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菌是病毒吗

合集下载

黄曲霉素∶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开水煮不死

黄曲霉素∶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开水煮不死

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开水煮不死!1毫克黄曲霉素,就是致癌剂量!有毒!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也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

致癌!它还是我们所知的最强的生物致癌剂,1毫克就是致癌剂量。

1993年,它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剧毒致癌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小心!这些食物里都藏着黄曲霉素!1、一棵花生发霉,最好一包都扔掉黄曲霉素最喜欢藏在发霉的食物里,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花生也不例外,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下,最容易滋生这种致癌霉菌。

注意:如果有一颗花生霉变,整包花生都要扔掉。

黄曲霉菌是以孢子形式传播的,食物极易牵连霉变。

2、发苦的坚果如果吃到变苦的瓜子、杏仁等坚果,一定要及时吐掉并且漱口。

因为瓜子等坚果的苦味,正是来自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经常食入,会增加肝癌风险。

建议: 吃到霉变的、发苦的坚果,千万别犯懒,一定要马上吐出来。

3、泡了好几天的木耳曾有这样的新闻:浙江瑞安的一名消费者,因吃了泡了三天的黑木耳致食物中毒,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生命垂危。

医生给出的就诊结果:这是微生物毒素造成的后续严重后果。

木耳在泡发中,会产生黄曲霉毒素、青霉毒素等。

建议:木耳吃多少泡多少,不要浸泡好几天。

4、没洗干净的筷子筷子本身并不会长黄曲霉菌,但平时用筷子吃玉米、花生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时,筷子里易藏淀粉。

时间长了导致霉变,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裸筷子、漆筷子,极易开裂藏食物残渣,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建议:1、最佳选择是铁筷子,很难出裂痕,也就不会有食物残渣。

2、平时洗筷子的时候,要记得先泡一泡,软化上面的食物残渣,以便容易清洗掉。

5、发霉的玉米黄曲霉毒素,藏在发霉的食物里,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花生、玉米、豆类等食物。

淀粉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会滋生导致肝癌的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的介绍

黄曲霉的介绍

黄曲霉菌的介绍黄曲霉菌(学名:Aspergillus flavus)或称为黄曲菌、黄曲霉等,是一种真菌。

在自然环境中,它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在储存的榖类中会造成储存的问题。

它也是一种人类的病原,会造成肺的曲菌症(Aspergillosis),有时候也会引起角膜、耳与鼻眼框的感染。

许多菌种会产生足量的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有致癌性且有剧烈毒性的化合物。

黄曲霉菌的孢子是一种过敏原(Allergen)。

黄曲霉菌有时候也会造成蚕孵卵所的损害。

黄曲霉毒素的介绍黄曲霉毒素,一种常见的腐生真菌,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和m1,m2。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植物及其果实上,通常温度在5℃到45℃之间之间都能形成,尤其是在潮湿或者是病虫害等情况下会加剧形成速度。

一旦形成繁殖速度通常也是比较快的。

而且环境的酸碱性对其影响不大,在pH2—9的条件下都能生成黄曲霉毒素。

另外简单的高温杀毒也很难起效,只有温度接近300℃分解才明显。

而且黄曲霉还能在含氧量极低的环境中生长,在缺氧环境中发酵。

即使在充填二氧化碳的冷库中,黄曲霉的生长也不受影响,不过能明显地延缓黄曲霉毒素的形成。

所以一旦黄曲霉毒素在食物中形成,通常的加工手段都很难将其杀死。

这种霉菌大多数存在于不新鲜的种子及食物当中,尤其是在花生和玉米种子中更为常见。

黄曲霉菌,想要拒绝你真的很难!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

同时肾脏也可受损害。

黄曲霉毒素对鸡产生的危害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另外如果长期小剂量的毒素还会造成慢性肝炎,雏鸡与青年鸡生长缓慢,大肠杆菌长期泛滥难以控制,甚至青年鸡出现负增长,越来越多的瘦弱鸡(干巴瘦鸡)。

鸡内脏表现为肝脏变大,脾脏肿大,严重的还可出现肾肿。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黄曲毒素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还会引起组织失血、厌食等症状。

1960年在英国发生了因喂食黄曲毒素花生粕而导致大批火鸡暴毙事件。

警惕黄曲毒素的危害,要注意剔除霉变的食物颗粒,还可采用以水淘洗的办法进一步净化易沾染的食物中的霉菌。

当然,用高温烧、炸至280℃以上也可以达到分解毒素和去除污染的效果。

基本简介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1]。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黄曲毒素与肝癌有密切关系,还会引起组织失血、厌食等症状。

1960年在英国发生了因喂食黄曲毒素花生粕而导致大批火鸡暴毙事件。

警惕黄曲毒素的危害,要注意剔除霉变的食物颗粒,还可采用以水淘洗的办法进一步净化易沾染的食物中的霉菌。

当然,用高温烧、炸至2 80℃以上也可以达到分解毒素和去除污染的效果。

黄曲毒素(aflatoxin),也称作黄曲霉素,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及另外几种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大米、豆类、花生等,是目前为止最强的致癌物质[1]。

加热至280℃以上才开始分解,所以一般的加热不易破坏其结构。

黄曲毒素主要有B1、B2、G1与G2等4种,又以B1的毒性最强。

食米储存不当,极容易发霉变黄,产生黄曲毒素。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属于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玉米、花生、小麦等谷物和油料中,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饲料中的毒素。

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污染会给家禽带来严重的危害,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

了解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及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1. 影响生长发育:黄曲霉毒素会影响家禽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生长缓慢、体重减轻、骨骼畸形等问题。

2. 损害免疫系统:黄曲霉毒素会损害家禽的免疫系统,降低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疾病。

3. 造成营养不良:黄曲霉毒素会破坏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降低家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导致营养不良。

4. 引发其他疾病: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会导致家禽出现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措施1. 选择质量可靠的原料: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应选择质量可靠的原料,并加强对原料的检测和筛选工作,尽可能避免使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原料。

2. 控制水分含量:黄曲霉毒素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因此在饲料存储和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水分含量,避免过高的湿度。

3. 加强卫生管理:饲料加工场所和存放场所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清洁消毒,避免细菌和真菌的感染。

4. 使用防霉剂:可以在饲料生产过程中添加特定的防霉剂,如丁酚酸和丙酚酸等,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5. 定期检测和监控:饲料生产企业应定期对原料和成品饲料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监控,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6. 合理使用添加剂: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抗氧化剂和抗霉菌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帮助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抗霉能力。

三、黄曲霉毒素的解决方案在饲料生产和饲养管理中,有效防控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关键所在。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其产生的毒素会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黄曲霉菌最常见的毒素是黄曲霉素,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肝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除了黄曲霉素之外,黄曲霉菌还会产生其他一系列毒素,如赭曲霉素、麦角菌素等,它们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

黄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生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如发霉的谷物、果蔬、坚果等食品上。

一旦食品被黄曲霉菌污染,就可能产生毒素,对人体造成危害。

黄曲霉菌的毒素具有热稳定性,在一定温度下不易被破坏,因此即使食品加热也不能完全去除毒素。

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人体可能出现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

轻微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中毒则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黄疸、肝癌等严重后果。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菌毒素的食物,还会增加患癌症、肝硬化等疾病的风险。

为了防止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保持食品清洁卫生,避免食用发霉食品。

储存食品时要注意通风干燥,防止黄曲霉菌的生长。

食品加工过程中要遵循卫生标准,避免污染。

建议选择新鲜、质量可靠的食品,避免长时间食用过期食品或贮存不当的食品。

当发现食品有发霉的迹象时,应及时丢弃,避免继续食用。

如果食用食品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增强对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认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正确储存、处理食品,避免食用发霉食品,及时处理发现的风险食品。

