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述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不会空着头进入学习情境。
在过去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和一般的日常经验;它不仅包括与新知识冲突的知识,还包括与新知识整合的知识。
当问题呈现给他们时,他们会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并根据之前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提出假设。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生的合作活动在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需要共同探索一些问题,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提问,理解彼此的想法。
尽管建构主义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它并不否认外部指导,即教师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建构主义者挑战教师的传统角色,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不应该认为自己是“掌握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
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冯·格拉斯菲尔德指出:“教师的角色将不再是教授事实,而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特定领域构建自己的经验。
”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师必须从信息演讲者转变为知识教练。
他可以是角色模拟者、顾问、调停者、对话者或提问者。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导师、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个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学习环境,呈现一种类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适当地讨论和评估学生的表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和推进器教学策略的研究必须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故而,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性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这要求教师做到:
首先,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次,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最后,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模式、有观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新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意义
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意义112032009007 蔡珠銮一、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只是的积极主动地建构,这种建构来源于学生的特殊性,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形成不同的建构,建构主义批判传统教学是:不完整、惰性、不灵活的。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的过程。
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教育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应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地、有意识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交互,从而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作用,即更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即学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有效的,有价值的。
学习的内容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寻找处理现实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问题由教师提出设计真实的任务,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而且学生认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教学的目标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活动是高水平的思维,而不只是强化记忆和操练。
问题解决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指导实践,教学的目的与结果是能使学生建构丰富的“活知识”,培养具有真知灼见、问题解决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人。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需求“对接”,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新型指挥人才。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策略为促进并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需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通过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理解,通过交流、研究和实践去实现自己知识和技能发展的。
因此,它把学习过程从一种
被动的、知识被灌输式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一种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习者把他们的经
验与课程内容结合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
体现。
学生从参与者到发现者,形成了学习的循环。
教学中注重分析讨论,
激励学习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有挑战性和
合作性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不断思考,引导学习者创造性地
建构知识体系,把自己的经历与认知结合。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完
善学习理论。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
使学生敢于发
表自己的看法,多鼓励他们思考,避免单一话语。
教师应利用丰富的资源,
如实验、网络、文字和图像,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有趣的学习环境,利用新的
教具、新的技术和多样化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潜能,激发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充分表达自我。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积极参与的学习理论,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提高了学习的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人们在真实的、全面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来实现学习。
在教师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师至关重要。
通过引导教师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在教师教育中,教师也是学习者的一种。
通过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师培训课程,可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接受建构主义理论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参与多种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竞赛等形式,实现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在教师教育中,教师需要具备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各方面的合作能力。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教师可以培养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的意识和技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团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在教师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激发教师的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环境、虚拟实验室等方式,让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建构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提升其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导教师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促进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需要教师教育者和教师本身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有何意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有何意义?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教育观念的恰当与否紧密联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学习结果的质量。
改变过去课堂上的“老师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必要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
深化教学改革就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大脑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柯新的理解、新的创新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主动地建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从灌输的教法,直接将教科书的概念知识搬给学生,这种像蚂蚁搬家式的教法早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了,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适合时代前进、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积累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知识、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重点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认识过程中去优化组合,去再认识,去再建构,实现意义重构的目的。
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究、思考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③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实践策略和实施步骤等方面,探讨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实践。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1. 学生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知识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
3. 教师角色: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4. 真实情境: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5.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构主义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 问题导向: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分析、讨论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
3. 互动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拓展。
4. 多元评价: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技术支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建构主义教学实施步骤1. 教学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问题。
2.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析及对教学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析及对教学的影响及对教学得启示建构主义教学得目得就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得终身学习者,使她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与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得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得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得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与教师观。
建构主义得知识观:1.知识不就是对现实得纯粹客观得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得符号系统也不就是绝对真实得表征。
它只不过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得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就是她对客观世界得心理体验,它不就是问题得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得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与改写,随之出现新得解释与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得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得解决方法。
