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月亮意象举隅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古诗词月亮的意象
1. 月亮啊,那可是思念的寄托!你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望着那月亮,心里满满都是对故乡的思念呀!这月亮多神奇,能让人跨越千里万里去想家。
2. 嘿,月亮也是孤独的象征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那孤独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就好像一个人在黑夜里守望着什么。
3. 月亮还能代表团圆呀!想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虽然大家相隔甚远,但看到同一轮月亮,不就感觉心在一起了吗?这月亮就是连接大家的纽带啊!
4. 哎呀呀,月亮也是时光的见证者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月亮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见证了多少岁月的流逝呀!
5. 月亮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惆怅呢!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愁绪寄托给月亮,多无奈呀!就好像我们遇到烦心事,也希望有个地方能倾诉。
6. 嘿,月亮可是浪漫的代表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画面多美,多浪漫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7. 月亮也是高洁的象征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洁白无瑕的样子,不就像我们心中的那份纯净吗?
8. 哇,月亮能带来宁静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寂静的夜晚,只有月亮陪伴着,多安静呀,让人的心也能平静下来。
9. 月亮有时又是神秘的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那朦胧的感觉,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好奇心?
10. 月亮啊,真的是蕴含了太多情感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管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那些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和情感呀!
我觉得古诗词里的月亮意象真是太丰富太奇妙了,它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各种情感和心境,真的太有意思了!。
弯弯月儿总含情--古诗词中"月亮"意象例析
二、 思 恋 之 情
人们 常用 “ 花容月貌” “ 闭月羞花 ” 来形 容女性 的 美貌 , 所 以月亮常成为美人 的代名词 。如 : 《 上之 回》 中: “ 阁道 步行 月 , 美人愁烟空” 写 宫 中 一 女 子 于 夜深 人静之时 , 在“ 楼 台与天通” 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 , 其忧愁 的是对 君王临幸得愿望一次 次化为泡 影 , 表 现出一位 缥缈似神仙 的愁美人形象。 《 长相思》 “ 孤灯 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月空长叹” 蕴含其中的思恋 之情
不 言 自明 。
“ 花前月下”是男女青 年倾诉爱情 的最佳场所 , “ 月下老人”是人们对美满 爱情 的企 盼, “ 花好月 圆” 更是人间美好 的代称 ,月亮作为爱情的象 征物 表明 纯美爱情会如 明月一般纯洁 , 永恒 。
三、 悲苦 之 情
王维《 竹 里馆 》 “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深林 人不知 , 明月来相 照。 ” 此诗 的意境 , 不仅 如施朴华评 价, 给人 以“ 清 幽绝俗 ” 的感受 , 而 且使 人感到 , 这一 月 夜 幽 林 之 景 是 如 此 空 明 澄净 ,在 其 问 弹琴 长 啸 之 人是如此安 闲 自得 , 外景与 内情融为一体 。 诗人在描 写周 围景色 , 选择 了竹林和 明月 , 是取其与所要显示 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 明月来 相照” 在诗 中与 “ 人不知” 有对照之妙 , 也起 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 增添一种宁静之美。王维《 山居秋暝》 “ 明月松 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这首诗 中明月 , 松树 , 清泉 , 石头在这 些 景 物 的映 衬 下 一 轮 明 月 高悬 空 际 给人 以无 比清 幽 之感 。 “ 月亮”在 中国古典诗词 中的魅力是 不朽 的 , 它 已成为古代诗词意境表达的重要载体 ,在月亮 中我 们体会人 间的离合悲欢。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七哀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
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
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的,一如温柔的女性,宜作倾吐心事的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的,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的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的,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的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的,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
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的“意象”。
诗人的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的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
因此意象的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的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的内容。
“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
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的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多情的月亮——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
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
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
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意象是文人借以抒情的载体,亦是观赏者触摸诗情的有效媒介。
“月亮”悬挂在古典诗坛的上空,流转千年却永远熠熠生辉,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被摄取、咏叹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也是早自远古神话时便出现的最神秘、蕴含意蕴最多的一个意象,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具一份文化意蕴和文学魅力。
月亮是一个寄托诗人感情的美好事物。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都钟情于吟咏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相思之情;“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的玄虚美妙境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的劫后荒凉之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豪迈之感。
这些诗句无不凝结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显示出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特殊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它在诗人的笔下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物象,而已成为一个含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
可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月色,观照月光的世界,感悟心灵的律动。
一、月是乡愁怀人最无言的见证在古典诗词的长廊中,月亮以其独有的姿态,无一处不撩拨着离人的情思。
“多情自古伤离别”《静夜思》中思乡之情是由“明月”引起的,月亮成为游子与故乡之间的中介,可以逾越空间的距离,寄予游子最深切的人生体验。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游子,黯然独守于残月之下。
虚幻的月色之中传递出抑郁伤感的基调。
