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

合集下载

高一生物《生物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高一生物《生物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高一生物《生物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突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类型、特点及发生的时期。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进化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生物现象。

2.基因突变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分析基因突变的类型: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意义:如sicklecellanemia(镰状细胞贫血)。

3.基因重组讲解基因重组的概念:基因重组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重新排列组合,包括同源重组和非同源重组。

分析基因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和非同源重组。

举例说明基因重组的意义:如植物杂交育种。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分析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生物进化提供新的遗传变异。

分析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基因重组使基因组合更加多样化,为生物进化提供更多的遗传变异。

5.课堂实例分析抗生素抗药性植物杂交育种人类遗传病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在课堂实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课堂氛围。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拓展介绍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如基因治疗、基因改良等。

六、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正确率。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带答案名师选题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带答案名师选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带答案名师选题单选题1、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重组B.染色体重复C.染色体易位D.染色体倒位2、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

叙述正确的是( )A.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B.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C.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病患者均含有异常的遗传物质B.可以用染色体组型诊断各种遗传病C.遗传咨询可有效检测和治疗遗传病D.成年以后不会新发单基因遗传病6、脆性X染色体是由于染色体上的FMR1基因出现过量的CGG//GCC重复序列,导致DNA与蛋白质结合异常,从而出现“缢沟”,染色体易于从“缢沟”处断裂。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脆性X染色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脆性X染色体更易发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C.男性与女性体细胞中出现X染色体“缢沟”的概率不同D.由于存在较多的CGG//GCC重复序列,脆性X染色体结构更稳定7、科研人员常采用突变体与三体杂交的方法确定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基因重组知识点

基因重组知识点

基因重组知识点
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基因重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重组的原因特点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①只产生新的基因型,并产生新的基因→无新蛋白质→无新性状(新性状不同于新性状组合)②发生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和遗传中(DNA重组除外)③两个亲本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相差越大→基因重组类型越多→后代变异越多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减一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认为导致基因重组(DNA重组)体内重组质粒目的基因经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导致受体细胞中基因重组
细胞分裂图中的变异类型确定:
A图B图分裂类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变异类型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不同:
比较项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生物变异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生物进化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初原始材料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材料(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易错点拨:
1、基因重组使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因此会产生不同于亲。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第5章 第1节 第2课时 细胞的癌变和基因重组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 第5章 第1节 第2课时 细胞的癌变和基因重组

第2课时细胞的癌变和基因重组[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癌变的原因和特点。

2.概述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意义。

一、细胞的癌变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等。

判断正误(1)正常人细胞中不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只要一个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就一定产生了癌细胞()答案(1)×(2)×解析(1)正常人细胞中本来就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细胞的癌变往往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任务一: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特征请结合教材“思考·讨论:结肠癌发生的原因”,回答下列问题:1.从基因角度看,结肠癌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基因角度分析,结肠癌发生的原因是相关基因(包括抑癌基因Ⅰ、原癌基因、抑癌基因Ⅱ、抑癌基因Ⅲ)发生了突变。

2.健康人的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吗?提示存在。

3.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提示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的特点是呈球形、增殖快、容易发生转移等。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样预防癌症?提示远离致癌因子,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一类基因,而不是一个基因。

2.癌症多发生在老年人中,这是因为癌症往往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结果,癌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3.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

1.(2023·江苏连云港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癌变后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无限增殖B.同一个体的癌细胞与非癌细胞遗传物质相同C.癌细胞具有细胞增殖失控的特点D.若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则会使细胞停留在分裂间期答案 B解析癌细胞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癌细胞与非癌细胞遗传物质不相同,B错误。

2.(2023·山西大同高一期末)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如图是解释结肠癌发生的示意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知识总结例题(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知识总结例题(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知识总结例题单选题1、野生型拟南芥的叶片是光滑形边缘,研究影响其叶片形状的基因时,发现了6个不同的隐性突变,每个隐性突变只涉及1个基因。

