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记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胡适自传读后感1000字五篇

胡适自传读后感1000字五篇

胡适先生的口述其实有些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不过,这就更符
乡,出走台湾,这里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伤。一九五四年,我们的
合一个老爷爷口述的特点,本书倒因为此显得真实和合理。书中的主
政党因为胡适评价五四运动的态度开始对这位老先生进行攻击,所谓
线是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出发的,故乡和父亲、初到美国、哥伦比
“批判胡适思想的毒瘤”。
胡适口述传记的读者和唐注释的读者不同.胡适想要告诉的是美 国人,而唐想要告诉的是中国人,这一预设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读 者对两部分的不同态度.我们都是中文读者,当然更喜欢唐的行文了. 评述自己和谈论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胡适谈到自己的时候,从本 能上来说,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维护、遮掩、甚至是美化的心理,让有窥 视欲的人、让对名人的一般言行有初步了解的人,都觉得有些不过瘾。 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人之事, 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得是更加有 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 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
第4页共9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谆教诲。他说,年轻人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
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不过瘾。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 人之事,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 得是更加有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 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 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看的书,是胡适四十岁时写的一本自传,叫《胡适四十自述》,内容不多,只有六章,加上后面的几篇胡适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才14万字左右。

这本书从胡适的父母结婚开始讲起,主要介绍了胡适的求学经历,从上私塾一直到他出国留学前,最后讲了一部分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现在就这本书谈谈我的五点感受:首先是读书。

这本书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讲胡适如何读书的,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这才叫读书,我不管是上学还是看课外书,都不叫读书。

那么胡适是怎么读书的呢?那才叫如饥似渴,上私塾的时候,胡适就四处找小说,把《三国》《水浒》等,还有一些文言作品《易经》、诗词都读了,认的字比同龄人都多,而且文言也比其他人好。

到上公学的时候,熬夜看书那也是家常便饭。

其实胡适最大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探寻到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

所以胡适为什么能成为大师,从他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家庭教育很重要。

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但是她很重视教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坚决把胡适送到外地读书,十年来母子只见过三面。

同时,她母亲对胡适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她母亲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而晚年十分怀念母亲。

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顺便说一句,前阵子《罗辑思维》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寡母带大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就,像孔子、孟子都是父亲去世得早的。

胡适也是,他父亲四十多岁才娶了十多岁的母亲,前妻的孩子比胡适的母亲还大一岁。

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

那么为什么寡母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有个说法是说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会更早地担当起一部分父亲的责任。

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想一想。

第三,讨论与辩论对学术很重要。

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到胡适跟他的朋友讨论或者辩论文学革命的一些问题,十分激烈,但是真理不辩不明,在辩论的过程中,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胡 适传读后感

胡 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胡适的传记,读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胡适这个人,真的是太不一般了!在书里,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亲身经历着他的种种。

胡适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又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

小时候的他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聪明才智。

他读书那叫一个刻苦,每天早早起来就一头扎进书堆里,那股子认真劲儿,就好像书里藏着什么绝世宝藏一样。

随着年岁渐长,胡适踏上了求学之路。

这一路上,他遇到的困难可不少。

学校的条件不好,生活也艰苦,可他愣是没有被这些打倒。

反而越挫越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后来他出国留学,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胡适也没闲着。

他拼命地吸收着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交流切磋。

那时候的他,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地吸收着知识的水分。

学成回国后的胡适,那可真是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

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

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胆的举动,很多守旧派都对他冷嘲热讽,说他是瞎折腾。

可胡适根本不在乎,他坚信白话文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知识,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为了推广白话文,胡适亲自写文章、做演讲。

他的文章通俗易懂,没有那些之乎者也的酸腐气,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他讲的话也生动有趣,让人一听就明白。

记得书里有个情节,说胡适在一个小镇上演讲,台下坐的大多是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

胡适就用最朴实的语言,给他们讲白话文的好处。

他举例子说:“以前写信,都要文绉绉的,什么‘敬启者’‘拜上’,多麻烦!现在用白话文,就直接说‘亲爱的朋友,你好’,多简单明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纷纷点头称是。

胡适还特别注重教育。

他觉得教育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

他四处奔走,呼吁重视教育改革,提倡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他自己也在大学里授课,对待学生那叫一个耐心和负责。