在具体得问题解决中,就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得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得。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得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得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得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得理解。
真正得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得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得学习活动过程。
否则,就不叫理解,而就是被动得复制式得学习,学生掌握得所谓“知识”只就是一些抽象得、无意义得符号。
3.课本知识,只就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得较为可靠得解释或假设,并不就是解释现实世界得“绝对参照”。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得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得发展,将会有更真实得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就是没有什么意义得,也无权威性可言。
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得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得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得理由,用社会性得权威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得接收,只能由她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她们自己得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得合理性。
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
它对学前教育教学提供了以下启示:1.学生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探索来建立自己的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材料,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发现和构建知识。
2.基于学生的先前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他们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的。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引导学习。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观察,教师可以建立起与学生的连接,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3.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或合作项目,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
4.建立真实情境:建构主义主张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活动、角色扮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5.反思和评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应该被鼓励不断地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学习。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支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简谈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简谈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教育理论,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
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会仅仅接受现有的知识,而是把自身的生活和经验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
因此,教育不应该只是将知识内容进行传授,而应该多以学习者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为导向,探寻不同物质和意义上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促进了我们高校课程设置的发展。
例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不再贴近纸面的填鸭式的训练,而是选择本着学会学习的思维形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要有效利用碰壁法,体察复杂的知识之间的关系,让情境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被揭示,进而建立新的学习模式。
同时,建构主义理论也影响着教学方式的改变。
建构主义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教
学模式,注重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而推动使得学习者把自身的知识融入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
学习者不再被看作为一个“空瓶子”,而是充满活力的主体,可以把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到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中,例如仿真实验和话剧探究活动,结合现实例子,藉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教育理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点之一,它发挥着
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这一理论的宣传,并且有效地将其纳入教学计划,逐步探索出一种适合学习者的教学方式,以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展意义建构的过程,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才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幼儿教育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根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理论进展探究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进步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承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二)建构主义学习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响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那么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历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环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促进的环境,是充满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环境。
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对教学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
(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目标时,学习才可能成功。
但这一目标,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设定。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
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
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论建构主义知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以及建构主义知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首先概述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及其发展历程,然后分析建构主义知识论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取方式的看法。
接着,我们将详细讨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包括它如何影响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
我们将总结建构主义知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它对我们未来教学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建构主义知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知识论是当代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
知识并非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的产物。
学习者通过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整合,从而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创新。
建构主义注重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不同的情境会导致知识的意义发生变化。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境,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再次,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社会性。
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习者的社会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分享和思维碰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知识的建构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理解的,因此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并非坏事,反而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教学设计应该尊重这种不确定性,鼓励学习者在探索中寻求答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有关,所以利用建构主义能够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何克抗,1997;戴炜栋,2004)。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动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协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协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协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实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二、对教学的启示基于对学习的基本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方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的看法(何克抗,1997;钟书能,200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理应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能够引申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张建伟,1996;何克抗,1997;钟书能,2004)。1.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能够简要概括如下:(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始终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个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3)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够在其中实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7)教师角色的转换。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三个方面的改变:①教师应使学生理解到特定任务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超越当前的目的,了解其更长远的意义。②教师应协助学生树立胜任感,协助学生加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水平,还要帮学生确定目标,寻求挑战。③教师要促动学生社会水平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保持和发扬个性。(8)强调教学中任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枢纽,是师生之间表明态度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何克抗,1997)。到当前为止,应用较为广泛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1)脚手架教学。“脚手架教学”理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何克抗,1997)。建构主义者借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个模式的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为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3)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而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实行与学习过程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4)随机进入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现。换句话说,学习者能够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理解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传统学习理论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更能说明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原则和教学模式创新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志华,2004)。不过,凡事都有其两面性。