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鹳雀楼》的简单故事情节,能够流畅朗读课文;2.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写景”手法;3.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登鹳雀楼》故事情节;2.熟练掌握《登鹳雀楼》的诗歌意境;3.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唐代诗歌的审美意境和“写景”手法;2.如何正确读懂课文并流畅朗读。
四、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鼓励学生对唐诗有初步的了解和理解;2.教师讲解并解读《登鹳雀楼》;3.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和个人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4.小组抢答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唐诗或唐代诗人的相关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唐诗的世界,对唐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呈现1.教师讲解并解读《登鹳雀楼》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分段讲解并演示诵读,帮助学生掌握每个词语和句子的具体含义和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节和意境。
2.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和个人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掌握《登鹳雀楼》的诗歌意境和语言表达方式,组织学生定期集体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老师可以选几个学生进行个人朗读,以达到流畅朗读的目的。
3.小组抢答和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分小组,组织小组进行抢答活动,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和深度理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对课文深度理解的一个良好途径。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小测或分类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成长变化进行评价,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此外,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机制,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不足和需要补充的知识点。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可以进行改进和调整。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一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宏伟壮观。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通过理解诗句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基本意思,掌握生字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古诗学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诗句中意象的理解,诗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鹳雀楼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登鹳雀楼》。
3. 讲解诗句:逐句讲解诗中的字词、句式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挑选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如“白日依山尽”,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其他句子。
6. 课堂互动:分组让学生进行诗句接龙,提高他们对诗句的熟练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句,标注生字词。
2. 在诗句下方列出重点词语,如“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 在黑板一侧列出诗人的情感表达,如豪情壮志、壮志凌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请用你自己的话解释《登鹳雀楼》的诗意。
答案:学生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表示太阳落山,山峦轮廓逐渐消失。
2. 作业题目:请尝试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句、互动练习等方式,学生对《登鹳雀楼》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
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察。
(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
课件出示鹳雀楼的相关资料。
4.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第一层,行吗?生(齐):不行,要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的顶层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诗人、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中,学习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哲理。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文字,领略其深刻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登鹳雀楼》。
2.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背诵古诗,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建筑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让学生观察鹳雀楼的图片,描述其外观特点。
过程二:讲述鹳雀楼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过程一: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过程二:学生自主朗读,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理解诗意:通过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一: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过程二:讲解诗句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为例,分析其结构,讲解写作技巧。
过程一: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程二: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如对偶、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创作。
过程一:学生自主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过程二:展示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原文,标注韵律和节奏。
2. 列出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
3. 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写作技巧,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五言绝句。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通用10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口语训练二、导入课题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三、探究新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1、检查生字鹳雀楼一共三层。
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
三个字了。
依河目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
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
你想不想看?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登鹳雀楼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教案#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原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发奋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p 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自己分析^p 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2(一〕复习引入,提醒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名作《登鹳雀楼》;2.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并能默写诗的前两句和最后一句;3.能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感;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朗读诗歌;2.教学难点: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教学内容3.1.1 诗歌呈现•讲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事迹,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陈述《登鹳雀楼》的句式结构和意义。
3.1.2 诗歌鉴赏•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理解每一句意思,并讲述老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该诗的感受和理解,并进行讨论。
3.2 教学过程3.2.1 热身在教学开始前,可以进行一些热身活动,如背一首简单的古诗词,或通过童谣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3.2.2 诗歌呈现1.讲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事迹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祖籍相州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
2.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唐代晚期所作的一篇七绝诗歌,诗作描写了登上鹳雀楼后,眼前的美景和自身的感慨,被誉为唐代七绝的代表作之一。
3.陈述《登鹳雀楼》的句式结构和意义。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是通过写景来描绘出自然风光的壮丽,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秩序和美好。
