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研究——以某大学为例
新工科视角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第38卷 第1期Vol.38 No.1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2021年2月Feb.2021 新工科视角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段博楠(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收稿日期:2020-10-13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SJGLX505);郑州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市级立项研究项目(ZZJG-A8002);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GJG2017002A)作者简介:段博楠(199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迫切需要新工科人才的支撑,不断创新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是地方高校对新工科建设的积极回应。
地方校企合作模式可分为以教学为目的、以科研为目的、以生产为目的三类。
作为郑州市政府主管的地方高校,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探索出订单培养合作模式、顶岗实习合作模式、应用技术研究合作模式、训练营等新型合作模式,并从三个角度对新工科视角下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回应产业发展需求,破除学科壁垒;创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优化校企合作平台;以培育核心能力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工程教育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21.01.019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21)01-0103-05 面对工业4.0发展的新态势,“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部署,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培育学生个人效能、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决定了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动力能否持续强劲。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
!"#!$%&$'(')*+&,-./&$01$21(3$&)%))$1%%8新工科 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张震4张灵通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摘4要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章以新疆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当前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四类问题!探讨课程体系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四种改革实践措施!并对路径实施进行了论述!期望通过探索与实践!培养企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提供参考"关键词 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校企协同#实践I JH5&7(4/&1&18A=&&5I14-7H7/.-M&55(E&7(4/@-I><A(4/&1)&>-&2M/@/5I10/1--7/108H-A/(549P1>-74=-Q(A N07&<1>&2R-GI10/1--7/10 )))+(N/10L/1S/(1031.4/4<4-&2+-A=1&5&09(.(1I J(:H5-B=(10B=-14B=(10%/104&10A1,K1-,9.,/010+02345267,3839:!A1,B1-,9L M/+!;(#$$$D E.47(A4+J-=A<E MA T?,.H<;N-=;L-A VA-H/-A A</-H!E MA>?/-E?C.;L?KKB/,?E/;-2;</A-E A=N-=A<H<?=N?E A C,M;;B/C E;,NB E/P?E A M/H M2hN?B/E F?KKB/A=E?B A-E C&W;B B?T;<?E/P A A=N,?E/;-TA E V A A-C,M;;B C?-=A-E A<K</C A C/C;-A;L E MA>;C E A L L A,E/P A V?F C E;,NB E/P?E A KKB/A=E?B A-E C&U?./-H E MA,/P/B A-H/-A A</-H>?+;<;L g/-+/?-H#-C E/E NE A;L E A,M-;B;H F?C?-A R?>KB A!E M/C K?KA<?-?B F_A C E MA L;N< ./-=C;L K<;TB A>C A R/C E/-H/-E MA,N<<A-E,;B B?T;<?E/P A A=N,?E/;-TA E V A A-C,M;;B C?-=A-E A<K</C A C!=/C,NC C A C L;N<<A L;<>?-=K<?,E/2 ,?B>A?C N<A C!C N,M?C,N<</,NB N>C F C E A>/--;P?E/;-!E MA=A A KA-/-H;L,;B B?T;<?E/P AA=N,?E/;->A,M?-/C>!E MA/>K<;P A>A-E;L =;NTB A hN?B/L/A=E A?,M/-H C E?L L!E MA/--;P?E/;-;L E?B A-E E<?/-/-H>;=A!?-==/C,NC C A C E MA K?E M/>KB A>A-E?E/;-&#E/C A R KA,E A=E M?E E M<;NH M A R KB;<?E/;-?-=K<?,E/,A!W NB E/P?E A?KKB/A=E?B A-E C<A hN/<A=TF B;,?B A-E A<K</C A C!C;?C E;K<;P/=A<A L A<A-,A L;<E MA K<?,E/,A;L C,M;;B A-E A<K</C A,;B B?T;<?E/P A A=N,?E/;->;=A;L,/P/B A-H/-A A</-H C KA,/?B E F&F-9G&7>.+Q A VA-H/-A A</-H##--;P?E/P A E?B A-E C#D,M;;B O-E A<K</C A W;B B?T;<?E/;-#\<?,E/,A44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理念需逐渐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随之不断深化#本文以新疆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如何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落地生根进行了探讨#&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专业特点$企业市场的需求"新疆理工学院特别重视专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并对教学模式展开了创新性的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紧跟学校发展需求"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位的创新与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困境# $&$课程体系不完善!应用型特点不明显新疆理工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符合当地相关企业的需求#但目前现有的课程体系应用型特点不明显"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不相符"且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实践脱节严重*(+"所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跟不上专业在实践中的更新速度#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实践教学内容简单"不能够与时俱进"与当地企业合作程度低"学生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足的培养'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操作内容很#'!科技风"#""年$月科教论坛少"大部分时间是进行观摩学习"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脱节严重*3+'学生考核形式单一"考核依据局限于平时考勤"成绩量化指标过于传统"不能够公平$准确$完整地反映学生实践水平#$&(-双师型.教师水平不足!育人效果不突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未参与过企业项目"对企业运营不熟悉$技术应用不了解$项目实践经验不足"往往重于理论教学$科研及学术研究"轻于实践教学'学校聘请的企业专家不是专任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虽能向学生讲授土木工程专业新技术的应用"但对学生的教育不够系统化"缺乏引导性的教育"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同时"由于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缺乏充足的沟通"双方在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没有协同前进"使得最终的育人成效不够理想#$&3校企协同程度浅!