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4-17T17:55:39.570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3月下作者:陈鑫[导读]陈鑫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江苏苏州 215021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3-126-02“量感”是指学生对数量单位的初步感受,是计量单位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立在学生独特的个体体验的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开展具体的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对“量”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估测中获得“量感”,在生活中丰富“量感”,在实践中发展“量感”。

“量感”是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提及的话题,是指学生通过眼睛的观察、身体的触摸等途径获得的对各种物体“量态”的初步认知,包括多少、大小、轻重等各种数量状态。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量感”的学习内容有序分布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中。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这些学习载体,通过开展具体的课堂活动,不断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

一、比较活动:初步形成“量”的感知 “量”的多少一般要通过具体的比较才能得出。

要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比较活动,通过借助实物比较、运用“身体尺”比较、借助测量工具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量”的感知。

1.实物比较,初步获得“量感”贲友林老师在《此岸与彼岸》一书中说:“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能力的发展。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境,将实物带到数学课堂,对于发展学生的“量感”而言意义重大,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量多少转换为形象的实物认知,建构起比较意识。

在教材中,编者提供了具体的图片作为发展学生“量感”的工具,但这些图片是静态的,无法使获得较为直观的感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实物,以帮助学生初步获得“量感”。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对于这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无法精准掌握,此时就需要借助生活实物来帮助学生获得对“量”的建构。

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途径

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途径

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途径“数量”是我们日常生活表达中常见的词汇,从其本质入手,“数”并不等同于“量”,二者具有差异。

简单来说,“数”是“量”的一种表现方式,而“量”是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属性。

“量感”指的就是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对事物测量(度量)属性的一种感知,具有直觉性。

量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范畴,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方面都可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它是我国数学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现代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可将量感教学有机的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建立深刻的思维表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量感。

一、构建学习情境,让量感可活由新课标内容可知,数学学习需要以具体的情境为基础,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生动且合适的情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让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进一步的强化学生的数学亲切感,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年月日”时,教师要设计出生活化且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小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

“小明今年已经12岁了,但是他的生日却只能每间隔4年过一次,这是怎么回事呢?”在经过此种情境创设之后,不少学生都在课堂上激烈讨论,很快全班的同学都主动地加入到了讨论当中。

教师在看到此种情景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对不同年份的日历进行观察和思考。

学生对教师所准备的不同年份的日历进行观察之后发现,年份分为闰年(366天)和平年(365天),两种年份的天数是具有差异性的,主要是因为闰年的2月有29天,而平年的2月只有28天。

通常而言,每隔4年就是一个闰年,小明的生日肯定是在闰年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经过一定的思考和推理之后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奥秘所在,在学生们探索兴致未减之时,教师接着通过追问的方式,进一步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怎么才能区分出平年和闰年呢?”“2月的天数为什么会不确定呢?”等问题,利用这种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继续展开讨论与想象,在思维碰撞下深刻体会到“年月日”相关知识所蕴含的无限魅力。

数学新课标下由“感”到“悟”培养量感: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数学新课标下由“感”到“悟”培养量感: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数学新课标下由“感”到“悟”培养量感: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一:研究背景“量与计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通过实际感悟、实际情境等认知方式,依托数学活动,助推学生“量感”生长,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

二、什么是量感?“量感”是人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

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

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三、为什么要研究量感?首先,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那么量感的学习也就是数学学科的本质诉求,同时,我们的教材中也没有以“度量”“测量”为领域的内容,因此要增加“量感”。

其次,量感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这是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角度来说的。

最后,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教学材料以及评价导向等,导致“量感”的学习学生没有足够的体验;同时,对于“量感”的内涵,老师们的普遍认为量感就是对“量”的一个直观感知,而在“三会”和“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除了直观感知,量感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度量的意义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选择和换算以及度量结果的估计;尤其是要帮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所以我们要强调“量感”的重要性。

四、培养量感的策略(一)开展体验性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测量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测量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挖掘“计量单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还应让学生了解计量工具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各类计量单位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些计量单位形成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整体构建测量知识体系。

