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述评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既包括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也包括一般的日常经验;既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知识,也包括与新知识相融合的知识。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它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者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不应该把自己视为“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极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指出:“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建构主义者主张,“一个教师必须从信息演讲者转向知识教练,他可以是某个角色模拟者,可以是咨询者,也可以是调解者,或者是对话者,或者是质问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与学习主体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展示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学习情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和推进器
教学策略的研究必须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被运用到了教学领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分层协商教学(Layers of Negotiation)、混沌理论模式(chaos Theory ID)等(钟志贤,2005)。以下我们讨论较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
“支架”(Scaffold)原本是用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在这里隐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
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直到最后拆除“支架”。支架式教学模式受到维果斯基“辅助学习”(assisted learning)观点的影响。在支架式教学中参照学生智商的ZPD,教师提供“支架”,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塔起支架、进人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
2.抛锚式教学(情境性教学)
“锚”(Anchor)是指真实事例或问题。“锚”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宏情景(Macro context)。抛锚式教学的特点是以情节逼真为内容的影像作为“锚”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宏情景(Macro—context)。创设这种真实的“宏观景”是为了重新使学生能够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抛锚式教学遵循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1)学习与教学活动应用课程设计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即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2)课程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抛锚式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有镶嵌式教学、主动学习、允许学生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解答、由学生自己担任教学的指导者、发展有关体验的表征、学生自己生成项、智能模拟、合作学习等(钟志贤)。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设计情景逼真的“锚”;以“锚”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消解“锚”的问题;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随机通达教学)
该教学模式主要针对的是高层次的学习者。所谓“进入”就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随机进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有,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向导和指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具有以下启示。
1.重视教学环境的建设,营造和谐、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参与学习。教学环境的建设,是现代教育必需的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毕竟是机械化的东西,学习的良好环境主要体现在教学中有人文的关怀,教师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认同学生的优点,相信学生有所发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对学生有偏差的理解给予热情的指引和辅导,重新唤起他的学习信心。总之,要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展学习活动,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同时,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明确学习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主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另一方面,教学也应该从传授知识、培养
能力的单一性目标向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情感,使他们能够成为未来创新型的人才。
3.重视探究式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新知,总结规律,形成概念。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建构在建构主义等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给学生探讨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践性、活动性、虚拟性、表演性很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问题的研讨,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经验,在动手、动脑的前提下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自我提升。
4.重视团体合作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一方面既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其中感受合作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交际、合作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辩论等互动中思维产生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使学生之间更加和谐,这是新世纪人才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引发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已经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确立学生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学生在自身学习活动中主体性表现的内在机制。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的理念就有了理论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从理论上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如:如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掌握学习与研究方法的问题,如何使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如何评价学生等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准确理解教学交往提供了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主体间的真正交往性活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目前“一问到底”、“异口同声”等浅层次的课堂教学交往行为不是一种真正的交往性学习活动,因此,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建构深层次的交往性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解决的重要问题。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保证和技术手段,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将发展成为能促进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发展、解决问题、反思能力的“认知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必然给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等带来深刻的变革以及使教学与学习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也为该理论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