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9、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常规
九、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常规
1、按循环系统一般护理常规。
2、常规开通静脉通道,补液滴速应控制在20-30滴/分。
3、及时缓解疼痛,按医嘱肌注杜冷丁,辅以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4、绝对卧床休息,发病24-72小时内应持续地进行心电监护,每0.5h-1h 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一次,每6小时测体温一次,病情较重者应持续心电监护至病情稳定为止。
各项检查必须有完整和准确的记录。
5、吸氧4-6升/分,病情稳定后可改为间歇吸氧。
6、在绝对卧床休息期,应协助翻身及在床上大小便,并做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
如无并发症,第2-3周可在床上进行活动,第4-5周酌情增加活动量。
7、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胆固醇流质饮食,三天后改为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忌过饱或油腻食物,戒烟、酒和茶。
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
8、进行抗凝治疗时,要注意观察出血倾向,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
若作冠状动脉扩张术(PTCA)和冠状动脉溶栓(PTCR)治疗,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操作。
9、严密观察有无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如出现立即报告医生并按有关常规进行抢救护理。
10、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器材,并经常检查及时补充。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1 、按危重症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遵守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2、除颤器、抢救车预先放置床旁;立即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解除焦虑,必要时给与镇静剂.3、立即给氧气吸入3-5L/min,24h持续吸入。
4、立即给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变化。
5、立即建立留置针静脉通路并同时抽血送检。
6、遵嘱给与扩冠、抗凝、镇痛、镇静、溶栓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必要时做好急症冠脉介入前准备工作.7、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尿量情况,观察皮肤粘膜牙龈及尿便颜色有无出血倾向。
8、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1)心律失常(1室颤的立即电除颤;(2快速室速的遵嘱应用利多卡因或可达龙;(3房室传导阻滞的尤其前壁心梗合并Ⅲ度A VB做好立即行人工起搏器治疗的准备。
(4心率<50次/分,遵嘱给与阿托品静推,654-2或异丙肾上腺素泵入。
(2)急性左心衰氧气调制4-6 L/min,面罩加压给氧或简易麻醉机给氧;遵嘱给与利尿剂、吗啡药物治疗。
(3)纠正休克遵嘱调整前后负荷,适当补充碱液。
9。
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注意观察有无栓塞表现。
10、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做好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1)第一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2)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过饱。
第一周流食,第二周半流食,第三周软食,第四周恢复普通饮食。
(3)保持排便通畅,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11。
健康指导(1)合理饮食(2)防治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
(3)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
(4)如没并发症,6周后科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5)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
(6)教育家属配合并支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患病的危险因素,有无明显的诱因,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时有无伴随症状,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评估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了解心肌缺血程度、有无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发生。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二、护理措施
1.胸痛发作12小时内,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格限制探视,根据病情指导活动,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
2.发病后4-12小时宜流质饮食,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严密心电监测,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首次做好标记)等变化;警惕室颠或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如除颤仪起搏器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4.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有效供氧。
5.遵医嘱正确给予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注意药物剂量(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达到150~300mg),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6.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7. 行溶栓治疗时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护理常规护理。
8.行心血管介入治疗者按介人治疗相关护理常规护理。
9.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三、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整和个体化康复运动,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及用药知识。
2.指导患者自我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如心绞痛发作或程度加重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指导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的基本技术以备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一、心梗急性期护理1、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保持病房安静。
2、持续吸氧及心电监护。
3、迅速描记全导联心电图。
4、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行止痛(杜冷丁或吗啡)、扩管(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聚集(波利维)等治疗。
嚼服阿司匹林300mg,波利维300mg或者替格瑞洛180mg。
5、抽血急查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
6、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12小时内可以选择再灌注心肌治疗:有条件者行急诊PTCA术或急诊PCI术,及时完成术前准备; 静脉溶栓治疗。
7、落实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避免紧张焦虑,保持情绪稳定。
二、饮食1、急性心肌梗死-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