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则表达了人类向外拓展视野的本性,以及向更高的目标发展的追求。
这句话特别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人类希望逐步拓展自己的眼界的愿望。
第三句:“风雨楼台,春色榜眼。
”则是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体会,以及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
作者已经风雨过世,但是楼台依然存在,春天依然美好,尽管一眼望不到尽头,但这幅美景能够让人摆脱现实的束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大意及诗意表达方式•记忆整首古诗《登鹳雀楼》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朗读及背诵古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学习整首古诗《登鹳雀楼》•理解古诗的诗意表达方式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文古诗的诗意表达方式理解。
四、学情分析针对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针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其含义深远,需要师生合作完成,进行深度的阅读理解。
五、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在教学之初,让学生先读一遍《登鹳雀楼》,并思考自己不懂的生僻字,并提前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想象穿过山水之间登楼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诗意。
2. 诗歌鉴赏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这首古诗的大意。
例如:“老师为什么要让你们学习《登鹳雀楼》?”等等。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字眼(修辞),以及诗意进行寻找和理解。
3. 意义解读学生们读完诗歌后,针对其内容,自由浏览老师提供的图片,找到诗歌中的人和物,然后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诗歌的意义。
例如“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集中自己的精力,才能有所成就。
”4. 诵读背诵学生们口朗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老师另安排三个学生合作,协助完成朗读,要求每个学生都至少朗读一句,以此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把最喜欢的一句话背起来,以便下节课的检验。
六、教学方法文本解读法、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全课合作、借助图片等多种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考查形式普查、朗读、自主评价2.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对古文古诗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了《登鹳雀楼》古诗中的修辞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一、导入: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
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景物、感情的感知及想象力、理解该诗的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义及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的语言律动、形象描写等方面深入理解、感受。
教学准备:1.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
2. 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们说到:“小朋友们,你们是否见过高高的“鹳雀楼”?是否听过这首《登鹳雀楼》古诗呢?”2. 引导学生们窥探课文背景,感受老师主题发言:“我们中国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如紫禁城、长城等等,你们可能去参观过,也可能听过,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描述了一座古建筑——登鹳雀楼这座塔楼,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古诗《登鹳雀楼》是怎样的?”二、正文(30分钟)1. 听课文(或唱歌):老师朗读课文,或者放录音让学生们跟读,感受其中的韵律、情感。
也可以根据音乐解析其中的韵律。
以分段朗读的方式,将《登鹳雀楼》的诗歌韵律感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听后感受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研究乐趣。
2. 理解与欣赏:讲解《登鹳雀楼》诗的内涵,幅度,用古时候的人们所见所闻描述独特的感染力。
1、现场拍照2、试图移动距离将楼房照片放在数码屏幕。
3、钻出一个d4,学生们边祈祷边数骰子,几就是几步远。
4、将现场拍摄的楼放在他们中间,其他学生就会看不到它。
现在他们只能通过判断彼此所说的话的距离来找到目标。
5、请学生试图将楼房纸彩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后,让他们现场大喊高兴的话。
6、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让学生动手辨认和它相对应的内容。
7、听《登鹳雀楼》的乐曲,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8、分小组让学生扮演古代诗人,让学生们在讲台前在古代衣服穿上演讲,加以趣味性。
三、拓展(10分钟)1. 学生操作:在自然场景中模仿古诗表现所描述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个自然的场景,并在这个场景中模仿古诗中所描述的环境,如:“白云江上往来鹤,目断清碧几重波。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及文化内涵;2.了解古诗的格律、韵律等基本知识;3.能够朗读《登鹳雀楼》,表现出朗诵的语音语调;4.能够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理解其中的诗意;5.能够创作出自己的诗句。
二、教学内容1.文化素材:《登鹳雀楼》;2.语言表达:古代诗词、文言文朗读;3.文学鉴赏:古文欣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以及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2.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及文化内涵,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展开(30分钟)1.学生背诵《登鹳雀楼》上下片段;2.学生分组朗读,老师纠正语音语调问题;3.学生讨论《登鹳雀楼》中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4.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词句创作出自己的短诗,如“春风送暖,花香飘动;夏日炎炎,树荫撑腰”,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 小结(5分钟)1.回顾学生创作的短诗,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评价;2.失误和错误的地方,给出说明和纠正。
4. 拓展(20分钟)1.学生扩展《登鹳雀楼》中的诗意,写出自己的感受;2.学生模仿《红楼梦》中的人物,创作自己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及文化内涵;2.理解诗意。
3.创作自己的短诗。
教学难点1.古文朗读的语音语调问题;2.诗意的理解和表达;3.创作自己的短诗。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听懂、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2.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3.学生能够创作出自己的短诗;4.学生能够对《登鹳雀楼》有更深入的认识,知道其文化价值。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新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文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_16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登鹳雀楼》作者姓名:作者学校:联系方式:《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它属于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古诗两首》。
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都是围绕家乡这一主题展开的,所选的 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古诗有一定难度,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古诗的熟读成诵方面,而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本课,他们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会写2个字。
2.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4.拓展阅读畅当的《登鹳雀楼》,背诵积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去祖国的大江南北游玩一番,看看各地的美景,我们先来到这儿参观。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汤汤流向大海。
诗人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同学们你们能从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2.简介:鹳雀楼。
师:这座楼就是鹳雀楼。
读一遍。
(生读)大家注意观察鹳雀这两个字形上什么相同之处?(都有隹,一种短尾巴鸟)这座楼上经常会有鹳雀在楼台上停歇休息,因此这座楼得名叫鹳雀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案
一、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21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21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21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
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
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
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
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
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
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
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21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
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
出来。
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
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