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 免疫调节
通过免疫调节分子和细胞,保持免疫应答的平衡。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临床应用
免疫疗法
利用特异性免疫应答原理,开发 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病等的新方 法。
疫苗开发
通过模拟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 疾病传播和感染。
诊断检测
利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开 发疾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
医学免疫学-B淋巴细胞介 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它们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着关键 作用。本节将介绍B淋巴细胞的类型、功能以及成熟和激活过程。
B淋巴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浆细胞
分泌抗体,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执行者。
调节B细胞
调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记忆B细胞
持久保存抗原信息,能够迅速启动二次感染时 的免疫应答。
1
二次感染
2
再次接触同一抗原,记忆B细胞迅速激活,
大量产生抗体。

初次感染
初次接触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形成记忆B细胞。
长期保护
记忆B细胞持久保存抗原信息,提供长期 保护。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1 刺激信号
抗原与受体结合,激活B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辅助细胞
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提供刺激和调控,增强或抑制特异性免疫应答。
其他亚群
包括未成熟的B细胞和淋巴瘤细胞等。
B淋巴细胞的成熟和激活过程
成熟过程
从骨髓到淋巴器官,经历多个阶 段,如B细胞前体、静止状态和 抗原依赖激活。
激活过程
通过抗原结合、T细胞辅助、其 他刺激等,启动细胞分裂和抗体 合成。
浆细胞生成
B细胞在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 大量分泌免疫球蛋白。
B细胞介导的抗体反应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相应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体液,发挥免疫效应。

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故此过程也称为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依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对T细胞依赖抗原(TD-Ag)的免疫应答和对T细胞非依赖抗原(TI-Ag)的免疫应答。

在应答过程中,前者需要Th细胞的辅助,后者不需要。

第一节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CR是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

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有两个相关联的作用:BCR特异性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内化BCR所结合的抗原,并对抗原进行加工,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peptide-MHCⅡcomplex,pMHC),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h识别,Th活化后通过表达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CR对抗原的识别与TCR识别抗原不同:①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抗原;②BCR能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表位的空间构象;③BCR对抗原的识别不需APC的加工和提呈,亦无MHC限制性。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与T细胞相似,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特异性抗原提供第一信号启动B细胞活化,而共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使B细胞完全活化。

B细胞活化后的信号转导途径也与T细胞相似。

(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又称抗原刺激信号,由BCR-CD79a/b (BCR-Igα/β)和CD19/CD21/CD81共同传递。

1. BCR-CD79a/b信号BCR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即启动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但由于BCR重链胞质区短,自身不能传递信号,故需经BCR复合物中的CD79a/b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与CD3类似,CD79a/b胞质区亦存在ITAM。

【免疫学总结】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学总结】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学总结】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此过程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特点①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小分子化合物②可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的表位的空间构象③识别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处理,无MHC限制性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1)第一信号1.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BCR被多价抗原交联后,ITAM模体中酪氨酸磷酸化,募集并活化Syk,活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经PKC、MAPK、钙调蛋白三条途径激活转录因子,参与并调控B细胞激活、增殖相互基因的表达2.B细胞活化中共受体的作用成熟B细胞表面,CD19、21、81非共价键结合成共受体复合物,提高敏感性(2)第二信号主要由黏附分子对的相互作用所提供,最重要的是CD40/CD40L(3)TB细胞相互作用与B细胞免疫应答一方面,B细胞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另一方面活化的T细胞可以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分泌多种IL-4等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的进一步分化三、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需Th细胞的辅助,发生于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和生发中心四、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在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激活的部分B细胞进入初级淋巴小结,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分裂增殖的B细胞称为生发中心母细胞,母细胞分裂增殖产生的子代细胞体积小,称为生发中心细胞生发中心分为两个区域:明区、暗区,前者FDC(滤泡树突状细胞)较多,后者生发中心母细胞紧密聚集DC的树突表面高表达CD21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d 与CD21分子结合,附着在FDC树突上,或结合于FDC树突上的Fc受体,聚集在一起,呈串珠状,称串珠样小体生发中心四个事件(1)体细胞高频突变和Ig亲和力成熟生发中心母C的轻链和重链V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体细胞高频突变(2)Ig的类别转换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变化的过程称Ig的类别转换,或称同种型转换,遗传学基础是同一V区基因与不同重链C基因的重排(3)浆细胞的形成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除了少量线粒体,内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分泌抗体,BCR表达少(4)记忆B细胞的产生特异性表面标志:CD27,不产生抗体,再次遇同一抗原可迅速活化大量产生特异Ig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某些抗原,如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属TI抗原,能激活初始B细胞而无需Th细胞的辅助㈠B细胞对TI-1抗原发生的应答TI-1抗原又称B细胞丝裂原,成熟或不成熟的B细胞均可被TI-1抗原激活,诱导产生低亲和力的IgM,无记忆性㈡B细胞对TI-2抗原发生的应答TI-2仅能激活成熟B细胞,主要是B-1细胞TI-2抗原通过高度重复的抗原表位使B细胞的mIg广泛交联而被激活,(但过度交联使成熟B细胞产生耐受)可直接激活B-1细胞,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增强此类B细胞的免疫应答,并发生抗体类型转换,可产生IgM IgG第三节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称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可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即再次应答或回忆应答㈠初次应答特点为潜伏期长,抗体水平低,亲和力低,抗体升高所需时间长,抗体主要为IgM㈡再次应答①潜伏期短②抗体浓度增加快③抗体维持时间长④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⑤再次应答产生高亲和力抗体IgG再次应答的强弱取决于两次抗原刺激的间隔长短,过长或过短反应均弱。