2、恢复期应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病人无腹泻的情况下常规使用缓泻剂,防止用力排便导致病情加重。
三、病情观察1、疼痛的观察:观察患者胸痛有无缓解,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衰等症状。
3、动态观察18导联心电图的变化、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变化。
4、溶栓疗效的观察:1)胸痛2h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ST段2h内回落>50%;3)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5、遵医嘱用药,患者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四、用药护理1、硝酸酯制剂: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
2、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
监测血压及心律的变化。
3、钙通道阻滞剂: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脉痉挛,监测血压及心律的变化。
4、抗血小板药物:注意胃肠道反应及出血倾向。
5、吗啡或哌替啶: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五、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指导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病情,告诉家属配合支持,避免对其施加压力。
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
3、出院后可行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
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常规
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常规【评估】1.发作前有无诱发因素过度体力活动、精神激动、气候突变、大量吸烟、创伤或手术刺激。
2.疼痛性质呈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或上腹部放射,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口含硝酸甘油不缓解。
1/3的病人为无痛性AMI,老年和糖尿病病人比例大。
3.心电图改变(1)S-T段抬高,损伤型S-T段抬高,弓背向上常与T 波融合成单向曲线。
(2)T波改变:梗死前高耸,梗死后数小时变成对称性倒置。
(3)病理Q波:表现为坏死形,Q波粗顿或切迹。
4.血压、脉搏、心率、心律变化5.心理变化6.有无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急救护理】1.绝对卧床休息,防止不良刺激,解除焦虑。
2.吸氧。
3.心电血压监护,备好除颤器。
4.开放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
抽血送化验室,并通知心内科医生。
5.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哌替啶、吗啡、罂粟碱。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合并症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治疗。
7.有胃肠道反应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8.密切监护下由心内科医生陪同接好除颤器去导管室或监护病房。
9.急性心肌梗死6h之内,须做急诊TUCC溶栓,护士应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1)留置套管针(抽血用)。
(2)腹股沟部备皮。
(3)碘过敏试验。
(4)遵医嘱给予溶栓药物,常用药尿激酶静脉滴入150万U/30min,缓慢重复使用,通常约用202万U/kg。
(5)效果评价:开始输注溶栓剂后2h内,任何一个30min 间期的前后,均要比较抬高ST段回降≥50%。
(6)效果:开始溶栓后2h,胸痛迅速减轻70%或缓解。
(7)提示:CK-MB峰值提前到发病后14h以内。
(8)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多发生于2h内,应密切关注。
10.急诊PTCA或支架置入术,术前准备。
(1)腹股沟部备皮。
(2)碘过敏试验。
(3)口服阿司匹林300mg(嚼服)。
(4)复查心电图。
(5)左侧肢体开放静脉通路。
【病情观察要点及记录】1.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意识。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1、患者常规安置于心脏重症监护室或抢救室,进行心电、血压、呼吸监测,除颤仪处于备用状态。
2、观察患者胸痛发作的特征,如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缓解方式等。
动态监测心电图演变及心肌坏死标记物的改变。
如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立即给予吸氧。
3、尽快解除疼痛:哌替啶(杜冷丁)50~100毫克肌注或吗啡5~10毫克皮下注射,必要时重复给药,注意观察呼吸、血压。
4、再灌注心肌治疗应在起病3~6小时最多12小时内,有条件的医院尽快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若无条件实施介人治疗并且患者无禁忌证,应立即(接诊患者后30分钟内)行溶栓治疗。
5、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各类急性心肌梗死均需要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ADP受体拮抗剂。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和比伐卢定。
有出血倾向、活动性溃疡病、新近手术创面未愈合、血压过高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抗凝治疗。
用药期间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6、急性期12小时卧床休息,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行肢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协助患者洗漱、进餐。
若无低血压,第3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米。
由床上过渡到室内活动时动作应缓慢,并且监测运动时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
若有并发症,则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7、起病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
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食物,宜少量多餐。
适量进食水果、蔬菜,常规给予缓泻剂。
嘱咐患者排便时切勿用力,以免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发生猝死。
8、卧床期间注意皮肤护理,定期翻身,防止压疮,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肢体的主动运动。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方**萍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1,入院后住监护室,并尽可能住单间,便于抢救。
2,立即缓解疼痛,给予含服硝酸甘油,静脉或皮下注射吗啡等药物止痛,如疼痛持续不缓解,5分钟可重复给药,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情况。
3,急性期(发病后的前3日)要绝对卧床,尽量少搬动病人,非搬动不可时应轻,慢,平稳,协助床上进食,大小便等,满足病人的生活需要,并尽量限制探视,避免紧张及刺激,无并发症者第四日可床上活动,无不适可床边活动。
4,给予持续心电、BP、SPO2监测至少3日,观察心率、心律变化,观察R、BP情况,应用硝酸甘油时注意BP的变化;应用利多卡因时注意心率、心律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随时记录,以便及时处理,降低死亡率。
5,持续给予低流量吸氧(2~3L/min),改善心肌缺氧及提高血氧含量。
6,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如出量不足或过多,尿量小于30ml/h应及时通知医生。
7,保持大便通畅,病人因长期卧床及不习惯床上大便等会导致便秘,因此常规每日给病人服用缓泻剂,避免排便时用力而突然发生意外。
8,前三天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过渡到低盐(钠盐小于等于3g/d)低脂饮食且应少食多餐,禁止摄取过冷、过热或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心脏负担。
9,疼痛的部位、程度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给予药物,并注意观察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出现(如心衰、休克、心律失常),随时做好抢救工作。
