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表面特征(精选)
摩擦磨损原理1固体的表面特性
化学反应
表面氧化膜
氧化膜对金属的保护作用取决于氧化膜的内应力以及生 长速度:
(1)氧化膜的密度和金属相近:氧化膜能牢固覆盖在 金属表面。
(2)氧化膜的密度大于金属密度:氧化膜中易出现拉 应力,膜易破裂或出现多孔疏松膜。
(3)氧化膜的密度小于金属密度:随着氧化膜的生长, 膜的体积不断膨胀,在膜内形成平行于表面的压应力和 垂直于表面使膜脱离表面的拉应力,膜愈厚,内应力愈 大,膜易剥落。
物理吸附的作用力,是范得瓦尔斯(Vander Waals)分子力。范得瓦尔斯分子力是由于表面 原子与吸附原子之间的极化作用而产生的。这类 吸附能量较低,它不能改变吸附层分子的分布, 而且对介质一般无选择性,这种吸附对温度非常 敏感,热量可以使之脱吸,其吸附与脱吸是可逆 的。吸附能量小于l04J/mol。
•化学吸附于固体表面的强弱与固体表面和被吸附的物质特 性有关,如氧可以很强烈地吸附于铁或钛,但吸附于铜、 银等贵金属却很弱。 •化学吸附基本上是一单层过程。例如,在固体铁的表面一 旦吸附一层氧,这层氧不会长期停留在它开始吸附的位置 上,而是在表面发生氧原子和铁原子的重新排列——铁与 氧交换位置,直到表面能量达到最低状态时,交换终止。 这称之为再组建的化学吸附。
在表面的位置 配位数 表面所处晶面 配位数
角上原子
3
原子在(111)上
9
边缘原子
5
原子在(100)上
8
晶体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与晶体的位向有关,面心立方晶体 不同位向表面,原子的配位数见表。
晶体表面原子不仅能量较高,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这些缺陷不是静止、稳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 不断变化和交互作用的。它们对晶体表面的机械性能、物 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固体材料的表面特性
固体材料的表面特性一、固体材料按照材料的特性,固体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三类;按照材料所起的作用,固体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根据原子排列的特征,固态物质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晶体和非晶体原子排列如图2-2所示。
图2-2 晶体和非晶体原子排列晶体是指其组成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呈规则排列的物质。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各向异性的特点,如金刚石、石墨及一般固态金属材料等均是晶体。
非晶体是指其组成微粒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的物质,如玻璃、沥青、石蜡、松香等都是非晶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而且性能具有各向同性。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晶体与非晶体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人们通过快速冷却,制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非晶态的金属材料。
二、固体-气体的表面结构物质的聚集态有固、液、气三种形态,将两凝聚相的边界区域称为界面(interface),两凝聚相与气相形成的界面称为表面(surface)。
由于气体之间接触时通过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很快混合在一起,成为由混合气体组成的一个气相,即不存在气-气界面。
因此,界面有固-液、液-液、固-固三种类型,表面有固-气、液-气两种类型。
固体-气体界面示意图如图2-3所示。
图2-3 固体-气体界面示意图通常所说的表面是指固-气表面,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表面大致可以分为理想表面、清洁表面和实际表面三种类型。
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工程上涉及固-气表面的现象和过程随处可见,例如气体吸附于固-气表面,形成吸附层。
例如:许多固-固界面在形成过程中,不少反应物质先以液态或气态存在,即先出现固-气表面和固-液界面,然后在一定条件下(通常为冷凝)才转变为固-固界面。
图2-4所示为固-固表面的结构,从截面上可以看出膜层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处形貌。
图2-4 固-固表面的结构a)铝合金微弧氧化Al2O3陶瓷膜层表面SEM形貌 b)截面膜层形貌1.理想表面理想表面是一种理论的、结构完整的二维点阵平面。
第四章 固体表面
4.3.1 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
4.3.1.1 基本术语 1.实际轮廓(表面轮廓)
实际轮廓是指平面与实际表面相交所得的轮廓线。
实际轮廓
Company Logo
2.取样长度lr 取样长度是指用于判别具有表面粗糙度特 征的一段基准线长度。 标准规定取样长度按表面粗糙程度合理取值, 通常应包含至少5个轮廓峰和轮廓谷。
