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说课稿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微生物技术第3课时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同步备课教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3课时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学习导航] 1.阅读教材P17内容,概述测定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和步骤。
2.结合教材P15~17“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实验,掌握使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重难点击] 1.掌握测定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和步骤。
2.学会使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一、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和原理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也是重要的微生物技术之一,平板菌落计数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1.平板菌落计数法的原理:根据微生物在高度稀释的条件下,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的,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
2.计算方法: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同一稀释度的菌落平均数÷0.2÷稀释度×10。
3.优缺点(1)优点:能测出样品的活菌数,可用于微生物的选种与育种、分离纯化及其他方面的测定。
(2)缺点:操作烦琐、时间较长、测定值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4.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1.为什么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答案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是不同的,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就需要按不同的稀释度进行分离。
2.平板菌落计数法(1)平板菌落计数法根据操作步骤的不同可分为哪两种?答案①涂布平板法:用灭过菌的涂布器将一定量(一般为0.1 mL)的适当稀释过的菌液涂布在琼脂培养基的表面,然后保温培养直到菌落的出现。
记录菌落的数目并换算成每毫升样品中的活细胞的数量。
②倒平板法:将已知体积(0.1~1 mL)的适当稀释过的菌液加到灭过菌的培养皿内,然后倒入溶化后冷却至45 ℃的琼脂培养基,水平晃动混匀,待凝固后保温培养到出现菌落,然后与涂布平板法同样计数。
(2)平板菌落计数法中换算样品的含菌数依据什么数据换算?答案依据稀释倍数、取样接种量和菌落数。
高中生物第1章微生物培养技术第3节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学案中图版选修1
第三节测定微生物的数量一、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前者常用的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这种方法是先将待测样品制成悬液,然后取一定量的悬液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该方法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后者最常用的是稀释平板计数法,需要将待测样品配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并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经培养后统计培养基中出现的菌落数,从而推算出样品中的活菌数。
利用血球计数板测出的菌体数与平板计数法相比哪个多些?【提示】血球计数板测出的是全部菌体数,而平板计数法只能测出活菌数,而且比实际数偏少。
二、间接计数法的实验设计1.制备土壤稀释液取土壤表层5~10 cm处的土样.准确称取1 g土样,放入盛有99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振荡20 min后制成102倍的稀释液.然后进行系列稀释,得到103、104、105、106倍的系列稀释菌液。
2.取样及倒平板3.培养4.观察记录(1)计数时对于细菌、放线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30~300个菌落为宜,霉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10~100个菌落为宜。
(2)计算每克样品菌数公式为:每克土壤样品菌数=错误!×稀释倍数.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一、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1.测重量法干重法:将单位体积待测的培养液离心后,用清水洗涤1~5次,放入干燥器中加热干燥,加热温度一般在100~105 ℃之间,再称重。
以细菌为例,一个细胞一般重约10-12~10-13g,也可在较低温度(如40 ℃)下进行真空干燥。
湿重法:将一定量的菌悬液离心或过滤,得到菌体,反复洗涤后称湿重,干重一般为湿重的20%~25%。
2.计数法(1)直接计数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此法的缺点是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上面有一个特定的面积1 mm2和高0。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精心整理土壤微生物测定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 、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1、物分解物量。
(1(2)提取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 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 ·L -1 K 2SO 4(图水比为1:4;w :v ),振荡30min (300rev ·min -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 塑料瓶中。
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 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 ·L -1 K 2SO 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
提取液应立即分析。
