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合集下载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旨在应对我国农林人才培养面临的现状和挑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背景、实践策略、具体创新、成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优质农林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和不协调,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

为了适应新时代农林人才培养要求,本文提出构建“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以提升我国农林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1.“三衔接”策略:课程体系衔接、实践教学衔接、产学研衔接。

课程体系衔接强调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衔接注重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产学研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产学研衔接则通过与企业合作,拓宽学生实践渠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

2.“三协同”策略:师资协同、基地协同、校企协同。

师资协同着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基地协同关注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校企协同则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3.“三贯通”策略:知识贯通、能力贯通、素质贯通。

知识贯通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素质贯通则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具体实践与创新1.课程体系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科交叉和实用性。

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学科交叉、实用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素养。

通过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实践渠道,促进校企共赢。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迈向世界人才强国
人才发展指导方针
服务发展
人才优先
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
高端引领
整体开发
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
的优秀企业家,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的哲学社会 科学专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批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带头人,一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 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强国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
呼唤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学投入和 基本建设
教学改革和 质量工程
3.申报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 目的高校须有国家或省级优势和特色专业。
三、申报名额
1. 每所高校申报改革试点项目类型原则上不超过 2类,每类试点项目涉及专业不超过4个。
引言
从“三大战略发展规划”看创新人才培养使命: 《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的战略需求:
培养一大批 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 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 先的原创性成果
教学管理与 教学评估
高等 教育
联合研发基地 一流学科建设
就业指导服务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摘要:一、引言二、‘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基础2.实践内容3.教学方法三、‘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1.实验教学的实施2.实验教学的成果3.实验教学的反馈与改进四、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意义1.对农林人才培养的贡献2.对我国农林行业的推动作用五、结论正文: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是我国农林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该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为手段,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科研创新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首先,理论基础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石。

该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实践内容是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

它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个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最后,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

该体系采用了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阶段,我们按照‘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实验教学的成果显示,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参与度、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实习实践的表现均有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也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改进,使实验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农林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提高了农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我国农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8.12.29•【文号】教技〔2018〕15号•【施行日期】2018.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技〔2018〕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教育部2018年12月29日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动高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3+3+1”三模块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3+3+1”三模块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3+3+1”三模块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摘要: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农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符合农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3+3+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三大基础训练”、“‘三文’考核制度”、“一大测试”,通过实施该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提出了健康运行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创建研究型大学过程中着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现已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农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3+3+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3+3+1”三模块的农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1.三大基础训练模块(1)劳动技能训练。

劳动技能训练主要是对一年级新生所进行的培养。

之所以开设劳动技能训练,这主要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一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缺乏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应有了解和基本的劳动技巧和素质。

另外一年级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接触专业内容、专业教师和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提高。

劳动技能训练时间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每学期一次,每次集中劳动一周,为2学分。

(2)专业基础实习训练。

专业基础实习训练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通过训练,巩固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训练时间的安排和学分依不同专业设置而定,通常在二、三、四年级,每学期安排1~2周的时间用于实习,每次实习计1~2学分。

(3)科学研究基础训练。

科学研究基础训练是指高年级学生接受开展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

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可申请学校提供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或参加教师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通过训练,培养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直到毕业,计1学分。

2.“三文”考核制度模块(1)专业文献综述。

专业文献综述主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查阅资料文献、撰写论文,或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写出论文报告。

