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研究一

合集下载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女性作家,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凄,由此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体现出清晰且浓重的悲剧意识,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相互间的悲剧冲突,还阐释了该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最后进一步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命运悲剧意识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被称作“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由她创作的小说,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区上海、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时代风情,还凭借她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命运悲剧性的深沉领悟,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她的作品所特有的悲剧美。

a孤独、苍凉是张爱玲生活中最大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概述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但她终其一生却是孤独的、悲凉的。

风流演绎的激情岁月与寂寥相伴,让这位女作者在平凡的世界里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张爱玲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与胡兰成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三年婚姻生活最终以胡兰成的移情别恋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打击和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态度。

而后张爱玲与赖雅结婚,原本她以为这次婚姻可为她带来幸福,怎知事与愿违,这只不过是她另一个不幸生活的开始,赖雅病入膏肓,并撒手人寰,而张爱玲也以这种方式被“抛弃”,最终让她独自凄凉地客死他乡。

b张爱玲的一生,体现出无尽的悲剧意味。

悲剧意识指的是人历经对悲凉处境的透彻思考所产生的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感悟。

有着悲剧意识的人,通常更能透析人生,更能认清生命的真谛。

张爱玲便凭借自身的真情实感对那个年代进行了深切感悟,所以,在她的认知下那个年代是处处流露着悲剧的。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环境的原因张爱玲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她从小便过着凄凉、孤寂的生活。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 对其作品的研究最早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的 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心理、哲学等角度更深入研究张爱玲的作品。迄今为止从语言学角度对这样一位名家的语言风格进行的探索还很匮乏仅见一些零星的、片面的研究 对其语言风格作一总体性、综合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本文就是以张爱玲的小说语言为研究对象试图 从语言学的视角全面、综合地探讨其语言成就——这应该是一个值得独立研究、也可以独立研究的角度。本文所做的分析和研究是在语言学的背景中进行的所采用的主要是语言学常用的归纳、分析、描写等方法也尽力寻求解释。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共六章。第一章简单梳理了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概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脉络 第二章关注的是张爱玲小说语言的总体风貌即古今容蓄、中西合璧的语言风格。 第三到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从选词炼句的角度挖掘小说展现出来的独特风貌第三章研究其选词对“声’’、“色”的注重分析了小说通过精心选词、运用各种语言手段造成的音乐性以及小说中多姿多彩的颜色词的结构、语义特点第四章以修辞学及文化语言学知识来分析张小说中大量存在的、独具特色的比喻第五章则运用幽默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对张小说富于情趣性的幽默语言进行研究。第六章是结语是对整项研究的一个总结。总的来说本论文所做的工作是试图较全面地研究、总结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成就以推动作家个性语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言风格学理论并对文学研究起辅助作用。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古今、中西合璧的语言风格音乐性色彩感比喻幽默艺术’苫’’’也’’私’’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丞鎏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妁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1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被誉为“张爱玲体”,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中,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形态、语言表现和语言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语言形态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形态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基础。

张爱玲擅长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刻画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描绘优美、细腻的景物和场景。

例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恍若隔世的章回体结构、句式分明的长句、直白精炼的短语和富有韵律感的词组,让小说的故事跳跃性强,展现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艺术手法独特的朗诵式叙述、长长的“粤式句号”和平凡的生活琐碎,构建出一个时代的再现,展示了小说语言的深厚内涵。

语言表现除了语言形态上的独特魅力,张爱玲小说还通过语言的细微表现,刻画出人物的优美内心及情感世界。

她在小说中运用语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反复出现的重复,熟语、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为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文章从一桩明显的婚姻因素入手,接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榜样、小气、自虐等人性的刻画,张爱玲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不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为人物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鲜活的语言表现。

语言内涵作为语言的运用者,张爱玲小说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在语言运用中丰富的内涵。

她往往运用极富诗意的语言表现出孤独、无望、痛苦等内在情感,深切表达了人的精神承受力和生命气息。

她的语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现代主义的思想,让小说构思和人物刻画更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

例如,《秧歌》中,作者通过讲述扑朔迷离的军阀混战时代,表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民间文化的厚重性,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这在上海文学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白流苏、范柳原等角色的细腻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

这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方式,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也展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上海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她通过对上海的建筑、街景、饮食等方面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上海。

这种对上海的描绘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还体现了海派文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具有娱乐性。