只有保持警惕和谨慎,我们才能远离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威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篇示例: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这种霉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花生、大米、小麦、大豆、燕麦等谷物和豆类上,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

黄曲霉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黄曲霉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导语:黄曲霉素,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不太多,剩菜剩饭,而且发霉的饭,以及发霉的食物,仍然不舍得
黄曲霉素,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不太多,剩菜剩饭,而且发霉的饭,以及发霉的食物,仍然不舍得丢掉,所以在使用以后,就容易造成肝癌和其他的癌症出现,所以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因此很多人想了解一下,黄曲霉毒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有哪些,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黄曲霉素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

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

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

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测定黄曲霉毒素方法有哪些?。

致癌物—黄曲霉素!高温杀不灭

致癌物—黄曲霉素!高温杀不灭

致癌物—黄曲霉素!高温杀不灭有些人觉得食物发霉了,只要切掉发霉的部分就行了,没必要全扔了。

殊不知,病从口入!你吃进嘴里的,可能还有致癌物——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致癌有毒!黄曲霉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强。

致癌!它还是我们所知的化学致癌剂。

长期接触浓度高的黄曲霉素是肝癌的主要诱发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

最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剧毒致癌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食物里都藏着黄曲霉素!1. 久泡的木耳木耳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素,本身是没有毒素的。

久泡后,可能会变质,产生类似的生物毒素,或者滋生细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2. 没洗干净的筷子筷子本身并不会长黄曲霉菌,但我们平时使用筷子来吃花生、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时,容易在筷子缝里留下淀粉,一来二去霉变了,黄曲霉菌就藏在里面了。

所以,大家吃完饭一定要把筷子洗干净!3. 没洗干净的砧板砧板本身也并不会长黄曲霉菌,但如果砧板没有及时清洗干净,上面残留的食物残渣和水分就会成为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

很多家庭都用木质砧板,上面的裂痕更是微生物的庇护所。

正确使用砧板:定期对砧板进行彻底清洗;用完之后清洗干净,擦干,放在通风干燥处。

如果你家砧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霉斑,蓝蓝绿绿一团一团,最好换一块新的。

4. 发苦的坚果如果吃到变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时吐掉并且漱口。

因为瓜子等坚果的苦味正是来自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素,经常摄入会增加患肝癌风险。

5. 变质的大米别以为大米做熟了就能放松警惕,变质的大米是最容易产生黄曲霉素的!6. 发霉的花生、玉米黄曲霉素在发霉的食物里,特别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里,比如花生、玉米等。

淀粉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会滋生诱发肝癌的黄曲霉菌,从而产生诱发肝癌的黄曲霉素。

我们常吃的大米、小米、豆类,尤其是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下,一旦霉变,黄曲霉菌也会激增。

7. 小作坊自榨油一些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等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发霉,榨得的油中可能带入黄曲霉素。

黄曲霉菌感染的危害

黄曲霉菌感染的危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黄曲霉菌感染的危害
导语:黄曲霉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细菌,在食物当中是非常容易繁殖的,而且黄曲霉菌具有非常强大的毒性,能够造成人们食物中毒,进而威胁生命健康,因
黄曲霉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细菌,在食物当中是非常容易繁殖的,而且黄曲霉菌具有非常强大的毒性,能够造成人们食物中毒,进而威胁生命健康,因此,人们应该重视黄曲霉菌感染这个问题,黄曲霉在生活中存在也是比较广泛的,需要我们排查。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黄曲霉菌感染的危害,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黄曲霉菌具有很强的毒性,特别是它的强致癌性,世界各国对于其污染食品的情况都很重视,并对其在食品中含量做了严格限制。

黄曲霉菌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上。

肝癌与黄曲霉菌含量高有直接关系。

为了防止产生黄曲霉菌,最好将桃仁、果仁、谷物贮藏在密封和干燥的地方,不要吃发霉的食品,尤其是发霉的干果、桃仁和粮食。

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产生,其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

同时肾脏也可受损害。

黄曲霉菌致癌危害是:
A 致癌范围广,能诱发鱼类、禽类,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灵长类等多种动物的实验肿瘤;
B 致癌强度大,其致癌能力比六氯环己烷大1万倍;
C 可诱发多种癌,AFT主要诱发肝癌,还可话互胃癌、肾癌、泪腺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还可出现畸胎。

黄曲霉菌感染这种疾病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食物上面,因此,。

黄曲霉素毒性是砒霜68倍

黄曲霉素毒性是砒霜68倍

黄曲霉素毒性是砒霜68倍
在饲料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是受污染频度最高且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之一。

被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指明为有足够证据证明的强烈致癌物,其致癌性为肝脏致癌型。

动物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其内脏和所产的奶、蛋、肉中也会含有毒素,通过食物链侵害人类。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

牛奶是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畜产品之一。

另外,生活中的霉变食物千万不要吃,即使将霉变部分去除也不行。

一粒发霉的花生米,要比牛奶中超标的黄曲霉毒素多得多。

不完整的花生米也不能吃,半粒花生米表面最容易发霉,尽管肉眼看不见,但实际上含有很多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比砒霜毒性大几十倍,与肝癌风险有关,由黄曲霉素和寄生曲霉素的某些菌株产生。

花生、大米、玉米、坚果容易滋生黄曲霉菌,有轻微霉味也要坚决扔掉。

饲料玉米如受污染,肉蛋奶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就会上升。

叶绿素可减少人体对黄曲霉毒素的吸收并减轻其致癌作用,多吃青菜很重要。

烹调青菜的时候,最好少放油,同时,三餐中的动物蛋白质不要太多,因为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的饮食方式,可能促进致癌物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曲霉素中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黄曲霉素中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黄曲霉素中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黄曲霉素为真菌毒素,主要损害人体肝脏及肾脏,有较强的致癌性。

黄曲霉素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胃肠道出血等。

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它粮食、豆类和发酵食品5ug/kg。

婴儿检测婴儿代乳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最高允许量标准是15ng/kg。

30~50ua/kg 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 这是极其有毒的。

它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砷的68倍。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发生是由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其基本结构含有二呋喃环和双香豆素,根据其微妙的结构可分为B1、B2、G1、G2、M1、M2等多种,B1、B2蓝色在紫外光下,G1、G2绿色荧光。

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致癌性强。

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胆管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

同时,肾脏也可能受损,主要表现为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管形成。

早期黄曲霉毒素中毒包括胃不适、腹胀、厌食、呕吐、肠鸣亢进、短暂发热和黄疸。

2~3周后,腹水、下肢水肿、脾脏增大变硬、胃肠道出血、昏迷甚至死亡。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诊断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黄曲霉毒素在可疑食物和患者血尿样中检测到薄层分析或高效液相分析。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急性疾病,应立即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护肝。