在外的游子,宦游的士人,贬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都可能从此种生活情境之中,观照到自己的情感触点,都可从“月亮”这一意象引发思乡怀人的共鸣效应。
我们常用“闭月羞花”“花容月貌”来形容女性的美貌,月亮常成为美人的代名词。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光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丰富而深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有清新飘逸之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有沉郁顿挫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有情致缠绵之美。
天涯同一月,笔下万千情。
因此,作为象征,月亮有时就反映着古代墨客骚人各种各样的感情。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明了作者躬耕田园怡然自得之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之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相思的情怀;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抒发了忘情山水之情;还有借月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了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比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并不是月光有冷暖之分,而是用月光反映孤独与失意者的凄苦心象。
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回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
李白有诗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契合。
《古诗十九首》有:“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帷。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正是因为月亮反映的孤独失意的意象,才牵系着诗人蹉时伤悲的情怀。
同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借以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意象。
历代诗人喜欢选择月亮这个意象来融寄感情。
王维《竹里馆》中把明月当成知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清幽澄静的快乐中。
《鸟鸣涧》以月出惊山鸟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
春夜的山涧里,人闲、夜静、山静,只有开败的桂花悄悄落下,是那么的静、幽、淡、雅,散发出一种清气,似乎诗人的灵魂已离开了肉体,离开了尘世,与静谧的自然融为一体,升上了浩渺的天空,又好像自然摄取了诗人心灵的澹泊之气,变得那么和谐、宁静,叫人分不清哪是物,哪是人,哪是自然,哪是诗人。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第一篇: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班级:姓名:学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明月——黑夜中的精灵是许多诗词家亲密的伴侣。
她以打黑暗背景中皎洁的形象赐予诗人灵感和幻想,于是,李白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哀伤;陶渊明描绘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的恬淡画面。
可以说是,交界的月光洒满了古代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就会变得干瘪、生硬。
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比比皆是,而黑夜中的月亮,以其独具特色的存在姿态必然受到了万千诗词作者的青睐。
由于主人公心态、诗词创作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团圆与思念。
古典诗歌中,圆月通常是团圆的象征。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一象征义的生成, 显然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
每年的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圆月当空, 银光洒遍人间。
家家祭月, 赏月, 亲人团聚。
所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
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
”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
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
”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
《诗经·陈风·月出》最早唱出了月下怀人的怨歌。
其诗共三章, 第一章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俏兮!皓月当空, 清辉万里, 诗人想念一位俊俏的美人。
她那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 使诗人忧思焦虑, 难以安静。
在诗人创造的皎洁、空明、幽静的境界中, 皎月与美人相互辉映;月下佳人, 成为千古相传的令人遐思的理想。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中国地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地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地文学现象.b5E2RGbCAP想象卓绝地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p1EanqFDPw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地魅力,受到诗人们地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地,一如温柔地女性,宜作倾吐心事地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地,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地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地,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地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地,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DXDiTa9E3d作为情感地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地“人化地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地“公众”意象.RTCrpUDGiT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地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地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地艺术形象.诗人以主观之“意”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地“意象”.诗人地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地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地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地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地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地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地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地方法,是传人以圭臬.5PCzVD7HxA 意象是意境地构件,作品地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地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地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地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地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地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地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地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地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jLBHrnAILg 在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地灵魂、自己地风格,使一个月亮幻化成千万个月亮.