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自考真题 (4)
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卷课程代码:0053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君子于役》一篇选自A.《鲁颂》B.《国风》C.《大雅》D.《小雅》【解析】:B 《君子于役》一篇选自《国风》。
2.《蒹葭》:“蒹葭凄凄”,其中“凄凄”的意思是A.清寒的样子B.孤独的样子C.枯萎的样子D.茂盛的样子【解析】:D 《蒹葭》中“蒹葭凄凄”的“凄”,通“萋”,这里的“凄”为草木茂盛的样子。
3.下列作品中,属于弃妇怨诗的是A.《氓》B.《涉江》C.《采薇》D.《七哀诗》【解析】:A 《氓》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它可能是春秋初期卫国的一首民歌。
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因为“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4.《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史记》【解析】:B 《邵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
5.《论语》:“且知方也”,其中“方”的意思是A.道理B.方圆C.方向D.大方【解析】:A 出处:语出《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懂;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何晏集解:“方,义方。
”对其中“方”这个词,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解释是“礼法,义理”,句中翻译为“大道理”。
6.成语“缘木求鱼”出自A.《论语》B.《庄子》C.《荀子》D.《孟子》【解析】:D 成语“缘木求鱼”出自《孟子》。
7.李斯《谏逐客书》中,下列文句中前后两部分属于重物与轻人进行对比的是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B.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C.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D.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解析】:B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属于重物与轻人进行对比。
自考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笔记整理
一、先秦文学概况: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二)《氓》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简或选)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王维创作的是《宿建德江》。
盛唐边塞诗人最富于浪漫主义特色的是岑参。
“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的诗人是刘长卿。
被称作“五言长城”的诗人是刘长卿。
被称作“诗囚”的诗人是孟郊。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指的是孟郊。
提出“先立言而后体物”的古文家是刘禹锡。
《四声切韵》的作者是周颙。
“文章当从三易”的提出者是沈约,其内容是“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
提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创作主张的是谢朓。
宫体诗的代表人物有:粱代的萧纲、萧绎、徐离和徐陵父子、瘐肩吾和瘐信父子;陈代的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谢惠连的辞赋代表作是《雪赋》。谢庄的辞赋代表作是《月赋》。
《战国策》的成书时代是西汉后期。
《战国策》的编写体例是国别体。
“辩丽横肆”是评价《战国策》的特点。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
今天见到的《论语》是在鲁国《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国《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有二十篇。
墨家的主张有尚贤、尚同、非攻等。
论证问题提出“三表法”的人是墨子。
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文学见解的思想家是孟子。
江淹的辞赋代表作是《别赋》、《恨赋》。
萧纲的辞赋代表作是《晚春赋》。萧绎的辞赋代表作是《采莲赋》、《荡妇秋思赋》。
北朝散文名著:颜之推《颜氏家训》、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包括吴声歌曲、神弦曲、西曲歌。
北朝各种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
《李寄斩蛇》属于志怪小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浪漫主义、清新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必背篇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必背篇目一、必背作品先秦部分诗歌:《关雎》、《黍离》、《蒹葭》、《君子于役》、《采薇》、《硕鼠》、《离骚》(第一部分)、《湘夫人》散文:《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第一部分)秦汉部分汉赋:《鵩鸟赋》、《刺世疾邪赋》汉文:贾谊《过秦论》(上)汉诗:《陌上桑》、《上邪》、《东门行》、《战城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迢迢牵牛星)魏晋南北朝部分诗歌: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潘岳《悼亡》(其一),陆机《赴洛道中作》(其一),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西洲曲》、《敕勒歌》。
文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江淹《别赋》。
唐五代部分诗歌: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宋之问《过大庾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上张丞相》、《春晓》;王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鹿柴》、《竹里馆》、《鸟鸣涧》、《使至塞上》、《终南山》、《观猎》;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从军行》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闺怨》;李颀《古从军行》;王之涣《凉州词》;王翰《凉州词》;李白《蜀道难》、《行路难》(其一)、《将进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白居易《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学习笔记
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所选《诗经》篇目的内容大意,不致混淆。
(对精读篇目《氓》、《蒹葭》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要具体掌握)2.弄清所选屈原4篇作品的出处,掌握精读篇目《国殇》、《哀郢》、《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成书时代、体例、编纂者及文风要能分清;所选课文分别出自上述哪部历史著作要清楚;要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4《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苟子》及《韩非子》等诸子散文的作者情况(包括名、字,所属思想流派,主要哲学观点等)和文体风格。