Company Logo
(2)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
含有一个轮廓峰(与中位线有交点的峰)和相邻轮廓谷(与 中位线有交点的谷)的一段中位线长度,称为轮廓微观不平度间 距。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微观不平度间距的平均值,称为轮廓微 观不平度平均间距,用Sm表示,
n
Sm
1 n
S mi
i 1
轮廓的单峰平均间距也是反映表面微观几何 形状上峰谷间距特性方面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同 样,其数值愈大,表面愈粗糙。
Company Logo
2.Dishing典型测试结果
Dishing选取D2M2单元,测试面积100X100微米。 由圆心沿半径共取5组。
典型结果:
测试点 point1 point2 point3 point4 point5
Dishing
深度值
18
15
10
7.5
25
(3)摩擦面、承受高压和交变载荷的工作面的粗糙 度数值应小一些。
(4)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要求高的表面 Nhomakorabea粗糙度数 值应小一些。
(5)要求耐腐蚀的零件表面,粗糙度数值应小一些。 (6)有关标准已对表面粗糙度要求作出规定的,应
按相应标准确定表面粗糙度数值。
Company Logo
第四章 表面与界面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固体(晶体、玻璃体)的表面与内部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晶体和玻璃体:处于物体表面的质点,其 环境和内部是不同的,表面的质点由于受力不均衡而 处于较高的能阶,所以导致材料呈现一系列特殊的性 质。
例如:石英的粉碎。1kg直径为10-2米变成10-9米 ,表面积和表面能增加107倍。
物理性质:熔点、蒸汽压、溶解度、吸附、润湿和烧 结等(微小晶体蒸汽压增大、熔点下降、溶解度增加, 表面上存在着吸附等现象)。
即用于增加物系的表面能。故:∆PdV=γdA
V=4/3πR3 A=4πR2
∴∆P= 2 (球形曲面)
R
对非球形曲面:∆P=
1 r1
1 r2
— 拉普拉斯公式
r1、r2—曲面的主曲率半径
方向:指向曲率中心
2、弯曲表面上的饱和蒸汽压
将一杯液体分散成为微小液滴时,液面就由平面变成凸面, 凸形曲面对液滴所施加的附加压力使液体的化学位增加,从 而使液滴的蒸气压随之增大。所以,液滴的蒸气压必然大于 同温度下平面的蒸气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开尔文方程 来描述。
2、固体表面力场
固体内部:质点受到周围质点的控制, 静电平衡、存在力场、力场对称。
固体表面:周期性重复中断,力场对称性破坏, 产生指向空间的剩余力场。
剩余力场表现:固体表面对其它物质有吸引作用 (如润湿、吸附、粘附性)
固体表面上的吸引作用,是固体的表面力场和被吸引质点的力场相 互作用所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固体表面力。
2、浸湿(Soakage)
V S
L
G SL SV
浸湿过程
浸湿过程引起的体系自由能的变化为
G SL SV
如果用浸润功Wi来表示,则是
第七章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吸附剂
常用的吸附剂: 5)硅藻土:是硅藻土主要由无定型的二氧化硅组成, 并含有少量Fe2O3、CaO、MgO、Al2O3及有机杂质, 天然硅藻土有特殊的多孔性结构,这种微孔是其具 有特征理化性质的原因。用于保温材料、过滤材料、 填料、吸附剂 6)黏土:经风华作用形成,组成元素是硅、氧和铝。 黏土中还含有石灰石、石膏、氧化铁和其它盐类。 黏土具有晶体结构,主要有高龄石、蒙脱石、伊利 石三种晶格类型。作为固体吸附剂,其吸附机理与 不同黏土的晶体结构有关,应用广泛
1)固体表面原子(分子)活动性差 2)固体表面的粗糙性和不完整性 3)固体表面的不均匀 4)固体的表面自由能
正由于固体表面原子受力不对称和表面结构不均匀 性,它可以吸附气体或液体分子,使表面自由能下 降。而且不同的部位吸附和催化的活性不同。
分子筛的表面SEM
这是覆盖在多 孔硅模具上的聚合 体的扫描电子显微 镜图片,对于美国 得克萨斯大学的法 迪赫〃布约克塞林 而言,它看上去就 像覆盖哈得逊湾的 一片森林。
物理吸附向化学吸附的转变
物理吸附向化学吸附的转变
脱氢作用沿化学吸附的逆过程进行,所提供的活化 能等于Qc+Ea,使稳定吸附的氢原子越过这个能量达到P 点,然后变成H2分子沿Pa P’线离开表面。
吸附量的表示
吸附量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
q V / m
单位:m g
物理吸附常用于脱水、脱气、气体的净化与分离等; 化学吸附是发生多相催化反应的前提,在多种学科中 有广泛的应用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吸附力 吸附层数 范德华力 单层或多层 化学吸附 化学键力 单层
吸附热
选择性
较小(气体凝结热) <40KJ/mol
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 表面与界面
J/m2 Nm2mm N
液体的表面能和表面张力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固体 的表面能和表面张力在数值上往往是不相等的。
思考题
1、固体表面具有哪些特征?固体表面的不均一 性是如何产生的?
