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与诊断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心脏病变,其特点是心肌血供障碍而致心肌缺血,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中。

是中老年中常见的严重心脏病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三大要素。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决定着临床症状,冠脉轻度狭窄时(<50%)临床上可无心肌缺血表现,重度狭窄时(>50%~70%),可引起心肌缺血发生症状。

冠脉狭窄与闭塞最常累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较少发生于右冠状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病变可仅限于一支,也可同时多支受累。

冠心病的临床表明可多种多样,其临床分类也有多种,1979年WHO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将本病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5类。

本文主要介绍心绞痛。

心绞痛心绞痛为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耗氧平衡失调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胸骨后历时短暂的压榨样疼痛为其典型表现,每因劳累、精神刺激、寒冷及饱餐后诱发。

在祖国医学中属“真心痛”、“胸痹”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基本病因为冠状动脉主干及心外膜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或肥厚心肌不能获得足够的微循环血供,使心肌内积聚了过多的代谢产物或产生不正常的产物,刺激心脏内传入性交感神经末梢,及缺血性心肌的异常牵拉成为引起疼痛的机械性刺激因素。

2.病理 当冠状动脉的大分支发生高度狭窄时,狭窄部位的阻力即对血流起着重要的阻碍作用。

若在平时休息或一般活动状态下,其远端的微动脉几乎充分扩张,血流量尚能满足心肌的需要,但其储备力却较正常人大为减少。

若有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对降低动脉部位的阻力起着重要作用,但往往不足以产生充分的代偿作用。

当心脏负荷加重及所需的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如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即不能进一步相应地提高,以满足心肌的需要,于是出现暂时的血液供不应求,即心肌缺血、缺氧,并由此引起心绞痛发作。

冠心病的心脏病理解剖学特征

冠心病的心脏病理解剖学特征

冠心病的心脏病理解剖学特征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病理解剖学特征对于了解疾病的本质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心脏病理解剖学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一、冠心病的概述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所引起的心脏病,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是动脉壁斑块形成、破裂和血栓形成。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等多种病理类型,其共同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正是冠状动脉的异常变化。

二、冠状动脉的异常变化1. 动脉硬化: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血液的重要血管,而冠心病的特征之一就是冠状动脉的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指血管壁的脂质斑块和纤维化斑块的沉积,导致血管壁的增厚和硬化。

这种血管壁的异常变化阻碍了血液的正常流动,导致心肌缺血和供血不足。

2. 斑块形成:斑块是指冠状动脉内壁的一种异常沉积物,由胆固醇、脂质和钙等物质组成。

斑块形成是冠心病发展的重要环节,斑块的存在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形成阻塞了冠状动脉,将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3. 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的斑块形成经常伴随着动脉狭窄。

动脉狭窄是指冠状动脉的腔径变窄,血液流经冠状动脉时受到阻力。

动脉狭窄严重时,会导致血液在冠状动脉中的流速降低,不能满足心肌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三、心肌的病理变化1. 心肌缺血和坏死: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冠状动脉的狭窄和血栓形成。

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严重时可以导致心肌坏死。

心肌缺血和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后果,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2. 心肌纤维化:冠心病长期存在时,心肌细胞的缺血和坏死会引发纤维化反应,导致心肌纤维组织增生。

