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内产业振兴的研究: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产业振兴的参考和建议, 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
02
文献综述
产业振兴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产业振兴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效率,实现产业持续、健 康、快速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
内涵
产业振兴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产业政策调整 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产业附加值、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振兴的重要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的 持续增收。
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已有不少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政策分析和宏观层面,对于产业 振兴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的研究。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内产业振兴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发 展农村产业经济理论,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Hale Waihona Puke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案例分析
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 略中的理论与实践,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和观 点。
选择国内外的典型产业振兴案例,进行深入 剖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比较分析
专家访谈
对比分析不同产业振兴模式的异同点,探讨 其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获 取第一手资料和观点。
2
对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 总结和归纳,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 指导和启示。
3
针对未来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 了预测和分析,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标题: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与路径 作者:张三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发展观。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管理学研究组织和决策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
农业发展观则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目标和思想指导,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理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管理和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和有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农机具配备等。
农业市场管理则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进行调控和管理,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对农村经济的整体管理,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等。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
在政府管理方面,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提供财税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等方式,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农业企业可以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
其次,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民的职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是一种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管理理论来调控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管理模式。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摘要】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加工和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分析了该领域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对玉米加工技术现状、产业化发展现状、关键问题、新技术及新模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
在总结了文献综述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玉米加工、产业化、发展、技术、问题、新模式、趋势、总结、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背景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种植和应用。
玉米加工产业化发展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玉米加工及产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文献研究也逐渐增多。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背景是一项系统性的研究,旨在通过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揭示玉米加工产业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玉米加工产业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加工技术现状、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关键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也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玉米加工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进行综合性文献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探讨,全面了解玉米加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分析玉米加工技术的现状,探讨现有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揭示玉米加工及产业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分析新技术和新模式在玉米加工中的应用以及展望玉米加工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特色农业产业化文献综述
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 的生态效益 、 社会效益和提高产 品市
场竞争力为 目的,依据区域 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 ,突出地域特色, 围绕 市场需求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以某一特定生 产对象或生产 目的为 目 标 ,形成规模适度 、特色突出、效益 良 好 和产 品 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 笔者认为 ,特色农业是 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以效益为 中心 ,以区域 内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 ,以先进技术投入为支撑 ,以特色农产品为着力
活对农产品 日益增长 的多样化需求 。朱贤林研究认 为特色农业是 以追求
龙头企业是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是特色农业产
业化发展的发动机 。吴言忠认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 核心。彭涛等认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龙头企业产业链 不断延伸 ,是经营产业不断扩张和驱动模式转移的直接推动力量 。张维 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农
笔者认 为 , 农 民合作社的成长使特色农业 的发展力量化零为整 ,通 过信息 的沟通 、 技术知识的传播 、标准的制定 、生产过程的统一安排等
方式 ,集中农户 的力量进行 特色农业的发展 。众人拾柴火焰 高,农 民合
作社能够把更多的农户吸引到一起 ,提高农 户的组织化程度 , 推动特色
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
中图分 类号 :F 3 0 3 - 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o o 9 - 4 O 6 7 ( 2 0 1 3 ) l 1 . 2 6 8 . O l
在开放经济 中,农业作 为第一产业 , 是二三产业发展 的基础 ,是重 要的经济变量 , 其 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方 向都对经济运行 产生深刻的影响 。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展望在农业学科领域,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对当前研究热点的梳理和未来发展的展望,可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
本文将就农业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科技创新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化等多个方面,其中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备受关注。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抗病虫、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精准农业技术则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将继续深入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土壤污染治理、农药残留控制、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
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村产业转移等方面。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
四、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成为当前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涵盖了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智能装备等多个方面。