育人不深入目前"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数量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少"学生实训规模小"至企业实践时仅仅是实习参观$操作演练"时间短$内容少"导致育人不深入*9+'校企协同育人程度浅"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等没有共同去研究制定"联合培养学生的目标没有达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效果欠佳#' 新工科 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满足(新工科)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完善培养机制$搭建育人平台等"深入协同育人"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与探索#)&$课程体系的创新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联合相关企业建立课程体系创新专家团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对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南疆相关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坚持产学对接$企业高度介入"按照分层分类思想$不同类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学时"实践内容为与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实训'部分课程设计"如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同企业工程师一道设计相关课题"紧贴专业发展'部分实验$设计$实训课程增加实践周数"联合对口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如图$&"使学生真正融入实践#同时"课程体系中还增加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创新创业与专业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邀请相关企业专家为在校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土木行业新技术$新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校企合作实践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利用雨课堂$钉钉$a""W$智慧树等充实$更新教学方法"实行学生在线预约$企业专家线上授课$学校教师线上线下引导$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制度"线上线下混合"延伸第一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开展翻转课堂"建立企业实习制度"同时吸纳学生参与团队教师的各类科研$教改项目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参加学科竞赛"课内课外联动"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实践培训体系"完善企业项目数据库"拓展学生创新实践深度*0+#三(维)融合"形成(三维拓展)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成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完善建立(双师型)教学模式"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讲授实践性强的实践课程"授课中引入专业发展$企业需求"在提升自身授课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展现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学校教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及部分课内实践教学"同时鼓励土木工程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对接企业项目"将教学实践与协同创新相融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能力#目前"我院已与阿克苏四方设计院$阿克苏第一师勘测设计院$阿克苏欣勤建筑等多家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完善协同育人平台#)&3协同育人机制的深化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图)&"校企人员共同制订符合专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考核机制"建立督导小组"参与到学生的教学指导$实践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校外实习"结合企业项目进行"以企业专家指导为主$校内教师引导为辅"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科教论坛科技风"#""年$月图)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协同育人路径实施(&$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制度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是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校企共同参与育人的持续性*1+#校企双方成立联合指导小组"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商讨校企导师的遴选工作$考核考评工作"同时对企业兼教人员的教学质量共同评价$指导$监督'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教学能力培训"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教学培训"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创新课堂形式!提升育人效果学校根据专业特点"以企业项目为支撑"创新课堂形式"课内课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串联起来*8+"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工作中#学校通过与(智慧树)合作"加强第一课堂创新"同时邀请相关企业工程师进入第一课堂"通过真实的项目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育人效果#(&(完善平台搭建!加强校企双指导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建立创新项目$实践项目资源库"增加企业导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企业指导"逐步消除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感#学校依托创新实践活动$各类竞赛$实践教学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吸收$理解$运用$转化"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更新$创新意识#目前"我校聘用企业专家到校任教"同时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校外学者开展报告会$交流会"解答学生困惑"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结语(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和企业互利互助"探索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以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企业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特点及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利用学校科研及学生优势资源"从企业项目入手"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缓解人才缺失状况#校企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协同育人"最终达到共赢效果#参考文献$$%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0)%$81$1号*$G*"`%&()%$82%(2)$*& ME E K+**V V V&>;A&H;P&,-*C<,C/E A*7%8*C1%90*)%$8%(*E)%$8% ()'](($101&ME>B&$)%王文平&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c%&文化创新比较研究!)%)$!9 ()$*+(32(1&$(%丁选明!陈志雄!仉文岗!肖杨!周航&产学研一体化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c%&高等建筑教育!)%)$! (%(%(*+(%2(0&$3%赵中华!温景文!吉燕宁&应用型高校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c%&教育教学论坛!)%)%()0*+0$20)& $9%赵中华!温景文!齐庆会!岳川云&产教协同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c%&高教学刊!)%)% ()0*+9820%n03&$0%刘勇健!李丽娟!朱江!何嘉年!刘锋!梅胜!张丽娟&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高等建筑教育!)%$'!)8(%9*+(923$&$1%江学良!杨慧!王皓磊!尹鹏&传统工科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与实现路径)))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c%&高等建筑教育!)%)$!(%(%)*+ ))2)'&$8%王升位!祝欢&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c%&教师!)%$8()0*+$92$0&基金项目 )%)%年度新疆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疆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建设.(\U2R)%)%%$)*#)%)$年度新疆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新工科3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索研究.(\U2 )%)$%$0*#)%)$年新疆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U2)%)$%$$*作者简介 张震($'8')4*!男!汉族!河南夏邑人!硕士!新疆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张灵通($'88)4*!男!汉族!河南柘城人!硕士!新疆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科技风"#""年$月科教论坛。
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
项重 要任 务 。
一
二、 协 同创 新背 景下 高校科 研 管理 机 制 改革 的 必
要 性
、
高校 科研 管理 工作 的现 状
在协 同创新 的新 背景下 , 我 国高 校 科研 管 理 工作 仍存 在着一 些不 足 , 具 体表 现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 一) 缺乏 完善 的科技 资 源共 享机 制
科 研成 果 只有被有 效地 转化 为生 产力 , 才 能 够体 改革能 够为 高校教 师提供 更 多 的科研 机 会 , 为他 们 将 现 出它 的价 值 。高等 院校是 我 国科 研 的 中坚 力量 , 是 理论知 识更好 地去 创造 实践 价值 提供 保 证 , 从 而提 高
高校 科 研 管理 机 制 。
[ 关键 词]协 同创新 ; 高校 ; 科研 管理 ; [ 中图分类号]G 6 4 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5 8 2 3 ( 2 0 1 3 ) 1 1 - 0 1 2 4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9一O 5
为 战 。这使得 科技 力量 分散 , 无 法形 成更 强 有力 的科 制不 仅能 够为 高水平 、 高素 质 的教 师 队伍 提 供 更好 地 研团队, 也无 法实 现对 国家重 大 技术 创新 课 题 的联 合 服务 , 而且 可 以为培养 有创新 力 的学生 提供保 证 。 攻关 , 同时也 是 对 国家科 技 资 源 的一 种 浪 费 。 高 校 互 相分 享 的机制 , 阻碍 了我 国科技 创新 的发展 水平 。