2、在表面力作用下,离子晶体表面会产生哪些 变化?
3、表面粗糙度和微裂纹对晶体表面会产生什么 影响?
1)—开尔文方程
r2
P—曲面上蒸汽压 P0—平面上蒸汽压 r —球形液滴的半径 R—气体常数
—液体密度 M—分子量 —表面张力
讨论: (1) 凸面蒸汽压>平面>凹面蒸汽压。 应用:解释蒸发凝聚传质。 (2)开尔文公式也可应用于毛细管内液体的蒸汽压变化。
如液体对管壁润湿,则
lnP2M1cos P0 RT r
材料科学基础---第四章 表面 与界面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固体表面的特征
1、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 ●绝大多数晶体是各向异性。 ●同一种物质制备和加工条件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表 面性质。 ●由于晶格缺陷、空位或位错而造成表面的不均一 性; ●由于外来物质污染,吸附外来原子占据表面位置 引起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 ●固体表面无论怎么光滑,从原子尺寸衡量,实际 上也是凹凸不平的。
4、什么是晶界?相界面?晶界具有什么特点? 5、什么是晶界构型?多晶材料中晶界相遇有哪
几种构型?
第二节 界面行为
一、弯曲表面效应 二、润湿与粘附
一、 弯曲表面效应
1、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 (1)定义:弯曲表面两边的压力差称为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 符号:∆P。 (2)产生原因: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方向:曲率中心。
图4-6 润湿的三种情况
(1)附着润湿
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特征
• 固体的表面特性 • 表层的结构 • 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特征 • 固体的表面几何形貌 • 原子力显微镜
2.1、 固体的表面特性
固体表面是指固体气或固液体界面,具有很复 杂的结构和特性。影响实际接触面积、摩擦、 磨损和润滑性能,也影响光学、导电、传热、 着色和外观。 三个基本特征:
(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1)表面粗糙度标准有: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表面结构 轮廓法 表面结构的术 语、定义及参数》(GB/T 3505-2000)
《表面粗糙度 参数及其数值》(GB/T1031-1995) 《机械制图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GB/T 131-1993)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宏观几何形状 λ>10mm
几何形状误差
表面波度 1mm< λ<10mm
表面粗糙度 λ<1mm
(2)表面粗糙度对互换性的影响
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对零件表面许多功 能都有影响。其主要表现 :
1. 配合性质 2. 耐磨性 3. 耐腐蚀性 4. 抗疲劳强度 为保证零件的使用性能和互换性,在零件几何精度设 计时必须提出合理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是指在一个取样长度内,轮廓偏距
z(x)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参数
Ra
幅值参数 - Ra
参数
Ra Ra Ra
Ra
幅值参数 – Ra的限制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2)均方根粗糙度Rq(rms) 均方根粗糙度为测量区域高度的各点偏离
该区域平均高度位置的均方根值。
Rq 1 L z2dx
驱动箱 60/120/200mm行程(X)
第2章 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特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面驰豫主要取决于表面断键的情况,可以有 压缩效应、驰豫效应和起伏效应。对于离子晶体, 表面离子失去外层离子后破坏了静电平衡,由于极 化作用,可能会造成双电层效应。 悬挂键 负弛豫 正弛豫