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未来,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将继续深入推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尽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 渠道拓展等。
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与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农村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与措施探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金融、税收 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基 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03
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提高农民素
质、增强农村创新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04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分析:某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产业协同发展
该地区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
收。
创新驱动
研究范围
本文将涵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 、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 重点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
作化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 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的 集体所有,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 了基础。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上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化运 动兴起,农业生产实行集中管理 ,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
玉米加工产业是玉米产业化利用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玉米加工及产业化的现状、发展趋势、产业链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玉米加工及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玉米加工及产业化的现状玉米加工产业一直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化,玉米加工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据统计,目前我国玉米加工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0家,年加工玉米约1.5亿吨,主要产品包括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饲料、玉米醇等。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农民增收、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变化,玉米加工产业正日益向着高端、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品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玉米加工品种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随着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不断进步,玉米加工产业将更加注重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推动产业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的产业链配置是指玉米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和作用。
玉米加工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原料供应、中游加工生产和下游产品销售三个环节。
在上游原料供应方面,玉米加工企业需要与农民、种植户等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原料的供应充足和质量稳定。
在中游加工生产方面,玉米加工企业需要加强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下游产品销售方面,玉米加工企业需要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玉米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作为一种融合农业、生态、文化和旅游等多元要素的新型产业形态,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旨在对国内休闲农业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重点分析了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功能,探讨了其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深入剖析了国内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展望了国内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推动、品牌化建设等,以期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休闲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了从探索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早期,休闲农业主要以农家乐、渔家乐等形式出现,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为城市居民提供短期的休闲度假体验。
这些农家乐、渔家乐以其独特的乡村风情和原始的农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也逐渐向多元化、精品化、专业化发展。
目前,国内的休闲农业已经涵盖了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等多个领域,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主题公园、乡村度假村等。
这些新兴的休闲农业形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现状上,中国的休闲农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目前,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农旅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与旅游服务的短缺将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绊脚石ꎮ 刘
华琳等
[18]
也认为ꎬ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旅融合发展
于攻破农村经济与环境此消彼长的 “ 定律” ꎬ 推动农
业农村可持续发展ꎮ 农旅融合除了在促进农业技术进
息息相关ꎬ 基础设施建设匮乏可能导致安全、 卫生、
步ꎬ 提升农民非农收入ꎬ 以及激励农村生态保护等方
代表性的 42 篇参考文献ꎬ 这 42 篇文献足以涵盖农旅
融合的定义ꎬ 农旅融合的发展现状ꎬ 农旅融合的作用
意义ꎬ 农旅融合对收入的影响 4 方面的内容ꎮ 在检索
文献的过程中发现ꎬ 以往有关 “ 农旅融合” 的研究综
述十分匮乏ꎬ 以至于对以往研究的内容 缺 少 系 统 整
理ꎮ 为了以后开展农旅融合的研究能更好地切入ꎬ 本
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ꎮ 与传统产业发展的不同点
1 农旅融合的定义
在于ꎬ 善于将当地各类资源融会贯通ꎬ 整合发展ꎬ 农
对农旅融合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是研究农旅融合
业资源不仅可以用于发展农业ꎬ 也可以用于发展旅游
通过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和产品ꎬ 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入ꎬ 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ꎮ Jeff 等
[3]
也
和旅游服务品质ꎬ 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ꎮ 该模式既实
把农旅融合看作一种盈利的商业模式ꎬ 其研究表明ꎬ
现了产业融合ꎬ 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ꎬ 又
农旅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民增收ꎬ 能
摘 要: 中央一号文件多年连续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和大力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政策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ꎬ 进而使
得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ꎮ 本文对国内外农旅融合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ꎬ 从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
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玉米是一种主要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生物燃料、工业原料等领域。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玉米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玉米加工是指将玉米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处理,将其转化为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通过加工,玉米的营养价值得以提高,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而玉米产业化发展则是将玉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当前玉米加工技术现状、玉米产业链分析、玉米深加工技术发展趋势、玉米产业化发展案例分析以及玉米产业化发展政策措施等内容,以期为玉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0字】1.2 研究目的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文献综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通过对玉米加工技术、产业链分析、深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化发展案例分析以及产业化发展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述,全面掌握目前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产业化发展的案例分析和政策措施进行研究,提出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和政策建议,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机遇,为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1.3 研究意义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加工及产业化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玉米加工及产业化发展的综述,全面了解玉米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玉米加工产业化可以将玉米由简单的生产加工转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企业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