这种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上海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体现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等方式,张爱玲将海派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海派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40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从50年代之后三十年间在大陆销声匿迹,不现于任何文学史著述,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受到专业阅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1]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

夏志清的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把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使她的小说得以进入文学史的殿堂。

在谈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成就时,夏志清认为:“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泡特(Katherine Anne Por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 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2]夏志清的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大陆出版,在大陆文学界掀起“读张”热潮,张爱玲正式进入文学史家和研究生论文的视野。

1984年,钱理群与温儒敏、吴福辉等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3]中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指出张爱玲小说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色彩”,展现了“洋化”环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灵”和人们千疮百孔的“精神创伤”,这是首次将张爱玲写入大陆文学史,从此一些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史课程也有了张爱玲的位子。

80年代初期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的窗口》,都用“比较”的视角考察了张爱玲小说在题材、手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肯定了张爱玲的文学成就。

80年代中期,评论张爱玲小说手法的特异,多以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为切入点。

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芃子和董仲年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等在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语言和风格分析的同时还指出张爱玲揭示了十里洋场的阴暗面,指出其“反封建”的价值及其对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宋家宏的《一级一级的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触及到了张爱玲小说深层的人性内涵,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反映现实”的角度去肯定其价值,对她的现代性创作特征分析有了新的突破。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心理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锁记》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文学价值,旨在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概述《金锁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所呈现出的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接着,本文将从主题入手,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如何在这种压迫下挣扎、反抗和寻求自我救赎。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其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剖析,揭示出张爱玲如何通过对曹七巧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本文还将关注《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分析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如内心独白、时空跳跃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本文也将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张爱玲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悲剧氛围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总结《金锁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通过对《金锁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二、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背景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与她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便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然而,随着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变迁,她亲身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另一方面,她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一)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一)

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一)随着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1956年移居美国,大陆的评论家忽视了她,大陆的新一代读者不知道她。

然而在台湾、海外,张爱玲一直受着读者的青睐和研究者的推崇。

80年代以来,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大陆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张爱玲热”,众多出版社争相推出她的作品,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关于她的传记也有了四部。

本文是对整整半个世纪的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情况的综述,其目的是为研究界提供一个简明的研究资料,并尝试性地探讨如何深化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40年代上海张爱玲的名字与她最初发表的作品一同被读者注意,一同为文坛重视。

她是上海某些杂志的座上客,《传奇》一出版,即有活跃文人参加的“《传奇》集评茶会”。

第一篇正式评论张爱玲创作成就的论文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傅雷。

他以“迅雨”为笔名,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长文〔①〕。

以翻译著称的傅雷,评论文字似不多见,但他以纯正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眼光,发现了张爱玲的独特价值。

傅雷开宗明义地指出,在时代的重压之下,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人们被怔住了。

他所做的工作,正是要说明这个奇迹之“奇”和何以会发生。

紧接着,傅雷从技巧与主义的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了一番检讨。

他说:“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

‘五四’以后,消耗了不少笔墨的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不成问题。

……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悉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件象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

”从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这一现代基本艺术的观念出发,他批评了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以及仅从文学的外部因素这一单一角度评判作品的缺陷。

傅雷立意的起点颇高,且具有针对性,还涉及到对新文学的整体评价问题。

或许,触动他写作此文的思绪的,正是他对某些作家忽视技巧的流弊的反感和对张爱玲惊人才华的欣赏。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被誉为“华语小说史上最伟大的
女作家”。

她的小说以其细腻而凄美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作品
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这份报告将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背景:介绍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包括她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以及与文学界的关系等。

同时,还将简要探讨张爱玲在当时文学背景下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2.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与风格: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如爱情与婚姻、女性命运、家庭纠葛、社会变迁等等。

同时,还将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点,如细腻的描写、幽默的语言、独特的叙事方式等。

3. 张爱玲小说的情感描写:重点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描写,探究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复杂情感的表达。

特别关注的点包括爱与恨的边界、痛苦与欢乐的并存以及人物形象的情感刻画。

4. 张爱玲小说的文化批判: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性别角色等。

同时,还将关注她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反思。

5. 张爱玲小说的影响与价值:讨论张爱玲小说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考察其对后续作家的启示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评价她作为作家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更全面地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揭示她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提供一些启示。

