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考研复习运动训练学--背诵版
成都体育学院考研复习体育基本理论--背诵

体育基本理论1、(03、04、07)体育:是人类为适应自然和社会,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自觉地改善自我身心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言之,体育地人类以自身运动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为或过程2、(10、11、12体育价值观: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关于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作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
3、(2012)体育理念: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或观念。
4、奥运精神: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5、(2012简答)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科学求实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
6、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
7、(06)科学体育观:是对体育的科学精神,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总称。
它是体育运动实践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健8、(03、04)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9、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使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的合称,其研究任务在于揭示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和一般规律。
10、体育形态:指体育实践的相对稳定形式或状态,又称体育形式。
11、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
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12、(09)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
13、(05、06、08)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利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
14、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的前提或初始阶段,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争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考察、测试和选拔过程。
成都体育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题及答案

成都体育学院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题及答案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一:简答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答案: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是指在特定的专项上通过训练夺得比赛胜利和创造优异成绩;,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因此只要有利于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交叉使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任何一个运动员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能力以及心智构成的,构成了竞技能力的整体性,然而各子能力之间互相促进和制约或者优势互补体现出整体和子能力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个特定时刻状态前后互相都是延续的,一段时间的延续会对竞技能力有所提高,一段时间的剪短也会对竞技能力产生制约;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必然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裂变性,外部对人体负荷会产生一个适应的过程没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应激性也会越强烈,竞技能力得到提高;负荷超出最大承受能力,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称为裂变性。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现代科技通过对运动员状态诊断,目标建立、计划制定的鞥到都直接干预到运动训练中,同时引导着运动训练朝着高科技化,准确化的方向发展。
2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答案: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训练目标全面集中地体现着专项竞技的需要,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专项的特异性,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
因此,对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特点做出正确分析,是选择适宜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依据竞技需要原则的要求,负荷内容和手段的选择是有不同专项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与运动员自身具体情况决定的。
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简答题总结

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简答题总结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竞技体育构成:竞技体育的特点: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训练目标包括: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原则: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体能训练的意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身体形态: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柔韧训练方法:柔韧训练基本练习: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历年考研真题-体育基本理论-运动训练学

2015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体育基础理论一、简答(三选二)1、如何理解体育的娱乐功能体育的娱乐功能的体现2、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的表现3、什么是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包括哪些方面二、判断1、某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辩论赛,“学校体育是否该为学生的体质负责”,请根据这个论点分别给正反方写论据,并解释2、有人认为现代体育全球化就是体育西方化,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一必做,二三选做其一)1、运动竞赛的社会效益的体现(45)2、谈谈你对“现代奥运会在净化自身中发展”的理解3、如何认识“举国体制”(35)运动生理学一、简答(各20)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2、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结构功能特点3、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相同点和不同4、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二、论述(各35)1、用5种生理指标判断机能状态并说明其生理学意义2、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的特点。
运动训练学一、论述题1、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2、项群训练技能主导难美类的训练特征3、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间歇训练法的含义,特征及应用5、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在训练中运用“以赛带练”和“以赛代练”2014年成都体院研究生考试真题体育教程基本理论一、判断错误的改正1、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受地域···的影响所以在人脑中的体育概念不可能统一2、体育形态的多样性和体育发展的地域性·特征,所以体育有时候出现无序性杂乱无章是正常现象3、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4、我国著名的“乒乓外交”说明体育的本质是政治性5、·····二、名词解释1.体育手段2.体育精神3.体育形态三、简答(四选三)1、2、简述竞技体育的特征3、简述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4、简述国际体育的发展趋势四、论述(1为必选,2题中选做一题)1.南非去世的总理**曾说过:“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2A.谈谈你对人们提出的“教体结合”“体教结合”两种说法的看法(记不清了题意就是这个)2B.谈谈我国“举国体制”所取得成就和历史局限性运动训练学(全是简答)1.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2.状态诊断与建立目标模型的意义3.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重复训练法训练时的安排特点5.战术训练方案的内容2013年成体考研试题(体育基础综合)(一)体育基本理论一.简述题(以下三题选做2题,每题30分,共60分。
成都体育学院2012-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题

成都体育学院2012-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试题2012年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一:简答题1技能主导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的训练特征2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3举例说明变换训练法的实际运用4简述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5说明为什么要制定多年训练计划二:论述1运动员初始状态的诊断及制定全年运动训练计划所要注意的要求2运用项群理论论述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体育的竞技格局,以及我国当前如何备战及其建议2013年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一:问答题(每题25分共75分)1请谈谈你对运动训练过程中“超量恢复”现象的理解2采用间歇训练法进行100米跑训练时表现出哪些训练学特点3结合专项拟定一份赛前训练周的周训练计划二:论述(第一题35分,第二题40分共75分。
)1结合一个运动项目谈谈该项目力量训练特点和主要训练方法2从伦敦奥运会成绩上看,我国有哪些潜优势项目,从训练学角度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提高优势项目的运动成绩2014年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一、简答:1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2分析运动员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3谈谈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5谈谈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015年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一、论述题1、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2、项群训练技能主导难美类的训练特征3、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间歇训练法的含义,特征及应用5、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在训练中运用“以赛带练”和“以赛代练2016年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一、简答: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2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3周期训练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4周训练课的不同要求和类型?5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关系?。
成都体育学院历年考研真题之运动训练学.问答题