心肌纤维化会使心肌失去原有的弹性和收缩功能,严重影响心脏的有效收缩,导致心功能下降。

3.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其特征是冠状动脉的完全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区的形成。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死亡不可逆转,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且患者的生命也受到威胁。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疗进展(1)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疗进展(1)
重要意义¨J。
1.2.4
MSCT以斑块密度的CT值测量为基础对斑块成分
进行分析,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可用于冠 状动脉狭窄的定每评价和介入治疗的筛选。64排MS('T作为 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评估冠脉临界病变和判 断冠脉斑块性质,其诊断冠脉临界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 性均很高,可为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诊断方式之一[9川。 1.2.5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粥样斑块的局部炎症反 应和全身炎症可以增加冠心病的发生,而hs—CRP是参与炎症 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时相反应的主要蛋白。hs—CRP水平在预测 具有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及心血管意外事件方面具 有一定价值u13。 诊断临界病变的方法还很多,心电网、平板运动试验、心脏 彩超等可以判断心肌缺血情况等[1“,也是判断临界病变患者的 一种手段,均是综合评价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依据。 2西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干预与治疗 2.1介入治疗 一般情况下决定冠脉临界病变是否需要进行 介入治疗,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综合考虑:①临床症状严重程 度;对于稳定型心绞痛的冠脉临界病变,冠脉储备能力较低,存
276—277.
[12]闻捷,刘鸣,向黎明,等.平板运动试验对确定冠脉临界病变治疗 方案的指导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3);293. [13]王敏.王晓军.冠状动脉涂层支架临床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t 程与临床,2004,8(2):117—120. [14]张连鹏.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在明显的与运动有关的胸痛,应该考虑介入治疗;对于不稳定型 心绞痛的冠脉临界病变,也应考虑介人治疗;对于心肌梗死急性
冠脉临界病变是冠心病的一个特定阶段,其生理、病理同冠 心病一致。临床上对其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整体评估和辅助检查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和建议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和建议

TTDE +++ +++ +++ +++ —

+
MCE ++
++
++ ++
+
+
+
SPECT ++
++
++ ++ ++


PET —

±
+
++
+++
+++
CMR ++
++
++ +++ ++
++
++
CAG
+
+
± ++ ++
+

IMR ±
±
±±
+
+++
++
ICD ±
±
±—
+
+++
+++
(—)=差;(+)=足够;(++)=好;(+++)=非常好
CMVD: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 CMD: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MVD的流行病学
目前尚无大样本人群CMVD发生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 既往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

冠心病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类

冠心病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类

冠心病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类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脏疾病。

冠心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类对于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冠心病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类进行探讨。

一、冠心病的病理类型1. 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也是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

它是指动脉管腔内发生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并伴有钙化、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

2. 冠状动脉痉挛性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冠状动脉发生异常收缩,导致血流量减少或中断,从而引发心肌缺血。

这种病理类型常发生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情况下,主要与冠状动脉的兴奋-收缩不平衡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

病人常在休息状态下发生剧烈胸痛,具有明显的夜间发作倾向。

3. 冠状动脉栓塞性冠心病冠状动脉栓塞性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内发生栓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并引发心肌梗死。

这种病理类型通常与冠状动脉内斑块的破裂、溃疡、血栓形成或动脉内膜撕裂等情况有关。

病人常突然出现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症状,且疼痛剧烈持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

二、冠心病的临床分类1. 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又称劳力性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它是指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在劳力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或胸闷,休息后症状可得到缓解。

病程相对稳定,病情轻重取决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供血状态。

2. 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在短时间内加重或发生变化,表现为胸痛加重、发作频繁、发作时间延长等情况。

此类型心绞痛的特点是病情不稳定,容易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3.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常由冠状动脉栓塞导致。

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胸痛、持续不缓解,伴有明显的心肌功能损伤和心电图改变。

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及分析

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及分析

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及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根据数据显示,冠心病是导致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冠心病的定义与发病机制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脏病症群。

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血管壁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斑块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二、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冠心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斑块主要由脂质积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等组成。

这些斑块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流减少,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2. 心肌细胞损伤与坏死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还包括心肌细胞损伤与坏死。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氧导致能量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

心肌细胞损伤与坏死是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3. 纤维化与瘢痕形成冠心病的进展还会引发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在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基础上,纤维组织增生供应了一种替代性修复机制,但也会导致心肌组织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这些纤维化和瘢痕对心肌收缩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三、冠心病的病理分析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病理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1. 病灶程度评估通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程度和病变范围,可以评估冠心病的病灶程度。

根据斑块的大小、形态和血管腔的狭窄程度等指标,可以判断冠状动脉血流是否受到明显影响,进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手术等治疗措施。

2. 心肌损伤评估通过观察心肌组织的坏死面积和瘢痕形成程度,可以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这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并指导后续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措施。

3. 预后评估根据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可以预测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