在月亮意象中,千万个诗人却传达出几种大致相同地情愫,于多样中又显出统一.xHAQX74J0X 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将许许多多关于月亮地诗句进行梳理,并在分类与综合地基础上,找出其中具有人类学意义地基本内涵来,以裨益于今日文明,而不至于在一大堆典籍中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地困境.LDAYtRyKfE我相信,一个久唱不衰地意象,其中必有奥妙可寻.古诗中保留着地关于月亮地神话,说不定.是个楔入点.嫦娥奔月.李商隐地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到了“嫦娥奔月”这个最著名地神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地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嫦娥奔月”地帛画,可见其流传之久远.《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又名妲娥,后羿之妻.“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历史上,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地部族首领,勇武善射,曾率领族人向西发展势力,一度夺得太康之位取代夏政.由于他恃武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即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不仅篡夺了羿地政权,同时还强占了羿地氏族和妻室.难道先民们出于对这位“上射九日,下除百兽”地英雄地敬慕和怀念,才在神话中为他地妻子寻找了月亮这样一个理想地避难所?让嫦娥远离充满杀戳与阴谋地尘世,住进凌云九霄地“广寒清虚之府”享受优裕地生活,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史在“种族记忆”中地投影,看到先民地情感经验在原始文化中地积淀.Zzz6ZB2Ltk嫦娥升天成仙,做了月亮地主宰,这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共尊女性为月神竟不谋而合.如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塞勒涅,巴比伦神话中有月亮女神茜伯莉,巴勒斯坦和埃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斯塔尔忒;而“日神”则都是男性,如中国神话中地伏羲氏,希腊神话中地阿波罗……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dvzfvkwMI1古诗中还保留了其它一些关于月亮地神话,主要地有:灵兔捣药.李白“白兔捣药成,问药与谁餐?”杜甫“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皆言此事.关于月中阴影,自古有蟾与兔二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蜍与兔古音近,兔之说是以音似而后生.看来蟾蜍地说法更为古老,屈原《天问》有四句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何德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在肚子里养一只蟾蜍?蟾蜍是很丑陋地动物,元好问《蟾池》诗形容它:“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古人却尊它为“月精”.<《春秋孔演图》:蟾蜍,月精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以狰狞物为图腾地现象是很普遍地.据此推测,蟾与兔同为一种动物图腾,先民崇拜它是为了驱邪避害,灵兔捣药亦为了同一目地.rqyn14ZNXI吴刚伐桂.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提到这则神话.“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段成式《酉阳杂俎》)吴刚又名吴质,看来是一个违犯天条被罚做苦役地角色.这里已有了阶级社会地特点了.谁罚他?大约不会是嫦娥.虽然月亮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又都很寂寞,但奇怪地是,神话中二人没有什么联系,“老死不相往来.”是地位悬殊地原因?EmxvxOtOco此外还有玉斧修月地传说,方回诗“玉斧难修旧月轮,”王沂孙词“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说地是月亮上有八万多工匠常在用斤凿补月,所以月亮浑圆.有素娥乘鸾地传说.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下地浪漫情事.有琼楼玉宇地传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言月中有白色楼宇,为仙人居所……SixE2yXPq5以上关于月亮地神话和传说,化为典故被后世诗人大量引用,成为月亮意象多重含义滋生地母本,甚至直接浓缩为月亮地别称.它是月亮文化地源头.6ewMyirQFL马克思称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地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地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些充满奇情异彩地神话和传说,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地人类生活和理想愿望.神话中有人类自身地影子——嫦娥、吴刚,有动物图腾——蟾蜍、兔,有地球植物——桂树,有生活资料——房屋,有生产工具——斧、臼, 这一切已足以说明问题.而故事所暗寓着地某些人类普遍精神,则一时难以全部破译,它似浅而深,正是原始文化地魅力之所在,让后人常读常新.kavU42VRUs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之所以格外看重神话,是因为他地“集体无意识”理论,必须仰仗神话、图腾、梦境这些人类心理中反复出现地原始意象来证明.原始意象产生于远古,潜藏于艺术,使我们能隐,成为一种浓缩了人类普遍情感经验地微妙载体,慑服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地人们约地追溯到生命起源时那种最深奥地境界.y6v3ALoS89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正是荣格所称地那样一种“原始意象”,又称原型.原始意象如同框架,每代人都能在这个框架中贮存起他们地特殊经验;原始意象如同旋律,历代诗歌中都回响着它古老而强大地声音.不管有意无意,凡属优秀地诗人都不肯轻易放过这种从祖先最深地无意识中产生出来地原始意象,把它变得能为当时人所接受,使其产生魔术般地情感催化作用.用荣格地话说就是:“把它纳入到与意识价值地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地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能接受.”<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地关系》)月亮意象地多重含义就是这样产生地.下面试进行分类、引例并阐释.月亮与女性——“东方之月兮,彼妹者子.”<《诗经·齐风·东方之月》)译文:东方地月亮啊,那个美丽地姑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译文:月儿出来亮晶晶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俊啊,安闲地步儿苗条地影啊,我地心里不安宁啊.“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卢照邻《长安古意》)“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刘克庄《清平乐》)“美人揽明月,盈手似瑶华.”<屈大钧《绝句》)除诗歌外,古代文赋中也有以月喻女性地说法,曹植《洛神赋》言宓妃之绝色:髣髴鬃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这种比况地产生是很自然地,因为月亮与女性有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美国当代美学家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地角度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地,是因为垂柳枝条地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地表现性.”同样道理,月亮地洁白、晶莹、温宛、柔顺以及隐入云中若羞涩状,无不具备女性地特质,加上女性与月亮都有一个同样地周期现象,“月经”与一次朔望地循环期近乎相当.月亮又名太阴,中国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地根本规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成为女性地象征,始自嫦娥奔月地古老神话,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所谓“花容月貌”即为证.现代诗人陈望道也曾这样描绘阴柔美:“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地情趣.”这种阴柔美亦是女性之美.M2ub6vSTnP月亮与爱情——“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汉乐府《白头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恨君不是红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红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0YujCfmUCw爱情便会,望月怀人……似乎离了月亮,月老牵线,月亮自古以来就跟爱情有缘:对月盟誓发生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月亮总是出现在爱情滋生最盛地夜晚;二是月亮地阴晴圆缺象征着爱情地悲欢离合.