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表现
目的:通过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特征,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并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56例,通过对CT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共有65例病灶,病灶位于右肾上腺34枚,左侧肾上腺21例,双侧肾上腺10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35例,病灶平均直径为3.5cm,以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居多,瘤体内坏死16枚,无坏死9枚,瘤体内钙化7枚,恶性嗜铬细胞瘤21例共22枚,平均直径7.9 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11枚,不规则形10枚,瘤体均发生坏死及包膜浸润,不同程度瘤体内钙化,平扫均可见低密度区,瘤体包膜完整且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瘤体强化持续但较动脉期略有减退,所有瘤体均可见1条或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有特异性表现,通过对肾上腺区瘤体的大小、形态、坏死、周围浸润及转移情况进行CT扫面分析,能够精确定位并准确诊断疾病。
标签: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影像学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嗜铬组织肿瘤,主要发生在肾上腺,其次多发于交感神经节和旁交感神經节,一种由嗜铬细胞组成并且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肿瘤[1],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目前最佳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肿瘤[2],因此对该病的早期准确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CT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确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最佳的方式,本研究通过总结在我院接受病理学证实的病例,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旨在为临床科学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通过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为27-78岁,平均年龄为54.21岁,患者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多汗、胸闷。
1.2方法
通过TOSHIBA Aquillion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所选病例进行扫描分析,具体参数设置为:电源电压120 kV,电流199 mA,进床速度为3.5 mm/s,螺距为1,扫描范围T11椎体上缘至L2椎体下缘,层厚为3 mm,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必乐或欧乃派克)80-100 ml,注射速度3 ml/s,延迟23-27 s后行动脉期扫描,60-80 s行静脉期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时如发现肾上腺区肿块直径大于5 cm时,应再进行1 mm薄层重建,行冠状位及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肿块直径以
最大径为准,所有患者还应进行实验室检查。
2结果
56例患者中共有65例病灶,病灶位于右肾上腺34枚,左侧肾上腺21例,双侧肾上腺10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35例,病灶平均直径为2.9 cm,以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居多,瘤体内坏死16枚,无坏死9枚,瘤体内钙化7枚;恶性嗜铬细胞瘤21例共22枚,平均直径6.9 cm,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11枚,不规则形10枚。瘤体均发生坏死及包膜浸润,不同程度瘤体内钙化,平扫均可见低密度区,瘤体包膜完整且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瘤体强化持续但较动脉期略有减退,所有瘤体均可见血管内有瘤栓形成,肿瘤实体部分表现为单环或多环状强化,门脉期较动脉期进一步强化,低密度坏死严重,囊变区未见明显强化。不典型患者有37例CT影像表现为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可见更低密度灶,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周围组织器官受压但程度不同,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较少,典型患者19例患者CT扫描差异不显著,仅在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迅速呈中至重度强化,静脉期略有下降。
3讨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和副神经节,多发于肾上腺,有时也可在腹膜后、纵隔内等处发生[3],嗜铬细胞瘤以圆形或卵圆形居多,病变大小不一,病灶直径一般在2 cm-7 cm左右,瘤体边缘清晰、切面呈黄棕色居多,切面常见出血、坏死或囊性病变[4]。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主要病理区别表现在恶性肿瘤血管内瘤栓形成、包膜浸润破坏和远处转移[5],本研究中病例CT显示恶性肿瘤直径大于良性肿瘤且有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现,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典型表现为肿瘤边界清晰、较小肿瘤呈分叶状,中等大小肿瘤容易变性,密度多不均匀,钙化、囊变、出血和坏死在CT中表现明显[6],平扫均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近,延迟扫描CT值下降较慢,且持续时间较长,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若肿瘤较大、中心坏死、液化,增强后周边明显强化且内腔不规则,肿瘤明显强化和囊性变为嗜铬细胞瘤的特征之一。本研究通过对5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影响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区、瘤体坏死包膜浸润、包膜完整且边缘清晰,在临床诊断上应用CT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能极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石国儿, 李峰.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MRI特征及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09): 1638-1640.
[2]赵勤余, 韩志江, 陈克敏. 肾上腺皮质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 放射学实践, 2012, 27: 275-278.
[3]李胜, 邹文远, 石思李, 等. CT对肾损伤的诊断价值[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09); 1616-1819.
[4]杨东益, 罗建光, 刘顾岗, 等. 肾上腺髓质增生和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19例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5): 285-287.
[5]郑敏文, 宦怡, 葛雅丽. 特殊类型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2): 88-90.
[6]孙树范, 赵红星. 螺旋CT诊断肾上腺肿瘤[J]. 浙江临床医学, 2004, 6(9): 81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