试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量感素养

试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量感素养

试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量感素养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教育部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量两者在学习活动中不可分割、紧密相连。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思维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建立量感能够培养学生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并解决问题,为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深入理解量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并且运用科学的策略实现学生量感的培养与提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从量的视角精准地理解数的含义,并且主动搭建起对事物量的意义感悟,推动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量感引言近年来,教育部门越来越强调新课改的重要性,严格要求了数学教学的指导工作。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基本知识,还需要组织学生分析和领悟知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

研究数学思维,量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学生在视觉和触觉的运用下感知量,特别是理解速度和大小,本质上量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每一位教师都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开展量感指导教学活动。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情况,部分教师可能淡化了量感的渗透作用,学生对于量感的认知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数学量感。

1培养小学生量感素养的必要性1.1培养量感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知识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上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点和概念本身有着一定的抽象性。

例如,克与千克、厘米和米、位置和方向等一系列内容都是抽象的存在。

只有深入掌握这些内容并准确理解每一种概念的具体内涵,才是完成了一次有效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知识应用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

数学量感指的就是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和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一种思维性素质。

“量”由度中来,“感”从悟中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量”由度中来,“感”从悟中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3年第30期教育教学SCIENCE FANS “量”由度中来,“感”从悟中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黄建忠(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0)【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量感”是新课标新增的核心素养的概念词,加大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力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量和数的概念,促进其估算和估测能力提升,也有利于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

基于此,文章主要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3)30-0245-03“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其在学生头脑中的感受便是所谓的“量感”。

新课标以数学学科特点为基础,首次把量感确定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量感的培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量感发展需求,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学会运用定量方法分析和解决 问题。

1 量感的内涵和特征1.1 量感的内涵当前,针对数学量感的定义,一般从两个层面来表述。

第一,量感是对事物多少、大小的一种感觉,是一种思维直觉。

对量的反映是在不利用任何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合理推断,或是推断运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某个实际物体大小相符的一种感觉。

第二,量感是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对量进行理解和运用的态度与意识,可以借助实践活动经验对这种感觉进行积累。

由此可知,量感是对事物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接感知,需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增强[1]。

1.2 量感的特征要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教师应加深对量感具体特征的了解。

第一,直观性。

量感是学生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于直观形象的客观事物。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课堂应用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课堂应用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课堂应用培养研究摘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逐渐完善,量感作为新课标下衍生出来的新兴词汇,在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中都有体现,无形中也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的解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形成的问题和可以应用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量感;培养量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对量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能力,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这就奠定了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价值。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的解读新时期下,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量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就新课标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量感看作是物体的可测量属性,或者是物体大小关系的第一感知。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量感形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中度量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在感知“量”的过程中会形成丰富的学习经历,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量感培养还体现在不同单位的换算上,学生在形成量感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各种的量工具,明确不同的度量方法造成的误差,以此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发展学生的定量意识和方法。

[1]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形成的问题首先,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培养小学生的量感逐渐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量感的重要性,从而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量感,导致小学生的量化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引导和锻炼,在面对一些具体的生活问题时,很难理解相关数量关系,无形中也制约着小学生的数学发展;其次,小学生的量感培养涉及很多数量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数学关系模型。

借助模型帮助学生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然而,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关系模型理解有偏差,简单地认为数量关系模型就是数字关系模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无法深入分析已知条件,即已知数量之间的本质关系,列出的式子自然也是错的;第三,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不够生活化。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摘要:小学阶段是形成学生量感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需注重培养学生感知数量的能力,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小学数学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对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量感的内涵及意义,并且阐述了影响图形与几何领域量感培养的原因以及图形与几何领域量感培养的策略等方面,对小学数学图形几何领域量感培养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量感;策略研究引言:数学是建立在数与量上的一门学科,学生对于量的感知,直接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质量。

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是量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落实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量感培养对培养学生的量感这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者,可以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量感,为学生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学习的内涵正确理解量感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这一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我国新课标小学数学关于量感的相关描述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有关量感的课程以后,能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让学生形成对量的准确认知,当他们能够准确地进行估测时,量感也就自然形成了。

新课标还对量感进行了具体描述:了解度量的意义,能够利用统一的度量单位来进行度量,能够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初步感受度量方法和工具引起的误差,可以合理利用得到或估测的度量结果。