协 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 管理机制探析
李 洋
( 南 京 工业 大 学 机 械 与 动 力 工 程 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1 8 1 6 )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吴雯婷㊀张㊀化㊀周雄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㊀201418)ʌ摘㊀要ɔ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以学分为核心ꎬ以 第二课堂德育 ㊁ 第二课堂智育 ㊁ 第二课堂美育 为板块ꎬ多部门协同ꎬ建设基于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ꎮ实行以来ꎬ 第二课堂 的模块化不断细化ꎬ已覆盖课程教学活动以外的所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ꎮ高校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续和发展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力度ꎮʌ关键词ɔ高校共青团ꎻ第二课堂课程体系ꎻ构建ꎻ探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ꎬ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ꎮ大学生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ꎬ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外ꎬ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ꎮ第二课堂是在正常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之外ꎬ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ꎬ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ꎬ对受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ꎮ一㊁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理念共青团作为引导服务学生成长的职能部门ꎬ如何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共青团工作有效融入学校 工程师文化 人才培养格局ꎬ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ꎬ如何让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契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ꎬ如何让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引导和教育ꎬ都需要经过严密细致的顶层设计与长期实践㊁不断完善才能取得一定成效的ꎬ我校共青团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建立起来的ꎮ二㊁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主要做法我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于2013年开始正式实行ꎬ以 第二课堂德育 ㊁ 第二课堂智育 ㊁ 第二课堂美育 为板块ꎬ多部门协同ꎬ建设基于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ꎮ实行以来ꎬ 第二课堂 的模块化不断细化ꎬ已覆盖课程教学活动以外的所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ꎬ成为学生提高综合能力㊁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ꎮ(一)树立整体构架ꎬ统筹团学工作在高校团学工作中ꎬ工作一直在做加法㊁乘法ꎬ不断加码的各种活动让团学的工作呈现碎片化的活动困局ꎬ缺少对工作的宏观把控和系统设计ꎮ在进行 第二课堂 制度的建设过程中ꎬ势必要从源头上对我们能供给学生什么样的第二课堂内容进行整体架构和系统梳理ꎬ从宏观上形成一个第二课堂的系统性体系化的阵地ꎮ(二)建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第二课堂全过程ꎬ以实现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ꎻ在学生德育方面ꎬ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ꎬ组织学生开展思想理论学习ꎬ以工程师文化建设为抓手ꎬ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ꎻ在学生智育方面ꎬ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ꎮ学科型社团建设注重分类指导ꎬ组织参加全国 挑战杯 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㊁长三角应用型高校联盟创新创业大赛㊁互联网+大赛等赛事ꎬ引导大学生走向基层艰苦地区和参加国际化的社会实践项目ꎻ在学生美育方面ꎬ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素质拓展能力ꎬ建设校大学生艺术团提升校园文化整体氛围ꎬ发挥学生个性ꎮ(三)以学分制管理为核心ꎬ模块设置丰富多元ꎮ目前ꎬ第二课堂共分为七个模块ꎬ分别是讲座报告模块㊁社会实践模块㊁三创活动模块㊁安全教育网络教学模块㊁社团㊁社区㊁易班学院活动模块㊁公益志愿模块㊁校园文化竞赛活动模块ꎬ每个模块都下设多种不同的活动ꎬ每个模块对着相应的学分值ꎮ(四)管理系统操作便捷ꎬ突出 互联网+ 思维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 使教师用户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登记㊁信息发布㊁对申请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审批㊁给予学分㊁扣除诚信计分㊁根据查询条件了解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情况等ꎬ学生用户随时可以查询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资讯㊁一步申请参加活动㊁得到第二课堂学分和诚信积分ꎬ操作真正做到了 傻瓜化 ꎮ(五)以社会化㊁个性化㊁项目化为目标ꎬ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ꎮ第二课堂制度的建立ꎬ通过系统真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活动参与ꎬ将学生第二课堂参与评估从隐性考量方式转变为显性考核ꎮ在具体的成绩单设计中ꎬ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㊁志愿服务㊁创新创意㊁特色发展等方面给予认证ꎬ为每一名学生精准 画像 ꎮ三㊁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效用分析为了有效掌握第二课堂学分情况ꎬ充分了解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ꎬ我们对2013级毕业生进行了第二课堂调查研究ꎬ通过数据抽查㊁调查问卷㊁访谈等定量与定性分析观察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ꎮ(一)数据表明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成绩呈正相关我们对13级所有毕业生(约3200名)的第一课堂学分与第二课堂得分进行了样本提取ꎬ分别为毕业生第二课堂得分前100名ꎬ倒数160名ꎬ以及得分中间的同学共计560个样本ꎮ其中文科生(包含艺术生)178名ꎬ理工科生(382名)ꎮ从文科生(包含艺术生)第一课堂绩点和第二课堂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ꎬ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著性p<0.001ꎬ说明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二者显著相关ꎬ相关系数为0.288>0ꎬ说明二 601者呈显著的正相关ꎮ从理科生第一课堂绩点和第二课堂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ꎬ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著性p<0.001ꎬ说明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二者显著相关ꎬ相关系数为0.298>0ꎬ说明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ꎮ从以上数据表明ꎬ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科生ꎬ其第一课堂成绩绩点与第二课堂得分呈正相关ꎬ即第一课堂成绩绩点越高ꎬ第二课堂得分就越高ꎬ反之ꎬ亦然ꎮ我们可以看到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虽然在育人的内容㊁手段㊁途径不同ꎬ但共同目标却是相同的ꎬ教育效果具有趋同性ꎮ(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ꎬ第二课堂相对第一课堂独立存在ꎮ为了更好了解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运行效果ꎬ校团委制作了2013级毕业生 第二课堂调查问卷 ꎬ一共发放了536份问卷ꎬ回收问卷525份ꎬ有效问卷535份ꎮ其中文科生(含艺术生)111份ꎬ占20.75%ꎬ理工科生424份ꎬ占79.25%ꎮ调研中ꎬ问及第二课堂的对学生的作用时ꎬ学生普遍认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ꎬ比例达到了57.57%ꎮ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ꎬ学生可以间接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ꎬ还能将基本理论知识立体化ꎬ从而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实践与运用ꎮ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人兴趣为起点ꎬ以个人志向为依托参与第二课堂ꎮ学生在选择参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类别时ꎬ有76.31%会优先考虑个人兴趣爱好ꎬ表明了第二课堂的参与主动性较高ꎬ38.62%为第二课堂学分获取的难易程度ꎬ个人能力特长的发挥以及关注是否对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帮助位居之后ꎮ(三)兼顾各学科特点ꎬ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体系ꎬ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ꎮ在选择第二课堂中的哪一类讲座或活动对你未来就业有较大帮助时ꎬ从调研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倾向性ꎮ文科生认为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㊁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㊁