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肉瘤:恶性肿瘤来自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癌: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

肿瘤标志物:肿瘤细胞或癌组织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和合成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宿主对肿瘤进行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它提示了肿瘤在宿主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癌基因的活化程度。

化疗:广义的化疗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杀灭体内外病原体或新生物,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化学治疗过程;狭义的化疗则是指应用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

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机体情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大咯血:24h内咯血500ml以上,或出血至呼吸道,对生命造成威胁时叫大咯血。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可能转变为癌症的疾病或情况。

(而癌前病变是指各种组织的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或称异型增生,是可能癌变的病理情况。

前者是一个临床概念,后者是一个病理概念)多发性骨髓瘤(MM):亦称浆细胞骨髓瘤,是由于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所致的肿瘤性疾病,属浆细胞肿瘤的一种。

二.知识点1.浸润是肿瘤播散的主要方式,是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和前奏。

2.在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内外之因联合作用而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痰湿或邪毒蕴积,发生局部气滞血瘀、痰凝湿聚、邪毒内蕴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3.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人口老龄化、吸烟、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

4.病理学检查是肿瘤最可靠、最具有价值的诊断方式。

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5.中西医结合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最具有优势与特色的疗法之一。

6.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①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②临床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③药物临床应用尚欠合理④不良反应的防治重视不够⑤中西医结合切入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西医外科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外科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外科专业知识点总结外科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指结合中医与西医理论和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就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解剖学知识1. 人体的解剖结构: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

2. 解剖学的应用:外科手术需要对人体各个部位的解剖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以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病理学知识1. 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研究了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包括炎症、肿瘤、损伤修复等。

2. 病理学的应用:外科医生需要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为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诊断学知识1. 临床诊断技术: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2. 临床诊断的应用:外科医生需要通过临床诊断技术,准确判断病情,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四、手术学知识1. 手术准备:患者术前评估、手术部位的消毒、手术器械的准备等。

2. 手术操作技术:手术操作的技术要求和步骤,包括切口、止血、缝合等。

3. 术后处理:手术后的患者护理和康复指导。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1. 中药治疗:中药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疮疡、骨折等。

2.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疼痛症、神经病等。

3. 西医手术治疗:各种外科手术技术的应用,如拔除肿瘤、修复创伤等。

4. 药物治疗:药物在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止痛药、抗生素等。

六、常见外科疾病知识1. 骨折与创伤:骨折、挫伤、撕裂伤等创伤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 肿瘤:原发性与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3. 炎症:各种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 内脏疾病:如胃肠疾病、泌尿系疾病等内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七、危重病人救治知识1. 人工呼吸:对危重患者进行人工呼吸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

2. 心脏复苏:心脏骤停时的紧急救治方法和技术要求。

3. 危重病人的监护与护理:危重病人的监护设备的使用和护理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考试总结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考试总结

中西医临床医学导论考试总结
一、基本情况
1、考试内容极大部分都包括在老师的PPT里面,而且有一定比例是书上没有,但是PPT有的
2、对中医或者西医单独的内容考的比较少,重点在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那些论述上
3、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等大的知识点会考察
二、部分考过的题目或者考点
1、选择,哪些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选择,1991谁当选了中西医结合的院士---陈可冀.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院士
3、选择,富含消化酶及酵母菌的中药不宜与抗生素联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并可使酶活性下降,抑制酶的活性(关于中西医药配伍的禁忌、协同作用等将近考了四五题)
4、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考了将近两题)
5、判断,健康概念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三、名词解释
中西医结合
健康
亚健康
四、大题
中西医学模式的差别,看老师PPT里面那个图
简述西医医学模式及其演变
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谈谈你的收获和启发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的方法有哪些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单选题]1.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的最主要原因是A.毛细血管脆性增加B.凝血因子合成障碍C.维生素K缺乏D.(江南博哥)肝脏解毒功能不良而致毒性反应E.血小板功能不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的最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掌握“肝硬化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2.肝硬化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A.上消化道出血B.原发性肝癌C.感染D.肝肾综合征E.肝性脑病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亦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主要临床表现为性格行为失常、意识障碍、昏迷。