由此可知,一方面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度量对象时,要懂得选择合适的单位,并且对度量的对象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这样,在度量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度量单位做出正确选择。

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基于度量单位的变化转换度量的结果,懂得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并能够在单位的变化中快速转换,将不同的单位转换后形成不同单位的同一物品的度量结果。

新课标视角下小学“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

新课标视角下小学“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

-029-2023年第35期(总第375期)课堂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教师应该综合解读核心素养的相关细则,专注于学生各项素养及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量感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视角看待世界,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学习体验中加深对量的认知,逐步深化自身的量感思维。

教师应该深刻理解量感的含义和培养学生量感的意义,结合课程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量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课标视角下小学“量感”培养的价值分析(一)有利于达成新课标要求“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重视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理解世界。

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单位及数量关系,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数学运算结果,优化自身的估算意识,丰富数学学习活动[1]。

学生掌握量的知识和测量方法,可获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重视量感的培养,还有利于发展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量感知识与诸多实际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具备正确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客观、可控的范围内去分析并解决此类问题[2]。

同时,量感的培养还能够帮助学生立足于实际情况,完成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让他们在估算和推断的实操过程中选择更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法,开展估算与推导活动,获得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师重视学生量感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在量感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度量的过程。

度量是指以数字和空间形式来描述某一客观存在物体或现象的属性。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度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多种度量单位,如面积、长度、质量等等[3]。

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将这些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及现象进行有效串联,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和运算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数学抽象概念提升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拓宽理性思考的范畴。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任务远不仅限于传授基本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精心培养学生的视觉和触觉感知,促使每一位学生均可以敏锐地感知物体的大小、长度和速度等特征。

这种感知能力,被称为“量感”,在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达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将在以下内容中,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主要措施和方法,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的工作指导与教学帮助,从而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量感”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量感”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关键时期,此时,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学生也将会逐渐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这一阶段,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学科知识教学这一重要方面,更体现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一方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分析能力。

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从细节之处,调整教育策略。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价值分析(一)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类理论知识相当丰富,其中所包含的重量或者是长度等“量感”理论相对抽象,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有可能无法正确辨别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混淆了相关的学科知识点,从而产生比较严重的学习问题。

为了合理避免此类情况,教师则需要引入“量感”这一重要概念,将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象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

学生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之下,认真研究“量感”的相关概念,通过简单的文字,形象的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深层次挖掘学科知识本质与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一、“量感”的解读根据新课标的阐述,“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二、“量感”的教学现状一线教师常常只是对课堂上某些“量感”内容的散点式反思,而没有把整个小学教育阶段的度量概念、单位和工具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全局梳理和整合,造成儿童“量感”素养发展也处于“断点”“随机”的割裂状态。

在强调深度学习的今天,教师要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导教学,找到知识之间的诸多联系。

三、量感的培养策略“量与计量”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它主要不是借助逻辑推导、思辨去解决问题,而是每一种量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建立单位量感,需要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量作为范本,并加以感受与体会,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形成不同的量感范式。

以重量单位为例,主要有克、千克、吨三个计量单位。

人对于重量的体验,主要的途径是手。

相对于“手”而言,比较适合感知的“量”是“千克”。

“克”过于轻,形不成显著的体感;“吨”过于重,无法实现体感。

因此,“千克”便是重量单位中的基本计量单位。

教学中教师以对1千克物品的质量感觉为参照,让学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的过程,巩固对1千克及几千克质量感受的印象。

同时,在估测新的物品质量时,学生还会去找出熟悉的物品作为比较的标尺,“以物估物”,将原先积累的手感自觉地成为参照,这就是学生建立质量参照系统的重要步骤。

同时,有了这样的参照标准,抽象的质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

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悉心培养学生的量感,让量感培养变得清晰,具体,容易操作,从而让量感得以逐级生长,拾级而上!。

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量感,是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一个核心素养表现。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呢?具身体验是培养量感的重要手段。

新课标倡导:玩中学,做中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很多课型中,有必要设计一些让学生亲自体验的活动,在学生的具身体验中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

比如,在认识周长一节课中,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不易理解,很难建立周长的概念。

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再动手体验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大量描图形周长的过程中,逐渐感知周长的含义。