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模式为例

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模式为例

2019年6月第35卷㊀第3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suSecondNormalUniversityJun.ꎬ2019Volꎬ35㊀No.3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模式为例王仁雷㊀宋㊀雅㊀潘㊀文㊀徐新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ꎬ江苏南京㊀210013)㊀㊀[摘㊀要]㊀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ꎮ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为例ꎬ从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理论探究㊁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举措和创新㊁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风险分析及应对预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ꎬ以期在长期实践中努力建构教育情怀浓厚㊁学科基础扎实㊁实践取向鲜明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ꎮ[关键词]㊀卓越乡村教师ꎻ㊀协同育人ꎻ㊀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㊀G652[文献标识码]㊀A[文章编号]㊀1671-1696(2019)03-0001-04一㊁问题的提出教师培养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措施ꎮ长期以来ꎬ我国教师培养存在师德教育途径单一ꎬ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教学不能充分对接ꎬ理论与实践不能充分融合等突出问题ꎮ21世纪以来ꎬ随着国际教师教育培养卓越教师价值取向的生成ꎬ我国也确立了培养卓越教师的战略目标ꎮ2014年ꎬ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ꎬ在全国师范生培养院校中确定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ꎮ2016年ꎬ江苏省全面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ꎬ旨在为全省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扎根农村㊁甘于奉献㊁一专多能㊁素质全面的本土化的乡村教师ꎮ2018年ꎬ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ꎬ文件指出要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ꎬ为乡村学校培养 下得去㊁留得住㊁教得好㊁有发展 的合格教师ꎮ为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ꎬ本文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实施卓越乡村教师培养计划(该计划的探索与实践入选 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为例ꎬ面对国家建设 综合素质强㊁专业化水平高和创新能力显著 的教师队伍的战略需求ꎬ探讨如何在理论上建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ꎬ在实践上拓展和创新培养途径ꎬ并深入分析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风险及应对预案ꎬ以期为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全面实施开辟新的思路㊁探索新的方法ꎮ二㊁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理论探讨1.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近年来ꎬ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ꎬ将培养卓越教师作为教师教育改1∗[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扎根乡土一专多能荣耀乡村 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ꎮ[收稿日期]2019-01-13[作者简介]王仁雷ꎬ男ꎬ江苏丹阳人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ꎬ二级教授ꎮ宋㊀雅ꎬ女ꎬ河南安阳人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ꎮ潘㊀文ꎬ男ꎬ江苏泗洪人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ꎬ教授ꎬ博士研究生导师ꎮ徐新萍ꎬ女ꎬ江苏南通人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ꎬ教授ꎬ博士ꎮ革的价值取向ꎮ美国的 卓越教师专业标准 ꎬ德国的 卓越教师教育计划 ꎬ澳大利亚的 政府优秀教师计划 以及英国的 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 等均为我国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改革经验[1]ꎮ何为 卓越教师 ? 卓越教师 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美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提出ꎬ关爱学生㊁精通学科专业知识㊁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㊁较强的课堂教学反思能力㊁善于与其他教师以及学生形成教学共同体是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 五个核心命题 [2]ꎮ我国教育部下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ꎬ教师需要 把学科知识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ꎬ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ꎮ坚持实践㊁反思㊁再实践㊁再反思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ꎮ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又进一步提出: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ꎬ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ꎮ 许多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赵明仁认为ꎬ专业标准体现了反思㊁认同㊁主体性三个对教师专业新的理解ꎬ可以将此理解为 卓越素养 [3]ꎮ何菊玲㊁杨洁认为卓越教师包括教师在专业上的卓越以及在教师德性与伦理方面的卓越[1]ꎮ程光旭㊁石云从品德维度㊁专业维度和发展维度分析了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4]ꎬ等等ꎮ因此ꎬ我们认为卓越教师核心素养即 师德情怀 学识素养 实践智慧 的 三元共生 ꎮ 师德情怀 即将师德养成教育浸润于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ꎬ培养师范生职业道德ꎬ提升其人格素养ꎻ 学识素养 即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及学科教学知识㊁广博文化素养的师范生ꎻ 实践智慧 即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其对教育事业的专业情意ꎮ高校和相关利益方应相互联结和贯通ꎬ促进师范生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深度融合ꎬ造就 三元共生 ꎻ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浸润㊁专业知识的引领以及应用技能的养成ꎮ2.卓越乡村教师的内涵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 2020年)»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自2016年开始招收乡村定向师范生ꎬ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卓越乡村教师培养ꎬ该语境下的 卓越乡村教师 属于职前类别ꎬ 卓越 是假设的未然状态ꎬ准确地说应该是 培养具有卓越潜质的ꎬ在乡村任教且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 ꎮ培养大量具有卓越潜质的教师ꎬ无疑能为提升我国乡村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5]ꎮ三、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举措1.