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山叠石的艺术手法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1

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1

苏州留园
苏州网师园
壁山 依墙壁叠石或就墙中嵌山石。《园冶》中说“峭 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苏州怡园
楼山 叠石为楼阁的基础。或叠石成石洞、石屋建楼阁 于高处,便于眺望,丰富主体构图的变化。也可叠石成自然 的踏跺,作为楼阁的室外楼梯。
十笏园
池山法
苏州的冠云峰、皱云峰、瑞云峰,上海的玉玲珑, 北京的青芝岫、青莲朵、青云片等都是著名的峰石。
上海玉玲珑
苏州留园冠云峰
2、 群置
应用多数山石互相搭配成群布置。由于 山石的大小不等体形各异,布置时高低交错, 疏密有致,前后错落,左右呼应,形成丰富 多样的石景,点缀园林。
苏州狮子林
苏州拙政园
3、 散置
堆山叠石的设计手法
一、堆山
堆山也可以称作叠山、掇山、假山艺术。 堆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之一,是民族形 式和民族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国造园艺术的 历史发展进程,也可以用人工造山的发展过程为 代表。 1、堆山用石 堆山用石因用量较大,故以就地取材为宜。 堆山的材料有湖石、黄石、房山石、青石、英石、 黄蜡石和各种石笋。古典园林一般多用湖石,其 次为黄石。
1)堆山以土石山为宜,有石有土。有石可成形,有土可生 草木。可以有土包石,也可以有石包土。
苏州个园秋山
苏州个园春山
2)宾主分明 要突出群山的主山和主峰,要有主、次、配分 明,宾主的关系不仅表现再一个视线方向上,而且要在视线 的范围内。
苏州织造署的瑞云峰
苏州网师园
3)层次深远 群山要有层次
苏州怡园
黄山秀丽,以云海、怪石、奇峰、 温泉著称。有国画始祖之称。
泰山稳重
华山险峻
庐山的云雾
雁荡山的云瀑
北方山水雄伟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和建造技术,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汉代的园林设计和建筑技术。

在古代,叠山置石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技术,旨在打造出象征自然山水景观的人工山石,以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这种艺术形式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园林设计的主导形式。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是利用创意和技艺,通过合理安放山石,来营造出仿佛是自然山水的效果。

在叠山置石艺术中,艺术家会根据整体设计的要求,精心挑选和摆放每一块石头,以实现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通过巧妙的石头摆放和艺术构图,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和热爱。

它能够营造出自然的山水景观,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

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从而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还具有文化和审美的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独特风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

艺术家需要精确计算和规划山石的布局位置和尺寸比例,以保证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然后,艺术家会根据设计要求,精心挑选石材,并进行初步雕刻和打磨。

他们会将石头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并进行细致的修饰和装饰。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以体现出细腻和精湛的艺术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现代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许多中国的园林和公园都采用了叠山置石的设计手法,以打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叠山置石艺术也开始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堆山叠石艺术浅探

堆山叠石艺术浅探

《堆山叠石艺术浅探》堆山叠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

因此得名为“假山”。

假山,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占其位子是十分重要的。

早在我国明朝时期,计成的《园冶》这部传世之作,在造园原则上,便概要地论述了山石堆叠。

值1984年,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也更进一步地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关于山石堆叠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彭一刚先生所著时,是“凡有园,必有山石。

”时值至今,不仅园里,园外的一些厂、矿、小区、家院,也几乎是目目皆是。

这很能说明,人们对山石的欣赏水平,是在不断的提高。

然而,我们的一些造山师们,能否结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造山艺术,再开拓一些,走在人们视线的前面。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关于山石堆叠的中心交点,就是“形”与“意”的问题。

“形”,有逼真之感,“意”,有传情之景。

用彭一刚的话说:“山石具有寄情于物的作用。

”据讲,一些造园家们也常用山石来“借物传情”。

如此看来,《园冶》所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园冶》一书,将山石堆叠分为多类型,有“特置式”、“群置式”、“小品式”等,这样,便可以因此而定“形”。