(3)测定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24mmх295mm)中,准确加入10mL0.018 mol·L-1K2Cr2O7—12 mol·L-1H2SO4溶液,加入2~3玻璃珠或瓷片,混匀后置于175±1℃磷酸浴中煮沸10min(放入消化管前,磷酸浴温度应调至179℃,放入后温度恰好为175℃)。
冷却后无损地转移至150m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消化管3~5次使溶液体积约为80mL,加入一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0.05 mol·L-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4(mL),f23、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分解强度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分解强度是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标志,反映了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及对有机质残体分解的速度和强度。
纤维素分解强度采用埋片法;呼吸强度采用碱吸收滴定法。
土壤微生物活性用土壤呼吸CO2测定法(5g鲜土于310mL试剂瓶中,22℃24h测CO2释放量(用exH23os红外CO:分析仪测定))。
直接测定土壤呼吸的方法基本可分为静态气室法、动态气室法和微气象法三种。
【实验】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三]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菌落的鉴定指标:菌落的形状、大小、 隆起程度、颜色等。
(二)统计菌落数目
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致 C: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 V: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稀释倍数
为了测定微生物的数量,接种时应采用_稀__释__涂__布__平__板___ 法,某同学在4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土 壤样液0.1 mL,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80、155、176、 129个,则原土壤样液中上述微生物的含量为 __1_.6_×__1_0_9_个__/m__L_______,测定的活菌数比实际活菌数 ____低____(填“低”“高”“基本一致”)。
(1)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 (2)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究竟含有多少这样的细菌。
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一)筛选菌株
美国微生物学科布鲁克1966 年发现耐热细菌,从水生耐 热细菌Taq得到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
一、研究思路
(一)筛选菌种
1 实例: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PCR技术:要求使用耐高温(930C) 的DNA聚合酶。
稀释度(倍)
106
107
108
平板
1 2 3 12 3 1 2 3
平板菌落数(个) 432 421 445 78 67 74 9 6 8
涂布时应当在酒精灯火焰旁 附近操作,为了保证结果准确,应选 择上述稀释度为 107 倍的平板菌落数作为统计结果,原因是 计数平板的菌落数 ,计算出样品中每毫升乳酸菌数为7.3×。109 量范围为30~300
(1)样品稀释:先将样品稀释10倍,可用无菌移液管吸取25mL 酸奶样品加入盛有 225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使样品与水充分混 匀。然后进行系列稀释操作,得到稀释至106、107、108倍的样品。 (2)培养与统计:吸取不同稀释度的样品各1mL,分别置于不同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滴定法)
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滴定法)一、实验目的和内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μm3活的微生物总量,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和最易变化的部分。
耕地表层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碳(Bc)一般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3%左右,其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土壤耕作制度和微生物肥力的变化,并可以反映土壤污染的程度。
近30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没有发现一种简单、快速、准确、适应性广的方法。
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包括:氯仿熏蒸培养法(FI)、氯仿熏蒸浸提法(FE)、基质诱导呼吸法(SIR)、精氨酸诱导氨化法和三磷酸腺苷(A TP)法。
氯仿熏蒸浸提法(FE)的原理是:土壤经氯仿熏蒸处理,微生物被杀死,细胞破裂后,细胞内容物释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中的可提取碳、氨基酸、氮、磷和硫等大幅度增加。
通过测定浸提液中全碳的含量可以计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仪器:培养箱;真空干燥器;真空泵;往复式振荡机(速率200次每min);1L广口玻璃瓶;定量滤纸;紫外分光光度计;LNK-872型消煮炉(江苏省宜兴市科教仪器研究所)试剂:1.无乙醇氯仿:市售的氯仿都含有乙醇(作为稳定剂),使用前必须除去乙醇。
方法为:量取500ml氯仿于1000ml分液漏斗中,加入50ml硫酸溶液[ρ(H2SO4)=5%],充分摇匀,弃除下层硫酸溶液,如此进行3次。
再加入50ml去离子水,同上摇匀,弃去上部的水分,如此进行5次。
将下层的氯仿转移存放在棕色瓶中,并加入约20g无水K2CO3,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备用。
2.硫酸钾溶液[c(K2SO4)=0.5mol·L-1]称取硫酸钾(K2SO4,化学纯)87.10g,先溶于300ml去离子水中,加热,转移溶液至容器中,再加少量去离子水溶解余下的部分,转移溶液至同一容器中,如此反复多次。
最后定容至1L;3.重铬酸钾[c(1/6 K2Cr2O7)=0.4000mol·L-1]:称取经130℃烘干2~3h的重铬酸钾(K2Cr2O7,分析纯)19.622g,溶于1000ml去离子水中;4.邻啡罗啉亚铁指示剂:称取邻啡罗啉(C12H8N2H2O,分析纯)1.49g,溶于含有0.70gFeSO4·7H2O的100ml 去离子水中,密闭保存于棕色瓶中;5.硫酸亚铁溶液[c(FeSO4·7H2O)=0.0667mol·L-1]:称取硫酸亚铁(FeSO4·7H2O,化学纯)18.52g,溶解于600ml~800ml去离子水中,加浓硫酸(化学纯)15ml,搅拌均匀,定容至1000ml,于棕色瓶中保存。