冠心病的病理诊断与分型

冠心病的病理诊断与分型

冠心病的病理诊断与分型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冠状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血管腔狭窄。

准确的病理诊断与分型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冠心病的病理诊断与分型展开探讨。

一、病理诊断在病理学检查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冠心病的病理诊断。

1.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冠心病病理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心脏冠状动脉取材,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动脉壁的结构变化,可以明确冠心病的存在与程度。

其中,冠状动脉内膜增厚、鳞状上皮细胞增生以及血管壁斑块形成是典型的病理特征。

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通过特定抗体与组织中靶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显示出分子的分布与表达情况的方法。

在冠心病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斑块,并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与易碎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通过检测特定基因或蛋白质的变化,来了解冠心病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预后因素。

例如,检测一氧化氮合酶等基因表达的变化,可以判断冠心病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

二、病理分型根据冠心病的病理变化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1. 稳定型冠心病(SAP)稳定型冠心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供血不足,表现为心绞痛发作。

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以将稳定型冠心病进一步分为单纯性斑块狭窄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2. 不稳定型冠心病(UAP)不稳定型冠心病是一种进展迅速且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类型。

其特点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易破裂并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阻塞。

根据病变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可以将不稳定型冠心病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不稳定型。

3. 冠心病并发症冠心病还可以伴随多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衰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往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总结:冠心病的病理诊断与分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女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_陈韵岱

女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_陈韵岱

文献标识码: A
冠心病已成为全球女性的头号杀手。男性冠心病 患者多表现为心外膜下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脏病,女性 冠心病患者更可能是由微血管病变引起的。WISE 研 究结果发现 60% 因胸痛或无创检查发现有缺血证据 的女性患者不存在影响血流的冠状动脉阻塞( 至少有 ≥1 条主支存在≥50% 狭窄) 。将近 50% 无冠状动脉 阻塞性胸痛的女性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 碍( MCD) 。MCD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Reis 等将 MCD 定义为 < 100 ~ 200 μm 的冠状动脉阻力血 管的功能障碍。Beltrame 等将 MCD 定义为冠状动脉 微血管阻力( MVR) 异常。传统的对 MCD 的定义为最 大充血刺激( 如腺苷) 下,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 2. 5 倍,这是无阻塞性冠心病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CFR) 的最低值。该类患者常年因反复胸痛发作导致入院次 数明显增多且多次进行心导管手术。女性冠状动脉微 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指导合理的治疗,改善患 者的预后。 1 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点
2 女性微血管病变的评估 1973 年 Kemp 首次提出了“CSX”的概念,将具有
劳力型心绞痛症状及安静时异常心电图改变,运动试 验阳性,而造影证明冠状动脉并无异常的病征 称 为 CSX,患者多为女性,数量是男性患者的 5 倍。目前认 为 MCD 是造成无冠状动脉阻塞性冠心病女性出现心 肌缺血症状和体征的关键机制。但现有的心血管影像 学技术还无法显示出 < 500 μm 的小血管。因此,对于 无冠状动脉阻塞性胸痛的女性,只能通过测量冠状动 脉血流( CBF) 和 CFR 来间接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 能。
性胸痛的女性表现为微血管功能异常。 1. 1 病因、发病机制 1. 1. 1 结构改变: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血管再通后 的微栓塞造成的微循环管腔阻塞; 浸润性心脏疾病造 成的微血管壁渗透性增高; 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引起 的微血管重塑; 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导致的血管 稀疏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均能破坏微血管结构,引起微 血管功能障碍。在绝经后妇女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小血管的斑 块负荷比男性更重,更易造成微血管功能障碍。 1. 1. 2 功能改变: 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内 皮功能障碍; 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导致的平滑肌细胞 功能障碍和冠状动脉再通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均能引 起微血管功能障碍。女性怀孕相关的高血压、代谢紊 乱也会造成内皮功能紊乱,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1. 1. 3 血管外因素: 由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 导致的壁外压迫和主动脉瓣狭窄导致的舒张期灌注时 间的减少是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血管外因素。 1. 2 病理生理学特点