掌握“肝硬化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3.下列属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表现的是A.黄疸B.出血倾向C.恶心、呕吐D.静脉曲张E.疲乏无力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1)脾肿大(2)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临床上三大重要的侧支开放为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

(3)腹水掌握“肝硬化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5.肝硬化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A.营养吸收障碍B.上消化道出血C.脾功能亢进D.血容量增加E.肝肾综合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见减少,后者减少尤为明显。

掌握“肝硬化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6.男性肝硬化患者常出现性欲减退,睾丸萎缩,乳房发育,蜘蛛痣。

主要是由于A.垂体功能减低B.雌激素过多C.孕激素过多D.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肝功能减退时,对内分泌激素灭活作用减弱,主要有雌激素、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多。

由于雄、雌激素平衡失调,男性患者常有性欲减退、睾丸萎缩、毛发脱落及乳房发育等。

脾的生理功能-中西医考试复习知识点

脾的生理功能-中西医考试复习知识点

脾的生理功能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复习的内容,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广大考生参考!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

附录。

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

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

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

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笔记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笔记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笔记一、中西医结合内科综述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学与西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中西医学的独特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诊断与治疗。

在内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应用愈发广泛,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本篇笔记将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方便复习。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疾病1. 冠心病冠心病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典型疾病之一。

中医强调心脏与经络的关系,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方法,可以改善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西医则侧重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等技术手段,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也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中医通过调理脾胃、平衡阴阳,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西医则依靠胰岛素或是口服降糖药物等,控制血糖。

两者结合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同样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肝阳上亢等因素导致的。

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而西医则主要依赖降压药物的使用,帮助控制血压水平。

三、中西医结合内科诊断与治疗方法1. 诊断中西医结合内科在诊断上,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例如,在诊断肺炎时,中医可以通过望诊舌苔、闻诊气味以及问诊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而西医则可借助X线、CT等技术进行肺部的影像学检查。

2. 治疗在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方式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针灸疗法、物理疗法、西药治疗、手术治疗等。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会结合病情和患者的特点,综合运用适当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四、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注意事项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调整、饮食与作息的调理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身体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内科强调多学科的协作,需要内科医生与中医医生、心脏病专家、神经科医生等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1.COPD辨证论治:外寒里饮证--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方药: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加减。

肺脾气虚证--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2.支气管哮喘辨证论治:发作期寒哮证--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热哮证--方药:定喘汤加减。

缓肺虚证--方药:玉屏风散加减。

脾虚证--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肾虚证--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3.肺炎辨证论治:邪犯肺卫证--方药: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痰热壅肺证--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热闭心神证--方药:清营汤加减。

阴竭阳脱证--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正虚邪恋证--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4.肺结核辨证论治:肺阴亏损证--方药:月华丸加减。

阴虚火旺证--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气阴耗伤证--方药:保真汤加减。

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5.肺癌辨证论治:气滞血瘀证--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湿毒蕴证--方药:导痰汤加减。

阴虚毒热证--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

气阴两虚证--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慢性肺心病辨证论治:(1)急性期痰浊壅肺证--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加减。

阳虚水泛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2)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肺汤加减。

气虚血瘀证--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7.慢性呼吸衰竭辨证论治:痰浊阻肺证--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肾气虚证--方药:补肺汤合参蛤散加减。