明白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动手操作是培养量感的重要方式。

做数学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感知周长的概念后,放手让学生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

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

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想办法用学具袋中的测量工具来探究这些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中,发现了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也不同。

并能尝试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辨析中加深学生对量感的理性认知。

当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可以尝试设计一些辨析周长的题目,增加认知难度,目的就是通过这些题目的深度辨析,再次强化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真正建立周长的感念。

充分的具身体验、动手操作,辨析都是培养量感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才能让大部分学生的量感得到很好地培养。

要关注个体,还要关注全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机互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动静结合,形象生动。

既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还要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学的思维分析具体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摘要】量感是人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生活经验估测能力多层次活动体验实践应用量感数学新课标对学生的量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或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数感的建立,离不开量感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重视,量感培养也缺乏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平日教学,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量感培养策略。

策略一:联系生活经验,建立量感的表象感知。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变得鲜活充满活力,基于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只有当学生充分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表象的建立才会形象和深刻,才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单位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为量感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

例如在认识毫升时,学生在学习后可以知道一毫升里大约有十余滴水,但是十几毫升,几十毫升与几百毫升的量感还有待于学生的进一步建立。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十分鲜活的生活经验:药的剂量还有饮用的纯净水、饮料等等。

在生病时,我们有时会需要喝药水,一次的用量大约在十几毫升,一天就是几十毫升,而在口渴时,我们饮用的一瓶纯净水大约150毫升,大瓶装的大约几千毫升,也就是几升,通过这样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表现感知,也为之后学习的升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而在体积与容积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这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量感间的区别较为陌生,其实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举出一个非常形象且贴合实际的例子:保温杯和塑料杯容积哪个大。

可以让学生比较两个外形大小接近的杯子,两者的体积是基本相近的,此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容器的内部,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就会被唤醒,保温杯的厚度比普通塑料杯厚多了,再将保温杯里装满水倒入塑料杯中,就能轻易地引导学生得出容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容量内部空间的大小。

新课标视域下“量感”的培养策略

新课标视域下“量感”的培养策略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阶段性的特点,于各学段的任务要求也各不相同,在小学的时候注重的是学生对经验的累积。

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被《课标》重点提出,是核心素养中至关紧要的一部分,它与物体可度量的相关性质有关,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知,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是学习数学、学习其他学科以及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石。

所以,对小学生的量感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议题。

一、“量感”的含义及培养的价值意义《课标》明确了“量感”的含义:“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由此可见,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定量分析的能力,并会用这种方法理解和解决问题,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基础。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将培养量感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并且这一目标也贯穿于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全过程。

从起步阶段,就要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在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量感”的内容,比如认识元、角、分;认识时、分、秒;认识千克和克等。

综上所述,量感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有重要影响,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课标》的任务驱动下,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量感水平得到提高,如何进行高效培养?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量感”培养策略(一)理清“数感”和“量感”之间的关系数学的研究对象包含数量关系和图形关系,尽管形式不同,但两者最后都是以“数”的方新课标视域下“量感”的培养策略葛家兵(怀宁县实验小学,安徽安庆246000)摘要:“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学教学增添的新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摘要:目前,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内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量感是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数学量感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数学量感和生活逻辑的概念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重点研究了运用生活逻辑发展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实践策略,以期助力小学生数学量感拾级而上,促进核心素养的顺利达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量感培养;有效策略引言“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量感”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观察、体验和感受,通过经验和活动的积累丰富测量单位的表象。

要通过测量实践活动、估测及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为全面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奠定基础。

1量感的由来与内涵1.1由来2011版数学课标在数感中归纳了量感,教材只编排了较少的量感培养内容,且在多个阶段分布,导致数学教师对“数和运算”十分重视,忽视了量感培养,没有结构化关联小学阶段的计量单位、度量概念等知识,导致无法高效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数感与量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载体皆为对“单位”的理解,数感侧重于描述数量的多与少,量感则抽象描述物体的长短、轻重、三维空间的大小等量。

数的概念具备抽象性特点,如果缺乏相应的“单位属性”将会失去实际意义。

因此,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可测量属性,建立“数+量”模型。

1.2内涵量感指的是学生通过比较、运算以及估计量后所形成的直觉感知及定量刻画能力。

从小学阶段来讲,一般可从这些方面分析量感的主要表现:(1)形成一定的度量意识,能够从“度量”角度对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看待和分析。