例如“特置式”,若是两、三块,置放不可排列,须曲折置之,也可半弧形置之。

三峰须有一主二配,二配不可齐。

以免造成《园冶》“殊为可笑”的局面。

再例“群置式”,沏峰应当空不可实,应当曲不可直,有曲才有动势。

峰头要圆不可尖,“尖”,为“刀山剑树”,乃十大违忌之一忌。

沏洞要圆不可方,“方”,为门窗,“圆”,为洞。

除之必须掌握这些基本要领外,还应当使之有明岗暗谷,明孔暗洞,且使峡谷、沟涧和洞壑,变幻莫测,曲折蜿蜒。

并还要力求让线条清析,石块不可横竖杂乱。

“群置式”还可以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地设置磴道。

“磴道”,可使山曲折起伏,宜于攀登,且更具自然感。

《园冶》一书曾提到:“坦而可上,便以登眺”。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也认为:“若处理的巧妙,甚至还能与假山浑然一体,成为假山的一个组成部分。

园林假山的7种堆砌方法

园林假山的7种堆砌方法

园林假山的7种堆砌方法【安】将一块山石平放在一块至几块山石之上的叠石方法就叫做“安”。

这里的安字又有安稳的本意,即要求平放的山石要放稳,不能被动摇,石下不会稳处要用剥石实刹紧。

“安”的手法主要用在要求山脚空透或在石下需要做眼的地方。

根据安石下面支承石的多少,这种技法又分做单安、双安和三安三种形式。

单安:是把山石安放在一块支承石上面。

双安:是以两块支承石做脚而山石的形式。

三安:将安石平放在三块分离的支承石之上就是三安。

三安手法也可用于设置园林石桌石凳。

【压】为了稳定假山悬崖或使出挑的山石保持平衡,用重石镇压悬崖后部或出挑山石的后端,这种竹林方法就是“压”。

压的时候,要注意使重石的重心位置落在挑石后部适当地方,而使其既能压实挑石,又不会由于压得太靠后而导致挑石翘起翻倒。

【错】即错落叠石,山石和阿库县采取错位相叠,而不是平齐叠放。

“错”的技法可以使得层叠的山石更多变化,叠砌体表面更易形成沟槽、圆滑和参差的形体特征,使山形形象更加生动自然。

【搭】用长条形石或板状石跨过其下方两边分离的山石,西洋乐器并盖在分离山石之上的叠石技法称为“搭”。

“搭”的技法主要应用在亭台上做石桥和对山洞处理盖顶处理。

所用的山石形状一定要避免规则,要用自然形状的长形石。

【连】山石之间水平衔接,称为“连”。

相连的山石在其连接处在茬口形状和相异前簷皱纹要尽可能相互吻合,能做到严丝合缝最理想。

多数情况下根本无法要求基本吻合。

吻合的目的不仅在于求得外观的整体性,更主要是再行为了再结构上浑然一体。

茬口中的水泥砂浆相当程度要填塞饱满,接缝表面亦须随着石形变化而变化,而抹成平缝,以便于使山石完全练成总体。

【夹】在上下两层石壁之间,塞进比较小块的山石并用水泥砂浆固定下来,就可在两层得到山石间做出洞穴和孔眼。

这种技法称为“夹”的叠石方法,其特点是二石上下相夹,所做孔眼如同水平顶板缝状。

此外,在向直立的两块峰石之间塞进小石并加以,也是一种“夹”的方法。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其中堆山叠石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独特表现。

堆山叠石的手法总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石为主,以山为辅,另一种是以山为主,以石为辅。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两种堆山叠石的手法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以石为主,以山为辅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以石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石头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来表达园林设计的意境和情感。

在这种手法中,石头的摆放位置、角度和高度的巧妙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石山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大石头堆叠成山形的景观,以增加园林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在摆放大石头时,要有建筑物或绿色植物作为背景,以突出山景的效果。

孪生石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两个相似形态的小石头堆砌成一个统一的景观,表达一种匹配的情感和意象。

这种手法通常使用在园林的护栏、围墙等位置。

石台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不同大小、形态的石头堆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像台子的景观。