表面波纹度
又称宏观粗糙度 , 是零件表面周期性重复出现的 一种几何形状误差。 减少零件实际支承表面面积,在动配合中使零件 磨损加剧。 波高h: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 波距s:相邻两波形对应点的距离。 h /s≈1:40 ;s一般1~10mm
粗糙度的定量方法:一般是两种
1)平均高度:
必须指出的是,重组型重构常会伴有表面弛豫而进 一步降低能量,仅就对表面结构变化地影响程度而 言,表面弛豫比重组小得多。
在平行基底的表面上,原子的平移对称
性与体内显著不同,原子位置作了较大 幅度的调整,这种表面结构称为重构 (或再构)。 R(hkl)-p×q-D
式中R表示基底材料的符号;(hkl)为基底平 面的密勒指数;D是表面覆盖层或沉积物质的 符号。p、q为倍数,即表面晶格基矢与基底晶 格的基矢平行,但长度不等。
2、几种清洁表面结构和特点
表面最外层原子与第二层原子之间的距离不同 于体内原子间距(缩小或增大;也可以是有些原 子间距增大,有些减小)
第一章 固体表面讲解
WAB A B AB
表面污染影响很大。如铁若在水银中断裂,裂 开面可以再粘合起来,而在空气中就不行。
1.5.5 吸附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莱宾杰尔效应
由于环境介质的作用,材料的强度、塑性、耐磨性 等力学性能会下降。
原因
1. 不可逆物理过程效应 如:腐蚀不改变力学性能,通
5 一般表面
由于表面原子的能量处于非平衡状态,一般 会在固体表面吸附一层外来原子。
除Au以外,金属经机械加工后,在常温常压下会 发生氧化。因此,在固体表面会吸附一层外来原 子。氧化皮
大部分表面覆层技术在工艺实施之前,都要求对 表面进行预处理,清除掉表面的氧化皮,以便提 高覆层与基材的结合强度。
1.3、表面晶体结构
在表面科学中,任何一个二维周期结构的重复性 都可用一个二维布拉菲晶格(点阵)加上结点(阵点) 来描述。
实际表面结构并不是完整无缺的,存在着很多缺 陷。
典型的TLK模型分析:
考塞尔(Kossel)-斯特朗斯基(Stranski)表面晶 体结构物理模型 平台(Terrace)---台阶(Ledge)—扭折(Kink)模型
•气相外延,如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液相外延,如电化学等。
④化学键结合界面
覆层材料与基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成分固定 的化合物时,两种材料的界面就称为化学键结合界 面。如Ti合金表面气相沉积形成TiN和TiC薄膜。
特点
•结合强度较高,但界面的韧性较差, 易发生脆性断裂或剥落。
典型工艺
•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离子注入、 化学转化膜等技术
过减小尺寸使性能下降
2. 可逆物理和化学过程效应 使表面自由能下降,力学性能发 生变化--莱宾杰尔效应
第4章表面与界面
第四章表面与界面§4-1 固体的表面一、固体表面的特征1、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1)、同一种固体物质,制备或加工条件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表面性质;(2)、实际晶体的表面由于晶格缺陷、空位或位错而造成表面的不均一性;(3)、只要固体暴露在空气中,其表面总是被外来物质所污染,被吸附的外来原子可占据不同的表面位置,形成有序或无序排列,也引起了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
总之,实际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使固体表面的性质悬殊较大,从而增加了固体表面结构和性质研究的难度。
2、固体表面力场定义:晶体中每个质点周围都存在着一个力场,在晶体内部,质点力场是对称的。
但在固体表面,质点排列的周期重复性中断,使处于表面边界上的质点力场对称性破坏,表现出剩余的键力,称之为固体表面力。
长程力:固体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
它是两相之间的分子引力通过某种方式加合和传递而产生的,其本质仍属范德华力。
长程力分两类:一类是依靠粒子之间的电场传播的;另一类是通过一个分子到另一个分子逐个传播而达到长距离的。
范氏力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的力:定向作用力诱导作用力色散力二、晶体表面结构1、离子晶体的表面离子晶体MX在表面力作用下,离子的极化与重排过程见图4-1。