学生们有问题请教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直到学生们弄明白为止。

除了在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胡适的为人也让我十分敬佩。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是由胡适的学生、学者、朋友和家人们合作编写的一部传记,通过对胡适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采。

这本传记不仅仅是对胡适先生的一种纪念,更是对他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胡适,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倡导者。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一生也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和追随的对象。

在《胡适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一生的坎坷和波折,他在中国思想文化的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中国的未来。

他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思和批判,试图找到一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在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读完《胡适传》之后,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坚定信念和勇气的领袖人物。

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胡适先生这样的思想家和领袖人物,他们可以为中国的未来指明方向,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阅读《胡适传》,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读完《胡适传》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我愿意像胡适先生一样,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

总之,《胡适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传记,通过对胡适先生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强大国家。

胡适传记读后感

胡适传记读后感

胡适传记读后感读胡适的传记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妙故事和深刻思想的大杂烩,既有趣又引人深思。

一开始看这传记,就感觉胡适这人像个超级大忙人,在好多领域都插了一脚。

他就像个学术界的“交际花”(这里可没有贬义哈,纯粹是形容他到处活跃的样子),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哪哪都有他的身影。

我当时就想,这人怎么这么能折腾,精力也太旺盛了吧。

胡适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白话文运动那一块儿,他就像个白话文的超级推销员。

那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文言文,觉得白话文上不了台面。

可胡适就不信这个邪,到处鼓吹白话文的好处,又是写文章,又是做演讲。

他就像拿着大喇叭在喊:“白话文多好啊,大家快来用啊!”我仿佛能看到当时那些守旧派皱着眉头,而胡适就像个充满斗志的战士一样勇往直前。

他写的那些白话文作品,简单易懂又充满趣味,就像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知识从云端拽到了地上,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摸得着、看得懂。

再说说他的思想,那也是相当的开放和前卫。

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思想,在那个还比较封建保守的年代,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很多人的心里。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他也挺纠结的,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新思想,一方面又摆脱不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就像一个人穿着西装,却又时不时地拿出一把折扇扇两下,有点中西合璧的怪异,但又很有特色。

胡适的教育理念也很有趣。

他特别强调独立思考,就像告诉学生们:“你们别光听老师的,自己也得动脑子想啊。

”这在当时那种老师说啥学生就听啥的教育环境里,简直就是个异类。

我想象着他在课堂上,眼睛亮晶晶的,鼓励学生们提出不同的意见,那场景一定很热血。

但是吧,胡适这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他有时候过于依赖西方的那一套东西,就像个追星族追西方文化这个“星”追得有点猛。

在对待一些国内问题上,他的想法有点天真,觉得只要照搬西方的模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实际哪有那么简单啊。

这就好比看到别人穿一双好看的鞋子,不管自己的脚适不适合就想往脚上套,结果肯定是不合脚的。

读完他的传记,我感觉胡适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胡适自传》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胡适先生的才智和勇气所折服。

他的自传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思想和学术成就,而且为我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胡适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胡适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他在年轻时就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但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然而,他从未放弃追求知识的梦想。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与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的抗争,展示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知识的渴望。

胡适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新文化运动的参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内在精神的艺术形式。

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他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胡适先生的智慧和勇气在他对儒学进行批判时得到了充分展示。

他坚信中国需要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他声称儒学已经过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传统的权威进行辩论。

他的勇气和才华让我敬佩不已。

胡适先生的自传中还涉及了他对政治的关注和投身改革的努力。

他用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力图改变当时中国政治的现状。

他关注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尽管改革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在改革的前沿。

通过阅读《胡适自传》,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人奋斗和追求的重要性。

胡适先生的一生展示了知识和勇气的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我追求卓越。

在胡适先生的自传中,也经常提到他对教育的关注和投身。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热衷于推动教育改革,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思想教育的推动。

他对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给我带来了启示。

总之,阅读《胡适自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胡适先生的才华、勇气和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深深敬佩。

他在自传中的真挚表达和对社会的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适自传》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个体。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是一部介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胡适生平的传记,作者是胡适的女儿胡愈之。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胡适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以及个人生活,展现了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风采和风貌。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学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敬佩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

胡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早年留学日本,后赴美国留学,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美学者之一。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科学、哲学和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比较,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观点,呼吁中国要进行文化变革,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还在美国留学期间结识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政治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回国后,胡适投身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领袖。

他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宣传者和领导者。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他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地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敬意和敬仰之情。