这些突变都能使拟南芥的叶片表现为锯齿状边缘。

利用上述突变培育成6个不同纯合突变体①~⑥,每个突变体只有1种隐性突变。

不考虑其他突变,根据表中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推断错误的是()B.③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C.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D.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答案:C分析:6个不同的突变体均为隐性纯合,可能是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也可能是不同基因突变形成的。

AB、①×③、①×④的子代叶片边缘全为锯齿状,说明①与③④应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因此②和③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③和④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AB正确;C、①×②、①×⑤的子代叶片边缘为全为光滑形,说明①与②、①与⑤是分别由不同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但②与⑤可能是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也可能是不同基因突变形成的;若为前者,则②和⑤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锯齿状,若为后者,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C错误;D、①与②是由不同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导致,①与④应是同一基因突变而来,②×⑥的子代叶片边缘为全为锯齿状,说明②⑥是同一基因突变形成的,则④与⑥是不同基因突变形成的,④和⑥杂交,子代叶片边缘为光滑形,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人类所有的遗传病都是基因遗传病D.多指和白化病都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答案:B分析:并不是所有的遗传病都是由基因导致的,有些可能是环境导致的。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B、唐氏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B正确;C、人类遗传病包括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D、多指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而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D错误。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一、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DNA数)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2、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但X和Y也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1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

(二)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各时期特点:间期(准备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减Ⅰ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Ⅰ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减Ⅱ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布;减Ⅱ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减Ⅱ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三)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相同点: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染色体、DNA分子变化过程与特点完全相同。

不同点:①、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

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但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时是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②、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

③、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

在动物的精 (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四)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识别、融合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学习目标】1、概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意义。

3、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要点梳理】要点一、生物变异的类型1.生物变异有两种类型: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2.两种变异的区别:3.变异类型之间的关系:要点诠释:(1)病毒的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

(2)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

(3)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①进行无性生殖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②进行有性生殖时——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要点二、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1)症状:细胞呈镰刀状,运输氧的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2)直接原因: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子一个氨基酸(β链的第6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引起的,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不正常的缬氨酸。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分析研究要点诠释:突变的原因: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2.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1)概念: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由于这是稳定的双螺旋结构解旋形成单链DNA,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改变缺失增添要点诠释: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其RNA上核糖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化,也引起基因突变,另外,RNA通常为单链,更易发生突变。

(3)原因:①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发生局部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②外因——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紫外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秋水仙素等生物因素:各种病毒和某些细菌4.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①普遍性: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②随机性: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要点诠释:对基因突变“随机性”的剖析a.时间上的随机:它可发生于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甚至在趋于衰老的个体中也很容易发生,如老年人易得皮肤癌等。

高中生物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14 生物的变异及育种 生物的进化 学生版

高中生物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14 生物的变异及育种  生物的进化 学生版

(新高考)小题必练14:生物的变异及育种生物的进化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8~2020)的高考真题情况,去组织和命制题目。

专题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根据真题加以模仿的题和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

该专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变异及育种等。

重点考查生物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及生物的进化等。

1.(2020年全国卷Ⅱ·4)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2.(2019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3.(2018·全国卷Ⅰ,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1.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叙述正确的是()A.某DNA分子中丢失1个基因,则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所以出现了aa的个体C.二倍体水稻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较小D.无籽西瓜及无子番茄的培育过程中都有生长素参与2.同一番茄地里有两株异常番茄,甲株所结果实均为果形异常,乙株只结了一个果形异常的果实,其余的正常。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部重要知识点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部重要知识点