处于在表面层的负离子(X-)在外侧不饱和,负离子极化率大,通过电子云拉向内侧正离子一方的极化变形来降低表面能,这一过程称为松弛,是瞬间完成的,接着发生离子重排。
从晶格点阵稳定性考虑,作用力较大、极化率小的正离子应处于稳定的晶格位置,而易极化X-受诱导极化偶极子排斥而推向外侧,从而形成双电层。
如:NaCI表面形成厚度为0.02nm的表面双电层。
AI2O3、SiO2、ZrO2表面也有此现象。
2、晶体表面的几何结构随着晶体面的不同,表面上原子的密度也不同。
固体的实际表面是不规则和粗糙的,存在着无数台阶、裂缝和凹凸不平的山峰谷,这些不同的几何状态必然会对表面性质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表面粗糙度和微裂纹。
固体表面
目录
概述 固体表面的几何性质 固体表面的原子排列和结构缺陷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固体表面的接触 摩擦状态下的表面
概述
• 工程材料中,大部分材料属于晶体,如金属、陶瓷和许多 高分子材料。一般的将固相和气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表面, 把固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界面。
• 表面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两种物质的界面称为表面 (在弹性力学中,表面应该满足以下边界条件:其上各点 的法向应力σn和切向应力τn均为零)。
两表面间的接触
e.圆柱对平面的接触:将R2=∞,R1=R 代入圆柱 对圆柱接触公式
1
则有:
0
0.564
NE LR1
2
两表面间的接触
赫兹接触的变形和接触面积
表面下的变形区赫兹压力分布曲线表明,最大压应力在接
触区的中心。最大剪切应力在距压力中心处深度约0.5a的 表层下,τmax≈0.3σ0。最大拉应力作用在接触面边界处, σ≈0.133σ0。
两表面间的接触
二、赫兹(Hertz)接触 • 经过精细加工的表面,常假
定其微凸体为半球状、柱状、 锥状等。对于工程上单个微凸 体而言,也并非几何学中的球、 柱、锥形。 • 赫兹接触是在弹性接触范围 内分析理想光滑的球(柱、锥) 在无润滑条件下的接触。而实 际上也并非全是弹性变 形,在 接触点处有塑性变形。
• 当承受载荷发生滑动时,原子密度 高(原子数多)表面能低的面上, 容易发生滑移。立方晶系中几个可 能滑移的晶面:(100)面、 (110)面和(111)面。面心立 方的(111)面和体心立方的 (110)面,以及密排六方的 (001)面都是原子密度高的晶面, 沿这类晶面滑移的阻力最小。
图1.8 表面结构缺陷模型
• 接触表面的面积可分为: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修改(第四章)
附加压力ΔΡ总是指向曲面的曲率中心,当曲面为凸面时为正值, 凹面时为负值。 与曲率半径成反比,而与表面张力成正比。
举例:将玻璃毛细管分别插入水和水银中
如:CH4 CO2
非极性分子 因为分子空间构型对称,
1、范德华力:是固体表面产生物理吸附或气体凝聚的原因。 与液体内压、表面张力、蒸汽压、蒸发热等性质有关。其来源 于以下三种效应: (1)定向力(静电力):极性分子(离子)之间的作用力,相 邻两个极化电矩相互作用的力。
2 4 EK ,f K r 7 3 KTr 6
说明:分子间引力的作用范围极小,一般为3~5A0。 当两个分子过分靠近将引起电子层间斥力,故范得华力 只表现出引力作用。
• 2、长程力
•
• •
是两相间的分子引力,是宏观尺寸物质之间相互作用 力,作用范围较通常的范氏力大得多,所以叫长程力。
长程力是通过某种方式加合和传播产生的,本质上仍 属范氏力。 ① 依靠粒子间的电场传播,如色散力,可以简单加和;
0.8 Å 2.3 Å 5.4 Å
Surface unit cell
例:①MgCO3分解形成的MgO颗粒之间的排斥;
②在Al2O3、SiO2、ZrO2等表面上也会形成双电层。
表面能下降是通过极化变形、质点重排实现。离子的极化率 愈大,变形愈大,表面能下降愈多。变化程度主要取决于离子 极化性能。
PbI2表面能最小,PbF2次之, CaF2最大。 原因:Pb2+和I-都具有最大 的极化能力,双电层厚导致 表面能和硬度都降低。
• Surface energy is always positive, since energy is needed to break b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