通过阅读《胡适传》,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学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敬佩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向胡适学习,不断地追求真理和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学习只是学习现有的,即使是才学丰厚,也不足以沾沾自喜,成功之巅只为创造者专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青少年更有走在创新前列的责任。创新先要从批评精神开始,这也是胡适提出的少年中国人生观的第一要素,再有,是要有冒险进取精神与社会协进观念,他告诉我们,少年便是为创新而生!
十五岁,似乎还在徘徊,然而毛泽东于十六岁便发出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言,周恩来十三岁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是时候用我们的青春筑起通向梦的阶梯,在梦实现的地方,有你,有我……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胡 适传读后感

胡 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胡适的传记,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对这位文化名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说起胡适,以前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零碎的知识片段中,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学者、思想家。

但读了这本传记,我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他的生活,亲身感受了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理想追求。

传记里详细讲述了胡适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他读书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学校里,别人都在玩耍的时候,他却能静下心来,一头扎进书本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胡适求学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有时候甚至连学费都成问题。

但他愣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和才华,争取到了各种机会,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学术梦想迈进。

记得书中有个情节,胡适为了能买到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省吃俭用了好几个月,每天就吃最简单的饭菜,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都攒起来。

当他终于拿到那本书时,脸上洋溢的那种满足和兴奋,仿佛那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稀世珍宝。

后来,胡适出国留学。

在异国他乡,他面临着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英语说得还不太利索,听课都有些吃力。

可他没有气馁,每天早早地起来背单词、练口语,还经常找当地的同学交流,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法错误。

慢慢地,他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自如地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在学术研究上,胡适更是一丝不苟。

他对待每一个问题都极其认真,反复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力求得出最准确、最有价值的结论。

有一次,为了考证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他跑遍了好几个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有的书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有的书因为借阅的人太多,已经残缺不全。

但胡适没有放弃,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耐心和细心,从那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了关键的线索,最终解开了谜团。

《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四十自述》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读了《四十自述》这本书。

胡适这个人还挺谦虚,或者说,比较谨慎。

他27岁留美回国爆得大名,四十岁早已经享誉中外,但这本书只是平铺的叙述了少年、青年的过往。

文笔很简单,点滴地填些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所以文章写得跟流水账似的也不奇怪,能从内心了解他本人也就够了。

胡适成长于动乱年代,清末民初的动荡与以往还不同,国门终于被打开了,有进来的,有出去的,在这样一种新旧思潮的碰撞中,新生长于世界的少年人就难免产生新想法,产生叛逆,思想总想跟着未见的思潮走。

胡适这前四十年的“叛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上:无神论与白话革命。

胡老先生一生儒雅,对这两件事,算得上是主动上擂秀了一下肌肉。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儿时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胡适的母亲了不得。

她自幼生在农家,17岁出嫁就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铁花。

这一段忘年之恋放在如今看来也得非议不断。

更何况胡铁花后曾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作为最小儿子的胡适,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能看出胡适幼年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虽然后来父亲去世给整个家庭蒙上了阴影,但胡适幼年的生活条件比一般家庭是要好的。

历史上许多名人俊秀都并非出自寒门,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张学良,又如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李大钊、陈独秀,家境虽然不至于都是高官巨贾,但至少也都是农夫山泉有点田,安分日子富富有余。

富足的物质、良好的教育也为他们日后成名创造了条件。

或许是少年丧父母亲便更加疼爱,胡适一生受母亲影响尤为深远。

四岁便缺失父爱的胡适一生温顺,将中庸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能看出跟幼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胡适名人传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1《名人传》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它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

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终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罗兰认为伟大艺术家是"团体力量"的表达者,是群众、各民族和人类巨大活力的表达者,因为他觉得"团体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和完全不为理智所理解的东西天才艺术家的伟大,包括所有天才的伟大,按照罗兰的看法,绝不在于他具有某种超人的、非凡的力量。

恰恰相反,一个杰出的人;尤其是一个天才,要比普通人更紧密地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齐,他了解生活的本质要比别人更深刻,他预感历史大变动的临近,要比别人早一些。

早在本世纪初,罗兰已经接近于对杰出人物的作用的这样一种理解,并且这种理解在他的传记特写中得到了体现。

随着他研究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生平的日益深入,尤其随着他为还没有写的其他几部传记收集的材料日益增多,他越来越清楚地感到那些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复杂,而他原先是打算把这些人物当作意志坚定和性格刚强的榜样来加以描述的。