技能培训的讲座与活动对自己的就业最有帮助ꎮ理工科生认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㊁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㊁技能培训的讲座与活动对自身的就业最有帮助ꎮ从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来看ꎬ学生认为通过四年第二课堂的培养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较平均ꎬ在提升创新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上效果尤为显著ꎬ两项指标均达到了44.78%ꎮ(四)有效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为了培养大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ꎬ校团委在设立第二课堂学分体系时ꎬ就增加了对学生诚信积分的考量ꎮ从最终统计的诚信分数据来看ꎬ达到负分的学生比例不超过5%ꎬ诚信指数总体良好ꎮ四㊁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目前ꎬ我校第二课堂已完整运行一届学生ꎬ取得了一些成绩ꎬ但也确确实实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ꎬ如第二课堂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扶持㊁统一的考核价平台㊁第二课堂的育人路径的优化和管理等ꎮ(一)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建设ꎬ加强制度保障与政策扶持将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之一ꎬ结合传统课堂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际ꎬ从组织结构㊁教育计划㊁运行实施及评价管理等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第二课堂教育管理制度ꎻ同时ꎬ还要给予足够的政策及硬件扶持ꎬ对资金拨付㊁设备租借㊁场地审批等加大投入ꎮ鼓励管理团干部或专业教师参与高校第二课堂的科学探究及教育实践ꎬ将第二课堂教育工作作为主要绩效考核标准ꎮ(二)多部门协同建立相对完整统一的考核评价平台由于第二课堂活动的举办者涉及教务处㊁学生处㊁团委㊁宣传部以及各院系等多个部门ꎬ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ꎬ必须明确职责与考核评价程序ꎬ将不同部门的活动或项目纳入到一个整体之中ꎬ这样才能形成第二课堂的教育合力ꎬ增强指导性和依据性ꎮ通过第二课堂教育管理系统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的参与情况ꎬ并形成写实性档案ꎬ从而指引学生更加主动的㊁有计划的参与第二课堂ꎬ也更加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ꎮ(三)多方整合实践育人资源ꎬ凝练出分年级的育人路径目前ꎬ学校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内容较多ꎬ形式多样ꎬ但在育人方面也存在大把抓现象没有制定出符合学生年级特点的实践育人模式ꎮ因此ꎬ研究在整合现有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资源ꎬ划分到相应年级教育模块中ꎬ使实践育人形式在不同年级有所侧重ꎮ如依据学生年级特点ꎬ分为四个阶段:一年级养成教育ꎬ侧重学生学习意志力培养ꎻ二年级修身教育ꎬ侧重道德品质教育ꎻ三年级专业教育ꎬ侧重专业能力素养提升ꎻ四年级就业教育ꎬ侧重毕业就业诚信教育ꎮ总之ꎬ新时代背景下ꎬ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ꎬ第二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ꎬ必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ꎮ探索和构建一个更加科学㊁系统㊁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ꎬ是切实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功能的当务之急ꎮʌ参考文献ɔ[1]孙聪.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ꎬ2016(11)[2]乔娜ꎬ袁卫国ꎬ吕丽萍ꎬ关鑫.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ꎬ2017(2)[3]高璐璐ꎬ魏学文ꎬ肖苏.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学刊ꎬ2016(4)[4]王婷ꎬ林琳ꎬ孔德莉.基于第二课堂学分的高校实践育人现状调查与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ꎬ2016(29)[5]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ꎬ2014(6)701。
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现状与发展对策——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
智库时代·144·智库观察一、引言一直以来,理工科院校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进步提供大量人才,并为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南京理工大学作为第二批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牵头高校,成为众多前沿技术研发基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研究中国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层次的合作。
高校协同创新强调高校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充分调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组织参与协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实现各参与主体优势互补[1]。
高校协同创新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具有大量人才、完备的人才培养系统和科技学术的优势,在推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现状(一)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现状美国的Peter Grow 首次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协同创新是,各创新主体整合优势资源和信息的同时,在自我激励和共同合作中实现创新目标。
而高校在协同创新机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国内很多学者针对不同方面对高校协同创新作出研究。
刘卓(2019)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几种双创意人才培养模式[2]。
段培同和韩彩琴(2019)提出将协同创新系统整合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3]。
李韵婷(2019)等人基于广东和江苏166家高校的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 模型研究广东省和江苏省高校技术转让水平,并得出提高水平的启示[4]。
(二)理工科院校协同创新模式初见成效由于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协同创新体系的推进。
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协同创新模式除了校内协同创新,即不同学科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还有校外协同创新,主要包括校校、校所、校企和校政协同创新。
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南华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1-06-22[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校地合作平台的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20〕90号,编号21);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湘教通〔2019〕291号,编号429)。
[作者简介]刘泽华(1966—),男,湖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室内空气品质与辐射环境安全、高等教育管理。
[摘要]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新工科建设吹响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号角,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正是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欠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主动响应和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在校地企“大对接”,强化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大改革”,优化协同育人体系;校地合作办学模式“大总结”,完善校地企多方共赢机制;政产学研用“大协同”,拓展协同育人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地方高校[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1-0111-03新工科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国家发展战略、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1]。
2018年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实践项目开展以来,各高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并投入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中,主动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持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培育了一批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成果,极大地提升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与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
