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生产工艺
一、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3. 工艺过程 3)工艺安全注意事项
➢ 浓硝酸是强氧化剂; ➢ 浓硫酸、浓硝酸均有强腐蚀性; ➢ 配制混酸和硝化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 精馏结束时,不得在高温下解除真空,以免热残渣 (含多硝基化合物)与空气接触后氧化爆炸。
20
一、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4. 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1)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配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3)乙苯质量对反应的影响
14
第三节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15
一、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1. 工艺原理
硝化反应
16
一、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2. 工艺流程框图
17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3. 工艺过程 1)混酸的配制
混酸罐内,加入浓度为92%以上的硫酸。搅拌和冷 冻条件下,以细流方式缓慢加水,并控制体系温度在40 ~ 45 ℃之间。加水完毕后,降温至35 ℃,继续加入浓度 为96%的硝酸,控制温度不超过40 ℃。 ★ 注意:生产中混酸的配制方式与实验室不同。
18
一、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3. 工艺过程
2)硝化反应
在装有旋桨式搅拌的铸铁硝化罐中,先加入乙苯并 开动搅拌。将温度调至28 ℃后,滴加已配制好的混酸, 并控制反应温度在30 ~ 35 ℃。混酸滴加完毕后,保温 并继续搅拌1小时,使反应完全。随后,将反应体系冷 却至20 ℃,静置分层。下层废酸液分去后,用水洗去 上层硝化产物中的残留酸,再用碱液洗去酚类副产物, 最后用水洗去残留碱液,剩余溶液送往蒸馏岗位。
29
三、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 3. 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1)本反应要严格控制溶剂中的水分,否则会使“诱 导期”延长,甚至反应不进行。 2)本反应应避免与金属(如铁)接触,否则可能引 起芳环发生溴化反应。 3)虽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可作为催化剂,当反应结 束后,应尽量排走反应体系中残留的溴化氢,否则会 严重影响下一步反应。
第五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对硝基苯乙酮的制备
氯霉素生产工艺
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工艺原理
C2H5 HNO3 H2SO4 C2H5 NO2 + C 2H 5 + NO2 44%~46% 6%~8% NO2 46%~48% C 2H 5
氯霉素生产工艺
对硝基乙苯的工艺
在不锈钢或搪玻璃罐内制备混酸 先加入92%以上的硫酸,再搅拌和冷却下, 以细流加入水,控制温度在40~45℃之间。 加毕,降温至35℃,继续加入96%的硝酸, 温度不超过40℃,然后冷却至20℃。
氯霉素生产工艺
反应过程
氯苯或成盐反应的母液 干燥的六次甲基四胺
冰盐水 反应条件: 温度:33~38 ℃
氯霉素生产工艺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工艺过程
将盐酸加入搪玻璃罐中,降温至7~9 ℃搅 拌下加入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六次甲基四 胺盐,继续搅拌至使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 六次甲基四胺成为颗粒状后;停止搅拌, 结束反应。 静置,分出氯苯。
氯霉素生产工艺
结构分析
双键加成
羰基还原
基团保护
OH H N
Cl Cl O
甲醛 加成
二氯 乙酰化
O2 N
硝化反应
HOH2C
立体异构 不对称合成 空间位阻 立体选择性 试剂
氯霉素生产工艺
合成路线及选择
C C + C
C C C
C + C C
氯霉素生产工艺
合成路线及选择
以苯甲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路线
反应条件与影响因素
酸碱度对反应的影响 是羟醛缩合反应的主要影
响因素。必须在弱碱性(7.5~8.0)条件下进行。 pH过低不反应,pH过高,发生双缩合副反应。
第5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五章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5.1 概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的化学名称为D -苏式-(-)-N -[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 -threo-(-)-N -[α-(hydroxymethyl)-β-hydroxy-p-nitrophenethyl] -2,2-dichloroacetamide 。
O 2O ClCl氯霉素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熔点149℃~153℃。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比旋度[α]25D +18.5~+21.5°(无水乙醇)。
氯霉素是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染有效,亦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本品有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长期应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新生儿、早产儿用量过大可发生灰色综合症。
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检查血象,如发现轻度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应立即停药。
氯霉素发现于1947年,原系由委内瑞拉链丝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s )产生,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
1948年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