这种手法的特点在于把石头摆放成不同的形状,使之看似散乱无章,但又能表现出较强的意境。

以山为主,以石为辅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以小山为主设计元素,用石头来装饰和补充其缺点,以增加设计的美感和魅力。

山水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不同大小等山石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座巍峨壮观的山水景观。

摆放的大小和位置要根据园林设计整体要求,以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瀑布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不同大小、形态的石头作为瀑布的奠基石,形成流水潺潺的欣赏效果。

这种手法强调石头的纹理和形态,使瀑布效果不仅凸显石头的美感,还能表现出水的清新和流动。

台榭型堆景这种堆山叠石的手法是通过把小山、小石堆砌成庭院台榭的样式,强调造型和比例的和谐性。

这种手法主要考虑平面的比例和搭配,以及层次感的表现。

应用堆山叠石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手法,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堆山叠石的手法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一种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常见的一种手法。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将山石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山景,给人一种自然山水的美感。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模仿。

中国古代人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已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喜欢将自然景观搬到园林中,以表达对山水的美好愿望。

在古代园林建设中,叠山置石艺术被广泛应用,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一种抽象艺术形式,不仅要求山石形态各异、造型独特,还要求其具备观赏价值。

在古代园林建设中,叠山置石艺术往往与山水画相结合,以展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

叠山置石艺术的实现需要考虑山石的选取、形态的塑造、摆放的位置等多个因素,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自然流畅的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是“山景”,它是通过恰当地组合山石来表现山的形态、山的特色和山的风貌的。

山景在园林中往往是园林的中心景观,也是园林的灵魂所在。

山景不仅要求形态上的完美,还要求在造景和布局上具备艺术性。

叠山置石艺术的关键是要能够将自然山水的美妙传达给观赏者,并在观赏者中引起共鸣,使人产生一种与自然山水相似的感觉。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实现离不开石工师傅的技巧和智慧。

石工师傅在设计和制作山石时,需要考虑到山石的大小、形态、颜色以及摆放的位置等问题,使山石的布局与整个园林建筑相协调。

叠山置石艺术对石工师傅的技巧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具备对石材的了解和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感悟力。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它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美丽的园林,使园林成为了自然山水的微缩版。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兼具了造景和艺术的双重属性,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在园林空间中,山石是联络景物组织空间不可缺少的中间介质,叠石造山对园林环境的艺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不但作为建筑庭院或是景区空间的点缀物,而且在园林中常作为主体,成为景区的中心景象。

1、山水结合共同形成组群山石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液,两套系统关系密切,只有山水关系处理极佳的园林才能称之为历史名园。

北方名园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是一座半人工的自然山水庭园。

颐和园的万寿山从金元到清代建清漪园以前一直未能成为风景名胜,其原因一个是山自身条件,一个就是山与湖的位置,十里平坦的湖面是东西短而南北狭长的水面,东面只到圆静寺,寺右即瓮山的西半部,寺左即瓮山东半部,是一片田畴,显然山与湖尚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

通过水面山体的改造,使原来的万寿山半面临水变为全面对湖,并将湖水沿万寿山西北麓延伸,呈趋于环抱之势,构成"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佳境。

2、充分运用园内外自然景观以期混假于真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虽是假的,却贵在假中有真,因此,堆石堆山时,应以美的"真山形"为仿效对象,这样的假山就达到了"俨然佳山"的效果。

计成的《园冶》中也提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掇石叠山才能"做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气韵,使人"莫知山假",感到"似有野致",如同自然原生态之美。

计成的这类观点,早已成为园林美学的生态品评标准。

3、注重"三远"做到步移景异三远即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掇山在处理主次关系时,必须结合"三远"理论来安排。

成功的山石景观应做出近看如此,远看又如此,每远每异,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

每看每异才能做到山形步步移,山体面面观。

4、寓情于山石抒发胸中情感假山与置石的设置与造景密不可分,它们的作用也因园林各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

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

中国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作者:卢家卫(建筑工程学院,建筑111,201101624113)指导教师:宋晓庆摘要: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认为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叠山以山石,土为材料,以自然界中的山川形态为模本构筑的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