张爱玲小说意象群落研究——男性意象群落

张爱玲小说意象群落研究——男性意象群落
个 组 成 部 分 。按 我 们 的观 点 ,它 是 句 法 结 构或 者 文 体 层 面 的
单 位 研 究 张 爱 玲 小 说 意 象 , 尽 可 能 不 破 坏 意 象 存 小 说 中 的 “ 态环 境 ” ,保 持 其 自在 自为 的 状态 , 以免 忽 略 同一 意 象 生 在不 同文本 中 的差异 而 抹杀 其鲜 活性 、损 伤其 蕴 藉含 蓄 的艺术 魅 力 。 意象 群 落 的 构成 和 男 性 意象 群 落 是小 文 研 究 的重 点。
因 素 ,样 子 悲 剧 的产 生 正是 基 丁 这 个前 提 以及 他 性 格 中 的个 韧 抵 抗 (“ 驼 ” 的 含 义 就 在 “ 韧 ” 二 字 上 ) , 而 “ 骆 坚 三 人主 义 等 局 限 。 因此 ,祥 子 的 喧 落 有 力地 揭 露 了 旧社 会把 人
变成 鬼 的罪 行 。
会 革 命 , 劳 苦 大 众 做 了土 人 , 才 能 从根 本 上 挽 救 样 子 们 的
悲惨命运 。
祥 子 的 美 好愿 望 和 这 种愿 望 在 那 个 时代 不可 能 实 现之 间
形成 了强 烈 的 悲 剧冲 突 ,具 体 表现 为三 起 三 落 以及 最 终 被 旧
社会 所 吞 噬 。 其 中 , “ 起 ”表 明祥 子— — 关 的化 身 做 的坚 三
在 问样 美 的环 境 里 , 必定 会 造 就 一 个成 功 的样 子 。但 他 却 生 灭夫 的其 他 人 : 跑不
在那 个 丑 恶 又 悲 哀 的年 代 ,虽 然深 受其 害 ,却 无 力 反抗 。所
动 的老 人 、受 了伤 的小 孩 、 失 了业 的工 匠 、被 撤 差 的 巡警 、
同类意象在单篇或多篇作 品中反复 出现 ,达成某种关联 ,形成两大意象群落,即女性意象群 落和 男性意象群落。男 性意 象群落 中包含 太阳意象、 “ 梧桐 雨”意象和灯意象。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 男女争战 女性意象群 落 男性意象群落 太阳意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男性,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不可爱的,让人深恶痛绝,甚至是令人绝望的。

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总是用批判意识将男性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冷漠的一面冷酷而彻底地揭露出来。

本文将试从作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张爱玲代表作之一——《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及其成因。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创作的视角不再是以男性为中心,张爱玲是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关注社会,描摹世态人生,女性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体,男性退居到次要地位。

我们不妨看看这种独特的女性叙事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小说中,本该是一家之主的姜老太爷早已不在人世,姜家大少爷又一直未曾露面,可以视作虚拟存在,姜家二少爷又天生残疾,三少爷却又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于是完全统治姜家的便是有着绝对权威的姜老太太这样一个强势的女性,没有人敢件逆她的意志。

姜老太太一死,姜家就分崩离析了,姜家的少爷们没有一个能站出来支撑家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张爱玲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她反对男权主义。

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新女性,张爱玲从小就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和影响,她蔑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的男权文化,她的这种叙事方式是种反叛男权的女性叙事。

张爱玲当时所处男权主义的中国,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宰,国家和家庭的兴衰主要看的是男人的成就。

然而自从帝国主主义的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之后,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

在整个旧的社会体系濒临崩溃的时代背景下,从旧式大家庭中走向没落的男性已经丧失了以前辉煌荣耀的光环,懦弱无能却又虚伪自负,男性群体日渐衰落。

小说中可以代表男权势力的九老太爷可谓是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从小说中的描述来看,九老太爷是原本是有很高的声望与权威的。

主持姜家的分家大局时他独当一面而坐,说话前还要要咳嗽一声肃场,架势十足。

然而可悲的是小说中这样唯一一个男权代表的威严也被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给无情破坏了。