一体设计ꎬ强化教育实践活动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为例ꎬ学校与优质实践基地相结合建立 乡村教育工作站 (以下简称为 工作站 )ꎬ强化共建与管理ꎬ保证学生有效地开展分段式见习㊁实习和研习活动ꎮ第一阶段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及各设区市的优质实践基地开展 高标准 条件下的见习(1周)和实习(6周)ꎻ第二阶段下基层(学生就业单位)学校开展 接地气 条件下的见习(1周)和实习(8周)ꎻ定期组织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论坛和乡村教师培养工作研讨会以及乡村学校调研等ꎬ围绕 推动实习基地建设ꎬ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的主题展开研讨交流ꎮ同时ꎬ加强适合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实验(实训)室或实验仪器等的配备ꎮ定期开展 师德教育论坛 女性教育家论师德 等讲座㊁论坛型活动ꎻ组织师范生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㊁数学建模大赛㊁机器人大赛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型活动ꎻ举行大学生 关爱农村儿童㊁倾心文化传递 面向乡村㊁师说科教 等乡村教师专题讲座㊁ 我与局长面对面 等实践创新型活动ꎮ2.双向互动ꎬ推动 乡村教育工作站 建设在学生品德成长㊁学业水平㊁职业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ꎬ将先进的育人理念㊁灵活的教学方法渗透和辐射于 工作站 的实施过程中ꎬ让 工作站 真正成为培养卓越乡村教师的基地ꎮ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采取 引进来和走出去 战略培养学生ꎮ 引进来 邀请各地教育局分管领导和一线教师来学校开展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工作研讨会ꎻ 走出去 到学生学籍所在地(学生未来就业地)的教育局和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调研ꎬ做到 每月一站ꎬ每站一研 ꎮ通过双向互动了解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ꎬ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规格㊁模式㊁方案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ꎬ实质性推进四方协同培养模式改革ꎮ同时ꎬ继续扩充 工作站 的建设范围ꎬ做到全面覆盖㊁定期随访㊁合作共赢㊁共同培养ꎮ23.三段培养ꎬ实施 双导师制 培养路径持续为师范生的职前和职后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发展指导ꎬ在 教学探究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三段式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全程始终贯彻 双导师制 (如图1所示)ꎮ图1㊀三段式 双导师制 卓越教师培养路径4.四方协同ꎬ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与各研究院㊁地方教育局㊁乡村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开展 课程共建㊁课堂延伸 教学和研讨活动ꎬ加强课程资源开发ꎬ建立了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更新机制ꎬ建设和开发了一批符合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实际的校本课程和校本资源ꎮ分类建设通识教育㊁学科基础㊁教师教育㊁技能训练与实践等课程模块ꎮ加强通识课程建设ꎬ完善通识课程体系ꎬ着力培养学生师德情怀㊁科学精神㊁公民意识㊁世界视野㊁审美情趣和生存智慧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ꎮ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ꎬ突出学校教师教育通识课程的特色ꎮ5.全程跟踪ꎬ开展过程性评价与考核学校还邀请各地级市㊁各县(市㊁区)教育局领导ꎬ定期开展培养工作研讨ꎬ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㊁课程建设㊁专业发展㊁实践能力培养㊁师范生考核评价等工作ꎻ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ꎬ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展过程性评价ꎬ推进以能力为核心的过程化考核ꎬ对学生课程学习㊁教师基本功训练㊁社会服务学习㊁教育见习实习㊁社团活动等开展综合评价ꎬ关注卓越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成果ꎮ四㊁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建构创新1.实践取向鲜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通过与各研究院㊁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的深度合作ꎬ形成四方协同的联合培养新机制ꎬ充分尊重社会和各学校对新型人才的需求ꎬ并利用科研院所㊁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学校在教师教育培养中的资源与优势ꎬ形成专业知识水平训练㊁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和师范专业技能训练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ꎬ为培养 三元共生 的卓越乡村教师奠定基础ꎮ同时ꎬ学校将通识课㊁专业课㊁实践课三类课程贯穿乡村师范生培养全过程ꎬ以 嵌入式㊁延伸式㊁融通式 为培养方法ꎬ将实践环节嵌入课堂教学ꎬ将技能训练延伸至课堂内外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和学科专业技能考核标准㊁考核办法㊁训练方案和证书制度ꎬ以全面对接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对新入职教师的要求ꎬ实现校内实训㊁校外实践课程的相互融通ꎮ2.职前职后融通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签署 卓越乡村教师协同培养协议 ꎬ进行定向培养ꎻ与各研究院㊁中小学(幼儿园)共建 教学科研实践共同体 和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ꎬ延续在职学习ꎻ四方共建共享ꎬ构建了责权和利益明晰㊁ 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育融通 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新机制ꎬ确保师范生完成卓越教师的专业发展全过程ꎮ同时ꎬ将毕业生追踪研究成果反哺职前培养ꎬ实现职前职后融通ꎬ建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ꎬ进一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ꎮ3.教育科研引领利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两块牌子ꎬ一套班子 的运行机制优势ꎬ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互助合作平台ꎬ与研究院建立了 教学系列人才与科研系列人才互聘制度 ꎬ使教育科研人员也能参与卓越教师培养的全过程ꎬ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ꎬ参与各院部教研室的教学研讨ꎬ学校还聘请教育科研人员担任教师教育课程教学ꎬ请其开设基础教育改革系列课程ꎬ指导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等ꎬ以上措施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ꎬ保证了学校的教师教育始终站在理论的前沿ꎬ保持创新的活力ꎮ4.卓越培养模式卓越教师培养需要吸引优秀人才ꎬ学校将在招生环节不断提高选拔生源的标准ꎬ以招收乐教㊁适教㊁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乡村定向师范专业ꎮ学校与有关高校联合培养教育硕士ꎬ尝试构建本3科㊁硕士教育整体设计㊁有机衔接㊁一体贯通的培养体系ꎮ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ꎬ学校还整合优质教育资源ꎬ组建了由高校教育专家㊁学科教育教师㊁教育研究机构教研员㊁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共同构成的双师型㊁双导师的师资队伍ꎬ抓好校内培养ꎮ同时与乡村定向合作单位进行联合培养ꎬ选拔优秀师范生参与其教学科研活动ꎻ拓展师范生的国际视野ꎬ组织选拔优秀师范生赴国外结对大学和中小学进行学习实践ꎻ联合各设区市㊁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乡村学校大力进行博雅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ꎮ㊀㊀五㊁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风险分析及应对预案1.