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精神传承情况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沂蒙精神传承情况调查研究
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共同孕育,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都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终目标,都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基础,都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发展变化的革命形势与任务相结合的产物。“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爱党爱军.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为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质问题,近期,围绕“临沂市弘扬沂蒙精神情况”,到宣传部、基地办、电台、文旅集团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红嫂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多个现场教学点进行了调研。参加座谈会3次,走访干部群众数十人,对临沂市弘扬沂蒙精神的情况有了大体掌握,并结合前期在“沂蒙党性教育培训班”中掌握的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弘扬沂蒙精神的主要做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六年来,临沂市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深入学术研究、打造提升现场教学点、推进红色文旅发展,为弘扬沂蒙精神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2018年,临沂市共接待外地来临沂进行党性教育的学员达到7万人,很好地宣传和弘扬了沂蒙精神。
二、弘扬沂蒙精神存在的问题
在弘扬沂蒙精神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
一是对沂蒙精神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沂蒙精神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依靠市级层面,从区级层面组织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力量薄弱,导致在沂蒙精神研究上还存在固化封闭、提炼升华不够、层次不高的问题。缺乏对沂蒙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系统梳理,缺少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对军事历史、红色基因挖掘不深入。沂蒙精神精品课程开发滞后,科学完备的沂蒙精神课程体系尚未形成,能够讲解沂蒙精神的人屈指可数,缺乏生动感人、具有红色传承意义的优质课程。
二是现场教学点接待能力有限。原因之一是讲解员数量有限,当春秋培训旺季或者讲解员集体外出培训时,无法满足学员的参观需求,很多班次只能被拒之门外;原因之二是现场教学点周围交通条件限制。比如,临沭朱村是2013年总书记来临沂视察时考察的点,但通往朱村的一座桥不能承载大车通行,所以无法安排学员前去参观;王羲之故居门前未设置停放大车的停车场,学员只能下车后步行到达现场教学点等等。这些现场教学点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大批学员前去参观学习的需求。
三是沂蒙精神培训形式相对单一。在沂蒙精神党性教育培训过程中,课程设置以“学员现场参观+教学点讲解”的传统方式为主,体验式教学、音乐教学、访谈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几乎没有涉及,学员参与度不高,培训吸引力不足。
四是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不够。关于沂蒙精神的文艺精品力作数量较少。一些反映沂蒙精神的电影电视作品老旧,视频教学选择性较小。比如电视剧《沂蒙》和电影《沂蒙六姐妹》都是在2009年前后拍摄播出的,距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也是创作于同时期,现在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有个别精品力作堪称“阳春白雪”,不容易被大众接受。近期创作的大型歌剧《沂蒙山》在社会上反响良好,但是票价较高,一般观众很难主动花高价票走进大剧院去欣赏歌剧这一高雅艺术。前期创作的大型柳琴戏《前河湾》,由于喜爱柳琴戏观众有限,也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革命题材影视文艺作品的需求;作品质量有待提高。制作内容有时存在“表面化”,没有主动地挖掘先进事迹发生的背后故事,在制作一些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老战士电视作品时,由于留存的影像素材比较少,语言口述展现的比较多,影视重现技术手段用得少,表现形式不生动、吸引力差。
五是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的氛围不浓。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相比,缺少关于沂蒙精神的标志性建筑物、标识、标语,不能让外来人员一踏上临沂城就感受到沂蒙精神的气息。媒体对沂蒙精神的宣传,对利用公益广告形式宣传沂蒙精神的版面较少,以沂蒙精神为主题的文字征文活动没有开展,影响了整体宣传效果。
三、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的建议
近期,市委提出,要利用三年的时间,接待外地学员数量要达到100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借鉴井冈山、延安等地的成熟
做法,并结合临沂市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成立弘扬沂蒙精神发展管理中心,赋予其宣传弘扬沂蒙精神相当的行政权限,对弘扬沂蒙精神进行顶层设计,加强调度督导,对内进行资源整合、线路打造、课程开发,对外统一口轻、扩大宣传、赢得口碑,从而不断增强沂蒙精神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是加大对沂蒙精神的研究。系统梳理沂蒙革命根据地历史,对历史细节进行考证,形成一批高质量教科研成果,加快形成完备的沂蒙精神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充实教材。深入挖掘沂蒙革命斗争时期的知名红歌,开发《沂蒙红歌故事会》,不断搜集完善教学素材。开发多种形式的培训内容,编制《“沂蒙精神”车载教学手册》《“沂蒙精神”读本》等校本教材,为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沂蒙精神提供借鉴。
三是切实提高各个现场教学点的接待能力。要解放思想,解决各个教学点“各自为战”的问题。开发的现场教学基地不能据为己有,要开放,有资质的团体都可以带班过去。建立“沂蒙精神党性教育班次安排预约平台”,将所有的班次纳入平台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各个机构的外训班次,解决学员被拒之门的问题;向社会招聘并培训讲解员,解决“无人讲”的问题。对于讲解员过少的现场教学点应借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招聘一批有水平的讲解员加以培养,满足大规模接待学员的需求。完善交通条件,解决“进不去”的问题。弘扬沂蒙精神发展管理中心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红色教学点
周围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能够停发大客车的停车场,能让学员安全顺畅地完成参观学习任务。
四是丰富沂蒙精神培训形式。学习借鉴井冈山、延安等地好的做法,根据沂蒙精神的特点,开发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推广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像重走突围路、体验沂蒙小车队等形式可以多开发、多推广。努力打造一批高质量文艺作品,将文艺作品纳入到教学培训中心,从而提高学员参与度,增加培训的吸引力,真正让学员体悟什么是“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
五是加大对沂蒙精神的宣传力度。开设“弘扬沂蒙精神,打造红色品牌”专栏,对沂蒙精神加大宣传密度。在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重要交通枢纽沿线设立沂蒙精神的标志,张贴沂蒙精神的图标、标语以及其他沂蒙精神元素,增强临沂城的文化辨识度、沂蒙精神的吸引力。让打造出来的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走出圣殿,“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个普通群众都能感受沂蒙精神的伟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