九老太爷被曹七巧气得吹胡子瞪眼,最终拍桌子踢椅子走人,丧失了宗法父权的传统尊严。

近年国内张爱玲小说研究述评

近年国内张爱玲小说研究述评

对 张 因素 ,因此从 分析 人物形 象人 手来 揭示 文 学作 品 亲抱有 这种看 法 呢? 此《 爱玲对母 亲形象 的阴 的文化 内蕴 和审美 特点 ,并进 一 步勘探 作者 创作 性 书写》一 文 的作者做 了一 些探 究 。一是 家庭 原
心理 的研究思 路受 到 了广 大研究 者 的重 视 。近几 因 。张爱玲 在风 雨飘摇 的没落家 庭 中既没 有领 略 也 相反 留 年对张 爱玲 的研究 ,有不少 文 章就是 从分 析人 物 到父 亲 的疼 爱 , 没有 品尝 过母亲 的温 馨 ,
世 纪 以来 , 着 “ 爱 玲 热 ” 东 风 , 加 趋 于 理 价 值 ; 种思 路具 有 “ 借 张 的 更 这 人木 三分 ” 的研究 效 果 , 操作
因此颇受 研究 者 的青 睐。 这一 但 性 、冷 静 的研究 界对 张 爱玲 小 说创 作 作 了进 一 步 起 来 也方便 顺手 , 的开掘 和拓展 。
得 一个 整体 性 的印象 ;二是 对 一些 重 点作 品 进行 成 果 , 管 中窥 豹” 以“ 的方式 来 审视 、 结 近几 年有 总
文本 细 读 ,从 而挖掘 出这些 单个 作 品所 包 含 的文 关 张 爱玲 小说 的研 究 状况 ,从 而 了解 目前 张 爱玲 化 内蕴 和所 具有 的艺 术魅 力 ,它追 求 的是 细 致 和 研 究所 达 到 的研究 程 度 ,并 揭 示研 究 中存 在 的一 深刻 , 够造 成一种 管 中窥豹 的研 究效 果 。 一种 能 第

8 — 9
西藏 民族 学 院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人 物 形 象方 面 的 开 掘
能 ,但在张爱玲笔下母亲这一形象却缺少这种本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

张爱玲先生的经典小说《金锁记》:探索女性主义视角一、简介《金锁记》是张爱玲先生的一部经典小说,出版于1943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探讨女性内心世界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作者如何展现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二、背景描绘1. 时代背景A.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在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对妇女权益的限制。

2. 小说背景A. 主要情节概述《金锁记》以宋庆龄夫人为原型,通过主人公江桦和吴奕谷之间的爱情故事,刻画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所遭受到的束缚与剥夺。

三、女性主义元素分析1. 具体呈现女性困境A. 婚姻与自由选择权小说中,女性角色受到传统社会观念的约束,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伴侣。

B. 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主人公江桦被家庭责任紧紧束缚,无法追求个人的事业和独立。

2. 女性意识觉醒A. 自省与对抗在小说中,江桦逐渐产生思考,并以坚决的态度开始为自己追求幸福而奋斗。

B. 自我认知与自尊重建通过个人经历和成长,在困境中获得自我认知和重新建立起自尊。

3. 对男性角色形象的反思A. 揭示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小说通过男性角色对待女性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现象。

B. 探索男性内心世界小说突出描写了男性心理以及他们在婚姻关系中所面临到的压力和困惑。

四、小说影响与意义1. 张爱玲对于女权运动的贡献张爱玲以其深入剖析女性内心、揭示社会现实的作品为女权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激发了更多人对妇女权益的关注。

2. 小说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金锁记》所揭示的女性困境问题仍然存在于当代社会,提醒人们要持续关注和努力改变这种现象,争取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五、结论通过对张爱玲先生的《金锁记》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深入探讨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推动妇女权益进步提供了启示。

张爱玲色戒赏析

张爱玲色戒赏析

张爱玲《色·戒》赏析■一篇写了二十多年的小说——《色˙戒》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以抗日时期为背景,一班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王佳芝扮成少妇,假装因香港沦陷搬到上海从商,施展美人计欲刺杀汉奸汪精卫属下的特务头子易先生。

王佳芝搬进易先生家中后,与易太太成为朋友,经两年精心铺排,她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宝店,由同谋下手刺杀对方。

但因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当杀手到达珠宝店外时,王佳芝的感情压过了理智,竟通知易先生逃跑。

而易先生虽然因王佳芝救了他一命而感动,但脱离险境后,他还是动了杀机,安排封锁珠宝店一带向王佳芝进行报复,女主角在结局中生死未卜,相信可让李安有很大发挥空间,而男主角易先生既好色又狠毒,会对救自己的女人动杀机,贯彻张爱玲小说中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主题。

