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 在数学课堂

上的应用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版中增加了“量感”这个核心素养,并对教师量感教学提出期待与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学生量感培养的方案。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的量感不但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预测分析能力,促进其数学逻辑与推理分析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帮助其处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其他各类数学测量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量感教学的研究应得到更多关注。基于小学数学教师量感教学工作的时代需要、量感教学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对小学数学教师量感教学现状的审视,本研究以“量感教学”为核心,立足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从“教师量感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这一视角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量感;培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

1.有助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从本质上来说,度量归属于数学思想的范畴,是用数量的精准和空间的形态定量、定性地刻画世界。一般情况下,可从抽象度量与工具度量两个方面来划分度量,前者是以计量单位为基础来测量事物,后者则是利用度量单位来测量被测物体。其中,长度、质量、面积等小学数学的测量内容都是工具度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这样不仅能掌握度量的意义本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还能加深对数形结合﹑数学抽象等思想方法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理性思维。

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与“量与计量”有关,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

先要建立起度量意识,从度量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解法与策略;其次是学生可以

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根据估算和推断,选择合适的工具、方法等来解决问题。而在量感的培养中,学生能够通过大脑中形成的对量的直觉感知,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索估测、推断等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量

与计量”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量感。

二、小学生数量感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在学习有关计量单位时,虽能透过教材了解其内容,但对其认识往往

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往往只凭知觉,对物体的大小、长短、面积的估计有较大偏差,对数量单位的转换掌握得也较差,这是学量意识缺失的表现。小学数学"量"

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常常未将这些量单位与现实生活

相结合,仅仅注重讲解数量的关系,过分地依靠课本,缺少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的深层教学。小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同学生的体验差异较大,所以他们在

接受知识时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对他们的量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在传统

教学中,教师中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这一部分中也同样

重视单位换算及面积、体积的计算,而忽视了对于量的感悟。

三、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 在数学课堂上应用培养策略

(一)丰富实验材料,加深"量感"的体验

目前,国内中小学的数学实验室建设还不够完善和系统,这对"量感"的教学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拓宽实验的范围,丰富实验的

内容,创新实验的方式,以使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老师利用长方体的月饼盒、烟盒、茶

叶盒等材料进行数学试验。因为这种材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其思维积极活跃,参与数学实验的热情高涨。通过“剪、测、量、算”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还利用自己标注的长方体的长、宽、

高等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地探讨了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化

了对物体表面积大小的“量感”概念的认识。

(二)在自主探究中,促使学生体悟量感

“自主探究”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

一种有效方法。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计量实际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

等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剪出与之相对应的图形,比如说,剪出两

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这个时候,学生不仅要了解三角形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怎样才能保证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呢?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与此同时,在学生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对其

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将数据展开整理,最终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再

指导学生去再次进行实验、验证与归纳。这就更要求教师能够挖掘出其内在的动

手要素,给予学生更多实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在自主探究中积累经验,促

使学生体悟量感。

(三)布置课后作业,强化测量练习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在课堂上进行短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课外作业,在让学生在作业练习时,不断反复和“回炉”,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促进对“量”的不断反思,并

最终理解量化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介绍了体积的概念。教师在教授了体

积的计算方式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体积的计算,可以布置课后

作业: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一个长方体的实心泡沫盒,要求学生采用两种不同的测

量方式计算该长方体的体积。通常,学生会用尺测量出盒子的长、宽、高,并用

学过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进行乘法运算得出结果。这时,教

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不测量泡沫盒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将泡沫盒切

成多份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体积都为1立方厘米,通过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