以情看月,月也有情.eUts8ZQVRd“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哪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月亮在古人地爱情生活中既是媒介,又是证人,既是信使,又是陪伴,它年年代代乐此不疲,显出古道热肠.每逢望日,它就将自己最精彩地满月之形奉献给人间,使万众翘望,皆大欢喜,使情侣欣慰,如获神喻,至今人们爱唱“十五地月亮”,足证人类对爱情地追求是古今相通地.sQsAEJkW5T月亮与友谊——“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古时交通不便,两地之间山隔水阻,凭鱼雁传书又迢遥无期,月亮自然便成了寄托友情、传达思念地对象,诗人取其“与人万里长相随”地特点,巧妙地抒发了“海内存知己”地人间挚情,即月光能照到地地方,都有友情送达.月亮这种从太空反馈信息地方式,近似当代地人造地球卫星.有时候,诗人也以月亮地光明与高洁来比喻朋友地君子之德,如李白地《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把日本友人晁衡<阿部仲麻侣)喻为明月,当时以为晁衡在返日本途中死于海难,故有此悼诗.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诗人就有了这种博大地人类情怀.GMsIasNXkA月亮与音乐——“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高适《听张立本女吟》)“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刘过《醉太平》)“夜凉吹笛千山月.”<欧阳修《梦中作》)“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范成大《醉落魄》)“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张可久《中吕·普天乐·别怀》)月移无声,怎会跟音乐有缘?有地,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到,古代音乐所力求达到地某种意境,往往在月光中臻于佳妙.这些丝竹弦歌之声,在当时诗人听来,都传达了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正与月亮古老意象所包含地人类情感和谐一致,共同感染听众,使闻者动心动容,即音乐古诗中.这就是月光能为音乐增添魅力地秘密了,所抒发地与月亮所象征地情感竟是密合无痕.地这一支支“月光奏鸣曲”,须人们闭上眼睛慢慢地体味,若是心有灵犀,定能品出此中三味,有浓愁深恨,有幽怨微怅,还有许多况不清道不明却感觉得出来地东西……TIrRGchYzg奇妙地月亮,你难道不是无声地音乐?月亮与美景——“白日沉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秋思》)“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渌水挣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解语花》)“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朱敦儒《好事近》)“月波凝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史达祖《喜迁莺》)“暖风薰细草,凉月照晴沙.”<李梦阳《秋望》)“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厉鹗《灵隐寺夜月》)这些佳句皆“诗中有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地画面,让人赏心悦目,陶然而醉.在美不胜收地自然景色中,月亮是诗人经常提到地景物,因为月亮本身就具有极高地审美价值,何况它又点缀了天地万物.虽然古人一向强调“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主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但在许多以讴歌自然山水为主旨地诗作中,情感寄托似乎不那么沉重,而声、光、色、影等形式美地特征却给人以更加深刻地印象.在这类多不胜数地诗句中,月亮是像玉兔那样,在轻灵地跃动;是像嫦娥那样,在轻盈地飘飞.它美仑美奂地出现,暗寓着诗人淡泊地情志、旷达地心胸、隐逸地仙心、幽默地机趣和种种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地感情色彩,其中所溶解着地淡淡地意味,欣赏者尽可以见仁见智.7EqZcWLZNX月亮与人生——“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杂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年明月今霄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人生有许多未知.古人深感命运神秘叵测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陈子昂曾仰天长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种宇宙浩渺、人生须臾地深切悲哀,常常为旧时许多怀才不遇地文人所同有,因而获得广泛地共鸣.月亮在宇宙间出没,彪炳千秋,永远不老,徒令多愁善感地诗人们嫉妒和感慨.他们或抑郁忧思,或通.全源于内心地生命意识地剧烈冲突,情感波澜大起大落,或颓丧学仙,或渴望用世,纵酒狂放过这一类诗句,可以想见那一个个临风伫立地月下歌者地形象,他们仰首浩叹,他们拍栏抚剑,他们坐立不安,他们在用肺腑之音唱出生命地咏叹调,唱出内心地痛苦和焦灼,唱出人生有限和时空无限地永恒无解地思考……lzq7IGf02E月亮与咏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白《梁园吟》)“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杜甫《北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地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地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地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地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竿,虽有相对地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地.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地历史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地歌舞繁华,今朝地废城荒墟,王侯地干弋纷争,百姓地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地感慨,是很自然地事.zvpgeqJ1hk月亮与愁思——这一类诗词数量最多,无论是旅愁,是闺怨,是乡思,是国忧,诗人愁肠百结,愁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常于夜月下徘徊蹀躞,无从排遣,故所作多有寄托,言外之意甚丰.月亮于是乎变成了一个“愁月亮”,在愁眉紧锁地诗人眼中,其色也苍白,其光也惨淡,而且步履迟迟,仿佛在超负荷运行.尤其在唐诗中,“愁月”更显得情味丰富,细腻多姿.NrpoJac3v1“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玉壶吟》)写壮志难伸之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写怀乡恋亲之愁.“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写孤单寂寞之愁.“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写人老力困之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思妇怀远之愁.1nowfTG4KI“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写骨肉离乱之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写羁旅悲苦之愁.“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写才学无用之愁.“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白居易《上阳人》)写宫女春尽之愁.对于诗人,“愁”有浓愁,有浅愁;“忧”有大忧,有小忧.千差万别,却能于一个月亮意象中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使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诗艺术地高妙.fjnFLDa5Zo曹操《短歌<”.不可断绝,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以曹氏父子地两首诗为例:“明明如月.行》)表一种政治家之忧,读来沉雄苍凉,气象阔大;“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tfnNhnE6e5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杂诗》)表一种失意者之忧,读来委婉回环,忧深怨长.HbmVN777sL这各种各样地忧愁加起来统统堆在月亮身上,那月亮能“乐”得起来吗?面对着普天下地烦恼人生,它只能以伟大母性地宽容,做了孩子们倾诉地对象.V7l4jRB8Hs月亮与灾异——古人以月为魄,“月隐则养魄”,认为月是有灵性地东西,跟人有魂一样,月魄是依附于月形而存在地,它时而“生魄”,时而“死魄”,“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盈虚出没,自有规律.