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数字农业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本文通过对数字农业发展研究文献的综述,探讨了数字农业的定义、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的内容,并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数字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数字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
数字农业通过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拓宽了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提升空间。
本文旨在对数字农业的发展进行综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探讨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数字农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数字农业的定义和特点数字农业的定义:数字农业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它以农业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利用为基础,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数字农业的特点:1. 内容丰富:数字农业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要素,还包括农田、作物、动植物、环境等相关的信息要素。
2. 数据化和智能化:数字农业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决策。
3. 精细化和个性化:数字农业可以对农田、作物、环境等进行精细化监测和管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服务和决策。
4. 高效和可持续:数字农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农业的技术与应用数字农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主要包括以下技术和应用:1. 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农业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测、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包括农田土壤水分监测、作物生长环境监测、农机作业监测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
前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以农业为产业基础,在确定的区域范围内聚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生产体系,以推动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农业综合发展平台。
在2017年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政策背景下,截止2019年国家批准创立了6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00多个省级产业园区,据统计62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带动农村返乡就业人员14.2万人,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超出所在区域平均水平的34%,基于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所发挥的带动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园区的发展应有不同的思路。
本文将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础理论、农业产业融合及产业集聚、园区规划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重点。
1.现代农业园区基础理论国外对于农业产业园区的研究始于相关基础理论探索,最早由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1986)提出“农业区位论”,由于农业生产中成本的差异,提出根据农业生产成本的不同划分农业产业圈层,从而达到农业收益的最大化,保证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980)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确定了集聚的三个来源,分别是:可利用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市场和专业化的服务与知识溢出,合并被称作“马歇尔外部性”。
1926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26)提出“技术创新的理论”,并提出建立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园区,破解原有的农业生产要素约束,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引入新技术、新市场、新条件等,建立效率更高、配置更优的生产体系。
1955年Perroux F(1955)提出“发展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同的行业、领域根据自身独特优势按照不同的速度进行增长,而农业园区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成为地区农业“发展极”,从而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
2.农业产业融合及产业集聚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传统观念,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注重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竞争力、创新力,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兴旺。
农村区域发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农村区域发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导言:近年来,农村区域发展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一、农村区域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区域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指出,农村区域发展不仅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生存状况,也对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和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一些研究指出,不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随着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步,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和改变的压力。
研究表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是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转型,成为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
3.农村人力资源和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发展机会,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是实现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农村区域发展的政策和实践1.政府支持政策政府对于农村区域发展给予了积极支持。
一些研究指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是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加强政府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区域发展。
2.公共参与和社会组织农村区域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广大农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
一些研究指出,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农村区域发展,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可以提高农村区域发展的效果。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如资源环境压力、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
因此,深入研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我们试图揭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问题,分析当前农业发展的困境和挑战,探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以推动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质量提升和绿色发展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收入的全面提升。
其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重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例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生态发展: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被置于重要地位。
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强调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49经济研究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徐子荐(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服务与发展研究中心)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涉农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本研究综述从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视角,对相关观点进行梳理,重点包括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布局影响因素、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及支持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遵循什么规律?其集聚程度、分布规律、发展路径、政策影响等议题的结论都对地方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作者简介】徐子荐(1987-),男,助理研究员,本科,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服务与发展研究中心。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较于农业产业的比值不断增加,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相较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潜力更大,同时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地区就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各地尤其是农业大省的优先选项。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农产品加工业各细分行业的集聚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测度某一产业集聚程度的常用指标有行业集中度、赫尔达芬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区位商则用来测度地区产业集聚程度。