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会有忽视教师重要指导作用的倾向,而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强调建构知识的不确定性,强调知识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无疑会导致真理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陈琦,1998)。其次,即使在教育技术领域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施也有很多困难和阻力(钟志贤,1999)。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能成为教学的“百宝箱”,其他学习理论应该而且必须在我们的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任何一种理论之所以存有,无非是它针对了某一问题,在解决某方面问题上有其独特的功能。教学面对的是学习与发展任务,对应着多种教学或学习理论,在完成整体的教学任务过程中,各种教学理论互相交融地起作用(钟志贤,1999)。参考文献[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 戴炜栋,刘春艳.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外国语,2004(4).[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4] 刘志华,张军征.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2004(9).[5] 乐眉云.应用语言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Cognitivism)到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7] 钟书能.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外语界,2004(3).[8] 钟志贤.我们离建构主义有多远.电化教育研究,1999(5).。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皮亚杰等西方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儿童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创立了儿童认知发展日内瓦学派,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所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加坡、德国等许多国家盛行,在我国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它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绝对的。
而是临时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知识也不是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也并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因此“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不能由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灌输,而只能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只能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才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2.学习观学习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儿童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
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意义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新课标中的指导意义,旨在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辅助教学;情境一、引言2004年,广州掀起了对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热潮。
现阶段,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
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个话题,多种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随之涌现,在繁多的理论面前,笔者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新课程中的指导意义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本文就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在新课标中的指导意义作一简述。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认知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识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当儿童的认知结构能同化外部刺激时,他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儿童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部刺激时,即不能接受新信息时,平衡就被破坏,而接受新的信息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述评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
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既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也包括一般的日常经验;既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知识,也包括与新知识相融合的知识。
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它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者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不应该把自己视为“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
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指出:“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
”建构主义者主张,“一个教师必须从信息演讲者转向知识教练,他可以是某个角色模拟者,可以是咨询者,也可以是调解者,或者是对话者,或者是质问者。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与学习主体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展示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学习情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和推进器
教学策略的研究必须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被运用到了教学领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分层协商教学(Layers of Negotiation)、混沌理论模式(chaos Theory ID)等(钟志贤,2005)。
以下我们讨论较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
“支架”(Scaffold)原本是用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在这里隐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
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直到最后拆除“支架”。
支架式教学模式受到维果斯基“辅助学习”(assisted learning)观点的影响。
在支架式教学中参照学生智商的ZPD,教师提供“支架”,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塔起支架、进人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
2.抛锚式教学(情境性教学)
“锚”(Anchor)是指真实事例或问题。
“锚”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宏情景(Macro context)。
抛锚式教学的特点是以情节逼真为内容的影像作为“锚”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宏情景(Macro—context)。
创设这种真实的“宏观景”是为了重新使学生能够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
抛锚式教学遵循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1)学习与教学活动应用课程设计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即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2)课程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抛锚式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有镶嵌式教学、主动学习、允许学生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解答、由学生自己担任教学的指导者、发展有关体验的表征、学生自己生成项、智能模拟、合作学习等(钟志贤)。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设计情景逼真的“锚”;以“锚”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消解“锚”的问题;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随机通达教学)
该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的是高层次的学习者。
所谓“进入”就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随机进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有,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向导和指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具有以下启示。
1.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营造和谐、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参与学习。
教学环境的建设,是现代教育必需的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毕竟是机械化的东西,学习的良好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有人文的关怀,教师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认同学生的优点,相信学生有所发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对学生有偏差的理解给予热情的指引和辅导,重新唤起他的学习信心。
总之,要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展学习活动,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同时,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明确学习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主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另一方面,教学也应该从传授知识、培养
能力的单一性目标向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情感,使他们能够成为未来创新型的人才。
3.重视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新知,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建构在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给学生探讨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践性、活动性、虚拟性、表演性很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问题的研讨,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经验,在动手、动脑的前提下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自我提升。
4.重视团体合作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一方面既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其中感受合作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交际、合作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辩论等互动中思维产生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使学生之间更加和谐,这是新世纪人才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已经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确立学生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学生在自身学习活动中主体性表现的内在机制。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的理念就有了理论的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从理论上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如:如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掌握学习与研究方法的问题,如何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如何评价学生等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准确理解教学交往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主体间的真正交往性活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
而目前“一问到底”、“异口同声”等浅层次的课堂教学交往行为不是一种真正的交往性学习活动,因此,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建构深层次的交往性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保证和技术手段,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将发展成为能促进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发展、解决问题、反思能力的“认知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必然给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等带来深刻的变革以及使教学与学习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也为该理论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