[重点、难点、考核点]本部分精读篇目:《氓》、《蒹葭》、《国殇》、《哀郢》、《离骚》、《晋楚城濮之战》、《冯援客孟尝君》、《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篇》。
[重要]著作:《诗经》;重要作家:屈原。
[难点]:《离骚》的思想内容。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所体现出来的仁政思想。
[考核点](一)课文出处《诗经》作品(略)。
屈原作品:《湘夫人》、《国殇》选自《楚辞·九歌》;《哀郢》选自《九章》《左传》:《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援客孟尝君》。
(二)名言、范句、成语出处信誓旦旦:《氓》(《诗经》)。
弱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左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狡兔三窟:《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缘木求鱼。
挟太山以超北海。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越俎代庖。
大而无当。
庄子,《逍遥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__考试必过
□ 《关雎》一诗出自《诗经》中的《周南》。
□ “秋水伊人”这一意象出自《诗经•蒹葭》。
□ 全诗采用重章叠唱的表现方式的是《蒹葭》。
□ 《生民》出自《诗经》中的《大雅》□ 《诗经》中祭祀后稷事迹的作品是《生民》。
□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
□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指秦穆公。
□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这句话中“服”的意思是制度。
□ 《郑子产相国》中,子产不毁乡校的原因是乡校是乡人议政的地方。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思想产生于西周后期。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中“防”的含义是堵塞。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是禁止百姓发表意见比堵塞河川危害更大。
□ 《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要求在薛地建立齐国宗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孟尝君的地位。
□ 《战国策》最终编订于西汉后期。
□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这句话出自《战国策》。
□ 《侍坐》一文中,“如会同,端章甫”中的“章甫”是指礼帽。
□ 《侍坐》中,“浴乎沂,风乎舞雩”中的“舞雩”是求雨的祭坛。
□ 《侍坐》中,孔子对弟子发言的态度是全都赞成。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这句话中“让”的意思是谦让。
□ 《公输》一文的主旨是非攻。
□ 《逍遥游》中的圣人是指许由。
□ 《逍遥游》中的鹪鹩用来比喻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而别无所求的人。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中与这两句话相对应的话是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这两句出自《劝学》。
□ “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最初用意是讽刺盲目复古效法先王的人。
□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一思想出自韩非。
□ 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含义是遭遇忧愁。
□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两句中“兰”和“蕙”是指屈原培养的学生。
□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这句话中“偭”的意思是背离。
□ 《湘夫人》中的帝子是指娥皇女英。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先秦部分知识点-自学考试.doc
□《关雎》一诗出自《诗经》中的《周南》。
□“秋水伊人”这一意象出自《诗经蒹葭》。
□全诗采用重章叠唱的表现方式的是《蒹葭》。
□《生民》出自《诗经》中的《大雅》□《诗经》中祭祀后稷事迹的作品是《生民》。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指秦穆公。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这句话中“服”的意思是制度。
□《郑子产相国》中,子产不毁乡校的原因是乡校是乡人议政的地方。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思想产生于西周后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中“防”的含义是堵塞。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是禁止百姓发表意见比堵塞河川危害更大。
□《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要求在薛地建立齐国宗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孟尝君的地位。
□《战国策》最终编订于西汉后期。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这句话出自《战国策》。
□《侍坐》一文中,“如会同,端章甫”中的“章甫”是指礼帽。
□《侍坐》中,“浴乎沂,风乎舞雩”中的“舞雩”是求雨的祭坛。
□《侍坐》中,孔子对弟子发言的态度是全都赞成。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这句话中“让”的意思是谦让。
□《公输》一文的主旨是非攻。
□《逍遥游》中的圣人是指许由。
□《逍遥游》中的鹪鹩用来比喻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而别无所求的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中与这两句话相对应的话是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这两句出自《劝学》。
□“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最初用意是讽刺盲目复古效法先王的人。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这一思想出自韩非。
□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含义是遭遇忧愁。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两句中“兰”和“蕙”是指屈原培养的学生。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这句话中“偭”的意思是背离。
□《湘夫人》中的帝子是指娥皇女英。
□屈原的《九歌》共有作品十一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两句话出自《诗经·氓》。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重点