郑州市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

叙述正确的是( )A.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B.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C.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2、现有一种6号三体玉米,该玉米体细胞的6号染色体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如图所示(A为抗病基因。

a为感病基因),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雌配子能参与受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玉米植株形成的上述4种类型的雌配子数量比例为1:1:1:1B.配子②和④不可能由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C.该三体抗病玉米自交,于代感病植株约占1/6D.以该二体抗病水稻作父本,与抗病水稻(Aa)杂交子代中抗病植株占2/3答案:D解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A、基因型为Aaa的三体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2:1:1:2,A错误;B、配子②为A,配子④为a,基因型Aaa的三体玉米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的两条随机配对与分离,有一条随机地向细胞两极移动,根据减数分裂可分析知道Aaa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配子情况有:2Aa和2a;2A和2aa;不考虑交叉互换,不可能同时产生配子②和④。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3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为研究细胞分裂素对营养物质调配的影响,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如图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2的四个对照组所用的处理剂及处理部位相同B.营养物质在A叶和B叶之间的运输只能是A叶至B叶C.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施用该激素的部位运输D.除去插条的根系和幼芽主要是为了减少内源生长素的影响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增殖时,染色单体形成和染色体加倍是同时发生的B.细胞癌变是一个累积效应,不止两个基因发生突变C.在细胞分化时,某些基因发生解旋后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D.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变小,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结构③的物质中含有甘油基团B.结构②不可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C.结构③也具有选择透性D.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中,结构①可能会识别抗原-MHC复合体4.DNA的碱基或染色体片段都可能存在着互换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的两条链上相同位置的碱基互换可引起基因突变B.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的片段互换可引起基因重组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基因的互换可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互换会引起配子种类的改变5.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半B.2000年后,栖息地面积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6.常见的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患者的病重程度与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浓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

高中生物 第六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高中生物 第六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第六章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教学大纲要求1.熟悉基因工程、基因文库、载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PCR等概念;2.掌握以质粒为载体进行DNA克隆的基本过程;3.了解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材内容精要一、自然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自然界不同物种或个体之间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是经常发生的,它是基因变异和物种演变、进化的基础。

基因重组的方式有:接合作用、转化、转导、转座。

1.接合作用(Conjugation) 当细胞(细菌)与细胞(细菌)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胞(细菌)。

2.转化与转导作用(1)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由外源性DNA导入宿主细胞,并引起生物类型改变或使宿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的过程,称为转化作用。

(2)转导作用(Transduction):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称为转导作用。

3.转座(转位)(Transposition) 可移动的DNA序列包括插入序列和转座子。

故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或重排称转座。

转座是指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个位置转到基因组的另一个位置。

可分为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转座和转座予(transposons)转座。

4.基因重组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位点特异的重组(sitespecial recombmatlon)和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lnation)。

二、重组DNA技术’1.重组DNA技术的相关概念(1)DNA克隆:克隆(Clone)就是来自同一个体的相同的集合。

DNA克隆(DNA clone):应用酶学方法在体外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结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重组DNA分子,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2讲义: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高中生物必修2讲义: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结合实例,分析基因突变的原因。

(重、难点)2.概述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重点)3.解释基因重组的实质和类型。

(难点), )一、基因突变(阅读教材P 80~P 82) 1.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发病机理(2)原因分析①直接原因:谷氨酸――→替换为缬氨酸。

②根本原因:基因中碱基对=====T A ――→替换为 =====A T 。

2.基因突变的概念(1)(2)结果:基因结构的改变。

点拨 基因突变有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等几种类型。

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数量的改变。

3.对生物的影响(1)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4.原因(1)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2)内因: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5.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等。

6.意义二、基因重组(阅读教材P83)1.概念2.类型类型发生的时期发生的范围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单体的交换而交换1.连线2.判断(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引起的。

(×)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遗传病。

(2)(格尔木市高一检测)基因突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改变。

(×)分析:基因突变的三种类型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4)基因突变的随机性是指发生时期是随机的。

(×)分析: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细胞内的任何DNA分子上和同一DNA分子的任何部位。

(5)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分析:交叉互换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高中生物第十一节:基因重组与基因转位——基因重组概念

高中生物第十一节:基因重组与基因转位——基因重组概念

课次:22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重组的四种类型,了解位点特异重组和异常重组的特点,掌握同源重组的机制。

重点:同源重组的机制难点:同源重组的机制复习旧课:提问1人,了解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第九章遗传重组第一节概述D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称为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

重组产物为重组体DNA (recombinant DNA) 。

DNA重组对生物进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基因重组是指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而产生的DNA片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DNA 分子的过程。