叠山手法在古代造园中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和独特技艺。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园林中的山石不同于一般的自然山石,它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外,还有传情的作用,古典园林常借山石抒发情怀。

关键词:山石、园林、意境、师法自然、写意1.历史沿革1.1、起源于秦汉秦汉之际秦、汉之际人造假山之风大为盛行,而且规模很大,这时的假山是远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相结合之山。

《三秦记》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到海上三神山求仙药未果,于是在咸阳凿长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莱山,以求仙人降临。

《史记・封禅书》记载,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建宫内凿太液池,池中仿海上三神山,营造了方丈、蓬莱、瀛洲3座人造神山。

这种海岛神山之说虽来自方士求仙的编造,但它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皇家园林的布局变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1.2、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西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文人、士大夫大都崇尚玄学和清谈风,否定现实,寄情山水,秉承了庄子逍遥避世的思想,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涌现文坛,山水画开始萌芽。

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自然山水式园林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及造园活动的频繁开展,私家园林应运而生。

未经加工的天然美石,姿态奇异,俏丽挺拔,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他们常选美石,孤植于园内,以作足不出户地恣情欣赏。

南北朝时,置石立峰还被写入正史,可见,此时置石立峰已经较为普遍。

1.3、发展于唐宋时期唐宋两朝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书画等艺术的辉煌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堆山叠石技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堆山叠石技法
8)驳岸
山石驳岸——山与池形成水池,水与陆地之间形成一种过渡。不产生生硬、突然,同时固定岸基。现代园林中仍然运用。
2、理水
1)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园林的“脉”。
2)形式手法:
a.大面积集中用水――皇家苑囿
以水池中心形成一种向心和内聚的格局。集中的水池常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幽静和开朗的感觉。水池本身少数呈矩型,一般多为自由曲折形状,并以山石驳岸,以期赋于自然情趣。
b.位置选择要巧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峰忌居中,
c.应避免排列成一条直线,
d.山石本身应玪珑剔透,符合四原则:瘦、漏、透、皱
瘦――高大俊秀漏――脉络肌理透――灵气活力皱――丰富变化
3)山石与中国画。
以粉墙为背景,粉墙为纸,以石为墨,再植以松柏、古梅、幽竹——诗情画意
粉墙+山石+植物=山水画
4)大规模堆山叠石:作为庭院景观的重点,
传统园林强调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地安排建筑,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以山石设置台阶和蹬道,忌整齐而求自然,建筑与山石浑然一体。
7)山石内外情趣
外——自然之美
内——形成虚空的沟涧洞壑,造型迂回婉转和扑朔迷离的幻觉。在有限的空间内竟然能够使人感到变化莫测和不可穷尽。——有赖于巧妙地借堆山叠石,从而使山池萦绕、蹊径盘廽,特别是峡谷沟涧,纵横交错和洞壑的曲折蜿蜒。
注意:a.需在较开敞的空间营造,
b.需蹊径脉络分明,不仅可得山林野趣,而且可造咫尺山林气氛。
5)山石作用:分隔大的空间
建筑分隔空间,分隔线明显,泾渭分明。
山石分隔空间,虽由人作,但毕竟属于自然形态的东西,分隔的空间连绵、延伸、渗透,找不处明显的界线。大型园林避免空间的单调常用手法——山石分隔。