先秦19篇(占20%分值)诗经每年都考,十分重要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共305篇,又叫“诗”或“诗三百”。
内容:风→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十五国风)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曲《左传》1、原名《左氏春秋》2、编年体史书(历史)3、“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战国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教育的第一人;思想核心是“仁”孟子1、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庄子1、庄子:战国时宋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主张: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稳定性,主张摈弃知识,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去;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是庄子后学所作。
【16.4单选】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必背·掌握】韩非子1、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学说;2、主张:君主乘威严之势,操制人之术,以法治天下;提倡耕战,强调严刑峻法,他的思想为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屈原(3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秦汉时期10篇(占15%分值)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人;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贾谊司马迁(3篇)主要有《史记》、《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班固东汉赋家,代表作《两都赋》。
汉乐府(4篇)乐府原是指音乐机关,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变为一种合乐的诗体。
汉乐府即汉代乐府诗,长于叙事,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资料(考点版)
Q1:秋声赋从哪些方面描写秋声?先从听觉的角度写秋声,如风雨声,金属撞击声,人马行走声等,都能引起读者的听觉联想。
其次从视觉的角度写秋声,如童子外出探看一段,用树影晃动的视觉衬托“声在树间”的秋声,十分巧妙。
再次是通过描摹秋天形状来烘托秋声,如第二段中选择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加以摹写,渲染秋气的肃杀寂寥,由此烘托秋声。
为渲染秋声,作者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笫一段中有借喻,有明喻,反复形容秋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十分形象生动。
Q2:苏轼其人其事(需补充)Q3: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并完成了莺莺、张生和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其次,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的曲折复杂过程。
第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第四,善于选择和熔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
《西厢记》的语言在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形成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艺术风格。
王实甫《西厢记》是元人杂剧里文采一派的代表作,“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
Q4:为什么说《窦娥冤》是悲剧作品?(结合内容)1、中国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处于最下层,关汉卿在《窦娥冤》里描写了一般良家妇女的悲剧。
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比风尘女子的戏更能赢得人们的同情,具有催人泪下的悲剧效果。
2、《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
剧中的主人公窦娥是封建社会里的“孝女”和“节妇”的典型。
窦娥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在刑场上,她斥天骂地之举蕴涵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
3、出于维护正义的良知和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关汉卿在剧中让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以表明天地为窦娥冤情所感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全国)考试各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鲁仲连形象:①特立独行、足智多谋、能言善辩;②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
文章详解
★ ★ ★ ★
不帝秦”;③品德局尚,决不求名逐利,功成不受赏;④有排难解纷之心,以
挽救天下为己任。
《侍坐》
文章内容
★ ★ ★
(2)文中众人(侍坐的人)理想:①子路理想:治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②⅛有理想:治方六七十之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逍遥游》
文章内容
★ ★
(1)本文选自《庄子》,“若夫乘天地之正”,点明了文章主旨。第一段,用“
列子御风而行”说明犹有所待。第二段以许由不接收天下,说明“圣人无名
末段说到大树樗,也是为了说明,无用才是大用”。(2)文中寓言:鳗鹏变
化、尧与许由、藐姑射山的神人、宋人资章甫点,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2)进言方式:“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丑师箴,艘赋,朦诵”。
《战国策》简介
★ ★
本书为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曾加以整理,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
国策》,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注释
★
(1)题解:选自《战国策》。苏秦:战国纵横家。说:劝说,说服。
鬻矛与盾”故事,揭示儒家以德化人的“人治”本身的矛盾。其中,“鬻矛与盾”出
自《难一・舜之救败》,故《舜之救败》运用了寓言形式。
《离骚》(节选)
注释
★ ★ ★
(1)“怨灵修之浩荡兮'’中,"灵修”代指君王,此处指楚王。(2)“固众芳之所
在”中,“众芳,指众多香花美草,比喻众多贤臣。(3)“原依彭咸之遗则”中
《齐桓晋文之事》
文章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提纲(最终版)
1.《诗经》解释极其赋比兴手法的解释
2.《氓》淇水三次出现的作用。
本诗的最大特点
3.《七月》的艺术特点(个人觉得不是重点)
4.老子道的解释,与孔子的区别
5.《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曾皙后的原因(两点)
孔子为何将公西华的“司仪”想法看的很大?