(2)通过充分感知与体验,对度量单位及内在结构关系进行了解和认识,尝试将度量单位模型建立起来,能够选择适宜的度量单位对可测物体的某一属性进行准确描述。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摘要:小学数学教师除了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对于帮助小学生思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大帮助。

而量感主要是指通过眼睛或者触碰对物体的速度、规模等的感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学习到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本文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量感;应用培养引言:小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性,就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取知识,这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会对小学生的未来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当中要重视学生所处的阶段,通过强化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着力关注并培养学生在量感层面的需求,以此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让小学生从各个方面来不断的提高自我,从而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在小学教学当中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量感以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展开分析。

一、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对所涉及的有些知识点只靠文字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例如重量、速度、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

对这些知识点只进行文字教学很难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具体认知。

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量感,对有关量感的知识点进行掌握时,会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具备良好的量感之后在后期还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也有很大帮助,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1]。

(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小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需要培养一个能力,就是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教师通过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联系。

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在课堂中体会生活,这有助于发散小学生的思维,对引导小学生参与到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培养学生量感的因素(一)生活中的量感感知较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对一些基本的单位有一定了解,例如公斤、千克等。

新课标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量感的方法探究

新课标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量感的方法探究

新课标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量感的方法探究摘要:本文针对新课标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量感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分析了量感的定义、特点及新课标下量感培养的指导思想;其次,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教学策略;然后,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量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展望了今后量感教育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教师们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低年级;数学量感;教学策略;实践案例一、量感教育的理论基础1.量感的定义与特点量感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各种量的直观感受和认识。

它涉及到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角度等各种量的感知、估计和运算。

量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直观性:量感是人们对量的直观感受,不依赖于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生活实践和学习积累形成的;(2)有限性:量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准确性受到个体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影响;(3)可发展性:量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逐渐完善和提高的;(4)综合性:量感不仅涉及到对各种量的认识,还关系到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2.新课标下量感培养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新课标下,量感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足生活实践:新课标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各种量,培养量感;(2)注重体验与发现: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量感;(3)融合课程内容:新课标强调量感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各个领域,通过对各种量的学习和实践,形成系统的量感;(4)强调个体差异: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量感。

二、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教学策略1.精心研课,量感导“行”精心研究课程教学,将量感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扎根。

新课标培养量感的方法

新课标培养量感的方法

新课标培养量感的方法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培养学生的量感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量感,那么我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呢?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量感。

量感是指学生对于数量、大小、比例等概念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量感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从课程教学中入手。

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量和尺度的感知能力。

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物理和化学课上,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感受到物理量和化学量的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新课标还鼓励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题解决、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数量和尺度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量和尺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量感。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量感。

例如,组织数学建模比赛、科学实验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数量和尺度的作用,提高他们的量感和科学素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实验室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环节。

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一起做数学练习、观察物理实验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数量和尺度观念。

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同时,家长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量感,这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课程教学、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通过合理安排和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

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

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课堂中的“量感”,是指学生对于数量的敏感和判断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对于数量的感知和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是一个以数量为主要对象的学科。

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们缺乏“量感”,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数量的本质和特征。

那么,如何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呢?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师需要合理设计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逐步理解数量的意义和特征。

在教学中要有累加、反比例、比大小等内容的设计,使学生在不断的比较和运算中,形成对数量的敏感和判断能力。

教师还要注意设置一些数量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形成对数量的直观感知和判断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比如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数量的认识和把握。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量感”的形成。

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即从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数量的感知。

老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量的大小和多少,从而形成对数量的敏感。

教师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数量的规律和特征。

教师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启发,共同形成对数量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三、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量感”形成。

可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和判断能力,比如猜数游戏、数学猜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量的变化和规律。

实验也是培养“量感”的好方法,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身感受数量的变化和规律,从而形成对数量的深刻理解。

还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学生的“量感”,比如通过购物、出行等情境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形成对数量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 在数学课堂
上的应用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版中增加了“量感”这个核心素养,并对教师量感教学提出期待与要求,这是我国首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学生量感培养的方案。