10,急性期病人多表现虚弱、疲倦、依赖、担心以后工作能否正常工作生活,应给病人解释病情,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同时得到足够的睡眠,以减轻心脏负担。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常规【疾病概述】心肌梗死是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
【护理诊断】1.疼痛2.活动无耐力3.有便秘的危险4.恐惧5.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护理措施】1.按照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
鼻导管给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起病后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
随后过度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
3.溶栓治疗的护理:询问患者是否有溶栓禁忌症,协助医生做好溶栓前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正确应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评估进行康复训练的适应症,解释合理运动的重要性,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并做好活动时的监测。
5.评估病人排便情况,指导患者如何采取通便措施。
6.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向患者说明用药的必要性,给予心理疏导,减轻消除恐惧心理。
7.急性期严密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准备好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如除颤器、起搏器等,随时准备抢救。
【健康教育】1.参见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
2.调节饮食,即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
3.积极劝导患者戒烟,并实施戒烟计划,每次随诊都必须了解并登记吸烟情况。
4.指导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5.加强运动康复训练,与病人一起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病人出院后的运动康复训练。
6.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用法和不良反应,并教会病人定时测脉搏、血压,定时电话随访。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诱发患者心绞痛的因素,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时有无大汗或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观察抗心绞痛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监测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形态、节律等变化,了解心肌缺血程度、有无心律失常。
3.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面色、心律、心率、尿量等变化,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如心理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等,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有无紧张、焦虑情绪。
【护理措施】1.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7天,严格限制探视,落实患者的生活护理。
2.患者胸痛发作时禁食,2天内进食流质饮食,之后改为软食。
少量多餐,宜给予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产气少、适量纤维素的清淡饮食。
3.持续心电监测3-7天或至生命体征平稳。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每1小时1次并记录,注意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4.遵医嘱予氧气吸入。
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氧气吸入,鼻导管吸氧流量为4-6L/min,面罩吸氧流量为6-8L/min。
5.控制疼痛,遵医嘱给予镇静药,必要时肌内注射哌替啶50-100mg。
6.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塞肛。
7.溶栓治疗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8.行心血管介入治疗者按介入治疗护理常规护理。
9.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调整和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如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避免便秘;控制情绪过度激动和精神高度紧张;戒烟酒,不饮浓茶和咖啡;避免寒冷刺激;避免长时间洗澡或淋浴等。
2.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指导患者自我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如心绞痛发作时频繁或程度加重、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应立即护送就医。
4.嘱咐无并发症的患者,心肌梗死6-8周后无胸痛等不适,可恢复性生活,并注意适度。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1.病人监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密切监控病情至关重要。
24小时的心电监测是必须的,以及每4小时一次的生命体征的测量,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2.休息和活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病人需要卧床休息。
随着病情的改善,医生会逐渐允许病人适度活动,但仍需避免过量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处方,给予病人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药物。
确保按时给药,控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疼痛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严重胸痛。
给予病人合适的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或吗啡,以减轻疼痛并提供舒适感。
5.心理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护士需要提供心理支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交流,鼓励病人表达情感,并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病人恢复信心。
6.饮食:为了减少心脏负担,病人需要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
注意让病人保持体重,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7.氧气治疗:给予病人适量的氧气治疗,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以提高心肌缺血区的氧输送。
8.定期复查: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脂水平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度的运动、呼吸训练、心理康复等,以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10.家庭教育:对于病人及其家人,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病因、病情、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总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按时给药,提供舒适和疼痛控制,给予心理支持,并提供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以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同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工作,可以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和担忧,促进病人的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护理