孔子为何看重曾皙所言?(三点,我觉得这个是重点)
艺术特色
6.《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孔孟的异同
孟子文章的特点(重点)
7.《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比较。
(十分重要)
8.《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郑庄公亲自攻打的原因
“继而悔之”原因
艺术特色
9.《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艺术特色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解析
10.《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拜箱前后家人对比
艺术特色
11.大重点《史记》创作动机(用意)
创作倾向
艺术成就
12.四首古诗的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3.离骚觉得没讲什么内容(打算放弃)如果有能力看看书上文章前的绪论。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过精炼总结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闻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 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 乐, 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说明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说明折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实力符合实际的说明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及传闻的区分:神话产生比传闻早,是传闻的故事原型,传闻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调,传闻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 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 羿, 鲧, 禹, 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 实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主动进取, 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显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 形象, 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 献诗, 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 雅, 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 雅, 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通关宝典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通关宝典先秦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的课程内容,分为作家作品知识、泛读作品、精读作品三个部分。
以下出现“△”符号为精读作品,需重点掌握。
△一、《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弃妇的怨诗。
本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作者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情状,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则以她被休弃为界,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等等。
二、《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
此诗言情写景,真实纯朴。
通过鸡栖于窠等农村日常生活的细节,描画出思者的家庭生活环境,同时起衬托比喻的作用,表达了盼望丈夫归来的心情。
三、《将仲子》选自《诗经·郑风》。
这是一首爱情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四、《硕鼠》选自《诗经·魏风》。
此诗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
用借喻表现方法,用硕鼠直接喻指替代被责骂的对象。
△五、《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全诗共三章。
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
诗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渲染出清秋的凄清气氛,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志意。
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六、《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
表现了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情节。
这首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强化了抒情效果。
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
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
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必过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必过1.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2.姜夔,南宋诗人,号白石道士,姜词的独特风貌——“清空”3.李渔的戏剧理论《闲情偶寄》4.苏州派剧作家以李玉为首,李玉的代表作《清忠谱》5.《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6.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7.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点: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脚色分为四大行:旦、末、净、杂,元杂剧以曲辞为主要部分,以宾白和科泛为辅助部分。
宾白以唱为主,以白为宾。
两人对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
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叫做“科”。
8.散曲的体裁分小令、套曲(套数、散套、大令)两大类。
9.马致远的散曲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风格以豪放为主,兼有清逸的特色。
10.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高度的综合性、浓厚的抒情性、表现方法上的程序性和虚拟性。
中国戏剧的成熟形式是温州杂剧和北杂剧。
11.元杂剧历史剧以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最为出色。
12.元代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13.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标志着戏文的最高发展和传奇的初步形成。
宋元南戏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到四大传奇,南戏的体制、规模、结构、风格由不定型逐步走向定型。
高明的《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定型,为南戏发展奠定基础,对唱腔影响深远。
14.公安派以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15.吴江派(沈璟)偏重于舞台性而临川派(汤显祖,哲学思想——至情论,以情反理,与宋明理学对立)偏重于文学性。
16.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四位元杂剧家,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倩女幽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强化了抒情效果。
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
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
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
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
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简或选)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简或选)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的艺术效果。
②表示时间推移,表倒叙手法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
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归的真实情况。
《采薇》末章好在哪里?答:末章好在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天与春天,构成鲜明的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的久长。
终于归来却莫知我哀,一是痛定思痛更加伤心,二是音问隔绝的情况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想让共叔段取代哥哥嫡长子的位置而继承群位,由于丈夫郑武公的反对,姜氏没能达成目的,郑武公去世后庄公继位,应母亲的请求将弟弟封在京邑,共叔段在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在姜氏的支持下对郑庄公形成巨大威胁。
郑庄公老谋深算,对共叔段采取纵容的态度,时机成熟后,派兵伐段,夺取了他的封地,迫使他流亡异国。
2.郑庄公形象答:郑庄公有计谋,城府深。
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是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
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首先,他对共叔段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公叔段的不义,所以姜氏请京,太叔收二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其次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不加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不进行教育,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行。
3.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进行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4.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争权斗争的描写,刻画了庄公的阴险狡诈,姜氏的偏心狠毒以及共叔段的骄纵贪婪,揭露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七、秦晋崤之战一、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亚崤之战的原因。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秦穆公为了取代晋国称霸中原。
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了秦国,证明晋文公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
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器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
此篇即体现这一特点。
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
秦国方面,塞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交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本文在事件的记叙中,刻画人物形象,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
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
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来压制百姓的批评言论,使百姓忍无可忍,本文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艺术特色: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
另外,多用比喻,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
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
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悬梁刺股苏秦形象: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
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犭,取聊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辨,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1.鲁仲连是如何批驳辛垣的投降主义主张的?鲁仲连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反受其害。
其中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最后归结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耀富贵的美梦。
2.鲁仲连的性格特征(形象):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辨,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已任。
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3.分析鲁仲连批驳辛垣衍德过程:鲁仲连通过平原君见到辛垣衍,抓住其只顾个人安危的心理予以痛斥,他一面揭露秦用强权役使士子和百姓的暴虐本质,一面表示秦国一旦吞并天下,他宁可赴东海而死,也不坐其臣民的决心,他不仅用希望用大义感动辛垣衍,而且表明早已有救助赵国的谋略,接着他援引,历史的实例,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说明帝秦的危害,又一殷纣对待三公的暴行,说明秦王必将同样对待投降他的诸侯,魏王也不会幸免,再用邹、鲁小国不向大国屈服的事例,激励魏国在战场上与秦国一决胜负,最后点明,一旦秦王称帝,不仅魏王不也会失去以往的宠幸,一席话使辛垣衍无地自容,不再说帝秦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