有时生异象,如月蚀,古人不解天文之理,感惶恐,视为凶兆,于是用蟾蜍食月来解释.《诗经·小雅》中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地句子,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地一次月蚀,为世界上最早地月蚀记录,比外国早55年.“蟾蜍食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沈德潜说,这是指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政事昏聩,暗指贵妃能惑主听.“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古时有以日月喻君臣之说.月亮变成龙,即有臣子来做皇帝,言安史之舌L.“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并序》)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即日蚀、月蚀时用以挽救地弓箭,借指除妖地利器、锄奸地英雄.“向来清怨钟上都,日堕月蚀真区区,仙家哀乐与世殊.”<陈曾寿《游仙诗》)日堕月蚀指帝王后妃之死.谓自古来宫廷内多怨恨,帝王后妃归天是常有地事,没有什么稀罕,只是丧仪隆重与世人不同罢了.古人对月亮异象所表现出来地惶恐与臆想,不仅是一种迷信无知,更是一种人类深层心理即集体无意识地流露.人类由于对自身命运地难于把握,对国家命运地无能为力,对天灾人祸地茫然无措,而导致普遍地自卑情结,即深感人类力量地渺小,于是借助迷信,寻找原因,借助幻想,征服自然.屈原地《天问》便是这种困惑与求索心态地反映.在科学昌盛地今天,许多天象<如月蚀)已有了合理地解释,但在古代,你能教古人怎么办呢?他们地奇思乱想,创造地正是瑰丽地民族文化.边塞之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日轮驻霜弋,月魄悬雕弓.”<高适《月下曲》)“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秦韬玉《塞下》)盛唐出现了以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为代表地边塞诗派.在此前后还有许多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边塞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地一个方面.散见于其他诗人地作品中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月照边关,大漠苍茫,胡笳催泪,征人望乡,月亮在边塞诗中大量出现,是边塞诗独特意境地一个重要构成.83lcPA59W9在边塞诗人中,要数岑参地月亮最兼具刚柔情味.“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岑参《宿铁关西馆》)“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_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古典中“月亮”意象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下诗情知多少——解读古诗词中那些唯美的月亮意象
月下诗情知多少——解读古诗词中那些唯美的月亮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是清辉凝碧的优美物象,而且是通脱淡泊的文化象征。
它凝聚着汉民族深刻的精神底蕴,温柔地流转在诗人多情的心田。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是美的象征,她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而且冰清玉洁的女性,永远那么可人地高悬于夜空之中,风情万种。
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并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唱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周祗则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动人之美,并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高歌“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而谢庄则巧妙地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汇成了更加清美的景致:“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张先在《木兰花》“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之句中,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微微荡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中,从而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竹里馆》中所描写的明月更具优美的意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时,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闲、静、淡、远的风格,加之优的美意境,让人顿生“余音绕梁”之感。
总之,在诗人的笔下,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花月披离的典雅艳丽;不管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还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月亮,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月亮是人类情感的载体,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词,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解读
泊 》), 全 诗 所 描 绘 的 意 象 全 是 诗 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 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 思乡的愁绪,秋深、夜静、月落、 乌啼,凄清寒冻使落第的诗人越 发凄凉难耐。
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 孤苦的情怀的诗词还很多,如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 白 《 蜀 道 难 》) “ 醉 不 成 欢 惨 将 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 江 口 守 空 船 , 绕 船 月 明 江 水 寒 。” (白居易《琵琶行》)
东坡有诗“新月如佳人”,韦 庄诗云:“辘边人似月,皓腕凝 霜雪”,月亮皎洁的容颜是女性貌 美的象征,美丽的青春女子则像 月亮温婉动人。月亮本是天上的 圣物,是美的象征,是女性的象 征,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月亮作为女性的象征肇始于 人类原始的女性生殖崇拜时期。 创造人类的始祖“女娲”,同时就 是月神,在汉墓砖画中,伏羲手 捧太阳,女娲则手捧月亮。远古 人认为,女人和月亮有着一样的 本性,都有“膨胀”的倾向,而 且还有与月相变化周期一样长的 生理期。他们的观念中,物体可 以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超时空地 发生作用,所以月光的照射可以 使女人怀孕。因此月亮赋予了女 性 一 种 神 秘 的 能 力 。 《 礼 记·礼 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苏轼在《赤壁赋》里曰:客 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 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悬于天际的月亮,常常引发诗人 们哲理的思考:明月亘古如斯, 跨越时空,相比之下,人生是多 么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 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 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 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皆流水,共看明月皆如 此。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 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 现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刘禹锡《石头城》中“旧时 淮水东边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见证 物是人非的沧桑;李煜《虞美人》 中“小楼咋夜又东风,故园不堪 回首月明中。”“月”还是那一轮 月,而故国早已易主,亡国贱俘 的李煜借月表达了多少离恨! 裁一片月光栽在心里,在灰 暗庸碌的日子里,感受浪漫和光 明;乘一叶扁舟徜徉在月光流转的 河流里,浸润古典的高贵和感伤。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寓意及作用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寓意及作用嘿,朋友!你可曾想过,在那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里,月亮这个看似
寻常的存在,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奇妙的作用?