这就妨碍了他把拟订好的丛书计划继续下去,可是这并没有动摇他对所选择的题材进行处理的美学立场。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胡适自传中的第一部分是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

胡适于1915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是胡适一生中非常重要和奠定基础的阶段。

他在这段时间里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思考甚深。

在自传中,胡适以幽默风趣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他在美国的求学岁月。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和矛盾,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局限性。

通过与美国学者的交流和争论,他深入地思考了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民主,回答了自己内心的疑问。

胡适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不仅为他后来的思想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后来的文化评论和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观察角度。

自传的第二部分是胡适回到中国后的思考和实践。

胡适回到中国后,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和文化运动,致力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提出了“民主革命”和“科学文化”的口号,呼吁人们摒弃封建传统,接受现代知识和科学精神。

胡适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和追随,他成为了一代人的楷模和榜样。

在自传中,胡适坦诚地反思了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动,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展示了一个成熟和自信的胡适。

阅读胡适的自传,我对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胡适的一生是坎坷而充满奋斗的,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于现代知识的追求,表现了他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追求。

他在自传中重申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以及他对于真理、自由和科学的坚定信念。

他追求智慧和真理,崇尚科学和知识,对于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积极向上、进取奋斗的榜样。

他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理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阅读胡适的自传,我也对现代思想和文化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

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一】《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昨天,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差不多先生传》。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二九三九,大数不走,差不多差不多”,别人都叫他“差不多先生”。

一次他的马车轮子坏了,邻居劝他修一下,他却不听,用一个棍子撑了一下完事,结果下午坐马车出门的时候,轮子掉了,把他摔成了重伤,还被马踩了一脚。

他的儿子去找医生,医生不在,只有一个牛医,差不多先生说:“牛医人医差不多差不多,都一样的。

”结果牛医并没让差不多先生的病好起来,反而更重了。

最后眼看差不多先生就要死了,他的老婆孩子都哭成了泪人,差不多先生却说:“别哭,别哭,死人比活人就是少一口气,其他的也差不多差不多。

”结果差不多先生病死了。

我们做事情应该严谨认真,不能什么事情都差不多差不多。

爸爸讲过一句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篇二】《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

书写不认真:“儿子”少写一横居然写成“儿了”,“0”写成“6”,“9”写成“4”;计算马虎:加号看成减号,加法算成减法……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无地自由——胡适传》读后感

《无地自由——胡适传》读后感

读《无地自由——胡适传》有感闲暇之余,读书为乐,捧读了《无地自由——胡适传》,我深深地为这个生活在不自由时代的自由学者所折服。

绩溪多俊才。

胡适生于徽州,自小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始露头角,却因新旧公学的矛盾,自我放纵,整夜打牌,连日大醉。

人的一生最可贵的不是永不堕落,而是堕落后的崛起。

胡适走出困境,远赴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开始研究实证主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1917年,胡适在陈独秀的力邀下加盟《新青年》,高举民主与自由的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浪潮,并发表了日后蜚声内外的《文学改良刍议》。

此外,胡适还积极宣扬使用白话文,挑战传统学术。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踌躇满志,大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遭到了传统儒家学者的围剿,黄侃、章太炎、梁漱溟等都站在胡适的对立面。

宋明理学影响在胡适的生活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胡适对母亲的至孝,无奈地接受包办婚姻,这对于浸染西方思想的胡适来说,是一件多滑稽的事,以致于他日后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国家政治之见,则从西方人。

因此,生活上胡适以传统儒家道德,严于律己;在学术与政治上,崇尚于欧美,宣扬个人主义与自由人格,并认为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政治是短暂的,文化才是永恒的。

学术上游刃有余的胡适,在政治的道路却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他一度幻想要以政治为手段,来推广自己的自由主义,却不想成为蒋介石获得舆论支持的工具。

为了救国,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为中国抗日募集资金。

而后,蒋介石曾邀请其担任总统府资政、行政院院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务,胡适都一一婉拒。

他竟然参加了总统选举,殊不知政治的道理充满荆棘,他晚年时认为自己走了搞政治这条歧路,学术与政治应该是独立的。

1962年,胡适病逝于台湾。

生前备受争议的他,死后享尽哀荣,10万人在街边守候伫立,送别一代自由主义大师。

或许这是对一个毕生皆尽心血推崇“民主自由”的独立公民至上的崇敬。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读后感《胡适传》读后感。