由于氯霉素的疗效显著,结构较简单,所以发现后就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确定了结构,并根据结构进行了人工合成及大规模工业生产。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中有两个相连的手性中心,因而存在4个光学异构体。
这4个光学异构体为两对对映异构体,其中一对的构型为D -苏型(1R ,2R 型)和L -苏型(1S ,2S 型);另一对为D -赤型(1R ,2S 型)和L -赤型(1S ,2R 型)。
未经拆分的苏型消旋体即为合霉素(Syntomycin ),抗菌活性为氯霉素的一半,现已不用。
药典收载的本品为D -苏型,其它三种立体异构体均无疗效。
CH 2OH H HONHCOCHCl 2H 2CH 2OHOH H HCl 2HCOCHN 2CH 2OHOHH NHCOCHCl 2H 2CH 2OHHHO HCl 2HCOCHN 2D-苏型(1R,2R 型)L-苏型(1S,2S 型)D-赤型(1R,2S 型)L-赤型(1S,2R 型)目前医用的氯霉素大多用化学合成法制造。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
氯霉素工艺流程图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被广泛用于医疗、养殖和农业行业。
下面是一份氯霉素的工艺流程图:一、原料准备:1. 取得氯霉素的原料,包括醋酸钠、4-氯-3-亚硝基苯甲酸、亚硝基乙酸甲酯、重铬酸钾、氢氧化钠等。
2. 对原料进行筛查和测试,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二、反应:1. 将亚硝基乙酸甲酯添加到反应釜中,然后加入亚硝基乙酸钠溶液。
2. 在搅拌下将反应釜加热至40-45℃,维持2-4小时。
3. 加热的同时,将4-氯-3-亚硝基苯甲酸逐渐加入反应釜中。
4. 反应釜中的液体继续保持在40-45℃下搅拌2-4小时,直到化合物充分反应。
三、中和:1. 将反应得到的溶液缓慢地加入到冷却器中。
2. 将冷却后的溶液进行中和,将溶液的酸性中和为碱性。
3. 使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
四、沉淀:1. 在中和的过程中,使用重铬酸钾作为指示剂。
2. 当溶液中的重铬酸钾颜色由红变绿时,表示中和完成。
3. 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析出的沉淀物即为氯霉素。
五、过滤和干燥:1. 用真空过滤将溶液中的沉淀物过滤出来。
2.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洗净并进行再过滤。
3. 将过滤后的沉淀物进行干燥,得到氯霉素的固体产物。
六、粉碎和包装:1. 对干燥后的氯霉素固体进行粉碎,使其具有合适的颗粒大小。
2. 将粉碎后的氯霉素进行包装,并进行质量检测。
3. 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氯霉素产品进行存储和运输。
这是一种常见的氯霉素工艺流程图,具体的细节可能因不同的厂家和工艺条件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重安全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设备和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率。
氯霉素合成工艺论文
氯霉素合成工艺
简介:
比旋光度(无水乙醇):
氯霉素有两个手性中心,4个光学异构体,氯霉素是D-苏型,其他三种异构体均无疗效。
用途:
二、氯霉素的开发过程
1947年,原系由委内瑞拉链丝菌产生——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
1948年,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
1951年中国开始研究,60年投入生产,80年开始出口
三、生产工艺简介
以乙苯为起始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优点:起始原料廉价易得,各步反应收率较高,技术条件要求高,在化学合成上巧妙利用了“前手性元素”和还原剂的特点。
缺点:合成步骤太多,产生大量的中间体和副产物如无妥善的综合利用途径,必将增加生产负担和巨大的环境污染,对生产者和操作者而言,无法回避的就是解决劳动保护和“三废处理”的问题。
/view/0a97a73a580216fc700afd12.html。
氯霉素生产工艺流程
文件编号:SOP-MF-301-01 XXXX药业有限公司现行文件氯霉素生产工艺流程起草人:起草日期:年月日审阅人:审阅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分发部门:生产技术部:2份设备部:2份质量保证:2份目录1. 产品概述 (4)1.1.产品名称 (4)1.2产品化学结构 (4)1.3执行标准 (4)1.4理化性质 (4)1.5药理作用 (4)1.6包装规格 (4)2. 物料的规格和质量标准 (5)3. 化学反应和工艺流程图 (8)3.1化学反应式 (8)3.2工艺流程简图 (9)4. 工艺过程 (12)4.1配料比 (12)4.2工艺操作过程 (12)4.3重点工艺控制点 (13)4.4异常现象的处理和有关注意事项 (13)5. 中间体和半成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13)6. 技术安全说明书 (14)6.1安全防护制度 (14)206.2危险品防护救治 (16)7. 综合利用与 “三废”治理8. 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 .................................... 20 9. 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 20 10. 设备一览表及设备生产能力 .............................. 20 11. 原辅料、动力消耗定额和技术经济指标 ................... 21 12. 物料平衡 .. (21)生产工艺规程1.产品概述1.3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第776页1.4理化性质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本品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熔点 本品的熔点(附录W C )为149〜153 C 。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成每 1ml 中含50mg 的溶液,依法测定(附录W E ),比旋度为+ 18.5至+ 21.5°1.5药理作用主要抗菌谱包括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 感嗜血杆菌、布氏杆菌、败血出血巴斯德杆菌、白喉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螺旋体和些厌氧菌。
氯霉素生产工艺
D-苏型-N-[α-(羟基甲 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