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一个良好的、科学的量感不但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预测分析能力,促进其数学逻辑与推理分析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帮助其处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其他各类数学测量问题。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量感教学的研究应得到更多关注。

基于小学数学教师量感教学工作的时代需要、量感教学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对小学数学教师量感教学现状的审视,本研究以“量感教学”为核心,立足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从“教师量感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这一视角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量感;培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
1.有助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从本质上来说,度量归属于数学思想的范畴,是用数量的精准和空间的形态定量、定性地刻画世界。

一般情况下,可从抽象度量与工具度量两个方面来划分度量,前者是以计量单位为基础来测量事物,后者则是利用度量单位来测量被测物体。

其中,长度、质量、面积等小学数学的测量内容都是工具度量。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这样不仅能掌握度量的意义本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还能加深对数形结合﹑数学抽象等思想方法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理性思维。

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与“量与计量”有关,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
先要建立起度量意识,从度量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解法与策略;其次是学生可以
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根据估算和推断,选择合适的工具、方法等来解决问题。

而在量感的培养中,学生能够通过大脑中形成的对量的直觉感知,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索估测、推断等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量
与计量”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量感。

二、小学生数量感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在学习有关计量单位时,虽能透过教材了解其内容,但对其认识往往
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往往只凭知觉,对物体的大小、长短、面积的估计有较大偏差,对数量单位的转换掌握得也较差,这是学量意识缺失的表现。

小学数学"量"
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常常未将这些量单位与现实生活
相结合,仅仅注重讲解数量的关系,过分地依靠课本,缺少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的深层教学。

小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不同学生的体验差异较大,所以他们在
接受知识时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对他们的量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在传统
教学中,教师中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这一部分中也同样
重视单位换算及面积、体积的计算,而忽视了对于量的感悟。

三、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 在数学课堂上应用培养策略
(一)丰富实验材料,加深"量感"的体验
目前,国内中小学的数学实验室建设还不够完善和系统,这对"量感"的教学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拓宽实验的范围,丰富实验的
内容,创新实验的方式,以使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老师利用长方体的月饼盒、烟盒、茶
叶盒等材料进行数学试验。

因为这种材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其思维积极活跃,参与数学实验的热情高涨。

通过“剪、测、量、算”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有了较深的认识。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还利用自己标注的长方体的长、宽、
高等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地探讨了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化
了对物体表面积大小的“量感”概念的认识。

(二)在自主探究中,促使学生体悟量感
“自主探究”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
一种有效方法。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计量实际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
等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剪出与之相对应的图形,比如说,剪出两
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

这个时候,学生不仅要了解三角形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怎样才能保证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呢?每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与此同时,在学生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对其
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将数据展开整理,最终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再
指导学生去再次进行实验、验证与归纳。

这就更要求教师能够挖掘出其内在的动
手要素,给予学生更多实验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在自主探究中积累经验,促
使学生体悟量感。

(三)布置课后作业,强化测量练习
量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在课堂上进行短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课外作业,在让学生在作业练习时,不断反复和“回炉”,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促进对“量”的不断反思,并
最终理解量化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介绍了体积的概念。

教师在教授了体
积的计算方式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体积的计算,可以布置课后
作业: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一个长方体的实心泡沫盒,要求学生采用两种不同的测
量方式计算该长方体的体积。

通常,学生会用尺测量出盒子的长、宽、高,并用
学过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进行乘法运算得出结果。

这时,教
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在不测量泡沫盒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将泡沫盒切
成多份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体积都为1立方厘米,通过数出
立方体的个数之和,可以得到长方体的体积.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是个空心的长方体盒子,那么是否能够通过注水等其他方式测量体积?通过创新的实践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方式的选择,也帮助学生通过自己更擅长的“计量”方式形成“量感”。

结语:
量感是2022版新课标中数学核心素养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让学生从量的视角对世界进行审视与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量感内涵,科学整合教材中的关键要素,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逐步形成量感素养。

参考文献:
[1]范丽.小学数学新课标中“量感”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05):9-10.
[2]施艳. 新课改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 学周刊, 2023(5):3.
[3]赵妍.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下
旬),2023(05):6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