《色·戒》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才发表。

构思到发表历经25年。

据蔡登山1[1]的材料印证,张爱玲写作《色·戒》消耗了整整25年。

1978年4月11日,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

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自序中说,《色·戒》是在1953年开始构思的。

1983年,皇冠版《惘然记》推出,张爱玲又在序中谈到《色·戒》、《相见欢》和《浮花浪蕊》:“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因此《色·戒》在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了二十五个寒暑。

而张爱玲提及“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也就意味着小说确有原型存在。

这部小说的蓝本是一个著名的故事。

美女中统情报人员郑苹如受命刺杀汉奸丁默村而暴露身份,被捕,一口咬定为情所困,雇凶杀人,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

一九四○年二月,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3枪,时年23岁。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象群落研究——月、花、饰物意象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象群落研究——月、花、饰物意象

t it.T ef s he e so h o oboa h rt retr n tec mmu i mot eetep ooy ei g .An h rn a sd a h o i t m n ̄ sl w r rttp ma e y h d te i y w su e stec mmo h tr a o nr eoi l c s i .T e p ooy e i g n t e n v l ss a e h u h t e t n f r ai n o e f r f u l y i g s E c ma eh d a u i u k l h r ttp ma e i h o e h p d tr g r so 1 wa o h a m t f h m o ai ma e . a h i g a nq e o t o q t
— —
月 、 、 物 意 象 花 饰
杜 丽琴
( 昆明学 院 人文学 院 , 云南 昆明 6 0 1 ) 52 4
摘要 : 张爱玲 围绕男女争战故事 中的女性 , 铺写 了月 、 、 花 饰物 、 色 、 颜 音响 、 戏曲 6组 意象 。意象 间彼此 关联 , 形 成了一个 类似生物群落的女性意象群落 。就前 3组意象而言 , 中多为原 型意象 , 其 反讽 是常用 的修 辞技 巧。原
型意象主要是通过改造物象 的形质进 入小说 , 意象都有 其独具 一格 的显 现方式 。张爱玲 借助原 型意 象反 每个 讽, 把对笔 下女性 的放任 、 、 、 容忍 宽爱 嘲讽等复杂态度隐藏在作 品中, 意蕴更 加丰富。 使其
关键词 : 张爱玲小说 ; 女性意象群落 ; 型意象 ; 原 反讽 ; ; ; 月 花 饰物
中图分类号 :27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 4— 69 2 1 )4—00 0 J0 .2 A 17 5 3 (0 1 0 16— 4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象群落研究——颜色、音响、戏曲意象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象群落研究——颜色、音响、戏曲意象
2 1 年 8月 01
第2 7卷 第 4期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n lo i oT a h r ’C l g o ra fSma e c es ol e e
Au . 01 g2 1 Vo . 7 No 4 I2 .
张 爱 玲小 说 女性 意 象群 落 研 究
— —
68
杜丽琴 : 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象群落研究
它 出现 , 们 的感 情就 有新 进展 , 红色 成 为情节 他 且 如 罗杰 眼 中的蓝 色 。绿 色是 薇龙 生 活 中某 种潜 在 威胁 的 象征 , 乎 无 处 不在 地 包 围着 她 。她 第一 几 眼看 到姑 妈梁 太 太 , 象最 深 的是 面 纱 上 蜘蛛 似 印 的绿 宝石 。蜘 蛛 与 死 亡或 是 陷入 某种 绝 境 相 关 , 张爱玲 就用 白蜘蛛形 容病 人膏 肓 的郑川嫦 。薇 龙 到客厅 时 , 见苍 绿 的仙 人 掌 有 如青 蛇 。 蜘蛛 善 结 网捕 虫 , 以盘缠 猎食 , 个意象 是薇 龙 面临 的威 蛇 两 胁 的强 化 和 形 象 化— —梁 太 太 的象 征 。小 会 客 室, 头裹 鹦鹉绿 包头 巾的姑 妈 “ 考察 ” 。辞别 姑 她
天使 , 白色墓碑 , 为作品定下基调。接着写川嫦 白
色 的 肩 膀 , 活 中 总 穿 蓝 色 衣 衫 的 她 显 得 更 白。 生
中秋夜 的微光 中, 男友章云藩甚至分不清她 的白
手 臂 和 白衣 服之 间 的界 线 。川 嫦 病 了 , 着 白褂 穿 子, 病得 时 问 长 了 , 脸像 白缎 子 。川嫦 将死 之前 想 最 后看 看 喧闹 的尘 世 , 在 仆 人 背 上 的她 像 一 只 伏 冷 而 白的大 蜘 蛛 。 