B淋巴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3)CD32 即FcRⅡ,其中FcRⅡB亚型能负反馈调 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的分泌。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on B cells
B cell precursor
B细胞亚群及功能
Mature B cell
Plasma cell
4.其他表面分子
1)CD20 表达于除浆细胞外的各阶段的B细胞,通 过调节跨膜钙离子流动,在B细胞增殖和分化中 起重要的调节作用。CD20是B细胞特异性标志, 是治疗性单抗识别的靶分子。
2)CD22 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其胞内段含有ITIM 模体,是负调节CD19/CD21/CD81共受体的抑 制性受体。
Ig-、Ig-(CD79b、CD79a): 负责将BCR的特异 识别信号传入细胞内,还参与Ig从胞内向胞膜的转 移。胞质区较长,其上有ITAM基序。
2.参与免疫应答的其它分子
1)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 CD19/CD21/CD81复合物。 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加强BCR信号
的传递。 CD21(CR2):补体C3d受体,也是EB病毒的受体。 CD19:与CD21交联,向胞内传递信号。 CD81:与CD19交联。
B淋巴细胞 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B细胞)
由哺乳动物骨髓/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 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成熟B细胞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 结内。
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 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
还有抗原提呈作用。
B细胞的分化发育
B细胞的分化过程 发生在成年动物的骨髓中,导致B细胞成熟并
阴性选择
生发中心
The stages of B cell development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expression of immunoglobulin chains and particular cell-surface proteins.

大连医科大学免疫学PPT人卫7版13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大连医科大学免疫学PPT人卫7版13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B1 和 B2淋巴细胞亚群
(1)B1细胞 : CD5+ TI 抗原 IgM, SIgA
(2) B2细胞: CD5TD抗原 IgG
TI-1和TI-2抗原
(一) B细胞对TI-1抗原的应答
TI-1抗原
12
B1 细胞
(1)BCR (2)丝裂原受体
(二)B细胞对TI-2抗原的应答
高度重复的表位,B1 细胞的mIg广泛交联, 激活B1细胞。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
Y
B
信号 1
信号 2
Th
细胞因子 IL-4 IL-5 IL-6 IFN-γ
TGF-β
B
B
B
B
BB B
PC
B
B
B BB B
B
增殖和分化
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
(四)T、B细胞的相互作用
(四)T、B细胞的相互作用
(四)T、B细胞的相互作用
(六)浆细胞的形成
(七)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s, Bm)的产生
一、初次应答
所需抗原量多、抗体潜伏期长、抗体效价低、 维持时间短、与抗原亲和力低、以IgM为主;
二、再次应答
所需抗原量少、抗体潜伏期短、抗体效价高、 维持时间长、与抗原亲和力高、以IgG为主。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
1 .调理作用 2 .补体激活 3. ADCC 4. 中和毒素
Figure 1-24 part 2 of 3
TI-2 抗原
1
B1 细胞
TI 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抗 100000