南华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地方高校,面对新工科整体发展形势,学校对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2]。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在完成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验收结果获得“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教育部与湖南省第二批新工科建设项目,如本项目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探索,力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为同类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思考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思考摘要: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多大影响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剖析工科大学科技团队五个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团队内协作精神当先、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是目标、积极延拓的发展精神是支撑的三个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应具备的内涵,提出了团队运行中因遵循的帅才遴选、梯队建设和考核三大机制,对我国工科大学科技团队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科大学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团队与创新成为近些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的两个时髦的关键词。
当我们从“嫦娥奔月”又一次激动不已并引以自豪的时候,不得不感叹如此庞大的团队内部进行协作创新的伟大。
目前,企业界把拥有了团队精神认为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具备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的战略优势,就可以弥补诸如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因为团队精神可以产生正的协同效应,促进团队的协作。
教育部出台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鼓励对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的,每年资助60个左右创新团队,每个团队给予300万元的资助。
这项举措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高校纷纷启动科研创新梯队建设。
与其它类型的院校相比较,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具有以下特点:肩负着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两重任务;其创造的成果必须直接应用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在创造科技成果的同时,还同时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研发与应用型科技人才。
因此,工科院校创新团队建设,不仅具有与其他类型团队共性问题,而且还具有其特殊性。
这就需要从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基本特征、内涵、运行及保障机制进行探讨。
1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基本特征对于一个工业化国家,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而工科高校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责无旁贷,在工科高校内的科技创新团队又是核心单元。
就一个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而言,具备以下特征:1.1 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究并举科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解释自然,并在此基础上预见自然现象,提高人类洞察自然的能力,从而使人类能够消除对自然的恐惧和迷惘,驱除人类的愚昧无知。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郭燕锋;姜峰;陈晓阳【摘要】为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华南农业大学针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服务行业产业为导向,协同产业龙头企业,共同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形成了“理念引领、整体设计、制度保证、机制激励和开放共享”的人才协同培养的全链条保障机制,组建了“温氏班”“阿里创新班”“索菲亚班”等多种协同育人新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38)022【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高校;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作者】郭燕锋;姜峰;陈晓阳【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尤其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开展综合体制改革,强化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它体现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新的期待,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和模式等方面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国家全面推动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新时代下,引导高校贯彻人才培养新发展理念,增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水平[1],主动完善和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探索出与国家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和企业需求相契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高校与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共享、人才互通和利益双赢重要改革措施,也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途径,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协同育人实践起步相对较迟,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学界对政府在协同育人过程关键性桥梁作用未被重视,协同育人仍未在制度层面上确立为人才培养的必要方式,导致政府、高校与企业等社会团体始终都没有形成合力,持续制约着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协同共建、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陇东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
大学(研究与管理) University(Research&Management)2020年10月Oct,2020第39期总第485期No.39vol.485协同共建、合作育人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陇东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刘坤,赵花妮,李小龙(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协同共建、合作育人”模式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陇东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育人的方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企业的技能人才和高校的教师人才,协同培养的方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达到了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平台;在线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0)39-0017-02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战略新型产业的发展。
在这样的宏观市场背景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备受关注,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愈发举足轻重。
而许多学校因为网络资源匮乏,学生学习实践方式受到制约。
而企业既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又有充分的实践基地,恰好填补了学校资源及平台的空缺。
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有利于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工程教育的内涵质量5。
以陇东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为例,陇东学院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企业建立起持续发展的良好关系,并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_、校企合作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出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网络工程领域基本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在服务的前提下,本着就业的目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