问答题:1.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关系在负荷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的也就越快。
担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
这种劣变现象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迫使一名优秀运动员过早的结束运动寿命。
2.阐述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1)负荷强度发展爆发力训练的负荷强度依需要而定,有时以30%的强度负荷训练,有时不负重,反克服自身体重练习(2)负荷数量在安排重复次数与组数是,注意应以不降低速度为原则,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应注意并不是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越多越好。
重复次数与负荷强度关系密切。
负荷重量大,强度高,重复次数就要少,负荷重量笑,强度低,重复次数相对就多些,一般以1~5次为好。
组数不宜过多满意不减少每组重复次数,不降低每次练习速度为原则,不宜过多,发展爆发力训练,应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来完成每一次的重复练习。
(3)间歇时间应以保证运动员工作力完全恢复为原则,但也不宜过长,否则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明显下降,不利于下一组的训练。
具体的间歇时间与工作量大小、运动员恢复能力有关,一般来说,可安排1~3分钟或4~5分钟。
3.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⑴特长技术(特长越显著,风格越突出)⑵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一定气质类型适合于一定的技术风格)⑶种族特征(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种族特征对技术风格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4.阐述战术的分类⑴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①阵型战术②体力分配战术③参赛目的战术④心理战术⑵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①个人战术②小组战术③集体战术⑶按战术攻防性质分①进攻战术②防守战术③相持战术⑷按战术的普适性分①常用战术②特殊战术5.采用模拟训练法进行战术训练的一般程序和要求有哪些程序:明确被模拟对象,确定被模拟系统的边界,设置同态系统并进行相似分析,主练系统与同态系统一起练习。
考研运动训练学终极背诵版

考研运动训练学终极背诵版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到方面。
一、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05简)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
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1.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答: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
1、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2、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3、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成人,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4、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2.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1)运动训练是竞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无论从活动的时间,活动的容量,还是从人们投入的力度来看,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运动训练都是最主要的,理想的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眼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
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途径中,训练效应是运动员获得竞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只有通过长期、系统和科学的训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在负责多变的比赛中获得有一的运动成绩。
【精品文档】成体考研运动训练学真题.doc

【精品文档】CD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运动训练学》一、名词解释。
(5*4)1、运动技术2、学校体育3、运动训练4、体育教学过程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体能主导类项目可分为()()和()三个2、战术训练方法可分为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和()3、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1、运动成绩主要由对手情况和裁判员决定()2、成功的参加竞赛是与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3、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由当地经济发展的CD所决定()四、论述题1、简述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2、简述体育课的准备3、简述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20XX年CD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运动训练学》请将答案写在试题纸上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3、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4、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5、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运动训练原则包含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及适时恢复原则。
2、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可将其分为(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3、训练手段的一般分类可分为(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
4、技能主导类项群可分为(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等五个亚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3个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6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4公平性5集群性6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6大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01判)成功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8、现代运动训练的6特点:(03、10简述)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的目的:(05简述)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0、运动训练学的5任务:(05简述)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2002简述)简要叙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项群:(05)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竞技项目2大类:(01、02填空) P36表2-81、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表现难美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待:(2012论述)请从项群训练角度分析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将面临的竞技格局及对当前备战训练的提示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2002、2003)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竞技水平:(2005)是指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13、运动成绩的3个决定因素:(2001判断、2010论述) P66表3-1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道德业务水平)待:(2013论述)从伦敦奥运会的成绩来看,我国有哪些潜优势项目,从训练学的角度主要从哪些方面提高优势项目的运动成绩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程度。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2005简答)1、非衡特征:刘大庆和田麦久在1997年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特征是普遍存在的。
2、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是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3个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
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2大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待:(2012论述)运动员进行起始训练状态与建立训练目标的注意事项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
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9大训练原则:(2002填空)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科学3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训练学4要点:(2010简答)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科学2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训练学6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
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
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科学3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12简答)训练学3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
(2003简述)训练学2要点:A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B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4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P115、表4-7)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
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调整,并参加比赛需实现预期目标。
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
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2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5要点:(2004论述)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
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科学3基础:(02简答)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
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3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04选择)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
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2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
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3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
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科学2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
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2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待:(2013简答)谈谈你对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超量恢复现象的理解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3132、运动训练方法的4大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
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3、运动训练方法的5个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两大整体,8大具体)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5练习。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
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3个层面)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3要素)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7要素)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阶段)38、运动训练手段的4大分类:①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②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③动作结构(2002填空)(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p141表5-14、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39、模式训练法: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