特 10000

性 1000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immuneresponse 抗体进入机体后诱导相应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体液,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生发中心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明区暗区Germinal centerCentroblastCentrocyteLight zoneDark zone要由增殖的B细胞组成,约10%为抗原特异性T细胞。

为B细胞提供一个合适的发育微环境,也是B细胞对TD抗原应答的主要场所。

生发中心在抗原刺激后1周左右形成,其中的B细胞每6-8小时分裂一次,3-4天即可产生10000个细胞,这些分裂性极强,但不表达mIg的B细胞即为~中心母细胞分裂增殖产生的子代细胞,其分裂速度减慢或停止且体积较小,但表达mIg中心细胞在此聚集不甚紧密,与众多的FDC接触,中心细胞在FDC和Tfh细胞协同作用下继续分化中心母细胞在此紧密集聚,FDC很少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DC,FDC不具备抗原提呈能力,但高表达Fc受体和补体受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或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后可形成串珠样小体供B细胞识别或内吞,可将抗原浓缩、滞留在细胞表面并维持数周到数年,持续向B细胞提供抗原信号串珠样小体iccosome FDC的树突表面高表达CD21分子,抗原-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Cd3与CD21分子结合,附着在FDC树突上,或结合于FDC树突上的Fc受体,聚集在一起,成串珠样,称为~B细胞可以内化串珠样小体,加工后把抗原提呈给Th细胞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hypermutation在抗原诱导和Th 的辅助下,中心母细胞的轻链和重链V基因可发生~,每次细胞分裂,IgV 区基因中大约有1/1000碱基对突变,而一般体细胞突变频率是1/10^10-1/10^7,对构成抗体多样性和BCR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抗原亲和力成熟Affinitymaturation在初次应答时,大量抗原的出现,可使表达不同亲和力BCR的各种B细胞克隆被选择和激活,而这些B细胞克隆大多产生低亲和力的抗体。

医学免疫学 第11讲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第13章)

医学免疫学 第11讲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第13章)
第十一讲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13章,P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介导。
▽首先是B细胞的BCR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及 结合,启动B细胞激活信号, ▽再加上共同刺激信号的作用,诱导细胞激活、 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或记忆细胞。 ▽抗体→存在于体液中→体液免疫应答。
(2)Th分泌细胞因子
活化的Th2细胞:IL-2、4、6等, 诱导B细胞分化和Ig的产生。
B7 CD28
BL CD40 CD40L
Th
三、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
Th细胞辅助B细胞活 化、增殖和分化
B细胞和Th细胞识别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
载 体 效 应
▽Th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发生在淋巴结中的T细胞区 和生发中心;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分 为四个时期,即潜伏期、对数期、平台期和下 降期。这几个时期所呈现的特征与机体是初次 或再次接触抗原而有所区别。
1.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1)定义:机体初次接受抗原(TD抗原)刺激,需经 过一定的潜伏期,才在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且 抗体产量低,在体内维持的时间短、消失快的现象, 称为初次应答。
B7 CD28
BL CD40 CD40L Th
BCR and co-receptor complex
Th、B细胞的相互作用---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
(1)Th提供BL共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CD40L--CD40 活化T细胞(主要为Th2细胞)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 性表达的CD40相互作用,向B细胞传递第二活化信号。
(2)特点:潜伏期长(几天~几周),抗体升高所需时 间长,抗体产量较少,维持时间较短(几天~几周), 抗体主要为IgM,亲和力较低。