邓宗兵等(2014)运用行业集中度、EG指数等方法,研究认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差异。
何安华等(2016)研究认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具有空间集聚态势,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最大的前5个地区产值之和占总产值比重(即行业集中度)CR5值为50.06%,12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CR5值超过50%,但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均在40%~50%。
冯伟等(2016)对农产品加工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运用行业集中度、赫尔达芬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方法,测算结果相互印证,得出结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集聚程度较低,但糖料、茶叶、蛋品、水产品、棉麻、橡胶制品等加工业集聚度较高,呈现较明显的地域集聚态势。
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版1、产业化的内涵、必要性方面。
“产业化”的概念是从“产业”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产业” 本来意义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生产部门,有时也专指工业。
后来随着“三次产业”的划分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则推而广之,泛指各种制造提供物质产品、流通手段、服务劳动等等的企业或组织。
“产业”这个概念是属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
首先,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从准宏观的产业结构层次来看,在农业产业分化的同时,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最后,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它们之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准微观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来看,农业产业化本身应该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则更有必要将农业产业化纳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积极地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这无疑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和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经济学有着重要意义。
[1](陆英刚,尹坤,2010)农业产业化亦称农业一体化。
它发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此后很快推广到西欧、日本以及其他国家。
西方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是:农业生产环节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同其他产业(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在经济上或组织上进行着某种协作或联合。
现代农业中出现的各种农工商联合企业,成为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而出现的。
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权威的表述见于党的十五大报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农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农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农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便为农学毕业论文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文献综述显示,目前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稻种植、果树栽培、农业机械化、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等。
例如,研究表明利用科学的水稻种植管理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并改善土壤环境。
此外,农业机械化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效率和质量。
二、新型农业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型农业模式逐渐成为农学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献显示,新型农业模式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
有机农业主要强调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精准农业则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管理;而农业生态系统则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全球农学界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节水农业、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农村发展等方面。
研究表明,节水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并有效利用农业资源。
此外,农村发展也是农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农村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农民的工作环境,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农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新型农业模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新型农业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深入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撰写农学毕业论文时,可以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提高论文的专业性和学术价值,为农学领域的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农业经济研究综述
农业经济研究综述农业经济研究是对农业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农业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一些经济学者,或研究本国农业经济,或研究外国农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研究的宝库,前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为后世农业经济研究提供了借鉴。
1.1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 万年至1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正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当时已有原始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尚未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距今1 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始创了农业,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记载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时代。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是在中国几千年农业生产发展的历程中所产生的,经历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和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研究三个阶段。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研究,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较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富民思想,主张在发展农业、工商业的基础上,征收什一税,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这些论述在《论语》中都有记述。
孟子与孔子一样,也主张富民思想,但他的富民主张是建立在“制民恒产”基础之上的,通过“薄敛赋”、工商免税等措施保证民之“恒产”。
在《吕氏春秋·上农》中的《任地》《辩土》《审时》等三篇先秦文献,详细记述了农业生产耕作的整个过程,并阐述了掌握农时、运用农业技术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保护耕织,重本抑末。
改变了以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保护耕牛,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问题之一。
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
《健康农业发展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健康农业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Bhattarai(2015)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农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他看来,必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可以适当使用少量化肥,从而改善土壤的的污染情况,保证农作物的绿色健康,这样才能使农业进行可持续的发展[1]。
Mise (2016)认为农业想要实现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大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甚至于不使用,同时要减少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干扰,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遭到破坏,进一步保护了土壤质量从而维护了生物种群的多样性[2]。
Roose-E(2015)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径流和耕种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他把传统农场与生态农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发现生态农业的农场更具有优势,具体体现在农业的农场中可以更精准地对幼苗害虫、杂草以及肥料进行控制,并且相比较而言健康农业的农场投入更少。
Anwar K(2015)认为健康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养分循环达到减少养分损失的目的,进一步增加了农业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并且可以有效地管理农作物管理系统[4]。