风险分析(1)四方协同培养合作机制发挥不充分的风险四方协同培养过程中ꎬ将高校㊁研究院㊁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视为一个组织体ꎬ会受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ꎬ同时这些主体的组织性质不同ꎬ目标和定位不同ꎬ各方的组织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ꎬ对如何实现合作目标的理解也有所区别ꎬ因此存在四方协同培养合作机制优势发挥不充分的风险ꎮ(2) 订单失效 导致教育教学资源浪费的风险高校与合作单位共同制订卓越乡村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ꎬ按照乡村学校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和计划ꎮ如果由于学生职业信念不足等因素导致 订单失效 ꎬ就造成了学校资金㊁教学资源的浪费ꎮ一旦 订单失效 情况发生ꎬ学生需要重新面临择业问题ꎬ大大增加了学校整体就业的压力ꎮ(3) 按单培养 后学生再次 被选择 的风险在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整个过程中ꎬ高校和合作单位双方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ꎬ从而共同检测培养质量ꎮ但由于评价的滞后性ꎬ部分学生就业后可能难以达到考核单位的标准要求ꎬ若考核成绩不达标ꎬ定向单位不接收该学生就业ꎬ对学生又是一种更大的打击ꎮ2.应对预案(1)提高四方合作信任度ꎬ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规格提升四方协同培养卓越乡村教师需要各方 互利共赢㊁共担风险 ꎮ因此ꎬ为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ꎬ需要建立相互信任㊁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ꎬ确保在面对未来不确定因素时ꎬ各方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共同克服困难㊁规避风险ꎮ四方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协同培养最基本的契约ꎬ完备的协议条款是各方发生利益纠纷和冲突时最直接有效的证明ꎬ但最重要的还是合作各方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ꎬ同时四方成员应频繁互动㊁及时沟通㊁积极调研ꎮ(2)强化乡村情怀教育ꎬ着眼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应将 立德树人 作为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根本任务ꎬ贯穿培养全过程ꎮ强化师德养成和乡村情怀教育ꎬ引导和教育学生做一名热爱家乡㊁甘于奉献的本土化乡村教师ꎮ同时ꎬ学校必须对合作单位开展深度调研ꎬ通过走访乡村学校ꎬ认真做好详细的访谈笔录ꎬ充分收集人才需求的各种信息ꎬ同时认真研讨访谈材料ꎬ以求准确了解ꎬ正确引导ꎬ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ꎮ(3)适时进行 动态筛选 ꎬ消除 终点二次筛选 隐患在卓越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下ꎬ高校和合作单位需建立动态筛选的制度和机制ꎬ出台具体的动态筛选办法ꎬ其中包括删选比例㊁合格条件以及警示标准等ꎮ在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ꎬ通过课程设置㊁课后辅导㊁针对性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ꎬ并时刻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ꎬ关注学生对培养模式的意见反馈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 终点二次筛选 的隐患ꎬ避免对学生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ꎮ[参考文献][1]何菊玲ꎬ杨洁.他山之石:国际卓越教师培养之成功经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8(1):162-169.[2]NBPTS.TheFiveCorePropositions[EB/OL].NA ̄TION-AIBOARD.For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 ̄ards.http://www.nbpts.org/standards-five-core-propositions/.[3]赵明仁.培养反思性与研究型卓越教师:新师范教育的内涵与体系建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8(5):79-86.[4]程光旭ꎬ石云.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ꎬ2017(1):28-32. [5]胡习之.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的路径 以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卓越教师计划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7(4):146-149.(责任编辑㊀陈晓姿)4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ExcellentRuralTeacherTrainingSystemACaseStudyofJiangsuSecondNormalUniversityWANGRenlei㊀SONGYa㊀PANWen㊀XUXinping(JiangsuSecondNormalUniversityꎬNanjingꎬJiangsuꎬ210013ꎬChina)Abstract:Thetrainingofexcellentruralteachershasbecomeanimportantstrategicdeploymentofruralteachersupportprogramandteachereduca ̄tionreforminChina.TakingthetrainingprogramofexcellentruralteachersinJiangsuSecondNormalUniversityasanexampleꎬthispaperlaunchesatheoreticalinquiryintoexcellentruralteachertrainingꎬexplorestheconstructionmeasuresandinnovationofthetrainingsystemꎬdoesananalysisoftherelevantrisk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responseplan.Inthelong-termpracticeꎬtheuniversityhasconstructedanexcellentruralteachertrainingsystemwithstrongeducationalsentimentꎬsolidacademicfoundationandclearpracticalorientation.Keywords:excellentruralteachersꎻcollaborativeeducationꎻtrainingsystemResistanceandSolutionstoConstructionofCooperativeCultureBetweenPreschoolTeachersSUOChangqing(PreschoolandPrimaryEducationCollegeꎬShenyangNormalUniversityꎬShenyangꎬLiaoningꎬ110034ꎬChina)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cooperativeculturebetweenpreschoolteachersnotonlycontributestotheprofessionalgrowthofteachersthemselvesand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ofteachergroupsꎬbutalsohelpstopromotetheformationoflearning-orientedorganizationalcultureinkindergartens.Howeverꎬtheconstructionofcooperativeculturebetweenpreschoolteachersfacesmultipleresistances.Forexampleꎬtheteachergroupshavean anti-intellectualtendency torejecttheorystudyꎻthereexistsan egg-crate barrierbetweendifferentclassesinthekindergartenꎻteachersholdthe act ̄ing-of-their-own-free-will professionalegalitarianismꎻtheinteractionbetweenteachersisbasedontheprinciplethat emotiongoesfirst .There ̄foreꎬitisnecessarytopromotethe rationalization ofpreschoolteachers cooperationviasystemconstructionꎬtocreateacooperativelearningorgani ̄zationatmospherethroughrelationship-orientedmanagementꎬandimproveteachers awarenessofprofessionalcooperationintheformofdiversifiedteamworkꎬthuseliminatingtheresistancetotheconstructionofcooperativeculturebetweenpreschoolteachers.Keywords:preschoolteachersꎻcooperativecultureꎻresistanceꎻsolutionCalculationRulesofInfringementDamagesinPatentLicenseofRightTANGZhenyou㊀SUNYongchang(SchoolofCivilandCommercialLawꎬ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ꎬChongqingꎬ401120ꎬChina)Abstract:Inpracticeꎬitisdifficultforpatenteestoprovelostprofitsandinfringer sprofitsinpatentinfringementcases.Butit seasiertoproverea ̄sonableroyaltyꎬwhichissuitableforcalculatinginfringementdamagesinpatentlicenseofright.Forthereisadefinitelicensingfeeinpatentlicensedeclarationꎬsoreasonableroyaltymethodcanbeusedininfringementꎬwhichisgoodtoalleviatepatentees burdenofproofandexcessiveapplicationofstatutorydamages.HoweverꎬpatenteeshavenorighttochoosecalculationmethodsofinfringementdamagesinChinaꎬwhichisdetrimentaltoprotec ̄tingpatentees interestꎬsotheyshouldbegiventherightofchoice.ThemethodofreasonableroyaltyinChinastillneedstobeimprovedandtherele ̄vantabstractstandardofreferencelicensecontractscanbeestablishedinaccordancewithGermanlaw.Keywords:patentlicenseofrightꎻinfringementdamagesꎻcalculationrulesꎻreasonableroyaltyActionthroughInactionAnAnalysisoftheIssueofElizabethI sSuccessiontotheThroneZHOUHongchao㊀CAILei(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ꎬHenanNormalUniversityꎬXinxiangꎬHenanꎬ453000ꎬChina)Abstract:TheissueofsuccessiontothethronehasbeenthetoppriorityofnationalaffairsofBritainforalongtimesincetheMiddleAges.Ontheis ̄sueofsuccessiontothethroneinthelateTudordynastyꎬinadditiontotheobjectivefactorsofthelineageprincipleꎬElizabethIalsoconsideredcom ̄prehensivelythefollowingaspectsꎬe.g.ꎬwhethershecouldgivebirthtoanimmediateheirtothethroneꎬforbiddingCatholicMaryStuartfromsuccee ̄dingtothethroneꎬhercousinsincontradictionwithherbiologicalmother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EnglandandScotlandaswell.OnthisbasisꎬtheinitiativechoicemadebyElizabethIwasthekeytothesuccessiontothethroneinthatperiod.Keywords:theissueofsuccessiontothethroneꎻtheTudordynastyꎻElizabethIꎻJamesIOnCharacteristicsoftheRinzai-ZenHuqiuFaction sPoetryintheSongDynastyHOUBenta(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ꎬJinanUniversityꎬGuangzhouꎬGuangdongꎬ510632ꎬChina)Abstract:IntheearlyyearsoftheSouthernSongdynastyꎬShaolongZenMastermanagedYunyanTempleonHuqiuMountaininSuzhoucityofJiang ̄suProvinceꎬthuscreatingtheRinzai-ZenHuqiuFaction.TheearlyZenmastersofHuqiuFactiontooksustainingtheiruniquefractiontraditionandstyleastheirownresponsibilityinthepoetrycreationꎬoftenshowingasimpleandrudestyle.InthemiddleandlateSouthernSongdynastyꎬinfluencedbythepoemsofChongyueandothersꎬZenmastersofHuqiuFactioncreatedanumberofbeautifulandcoherentobject-chantingandfarewellpoemsanddistinctiveSao-styleeulogiesandZenhymns.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representativepoemsꎬpoeticformsandtypicalpoeticstyleofHuqiuZenmasterssuchasChongyueꎬShifanꎬZhiyuꎬLiaohuiandsoonꎬandmakesaconclusionthattheHuqiuFaction spoetryischaracterizedbyattac ̄hingimportancetofamilystyleꎬneglectingliterarygraceꎬandpreferringeulogizing.Keywords:Rinzai-ZenꎻHuqiuFractionꎻattachingimportancetofamilystyleꎻneglectingliterarygraceꎻpreferringeugolizing 421。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08.23•【文号】教高函〔2021〕10号•【施行日期】2021.08.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21〕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21年8月23日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长期以来,我国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do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do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哪些特色呢?小编为大家提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一起来看看吧!祝你备考顺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一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将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发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传统与优势,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瞄准未来农业发展需要,重新确立了一流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实现了单一的专业教育模式向通专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模式转变。