对症支持治疗。

3.立即停止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

4.补液、利尿、保肝等支持疗法。

5.重症患者按中毒性肝炎治疗。

黄曲霉毒素中毒可并发性心脏扩张和肺水肿。

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肝脏中的量高于其他组织和器官,并发性肝衰竭。

甚至可能出现痉挛、昏迷等,大多数患者死前可能有胃肠道出血。

黄曲霉毒素中毒的预防主要是严格执行中国的食品卫生标准。

对于这种毒素,最好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是防止食物和其他食物的霉菌。

黄曲霉毒素B1_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B1_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1ꎬ37(3):789 ̄799http://jsnyxb.jaas.ac.cn孙统政ꎬ王㊀娜ꎬ田㊀俊ꎬ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1ꎬ37(3):789 ̄799.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1.03.031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孙统政ꎬ㊀王㊀娜ꎬ㊀田㊀俊ꎬ㊀杨坤龙(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江苏徐州221116)收稿日期:2020 ̄08 ̄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0036)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90994)ꎻ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9KJB180016)ꎻ江苏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8XLRX029)作者简介:孙统政(1999-)ꎬ男ꎬ江苏徐州人ꎬ本科生ꎬ主要从事病原真菌黄曲霉菌的形态发生㊁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和致病调控分子机制研究ꎮ(E ̄mail)1756648259@qq.comꎮ王娜为共同第一作者ꎮ通讯作者:杨坤龙ꎬ(E ̄mail)ykl_long@yeah.net㊀㊀摘要:㊀食品和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健康问题ꎮ黄曲霉毒素B1(AFB1)具有极强的致突变性和毒性ꎬ并且对人类和牲畜均具有强致癌性ꎮ有关毒素的脱毒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ꎬ其中物理法㊁化学法和生物法脱毒是主要的脱毒方法ꎮ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ꎬ详细介绍了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及主要的检测方法ꎬ对黄曲霉毒素物理㊁化学㊁生物脱毒方法进行了概述ꎮ关键词:㊀黄曲霉毒素B1ꎻ检测方法ꎻ脱毒方法中图分类号:㊀TS201.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1)03 ̄0789 ̄11ResearchprogressofaflatoxinB1detectionanddetoxificationmethodsSUNTong ̄zhengꎬ㊀WANGNaꎬ㊀TIANJunꎬ㊀YANGKun ̄long(SchoolofLifeSciencesꎬJiangsuNormalUniversityꎬXuzhou221116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Aflatoxincontaminationinfoodsandgrainsposesseriouseconomicandhealthproblemsworldwide.Afla ̄toxinB1(AFB1)isextremelymutagenicandtoxicꎬandishighlycarcinogenictohumansandlivestock.Thedetoxificationtechnologyfortoxinshasalwaysbeenaresearchhotspotathomeandabroad.Amongthemꎬphysicalꎬchemicalandbiologi ̄caldetoxificationaremaindetoxificationmethods.BasedonthelatestresearchresultsꎬthisarticleintroducedthetoxicityandmaindetectionmethodsofaflatoxinB1indetailandsummarizedphysicalꎬchemicalandbiologicaldetoxificationmeth ̄odsforaflatoxin.Keywords:㊀aflatoxinB1ꎻdetectionmethodꎻdetoxificationmethod㊀㊀黄曲霉菌(Aspergillusflauvs)是一种世界范围常见的许多重要农作物以及动物的共同致病菌ꎮ黄曲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AFB1)是目前发现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天然化合物之一[1]ꎮ黄曲霉菌能够感染许多重要的农作物ꎬ例如ꎬ花生㊁玉米㊁棉花等ꎬ均可对收获前后的农作物进行污染ꎬ给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ꎬ每年约有25%的谷物被真菌毒素污染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黄曲霉毒素ꎬ给农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2]ꎮ中国同样是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重灾区ꎬ多个省份储存的玉米和花生中都检测到了黄曲霉毒素的污染[3 ̄4]ꎬ此外ꎬ在多个抽样的酱油以及水产饲料等加工产品中都检出AFB1[5 ̄6]ꎮ由于黄曲霉毒素B1具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ꎬ很难被降解ꎬ一旦污染的饲料被禽畜食用ꎬAFB1将在动物体内经羟基化代谢形成和AFB1毒性和致癌性基本相似的衍生物AFM1ꎬ一部分的AFB1的衍生物会随尿液和乳汁排出ꎬ而很大一部分会出现在奶制品和肉制品中ꎮ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㊁诱变性及致癌987性[7]ꎮAF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ꎬ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8]ꎬ见图1ꎮAFB1结构中存在3个毒性位点:①呋喃环上的8㊁9位双键ꎬ是毒素与蛋白质和核酸形成复合物的作用位点ꎬ为基因突变以及致癌致畸的主要功能基团ꎻ②内酯环部分的10㊁11㊁15号位点ꎬ易受到水解作用ꎬ因此是较活跃的毒素降解位点ꎻ③环戊烯酮环上的1㊁2㊁3㊁14号位ꎬ该位点易被取代基团取代ꎬ从而也决定了黄曲霉毒素的毒性ꎮ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给农牧业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ꎬ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ꎬ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认定为1A类致癌物ꎬ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部也将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技术作为农业主推技术之一ꎮ因此ꎬ研究AFB1的脱毒技术变得尤为重要ꎮ图1㊀黄曲霉毒素B1的化学结构Fig.1㊀ChemicalstructureofaflatoxinB11㊀黄曲霉毒素B1毒性概述1.1㊀AFB1对人类和动物的毒性作用AFB1对人类和几种动物有剧毒ꎬ并具有3个主要特征:亲有机性㊁遗传毒性和致癌性ꎮ它主要对有机体的肝脏亲和并产生损害ꎬ例如肝出血和肝细胞坏死[9]ꎮ遗传毒性主要是诱导AFB1 ̄DNA加合物的形成和代谢形成ABF1环氧化物(ABFO)引起p53基因的热点突变ꎮ虽然部分AFBO会在谷氨酰胺转移酶作用下生成AFB1谷胱氨肽结合物或生成AFB1二氢二醇进一步在醛还原酶作用下生成AFB1二羟醇经肾脏排泄出机体ꎬ但是剩下的大部分AFB1仍然会损害机体ꎬ例如诱导DNA损伤进而引起肝细胞癌变[7]ꎮ临床调查发现ꎬAFB1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患肝癌的主要原因ꎮ它是一种遗传毒性肝癌ꎬAFB1通过诱导形成DNA加合物引起癌症ꎬ从而导致靶细胞发生遗传变化ꎬ诱导DNA链断裂和DNA碱基损伤ꎮ氧化损伤最终会导致癌症ꎮAFB1主要通过肝脏代谢ꎬ从食物中摄取的AFB1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为最终致癌物AFB1 ̄8 ̄9 ̄环氧化合物(AFBO)ꎮ当AFBO与DNA反应时ꎬ它通过与鸟嘌呤碱基相互作用而抑制p53(外显子249的热点编码区)中的基因突变ꎬ这可能会导致肝细胞癌变ꎮAFB1通过P450系统代谢为许多羟基化产物ꎬ包括AFM1㊁AFQ1㊁AFP1㊁AFB2a[7]ꎮ黄曲霉毒素被摄入人体后ꎬ主要的中毒表现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ꎬ急性中毒发作通常由于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摄入ꎮAFB1在人体中的转化途径如图2所示ꎮ1.2㊀AFB1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生长障碍或发育迟缓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ꎬ影响到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儿童ꎬ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ꎮ一项对125名肯尼亚孕妇的调查结果表明ꎬ有53%的孕妇血液中黄曲霉毒素生物标志物为阳性ꎬ而脐带血中标志物阳性率为37%ꎬ研究还发现黄曲霉毒素阳性的孕妇生产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降低ꎬ另外ꎬ研究期间发生的2个死胎仅来自AFB1阳性孕妇[10]ꎮGong等[11]发现研究地区的479名儿童中有99%的儿童为AFB1 ̄白蛋白阳性ꎬ断奶后儿童阳性水平更高ꎬ此外ꎬ发育不良的儿童的AFB1 ̄白蛋白水平与身高和体质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ꎬ断奶的儿童中AFB1 ̄白蛋白水平高于仍在接受母乳的孩子(断奶后饮食主要以玉米为主)ꎬAFB1 ̄白蛋白水平较高的儿童身高平均下降了1 7cm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ꎬ胎儿和新生儿暴露于AFB1会对身体生长有显著影响ꎬ尤其在断奶后阶段ꎮ1.3㊀免疫抑制动物中的研究结果显示AFB1具有诱导免疫抑制的作用ꎮ例如ꎬ在暴露于AFB1的动物模型中发现ꎬB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降低了ꎬT细胞对AFB1毒性更敏感[12]ꎮ在黄曲霉菌引起的曲霉病中ꎬ鸡的吞噬细胞受到严重破坏ꎬ从循环中清除异物的能力下降ꎬ这可能会降低加工抗原成分的能力[13]ꎮ同样在暴露于AFB1的猪体内ꎬAFB1会降低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ꎬ抑制大噬菌体迁移并延迟皮肤过敏反应[13]ꎮ尽管从动物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有关AFB1影响免疫作用的数据ꎬ但是关于长期食用被0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图2㊀黄曲霉毒素B1的生物转移途径Fig.2㊀BiotransformationpathwaysofaflatoxinB1AFB1污染的食物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数据很少ꎮ冈比亚儿童唾液中sIgA水平降低ꎬ可能是由于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水平较高[14]ꎮ在对64位加纳人的研究中ꎬ发现AFB1暴露可能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主要成分T细胞和B细胞减少ꎬ与低水平的AFB1白蛋白加合物相比ꎬ高水平的AFB1白蛋白加合物能显著降低CD8+细胞毒性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a水平[15]ꎮ在AFB1水平高的受试者中ꎬ这些免疫参数的改变可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受损ꎬ从而降低宿主对感染的抵抗力ꎮ2㊀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㊁薄层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法是过去几十年测定AFB1含量的常规分析方法[16]ꎬ这些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重复性ꎬ但样品处理繁琐ꎬ需要昂贵的仪器和专业人员ꎬ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AFB1快速检测和现场筛选中的应用[17]ꎮ近年来以适配体和新型纳米材料为基础的检测传感器因具备灵敏度高㊁检出限低㊁成本低和操作简单等优势ꎬ在AFB1等毒素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ꎮ此外ꎬ目前也开发出通过引入基于适配子的不同技术ꎬ例如电化学[18]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19]和比色法[20]来检测AFB1ꎮ2.1㊀双真菌毒素比色生物传感器比色生物传感器基于浓度信息转换为颜色变化的比色ꎬ可用肉眼进行分辨而达到检测目的ꎬ具有低成本㊁便携性㊁易操作性等优点ꎬ已广泛应用于霉菌毒素检测ꎮ目前比色测定多集中应用在单一霉菌毒素的检测[21]ꎬ关于同时检测多种霉菌毒素的报道较少ꎮZhu等[22]开发了一种同时检测双霉菌毒素的生物传感器ꎬ首次实现了针对AFB1和赭曲霉毒素(OTA)2种霉菌毒素的双重目标检测ꎮ该双霉菌毒素检测的工作原理为:将Fe3O4/GO和TP ̄GO(TP为百里酚酞ꎬGO为氧化石墨烯)分别与不同的AFB1的半互补链结合ꎬ然后加入AFB1适体并组装形成AFB1检测复合体(图3A)ꎻ同样ꎬFe3O4@Au和AuNPs(金纳米颗粒)也与OTA的半互补链和适体结合形成OTA检测复合体(图3B)ꎻ当AFB1和OTA存在时ꎬ因适体和靶标之间的亲和力强于半互补链ꎬ两个检测复合体都将解离ꎬ磁超螺旋离心分离后ꎬ提取上清液进行反应ꎬ并根据相应溶液在不同pH值下的颜色变化确定AFB1和OTA的量(图3C)ꎮ由于反应条件的不同ꎬ两种传感方法互不干扰ꎬ甚至可以提供更高的检测效率ꎮ双真菌毒素比色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ꎬ线性范围为AFB15~250ng/ml和OTA0.5~80 0ng/mlꎬ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选择性ꎬ在微生物和环境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ꎮ2.2㊀刺激响应型水凝胶生物传感器由于适配体具有稳定性好㊁便携性㊁易于存储和高特异性等特点ꎬDNA/适体交联的DNA聚合物杂197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A:TP ̄DNA1 ̄GO ̄AFB1适体 ̄DNA2 ̄Fe3O4/GO的组装ꎻB:AuNPs ̄OTA适体 ̄Fe3O4@Au ̄COTA适体纳米颗粒组装ꎮ图片参考自文献[22]ꎮ图3㊀基于比色生物传感器的黄曲霉素B1(AFB1)和赭曲霉毒素(OTA)检测的工作原理Fig.3㊀WorkingprincipleforaflatoxinB1(AFB1)andochratoxin(OTA)detectionbasedoncolorimetricbiosensor化刺激响应水凝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3]ꎮTang等[24]在一项研究中ꎬ设计了一种简单的AFB1检测方法ꎬ结合了基于适体的靶标刺激反应水凝胶系统的多功能性以及使用电子天平作为读数的便利性ꎬ以线性透明质酸接枝的单链DNA复合物作为主链ꎬAFB1适体和聚乙烯亚胺作为交联剂ꎬ构建了AFB1靶标响应性双交联水凝胶ꎮ铂纳米颗粒(PtNPs)首先被嵌入水凝胶中ꎬAFB1的存在可以提高亲和力与适体结合ꎬ并导致适体从水凝胶中释放ꎮ通过添加DNA外切酶I(ExoI)可特异性识别并切割AFB1中的适体 ̄适体复合物ꎬ导致AFB1释放ꎻAFB1再次与水凝胶反应ꎬ导致水凝胶适体再次释放ꎬ从而实现目标循环ꎮ通过这种方式ꎬ水凝胶将崩溃ꎬ并使大量的PtNP释放ꎮ释放的PtNP与排水装置中的H2O2反应ꎬ在内部和外部之间产生压力差ꎬ从而排出水ꎬ并且水的质量可以通过简单的电子天平准确称量ꎮ该方法已用于花生样品中AFB1的检测[24]ꎬ在新鲜花生样品中未检测到AFB1ꎬ但在发霉的花生样品中检测到约33 16μg/kgAFB1ꎬAFB1的回收率在91 5%至98 1%之间ꎬ结果与AFB1酶联免疫分2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析试剂盒的检测结果[92 8%至97 7%(LOD:1μg/kg)]基本一致ꎬ证明了使用该传感器检测食品样品中AFB1的可行性ꎮ2.3㊀新型荧光适配体传感器近年来ꎬ金纳米星(AuNSs)因具有特殊的多支化纳米结构ꎬ且有一个易于修饰和固定材料的中心核ꎬ应用范围广泛ꎮZheng等[18]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适体传感器ꎬ用于基于量子点和AuNSs的荧光定量猝灭剂纳米和智能手机光谱读取器的多农药实时定量ꎮWei等[25]以AuNSs作为荧光猝灭材料ꎬ制造了用于AFB1检测的简单新颖的FRET系统ꎮ由于适体的荧光标记会影响适体与其靶标的结合亲和力[25 ̄26]ꎬ因此ꎬ将合成羧基荧光素(FAM)标记的具有发夹结构的互补DNA设计为信号探针ꎮAuN ̄Ss不仅固定了大量的信号探针ꎬ而且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出色的光学性能ꎬ还可以用作淬灭材料ꎮFAM标记的发夹结构(HP)与AFB1杂交适体形成双链DNAꎬ发夹结构被打开ꎮ当通过Bio ̄SA特异性结合在AuNSs的表面修饰双链DNA时ꎬFAM离AuNSs很远ꎬ导致淬灭效率低和荧光强度强ꎮ当AFB1存在时ꎬAFB1优先结合适体ꎬ导致双链DNA的崩解ꎮFAM标记的HP恢复发夹结构ꎬ使FAM接近AuNSsꎬ并降低荧光强度(图4)ꎮ新型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对玉米样品中AFB1的最低检出限为21 3pg/mlꎬ证明新型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AFB1检测试验获得满意结果ꎬ并且在存在其他高浓度毒素的情况下也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ꎮ图片参考自文献[25]ꎮ图4㊀基于金纳米星/羧荧光素标记发夹/适体的AFB1荧光检测示意图Fig.4㊀SchematicdiagramforfluorescentdetectionofAFB1basedonAuNSs/carboxyfluorescein ̄labeledhairpin/aptamer3㊀黄曲霉毒素B1脱毒方法由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ꎬ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ꎬ因此开发高效㊁安全的AFB1脱毒方法具有重要意义ꎮ目前对真菌毒素的脱毒主要有2种策略:(1)防止霉菌污染和生长ꎻ(2)污染产品脱毒ꎮ常用的脱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㊁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ꎮ3.1㊀物理方法3.1.1㊀加热脱毒㊀从食品中去除AFB1的物理方法最常见的是加热ꎮ众所周知ꎬ黄曲霉毒素在高温下稳定ꎬ因此需要苛刻的加热才能有效地去除黄曲霉毒素ꎮ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ꎬ在150~200ħ的温度下可以去除大量的AFB1(平均降低79%)ꎬ同时在高湿度下最为有效[27 ̄28]ꎮ该方法的问题是在加热和烘烤完成之后难以确保产品的完整性ꎬ从而会限制可以使用的最高温度ꎬ可能仅导致部分的AFB1分解ꎮ然而ꎬ该技术可以容易地以低成本实施ꎬ并且可以在2h或更短时间内实施ꎬ从而具有物流优势ꎮ3.1.2㊀γ射线脱毒㊀另一种最常用的物理净化方法是γ射线脱毒ꎬ可用于花生㊁谷物和动物饲料等多种食品基质ꎮ该技术为用γ射线源(例如60Co)辐照食品ꎬ直到获得一定量的电离辐射为止ꎬ电离辐射的范围为6~60kGyꎮAFB1含量平均降低65%[29]ꎮ使用强辐射存397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在安全问题ꎬ可能使实施这项技术变得困难ꎮ3.1.3㊀吸附剂脱毒㊀在食品中添加吸附剂也可有效去除AFB1污染ꎮ此方法与降解方法不同ꎬ它不破坏㊁不减少食品中AFB1的量ꎮ吸附剂与AFB1结合可防止摄入后AFB1被肠道吸收ꎬ从而防止AFB1的肝毒性作用ꎮ(1)叶绿素对AFB1的吸附ꎮSimonich等[30]报道了在向受AFB1污染的饲料中添加叶绿素后ꎬ大鼠的AFB1 ̄DNA加合物减少了42%ꎬAFB1 ̄白蛋白减少了65%ꎬ肿瘤发生率降低了77%ꎮ一项使用人类志愿者的研究中也发现ꎬ叶绿素可将尿中AFM1水平降低28%ꎬ尿中AFB1水平降低41%[31]ꎮ这些数据表明ꎬ在高风险地区的饮食中添加吸附剂可能有助于减轻AFB1的毒性作用ꎮ(2)氧化磁性石墨烯(MGO)和磁性石墨烯(Mr ̄GO)的纳米材料对AFB1的吸附ꎮ磁性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均匀ꎬ孔连通性好ꎬ表面积大ꎬ是吸附有机污染物的优秀吸附剂ꎮJi等[32]研究结果显示ꎬMGO和MrGO都能够在40min内移除AFB1ꎬ对于受污染的油样ꎬMGO将AFB1从16 1μg/L降低至2 2μg/Lꎬ去除率为86 33%ꎬ当吸附剂量为20mg/ml时最大去除率达到96 4%ꎮ磁性复合吸附剂在AFB1脱毒中的应用ꎬ可能为食用油工业开发新型复合吸附剂开辟一条新道路ꎮ(3)黏土对AFB1的吸附ꎮ与叶绿素相似ꎬ黏土可在消化道中结合AFB1并防止肠道吸收AFB1ꎮ钙蒙脱土(NovaSil)是目前被证明有效的吸附剂黏土ꎬ它可以显著减少AFB1生物标志物的毒性作用[33]ꎮAfriyie ̄Gyawu等进行了一项长期研究ꎬ发现在28周内给大鼠喂食NovaSil含量高达2 0%的饮食后ꎬ未观察到NovaSil具有明显的毒性[34]ꎮ此外ꎬ临床试验也证实ꎬNovaSil不仅能够明显降低参与者的尿AFM1和血清AFB1含量ꎬ而且具有较小的副作用[35]ꎮ这些结果表明ꎬ在饮食中添加NovaSil是降低AFB1毒性的安全有效方法ꎮ3.2 化学方法3.2.1㊀山梨酸钾㊁水合铝硅酸钠钙㊁L ̄蛋氨酸组合法㊀山梨酸钾(Sor)是一种有效的食品防腐剂ꎬ用于控制各种加工食品中霉菌的生长[36]ꎮ蛋氨酸(LM)是一种必需氨基酸ꎬ作为谷胱甘肽前体ꎬ可消除活性氧和DNA甲基化反应[37]ꎮ目前研究发现蛋氨酸有助于抗体的产生并改善血清中IgG水平[38]ꎮ因此ꎬ在AFB1污染的饮食中添加蛋氨酸可降低AFB1对动物的危害[39]ꎮ水合硅铝酸钠钙(Hsc)是一种化学吸附性物质ꎬ可以与AFB1形成稳定而牢固的复合物ꎬ以减少动物在消化和利用饲料过程中AFB1造成的不良影响ꎬ并且复合物还可以减弱AFB1对身体器官的毒性[40]ꎮReda等[41]发现在饲料中添加山梨酸钾(Sor)㊁水合铝硅酸钠钙(Hsc)和L ̄蛋氨酸(LM)的混合物能够有效提高兔抗AFB1毒性的能力ꎮ3.2.2㊀ClO2熏蒸法㊀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具有广泛且稳定的杀生物活性的强氧化剂和消毒剂ꎬ被用作水㊁水果和蔬菜的消毒剂ꎬ已经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分类为的食品添加剂ꎮClO2能够作用于AFB1毒性和致癌活性的关键活性位点 AFB1呋喃环的C8 ̄C9双键ꎮClO2将AFB1分解为4种物质:C17H13O8㊁C16H15O10㊁C17H15O10和C16H11O7ꎮ如图5所示ꎬ这4个降解产物的C8 ̄C9双键已被ClO2破坏ꎬ从而使经过修饰的AFB1降解产物的毒性大大降低甚至消失[42]ꎮYu等研究发现ꎬClO2气体可以抑制黄曲霉菌菌丝生长㊁孢子萌发和产生AFB1ꎮ随着ClO2浓度的增加ꎬAFB1的降解率也随之提高ꎬ而且AFB1的降解明显加快[42]ꎮ之前的研究者发现氯和次氯酸钠的氯化消毒剂能有效降解食品中的AFB1[43]ꎬ但是氯处理产生的化学残留物限制了其应用ꎬ并且作为液体消毒剂ꎬ次氯酸钠不适用于干物质(如谷物)脱毒ꎮ3.2.3㊀壳聚糖包被α ̄松油醇法㊀壳聚糖广泛用于包被生物材料ꎬ将某些化合物封装在壳聚糖纳米基质中可以增强其在保护食品中免受微生物污染的功效和稳定性ꎬ从而延长其货架寿命[44]ꎮα ̄松油醇是一种单萜醇ꎬ已在食品工业中广泛用作调味剂和熏蒸剂ꎬ用来保护食品免受微生物和昆虫的污染ꎮ此外它还具有广泛的药理特性ꎬ例如抗癌㊁抗炎和抗氧化[45]ꎮ将α ̄松油醇包被在壳聚糖中制成一种壳聚糖纳米乳液(α ̄TCsNe)ꎬ可用作新型抗真菌防腐剂增强α ̄松油醇的杀菌作用从而抑制AFB1的形成ꎮα ̄TCsNe的活性增强可能是由于α ̄松油醇的抗微生物活性与壳聚糖之间的协同作用所致ꎮ此外ꎬ纳米封装后的小粒径大表面积很容易穿透处理过的细胞ꎬ并干扰真菌细胞利用必需化合物ꎬ从而致其死亡[46]ꎮ该方法经济㊁方便㊁无毒㊁可控㊁无溶剂ꎬ这种方法对操作条件要求低ꎬ适用于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ꎬ用于配制稳定的纳米乳液[47]ꎮ4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图片参考自文献[42]ꎮ图5㊀AFB1的4种降解产物结构Fig.5㊀StructureoffourdegradationproductsofAFB13.3㊀生物方法3.3.1㊀植物提取物降解㊀植物精油(EOs)具有显著的抗菌功效ꎬ因此作为健康危害性合成防腐剂的替代品具有巨大潜力ꎬ但其尚未被食品工业广泛使用ꎮ研究发现鸭嘴花和柠檬桉的提取物均有超过95%的AFB1降解率[48]ꎮYadav等[49 ̄50]发现0 3μl/ml壳聚糖包被的黑孜然精油可完全抑制黄曲霉菌生长和AFB1产生ꎬ壳聚糖包被的肉豆蔻精油在1 25μl/ml时便可以完全抑制AFB1产生ꎬ都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ꎮPrakash等对马郁兰㊁芫荽㊁草果药㊁没药和香水树5种植物提取精油的抑菌㊁杀菌和对粮食的菌染防护率进行了研究ꎬ结果见表1[51]ꎮ表1㊀植物精油对黄曲霉产毒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㊁最低杀真菌浓度和对粮食的菌染防护率Table1㊀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ꎬminimumfungicidalconcentrationofplantessentialoilagainsttoxin ̄produ ̄cingstrainsofAspergillusflavusandtheprotectionrateofgrainsagainstbacterialcontamination精油样品最小抑菌体积分数(μl/ml)最小杀菌体积分数(μl/ml)菌染防护率(%)香水树2.05.077.38芫荽3.0未知65.48草果药2.56.072.02马郁兰2.5-67.86没药3.07.055.363.3.2㊀益生菌抑制㊀利用微生物ꎬ特别是具有益生菌性质的微生物用于AFB1脱毒ꎬ是一种绿色高效㊁环保㊁廉价和安全的策略ꎮ不同类型的益生菌脱毒方式不同ꎬ有的将AFB1改造成其他无毒或低毒的次级产物或异构体ꎬ以达到消除食品和饲料中AFB1的目的ꎮ最新的益生菌脱毒研究成果如表2所示ꎮYang等[52]近期研究发现ꎬ利用米曲霉菌或者不产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突变体可以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合成ꎮXing等早期也运用黑曲霉菌来拮抗黄曲霉菌ꎬ从花生中分离到20株黑曲霉菌ꎬ20个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基因中有19个被黑曲霉菌下调[53]ꎮ因此ꎬ利用不产毒的黄曲霉菌或者安全的曲霉工业用菌可以有效地对产毒黄曲霉菌进行生物防治ꎬ可减少产毒黄曲霉菌对许多农产品的侵染及合成毒素ꎬ达到提前防控并减少经济损失的作用[54]ꎮ3.3.3㊀基因水平调控㊀基因水平调控是指在基因转录或翻译水平上ꎬ利用一些综合性方法处理黄曲霉菌ꎬ使黄曲霉菌的某些产毒基因被抑制甚至阻断或下调黄曲霉菌生命活动的必须基因ꎬ从而限制AFB1合成所必需的蛋白质㊁酶和化学物质的形成ꎬ甚至杀死黄曲霉菌ꎮ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簇如图6所示ꎮDhanamjayulu等[55]使用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下调黄曲霉菌的AFB1合成基因中的调控基因aflR597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和结构基因aflB表达ꎬ有效抑制AFB1的生物合成ꎬ仅10μg/ml的质量浓度抑制效率便达到了98%ꎬ但是并不影响黄曲霉菌的正常生长ꎮCasquete等[56]利用pH㊁水分活度和温度对2个调节基因(aflR和aflS)和1个结构基因(aflP)表达的进行了研究ꎬ结果表明在pH5 5㊁水分活度0 95和20~25ħ时基因具有最高表达水平和AFB1积累量ꎮXing等[53]利用黑曲霉菌拮抗黄曲霉菌ꎬ发现aflS的表达显著下调ꎬ导致aflS/AflR比值降低ꎬ表明黑曲霉菌可通过降低aflS的丰度而直接抑制AFB1的生物合成ꎮ近期ꎬChen等[57]从Bacillusmegaterium中分离出的短肽L ̄Asp ̄L ̄Asn(DN)可以有效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ꎮ表2㊀益生菌对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脱毒Table2㊀Biologicaldetoxificationofprobioticstoaflatoxin益生菌㊀㊀㊀㊀㊀排毒机理最小杀菌体积分数(μl/ml)生物脱毒率(%)参考文献枯草芽孢杆菌UTBSP1降解未知90.2ʃ5.2[58]嗜酸链球菌CW117降解591.2[59]植物乳杆菌MON03结合5054.3ʃ7.3㊁82.3ʃ8.3㊁39.8ʃ0.4[60]植物乳杆菌C88结合257.6ꎻ59.4[61]克氏乳杆菌KFLM382%吸附182.0[62]啤酒酵母KFGY718%生物转化74.0糖醋杆菌KFGM165.0嗜酸乳杆菌结合50.0[63]短乳杆菌28.0鼠李糖乳杆菌2012结合183.5[64]植物唇形LOCK0862结合10065.0[65]短杆菌LOCK109360.0鼠李糖鼠李LOCK108759.0罗伊氏杆菌LOCK109659.0干酪杆菌LOCK091149.0链霉菌亚种AsoensisK234降解188.3[66]黄褐链霉菌K144rimosus95.6金丝链霉菌K14579.9地衣芽孢杆菌CFR1降解94.7ʃ1.1[67]图6㊀黄曲霉毒素合成基因簇Fig.6㊀Biosynthesisgeneclusterofaflatoxin4㊀结语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发现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天然污染物之一ꎬ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安全存在潜在威胁ꎮ因此对黄曲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同行研究的热点ꎮ本文主要综6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述了AFB1的毒性ꎬ以及近年来AFB1检测和脱毒方法ꎮ由于AFB1的低剂量㊁高毒特性ꎬ开发出更灵敏㊁更快速㊁更经济的检测手段是新的趋势和挑战ꎮ尽管目前已有多种AFB1脱毒方法ꎬ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ꎬ很难做到既能保障脱毒食品的风味品质ꎬ又能确保食品安全ꎮ对于黄曲霉毒素的防范应早发现ꎬAFB1一旦进入后期的食品加工链ꎬ即使脱毒技术再成熟也会带来健康威胁ꎮ因此对黄曲霉毒素的早期检测以及消除其在农作物收获前后的污染对黄曲霉毒素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刘㊀畅ꎬ刘㊀阳ꎬ邢福国.黄曲霉毒素生物学脱毒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ꎬ2010ꎬ35(5):290 ̄293.[2]㊀AMAIKESꎬKELLERNP.Aspergillusflavus[J].AnnuRevPhy ̄topatholꎬ2011ꎬ49:107 ̄133.[3]㊀DINGNꎬXINGFꎬLIUXꎬetal.Variationinfungalmicrobiome(mycobiome)andaflatoxininstoredin ̄shellpeanutsatfourdif ̄ferentareasofChina[J].FrontMicrobiolꎬ2015ꎬ6:1055. [4]㊀ZHANGSꎬWANGHꎬYANGMꎬetal.VersicolorinAisapoten ̄tialindicatorofaflatoxincontaminationinthegranary ̄storedcorn[J].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PartAꎬ2018ꎬ35(5):972 ̄984.[5]㊀张自强ꎬ柏㊀凡ꎬ张克英ꎬ等.我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ꎬ2009ꎬ45(12):27 ̄30. [6]㊀李㊀江ꎬ李晓明ꎬ綦㊀艳ꎬ等.酶联免疫法检测酱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ꎬ2016ꎬ7(12):4735 ̄4739.[7]㊀ABRARMꎬANJUMFMꎬBUTTMSꎬetal.Aflatoxins:biosyn ̄thesisꎬoccurrenceꎬtoxicityꎬandremedies[J].CritRevFoodSciNutrꎬ2013ꎬ53(8):862 ̄874.