土壤中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3. 熟悉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4. 培养无菌操作和实验记录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其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噬菌体、病毒和线虫等。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土壤肥力的维持、植物生长的促进、有机物的分解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纯化土壤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一步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琼脂、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注意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
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a.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b. 将土壤样品与无菌水按1:10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c. 将混合液进行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上;d.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e. 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菌株。
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a. 将纯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后进行显微镜观察;b. 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
4.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a. 对纯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染色特性;b. 进行糖发酵试验,观察菌株对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糖类的分解能力;c. 进行氧化酶试验,观察菌株的氧化酶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微生物数量:通过平板计数法,估算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2.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成功分离和纯化出多种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观察到的菌体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符。
熏蒸培养法测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熏蒸培养法测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一、实验原理:用氯仿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并接种新的土壤,培养微生物使之释放二氧化碳。
测量一定时间内熏蒸土壤与为熏蒸土壤中微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来估算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碳。
二、实验步骤:1.氯仿去乙醇。
用锡箔纸包裹分液漏斗(纵向留出一条细缝,以便观察分层情况)。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氯仿和氯仿一半体积的蒸馏水,盖上分液漏斗的盖子,上下摇晃数次。
静置片刻,放出分液漏斗下层的氯仿。
2.抽气。
用细筛筛选250g土壤于500mL烧杯中,并将烧杯至于干燥器中。
干燥器内放入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
另取100mL干燥的烧杯一个,向其中加入50mL去乙醇氯仿和干燥的玻璃珠(防止氯仿爆沸,且要铺满整个烧杯底部)后,将之放入干燥器中。
在盖子内侧贴上一条蒸馏水润湿的滤纸条。
盖好干燥器的盖子,用真空泵抽气至氯仿沸腾,关闭干燥器的活塞。
把干燥器放入遮光恒温(25℃)的条件下培养24小时。
3.排出氯仿。
取出干燥器内的氯仿和湿润的滤纸条,在次抽气三分钟后打开盖子散发土壤中的氯仿,如此连续反复三次,就能排出土壤中的氯仿。
4.另筛取250g土壤,不熏蒸。
分别在熏蒸土壤和未熏蒸土壤中加入1g新鲜土壤且充分混匀。
调节土壤水分至罪大含水量的55%。
将两份土壤各放入一个未放干燥剂的干燥器中。
在干燥器中放入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盛有100mL 1mol/L NaOH溶液,盖好盖子,培养十天。
5.滴定。
取出NaOH溶液,取25mL于250mL容量瓶中,定溶。
从容量瓶中取出20mL于150mL三角瓶中,用1mol/L的HCl溶液调节Ph至10。
再用0.05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Ph为8.3,继续滴定至Ph为3.7,记录Ph从8.3到3.7所消耗HCl溶液的体积。
.三、计算K YX B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其中,X为熏蒸土壤释放的CO2量,Y为未熏蒸土壤释放的CO2量,由滴定所消耗的HCl溶液的体积计算得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1.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土壤样品中微生物数量来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常用的直接计数法包括滴定法、薄层计数法和电镜计数法。
滴定法是将土壤样品溶解后,通过滴定法来计数微生物细胞的数量。
滴定法主要包括用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作为参比菌,将细菌与土壤样品混合,经一系列稀释后进行滴定。
通过观察滴定液中菌落的数量,可以推算出原始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生物量。
薄层计数法是将土壤样品制成薄层,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通过计算单位面积上微生物的数量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电镜计数法是利用电镜的高分辨率特性,观察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形态和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观察到更小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的形态细节,但是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2.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通过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常用的间接测定法包括ATP测定法、细胞膜脂肪酸测定法和氮素代谢产物测定法等。