《胡适传》是一部以胡适为主角的传记,通过对胡适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这部传记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生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启示。

在读完这部传记后,我深受启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现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动荡和变革,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对胡适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从他的成长经历到他的学术成就,再到他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都展现了他的多面性和卓越才华。

在读完这部传记后,我对胡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人,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和现代化的道路,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

他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他的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对中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教育领域,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人。

他在中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奋斗,他不畏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的伟大和他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他的追求真理和进步的精神,对我们这个时代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需要像胡适一样,不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胡适传》,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胡适传记读后感

胡适传记读后感

胡适传记读后感读胡适的传记,就像是跟着一个特别有趣又超级聪明的人在历史的长廊里溜达了一圈,那感觉,真是既新奇又长见识。

胡适这人啊,首先给我感觉就是个超级学霸。

他那学问做得,简直了。

从旧学的深厚功底到新学的敏锐接纳,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左手拿着传统学问的宝剑,右手耍着西方知识的大刀,在学术的江湖里耍得虎虎生风。

他倡导白话文运动的时候,我就想,这人真有胆量。

在那个大家都习惯了文言文的时代,他就像个叛逆的小子,站出来大喊:“咱们得说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话!”这白话文运动就像一场语言界的革命,把那些咬文嚼字的文言文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了下来,让文字变得亲民起来。

不过呢,胡适这人在生活里也有点小纠结。

他在感情上的那些事儿啊,就像一团乱麻。

一边是传统的婚姻观念,一边是新时代的爱情思想,他在这中间被拉扯得够呛。

他有原配夫人,那是遵循旧礼教的婚姻,可他又在外面遇到了心动的女子。

他既想做个新时代追求自由爱情的人,又不想背负违背传统道德的骂名,就在这两者之间左右为难。

就像一只小蚂蚁,左边是一块大糖块(新时代的爱情),右边是一座小土丘(传统道德),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才好。

而且啊,他在政治舞台上也是个很独特的存在。

他满怀着对民主自由的向往,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当时的政治格局。

可有时候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出。

他的那些理念在当时那个动荡混乱的社会里,就像在狂风暴雨中的小火苗,摇摇晃晃,想要照亮黑暗,却又被黑暗一次次冲击。

读完他的传记,我就觉得胡适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那个时代的各种模样。

从文化的变革到社会的动荡,从人们思想的挣扎到对未来的迷茫憧憬,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

他虽然不是那种完美无缺的大英雄,有着自己的困惑和无奈,但正因为这样,他才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地在历史中行走。

这传记读得我呀,就像吃了一道五味杂陈的菜,各种滋味在心头翻滚,对那个时代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篇)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5篇)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__《差不多先生传》。

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

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

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

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

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2《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__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

《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

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

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传记读后感1000字
胡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独立思考者和奋斗者。

他的思想观点独特,并在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胡适是中国现
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运用了近似口语的写作风格,清新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打破了以往文人墨客的繁琐和拘束。

胡适的散文文风独特,既有戏剧性的叙述,又有
深度的思考,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力量。

他的作品《我的母亲》、《后感》等成为中国现代
散文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改革和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对传
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教条主义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胡适主张把西方文化引进中国,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求创造出适应中国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

他倡导人民之间的平等和民主,尊重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为中
国近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理论武器。

同时,胡适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胡适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强调学生应该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德。

他反
对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教育方式,主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培养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胡适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当时的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胡适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也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胡适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畏强权和压力,为
中国的进步和民主奋斗。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和发言人。

胡适倡导人民之间的平等和民主,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政治体制,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
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适在传记中的形象给人一种非凡的魅力和勇气。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勇敢地面对
困难和挑战。

他的个性特点、思想品质和人生态度都令人钦佩和敬仰。

胡适对自己的学术
研究和社会事业都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执着追求,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去追求卓越和进步。

在读完《胡适传》后,我对胡适这位伟大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他的思想和精神
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胡适的思想和精神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启发力,他的学术贡献和社
会影响不仅在当时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通过阅读《胡适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也可以从中汲取
力量和智慧,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胡适传》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传记,通过对胡适一生的全面而生动的展示,让读
者对胡适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胡适的思想和精神具有非凡的
魅力和启发力,他的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去追求我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