基]-2,2-二氯乙酰胺
NO2
D-苏型(1R,2R)
2
5.1 概 述
3
5.1 概 述
• 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生素,用于伤寒 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 等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染有效,亦可用 于立克次体感染。
• 长期使用可损害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 性贫血。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应的路线
18
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B1-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19
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B1-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 原料廉价易得,各步收率较高。 ➢ 技术条件要求不高,在化学合成上巧妙地利
用了前手性元素和还原剂的特点,进行手性 合成。 ➢ 步骤较多,产生大量的中间体和副产物,有 “三废”治理的问题。
第五章 氯霉素生产工艺
5.1 概述 5.2 合成路线及选择 5.3 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
过程 5.4 对硝基-α-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
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5.5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1
5.1 概 述
O2N
OH H 2N
1
Cl Cl
3
O
OH
CH2OH Cl2HCOCHN 1 H
20
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B2-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
21
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起始原料
B2-以乙苯为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 ➢ 对硝基乙苯经硝化生成对硝基苯乙酮肟,然后
经Neber转位,得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代 替了之前路线中的氧化、溴化、Delépine(德 尔宾)三步反应。 ➢ 优点是硝基乙苯的异构体不需分离,成肟后对 位体沉淀析出。 ➢ 缺点是工艺过程复杂,原料品种种类较多。
氯霉素生产工艺
工艺过程
水 解 物
❖ 将浓盐酸加入到搪玻璃的反应罐中, 降温至7-9℃, 搅拌下加入“成盐物 ”, 成盐物转化成颗粒状, 停止搅拌, 分出氯苯. 氯苯经氯化钠干燥, 循 环使用.
❖ 加入乙醇, 32-34℃反应5h, 反应液中酸含量保持在2.5%左右.
❖ 反应完毕后, 分出二乙醇缩甲醛, 加适量水搅拌, 冷至-3℃, 离心分离, 得水解物.
C H C H 2B r cat OH
C H =C H B r H C H O , cat
Br N H 3, 1 0 0 a tm
OO
NH2
H+
OO
NH2
拆分
OH OH
OH H
H N O 3, H 2S O 4
C C C H 2O H
NO2
H NH2
OH H C C C H 2O H H NH2
C l2 C H C O O C H 3
1S,2S(+)
1R,2S(+)
四个异构体中仅1R,2R(-)〔D(-)苏型〕有抗菌活性,为临床 使用的氯霉素
化学制药工艺学
简介
药理性质
❖ 抗菌谱
1)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脑膜炎球 菌、肺炎球菌等感染 ;
2)对多种厌氧菌感染 有效;
3)亦可用于立克次体 感染。
❖ 不良反应
1)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 可能,
(3). 产品分离 硝化反应结束后, 冷却至20℃, 静置分层, 分去下层废酸, 用水 洗去硝化产物中的残留酸, 再用碱洗去酚类, 最后用水洗去残留碱 , 送往蒸馏岗位.将水及未反应的乙苯减压蒸出, 余下的部分送往 高效分馏塔, 压力5.3×103Pa以下, 塔顶馏出邻硝基乙苯, 塔底的 高沸物再进行一次减压蒸馏, 得对硝基乙苯.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 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 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第九章-氯霉素生产工艺 第三节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44
十、反应过程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与废水处理 2. “三废”处理
1)废水可经生物氧化法处理后,结合物理化学法, 采用新型吸附材料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废水达到排 放标准。 2)部分反应溶剂可回收套用,如溴化工序及后续制 备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中使用的氯苯经回收处 理后纯度可达98%以上。
40
九、氯霉素的制备
4. 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1)水分对反应的影响 本反应须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否则二氯乙酸甲酯
易水解,所生成的二氯甲酸可与D-苏型-1-对硝基苯基 -2-氨基-1,3-丙二醇(9-18)成盐,影响反应进行。 2)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二氯乙酸甲酯的用量应略高于理论量,以保证反 应的完全。
41
16
三、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 3. 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1)本反应要严格控制溶剂中的水分,否则会使“诱 导期”延长,甚至反应不进行。 2)本反应应避免与金属(如铁)接触,否则可能引 起芳环发生溴化反应。 3)虽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可作为催化剂,当反应结 束后,应尽量排走反应体系中残留的溴化氢,否则会 严重影响下一步反应。
酰胺化反应
38
九、氯霉素的制备 2. 工艺流程框图
39
九、氯霉素的制备
3. 工艺过程