1.卧床休息:绝对卧床休息2周,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更换体位不可过猛,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探视等外界不良刺激,第3周可在床上活动,第4周可下床适量活
动,活动量由小到大,以自己能耐受为宜。
2.饮食护理: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食物,有心衰者应低盐饮食。
少食多餐,避
免饱餐引起腹压升高,膈肌上抬,加重心脏负担。
3.大便护理:保证足够高纤维食物及水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保持大便通畅,必要
时给予缓泻剂或低压灌肠,急性期严禁患者自行下床用力排便诱发猝死的危险。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疾病概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因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心脏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以及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改变。
根据目前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型心梗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
【一般护理】(一)按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二)休息与活动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由护士协助进食、洗漱和床上大小便。
低危患者可鼓励早活动。
(三)做好健康宣教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病情,有计划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入院宣教和健康教育,使之了解有关住院制度、探视时间和相关疾病知识。
(四)严密监护,密切注意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AMI心律失常在最初24h发生率最高,可持续心电监护3-5d。
(五)密切观察病情,病情稳定者可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一次。
病情发生变化者应随时准确记录病情、治疗护理措施和出入液量。
(六)吸氧发病早期用鼻导管持续或间歇给氧2-3d,氧流量2-4IJrnin。
并发急性左心衰或休克者,或肺部疾病患者,根据动脉血氧分压处理。
(七)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使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等硝酸酯类药物减轻心心肌缺血和缩小梗死范围。
对AMI合并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体克或心力衰竭者应立即按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必要时停留两条静脉通道,一为补液通道,另一为抽血通道。
入院后立即做肌钙蛋白定性或定量测试和急查血常规、心肌酶、生化、凝血指标等相关实验室检查。
(八)注意观察胸痛的诱因、程度、性质、时间、部位,有无反射痛及疼痛时的伴随症状。
按医嘱给予吗啡静脉推注缓解疼痛,使用后注意密切观察吗啡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等。
(九)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患者尿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积极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注意输液速度和量,输液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5-30滴,24h输液总量应视病情而定。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常规
1、建立重症记录,行心电监护、重症监护、血压监测,
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械,做好监护工作,出现并发症应立即抢救。
接诊患者时要测双上肢血压,电极片黏贴牢固,黏贴电极片时要注意避开除颤区。
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常规应用静脉留置针,便于抢救;
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等,缓慢滴注;每日液体量不超过1500毫升,24小时更换输液管路,经常检查输液部位,防止静脉炎发生。
3、吸氧一般先给3-4升/分,病情平稳后可给予低流量
持续吸氧1-2升/分,有以下情况者,一周后继续给氧:
①60岁以上老人;②肺水肿或有左心衰患者;③阵发性或
持续性心前区疼痛患者;④血压偏低或有心律紊乱者。
4、休息第一周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饮食、大小便
均在床上,定时协助翻身,协助进行双下肢的被动活动及按摩,以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室内保持安静、舒适,谢绝探视,睡眠欠佳时适当给予镇静剂。
第二周一般应卧床休息,视病情做床上活动或床旁适当活动,有并发症者视病情而定。
5、做好心理护理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言语谨慎,动作轻
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抢救时做到忙而不乱,以解除患者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治疗和养病的信心。
6、饮食原则给予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
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禁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屏气等动作,以免加
重心脏负担。
8、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和褥疮发生。
9、溶栓护理
10、⑤。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一、评估1、胸痛:程度、性质、位置、持续时间等。
2、休克:血压降低、面色苍白、冒冷汗、脉细速、心博过速。
3、呼吸困难:心肌梗塞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导致急性肺充血,引起呼吸困难。
4、心律失常:不同位置的心肌坏死会引起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
前壁心肌梗塞常见心律失常为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下(后)壁心肌梗塞常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
5、恶心呕吐:疼痛引起,或者后晌心肌刺激迷走神经所致。
6、血浆标记物:常见心肌损伤标记物为CK、CK-MB、TNT、TNI等,如持续升高不下降应警惕再梗可能性。
二、症状护理1、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24小时心电图、血压、呼吸,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尿量、意识等情况。
2、经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又再堵塞,或虽再通但仍有重度狭窄者,可紧急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扩张病变血管。
3、疼痛发作时需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的解除疼痛的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4、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按休克护理常规执行。
5、合并心律失常与心衰的护理:按心律失常及心衰护理常规执行。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7、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三、一般护理1、床边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2、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病情稳定的病人,鼓励其床上做肢体活动,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3、强化抗凝期间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粘膜出血,、活动性溃疡、肝肾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脑梗塞患者及年老体弱者应警惕脑出血的可能性。