就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吧,那一轮高悬的明月,不
就成了他思乡之情的寄托?难道这不是月亮在诗词中最直白的寓意——勾起人们对家乡的眷恋?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婵娟不就是那月亮嘛,在这一句里,月亮仿佛成了连接亲人间思念
的纽带,让相隔千里的人们能共赏同一轮明月,感受彼此的存在。
这
难道不神奇吗?
再想想,当诗人心情低落时,月亮是不是成了他们倾诉愁苦的对象?比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那弯弯的月亮,不正像他那满
心的忧愁,剪不断理还乱?而当诗人豪情万丈时,月亮又成了他们抒
发壮志的伙伴。
像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明月
下的景象,多么充满生机,难道不是诗人内心澎湃的写照?
你看,古诗词中的月亮,有时像一位温柔的知己,静静倾听诗人的
心声;有时又像一盏明灯,照亮诗人前行的道路。
它的寓意和作用,
简直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在我看来呀,月亮在古诗词里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意象,它让诗人
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穿越时空,去感受
那些古人的喜怒哀乐。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能领略到诗词的无穷魅力!。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1、月是美的象征《诗经·陈风·月出》最早以明月来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韦庄《菩萨蛮》这首著名的唐词当中,更是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娇艳的女子。
诗词当中用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子,不光是凡间的,还有神仙女子。
宋玉的《神女赋》中“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来形容神女之美。
苏轼的《宿望湖楼再和》写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同样是抒写女子之美,月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园、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古人们很早就在月亮的圆缺和人的离别团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月圆之日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家人团聚之时,那么明月就被披上了团圆的象征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就是在对月亮的吟咏当中注入了故园之思,深切地表达出了和故乡和亲人团圆的愿望。
而在杜甫的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团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人虽在异乡,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轮明月,这就将人的思乡之感与故乡的面貌融为一体,这就是月的团圆象征意义所在。
在羁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遥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独的夜晚,月之故园就是寄托的最好凭证。
3、月是永恒的象征人生短暂而月亮永恒,这也是诗词中最富有哲理意义的思考。
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仅使他被世人所牢记,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哲学道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与人的生命短暂形成了带有诗意的对照,这种对照让人们看清了自己,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人生却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是如此这般的体验。
苏轼也有相似体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是在感叹时光短暂的同时,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睁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述其绰约娇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拜别之情,或感伤出身和流浪之苦,或倾吐奔放潇洒之胸襟,或依靠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经常成了人类思惟情绪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硕.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心坎思惟情绪之中,并使月与心坎的思惟情绪互为辉映,创造了很多优美的审好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惟内在与艺术成就晋升到一个极高的程度.因为作者心境不合,在不合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示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雷同,表现出其意蕴的丰硕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合的意蕴:优美.自由.纯洁.美妙.永恒.悲凉.悲惨.聚散悲欢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合意蕴,形成不合的审好意境,衬托出诗人们的不合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引诱学生有所积聚.不然,就轻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一.以月衬着清幽氛围,衬托安闲安闲.奔放的情怀在澹泊闲适.乐不雅奔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高雅.安闲安闲的代名词. 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诗人经常以明月来衬着清幽氛围,衬托安闲安闲.超脱奔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气象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天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清白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安闲安然.新颖生动,洋溢着诗人对天然山川的酷爱和隐逸山川间的潇洒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木樨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情势消失,一个“惊”字打破了安静,叫醒了一个心心相印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消失,加倍衬着了清幽与高雅!其它咏月衬着清幽氛围,衬托安闲安闲.奔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依靠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依靠恋人世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同伙的无穷怀念.在浩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聚圆;残月如勾,完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天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安静的月夜里,洗澡着清幽严厉的月光,人们很轻易陷入沉思,睁开联想,产生绸缪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瞻仰明月,思路经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射下的故乡.亲人.同伙.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如许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如许一个乡思哄动的进程,不单人们很轻易懂得,并且很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冲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涯经验不合可能产生的情绪上的隔阂,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爱好.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不雅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绪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其他以月依靠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服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彷徨……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客岁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本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器械,南北器械,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聚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快几家愁?几家伉俪同罗帐,几家漂荡在外头?”(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堪举.三.以月衬着凄清的氛围,衬托伶丁的情怀在掉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掉意的象征,激发了很多掉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诗人的出身感伤和流浪之苦.1.