等),来推断总体的性质(例如期望µ 和方差σ2等)。

期望是通过无穷多次测量所得的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又称为总体均值µ,显然它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并表示为µ =∞→n lim n 1ix ni ∑=1 方差σ2则是无穷多次测量所得观测值x i 与期望µ之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值,它也只是在理论上存在并可表示为σ2=∞→n lim [n 1()21μ-=∑i x n i ] 方差的正平方根σ,通常被称为标准[偏]差,又称为总体标准[偏]差或理论标准[偏]差;而通过有限多次测量得的实验标准[偏]差s ,又称为样本标准[偏]差。

这个计算公式即为贝赛尔公式,算得的s 是σ的估计值。

s 是单次观测值x i 的实验标准[偏]差,s /n 才是n 次测量所得算术平均值x 的实验标准[偏]差,它是x 分布的标准[偏]差的估计值。

为易于区别,前者用s (x )表示,后者用s (x )表示,故有s (x )=s (x )/n 。

通常用s (x )表征测量仪器的重复性,而用s (x )评价以此仪器进行n 次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随着测量次数n 的增加,测量结果的分散性s(x)即与n成反比地减小,这是由于对多次观测值取平均后,正、负误差相互抵偿所致。

所以,当测量要求较高或希望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较小时,应适当增加n;但当n>20时,随着n的增加,s(x)的减小速率减慢。

因此,在选取n的多少时应予综合考虑或权衡利弊,因为增加测量次数就会拉长测量时间、加大测量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