将甲醇加入干燥的反应罐内,搅拌下分别加入二 氯乙酸甲酯和D-苏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 于65 ℃左右反应1小时后,加入活性炭脱色。过滤除 去活性炭,搅拌下向滤液中加入蒸馏水使氯霉素析出。 将所得混合物冷至15 ℃后过滤,所得氯霉素经洗涤、 干燥后即为成品。
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第六章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教学目的:⏹了解苯乙烯法和肉桂醇法生产氯霉素的工艺路线。
⏹了解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
⏹理解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各步工艺原理。
⏹掌握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各步的主要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了解国内外制药工业的发展和现⏹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各步工艺原理;⏹对硝基苯乙酮法生产氯霉素各步的主要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教学手段与工具:采用多媒体形式,配之以必要的板书。
教学指导思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生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化学结构式二、药理作用本品为广谱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
对百日咳、砂眼、细菌性痢疾及尿道感染等也有效。
三、发现⏹1947年⏹第一个采用全合成方法合成的抗生素四、异构体⏹苏式与赤式含两个不对称碳的分子,若在Fischer投影式中,两个H在同一侧,称为赤式,在不同侧,称为苏式。
⏹差向异构体含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异构体,如果,只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构型不同,则这两个旋光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如果构型不同的不对称碳原子在链端,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
第二节合成路线及其选择一、对硝基苯乙酮法⏹沈家祥路线⏹原料:乙苯⏹步骤:硝化、溴化、成盐、乙酰化、羟甲基化(缩合)、还原、拆分、二氯乙酰化⏹优点➢起始原料价廉易得➢各步反应收率高、技术条件要求不高➢连续进行,不需分离中间体,简化了操作⏹缺点➢第一步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邻硝基乙苯➢硝化和氧化两部的安全操作要求高,产生的硝基化合物毒性较大。
➢存在劳动防护和三废治理问题二、苯乙烯法1、以苯乙烯为原料经α-羟基-对硝基苯乙胺⏹步骤氯代甲醚化、硝化、胺化、酰化、氧化、缩合、还原、拆分、酰化⏹优点➢苯乙烯价廉易得➢合成路线较简单,且各步收率高➢连续化的硝化工艺可保证收率高、耗酸少、生产过程安全⏹缺点——胺化收率不理想2、以苯乙烯为原料经β-苯乙烯以Prins反应⏹Prins反应:烯烃与醛(甲醛)在酸催化下生成1,3-丙二醇及其衍生物⏹优点➢合成路线短➢前4部的中间体均为液体,节省分离、干燥和运输设备➢有利于实现连续化和自动化⏹缺点➢需要高温(250℃)➢需要高压(10MPa)➢需要高真空下减压蒸馏三、肉桂醇法⏹原料:苯甲醛⏹步骤:缩合、还原、加成、缩酮化、拆分、硝化⏹优点:➢最后引入硝基,对位体的收率高达83%➢乙苯和苯乙稀的来源不成问题➢肉桂醇的价格是苯乙稀的32倍➢前两种适合国内生产⏹缺点:硝化反应需在低温下进行。
第五章 氯霉素生产工艺
工艺
反应条件
2)酸浓度对水的影响
O CH2NH2 HCl + H2O O2N O 2 O2N O2 CH2NH2 -H2O N O2N N N O2N N NO2 NO2 O2N O CH2NH2 + HCl + H2O
硝基-α-乙酰氨基 羟基苯丙酮 硝基 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 乙酰氨基
工艺
3、对硝基-α-乙酰胺基苯乙酮的制备 对硝基原理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
对硝基-α-乙酰胺基苯乙酮
硝基-α-乙酰氨基 羟基苯丙酮 硝基 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 乙酰氨基
工艺
工 艺
1)加入母液,冷至0℃~3℃,加入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 ,加入乙酸酐,先慢后快 地加入38%~40%的乙酸钠溶液。在18℃~22℃反 应1h测定反应终点。 2)反应液冷至10℃~13℃析出结晶,过滤,先 以1%~1.5%碳酸氢钠溶液洗结晶至pH 7。
硝基-α-乙酰氨基 羟基苯丙酮 硝基 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 乙酰氨基
工艺
1、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 对硝基原理
对硝基苯乙酮
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
硝基-α-乙酰氨基 羟基苯丙酮 硝基 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 乙酰氨基
工艺
反应历程
烯醇化
硝基-α-乙酰氨基 羟基苯丙酮 硝基 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 乙酰氨基
硝基-α-乙酰氨基 羟基苯丙酮 硝基 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 乙酰氨基
工艺
5.3 对硝基-α-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的生 对硝基乙酰氨基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
• • • •
1、对硝基-α-溴代苯乙酮的制备 、对硝基 溴代苯乙酮的制备 2、对硝基 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的制备 、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的制备 3、对硝基 乙酰胺基苯乙酮的制备 、对硝基-α-乙酰胺基苯乙酮的制备 4、对硝基 乙酰氨基 羟基苯丙酮的 乙酰氨基-β-羟基苯丙酮的 、对硝基-α-乙酰氨基 制备
(完整word版)氯霉素多种合成路线评价(作业)
(完整word版)氯霉素多种合成路线评价(作业) 对我国生产氯霉素的合成路线与其他合成路线分别作一评价
我国生产氯霉素的合成路线:
我国生产氯霉素的合成路线是以乙苯经对硝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硝化、氧化、溴化、成盐、水解、乙酰化、羟甲基化、还原、拆分、二氯乙酰化等反应得到氯霉素。
此法的关键在于由乙苯经硝化和氧化制对硝基苯乙酮.