重组的类型:(1)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反应涉及到大片段同源DNA序列之间的交换。

其主要特点是需要RecA蛋白的介入。

(2)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重组发生在特殊位点上,此位点含有短的同源序列,供重组蛋白识别。

(3)转座重组(transposition recombination):由转座因子产生的特殊的行为。

转座的机制依赖DNA 的交错剪切和复制,但不依赖于同源序列。

(4)异常重组分为两类,末端连接和链滑动。

其特征时重组对中很少或没有序列同源性,所以也称为非同源性重组。

第二节同源重组1 同源重组1.1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发生在同源DNA序列之间。

1.2 特征-进行同源重组的基本条件:1)在交换区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序列:涉及同源序列间的联会配对,且交换的片段较大;单链DNA分子或单链DNA末端是交换发生的重要信号2)双链DNA分子之间互补碱基进行配对3)重组酶4)异源双链区的形成:涉及DNA分子在特定的交换位点发生断裂和错接的生化过程;存在重组热点。

e.g.:Euk.减数分裂时的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细菌的转化,转导,接合,噬菌体重组同源重组是同源依赖性的,而非序列依赖性。

78题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为基因

78题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为基因

78题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为基因突变对吗?为什么不是基因重组2011-08-19 17:45 willingtostudy | 分类:生物学| 浏览667次基因重组都发生在什么什么时候,谢谢提问者采纳检举|2011-08-19 19:171、减数分裂交叉互换不是基因突变,而是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一般只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第一,减数分裂(前期)交叉互换时期;(这个时期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重组)第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基因水平上即基因重组。

(这个时期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附:楼上说交叉互换是染色体变异,这个说法不准确,减数分裂的交叉互换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所以是基因重组。

而染色体变异的交叉互换必须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

所以如果说到减数分裂的交叉互换,那一般指的是基因重组。

追问谢谢你,那请问高中阶段的染色体变异都发生在什么时候,请赐教回答染色体变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发生在分裂间期,也就是染色体复制时期。

另一种是染色体数量变异,发生在前期(因为前期形成纺锤丝),前期形成纺锤丝异常,所以导致在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是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发生染色体数量变异。

该知识点要求:1、能区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2、能判定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导致的染色体数量变异。

例如:导致男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交叉互换发生于什么时期?四分体时期包括减一中期吗?答:1、减数分裂过程的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2、四分体时期指的是减数分裂的前期,而不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减数分裂详解2012-07-01 17:04 山猫886 | 分类:生物学| 浏览48次我有更好的答案网友采纳检举|2012-07-01 17:18减数分裂(M)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进行该分裂,其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带答案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带答案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带答案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单选题1、同一玉米棒上存在多种颜色玉米粒的现象称为“斑驳”。

科学家在研究“斑驳”的成因时,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

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A.缺失B.重复C.倒位D.易位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占25%、50%、25%。

若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随机交配,则下一代AA、Aa、aa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B.4:4:1C.1:2:0D.1:2:1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5、19世纪70年代,10对原产于美国的灰松鼠被引入英国,结果在英国大量繁殖、泛滥成灾。

对生活在两国的灰松鼠种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A.两者尚未形成两个物种B.两者的外部形态有明显差别C.两者之间已经出现生殖隔离D.两者的基因库向不同方向改变6、有很多事实能够作为支持生物进化学说的证据。

如图所示,这些生物体在解剖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这些相似之处和生物进化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这些生物体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B.这些相似的结构被称为同源器官C.这些证据被称为比较解剖学证据D.这些相似之处表明变异是定向的7、科学家通过比较与现代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如下图所示),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