冠心病的超声诊断

冠心病的超声诊断
2.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具有心肌缺血的相对特 异性且出现时间较早。
3.二维超声心电图是评价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的理想方法。
随着负荷的增加,缺血反应时间变化顺序为: 灌注异常→代谢异常→舒张功能异常→局部
室壁运动异常→心电图改变→胸痛
负荷超声心电图的敏感性在理论上应高于心 电图运动试验。
心肌梗死并发症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①局部心室壁运动异常(运 动减弱、不运动、矛盾运动)伴不协调。②室壁 收缩期增厚率异常。③正常心肌代偿性运动幅度 增强。
陈旧性心肌梗死:①局部室壁运动减弱或不 运动伴运动不协调。②局部室壁收缩期增厚率下 降。③局部室壁变薄,回声明显增强。
【临床价值】
(1)前降支 主要分支:左圆锥动脉、右室前支、左室前支、
前中隔动脉及对角支
主要供应: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及前外侧壁、室 间隔前2/3~3/4,希氏束及左、右束的营养。
(2)旋支 主要分支:左室前支、缘支、左房支、左室后支
主要供应:左室前壁、左室高侧壁及后外侧壁、 左心房及窦房结。 Nhomakorabea动脉
静脉
二、室壁节段与冠脉供血关系
收缩减弱;其邻近心肌出现节段性运动异 常。 3.多普勒超声探及二尖瓣收缩期反流征象。
五、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一)病理生理 1.此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少见而严重的并发
症之一。 2.可导致重度的二尖瓣反流及血流动力学失
调,常引起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而 致命。
(二)超声表现
1.二尖瓣前叶或后叶呈连枷样运动;瓣尖收 缩期甩向左心房,舒张期甩向左心室。
左心室腔外有一无回声的囊腔,左心室壁 连续性中断,并形成一狭道,无回声囊腔 与左心室腔借此狭道相交通。

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治疗方法的创新
针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创新,药物治疗、介入 治疗、外科手术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有效降低了患者 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精准医疗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我们将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和基因变异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 ,实现个体化诊断和治疗。
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应用
教会患者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如 深呼吸、冥想等,帮助他们缓解 焦虑和抑郁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研究成果回顾
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通过大量研究,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理 生理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症等过 程。
诊断技术的进展
近年来,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如高 分辨率CT、MRI、血管内超声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诊断 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指导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患 者的休息和康复。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指导家属为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 ,控制盐、脂肪和糖的摄入量。
运动锻炼
指导家属监督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
可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 、形态和位置,但对冠状 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有限 。
超声心动图
可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及 血流情况,对诊断冠心病 有一定帮助。
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 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 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功能性检查
心电图
可记录心脏电活动,对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等病变有重要诊断价
发病机制
CA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其中,内皮 损伤、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炎症反应和氧 化应激等是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有时又称冠状动脉病(CAD)或缺血性心脏病(IHD),系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易患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吸烟、糖尿病、长期紧张、缺乏锻炼及遗传因素等。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一般可分为六型。

1.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图、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有关的主观症状。

2.心绞痛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3.心肌梗死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阻塞、微血栓形成、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4.缺血性心肌病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逐渐纤维化,称为心肌纤维化或心肌硬化。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或)心律失常。

5.猝死突发心脏停搏而死亡,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电解质失衡及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所致。

6.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冠心病的唯一症状。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冠心病,多指1、4型,最为常见,经有效治疗后,多可稳定。

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痉挛性变化、血流突然减少,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发病前,可能没有冠心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改变,心脏功能检查可能完全"正常"。

一旦发生过,应按冠心病诊治。

(一)心绞痛【诊断提示】1.临床表现(1)疼痛部位:在胸骨中上段(相当两侧乳房的水平线),为内里痛,而不是表皮痛。

疼痛为一片,而不是一点。

(2)疼痛的性质:为憋闷感、压榨感、紧缩感等异常感觉,少数表现为刺痛感和割痛感。

疼痛剧烈,多伴出汗,难以忍受。

(3)发作诱因:常见的诱因为劳累,发作于劳累当时,而不是劳累过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表现与治疗策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表现与治疗策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表现与治疗策略引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表现和常用的治疗策略。