堆山叠石

堆山叠石

堆山叠石
堆山叠石的材料 堆山叠石的基本手法 堆山叠石意境的创造
园林石景的材料
在我国传统园林中,天然石材主要是用 来堆山叠石,当时,凡有园必有山石, 离石不成园。人们对山石的欣赏主要是 它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正如《园冶》中 所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从一般掇山、置石所用的材料来看,其所用石材可 以概括为如下几大类:
天界:是借喻山石的品格,以山石言志,表达自己做人、行事 的理想。
古时常有天下大乱,征战连年或帝王昏庸无能,朝中奸臣当道, 对此,正直的士大夫往往会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归隐,他们宁 可满腹经纶,闲赋在家寄情于山水之间,也不愿去迎合时政, 为虎作伥。这时山石的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品格便成为士大 夫们崇尚的人格。其二是与奸臣同朝为官但洁身自好而绝不同 流合污。山石的刚硬、默默无闻、风吹雨淋而不改本色,又正 好表达了他们身为国家中流砥柱,决不趋炎附势的理想与抱负。 正所谓“水令人性淡,石令人近古,竹直而心虚,松劲而刚健, 梅凌寒而放”。古人爱石,爱松竹梅,不仅仅因为其外表美, 而且背后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象征意义。
地界:是从视觉景观、环境美学的角度来讲,古园艺家 们以山石、水、建筑、植物等营造了一个有书画般的美 感的仿自然环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它步步 成景一点也不过分。可从侧面领略古代文人墨客醉心于 古典园林的美景的程度。
人界:是将山石拟人化、人格化,赋予山石以灵气和生 命力。这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的重要特征,也可 算是从古到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景观。 古人崇尚淡泊明志、以林泉为友、以山石做伴的传统, 在他们眼中,山石已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由人摆布、放置, 或是死气沉沉的摆设,而是能在冥冥之中,与主人心脉 相通,气息相连,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 如自居易的《双石》诗中所写“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 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都是对山石倾注了 强烈的个人的感情与期望。

苏州园林堆山叠石

苏州园林堆山叠石

灵壁石
该石产于安徽灵壁县 磬山,多埋置于土中, 表面为红泥渍满,须 冲洗方显本色。石面 多有坳坎变化,色泽 清润,星中灰色,扣 之有清脆悦耳之声, 类似敲击磬,所以又 。 色呈青灰、黑灰等,常 夹有白色方解石条纹, 英石质坚而特别脆,用 手指弹扣有较响的共鸣 声,因山水熔融风化, 表面涡洞互套、褶皱繁 密,形状瘦骨筝筝,嶙 峋剔透,多皱褶棱角, 清奇俏丽。英石又可分 白英、灰英和黑英三种。
无锡寄畅园石景小品
嵌理壁岩
园有大小,在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受空间的限制,不宜掇置 大体积的山石。有一种最常见手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峭壁山》所云:“峭壁山者, 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 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同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摆石不是一块,而是两三块,甚至八九块排列在一 起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称之为“聚点”。
散点乃是一系列若断若续,看起来好象散乱,实则 想连贯而成为一个群体的表现。
散点或聚点式较为多用,几块石头置于园中,或附 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 路口,或在池湖岸边,或在嘉树之下,高低错落, 随势而安。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 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 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形成一幅富有诗意 的画面
第三个层次是借喻山石的品格,以山石言志,表达自己做人、 行事的理想。
古时常有天下大乱,征战连年或帝王昏庸无能,朝中奸臣当道, 对此,正直的士大夫往往会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归隐,他们宁 可满腹经纶,闲赋在家寄情于山水之间,也不愿去迎合时政, 为虎作伥。这时山石的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品格便成为士大 夫们崇尚的人格。其二是与奸臣同朝为官但洁身自好而绝不同 流合污。山石的刚硬、默默无闻、风吹雨淋而不改本色,又正 好表达了他们身为国家中流砥柱,决不趋炎附势的理想与抱负。 正所谓“水令人性淡,石令人近古,竹直而心虚,松劲而刚健, 梅凌寒而放”。古人爱石,爱松竹梅,不仅仅因为其外表美, 而且背后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象征意义。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