Kata(2015)在实践中发现了可以通过根据当地的地域条件及气候条件选择合适农作物,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泥沙的侵蚀,进一步提高生产收益[5]。
Cataned(2016)发现了一些限制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不足且严重缺乏资金投入,他就这些方面出了一些简单、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因此推动健康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必然趋势,只有加速了科技发展才能加快发展健康农业的步伐[6]。
Parviz(2018)认为,想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通过种植一些有机农作与低投入农作。
而且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只局限于特定的某种农业实践活动,而是应该根据本国国情,灵活地选择背景,探寻的健康农业评价体系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在同一国家也要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最优的发展方式[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学号):文献综述(2012届本科)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
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营形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现将学者们的相关观点和研究成果梳理如下:1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界定的研究情况第一种观点是: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 和Roy A.Goldberg 出版的著作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研究,但是, 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Agribusiness, 我国翻译为农业综合企业, 简称农工综合体[1]。
它是以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2]。
另外还有一个词语Agro industrialization, 指全球粮食和纤维体系的快速转型过程,尽管国外学术界对其没有统一见解, 但是,大家都一致同意Reardon 和Barret(t 2000) 对该过程的定义:(1) .农业加工、流通和农业投入的非农供给三方面的增长。
(2) 农业食品企业和农业之间制度及组织的变化, 比如垂直协作的明显增加。
(3) 农业部门的相应改变, 如产品构成、技术、部门和市场结构的变化[3]。
根据国内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目前至少有11 种观点, 但是, 牛若峰( 1998) 和陈吉元( 1996)提出的两个经验式定义, 是被广泛引用的。
而且, 牛若峰特别强调“农业产业化经营”, 他认为单说“农业产业化”是不规范的[4]。
以牛若峰为代表的学者的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指联系千家万户农民的各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更广泛地增加就业,实现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并让农民参与,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5]。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组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一是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通过利益纽带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二是在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三是在生产经营目的上,在提高产业化组织整体经营利润的基础上,使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得到提高,逐渐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6]。
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我国对“农业产业化”还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定义,但是大多数专家都是以“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利益分配合理化”为基点对农业产业化内涵进行界定的,由于侧重不同形成了对农业产业化的不同理解。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历经近20 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0.15万个。
其中龙头企业8.15万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6852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2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83万亿元,净利润2293.53亿元,上缴税金1121.33亿元。
全国共有1703家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
(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网)。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人类环保意识和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低投入可持续农业等农业发展思潮不断涌现,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共识。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发展现代农业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对“现代农业”进行了描述。
现代农业就是要利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当前我国已经迎来“低碳农业、绿色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和蜕变。
面对新形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暴露出一些问题。
3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种观点从农业产业化规模及内部组织的角度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以“公司+农户”为主,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主要局限于初级产品的购买上,农户很难参与到随后的价值生产和销售之中,很难参与其中的利润分配;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配套政策的落后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一直很低;由于缺乏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又不够健全;农业产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及相应的风险未能得到及时的协调,利益分配不均衡和风险协调机制不健全[7]。
第二种观点从政府行为及市场运行机制认为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不当,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往往会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带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制约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商品率低和农村市场的管理之后上;由于长期以来的农业利益分配问题和农民自身的保守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8]。
第三种观点从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和扶持力度认为,人们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清,对农业产业化实质、内涵、目标的理解模糊;农业生产企业与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的实力悬殊,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证;目前的一体化企业没有建立在产业融合和产权一体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存在偏差;许多地方政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这一举措造成政府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行为上存在偏差[9]。
第四种观点从科学技术、产业链及市场意识认为,我国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问题:.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国农业生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应为1%的水平[12]。
产业链窄而短[13],此外,农业本身易受生产环境影响,产业链短、产品种类单一、结构不合理,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难以增强,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市场意识不强,传统的小农经济呈现出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主体及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政府自身及其关系的问题,具体来讲:(1)农民素质低,缺乏高素质人才;(2)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3)政府行为不当,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不够;(4)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有偏差,责权利的分配不平衡。
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环境问题,具体来讲:(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外部环境不如人意;(2)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市场竞争环境不规范;(3)有关农业产业化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政策环境不乐观。
4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第一种观点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的角度认为:应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坚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市场化理念、信息化理念和城镇化理念来发展农业产业化;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制度,包括:土地流转政策、风险规避政策、财政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社会保险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模式,包括: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包括:农产品品牌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利益连接机制和投融资机制[14]。
第二种观点从发展龙头企业及农产品基地布局的角度认为:应引进龙头企业,形成经济产业链条,助力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