[8]㊀宋承钢ꎬ王彦多ꎬ杨㊀健ꎬ等.黄曲霉毒素脱毒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报ꎬ2020ꎬ11(12):3945 ̄3957. [9]㊀MAGNUSSENAꎬPARSIMA.Aflatoxinsꎬhepatocellularcarcino ̄maandpublichealth[J].WorldJGastroenterol.2013ꎬ19(10):1508 ̄1512.[10]WALKERAꎬHALLINGERP.Schoolleadershipforlearningandchange:Progressofanasianagenda[M]//JOHNSONGꎬDEMP ̄STERN.LeadershipinDiverseLearningContexts.Cham:Spring ̄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ꎬ2016:145 ̄171.[11]GONGYꎬHOUNSAAꎬEGALSꎬetal.Postweaningexposuretoaflatoxinresultsinimpairedchildgrowth:alongitudinalstudyinBeninꎬWestAfrica[J].EnvironHealthPerspectꎬ2004ꎬ112(13):1334 ̄1338.[12]WANGFꎬZUOZꎬCHENKꎬetal.SeleniumrescuesaflatoxinB1 ̄inhibitedTcellsubsetsandcytokinelevelsincecaltonsilofchickens[J].BiolTraceElemResꎬ2019ꎬ188(2):461 ̄467. [13]PENGXꎬZHANGKꎬBAISꎬetal.Histologicallesionsꎬcellcy ̄clearrestꎬapoptosisandTcellsubsetschangesofspleeninchick ̄enfedaflatoxin ̄contaminatedcorn[J].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ꎬ2014ꎬ11(8):8567 ̄8580.[14]TURNERPCꎬMOORESEꎬHALLAJꎬetal.ModificationofimmunefunctionthroughexposuretodietaryaflatoxininGambianchildren[J].EnvironHealthPerspectꎬ2003ꎬ111(2):217 ̄220. [15]SUQY.ThetoxificationanddetoxificationmechanismsofaflatoxinB1inhuman:Anupdate[M]//XIDL.AflatoxinB1occur ̄renceꎬdetectionandtoxicologicaleffects.Rijeka:IntechOpenꎬ2020:89221.[16]LIZBꎬXUENꎬMAHYꎬetal.Anultrasensitiveandswitch ̄onplatformforaflatoxinB1detectioninpeanutbasedonthefluores ̄cencequenchingofgrapheneoxide ̄goldnanocomposites[J].Ta ̄lantaꎬ2018ꎬ181:346 ̄351.[17]ABNOUSAKꎬDANESHNMꎬALIBOLANDIMꎬetal.Anewamplifiedπ ̄shapeelectrochemicalaptasensorforultrasensitivede ̄tectionofaflatoxinB1[J].BiosensBioelectronꎬ2017ꎬ94:374 ̄379.[18]ZHENGWLꎬTENGJꎬCHENGLꎬetal.Hetero ̄enzyme ̄basedtwo ̄roundsignalamplificationstrategyfortracedetectionofafla ̄toxinB1usinganelectrochemicalaptasensor[J].BiosensBioelec ̄tronꎬ2016ꎬ80:574 ̄581.[19]YANGMXꎬLIUGKꎬCHENHMꎬetal.AuniversalSERSaptasensorbasedonDTNBlabeledGNTs/Agcore ̄shellnanotrian ̄gleandCS ̄Fe3O4magnetic ̄beadtracedetectionofAflatoxinB1[J].AnalChimActaꎬ2017ꎬ986:122 ̄130.[20]CHENJꎬWENJꎬZHUANGL.Anenzyme ̄freecatalyticDNAcir ̄cuitforamplifieddetectionofaflatoxinB1usinggoldnanoparticlesascolorimetricindicators[J].Nanoscaleꎬ2016ꎬ8(18):9791 ̄9797.[21]WANGCꎬQIANJꎬWANGKꎬetal.ColorimetricaptasensingofochratoxinAusingAu@Fe3O4nanoparticlesassignalindicatorandmagneticseparator[J].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ꎬ2016ꎬ77:1183 ̄1191.[22]ZHUWꎬLILBꎬZHOUZꎬetal.Acolorimetricbiosensorforsim ̄ultaneousochratoxinAandaflatoxinsB1detectioninagriculturalproducts[J].FoodChemistryꎬ2020ꎬ319:126544.[23]VERMONDENTꎬCENSIRꎬHENNINKWE.Hydrogelsforpro ̄teindelivery[J].ChemRevꎬ2012ꎬ112(5):2853 ̄2888. [24]TANGLꎬHUANGYꎬLINCꎬetal.HighlysensitiveandselectiveaflatoxinB1biosensorbasedonExonucleaseI ̄catalyzedtargetre ̄cyclingamplificationandtargetedresponseaptamer ̄crosslinkedhy ̄drogelusingelectronicbalancesasareadout[J].Talantaꎬ2020ꎬ214:120862.[25]WEIMꎬZHAOFꎬXIEY.Anovelgoldnanostars ̄basedfluores ̄centaptasensorforaflatoxinB1detection[J].Talantaꎬ2020ꎬ209:120599.[26]LVLꎬLIDꎬLIURꎬetal.Label ̄freeaptasensorforochratoxinAdetectionusingSYBRGoldasaprobe[J].SensActuatorsBChemꎬ2017ꎬ246:647 ̄652.797孙统政等: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与脱毒方法最新研究进展[27]ARZANDEHSꎬJINAPS.Effectofinitialaflatoxinconcentrationꎬheatingtimeandroastingtemperatureonaflatoxinreductionincon ̄taminatedpeanutsandprocessoptimisationusingresponsesurfacemodelling[J].IntJFoodSciTechnolꎬ2011ꎬ46:485 ̄491. [28]ZHENGHꎬWEISꎬXUYꎬetal.ReductionofaflatoxinB1inpeanutmealbyextrusioncooking[J].LWT ̄Food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15ꎬ64(2):515 ̄519.[29]MOHAMEDNFꎬEL ̄DINERSSꎬKOTBMAMꎬetal.Assess ̄ingthepossibleeffectofgammairradiationonthereductionofafla ̄toxinB1ꎬandonthemoisturecontentinsomecerealgrains[J].AmericanJournalofBiomedicalSciencesꎬ2015(7):33 ̄39. [30]SIMONICHMTꎬEGNERPAꎬROEBUCKBDꎬetal.NaturalchlorophyllinhibitsaflatoxinB1 ̄inducedmulti ̄organcarcinogen ̄esisintherat[J].Carcinogenesisꎬ2007ꎬ28(6):1294 ̄1302. [31]RUSHINGBRꎬSELIMMI.AflatoxinB1:Areviewonmetabo ̄lismꎬtoxicityꎬoccurrenceinfoodꎬoccupationalexposureꎬandde ̄toxificationmethods[J].