白 色意 象 的 反 复 呈 现 , 年青 把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1、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1)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2)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2、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3、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1)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2)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浅析张爱玲小说有什么特点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大家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张爱玲小说苍凉的思想主题一丧失的家族亲情张爱玲对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活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通过丧失的家族亲情和虚幻的浪漫爱情,展现了个体面对命运变故的尴尬与无助,表达了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终极命运的形而上思考,这使她的小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苍凉感,即个体无法抗拒和驾驭的命运悲剧!在张爱玲小说中,家族亲人之间充斥着欺骗利用抛弃等,不存在纯粹的感情,个体生命被异化的亲情彻底否定,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感,而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则是异化的罪魁祸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了娘家,娘家人首先考虑的不是亲情,而是最实际的生活打算,当白流苏从夫家带来的财产被哥嫂挥霍一空之后,她所要维系亲情的筹码就没有了,娘家人视她为累赘和扫帚星,每个人都想把她赶出家门,白流苏的三哥认为,你生是他前夫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就连母亲也不肯替流苏说句公道话,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最终她变成了六亲无靠的人!白流苏的生存境遇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扭曲的人性冷漠的亲情,诠释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生存困境!《金锁记》中出身卑微的曹七巧嫁到姜家后受尽屈辱,没有尊严,没有地位,就连仆人也看不起她,当她十年媳妇熬成婆之后,就开始疯狂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她一时高兴起来就逼着女儿长安裹脚,使长安的脚不可能完全恢复原状;长安丢了床单,她就到学校大闹起来,使长安只能辍学在家;她还教唆长安抽烟,耽误女儿的婚姻大事;当长安爱上了童世舫之后,自顾自努力去戒烟,但曹七巧却不想让女儿有好的结局,故意让童世舫知道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姑娘是抽压片的,将长安的爱情扼杀于萌芽之中!《多少恨》中,虞家茵的父亲虞老太爷就是自私贪婪和欲望的化身,虞老太爷与家茵的母亲已经离婚多年,他却突然来到上海向家茵要钱,要求女儿为自己谋个职位,家茵拒绝了父亲的无理要求,虞老太爷就讽刺女儿说我塌台,自个儿索性在人家住下了,也不嫌没脸,她竟然直接去找夏太太,许诺说服家茵到夏家当小妾,父女之间毫无亲情可言,为了自身利益完全撕去了温情的面纱!二苍凉的情爱生活张爱玲探讨了许多人世之厄的生存问题,表现了女性遇到命运变故时的卑微无助与无奈,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往往透着苍凉意味,张爱玲说过,一个女人,再好些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张爱玲小说都离不开男女之情,但很少有真挚浪漫的爱情,多是充满铜臭的交易,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遭遇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被连根拔起,生命从此枯萎!小说《倾城之恋》的题目《倾城之恋》就充满了反讽意味,所谓的爱情神话处处夹杂着极端冷漠的心态和功利主义思想,女主人公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一个有着浓重封建意识的传统女性,离婚后她陷入了生活困境,这时遇到了富商范柳原,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两人展开了一场《倾城之恋》,白流苏看透了人性之恶,领教了人世之厄,并在突如其来的战争中获得了团圆的结局,但战争中的患难之情并没有改变范柳原,他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留给白流苏的只有迷茫惆怅和失望,小说处处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意味!《花雕》中,章云潘和郑川娥相识之后,双方都很满意,并确定了终身大事,可是自幼体格健壮,从来不生病的川娥却在即将结婚之时患了肺病,川娥也想不到会成为这样,但章云潘的我总是等你的成了空头支票,结婚成了毫无希望的等待,最后川娥死了!在小说《封锁》中,封锁的电车使人产生了放纵自我的冲动,翠远和宗桢在电车遭到封锁时相遇相爱,但封锁过去之后,一切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双方都忘记了发生的一切,按部就班地生活!张爱玲以美丽而苍凉的笔调书写了爱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她对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揭示了落后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戕害!二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审美意蕴苍凉是一种审美的形而上的生命格调,表达了个体在变幻莫测的"无法驾驭的命运面前的孤独"绝望和无助;苍凉是一种痛苦而彷徨忧伤而孤独的感觉,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体验和最普遍的情感状态,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哲思和人生感悟!因而,苍凉成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传统文学史上就有许多直指人生苍凉的杰作,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的伤感孤独,唐婉世情薄,人情恶,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无声控诉,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人生喟叹,无不表达了个体无助无奈的人生苍凉!张爱玲将苍凉的主题演绎成了小说创作的文学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傅雷对张爱玲的批评、80年代张爱玲被重 新发现,并逐渐形成热点的过程和原因。90 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社会消费心理, 及其身世被传媒热炒和商业包装,并在社会 上流行的现象。