二是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创设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一批农科新专业。

三是开辟农林学科卓越人才培养实验区,设立创新实验学院,实施“2+X”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四是重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实行了“千门课程上网工程”,发起成立了“卓越农林在线课程联盟”,率先制定了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五是建立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241个合作实践基地、38个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六是按照科研项目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下一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在新农科背景下,全力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改革探索。

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确定了8个方面、30项建设与改革任务,绘就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二是大力推进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推动农业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新生农科专业,服务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为了培养适应现代农林科技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我们积极探索和构建了一套名为‘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的实验教学体系。

该体系旨在通过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农林领域中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对该实验教学体系的详细介绍。

1.‘三衔接’原则‘三衔接’原则是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衔接,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衔接,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衔接。

具体实施包括:-理论与实践衔接:在课程设置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直接应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验与课堂衔接: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实验案例、实验数据和实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衔接和分析。

-学校与实际衔接:与农林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加深对农林领域的了解。

通过‘三衔接’原则的贯彻执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三协同’模式‘三协同’模式是指教师、学生和实验设施之间的协同合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与学生协同:教师要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过程,并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难题。

-学生与学生协同: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进行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和分享,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实验设施与学生协同: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让他们能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三协同’模式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三贯通’要求‘三贯通’要求是指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具体包括:-学科知识贯通: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形成系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农学专业“三阶段、五联动”实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农学专业“三阶段、五联动”实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农学专业“三阶段、五联动”实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作者:李国生许如根华鹤良吴慧张小强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2期摘要:农学专业是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专业。

在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过程中,采用“三段式、五联动”的创新实训模式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突出的农学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训;模式;创新;实践中图分类号:G64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194-04扬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确立了“十三五”发展目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农学专业是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强势和优势专业,理论教学方面优势明显,学生实训方面短板现象不断显现。