医学免疫学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

医学免疫学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

浙中医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2
BCR对抗原的识别与TCR识别抗原不同:
① 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 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抗原; ② BcR能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 原降解所暴露表位的空间构象; ③ BCR对抗原的识别不需APC的加工和提呈,亦无 MHC限制性。
2. 对数期此期血清抗体量呈指数增长,抗原剂量及抗原性质是决定抗体 量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
3. 平台期此期血清中抗体浓度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到达平台 期所需的时间和平台的高度及其维持时间,依抗原不同而异,有的平 台期只有数天有的长至数周。
4. 下降期由于抗体被降解或与抗原结合而被清除,血清中抗体浓度慢慢 下降,此期可持续几天至几周。
6
浙中医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7
(三) 细胞因子的作用
活化B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在活化T细胞分泌的细 胞因子(如IL-4,IL-5,IL-21)作用下大量增殖。细胞因子诱导 的B细胞增殖是B细胞形成生发中心和继续分化的基础。
浙中医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8
(四) T、B细胞的相互作用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细胞辅助,这种辅 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作用产生,其中最重要的是CD40/CD40L- CD40 组成性表达在B细胞、单核细胞和DC表面;
CD40L则表达在活化的Th细胞表面:CD40L 与CD40相互作用,向B细胞传递活化的第二信号。 与T细胞类似,如果只有第一信号没有第二信号,B 细胞不仅不能活化,反而会进人失能的耐受状态。
浙中医 微免教研室 刘文洪
首先IgM-Cu转换为连接Cy , Cα或Cs,因而分泌 的抗体类别转换为IgG , IgA或IgE