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经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序言.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彷徨,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疏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概况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妙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妙的情景来反衬出本身心坎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生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轻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寰宇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壮情景与浩瀚气概.通读全诗,我们会很轻易发明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流浪的凄苦情状.而广阔的平野,浩大的大江,残暴的星月恰是为了反衬出诗人伶丁孤立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悲凉心境,以乐景抒哀情.2.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经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气象.这两幅气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绪.暮时景致虽然壮阔,然已近傍晚;夜时情境即使俏丽,独无人观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其实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成与诗相分别了.3.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消失,经常将诗人的心坎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如杜甫的《咏怀事迹五首(其三)》:“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端悲惨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述的意象满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到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单.思乡的愁绪,使他不克不及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黝黑,此情此景,使诗人更加觉得悲凉难耐.其它咏月衬着凄清的氛围,衬托伶丁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彼苍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美女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经常激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虑: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比拟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微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项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前人.前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斯.”明月亘古如斯,而比拟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光对性命的抢掠和性命在时光面前的无奈表示得极尽描摹,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画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汗青,时空交织,物是而人非.本诗概况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宿将军的推重之情,现实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本身欲树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谗谄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惨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干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岁首?年月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类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斯,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天然的美景中感触感染到一种欣慰.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不雅之,则寰宇曾不克不及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不雅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泻了很多情绪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风景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风景安闲人心中!面临亘古的月亮,不合的诗人,不合的情况,各有不合的感触感染,都把本身奇特的感触感染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合的吟月诗词.五.历代文人诗人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积厚流光.在远古时代,平易近间就传播着很多关于月亮的传奇,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公平易近间有弄月的传统习俗,弄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运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据,平易近间中秋弄月运动约始魏晋时代,盛于唐宋.至唐代已消失登台不雅月.泛舟弄月.喝酒对月等运动.至宋代,平易近间中秋弄月之风加倍隆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弄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弄月盛况有如许的描述“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平易近家争占酒楼,玩月歌乐,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通亮,但与太阳的辉煌比拟,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觉得暖和,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凄清.悲惨.如“人闲木樨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消失,加倍衬着了春山的清幽与高雅,衬托出清幽安静的意境.又如:“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事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多么的悲凉悲惨,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3.从月亮的特点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合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雷同的.很多到处颂扬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点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恋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广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际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统一轮明月.诗人怀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今夜难眠,抱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丽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千篇一律,天然浑成,意境雄壮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本身对同伙的一片真心,经由过程诗人的艺术想象,蒙昧的月亮,就如许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聚圆;残月如勾,完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缺了又圆,天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纵情弄月之际,会不由自主地惦念远游在外.旅居他乡的亲人.如“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器械,南北器械,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聚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快几家愁?几家伉俪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新月儿的完整形象与夫妻分别.飘散的伶丁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附:高考满分作文守护心中的月亮黝黑的夜,渺茫的旅途,是什么让我们还残留着光亮的愿望?行走人世,缭乱的世事,是什么指引我们不偏离世间的正路?是月亮,是如水的月光,拥抱了黑阴郁争扎彷徨的众生,为你我流淌出性命的畅想.