1. 病理表现1.1. 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表现为内膜下脂质沉积。

这些脂质主要由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单核细胞组成。

脂质沉积相对较均匀,并逐渐扩展到冠状动脉内膜中层。

1.2. 斑块形成随着脂质沉积的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内膜下的斑块开始形成。

斑块主要由脂质核和纤维帽组成。

脂质核富含胆固醇酯,容易破裂并引发心肌梗死。

纤维帽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构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3. 血管狭窄与闭塞随着斑块的进一步发展,冠状动脉的管腔会逐渐狭窄,并最终导致血管闭塞。

狭窄和闭塞程度的严重程度决定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

2. 治疗策略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疗策略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血压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血小板聚集和控制血压,进而减缓疾病的进展。

2.2. 血运重建血运重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治疗手段,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

这些手术可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缓解心肌缺血,减轻症状。

2.3. 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

这些改变可以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并帮助控制疾病的进展。

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

了解其病理表现及治疗策略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药物治疗、血运重建和改变生活方式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定义和病理学基础(一)定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elerotic heart disease),有时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或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

指由于冠状动脉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变过程冠心病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血流减慢、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有3种基本的病理改变:脂肪条纹形成;纤维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变形、血流缓慢,是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和各种临床症状的最主要原因;进展性斑块形成,大量的脂质聚集、逐渐坏死、崩解,并引起结缔组织的增生和炎症,发生钙化,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完全性闭塞。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患者从青少年起即开始有血管壁的脂肪条纹形成,至40岁左右病变的血管逐渐明显变窄,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并可能发生出血、溃疡、血栓等改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猝死等。

二、流行病学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资料表明,每年死亡的4000余万例(发达国家1200余万,发展中国家2800余万)中有1000多万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占1/2。

三、膳食营养因素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超重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甘油三酯(TG)升高、载脂蛋白(a)水平增加等。

其中许多可以通过膳食和生活方式来调控,膳食营养因素无论是在冠心病的发病和防治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不同,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一般可分为5 型:1.隐匿型此型患者无临床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或有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改变。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

然而,除了冠状动脉病变,还有一种被忽视的病理改变,即冠心病微血管病变。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指的是冠状动脉粗细正常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其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要准确诊断冠心病微血管病变并不容易,因为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的冠心病有差异。

一般来说,冠状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和心悸等症状,而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症状可能更为隐匿,如乏力、胸闷等。

因此,除了临床表现,还需要借助一些诊断手段来明确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存在。

目前,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判断心肌缺血的存在。

在冠心病微血管病变中,心电图常常呈现无特异性的改变,甚至可能完全正常。

因此,单纯依靠心电图往往难以明确诊断。

超声心动图是另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它可以通过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判断心肌缺血。

然而,超声心动图对于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较为局限,超声心动图往往无法准确显示微小的局部供血不足。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则是一种比较敏感的诊断方法,它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来观察心肌的血液供应情况。

在冠心病微血管病变中,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心肌的局部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确诊冠心病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来观察血管的情况。

然而,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并不理想。

由于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血管病变并不明显,冠状动脉造影常常难以准确显示。

除了上述诊断手段外,一些新兴的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

例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对冠状动脉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从而更准确地观察血管的变化;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血流速度的变化,以评估微血管的功能状态。

CT冠脉成像技术及诊断

CT冠脉成像技术及诊断

64排CT在心脏病变检查中的应用
一、冠脉左右优势的判断 二、冠脉斑块的诊断 三、对冠脉开口变异的诊断 四、对冠脉心肌桥的诊断 五、对血管变异的诊断 六、对冠状动脉瘤以及冠状动脉夹层的诊断 七、对心脏肿瘤的诊断 八、其他心脏疾病的诊断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

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检查 显示冠状动脉主要节段,远端和侧支 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杂志发表研究结果: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与诊断
冠状动脉解剖