【新教材生物一轮复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1讲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新教材生物一轮复习】必修2 第7单元 第1讲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4.(2021·湖南选择性考试)血浆中胆固醇与载脂蛋白 apoB-100 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LDL 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 胆固醇运输到细胞内,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PCSK9 基因可 以发生多种类型的突变,当突变使 PCSK9 蛋白活性增强时,会增加 LDL 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胞表面 LDL 受体减少。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3.SLC 基因编码锰转运蛋白。研究发现该基因作为转录模板的一条 DNA 链中的碱基序列由 CGT 变为 TGT,导致所编码蛋白中的丙氨酸突 变为苏氨酸,使组织中锰元素严重缺乏,引发炎性肠病等多种疾病。下列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推测患者 SLC 基因内部发生了碱基的替换 B.SLC 基因突变导致其所编码的锰转运蛋白的功能改变 C.突变的 SLC 基因相应 mRNA 中的变化为 CGU→UGU D.识别并转运丙氨酸和苏氨酸的 tRNA 不同
1.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可选育出含油量高的大豆品种。而由 玉米品种甲高秆抗病(AABB)和乙矮秆易感病(aabb)来培育 aaBB 品 种时,一般不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请表述其原因。(答出两点)(必 修 2 P83“相关信息”)
提示:诱变育种具有不定向性(诱变的方向不能控制),多害少利 性(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2.病毒致癌因子引起细胞癌变,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致癌病毒含有病毒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它 们通过感染人或动物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或动物的基因 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C [根据题干信息“基因作为转录模板的一条 DNA 链中的碱 基序列由 CGT 变为 TGT,导致所编码蛋白中的丙氨酸突变为苏氨 酸”,说明该病是由于碱基对发生替换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A 正确;SLC 基因突变导致其所编码的锰转运蛋白的氨基酸的种类发 生改变,所以相应的功能改变,B 正确;由于转录模板的基因序列由 CGT 变为 TGT,所以编码的 mRNA 序列由 GCA 变为 ACA,C 错 误;tRNA 上的反密码子和密码子配对,所以识别并转运丙氨酸和苏 氨酸的 tRNA 不同,D 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第一课时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1.生物的变异可分为不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2.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引起的重组。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3.基因突变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

4.根据基因突变对表现型的影响,可将基因突变分为形态突变、生化突变和致死突变。

5.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多方向性、稀有性、可逆性和有害性等特点。

6.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对应学生用书P641.生物变异的概述(1)变异的种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变异的原因:①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表现型的改变,其遗传物质不变;②基因重组;③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基因重组(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产生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

(2)基因重组的类型:(3)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能够产生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性状)的多样化,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1.变异种类的案例分析:①在北京培育出的优质包心菜品种,叶球最大的只有3.5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kg左右。

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 kg。

这种现象属于什么变异?②随着“神舟5号”飞船升空,包心菜种子已先后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升空、经过种植选育,先已成功培育出能代代相传的高产超大包心菜。

这种现象属于什么变异?提示:①为不遗传的变异;②为可遗传的变异。

2.请判断下列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否属于基因重组并分析原因。

①紫花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紫花和白花豌豆。

②黄色圆形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黄皱、绿圆和绿皱豌豆。

高中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

高中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

高中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
高中基因重组是一种技术,可以用来改变基因的结构,从而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它可以用来改变植物和动物的性状,以及制造新的药物和疫苗。

高中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位点突变,另一种是插入突变。

位点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的某个位置发生的突变,这种突变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在某种植物中,可以通过位点突变来改变植物的颜色,使其变得更加漂亮。

插入突变是指将一段新的基因插入到基因序列中,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可以将一段新的基因插入到某种植物中,使其具有抗虫性,从而使其不容易受到害虫的侵害。

高中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用来改变植物和动物的性状,从而改善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以及制造新的药物和疫苗。

它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可以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重组是指一个基因的DNA序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本DNA组合起来的。

基因重组是遗传的基本现象,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存在基因重组现象。

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的特点是双DNA链间进行物质交换。

真核生物,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细菌可发生在转化或转导过程中,通常称这类重组为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即只要两条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组可在此序列的任何一点发生。

然而在原核生物中,有时基因重组依赖于小范围的同源序列的联会,重组只限于该小范围内,只涉及特定位点的同源区,把这类重组称作位点专一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此外还有一种重组方式,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在形成重组分子时依赖于DNA复制完成重组,称此类重组为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也称复制性重组(replicative recombination)。