园林中堆山叠石的手法
为 了对 视线 有 遮 挡作 用 ,山石 的作 用 也 可 以类 似 于 影
神之美, 还兼备传情的作用。 《 园冶》 所说 : “ 片山有致 , 寸石生 。 时, 主观 情感 上不 能体会 到界 限 的阻隔 。 壁。深藏不外露 , 传统 四合 院民居建筑为使内部生活起居不
被外 人所 察 觉 , 影壁 均可 设置 在入 口处 以遮挡 视线 。为 了求 得 幽深含 蓄 的效 果 , 设 计 也 每每在 园林建 筑 的入 口处 做 出各
不仅从 自 然 中学 习 , 而且 还将 造园 家 的创造 凝 聚其 中 。因而 园林 中 的山石 与 一般 的 自 然 山石 不 同 , 除具 有 自然 山石 的形 情” 就传达 了意思 。 虽然 在 多数 场 合 下 , 山石 具有 传 情 的作 用 , 但 人 们 对 于 山石 的欣 赏 有 限 , 基 本局 限 于它 的形式 美 。从 这种 意义 上讲 山石 的作 用 与近代 的抽象 雕塑 几乎 相 同。 《 园冶》 掇 山篇 中把 山石 以若 干 种类 型 进 行划 分 , 其 中之 一 称为 “ 厅山” , 顾 名 思
面脱 离 , 但 效 果 与前 者 相 同 , 以粉墙 为 背 景 的雕 塑 似 一 幅古 朴 的画 。透过 特意 设置 的门窗 洞 口 , 我 们 看到 的 画意显 得更 浓。 如 果庭 院空 间规模 较小 , 为 了获 得 良好 的效 果 , 应 用稀疏 散落 的石块 点缀 三五 玲珑 透剔 的石峰 。 但也 有少 数范 围有 限 的庭 院 ,空 间主题 和核 心仍 以 大规模 地 堆 山叠石 来构 成 , 在 有 限 的空 间内形成 山石之 间 的对 比 , 致使 山林 的气 氛 得 以形
与抽象 的雕塑更加接近 , 按传统的标准来衡量, 特置石峰造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

造园四大要素详解提起古典园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楼台亭阁,假山池沼,曲径小路,嘉树奇葩。

这些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它正表明我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和多种艺术风格。

那么,造园家是用什么艺术手段构造园林,引起了人们的游赏兴味的呢?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造园家择取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并且采用我国诗画创作的传统手法,大胆地取舍糅合,创造出多采多姿的既有自然之美,又不拘自然之俗的园林景物形象。

中国古典园林还有一大特色,即形美与意美两者兼而有之。

我们的祖先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深知“无文景不意,有景景无情”的道理,善于用书画墨迹对优美的景物形象加以润饰、使之达到“寸山多致,片石生情”的艺术境界。

因此山水、建筑、树木、花草、书画墨迹,堪称造园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并非各自孤立地存在于园林空间,而是融合成为一体,彼此照应,彼此依托,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种完美的古典园林艺术空间。

而同时,又由于它们都是造园要素,各自又有独特的个性和作用,各有它自已的存在方式和外部特征,则又可以作为单独的欣赏对象。

由于造园家们在具体运用造园要素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法,于是也就出现变化多端,丰富多采的景观效果。

山水“秦汉造园典范”和大量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已经把自然山水作为欣赏对象。

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具有林壑之美,也就有了画意诗情。

媚山秀水足可供人们“游目骋怀”,它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山水景观的美感作用实在不可等闲视之呢。

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囿”,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的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

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基调。

山水称得上是造园的第一要素。

山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造园家在完成土建工程之后,即可凿池堆山,把简单的地形改造成有山有水,微波荡漾,峰峦起伏的城市山林空间,这叫迭山理水。

中国园林的叠山堆石艺术

中国园林的叠山堆石艺术

中国园林的叠⼭堆⽯艺术中国园林的叠⼭堆⽯艺术摘要:模⼭范⽔,是中国园林的创造主旨,宋代郭熙就有“⼭得⽔⽽活,⽔得⼭⽽媚”的画论。

可见,园林⼭⽔关系的处理,关系到园林整体意匠的形成。

“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为世⼈所向往的“⼀池三⼭”形式等等。

叠⼭艺术也⼴泛运⽤于中国造园中。

Abstract:Mould mountain van water,which is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garden motif,GuoXi song dynasty said"Mountain and water, water to live and mountain mei".It is thus clear that ,the manage of Garden landscape relationship is relation to the form Garden wholehave.Pile up hills and dredge waterway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ssic Chinese Garden , also is national form and national styl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Such as widely the world yearning "a pool three mountain" forms, etc.Fold mountain art also widely used in garden made.关键词:叠⼭;中国园林;⼭⽯;意境Key word :rockery design ;classic Chinese Garden ; rockery ; artistic conception正⽂:中国园林历史源远流长,商代就已经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园林形式-囿,距今约有四千余年,汉代宫苑⼜开创了“⼀池三⼭”形式之先河。