B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B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单项选择1.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时,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 抗体产生的潜伏期短B. 抗体亲和力低C. 抗体维持时间短D. 以IgM抗体为主E. 刺激的抗原与初次不同2. 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下列哪种免疫细胞所介导:A. T细胞B. B细胞C. NK细胞D. 吞噬细胞E. 上皮细胞3. 下述哪项不是记忆性B细胞的特点:A. 大小与静止B细胞相仿B. 可持续分泌高水平IgC. CD27+D. 再次与相同抗原相遇时可迅速活化并分泌大量IgE. 存活时间较长4. B细胞对以下哪种抗原的应答需要T细胞辅助:A. 白喉毒素B. 脂多糖C. 荚膜多糖D. 金黄色葡萄球肠毒素(SEA)E. 以上都不是5. 下列哪种描述不是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DA. 潜伏期短B. 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C. 抗体维持时间长D. 抗体水平持续很低E. 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6. 与体液免疫应答无关的是:A. 中和作用B. 调理作用C. Fas/FasL途径杀伤肿瘤细胞D. ADCCE. 参与补体的溶细胞作用7. 关于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哪项是错误的?A.对TD-Ag的应答可以产生记忆细胞B.亲和力成熟需要有抗原的诱导C.体细胞高频突变发生于中枢免疫器官D.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之一E.发生Ig类别转换的遗传学基础是同一V区基因与不同重链C区基因的重排8. 可产生免疫记忆的细胞是A.B1 细胞B.γδT细胞C.αβT细胞D.NK细胞E.巨噬细胞9. 能特异性识别结合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淋巴细胞是A.γδT细胞B.B1细胞C.B2细胞D.αβT细胞E.NK细胞10.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是A.经遗传获得B.包括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作用C.无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D.感染早期迅速发挥作用E.可产生免疫记忆11.适应性免疫应答所不具备的特点是A.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B.具有再次应答的能力C.无需抗原激发D.T/B细胞库具有高度异质性E.精确区分“自身”和“非己”12. 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是:A. CD40B. BCRC.CD19D. CD21E.Igα/Igβ13.关于B细胞表面同时表达的IgM和Ig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具有相同的重链和不同的轻链B.除CH区外其余相同C.除VH区外其余相同D. 具有不同VH和VL区E. 具有不同的CH和CL区14. 对B细胞内化抗原描述错误的是:A. 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抗原与BCR结合后产生B. 只有产生了第一信号,B细胞才能内化抗原C. 内化的抗原可经MHC I类分子途径提呈D. 内化的抗原可经MHC II类分子途径提呈E. 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h细胞15. 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A. 具有MHC I类分子限制性B. 具有MHC II类分子限制性C.没有MHC限制性D. 需要细胞因子E. 通过CD3传递抗原信号16. 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A. NK细胞与靶细胞B. CTL细胞与靶细胞C. Th细胞与B细胞D. 巨噬细胞与Th细胞E. 树突状细胞与Th细胞17. B细胞表面传递特异性抗原信号的分子是A. mIgB. MHC 分子C. CD4D. CD3E.Igα/Igβ18. 对Igα/Igβ描述错误的是:A. 与mIg组成BCR复合物B. 胞浆区有ITAMC.可传导B细胞第一活化信号入胞D. 通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E. 能与抗原非特异性结合19. B细胞表面能结合C3d的分子是A. CD19B. CD81C. CD21D. BCRE. MHC 分子20. 以下CD分子中与B细胞活化有关的是:A. CD2B. CD3C. CD4D. CD21E. CD821. B细胞不表达的分子是A. C3d受体B. CD2C. I类MHC分子D. II类MHC分子E.CD1922. 对B细胞活化共受体描述正确的是:A. 是由CD19与CD21、CD81以非共价键形式组成的复合物B. CD21可与C3d结合,但不能转导信号C.信号由CD19传向胞内可加强BCR复合物传导的信号D. 上列A和B两项E. 上列A、B和C三项23. Th细胞活化静止B细胞主要靠下列哪两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A. B7和CD28B. B7和CTLA-4C. CD40L和CD40D. CD4和MHC II 类分子E. ICAM 和LFA-124. 作为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通过下列哪种分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A. CD28B. CD40C. CD40LD. B7E. MHC II类分子25. 下列哪种细胞高表达CD40LA. B细胞B. 树突状细胞C. 静止的T细胞D. 活化的CD4+ T细胞E. 巨噬细胞26. T细胞辅助抗原特异性B细胞是在A. 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和生发中心B. 骨髓C. 胸腺D. 皮肤E. 粘膜27. 关于体细胞高频突变,错误的说法是A. 发生在V区基因B. 增加了抗体的多样性C. 在抗原诱导下发生D. 发生在生发中心E. 与抗体亲和力成熟无关28. 可直接调节Ig类别转换的细胞是A. Th细胞B. Tc细胞C.NK细胞D. B细胞E. 中性粒细胞29.发生类别转换前,B细胞表达A. IgAB. IgEC. IgM和IgDD. IgGE. IgG和IgD30. 浆细胞A. 能分泌抗体B. 来源于T细胞C. 发育为B细胞D. 分泌大量IFN-γE. 具有细胞毒作用31. 关于记忆性B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生发中心形成B. 与静息B细胞的大小相似C. 合成大量IgD. 接触同一抗原可迅速活化E. 介导B细胞的再次免疫32. 具有免疫记忆的细胞是A. 巨噬细胞B. 中性粒细胞C. 淋巴细胞D. 肥大细胞E. NK细胞33. 关于TI抗原描述错误的是:A. 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B. 如某些细菌多糖及脂多糖C. 能在无胸腺鼠诱导Ab应答D. 能刺激初始B细胞E. 可诱导T细胞应答34. 对TI-1抗原描述错误的是A. 又称B细胞丝裂原B. 高浓度时多克隆活化B细胞C. 低浓度时激活抗原特异性B细胞D. 诱导B细胞应答比TD抗原早E. 可诱导产生记忆性B细胞35. TI-1抗原单独不足以诱导A. 抗体亲和力成熟B. Ig类别转换C. 记忆B细胞形成D. 上列A和B两项E. 上列A、B和C三项36. 对TI-2原描述错误的是A. 