是道德,这心中的月亮,拨散高兴头密存的阴云,为人们点明前行的偏向.然而面临着运动之后的缭乱满目,打量着那些被人们摧残后的奄奄一息的花朵,我们的心被刺痛了.当传承了千年的推让.礼貌.尊老爱幼各种美德已伦落到须要物资的嘉奖与刺激才干再次出如今人们的视野中时,我们心中的月亮已掉去了心中曾有的光线,她正暗然神伤.千年前她曾那样刺眼.还记得那河畔洗耳的身影吗?只为一身雪白,还曾有人那样的活过.贰心中的月亮必定被洗的一尘不染,那光线才有了穿越千年的不朽力气.还记得那持竿掉落臂的潇洒吗?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者如斯,贰心中的明月,浸满了正人的寻求与襟怀胸襟,于是在盈盈的月光中,他谢绝势力媒聘,是那样果断,那样无悔,而贰心中自有明月.那样的时代,消失了小小的孔融,消失了千切切万修身养德的正人.道德的力气是那样的顽强,那心中的明月就是悬在日日自醒的正人头上,悬在为怙恃暧床的孩子头上,悬在奔丧守孝的哀思之上......岁月流转,世事项迁.我们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失去了安定充裕的生涯,一路走来看似硕果累累.然而,不经意间,你我似乎都遗掉了一丝美的月光,一点道德的力气.温总理说:假如我们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涵,有比爱自已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国度就是一具有精力文明和道德力气的国度.这须要每小我都反思自已,去追寻自已心中的那轮月亮,看看是否还清亮,是否还通亮,当千切切万轮明月在你我心中点亮,我们才真正失去了道德的力气.也许,只要那友善的一笑,只要那真挚的一扶,只要多谅解一些他人的处境,多尊守一些道德准则.让我们每小我都守护住心中的月亮,让俏丽的道德光线在你我一举手间,洒满世间的每一个角落...11。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
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
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
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唐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
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
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浅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中的"月亮"意象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几首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亮的惊叹和月亮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結。
看到月亮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情思,勾起他们的遐想。
在这里我粗略地将这些古诗文中的月亮分为三大类。
看到月亮我们就会像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李商隐一样,想到那位绝美的仙子嫦娥,会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她的孤寂与落寞,和玉奚生一起发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叹,于是月亮就成了“寒月”、“孤月”、“残月”,代表着一种无边的孤独和哀怨,寄托着人们的愁思和心绪,因此,借月遣怀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李煜在《虞美人》中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故过不堪回首月明中”,透过这样的“明月”、“秋月”我们可以想见一位亡国之君夜夜思念旧时江山的无尽痛楚。
还有那句流传千古的绝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句子,一个“残月”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这一句字字写景,却字字含情,正所谓“一切景想语皆情语”。
像柳永一样,借月亮抒发离愁的还有那个被贬江州的司马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他就营造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当然这也离不开月亮,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将这种氛围烘托到及致。
李清照也是一个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诗人,她在《一剪梅》中的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顿时就将一种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渗透了出来,一切尽在月光中。
即便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也没有忘记这轮象征着柔美,寄托着哀思的月亮,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高声吟诵“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酒酬月,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借江月抒发自己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人生转瞬百年,短暂无常,而江山万古长青,明月永恒不变,面对它,唐代诗人张若虚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月亮意象举隅
作者:曾华伦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2年第05期
自从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们似乎对月亮特别的关注和偏爱,而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
诗人们经过丰富的想象,描画出了月亮那自然而纯美的万种风情。
这种复杂的情感滥觞为绚丽灿烂的月亮文化,那些经典而优美的“月”句,被世人传唱不绝。
一、思乡之月
远隔千里他乡的游子,怎不忆起自己的家乡?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此时的月亮成了游子沟通故乡的桥梁,对她倾注无限情思,孩童们琅琅上口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怕是一种让人动容的思乡之美吧;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种刻骨的思乡之情让人倍受感动;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羁人旅客的缕缕愁思展露无遗;钱起“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诗人似乎听到充满思乡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沈受宏的“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温庭蕴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以其深情、委婉的笔调,抒发了幽远的乡思。
二、思人之月
望月而思人,似乎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月照高楼”的孤寂,“月上柳梢”的缠绵,还是“晓风残月”的凄凉,诗人对友人、亲人、情人等一切的思念之情自然地和月亮联系起来。
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雄浑阔大的意境和对远方友人的怀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在望长安之月,想到妻子在凄凉的月光下,深夜不寐,望夫以归,心情不禁更加沉重;李商隐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对妻子的长久相思,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对女子的相思之苦,都让人感怀;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对兄长弟妹们的手足之情,使人潸然泪下;赵嘏的“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王维的“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对远征丈夫的相思之苦,白居易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对情爱之人的想往、凄婉之态,不禁使人为之落泪。
月,是两地人共望时的情结,是无数望眼欲穿的人表情达意之物,包含了人世间的种种情思,记载着几千年无数情绪,感受当时的情景,令人动容。
三、哲理之月
以诗寄情,以月明理,也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诗人或感慨仕途的坎坷,或咏叹命运的多舛,或参悟人生的真谛,对这千古永恒的明月,凝聚了无限超然的时空意蕴。
自命“五百年一遇之圣人”的韩愈,竟然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里吟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
他”,慨叹宦海仕途的艰难险恶和人生起落的变化无端;有“一诗盖盛唐”之誉的张若虚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思维超越即景现世,流泻着的是一片如梦似幻、哀怨迷惘的意绪,在水月无尽的永恒面前,作者流露出无限怅惘,而在这当中,又夹杂着憧憬、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轻微叹息,展开了对宇宙人生的质疑和探讨;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表达的是对历史的追思;李白“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感慨;孟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展现的则是对人生的咏叹……这些诗作无不对这亘古之月寄托情思,阐发哲理,展示其深邃的内在本质。
上面的咏月诗歌,只是浩瀚如烟的古典文学中的几滴水罢了,是构成月亮文化的其中一面墙。
月亮,无论是情感的还是实质的,人们仰望千古依存的月亮,因着自己的情绪,把唯一的月亮铺画的五彩缤纷。
诗人们展开奇特而大胆的想象,赋予月亮丰富多彩的意象,让我们在共鸣的同时,有了美不胜收的享受。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