ATP测定法是通过测定土壤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的ATP含量与其生物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ATP含量来间接估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细胞膜脂肪酸测定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细胞膜中的脂肪酸含量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细胞膜中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脂肪酸的含量来间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氮素代谢产物测定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样品中微生物氮素代谢产物的含量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的氮素代谢活动与其生物量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氮素代谢产物的含量来间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3.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利用PCR技术对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扩增和测定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引物扩增法、荧光原位杂交法和高通量测序法等。
引物扩增法是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对微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扩增,并通过PCR反应的产物数量来估算微生物生物量。
《第1节 土壤的成分》教案1
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法:
第1种方法: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的体积大小,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容器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体积,这样可求得体积分数。
很难得到净化而在土壤里长期残留。
轶事
记录
课后
反思
污染物也会通过重力沉降和随降水进入土壤,酸雨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土壤
发生污染的程度,可以由污染物在该土壤中的含量超过未被污染的同以由该土壤上生长的植物中
的含量间接显示,还可以通过该土壤中的生态变化(生物指标)来判断。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不大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将其消除,从而使土壤恢复
热胀冷缩--骤热骤降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
【讨论】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土壤污染和净化
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
【实验三】土壤中有其它有机物吗?
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颗粒漏掉)上加热。
现象:出现有机物的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
结论:土壤中有有机物。
探究泥土中微小生物——有用的泥土中班科学教案
泥土中微小生物一直被科学家们所关注,因为这些生物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外,泥土中的微生物还被广泛用于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一份有用的泥土中班科学教案,让孩子们探究泥土中微小生物,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实验能力。
第一步:引导孩子们观察泥土中的微小生物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放大镜和显微镜,让他们观察泥土中微小生物的样子和数量。
孩子们可以注意到泥土中有很多微生物,包括单细胞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线虫等等。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微生物的形态和数量,初步了解泥土中微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步:探究微生物的功能接下来,老师可以为孩子们介绍一些泥土中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如分解、固氮、促生等等。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功能是否存在。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含有有机物的泥土样本,将其分成几份,加入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培养液。
然后观察不同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情况。
孩子们可以发现,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会加快,而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几乎没有分解;或者会有一定的积累效应。
类似的实验还可以用于验证微生物对固氮和促生的作用。
第三步:探究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除了微生物本身的功能,环境因素也会对泥土中微生物的生存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分析环境因素与微生物种群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收集不同土质的泥土样本,分成几份,分别调整其水分、温度、光照等条件,然后观察微生物数量和功能变化的情况。
孩子们可以发现,在一些条件下,微生物的数量会急剧增加,而在一些条件下,微生物数量和功能则会下降。
这样的实验有助于让孩子们了解泥土中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掌握一些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