假山叠石,七个技法搞定全部

假山叠石,七个技法搞定全部

假山叠石,七个技法搞定全部1、挑与压一般用具有横向纹理的山石作横向挑出,以造成飞舞之势,所以又称“出挑”。

“单挑”为一石挑出,“重挑”为挑石下有一石承托。

如果要逐层挑出,出挑的长度最好以挑石的1/3为宜。

挑石一定要选用一些质地坚固而无暗断裂痕的山石,其判别的方法,一般以轻敲听声来鉴别。

如果是两端都挑出,则对挑石的选用更需细心。

现苏州假山匠师也有采用竖石作出挑的,但难度较高。

“挑”的关键是“巧安后坚”,“前悬浑厚,后坚藏隐”,所以它和“压”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偏重则压”,即横挑而出的造型山石会造成重心外移,偏于一侧,这时就必须要用山石来进行配压,使其重心稳定,所以压石尤以能达到坚固而浑然一体最为重要。

一般一组假山或一组峰峦,最后的整体稳定是靠收顶山石的配压来完成的,此时则需要选用一些体量相对较大、造型较好的结顶石来配压收顶,这样会显得既稳固又美观。

2、飘挑头置石为“飘”。

飘石的使用主要是丰富挑头的变化。

飘石的选用,其纹理、石质、石色等应与挑石相一致或协调。

在传统上,有时还可将飘石处理成各种的动物形象;而在现代叠石技法上,在传统的“飘”的叠法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它常选用一些体量较小、具有狭长、细弯、轻薄等特征的山石,按照造型构思,利用黏结材料以及捆、绑、卡、夹、支、撑、挂等方法,进行定位、定形,从而创作出一种石与石之间,具有留空、留白特点的镶石或搭接技术,通过“飘”的处理,能使假山的山体外形轮廓显得轻巧、空透、飘逸。