脾肾阳虚证--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痰蒙神窍证--方药: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阳微欲脱证--方药:独参汤灌服,同时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1、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是:( )A、经络的功能失调B、阴阳失调C、脏腑的功能失调D、内生五邪病变2、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肝B、肾C、脾D、心3、热盛于里,舌红苔黄,并见四脚厥逆、脉沉伏等,此属:( )A、阳盛阴虚B、阴盛伤阳C、阳盛格阴D、阴盛格阳4、下列除哪项之外都是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 )A、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面化热B、感受阴邪,从阳化热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D、阴液不足,阴气浮动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A、气血的盛衰B、邪正斗争之间的盛衰变化C、气机失调D、脏腑阴阳失调6、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B、正邪相争剧烈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D、邪去而正不复7、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 )A、邪正俱盛B、邪正相持C、邪盛正衰D、正胜邪退8、不属于心阳,瘀血痹阻心脉表现的是:( )A、肢冷或汗出肢厥B、心烦失眠多梦C、脉伏而不出D、心悸怔状9、何项为痰迷心窍病证的主要特点/( )A、眩晕、昏冒B、狂言、骂唇C、神昏、痴呆D、胸闷、心悸10、病人喜笑不休,多为:( )A、心气虚B、心血瘀阻C、心气实D、心血不足11、口涎增多,常自口角流出,睦后更甚,常提示:( )A、肾气亏虚B、脾虚不摄C、脾虚湿热D、痰涎12、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展:( )A、肺气虚弱B、肾气虚C、脾肺气虚D、肺气失宣13、形成脾气虚损的原因,下列何项是确切的:( )A、劳倦过度B、禀赋素虚C、嗜酒过度D、久病耗伤14、下列除……外,都属脾的病理表现:( )A、水肿B、崩酒C、黄疽D、自汗15、呕吐腹泻,厌食腹痛,暖气吞酸是由于:( )A、外感暑湿B、痰饮停胃C、饮食所伤D、感受湿邪16、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下列何项是错的?( )A、咯血吐血B、头胀痛,面红目赤C、晕眩目花D、耳暴鸣或暴聋17、肾虚封藏失职,最有代表性的症状是:( )A、滑精B、自汗C、遗尿D、久泄脱肛18、在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中,下列哪一项是特有的?( )A、耳鸣B、夜尿多C、水肿D、气喘19、肾不纳气的喘,其特点主要是:( )A、咳喘胸憋B、动侧气喘,呼多吸少C、喘促痰涎壅盛D、喘而鼻煽20、舌赤糜烂,小便短赤或尿血多属:( )A、心火亢盛B、湿热蕴结膀胱C、心肾阴虚 D心火下移小肠21、病人因情绪波动动后,出现胸胁痞闷不舒以及腹泻之症是由于:( )A、肝气犯胃B、肝气郁结C、肝气犯脾D、脾气虚弱22、喘咳胸满与大便秘结兼见,采用通腑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是:( )A、上病下取B、肺与大肠相表里C、六腑以通为用 D整体观念2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 )A、子宫脱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久利脱肛24、久泄,脱肛伴内脏下垂是:( )A、肾气不固B、脾气虚弱C、中气下陷D、宗气下陷25、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 )A、目睛上吊B、高热C、手足濡动D、神昏诡语26、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 )A、气郁B、气陷C、气脱 C、气闭27、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B、胸胁胀痛C、肌肤甲错D、面目黎黑2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 )A、气逆B、气虚C、气滞D、气闭29、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暖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D、眩晕、耳鸣如蝉30、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燥的病理表现:( )A、大便燥结B、肌肤干燥C、鼻干目涩D、烦渴引饮31、真热假寒的病理是:( )A、阴盛格阳B、阳虚则寒C、阳盛格阴D、阴盛则寒32、病人有阴虚内热症状,而且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属:( )A、阴盛格阳B、阳损及阴C、阳盛格阴D、阴损及阳3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C、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D、阳热病邪侵袭3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3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B、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C、外感湿热阳邪,伤及阴液D、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导致虚寒内生36、下列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错误的是:( )A、正盛邪衰则病退B、正虚邪衰则病危C、邪盛而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导致阴阳离绝则死亡37、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A、口苦B、多梦C、失眠D、易怒38、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 )A、脾阴B、肾阴C、胃阴D、心阴39、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易致:( )A、巅顶疼痛B、少腹拘急疼痛C、肢麻抽搐D、两胁不舒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 )A、昏厥B、呃逆C、头胀痛D、咯血吐血41、在脏腑气机升降中为升降之枢的是:( )A、肝气的疏泄B、肺气的宣肃C、脾气的主升D、以上都不是42、症见食后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A、肾阳不足B、脾肾阳虚C、脾胃虚寒D、脾胃气虚4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理列哪项比较罕见:( )A、神昏谵语B、手足蠕动C、痉厥D、目睛上吊44、与全身气虚,最密切的脏是:( )A、脾气虚B、脾肺气虚C、肺肾气虚D、心气虚45、内湿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还与何脏腑关系特别密切?( )A、三焦B、肺C、小肠D、肾46、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久病不愈,慢性消耗B、思虑无穷C、劳力过度耗伤D、失血过多47、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D、燥热之邪所伤48、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A、气消B、气陷C、气逆D、气滞49、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情志所伤B、痰湿阻滞C、脏腑功能减退D、宿食积滞50、气滞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水湿停滞而见腹胀B、水饮内停而见心悸怔仲C、胃脘痞满不舒D、两胁胀满疼痛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D5、B6、A7、A8、B9、C 10、C11、B 12、A 13、C 14、D 15、C 16、C 17、A 18、B 19、B20、D 21、C 22、B 23、C 24、C 25、C 26、C 27、B 28、B29、D 30、D 31、C 32、D 33、B 34、A 35、B 36、B 37、D38、B 39、C 40、B 41、D 42、B 43、B 44、B 45、D 46、C47、C 48、B 49、C 50、B中医学基础知识点中医总括有四点:第一点是医道,医德。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打印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打印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打印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病患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普通大众的认可和重视,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与中西医结合相关的知识点。