《传奇》评析
1、创作基调:悲凉、苍凉、凄凉
衰落文化背景下的文明与人性的哀歌,乱 世中的文明日渐苍白,“时代是仓促的,已 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 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 为过去。” 《<传奇>再版序》
于是处处小心地应付范柳原,浪荡成性的范 柳原根本没打算结婚,他无拘无束惯了,不 想让婚姻来管束自己。当流苏彻底明白这一 事实时,她的心跌回了深渊,当恋爱正要陷 于无望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香 港的陷落把她救了出来,从而得到了稳定的 归宿。但结婚后范柳原又把笑话留给别的女 孩子去说 。
总之,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 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反而在写新女 性表象下的旧。
调,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 深处的丑陋和凄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生长于旧家庭, 生活于即将破落或已经破落的旧式家庭。她 们虽然接受着现代文明的馈赠,但思想意识 仍被男性支配和控制。她们或以“家”为全 部生活世界;或谈爱离不开靠山,寻爱离不开 经济、恋爱摆脱不掉对男人的依附,在张爱 玲笔下,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在追逐婚姻:旧 式女性死守婚姻;受过新文化洗礼
张爱玲小说研究 (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重点: 1.掌握张爱玲《传奇》中的主要内容、独特 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意识,以及张爱 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2.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张 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掌握张爱玲既
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掌握其 作品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具有的缺 陷。注意不开婚姻这个唯一
的归宿,就连卑微的女佣、荒淫的荡妇都渴 望所谓的“明媒正娶”。而年轻的女孩子唯 一的出路,便是做一个“女结婚员’,而婚 姻却并没有给女性带来幸福。 如被金钱侵 蚀毒害的,成为金钱的奴隶、有着强烈的占 有欲望和复仇愿望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她的“恶”是对命运畸形的反抗。《沉香 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最终走向悲剧 的根本原因,是她仍然像旧女性一样,将 “爱”作为了唯一的根本的生命追求与寄托 她是一个从上海随家来港求学的纯真女孩, 在全家要搬回上海之际, 《红玫瑰与白玫瑰》 中的孟烟鹏,天性愚钝,自小又是在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的环境里
长大的,孟烟鹏爱振保,并非因为两情相悦, 只是因为在许多男人中指定了这一个是她的丈夫, 而丈夫就是她的天,她从来没有独立存在的感觉, 只能领受攀附在丈夫身上却又被丈夫嫌弃的可悲 命运。《倾城之恋》女主人公白流苏,一个“破 落户”的女儿,又离了婚,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 讽撵出了家门,白流苏由于受尽冷落和排挤,加 上离过婚,她不敢奢求得到爱情,她只不过是渴 望找到一个能独立生活的环境。但由于她没有文 化,不可能出去做事养活自己,唯一的办法是抓 住一桩稳定的婚姻,借此摆脱兄嫂的家庭。她的 人生目的是把婚姻当作职业来追求。她相信“没 有婚烟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 个男人,是一件很难的、很痛苦的事”。
“不成比例”的现代人对晚清侍女家庭的 窥视和“惘惘的威胁”,展示了人性的不安、 脆弱,无法把握的命运。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
的胡琴”,“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不对,
不对到恐怖的程度。”浪漫不是生命的追求, 现实才是最逼人的。
独特的题材和主题思想。“说不尽的沧 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 《流言》中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什么都 靠不住,一捏便粉碎了。”而镜子,玻璃, 眼镜,宝石等,统统都是闪闪发光,炫人耳 目,却又都是又脆又易碎的,一如那男女之 间的婚姻关系,乃至整个人生的世界。 2、内容构成:香港传奇,上海传奇中的时代夹 缝中的没落淑女形象的传奇人生。 “生命是 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 玲正是站在悲凉的基石上以其苍凉的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