心肌由冠状动脉供血,然后由冠状静脉回 流至右心房。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位 于主动脉瓣环上约7mm,相当于主动脉瓣 游离缘水平发出。冠状动脉开口可呈圆形、 卵圆形或狭小裂缝。左冠状动脉开口直径 约5~7mm,右冠状动脉开口约 1.5~3mm。有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 旋支可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开 口可能阙如,或开口于左冠窦内。


左冠状动脉 (LMA) 起自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甚短, 长约5~20mm,表面有少量脂肪组织覆 盖,走行于主肺动脉后方和左心耳之间, 不易显露。主干到达主肺动脉左侧时分成 两个主支:沿室间沟向下者称前降支;沿 左房室沟到达左室后壁者称回旋支。

前降支 (LAD) 前降支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 间沟下行至心尖部,多数经心尖切迹绕至 膈面,达后室间沟下1/3。沿途发出多条 主要分支。
狭窄程度 97%, 敏感性 值高 <50%、 >50%
79% 73%
>75%
80%
特异性
阴性预测价

症状不典型的可疑冠心病患者,如果CT检 查阴性,基本可以排除冠心病 没有冠心病症状的瓣膜病患者心外科换瓣 前,替代常规的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的影像诊断

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的影像诊断

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的影像诊断•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的主动脉窦。

•左窦--左冠状动脉。

•右窦--右冠状动脉。

•后窦--无冠状动脉发出。

起源CT 显示三个主动脉窦,左冠窦 L、右冠窦 R、无名窦 N主要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Left MainArtery(LM)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锐缘支Acute marginal branch(AM)•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PDA)•左室后支Posterior Lateral(PL)•圆锥支conus branch(CB)左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左回旋支LeftCircumflex(LCX)•钝缘支ObtuseMarginalbranches(OM)•左房支Leftauticularbranches(LA)•对角支diagonalbranches(D)•室间隔支septalbranches(S)•圆锥支conusbranch(CB)左冠状动脉Light coronary artery(LCA)左冠状动脉(LCA)•由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

•主要有两大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左冠状动脉供应左室、左房、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3/4的心肌。

左主干(LM)•左冠状动脉发出后至分支前称为左主干。

•其长度变异较大,多在0.6~1.0cm之间。

•走形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起始部之间。

•行至前室间沟时分为前降支和左回旋支,也可能在两者之间发出中间支。

中间支(RI)起源于左主干分叉部,行走于前降支与左旋支之间,供应左室游离壁的大分支血管,存在占37%~42.3%。

前降支()•左主干的延续,从左主干发出进入前室间沟,沿前室间沟走形,绕过心尖,终止于心脏的膈面。

•通常供应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的血液。

对角支()是LAD以锐角形式向左侧发出的较大动脉分支,分布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前外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与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
活质量。

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伴随着血管壁的异常,如内膜
增厚和斑块形成等。

然而,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与诊断并不简单,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估。

病理学是病理诊断的基础,通过对组织的形态和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病变的本质。

在冠状动脉病变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
血管壁的异常增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和缺血。

这种增厚主要发
生在动脉内膜层和中膜层,其中内膜增厚是病变最早出现的征象
之一。

内膜增厚是由于内皮细胞的异常再生和过度增生形成的,
同时也可能伴随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的聚积。

此外,
宏观上可见的斑块形成也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斑块
是由血管壁的细胞和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在动脉壁上构成,通常分
为黄色斑、纤维斑和复合性斑等。

其中黄色斑是最为常见,其主
要由胆固醇晶体、脂质单质和巨噬细胞等组成。

尽管病理分析可以揭示病变的本质,但是往往需要进行多种影
像学检查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

与传统诊断方式相比,现代医学
的影像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常见的影像学
诊断技术包括心电图、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和计算
机断层扫描等。

其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最常用的诊断技
术之一,其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在情况。

CT检查可
以通过组织对放射线的吸收程度来获取血管图像,从而准确地检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位置。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病变相关的影响因素。

其中,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病因。

高血压可以导致血压异常升高、动脉壁应力过大,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而高血脂会导致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内聚积,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流减少。

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总之,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与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估。

病理分析可以揭示病变的本质,而影像学检查则是一个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病因,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认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