一、自然重组
自然界不同物种或个体之间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是经常发生的,它是基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基础。

自然界的基因转移的方式有:
接合作用:当细胞与细胞、或细菌通过菌毛相互接触时,质粒DNA就可从一个细胞(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胞(细菌),这种类型的DNA转移称为接合作用(conjugation )。

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 通过自动获取或人为地供给外源DNA,使细胞或培养的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表型。

转导作用:当病毒从被感染的(供体)细胞释放出来、再次感染另一(受体)细胞时,发生在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之间的DNA转移及基因重组即为转导作用(transduction)。

转座:大多数基因在基因组内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有些基因可以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

这些可移动的DNA 序列包括插入序列和转座子。

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

基因重组:在接合、转化、转导或转座过程中,不同DNA分子间发生的共价连接称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包括位点特异性的重组和同源重组两种类型。

有整合酶催化的在两个DNA序列特异位点间发生的整合,产生位点特异的重组。

特异重
组依赖特异的DNA序列,如λ噬菌体的整和酶可识别噬菌体DNA和宿主染色体的特异靶位点,并进行选择性整合;反转录病毒整合酶识别整合反转录病毒cDNA 的长末端重复序列等。

另外有发生在同源序列间的同源重组,又称基本重组。

同源重组依赖两分子间序列的相同或相似性,将外源DNA整合进宿主染色体。

二、噬菌体
历史:1936年F. M. Burnet发表了噬菌体能产生突变体的观点,其噬菌斑的外形和野生型的有明显区别,可惜未能引起重视,以致噬菌体遗传学延迟了十几年才得以建立。

1946年第11届冷泉港学术讨论会上,在宣布一基因一酶学说的胜利,及Ledernerg、Tatum细菌杂交实验报告的同时,Hershey和Luria宣布发现了噬菌体的r,h突变,Delbrück和Hershey发表了他们各自发现的噬菌体重组,这四项重大的发现分别在1958年和196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后两项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噬菌体遗传学的发展。

噬菌体的基因重组和细菌不同,而和真核的重组十分相似。

杂交是用标记不同的噬菌体之间进行。

然后计算重组噬菌体占总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来确定重组值。

一般可以选用2-4个基因差异的噬菌体来混合感染细菌。

首先把不同类型的噬菌体混合起来和细菌一起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细菌的浓度要达到可以长成菌苔(lawn)的水平,噬菌体的浓度要很稀。

每个噬菌体感染一个细菌,经过裂解周期,宿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的子噬菌体又去感染周围的细菌,结果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圆形清亮的斑,称为噬菌斑(plaque),而一个噬菌斑来自最初涂布平板时的一个噬菌体。

噬菌斑的形态必须选择容易区别的,以表示噬菌体的相应表型。

单个的噬菌体只能在电镜下才可观察其形态,突变引起其形态变化没有电镜是无法鉴别的,但突变影响到生活周期,会产生不同的噬菌斑,因此通过噬菌斑的观察我们很容易观察基因型的变化与重组。

Hershey等用T2噬菌体的两个不同表型特征:噬菌斑的形态和宿主范围来进行杂交。

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r,另一个噬菌体的基因型是h r+。

h+表示宿主范围(hostrange),是野生型,能在E.coli B菌株上生长,r 表示快速溶菌(rapid lysis),产生的噬菌斑大,边缘清楚。

h噬菌体能在E.coli B和B/2品系上生长,r+产生小而边缘模糊的噬菌斑,能产生透明的噬菌斑,而h+因只能裂
解E.coli B,所以在B和B/2的混合菌上产生的噬菌斑是半透明的。

杂交时hr+和h+r混合感染E.coli B和B/2,在B和B/2混合菌苔上出现了四种噬菌斑,表明h r+ 和h+r之间有一部分染色体在B菌株的细胞中进行了重组,释放出的子噬菌体有一部分的基因型为h+r+和h r。

我们利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和两个位点的重组值:
重组值=(h+r++h r)/总噬菌斑数×100%
此重组值也表示两个连锁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