多为细菌胞壁与夹膜多糖B. 有高度重复序列C. 可激活不成熟B细胞D. 抗原表位密度太低不足以激活B细胞E. 抗原表位密度太高可使B细胞无应答37. 对TI-2抗原发生应答的主要细胞是A. 记忆性B细胞B. 前B细胞C. 不成熟B细胞D.B-1细胞E. T细胞38. 关于TI-2抗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具有重复序列B. 仅能激活成熟的B细胞C. 主要应答细胞是B1细胞D. 能诱导婴幼儿抗体应答E. 无需Th细胞辅助39. 不能诱导婴幼儿产生有效抗体应答的是A. TI-1抗原B. TI-2抗原C. TD抗原D. 上列A和B两项E. 上列A、B和C三项40. Th细胞辅助抗体产生A. 依靠T细胞识别结合于BCR的完整抗原B. 依靠T细胞识别经APC细胞处理、提呈的抗原C. 涉及B细胞上的MHC I类分子D. 可发生于经X-线照射的小鼠E. 发生在对LPS的应答过程中41. 在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中,Th细胞在下列哪项不发挥作用:A. 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B细胞的活化 C. 生发中心的形成D. Ig类别转换E. 抗体亲和力成熟42. 抗体产生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Th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受MHC限制B. 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C. TI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T细胞的辅助D. 应答早期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E. Ig的类别转换需要Th细胞的辅助43. 下列哪种物质可以被动转移特异性体液免疫A. 抗体B. IL-2C. TNFD. T细胞E. IL-14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A. 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E. 效应细胞产生效应分子45. TD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A. 产生免疫应答的细胞为B1细胞B. 只诱导体液免疫应答C. 可形成记忆性细胞D. 可直接诱导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E. 只诱导细胞免疫应答46. 关于再次应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再次应答较初次应答的潜伏期短B. 抗体浓度增加快C. 抗体维持时间长D. 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大E. 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抗体47. 初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是A. IgGB. IgMC. IgED. IgDE. IgA48. B细胞介导的再次应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A. 抗原的化学性质B. 再次接触的抗原量C. 两次抗原刺激的间隔长短D. 抗原进入体内的方式E. 抗原分子量大小49. 对体液免疫再次应答Ab产生描述有误的是A. 再次接受较少量相同Ag刺激即可诱发B. 潜伏期大约为初次应答时的一半C. 达平台期快,平台高且时间长D. 主要为IgG,亲和力高且较均一E. 下降期短或无50. 再次免疫应答是基于A. 记忆性细胞活化B. 补体激活C. 肥大细胞脱颗粒D.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E.NK细胞的杀伤作用51. 造成抗体多样性的机制不包括:A.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B.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C.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D. 重链和轻链间的组装E. 抗体亲和力成熟52. 编码Ig重链可变区的基因片段是A. V、D、J片段B. V、J片段C. D、J片段D. C片段E. S区53. 关于体细胞高频体突变,错误的说法是A. 发生于已完成V基因重排的B细胞B. 发生在抗原刺激后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C. 突变的主要方式是点突变D. 能增加抗体的多样性E. 与抗体的亲和力成熟无关54. B细胞区别于T细胞的特征是A. 可被美洲商陆(PWM)激活B. 表达膜型Ig直接识别抗原C. 表达CD3分子D. 属于淋巴细胞E. 可分化为记忆性细胞55. 关于T 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对TD-Ag的应答都产生记忆性细胞B. 均产生效应产物C. 效应产物的作用都是特异性的D. 都能形成免疫耐受E. 对TD-Ag的应答均需T细胞的参与二、不定项选择1. 在抗体形成过程中,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 浆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B. 所有B-1细胞活化都必须有双信号C. 对TD抗原的应答不需Th细胞参加D. Th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受MHC限制E. 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快,效价高2. Ig同种型转换:A. 在抗原诱导下发生B. 受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节C. IgV区不变D. IgC区不变E. IgV区和IgC区均改变3. Igα/Igβ的主要功能是:A.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活化信号B.转导抗原与TCR结合产生的活化信号C.参与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转导D.作为协同刺激分子促进淋巴细胞活化E.T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4. T细胞辅助B细胞是在:A. 淋巴组织的B细胞区B. 淋巴组织的生发中心C. 脂筏D. 外周淋巴组织的T细胞区E. 冠状带5. 对TD-Ag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A.APC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提呈B.T、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D.T、B细胞的活化、分化、增殖E.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6. 具有免疫记忆的细胞有:A. APCB. NK细胞C. B细胞D. T细胞E. 中性粒细胞三、名词解释1. Ig亲和力成熟2. Ig的类别转换3. 再次应答4. 亲和力5. 亲合力四、简答与论述1. Th细胞在B细胞的免疫应答有何作用?2. 体液免疫应答中的再次应答和初次应答有何不同?3. 抗体的多样性是怎样形成的?。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单选1.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时,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抗体产生的潜伏期很短。