优点:此法起始原料廉价易得,收率较高,对设备要求较低,各步反应的收率都比较高,技术要求条件要求不高。
虽然反应步骤比较多,但有些步骤可以连续进行,不需要分离中间体,大大的简化了操作。
缺点:反应步骤比较多,生产路线长.乙苯硝化过程产生大量的邻位异构体(邻硝基乙苯)其利用成为问题,若无妥善的综合利用途径,会给生产造成困难.硝化,氧化两步安全操作要求高,产生的硝基化合物毒性较大。
还有就是三废的治理难度较大。
其他合成路线:
①以硝基苯甲醛为原料与甘氨酸反应,再酯化,拆分和还原。
优点:此法步骤少,所需物料品种和设备少.
缺点:对硝基苯甲醛用量大,硼氢化钙还存在供应问题。
②以硝基苯甲醛为原料与乙醛缩合经对硝基肉桂醇合成氯霉素。
此法使用符合构型要求的反式对硝基肉桂醇为中间体经过溴水加成引入二个官能团,而且产物为苏式。
这条路线的合成步骤不长。
③以苯乙烯为原料经中间体alpha-羟基对硝基苯乙胺的合成路线。
优点:原来廉价易得。
合成路线比较简单且各步收率高.
缺点:胺解反应收率较低。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合成
中国矿业大学有机合成与设计A 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氯霉素的合成学院:化工学院班级:化工XXX班学号:xxx姓名:XXX2014年6月氯霉素的合成姓名:XXX化工学院化XXX班摘要:氯霉素是一类重要的抑菌抗生素,因其对伤寒病等有疗效,早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和发展但是现在医学证明它也存在不小的副作用。
简要的综述了部分经典的合成路线,并分析了各合成路线的优缺点。
关键字:氯霉素、合成路线、立体结构前言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化学名D-苏式-(-)-N-[a-(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
(1-1)(1-2)本品为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熔点149-153。
本品在甲醇。
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在水中微溶。
氯霉素(1-1)是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感染,对多种厌氧菌感染有效,亦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
本品有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付能,长期应用可引起二重感染。
新生儿、早产儿用量过大可发生灰色综合症*用约期间必须注意检查血象,如发现轻度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应立即停药。
氯霉素(1-1)发现于1947年,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
1948年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
由于氯霉素的疗效显著,结构较简单,所以发现后就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确定了结构,并根据其结构进行了人工合成及大规模工业生产。
氯霉素(1-1)的化学结构特点是分子中C —1和C —2是两个手性中心,因而它的光学异构体共有4种。
这4种异构体为两对对映异构体,其中一对的构型D —苏型(或称1R ,2R 型,1-2)和L —苏型(或称1S ,2S 型,1-3);另外一对为D-赤型(或称1R ,2S 型,1-4)和L —赤型(或称1S ,2R 型,1-5)。
未经拆分的苏型消旋体即为合霉素,抗菌活性为氯霉素(1)的一半.现已不用。
药典收载的本品为D —苏型(1),其他三种立体异构体均无疗效。
典型药物生产工艺—氯霉素的生产工艺
催化剂
这条工艺路线的特点是:
①合成步骤短,从苯乙烯出发经八步反应便可制得氯霉素,与从 乙苯出发的路线比较少三个步骤;
②这条合成路线前四步的中间体均为液体,这样就可节省大量的 固体中间体分离、干燥及输送的设备,减轻劳动强度,有利于实 现连续化、自动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需用高压反应设备及 高真空蒸馏设备。
氯霉素的生产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合成路线的文献报 导较多,国际上通用的工艺路线有三种;①对硝基苯 乙酮法;②苯乙烯法:③肉桂醇法。
在选择合成路线时,除原料的化学结构要符合合成要求 外,还需同时考虑原料供应的方便可靠、经济合理。 对硝基苯乙酮法以乙苯为原料,从国内情况看,乙苯 与苯乙烯的来源是不成问题的;而肉桂醇的来源就不 易解决。国际市场上,肉桂醇的价格为苯乙烯的32倍, 因此,仅就原料来源讲,①法与②法适合国内情况。
加入的氯苯应严格控制水分,所用的六次甲基四 胺也必须事先干燥。
(2)成盐最高温度不得超过40℃。 成盐物易分解 (3)反应终点的控制: 依据:根据溴化物、乌洛托品、成盐物在氯
-以硝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
--对硝基苯甲醛与甘氨酸反应的合成路线
• 这条合成路线的优点是合成步骤少,所需物料品种与设备均少, 我国曾采用此法生产过。此法的缺点是缩合时消耗过量的对硝基 苯甲醛,若减少其用量,则产物全是不需要的差向异构体——赤
型对映体。另外并需要解决对硝基苯甲醛和还原剂钙硼氢的来源 问题。
硝化:装有旋桨式搅拌的铸铁硝化罐中,先 加入乙苯,开动搅拌,降温至28℃后滴加混 酸。控制温度在30-33℃,加毕,升温至4045℃,继续搅拌保温反应1h,使反应完全, 然后冷却至20℃,静置分层。