在服务育人的前提下,通过给予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专业群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2年第11期·49·文章编号:2095-6835(2022)11-0049-03专业群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商新娜,季红益,邬洪迈,李克鸿,金晓明,夏齐霄(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北京100101)摘要:结合新工科专业建设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需求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在专业群背景下开展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建设基础,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等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和实践提供经验积累。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2.11.015在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全球工业4.0时代和中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战略发展中,新工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高等教育为适应和服务这场科技革命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
新工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1],核心内容是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2]。
教育部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工程创新创造能力,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协同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有效途径。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协同与配合,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并结合学校和专业自身特点,构建深入融合的育人机制。
机器人技术是前沿交叉学科,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教育部从2016开始创建机器人工程专业,到2021年全国已经有302所高校获批建设机器人工程专业[3]。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产教融合及行业需求为导向
获得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017年,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随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型应用学科,其目前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未达到与行业的一线需求有效结合,基于企业的协同平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尚且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同时暨南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的一所,其包装工程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在这样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程认证需要不断进行建设和推进。
目前大多数专职教师缺乏对行业背景的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深厚的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可行条件和实践场所。
其目标是实现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制订并不断完善,以此初步建立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及其维护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以“包装工程”为例的工科专业背景下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包装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包装企业拥有推动行业发展的高尖精设备,同时对高新前沿技术具有迫切需求,而高等院校关注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何将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搭建产教研融合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一方面提高培养面向企业自身需求的包装人才,增强实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将前沿科技应用到包装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上,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但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场所,而且能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与实践对接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提高包装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搭建的目的是: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育人目标与未来工作要求对接,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要求对接,学生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对接,校内实验条件与企业生产设施对接。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
172美眉 2023.10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洛绒倾忠(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一种形式。
本文以宜宾市大学城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为研究背景,针对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文化底蕴不足,配套设施短缺,管理模式依旧存在问题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完善多校区大学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协同治理;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一、成都工业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一)大学城各高校建设背景宜宾市政府为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川渝高校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各高校在宜宾市大学城兴建新校区。
实施共建川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努力建造大学城、科技创新城。
极力探索符合区域实际,体现川渝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之城,营造良好的教育基地。
川渝10多所高校紧紧抓住机遇,把新校区都建在了宜宾市大学城。
这些高校的新校区与原校区在地理位置上大多都相隔一定的距离。
校区规模和数量一般会根据原大学实力高低来定,一般来说,各高校拥有的校区越多,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近几年,随着成都工业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区已满足不了新的办学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开始运用多校区管理模式。
然而,新校区管理过程中依旧存有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成都工业学院现行管理模式成都工业学院占地面积为1645.74亩,有郫都、宜宾、大丰以及花牌坊4个校区。
除郫都校区外,宜宾校区是目前最大的新校区,毗邻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宜宾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多所高校。
成都工业学院目前使用“统一、区块、分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本部对校区规划发展、学院科研质量、校区发展方向和行政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管理。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36,2020 Sum No.5162020年第36期总第516期摘要地方高校应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根据工科专业本科专业目录要求、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因校制宜,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方式,形成具有长远发展机制的、学科优势突出的、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个以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为主导、适应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态机制,为国内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LIU Changrong,WANG Zhiyong, WANG Tao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platform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atalogue of engineering majors,the school's school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goals,as well as the school conditions,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explored to form a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a long-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out-standing subject advantage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Meanwhile,the dynamic mecha-nis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to adapt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alent training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质量、应对动态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高校在转型背景下、提升自身办学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工科类院校导师团队制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时间]2023-07-03[基金项目]2022年青岛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项目“‘科研项目为牵引,导师团队为保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Y032022-022);2022年青岛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面上项目“基于SMART 理念的物理类基础课程第二课堂教学的构建与实施”(W2022-039);2022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多维协同、知行并重、高阶开放’,基础学科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Z2022003)。