一、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理论基础1.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方式。

2. 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中医以气血阴阳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西医以解剖、病理生理学为基础,强调诊断和治疗。

3.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既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以实现中西医相融、互补、协同治疗的目的。

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1. 中西医结合在诊断方面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2.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方面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中西医结合在预防和康复方面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中医的健康养生理论和西医的康复理论,帮助患者更好地预防和恢复身体健康。

三、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风险1.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2. 中西医结合的风险:中西医结合需要医生有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药物相互作用等风险。

四、推广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1. 推广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健康观念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

总之,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和契合当代医学发展需求的发展趋势。

医生和病患都需要不断提高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实践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共同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中医、中西医实践技能38个临床答辩知识点,历年常考

中医、中西医实践技能38个临床答辩知识点,历年常考

中医/中西医实践技能38个"临床答辩"知识点,历年常考医学教育网特别整理了中医/中西医实践技能38个"临床答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1、胃痛饮食停滞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和方剂?⑴表现:胃脘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矢气及便后稍舒,吐后痛减。

兼症: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脉滑舌苔厚腻。

⑵病机:饮食停滞,胃气阻塞。

⑶治法:消导和中。

⑷方剂:保和丸。

2、胃炎的处理原则(一)一般治疗:调控情绪,劳逸结合,戒烟忌酒,饮食避免粗糙、浓烈香辛和过热,避免长期使用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去除口腔及呼吸道慢性感染病灶,治疗能引起慢性胃炎的其他疾病。

(二)对症治疗:腹痛时,可给予解痉止痛药;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有腹胀、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肠动力药;有高酸症状者,可给予抑酸剂,但A型萎缩性胃炎者不宜用抑酸剂;胆汁返流者,可给予硫糖铝及胃肠动力药中和胆盐,防止返流。

(三)抗菌治疗: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应给予根除。

(四)中医辨证治疗3、胃痛的辨证?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湿热中阻蒸;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4、胃痛肝胃郁热的主症、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⑴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口苦而干,脉弦数。

⑵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⑶方剂:丹栀逍遥散5、胃痛肝气犯胃的主症、治法和方剂什么?⑴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喜长叹息,得矢气、嗳气则舒,脉弦。

⑵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⑶方剂:柴胡疏肝散6、哮与喘的鉴别?哮证是指声响言,为喉中又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证是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7、泻泄与痢疾的鉴别?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然而具体在临床症状和病机方面实有不同之处。

中西医结合主治内科历年常考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主治内科历年常考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主治内科历年常考知识点嘿,朋友!咱今儿就来聊聊中西医结合主治内科那些历年常考的知识点。