后处理:分去下层废酸后,用水洗去硝化产物中的残留酸, 再用碱液洗去酚类,最后用水洗去残留碱液,然后送往蒸 馏岗位。经减压粗馏,分去水、未反应的乙苯以及多硝基 物、高沸物;再经减压分馏,分去邻位体,得粗对位体(气 相含量85%以上);然后在150℃/0.1MPa下精馏,得纯对 硝基乙苯。
以乙苯为原料合成氯霉素的工艺路线
以乙苯为原料合成氯霉素的工艺路线哎呀,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以乙苯为原料合成氯霉素的工艺路线。
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其实呢,这个过程就像是做一道家常菜一样简单易懂。
咱们一步一步来吧!咱们要了解一下乙苯是什么。
乙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的结构有点像一个长长的葫芦,里面有很多小分子。
这个葫芦里装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氯霉素的前体物质。
氯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那么,我们怎么把这个前体物质变成氯霉素呢?这就需要用到化学反应了。
接下来,咱们要说说合成氯霉素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乙苯氧化成苯酚;第二步是把苯酚和一种叫做“邻氨基苯甲酸”的物质反应,生成氯霉素。
这两个步骤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呢,就像是做家常菜一样简单。
第一步,咱们要把乙苯氧化成苯酚。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葫芦里的小分子加点调料一样。
具体怎么做呢?咱们要把乙苯和一种叫做“过氧化氢”的物质混合在一起。
过氧化氢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小刀,可以把乙苯切割成很多小分子。
然后,这些小分子会被一种叫做“羟基化剂”的物质带到另一个反应器里。
在那里,它们会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苯酚。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葫芦里的小分子加了点香料一样,让它变得更加美味可口。
第二步,咱们要把苯酚和邻氨基苯甲酸反应生成氯霉素。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做好的菜加上最后一道调味品一样。
具体怎么做呢?咱们要把苯酚和邻氨基苯甲酸混合在一起。
然后,它们会发生一个叫做“缩合”的反应,生成氯霉素。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做好的菜加上了最后一道美味的调味品,让它变得更加完美无缺。
好了,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咱们终于把乙苯变成了氯霉素。
这个过程就像是做家常菜一样简单易懂。
当然啦,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
以乙苯为原料合成氯霉素的工艺路线虽然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实际上呢,就像是做一道家常菜一样简单易懂。
只要我们用心去学,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word版)氯霉素的生产工艺氯霉素的生产工艺班级:09级药学姓名:张晓敏学号:180112009053§1 概述一、药物名称及结构式药物名称: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14-1)化学名称:D-苏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羟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D-threo-(-)-N-[α-(hydroxymethyl )-β-hydroxy-p-nitrophenethyl]-2,2- dichloroacetamide )分子式:C 11H 12Cl 2N 2O 2 分子量:323.13结构式:二、理化性质物理性质:白色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注射液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
熔点149~153℃。
在甲醇、乙醇、丙酮、或丙二醇中易溶。
比旋度25[D]α+18.5~21.5°(无水乙醇)。
化学性质:在干燥时稳定;耐热,煮沸也不见分解(水溶液煮沸5小时对抗菌活性无影响);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遇碱类易失效,在强碱强酸条件下可水解。
三、药理性质1、药用作用:氯霉素为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内转肽酶,使肽链的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一般氯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较革兰氏阳性菌强。
敏感菌:①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等);②炭疽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李斯特氏菌、葡萄球菌等;③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④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杆菌、放线菌及乳酸杆菌、梭杆菌等;⑤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均无效。