要使所培养的农学专业学生在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环境和生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以及县域经济等方面有所担当,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实训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创新实训模式的必要性(一)创建一流大学的需要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是面向世界、立足国内、彰显特色。

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瓶颈所在。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学生的实训环节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短板。

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发展受制于体制、机制的约束,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创新发展思路、立足特色发展、面向世界竞争,确立自己的立足之地。

(二)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国际背景下的农业竞争异常激烈,需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农学人才,才能满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

强化实训环节创新建设与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农科教”融合 高质量发展

“农科教”融合 高质量发展

“农科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作者:汪志军高秀云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21年第04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农民教育培训始终围绕“三农”“三生”以及“五大振兴”需求,以“围绕农业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科技连两端、共育新农人”为育人理念,建立起农科教协同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融合發展)的高素质农民培养模式,为我国热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聚焦培训实效,推动农民教育“品牌化”。

中国热科院始终围绕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实施“五个一工程”,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打造一批特色班中国热科院聚焦产业发展新需求,坚持规划引领,分层分类实施培训。

每年坚持打造一批特色班,逐年构建特色班集群,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最终形成精品班级群,引领培训工作。

2020年重点打造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红)班、农业经理人班和高素质女性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培训班三个类型的培训班。

特色班在专业课程、学员遴选、课堂组织、产业孵化等方面凸显特色和优势。

1.课程设计特色。

课程设计紧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需求,针对性设计专业课程。

例如,高素质女性生产经营能力提升班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红)班以提升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的能力,主要开设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两个模块。

电子商务模块开设了创业思维与商业模式设计、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网络销售定价策略、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及管理等课程;网络销售模块开设文案写作、镜头前表演、镜头前语言表达、上镜造型、视频剪辑等方面的课程,安排直播课程进阶指导和直播导师一对一指导。

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则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农民群体的领跑者,培养“田野CEO(首席执行官)”为目的,教学中融合成人教育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管理、产品市场营销、农业田间技能、政策研读应用能力等方面设计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人与生产力管理、市场调研与市场需求分析等课程。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18.09.17•【文号】教高〔2018〕5号•【施行日期】2018.09.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农业局、林业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农林专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二、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中国特色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建立,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高等农林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更加健全,建设一批一流农林专业,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高等农林教育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养服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卓越农林人才。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培养具有卓越农林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农林产业发展和现代化要求而设立的一项教育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为农林领域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为农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首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将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注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创新。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结合农林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前沿科技的应用,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同时,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实验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并且,将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再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同时,将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并且,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

最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

将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同时,将积极与农林产业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并且,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

总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卓越农林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农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育部农林专业卓越培养计划

教育部农林专业卓越培养计划

教育部农林专业卓越培养计划1. 简介教育部农林专业卓越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了加强我国农林领域人才培养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计划旨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实践环节等多方面的措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农林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和林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目标与意义该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农林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这些目标不仅符合当前我国农林领域发展的需要,也为培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实施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育部农林专业卓越培养计划将采取以下措施:3.1 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

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前沿科技和实践应用等专业课程,并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提高师资水平加大对农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和专家,提高师资水平。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

3.3 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校外实习、企业合作、社会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4 强化质量监控建立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加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4. 预期成果通过教育部农林专业卓越培养计划的实施,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农林专业人才;•提高我国农林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下 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 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作者:郑义李巨银李鑫袁华根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22年第03期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公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推介名单的通知》(农办科[2021]14号)精神,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入选以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全力打造高水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竭力提升教学质量和信息化水平,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地。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农牧经验”(一)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1.强化组织保障体系。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校长担任常务副校长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全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院长负总责、各项目组长具体负责,统分结合的管理和运行制度。

2.逐级落实建设任务。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与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同步推进,列为学校中心工作,强化组织与管理,编制年度计划,落实年度任务,融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未来发展,建立了“按月汇报、定期自查、季度对接、阶段检查、终结评价”的项目进程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建设进程分阶段研讨、检查、对接、指导与评价,定期发布建设简报和监控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绩效。

3.拓展人才培育路径。

在江苏省职業农民培育指导站指导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由东台农业干部学校、昆山高素质农民培育指导站、东台三仓现代农业园区等首批12家单位共同参与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共同体——“江苏高素质农民培育联盟”,联盟将承载整合、共建、共享优质培育资源,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模式、新路径。