先说中医这一块儿,就像咱们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瑰宝。

中医讲究个整体观念,把人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么简单。

就好比一棵树,树叶黄了,可能不是叶子本身的问题,而是树根吸收营养出了岔子。

中医的辨证论治那也是一绝,通过望闻问切,瞧瞧你的脸色、听听你的声音、问问你的感受、摸摸你的脉象,就能判断出身体的状况。

你说神奇不神奇?像什么阴虚、阳虚、肝郁气滞,这些名词听着玄乎,其实都是身体内部平衡被打破的表现。

再来说说西医,那可是精准打击的高手。

各种仪器设备一上,啥指标都给你测个明明白白。

血压高了,血糖超了,一目了然。

西医的药理研究也是相当深入,一种药针对一种病,作用机制清清楚楚。

那中西医结合起来呢?这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联手,威力大增。

比如说治疗高血压,中医可能会从调理肝肾、活血化瘀入手,让身体内部环境更加和谐;西医呢,直接给你用上降压药,把血压先稳住。

这一结合,既治标又治本,效果杠杠的。

就拿感冒来说吧,中医认为是邪气入侵,要扶正祛邪;西医则认为是病毒感染,得抗病毒。

中西医结合起来,中药调理身体提高抵抗力,西药快速缓解症状,感冒好得更快。

还有消化系统的疾病,比如胃溃疡。

中医可能会说你脾胃虚弱、肝郁犯胃,给你开些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方子;西医呢,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来直接对抗胃酸对胃黏膜的损伤。

双管齐下,这胃溃疡还能不好?像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能改善血液循环;西医的溶栓、支架等治疗手段能迅速打通血管。

这不就像是给堵塞的道路既清理了障碍物,又拓宽了路面嘛!在考试中,这些知识点可都是重点中的重点。

咱得把中医的理论精髓吃透,把西医的诊断治疗方法牢记。

这就像是准备一场战斗,武器装备都得齐全,才能打胜仗。

总之,中西医结合主治内科的这些常考知识点,就像是一座宝藏,等你去挖掘、去掌握。

只要用心学,还怕考不过?加油吧!。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知识点第一章发展简史1、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大部分:夏商周时代—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框架阶段,秦汉时期—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成熟阶段,唐代—昌盛阶段,宋代—妇产科新貌,金元时期—学术争鸣阶段,明代—学术深化阶段,清代和民国—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提高阶段。

2、春秋战国时期—框架阶段,《黄帝内经》记载了中医妇科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四乌贼骨-藘茹丸。

3、秦汉时期—雏形阶段,《金匮要略》内有三篇专门论述妇科疾病,开创了中医妇科外治法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成熟阶段,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提出“并月”“居经”“避年”等月经的特殊现象。

5、宋代—妇产科新貌,妇产科学已发展成独立的专科。

宋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妇产科综合性专著。

6、金元时期—学术争鸣阶段,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成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理论根据。

朱丹溪对妊娠安胎提出“产前当清热养血,”“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7、清代影响较大的妇科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沈氏女科辑要》第二章发病机制冲任督带损伤与月经的关系 P14第三章诊断要点妇科的临床常见症状 23第四章治法概要西医常见内治法中,雌激素与孕激素的功能 31第七章内生殖器1、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子宫附件。

2、各种阴道炎的鉴别 593、成年人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量约5ml。

宫体与宫颈的比例。

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

4、子宫峡部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又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牯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叉称组织学内口。

5、子宫肌瘤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辅导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辅导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辅导知识点:整体观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组织器官所构成。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人体任何一个组织器官都必然含于这五个系统之中的一个系统。

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在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

精、气、血、津液生成、分布、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它们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体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

五脏之中,又是以心为主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这就是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一体观。

2.病理上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在分析形体官窍的病理机制时,要注意其与整体的关系。

一般地说,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

因而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与相关内在脏腑的联系,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3.诊治上的整体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在生理、病哩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断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做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知识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知识点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西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染性疾病细目一:麻疹一、麻疹的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发病年龄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以6个月以上,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

患者及亚临床带毒者是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为带病菌的'飞沫通过喷嚏、咳嗽、说话直接传人呼吸道。

二、麻疹的临床表现1.典型麻疹(1)潜伏期:一般为6~18日。

可有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或体温轻度升高。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发热为其首发症状。