2、不良反应:①骨髓造血机能紊乱: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②灰色综合症(多见于新生儿、早产儿。
及早停药,尚可完全恢复);③可引起视神经炎、视力障碍、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耳聋、以及严重失眠,有时发生中毒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精神失常等(常在长程治疗时发生,及早停药,常属可逆);④过敏反应较少见。
可致各种皮疹、日光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般较轻,停药后可迅速好转);⑦二重感染,可致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的肺、胃肠道及尿路感染;⑧胃肠道症状、口部症状:胃肠道反应主要有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部症状有舌炎、口腔粘膜充血、疼痛、糜烂、口角炎等;3、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
对百日咳、砂眼、细菌性痢疾及尿道感染等也有效。
应用时疗程避免过长,既往有药物引起血液学异常病史的病人应禁用。
所有应用氯霉素治疗的病人必须定时检查白细胞、网织细胞与血小板,若出现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
婴幼儿应用氯霉素应十分谨慎,有条件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 氯霉素的研究进程1947年,人类发现了氯霉素——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含硝基的天然药物、人类历史上被发现的第一个广谱抗生素,原系由委内瑞拉链丝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s)产生,并被第一次实验性地用于玻利维亚和马来西亚的斑疹伤寒的治疗并取得成功;1948年Woodward等首次报告用氯霉素治疗肠伤寒,这个药把肠伤寒病人的发烧期从35天减少到3.5天。
当年氯霉素用于治疗斑疹伤寒及伤寒;1949年正式用于临床——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生素;50年代发生致死性再生障碍贫血和灰色综合症;80年代出现耐氯霉素菌株,加之其他广谱抗药菌的陆续出现,国内外的应用普遍减少;199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的通知,规定了氯霉素在所有食品动物的可食用组织中不得检出;中国农业部将氯霉素从2000年版《中国兽药典》中删除并列为禁药;2002年1月FDA禁止在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氯霉素。
由于氯霉素的毒副作用以及其他抗生素迅速发展的影响,使氯霉素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由于氯霉素的疗效确切,尤其对伤寒等疾病仍是目前临床首选药物,所以该药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抗生素品种。
本品有片剂、胶建、眼膏、滴眼液和滴耳液,棕构氯雷素混悬液、颗粒剂,琥珀氯霉素注射液等剂型。
§3 合成路线及选择氯霉素的基本骨架:苯基丙烷氯霉素的功能基:苯环上的硝基,C1、C3的羟基,C2上的二氯乙酰氨基氯霉素的化学结构特点:分子中C1和C2是两个手性中心,它的光学异构体共有4种。
药典收载的本品为D-(—)-苏型,其他三种立体异构体均无疗效。
所以研究合成路线时必须同时考虑空间构型问题。
可能的合成路线:①苯甲基+引入2C+其他基团②苯乙基+一个C+其他基团可推测原料:①具有苯甲基结构的原料:苯甲醛或对硝基苯甲醛②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原料:苯乙酮、对硝基苯乙酮、苯乙烯、对硝基苯乙烯针对手性,需注意的问题:①采用刚性结构的原料或中间体:具有指定空间构型的刚体结构化合物进行反应时,不易产生差向异构体。
②利用空间位阻效应③使用具有立体选择性的试剂下面分别按照上述2种基本骨架的组合方式,讨论氯霉素的合成路线。
一、以具有苯甲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路线(一)以对硝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的台成路线1、对硝基苯甲醛与甘氨酸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路线特点:①第一步两个分子的对硝基苯甲醛与甘氨酸缩合时,不仅形成了基本骨架,同时引入了C—1与C—2上所需的经基和氨基;②利用一分子对硝基苯甲醛与氨基生成Schiff碱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另一分子对硝基苯甲醛的碳基与缩合物的次甲基进行加成时形成的2个手性中心几乎全是苏型结构,经D—酒石酸拆分得到单一异构体。
优点:①合成步骤少;②所需物料品种与设备少。
缺点:①缩合时消耗过量的对硝基苯甲醛,若减少用量,则得到的产物全是不需要的赤型对映体;②需要解决还原剂钙硼氢等原料的来源问题。
2、对硝基苯甲醛与己醛缩合经对硝基肉桂醇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路线特点:使用符合立体构型要求的反式对硝基肉桂醇为中间体,经溴水加成一次引入2个功能基(14—7)。
优点:①最终产物为符合要求的苏型;②路线的合成步骤不多,各步收率不低,是一条有发展前途的合成路线。