B.抗体亲和力低。

C.抗体维持时间短。

D.IgM抗体是主要抗体。

E.刺激抗原与第一次不同。

2体液免疫反应主要由以下哪种免疫细胞介导: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吞噬细胞e.上皮细胞3.下述哪项不是记忆性b细胞的特点:+a.大小与静止b细胞相仿b.可持续分泌高水平igc.cd27d.再次与相同抗原相遇时可迅速活化并分泌大量ige.存活时间较长4.b细胞对以下哪种抗原的应答需要t细胞辅助:a.白喉毒素b.脂多糖c.荚膜多糖d、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A)e.以上均不属于5种,以下哪种描述不是再免疫反应的特征:a.潜伏期短b.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c、抗体维持了很长时间D。

抗体水平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e。

诱导再反应所需的抗原剂量很小6与体液免疫反应无关:a.中和作用b.调理作用c.fas/fasl途径杀伤肿瘤细胞d.adcce.参与补体的溶细胞作用7.关于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哪项是错误的?a、对TD-Ag的反应可以产生记忆细胞。

B.亲和力成熟需要抗原诱导c.体细胞高频突变发生于中枢免疫器官d.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之一e、免疫球蛋白类转换的遗传学基础是相同的V区基因和不同的重链C区基因的重排。

8能产生免疫记忆的细胞是a.b1细胞b.γδt细胞c.αβt细胞d.nk细胞e.巨噬细胞9.能特异性识别结合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淋巴细胞是a、γδT细胞b.b1细胞c.b2细胞DαβT细胞e.nk细胞10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a.经遗传获得b.包括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作用c.无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d.感染早期迅速发挥作用e.可产生免疫记忆11.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特点如下:a.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b.具有再次应答的能力c.无需抗原激发d、 T/B细胞库具有高度异质性。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B淋巴细介导胞特的异免疫性应答液免疫体答应:抗进入原体机后诱导相应的抗特异原性B细胞化、活增殖并最终化分为浆胞,产生特异性细体抗进入液体发挥免,疫效。

应分――抗类:原DTAg-的免应疫答、ITA-g的免疫应答B细对胞D抗原T免的疫答B细应对胞D抗原T的别识B胞细活B细胞的化增殖和终末分B细化对胞D抗原的识T 别BC识别抗R原对B胞的激细的活两个相关互的作联用B:CR特异性合结抗原―活―第化一信号B胞细内并加工BC化R所结的抗原,合形p成MH, C呈提给特异T性识别h,h活化后T通过达的表DC40与BL胞表面C细D4结合――0活第二信化号1. 2.BC对R抗原识的别与CRT别识抗的不原同之处:1.2.3.BC不R仅能识别蛋质白抗,还能原识别多、核肽、多糖类、酸类和小脂分子合物类化原B抗C能特异R识别完整性抗原天然的象,构识或别原抗降解所暴露位表空的间构象BRC对抗原的别识需APC的不加和工提呈亦无MH,C制性限细胞B化活需要号信细胞B活化第一信号:抗原(激刺信) a) 号)bBCR-CD97/b信a号BR共受体的C殖作用增― C―1D9C/21DC/D81B细活化胞第的信号(共二刺的信激号由)h细胞TB细胞与面表多对刺共激子分相作互产用生。

重要刺共分激子CD:4L/0DC0 4 两个活信号对B细胞化意的与T义细胞类似胞因子的作用:细在化T细活分胞泌的胞因子作用细,下活B化胞细大量殖。

细胞增因子导的B细胞增殖诱是细胞B形生发中和继续分化心基础的。

T、B细的胞互作用相表:现 . 1细胞T面表的共刺激子可分供提B细胞化必须活第二信号的2 . T胞细泌分细的胞子促进因细胞B的活、化殖增和化分。

向双性1 :细胞B作为可AP加工、提C呈pHM活化C细胞T导诱T细表达胞多膜分种子和胞因细2子化活T胞细供提细B活化胞的二第信号,诱导静期B细胞进止入胞增细殖期周意义:借多对黏附分对子使者结合两更牢固并,使h细T分泌的细胞胞子局因在限突触位,高效部协助细胞B一步进殖类增转换别、和亲力熟成、产抗生体分化和为浆胞或记忆B细胞。

医学-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医学-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B淋巴细胞介导的 特异性免疫应答概论体液免疫反应(humoral immune response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l-Ag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抗原肽-MHC Ⅱ 类分子复合物peptide-MHC Ⅱ complex,pMHC Ⅱ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1.B细胞的活化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2.B细胞的活化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3.细胞因子的作用:参与充分活化、增殖4.T-B细胞的相互作用免疫突触immune synapse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初级聚合灶Primary focus(一)B细胞滤泡外活化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 CD,FCD串珠状小体iccosome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cell,Tfh调理作用opsonized(二)初级聚合灶的形成浆母细胞plasmablasts(三)生发中心(次级淋巴滤泡)的形成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中心母细胞centroblast中心细胞centrocyte暗区dark zone明区light zone(四)细胞高频突变、Ig亲和力成熟和阳性选择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五)Ig的类别转换1g类别转换class switching同种型转换isotype switching(六)浆细胞的形成又称抗体形成细胞Antibody Forming Cell,AFC(七)记忆B细胞(Bm)的产生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B细胞对T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I-1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I-2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1.潜伏期(lag phase)2.对数期(log phase)3.平台期(plateau phase)4.下降期(decline phase)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也称回忆应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免疫术语
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在抗原诱导和Th辅助下,中心母细胞的轻链和重链V基因发生高频率点突变。