4、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食物温度,观察进食中和进食后的反应,做好记录。
5、急性心梗期间保持大便通畅,并于床上协助患者排便,必要时服用缓泻剂或人工取便。
6、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尊重病人的人格,确认病人的痛苦,接受病人对疼痛的行为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
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可持续3—7天。
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重者可发生呃逆。
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
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
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心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
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
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调所致。
急性心梗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1.急性期监护:患者被收入危重监护病房,应用监护仪对其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血气和生化等监测,一旦发现导致心室纤维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各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及时予以纠正;每日检查除颤器、呼吸机、临时起搏器的功能是否良好,并置于备用状态,备好备齐抢救车内的各种抢救物品。
2.一般护理:急性心梗发生后,第1周应绝对卧床休息,谢绝探视,保持情绪稳定,进食、洗、漱、大小便均给予协助;第2周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日常活动均在床上进行;第3~5周可在护士帮助下开始室内活动,应尽量少探视,以避免不良刺激。
卧床期间,要做好肢体的活动锻炼和皮肤护理,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等并发症;保持大便通畅;进半流质饮食,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一定要避免过饱和便秘。
3.镇静止痛:心梗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
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
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4.吸氧: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急性心梗时动脉血氧下降,吸氧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所以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非常重要的。
吸氧速度和流量根据病情而定。
一般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可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5.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总量:24h液体总量不超过1500ml,滴速不超过30滴/min,过量及过速输液可致心脏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加重患者的病情。
6.溶栓护理:溶栓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抗凝过度引起的出血情况: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及患者大小便颜色及呕吐物,特别注意患者意识、瞳孔有无异常变化,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
此外还应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7.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突然,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为此患者需要一个安静、整洁、舒心的治疗护理环境,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精品课件)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
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
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
文档交流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可持续3—7天。
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
文档交流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重者可发生呃逆。
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
文档交流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
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
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心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
.文档交流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
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
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1 、按危重症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遵守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2、除颤器、抢救车预先放置床旁;立即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解除焦虑,必要时给与镇静剂。
3、立即给氧气吸入3-5L/min,24h持续吸入。
4、立即给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变化。
5、立即建立留置针静脉通路并同时抽血送检。
6、遵嘱给与扩冠、抗凝、镇痛、镇静、溶栓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必要时做好急症冠脉介入前准备工作。
7、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尿量情况,观察皮肤粘膜牙龈及尿便颜色有无出血倾向。
8、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1)心律失常(1室颤的立即电除颤;(2快速室速的遵嘱应用利多卡因或可达龙;(3房室传导阻滞的尤其前壁心梗合并Ⅲ度A VB做好立即行人工起搏器治疗的准备。
(4心率<50次/分,遵嘱给与阿托品静推,654-2或异丙肾上腺素泵入。
(2)急性左心衰氧气调制4-6 L/min,面罩加压给氧或简
易麻醉机给氧;遵嘱给与利尿剂、吗啡药物治疗。
(3)纠正休克遵嘱调整前后负荷,适当补充碱液。
9.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注意观察有无栓塞表现。
10、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做好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1)第一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2)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过饱。
第一周流食,第二周半流食,第三周软食,第四周恢复普通饮食。
(3)保持排便通畅,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11.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
(2)防治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
(3)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
(4)如没并发症,6周后科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5)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
(6)教育家属配合并支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