(二)以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路线特点:最后引入硝基.这是由于缩酮化物分子中酮基空间掩蔽效应的影响使硝基利于进入对位。
优点:①起始原料廉价易得;②各步反应收率较高;③技术条件要求不高。
缺点:①合成步骤较多,产生大量的中间体和副产物;②如无妥善的综合利用途径,必将增加生产负担和巨大的环境污染,对操作者和生产厂家而言,无法回避的就是解决劳动保护和“三废”治理的问题。
二、以具有苯乙基结构的化合物为原料的路线(一)以乙苯为原料的合成路线1、以乙苯为起始原料经对硝基苯乙酮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缺点:①工艺过程复杂,原料品种种类较多;②邻位体的综合利用仍较困难。
故与上述路线相比并没有显示多少优越性。
2、以乙苯为起始原料经过对硝基苯乙酮肟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优点:硝基乙苯的异构体不需分离,成肟后对位体沉淀析出,而邻位体留在母液中,可省去分离步骤。
缺点:①工艺过程复杂;②原料品种种类较多;③邻位体的综合利用较困难。
故与上述路线相比没有多少优越性。
(二)以苯乙烯为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1、从苯乙烯出发经α-羟基对硝基苯乙胺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优点:①原料苯乙烯价廉易得;②合成路线较简单且各步收率较高。
若硝化反应采用连续化工艺,则收串高、耗酸少、生产过程安全。
缺点:胺化一步收率不够理想。
2、从苯乙烯出发制成β—卤代苯乙烯经Prins反应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优点:①合成步骤较短,从苯乙烯出发经8步反应便可得到氯霉素(14-1),与从乙苯出发的路线比较少了三步;②合成路线前四步中间体均为液体,节省大量固体中间体分离、干燥及运送设备,减轻了劳动强度,有利于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缺点:需用高压反应设备及高真空蒸馏设备。
§4 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一、对硝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原理及其过程(一)对硝基乙苯的制备 1、工艺原理在生产上,乙苯的硝化采用浓硫酸与硝酸配成的混酸做硝化剂。
混酸中硫酸的作用:①使硝酸产生硝基正离子N 2O ,,后者与乙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②使硝酸的用量减少至近于理论量;③浓硫酸与硝酸混合后,不再与铁发生作用,故硝酸反应可在铁制的反应器中进行。
注意事项:①硝酸用量不宜过多(乙苯与硝酸的分子比为1:1.05),硫酸的脱水值(DVS )不能过高,控制在2.56;②需要良好的搅拌及冷却设备。
2、工艺过程配料比:乙苯:硝酸:硫酸:水=1:0.618:1.219:0.108 混酸的配置:注意加料顺序、控制温度、酸配比先加乙苯后加混酸控制温度硝化罐——旋浆式搅拌,一小时安全问题:①浓硝酸是强氧化剂,遇有纤维、木块等立即将其氧化,氧化产生的热量使硝酸激烈分解引起爆炸。
浓硫酸、浓硝酸均有强腐蚀性,应注意防护。
②在配制混酸以及进行硝化反应时,因有大量稀释热或反应热放出,故中途不得停止搅拌及冷却。
如发生停电事故,应立即停止加酸。
③精馏完毕,不得在高温下解除真空放人空气,以免热的残渣(含多硝基化合物)氧化爆炸。
3、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①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一般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但乙苯硝化反应中,若温度过高会生成大量副产物,严重时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乙苯的硝化为激烈的放热反应,温度控制不当,会产生二硝基化合物,并有利于酚类的生成。
所以在硝化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搅拌和冷却,及时把反应热除去,以控制一定的温度使反应正常进行。
②配料比对反应的影响硝酸的用量不能过多,以避免产生二硝基乙苯,。
③乙苯质量对反应的影响应严格控制乙苯质量,乙苯的含量应高于95%,其外观、水分等各项指标应符合质量标准。
乙苯中若水分过多,色泽不传,则使硝化反府速度变慢,而且产品中对位体含量降低,致使硝化收率下降。
(二)对硝基苯乙酮的制备1、工艺原理副反应:反应为游离基反应由于次甲基比甲基易被氧化,因此对硝其乙苯分子中乙基在较缓和的条件下对硝基乙苯分层水洗残留碱碱洗酚类水洗碱残留减压蒸发减压精馏减压蒸馏乙苯水塔底高沸物邻硝基乙苯下一步氧化时,次甲基转变为碳基而生成对硝基苯乙酮(14—10);但是在激烈的条件下进行氧化,则生成对硝基苯甲酸。
这两个反应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对硝基乙苯氧化过程中,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尽力减少对硝基苯甲酸的生成。
2、工艺过程配料比:对硝基乙苯:空气:硬脂酸钠:醋酸锰=1:适量:5.33×10-5:5.33×10-5①催化剂的作用·硬脂酸钴催化性能好,选择性高,产物对硝基苯乙酮含量高,副产物含量低;·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温度低、反应速度快、周期短、反应平稳易控制,产品质量好、收率高。
②反应温度对硝基乙苯的催化氧化反应是强烈的放热反应,只要开始供给一定的热就能激发连锁反应的进行,此时若不能及时地将产生的热量移去,则产生的游离基越来越多,温度急剧上升,就会发生爆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