导致BCR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的多样性,并可导致Ig亲和力成熟。

Ig的类别转换〔class switching〕: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和T细胞辅助活化增殖后,首先分泌的IgM可转换成IgG、IgA或IgE,而抗体重链的V区保持不变。

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或同种型转换〔isotype switching〕。

❖B淋巴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过程
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特点:
♦B细胞经由B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作为APC将pMHCⅡ提呈给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识别。

♦BCR识别的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和处理,也无MHC限制性。

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和T细胞相似,B细胞的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抗原刺激信号〕
♦BCR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表位,启动第—信号,并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
♦B细胞共受体〔CD19-CD21-CD81复合物〕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强化B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
♦B细胞和活化的Th 细胞外表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向B细胞提供第二信号。

♦其中最重要的是CD40—CD40L,回有ICAM-1—LFA-1
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形成生发中心和陆续分化:
♦由活化的Th 细胞〔主要是Th2, Tfh〕分泌。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IL-21等促进活化的B细胞增殖、分化。

T、B细胞相互作用:
活化Th细胞辅助B细胞免疫应答,活化B细胞作为APC活化T细
胞。

B细胞的增殖以及终末分化:
B细胞分化的抗原依赖期〔了解〕
B细胞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暗区〔中心母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极强,体积大,紧密集合,不
表达mIg;
产生子代细胞即中心细胞;
明区〔中心细胞〕:分裂速度渐慢或停止,体积小,集合不甚紧密在FDC和Tfh细胞的协同作用下陆续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或分
化为记忆B细胞。

体细胞高频突变和Ig亲和力成熟:
体细胞高频突变——
概念:在抗原诱导和Th辅助下,中心母细胞的轻链和重链V 基因发生高频率点突变。

特点:在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中大约每1000个bp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

结果:导致BCR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的多样性;
并可导致Ig亲和力成熟。

Ig亲和力成熟——
当大量抗原被去除,或再次免疫应答时,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 细胞克隆会优先结合抗原并得到扩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Ig的类别转换:
概念: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和T细胞辅助活化增殖后,首先分泌的IgM可转换成IgG、IgA或IgE,而抗
体重链的V区保持不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
生改变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遗传学根底:同一V区基因和不同重链C基因的重排,转换区〔S区〕
重组。

特点:在抗原诱导下发生;接受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直
接调节。

浆细胞的形成:大局部迁入骨髓,长时间连续产生抗体,不能再和抗原起反响。

记忆B细胞的产生:从生发中心进入血液参加再循环,再次应答时可
迅速活化。

❖B细胞和T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活化Th细胞辅助B细胞免疫应答
①活化Th细胞外表的共刺激分子可提供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CD40L/CD40等〕
②活化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③〔Th2:IL-4、5、6;Tfh:IL-21等〕
活化B细胞作为APC活化T细胞
①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
②活化的B细胞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B7/CD28等〕
一样情形下当大量抗原进入未经免疫的机体后,诱发初次免疫应答时其抗原呈递细胞多由巨噬细胞完成。

经Mφ活化TH细胞后再由活化的TH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和形成记忆B细胞。

但当再次免疫应答发生时,抗原呈递细胞则主要由已扩增的B细胞克隆承当。

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发生于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区和生发中心。

❖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一样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比拟〕
初次应答分为四个阶段:
埋伏期、对数期、平台期、
再次应答:
♦埋伏期短;
♦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
♦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
♦抗体维持时间长;
♦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产
生低亲和力的IgM。

区别点初次应

再次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Mφ为

B细胞为

抗体产生埋伏

较长较短
抗体顶峰浓度较低较高
抗体维持时间较短较长
抗体类别IgM为

IgG为主抗体亲和力较低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