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劝学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同步测试)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

B.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

..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10.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

..,无以至千里..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之利,筋骨之强

..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

13.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4.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1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寡人之于国也参考答案:

1B 2 DE 3AD 4 B 5 B EG 6 C 7D 8A 9A 10D

11C 12 D 13 C 14 D 15C 16 C 17 C 18 D 19C 20 B

劝学参考答案:

1、B(A.“中”应读“zhòng”, C.“镂”读“lòu” D.“参”应读“cān”。)

2.A(假/舆马者)

3.D(A.“日”,名词作状语B.“上”“下”名词作状语,C.“水”,名词作动词

4.C(A.暴:晒干B.须臾:片刻D.省:反省)

5.A (A.定语后置句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陈述句)

6、B

7、D

8 C( A.“知”通“智”,B.“有”通“又”,D.“生”通“性”。)

9 C(A项中“輮”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

10 D(A.强大、势力过大;B.勉强;C.有余,D.健壮,强壮。)

11.A(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12.B(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13.C(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固定句式。)14.D(①于,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并介绍出比较的对象;②④⑤⑥介绍动作行为发出的时间、处所时,可译为“在”“到”“从”等。③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对于。)15.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16.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

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

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

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