它多用于太湖石假山类型中的小品堆叠。

3、叠“岩横为叠”,即用横石进行拼叠和压叠,以形成横向岩层的结构的一种叠石技法,这是传统假山堆叠中最常用的方法。

如网师园“云冈”黄石假山的造型,就是运用了以“岩横为叠”的主要手法而构成的。

但在具体堆叠中,必须留意石与石之间的纹理相一致,4、竖是指石壁、石洞、石峰等所用的直立之石的一种叠石技法。

用竖石进行竖叠,因所承受的重量较大,而受压面又较小,所以必须要做好刹垫,让它的底部平稳,不失重心,并拼接牢固。

造园手法 之四·叠山手法

造园手法 之四·叠山手法

造园手法之四·叠山手法[来源] 《园林》杂志[作者] 沈福熙如今的园林叠山,似每况愈下,堆得好的少,差的多。

有的假山,堆得杂乱而臃肿:有的不管湖石、黄石或花岗石,见石就堆,假山成了乱石堆。

如此等等,难以入目。

要堆好假山,首先须懂得假山艺术之所在。

堆山之术,不同于建筑设计,可以用图纸来表述,然后按图施工,达到设计者原先之意图。

叠山之艺,则在于且叠山之石,须现成的天然之石,不可以斧凿加工,否则就不自然。

因此叠山之事,可谓因材施法。

陈从周在《说园》中说:“石无定形,山有定法。

”这就是堆山的要诀。

园林叠山,其“法”如何?但艺术创作之“法”,可谓有法,而又无法。

法只是原则,只是给初学者作为指引的。

不会者就要依法去学:把握了法,又不能囿于法。

若只按“法”去做,艺术品位不会高,习作而已。

我们在此说的,主要是一些堆山的基本手法。

一是选石。

石质要统一,黄石、湖石,不能混用。

若再细分,则有太湖石、昆山石、宜兴石、龙潭石、灵璧石、砚山石、英石、黄石等等,详见《园冶》之九,“选石”。

石质统一,也出于自然。

自然之山,石质必然统一。

而艺术之法则,其首条便是“变化与统一”。

石质统一,造型变化,符合艺术规律。

扬州个园中的秋山,全是黄石,若大自然金秋之景观;而西首的夏山,则一律湖石,是冷色调的,凉趣可人。

左右两种石质之假山,以中间的壶天自春楼前的花木、水池及清漪亭作过渡,自然得体,可见造园者之匠心独运。

二是造型。

所谓假山,其实不假,其气质甚至胜出真山。

人说“风景如画”,意谓画之景可以取舍,胜于风景,其理一样。

但若假山堆得不好,则不在其列。

假山造型,轮廊线须有变化,变化中又须求得均衡。

如扬州的片石山房之假山,高低错落,虚实得体,有清芬雅致之感。

这就是堆山者胸有丘壑。

据说此假山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之作。

“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语),堆山与画山水是相通的,叠山须有绘画修养。

“山不在高,贵有层次,……”(陈从周《说园》)艺术中的层次之美,在于掩映,在于含蓄。

堆山叠石

堆山叠石

石笋
即外形修长如竹笋的一 类山石的总称。这类山 石产地颇广,石皆卧于 山土中,采出后直立地 上。园林中常作独立小 景布置,如个园的春山 等。常见的有4种:白 果笋、乌炭笋、慧剑、 钟乳石笋等。其它石品, 还有石珊瑚、黄蜡石等 等。
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设计的基本手法
山石传情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 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 术创造.因此,园林中的山石除兼备自然的形 神外,还要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所说 “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经造 园家独具匠心的营造,不同的石种在园林又可 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嵌理壁岩
园有大小,在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受空间的限制,不宜掇置 大体积的山石。有一种最常见手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 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 峭壁山》所云:“峭壁山者, 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 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这同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刻意追求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嵌岩石于墙 内,犹如浮雕,再配置花卉嘉树,既减少占地面积,又达到了 “似有深境”的感觉。有的虽然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 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计 白当黑,以墙面之素白,衬托出石景的体感,如诗如画,领人 陶醉。如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 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
干层石
千层石,沉积岩。 铁灰色中带有层层 浅灰色,变化自然 多姿,产江、浙、 皖一带。沉积岩中 有多样类型、色 彩。
青石
一种青灰的细砂岩。青石的节理面不像黄石那 样规整,不一定是相互垂直的纹理,也有交叉 互织的斜纹,就形体而言多呈片状,故又有 “青云片”之称。北京北海的滚浪洞和颐和园 后湖某些局部都用这种青石为山,这种山石在 北京运用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堆山叠石的艺术手法
堆山叠石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常见于中国园林设计和禅宗建筑中。

它是通过选择、堆砌和组合石块来构建山体或景观,以创造出一种自然、平衡和和谐的感觉。

以下是堆山叠石的一些艺术手法:
1. 选石原则:选择适合于堆石的石材,常见的有山石、巨石、千层石等。

根据其形状、色彩、纹理和质感,选择相互搭配、相互衬托的石块。

2. 石头排列:将石块按照自然山体的形态进行排列,包括山头、山腰、山脚等。

通过不同大小、高低的石块堆叠,营造出起伏、曲折的山势。

3. 融合自然:堆山叠石的目标是创造出一种自然、山水之美。

要通过植物、水流、地形等环境元素的融合,使石景融入自然环境中,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

4. 形象造型:堆山叠石的石块可以根据设计者的意图来组合成不同的形象。

如动物、人物形象等,通过合理的堆砌和组合,使得石景具有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5. 空间布局:在堆山叠石的布局中,通常通过高低错落、虚实相映的手法,创造出层次感和远近感。

在设计中注意打造出合理的视觉营造,使得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景致。

6. 配植元素:在石景中适当添加植物等元素,使得石景更具生
命力和自然感。

植物的选择要与石块相协调,起到衬托和增强石景效果的作用。

7. 探索意境:堆山叠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的探索和自我静观的方式。

通过摆放石块、体验堆砌的过程,寻找心灵与自然的共鸣。

堆山叠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设计师具备对自然的敏感和艺术的造诣。

通过巧妙地运用上述手法,堆山叠石可以创造出迷人、独特的景观,让人们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