总结通过以上的探究过程,孩子们可以初步了解泥土中微小生物的丰富性、功能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探究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同时也为他们未来学习环境科学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大实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微生物纯系分离、培养方法。
2.掌握划线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3.掌握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的研究方法。
4.了解该菌种的生物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特别密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由于其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的不同,也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数减少。
土壤中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为几百万个/克土至几亿个/克土,有各种生理类群,营养类型多属异养型,鉴别染色多为革兰氏阳性。
放线菌含量为几万个/克土至几百万个/克土,但其生物量不比细菌低,因为菌丝体积较大。
土壤中真菌含量为几千个/克土至几十万个/克土,而其生物量常比细菌的大。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及划线纯化,涂布分离长出的单菌落,须经划线纯化,再转斜面培养后保藏备用。
涂布分离细菌的平板,温箱培养1d~2d后,然后挑取各单菌落的部分培养物,在预先制备好的平板上划线纯化。
根据所得纯种菌,依次进行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确定菌种的形态特征。
然后根据伯杰手册确定菌种的大体范围,有针对性的进行生理生化实验,从而最终确定菌种所在的属。
三、实验材料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PDA培养基、固体油脂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2.染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1%结晶紫水溶液、20%硫酸铜水溶液、95%乙醇、卢戈氏碘液、甲基红指示剂、乙醚、吲哚试剂等等。
土壤细菌计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细菌分离和计数的方法;2. 了解土壤细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3. 分析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环境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土壤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种类对土壤肥力、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土壤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通过观察菌落生长情况,了解土壤细菌的种类及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采集不同地点、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3)试剂:无菌水、酚红指示剂、NaOH、盐酸等。
2. 实验仪器:(1)天平;(2)无菌操作台;(3)显微镜;(4)高压蒸汽灭菌器;(5)恒温培养箱;(6)移液器;(7)涂布器。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采集不同地点、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2)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袋中,编号;(3)将土壤样品在无菌操作台中过筛,去除大颗粒杂质。
2. 培养基的制备:(1)按照配方称取牛肉膏、蛋白胨、琼脂等试剂;(2)将试剂加入适量无菌水中,加热溶解;(3)调整pH至7.2-7.4;(4)分装至无菌试管中,高压蒸汽灭菌。
3. 土壤样品的稀释:(1)取一定量土壤样品,加入无菌水,充分搅拌;(2)依次进行10倍稀释,得到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滤液;(3)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
4. 培养与观察:(1)将涂布好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2)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数量。
5. 统计与分析:(1)根据菌落数量,计算不同稀释度平板上的细菌数量;(2)分析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环境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不同土壤样品的细菌数量差异较大;(2)菌落生长情况良好,菌落形态各异。
2. 分析:(1)土壤细菌数量与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水分等因素有关;(2)土壤细菌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参与物质循环、降解有机物等。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及意图
《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及意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 .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放大镜、标有1、2的烧杯、装水的烧杯、牙签等,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壤?俗话说,百物土中生,还有句谚语说,口饮的清水如玉液,脚踏的土地如黄金,人们把土壤看得这么珍贵,土壤里到底有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土壤,去探究土壤里有什么。
(板书课题)二、猜想科学需要大胆的猜测,根据你们在采集土壤过程中的发现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大胆的猜一猜,土壤里可能有什么?二、小组合作,制订实验方案师:同学们,你能验证这些猜想吗?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验证呢?生:观察、实验。
师:观察法是科学家们进行研究时经常用到的方法。
科学家在观察时,对每个细节都不会放过,有时一个细节会引出一个伟大的发明。