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

发热2~3天出现“麻疹黏膜斑”,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

(3)出疹期:发热3~4日开始出疹,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渐及额、面部,然后自上而下延至躯干及四肢,甚至达手掌及足底。

(4)恢复期:出诊3~5日后,皮疹从面部起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疹退处有麦麸样脱屑。

并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约经2~3周后完全消失。

2.其他类型麻疹(非典型麻疹)(1)轻型麻疹:多见对麻疹病毒有部分免疫力的患者。

前驱期短且症状轻,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可无脱属及色素斑,无并发症。

(2)重型麻疹:此型中毒症状重,出疹时间长,往往并发肺炎、心力衰竭等,预后不良。

(3)无皮疹型麻疹:见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整个病程不见皮疹,仅有麻疹黏膜斑。

三、麻疹的中医分型论治1.顺证(1)邪犯肺卫(初热期)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目赤怕光,神倦纳呆,口腔颊部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宣毒发表汤加减。

(2)邪入肺胃(见形期)症状发热持续,疹随外出,初起稀疏,色较鲜红,以后逐渐稠密,融合成片,色转暗红,口渴多饮,目赤眵多,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数,指纹紫。

肝的生理特性-中西医考试复习知识点

肝的生理特性-中西医考试复习知识点

肝的生理特性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复习的内容,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广大考生参考!1.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

抑郁,遏止阻滞。

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

肝主升发是指肝具升发生长,生机不息之性,有启迪诸脏生长化育之功。

肝属木,其气通于春,春木内孕生升之机,以春木升发之性而类肝,故称肝主升发,又称肝主升生之气。

条达为木之本性,自然界中凡木之属,其生长之势喜舒展、顺畅、畅达,既不压抑又不阻遏而伸其自然之性。

肝属木,木性条达,故条达亦为肝之性。

肝喜条达是指肝性喜舒展、条畅、畅达,实即肝之气机性喜舒畅、调畅。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既非抑郁,也不亢奋,以冲和条达为顺。

所以,唐容川说:“肝属木,木气冲和发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

若肝气升发不及,郁结不舒,就会出现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等症状。

如肝气升发太过,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症状。

肝的这种特性与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肝气升发条达而无抑遏郁滞,则肝之疏泄功能正常。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是肝喜升发条达之性所决定的。

故曰:“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读医随笔。

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以木为德,故其体柔和而升,以象应春,以条达为性……其性疏泄而不能屈抑”(《内经博议》)。

2.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

刚,刚****急之谓。

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体阴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

肝为刚脏系由肝体阴用阳之性所致。

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

故日:“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神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临证指南医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integrative medicine)是一种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
综合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是将中医的经验和理论与西医的科学方
法和技术相结合,以提供综合、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对中西医结合
的知识点的总结。

一、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1.中医基本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脏腑
学说等。

西医基本理论: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2.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西医的诊断方法:病史采集、体格
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中医的辩证论治方法:辨证论治、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西医的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4.中医的预防和调理方法:养生、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

西医的预
防和调理方法:健康教育、疫苗接种、保健指导等。

二、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的结合
1.中西医诊断的结合:通过中医四诊法和西医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中西医治疗的结合: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和需求,综合运用中西医
治疗方法,例如结合中药和药物治疗、结合针灸和物理治疗等,以提高治
疗效果。

三、中西医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中西医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卒
中等疾病的综合治疗。

2.中西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如对癌症的综合治疗,结合中药和化疗、手术治疗。

3.中西医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对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
的治疗和调理。

4.中西医在妇科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对不孕症、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的综合治疗。

5.中西医在康复和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如对运动损伤、骨折、腰椎间
盘突出等的康复治疗。

四、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1.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相互影响和
作用机制等。

2.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研究中西医结合在特定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疗效评估等。

五、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和前景
1.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国外如美国、德国等国家也逐渐重
视中医的应用和发展。

2.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挑战:中西医结合能够综合发挥中西医的优势,但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3.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中西医结合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兼容并蓄的医学模式,通过结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全面、个性化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以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和普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