目前已完成入盟单位遴选、章程起草等前期准备工作,2021年年底完成组织召开第一次联盟理事会,选举联盟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完成联盟组建并运行。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09.28•【文号】教高提案〔2021〕89号•【施行日期】2021.09.28•【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514号(教育类496号)提案答复的函教高提案〔2021〕89号您提出的《关于优化高校农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提案》收悉,经商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动各地各高校持续深化农林教育改革,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关于调整优化农学学科布局、加大农学学科支持力度的建议教育部高度重视农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涉农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并重的涉农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格局。

(一)持续优化农学学科布局。

目前,农学学科门类下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9个一级学科,全国有农学门类学科点335个,其中博士点209个、硕士点126个;涉农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兽医、林业等3个类别,共有207个相关专业学位点,其中博士专业学位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95个;每年授予博士学位31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2.7万余人。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

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涉农相关学科自主设置工作。

目前,已有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自主设置了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装备、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等127个农业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点。

中国农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理念及实践

中国农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理念及实践

招录生源追求卓越
理工类新生成绩平均超过一本线情况
80
75
73.44 77.32
70
65 62.79
60
55.10
57.27
55
50
48.66
48.86
47.87
50.77
48.61
49.50
45
70.00
4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教学质量 追求卓越
管理机制 追求卓越
培养过程追求卓越-师资队伍
• 中国农大一直追求打造卓越的师资团队 • 过去我们长期要求教授上课、定期安排教师 出国交流、培训 • 在今后我们将出台相关政策,使最优秀的教 师站在本科讲台上授课
师资队伍相关数据
精干卓越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
正高级职务 副高级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人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千人计划”人才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不含退休)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 傅泽田
“精干卓越”理念阐述
• 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之后,中 国农大在本科教学方面的育人理念可以用“精干卓 越”四个字来概括
• “精干”理念重点体现在近年来本科招生规模的调 整上:即适当压缩数量,重点提升质量
• “卓越”理念体现在: 培养目标追求卓越、招录生源追求卓越 培养过程追求卓越、育人成果追求卓越
2176
2000 1740 1742 1742

实践教学三位一体(3篇)

实践教学三位一体(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内涵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是指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则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和优势整合,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 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基础实践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则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实施策略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制定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实践教学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理论教学课程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1)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2)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摘要:1.面试的定义和重要性2.面试前的准备工作3.面试中的注意事项4.面试后的跟进工作正文:面试,是指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应聘者的背景、能力、经验等信息,从而判断其是否符合职位要求的过程。

面试不仅是求职者获取工作机会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招聘合适人才的重要手段。

因此,掌握一些面试常识对于应聘者来说十分必要。

首先,面试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应聘者需要对所应聘的职位和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包括企业的文化、业务、发展状况等,以及职位的职责、要求等。

此外,准备一份内容丰富、突出自己优势的简历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面试前,对应聘者所提交的简历进行多次修改和完善,以确保简历中的信息准确无误。

同时,要确保自己的着装得体,符合企业文化和职位要求。

其次,面试中的注意事项也非常关键。

面试时,应聘者要保持自信、诚实、礼貌的态度,回答问题要准确、简洁、有条理。

在面试过程中,要注重与面试官的沟通,保持眼神交流,不要回避问题。

当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时,可以坦诚表示不了解,并表示愿意学习。

此外,面试结束前,可以向面试官询问一些关于职位、团队、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展示自己的诚意和关注。

面试结束后,应聘者需要及时对本次面试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面试中加以改进。

同时,要主动与面试官保持联系,了解面试结果,并对面试官表示感谢。

即使没有成功获得职位,也要把这次经历当作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总之,掌握面试常识对于应聘者来说十分重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
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摘要:
一、引言
二、构建“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三、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三衔接:课程衔接、实践教学衔接、科研衔接
2.三协同:师资协同、资源协同、教与学协同
3.三贯通:理论贯通、实践贯通、科研贯通
四、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引言
我国农林事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高素质的农林人才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农林教育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离、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二、构建“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旨在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增强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该体系具有以下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掌握系统的农林知识体系和技能。

2.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3.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资协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三衔接:
(1)课程衔接:根据农林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前后衔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实践教学衔接: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3)科研衔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三协同:
(1)师资协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团队。

(2)资源协同: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教与学协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3.三贯通:
(1)理论贯通:强化理论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2)实践贯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3)科研贯通: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中。

四、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效果
通过实施“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我们取得了以下效果:
1.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3.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五、总结与展望
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三衔接三协同三贯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