老师要提醒大家,观察时应注意些什么?同学们进行观察,将观察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在整理时可以进行分类,把属于一类的写在一个圈里。
同学们交流观察所得。
师:同学们经过观察,发现了土壤的一些组成成分。
除了观察法,我们还可以设计实验来进行研究。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一)培养基的制备:Ⅰ测定微生物总量培养基:1. 细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牛肉膏Beefextract 5.0g蛋白胨Peptone 10.0gNaCI 5.0g蒸馏水H20 1000m1PH 7.2~7.42.放线菌培养基(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KNO31gK2HPO40.5gMgSO4• 7H2O 0.5gNaCl 0.05gFeSO4• 7H2O 0.01gpH 7.2-7.4注:配制时,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依次逐一溶化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到1000ml,调pH。
另:倒平板之前,在溶化的培养基中加重铬酸钾溶液,每300mL培养基加3%重铬酸钾1mL(l00ppm)。
3.真菌培养基(马丁(Martin)-孟加拉红琼脂培养基)葡萄糖 10.0gMgSO4.7H2O O.5g蛋白胨 5.0g孟加拉红33.4mg (或者每升加1%溶液3.3mL)K2HPO41g蒸馏水H20 1000m1PH 自然(4~5)注:⑴灭菌前加卡那霉素20μg/ml,或者倒平板之前加链霉素。
⑵倒平板之前加乳酸,每100mL培养基加0.lmL。
以上培养基皆加琼脂15g/L。
Ⅱ测定功能菌所用培养基:1.亚硝酸细菌培养基(改良的斯蒂芬逊(Stephenson)培养基A)(NH4)2SO4 2.0gNaH2PO40.25gMnSO4·4H2O 0.01gMgSO4·7H2O 0.03gK2HPO40.75gCaCO3 5.0g蒸馏水1000mlPH 7.2注:CaCO3最后加,不需要溶解,直接调PH,培养基中有这个成分是为了缓冲pH。
因为硝化细菌的生长会产生酸化效应,使得氢离子过剩,到了一定程度硝化作用将无法继续,所以要碱性物质平衡酸碱。
下同。
2.硝酸细菌培养基(改良的斯蒂芬逊(Stephenson)培养基B)NaH2PO40.25gK2HPO40.75gMgSO4·7H2O 0.03gMnSO4·4H2O 0.01gCaCO3 1.0gNa2CO3 1.0gNaNO2 1.0g蒸馏水1000mlPH 7.23. 反硝化细菌培养基柠檬酸钠 5.0 gKNO3 2.0 gKH2PO4 1.0 g,K2HPO4 1.0 gMgSO4·7H2O 0.2 g蒸馏水1000 mlpH值7.2~7.54.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培养基(改良阿须贝(Ashby)无氮培养基)苯甲酸钠 1.5 gK2HPO4 0.2 gMgSO4·7H2O 0.2 gNaCl 0.2 gCaSO4·2H2O 0.1 gPH 7.4—7.6注:在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时,每管加入一1cm滤纸长条,要露出液面。
土壤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土壤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其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土壤结构形成等。
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对于评估土壤质量、生态平衡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采集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包括农田、森林、草地等。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用于细菌培养)、马丁氏培养基(用于真菌培养)、高氏一号培养基(用于放线菌培养)。
3、实验仪器:无菌操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移液器、灭菌锅等。
(二)实验方法1、土壤样本采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地点,使用无菌采样工具采集表层(0 20 厘米)土壤,每个地点采集多个重复样本。
将采集的土壤样本放入无菌袋中,标记好采样地点和时间,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
2、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样本,加入无菌水制成土壤悬液。
通过系列稀释法将土壤悬液稀释至合适的浓度。
分别取不同稀释度的悬液涂布于相应的培养基上,每个稀释度设置多个重复。
将涂布好的培养基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细菌培养温度为 37℃,培养时间为 1 2 天;真菌培养温度为 28℃,培养时间为 3 5 天;放线菌培养温度为 28℃,培养时间为 5 7 天。
3、微生物的计数与鉴定培养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选取典型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显微镜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四、实验结果(一)不同土壤类型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农田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数量相对较少。
在森林土壤中,真菌的数量相对较多,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相对较少。
草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介于农田和森林土壤之间。
(二)微生物的种类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出了多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范文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范文土壤的成分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土壤的成分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
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
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氯仿熏蒸-K2SO4提取-碳分析仪器法)1、试剂(1)去乙醇氯仿制备:在通风橱中,将分析纯氯仿与蒸馏水按1 2(v : v)加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摇动1 min,慢慢放出底层氯仿于烧杯中,如此洗涤3次。
得到的无乙醇氯仿中加入无水氯化钙,以除去氯仿中的水分。
纯化后的氯仿置于试剂瓶中,在低温(4℃)、黑暗状态下保存。