[作者简介]辛培培(1990—),男,山东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原子分子光物理。
[摘要]在新时代新工科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对研究生在提升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使命感及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单一导师制的常规培养模式存在导师专业领域局限性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
文章从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工科类高校导师团队制协同育人模式的培养理念,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其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工科类院校;导师团队制;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3-0137-05November ,2023Dec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
自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来,绝大多数工科类院校积极求变,着力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结合领域内人才需求情况并充分利用工科类院校的自身行业优势,积极培养德才兼具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1-3]。
然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仍然采用常规的单一导师制进行研究生培养。
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 文献综 述 的结 果 表 明 科 学研 究 和学 科 建 设 协调 发展 的文 章 很 多 ,但 对 科 学 研 究 和 学科 建 设 二 者为 什么要 协 同发 展 的论 述 较少 提 及 。 本 部分 将 从 系统 论视 角 、运用 统 计 学 方 法 来 探 寻 科 学研 究 和学 科建设 协 同发 展 的重 要性 。 1 1 系统论视 角下科 学研 究与 学科 建设 关 系 . 系统 论 的核 心 思 想 是 ,任 何 系 统 都 是 一个 有 机 的整 体 ,不是 各 个 部 分 的 机 械组 合 或 简 单 相 加 。学 科建 设 是集 学科 方 向 、学科 梯 队 、基 地 建设 、科 学 研究 、物 质 条 件 、人 才 培 养 、国 际合 作 与交 流 、社
对 表 1中 的数 据 做 以 大 学 类 型 ( 不 同类 型 的 将 大 学 分 别 赋 值 ) 为 检 验 变 量 的 单 因 素 方 差 分 析 (N O E—WA N V ,分 析 如 下 :国 家 重 点 学 Y A O A) 科 、当年科 研拨 人经 费 、当年科 研 内部支 出经 费三 项 通 过方 差齐 性检 验 ,学科 门类 、在校 研究 生数 、当年 项 目拨 人经 费三 项方 差不 齐 ;在 此基 础上 再进 行不 同 大学类 型 的两两 比较 ( ot cMut l C m a sn ) P s Ho lpe o p r o s i i 即满 足方差 齐 性 检 验 的采 用 L D方 法 ,不 满 足 方 差 S 齐 性 检 验 的 采 用 D n r 3方 法 。结 果 显 示 ( 表 u nt T t 见 2 :研 究 型大 学 在 5个 因变 量 水 平 上 ( ) 学科 门类 除 外) ,与其 他三 类大 学存 在 显 著 差 异 (培 值 均 小 于 s 00 ) .5 ,支持原假设。同时 ,其他三类大学之 间差别
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以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以北京邮电大
学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崔岩松;高英;刘欣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22()23
【摘要】该文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新工科、新经济”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创新实践平台育人、深化“红旅”“大创”育人、推进科教融合育人,结合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创
新创业高新课程、拓展多维育人空间建设等方面,构建多元融合、高新牵引、全员
协同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崔岩松;高英;刘欣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2.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北京市商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
为例3.面向新工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
专业为例4.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为例5.以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为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安徽新华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工科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工科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唐蓉萍,杨兴锴,夏德强,蔡建刚,张怀远,伍家卫(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60)摘要: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文章首先分析了开展校企协同创新的意义,然后探讨了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基本功能,最后总结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工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19-0212-0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要求决定了校企协同创新在高职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校企协同创新是培养化工类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手段[1]。
依托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和支持高职大学生深度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校企协同创新是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一流、优质院校的迫切需要[2]。
一、开展校企协同创新的意义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优势与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其与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更适合在专业群与产业群相结合的基础上与企业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开展广泛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
协同创新可以将学校工作中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任务先行“协同”起来,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
通过协同技术创新,除了技术成果积累、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之外,还可得到企业设备资金、技术实现、市场的支持,以及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创新活动更“接地气”,成果转化可能性更高。
作为另一创新主体,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目的,不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或突破,而是在创新的同时降低和减少了研发时间、费用、风险,使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具有多智力和理论上的支撑,并可获得互补性创新资源。
工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之思考
2 0 年 3月 2 05 8日在 国家 科 学技 术 奖 励 大 会 上 的讲 话 中指 出 : 只有 拥 有 强 大 的 科技 创 “
新 能 力 , 有 自主 的知 识 产 权 , 能 提 高 我 拥 才
国 的 国 际 竞 争 力 , 能 享 有 受 人 尊 重 的 国 才 际 地位 和 尊 严 。 ”因此 , 何 强 化 自主 知 识 如 产 权 的 科 技 创 新 , 高 校 工 科 创新 团 队 的 是
焦 点这 一 。
程 实践 ” 结 合 的 创 新 理 念 , 仅 提 出 “ 现 不 以
上 覆 岩 层 为 中 心 的 ” 用矿 压理 论 体 系 , 实 而 且 研 发 了相 应 煤 矿 顶 板 支 护 技 术 和 系 列 顶
为 鼓 励 对 国 家 和 教 育 部 中 长期 科学 和 技 术发 板 安 全 监 测 仪 器 , 解 决 我 国许 多 煤 矿 顶 成 展规 划 的 重 点 领 域 或 国 际重 大 科 技 前 沿 热 板 安 全 问 题 作 出 了 重 大 贡 献 , 为 行 业 的
点问题进行研究 的 , 年资助6 每 0个 左 右 创 新 团 队 , 个 团 队给 予 3 O 元 的 资 助 。 每 O万 这 项 举 措 为 高校 创新 团队 建 设 起 到 积 极 促 进 作用 , 高校 纷 纷 启 动 科 研 创新 梯 队 建 设 。
典范 。
1 4 与企 业 的发 展 同呼吸 共命 运 .