(2)氢氧化钠溶液[c(NaOH)= 1 mol L-1]:通常分析纯固体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与酸作用时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影响滴定终点判断和测定的准确度。
配制时应先除去碳酸钠,根据碳酸钠不溶于浓碱,可先将氢氧化钠配成50%(w : v)的浓氧溶液,密闭放置3~4 d。
待碳酸钠沉降后,取56 ml 50%氢氧化钠上清液(约19 mol L-1),用新煮沸冷却的除去二氧化碳的蒸馏水释稀到1 L,即为浓度1 mol L-1 NaOH溶液,用橡皮塞密闭保存。
(3)硫酸钾提取剂[c(K2SO4)= 0.5 mol L-1]:取1742.5 g分析纯硫酸钾,用研钵磨成粉末状,倒于25 L塑料桶中,加蒸馏水至20 L,盖紧螺旋盖置于摇床(150 r min-1)上溶解24 h即可。
(4)六偏磷酸钠溶液[ρ(Na)= 5 g 100 ml-1,pH 2.0]:称取50.0 g分析纯六偏磷酸钠溶于800 ml高纯度去离子水中,用分析纯浓磷酸调节至pH 2.0,用高纯度去离子水定容至1 L。
要注意的是六偏磷酸钠溶解速度很慢应提前配制;由于其易粘于烧杯底部,若加热常因受热不均使烧杯破裂。
(5)过硫酸钾溶液[ρ(K2S2O8)= 2 g 100 ml-1]:称取20.0 g分析纯过硫酸钾,溶于高纯度去离子水中,定容至1 L。
值得注意过硫酸钾溶液易被氧化,应避光存放且最多使用7 d。
(6)磷酸溶液[ρ(H3PO4)= 21 g 100 ml-1]:量取37 ml 分析纯浓磷酸(85%),慢慢加入到188 ml高纯度去离子水中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说课稿
一、引言
本文档是针对北师大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课程中的实验
项目《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的说课稿。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提供实践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重要性,以及测定土壤
中微生物数量的意义;
2.掌握使用平板计数法和浑浊度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
数量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掌握使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掌握使用浑浊度法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能力。
3.2 教学难点
•理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重要性和测定其数量的意义;
•掌握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实验步骤和技巧;
•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室和实验所需设备的准备:包括平板计数法所
需的琼脂培养基和平板计数器,以及浑浊度法所需的浊度
计等;
2.实验材料的准备:土壤样品、稀释液等;
3.准备好相关教学PPT和实验操作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
5.1 实验背景介绍
在开展实验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在土壤中的重要性,以及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意义。
微生物是土壤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健康状况和生物活性。
5.2 实验步骤与方法
5.2.1 平板计数法
1.准备工作:准备好琼脂培养基、稀释液和土壤样品;
2.稀释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与稀释液按一定比例混
合,获得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浮液;
3.接种涂平板: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浮液分别接种在
琼脂培养基平板上,使用铲子均匀涂布;
4.培养菌落:将接种后的琼脂培养基平板分别密封培
养,在适合的温度下孵育一段时间;
5.统计菌落数量:根据培养结果,统计并记录每个平
板上的菌落数量。
5.2.2 浑浊度法
1.准备工作:准备好浊度计、土壤样品和浑浊度法所
需的稀释液;
2.稀释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与稀释液按一定比例混
合,获得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浮液;
3.测定浑浊度:使用浊度计分别测量不同浓度的土壤
悬浮液的浑浊度;
4.统计浑浊度数据:根据浑浊度测量结果,统计并记
录每个浓度的土壤悬浮液的浑浊度数值。
5.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按要求绘制
相关图表,比如菌落计数结果图、浑浊度测量结果图等。
学生应通过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得出结论。
5.4 实验总结与讨论
在实验结束后,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讨论,包
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同时,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
在本次实验中,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操作能力、数据
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总结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图表制作情况,以及听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
七、拓展与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的
方法,如酶活性法、PCR法等。
同时,还可以扩展相关的知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功能以及在环境保护、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八、参考资料
1.高明华. 生物技术实践与综合教程[M].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17.
2.黄燕芳, 姚秀泉, 于海霞.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M].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8.
以上就是《测定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实验的说课稿,希
望通过这个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在土壤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锻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