技 术 创 新 的 本 质 是 将 科 学 技 术 尽 快 转
化 为生产 力 , 转化 的主体 就是 企业 。 而 因
1. 多学 科人 才 的协 作成 为 必然 2
大学生团队协作案例文章
大学生团队协作案例文章近年来,大学生团队协作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大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团队项目,不仅可以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培养领导能力、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大学生团队协作案例,以展现协作对于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背景:这个案例来自某大学的电子工程系。
在该系的课程中,每个学期都会组织一次电子设计竞赛。
这是一个团队项目,要求学生们自行组队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并在比赛中展示出来。
团队成员:这个案例中的团队由五名大学生组成,他们分别是:李明、王磊、张娜、刘涛和陈晨。
这五位同学具备各自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爱好,他们分别在电子电路、嵌入式系统、软件编程、外观设计等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
团队合作流程:第一阶段:项目规划和任务分配团队在第一次会议上,讨论并确定了他们要设计的电子产品类型和功能特点。
他们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最终决定设计一款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在这个阶段,团队成员们共同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比如李明负责电路设计,王磊负责嵌入式系统编程,张娜负责软件开发,刘涛负责外观设计,陈晨负责团队协调和测试。
第二阶段:信息采集和资源调研团队成员们开始收集各种与智能家居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现有产品的功能和设计特点,市场需求等等。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研究和实地调研,以确定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第三阶段:方案设计和初步实现在这个阶段,团队成员们根据他们的研究和调研结果,共同制定了详细的产品方案和技术路线图。
他们分工合作,各自按照任务完成了初步的设计和实现工作。
然后,他们进行了内部评审,并对产品进行了小规模的测试。
第四阶段:产品完善和测试通过内部评审和测试,团队成员们发现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他们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改进,不断完善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他们还主动寻求了其他专业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和意见,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品质。
第五阶段:产品展示和比赛在设计和测试完成后,团队准备了详细的产品展示和演示材料,并通过学院的举办的展示活动和专家评委的评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研究——以某大
学为例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工科协同创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
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角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高效的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以某大学为例,探讨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以及其有效性。
1. 引入的背景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目前正面临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任务。
为了更好
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需求,某大学建立了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旨在通过团队的跨学科合作,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2. 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
2.1 团队目标的明确
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科协同创新团队需要明确团队的目标和愿景。
在某大学,工
科协同创新团队的目标是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2 成员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在构建团队时,某大学注重成员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背景、
专业和学科,这样可以确保团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多样性也能够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新的融合。
2.3 配备充足的研究设施和资源
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工科协同创新团队,为团队成员提供先进的研究设施和资源
是必不可少的。
某大学为团队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以及科研经费支持,以帮助团队成员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2.4 开展团队合作和交流活动
为了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某大学定期组织团队合作和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学术研讨会、项目讨论会以及专家讲座等,旨在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和分享的平台。
此外,某大学还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以扩大视野和拓宽研究范围。
3. 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的有效性
3.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某大学成功促进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
员之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的模式为创新成果的产生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使某大学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贡献。
3.2 加强学术交流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和学科,多样性和互补性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某大学通过定期组织团队合作和交流活动,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入合作和知识交流,加强了学术氛围,提升了学术水平。
3.3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某大学,团
队成员可以共享研究设施和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推广。
团队内部的合作和交流也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高效进行。
3.4 培养创新人才
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不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也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与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合作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团队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
结论:
工科协同创新团队构建机制对于某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明确团队目标、多样性和互补性的成员配置、充足的研究设施和资源以及合作和交流活动,某大学成功构建了高效的工科协同创新团队。
这一机制的有效性体现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
未来,某大学将继续坚持并改进当前的机制,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