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ꎬ2019ꎬ124:81 ̄100.[32]JIJꎬXIEW.DetoxificationofaflatoxinB1bymagneticgraphenecompositeadsorbentsfromcontaminatedoils[J].JournalofHaz ̄ardousMaterialsꎬ2020ꎬ381:120915.[33]PHILLIPSTDꎬAFRIYIE ̄GYAWUEꎬWILLIAMSJꎬetal.Re ̄ducinghumanexposuretoaflatoxinthroughtheuseofclay:Are ̄view[J].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PartAꎬ2008ꎬ25(2):134 ̄145.[34]AFRIYIE ̄GYAWUEꎬMACKIEJꎬDASHBꎬetal.Chronictoxi ̄cologicalevaluationofdietaryNovaSilClayinSprague ̄Dawleyrats[J].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ꎬ2005ꎬ22(3):259 ̄269. [35]WANGPꎬAFRIYIE ̄GYAWUEꎬTANGYꎬetal.NovaSilclayinterventioninGhanaiansathighriskforaflatoxicosis:II.Reduc ̄tioninbiomarkersofaflatoxinexposureinbloodandurine[J].FoodAdditives&Contaminants:PartAꎬ2008ꎬ25(5):622 ̄634. [36]FERRANDCꎬMARCFꎬFRITSCHPꎬetal.Genotoxicitystudyofreactionproductsofsorbicacid[J].JournalofAgricultureandFoodChemistryꎬ2000ꎬ48(8):3605 ̄3610.[37]ALAGAWANYMꎬABDEMꎬARIFMꎬetal.Individualandcombinedeffectsofcrudeproteinꎬmethionineꎬandprobioticlevelsonlayinghenproductiveperformanceandnitrogenpollutioninthemanure[J].EnvironmentalScienceandPollutionResearchꎬ2016ꎬ23(22):22906 ̄22913.[38]SWAINBKꎬJOHRITS.Effectofsupplementalmethionineꎬcho ̄lineandtheircombinationsontheperformanceandimmunere ̄sponseofbroilers[J].BritishPoultryScienceꎬ2000ꎬ41(1):83 ̄88.[39]ELNESRSSꎬELWANHAMꎬXUQQꎬetal.Effectsofinovoinjectionofsulfur‐containingaminoacidsonheatshockprotein70ꎬcorticosteronehormoneꎬantioxidantindicesꎬandlipidprofileofnewlyhatchedbroilerchicksexposedtoheatstressduringincu ̄bation[J].PoultryScienceꎬ2019ꎬ98(5):2290 ̄2298. [40]SCHEIDELERSE.EffectsofvarioustypesofaluminosilicatesandaflatoxinB1onaflatoxintoxicityꎬchickperformanceꎬandmineralstatus[J].PoultryScienceꎬ1993ꎬ72(2):282 ̄288.[41]REDAFMꎬISMAILIEꎬELMEKKAWYMMꎬetal.Dietarysupplementationofpotassiumsorbateꎬhydratedsodiumcalciumal ̄muniosilicateandmethionineenhancesgrowthꎬantioxidantstatusandimmunityingrowingrabbitsexposedtoaflatoxinB1inthediet[J].JournalofAnimalPhysiologyandAnimalNutritionꎬ2019ꎬ104(1):196 ̄203.[42]YUYꎬSHIJꎬXIEBꎬetal.DetoxificationofaflatoxinB1incornbychlorinedioxidegas[J].FoodChemistryꎬ2020ꎬ328:127121. [43]SHIHUꎬSTROSHINERLꎬILELEJIK.Determinationoftherel ̄ativeeffectivenessoffourfoodadditivesindegradingaflatoxinindistillerswetgrainsandcondenseddistillerssolubles[J].JournalofFoodProtectionꎬ2017ꎬ80(1):90 ̄95.[44]KUMARCAꎬSINGHAꎬKUMARSVꎬetal.Assessmentofchi ̄tosanbiopolymerencapsulatedα ̄Terpineolagainstfungalꎬaflatox ̄inB1(AFB1)andfreeradicalsmediateddeteriorationofstoredmaizeandpossiblemodeofaction[J].FoodChemistryꎬ2020ꎬ311:126010.[45]KHALEELCꎬTABANCANꎬBUCHBAUERG.α ̄Terpineolꎬanaturalmonoterpene:Areviewofitsbiologicalproperties[J].OpenChemistryꎬ2018ꎬ16(1):349 ̄361.[46]MARTÍNEZ ̄ABADAꎬSÁNCHEZGꎬOCIOMJꎬetal.CHAP ̄TER11polymericmaterialscontainingnaturalcompoundswithan ̄tibacterialandvirucideproperties[M]//ALEXANDRAMBꎬMARíACꎬMARTAFG.Polymericmaterialswithantimicrobialactivity:Fromsynthesistoapplications.Cambridge:TheRoyalSo ̄cietyofChemistryꎬ2014:310 ̄326.[47]HASHEMINEJADNꎬKHODAIYANFꎬSAFARIM.Improvingtheantifungalactivityofcloveessentialoilencapsulatedbychitosannanoparticles[J].FoodChemistryꎬ2019ꎬ275:113 ̄122. [48]VIJAYANANDRAJSꎬBRINDARꎬKANNANKꎬetal.Detoxifi ̄cationofaflatoxinB1byanaqueousextractfromleavesofAdhato ̄davasicaNees[J].MicrobiologicalResearchꎬ2014ꎬ169(4):294 ̄300.[49]YADAVAꎬKUJURAꎬKUMARAꎬetal.EncapsulationofBuni ̄umpersicumessentialoilusingchitosannanopolymer:Preparationꎬcharacterizationꎬantifungalassessmentꎬandthermalstability[J].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ꎬ2020ꎬ142:172 ̄180.[50]YADAVAꎬKUJURAꎬKUMARAꎬetal.Assessingthepreserva ̄tiveefficacyofnanoencapsulatedmaceessentialoilagainstfoodbornemoldsꎬaflatoxinB1contaminationꎬandfreeradicalgenera ̄tion[J].LWT ̄Food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19ꎬ108:429 ̄436.[51]PRAKASHBꎬSINGHPꎬKEDIAAꎬetal.Assessmentofsomeessentialoilsasfoodpreservativesbasedonantifungalꎬantiaflatox ̄inꎬantioxidantactivitiesandinvivoefficacyinfoodsystem[J].FoodResearchInternationalꎬ2012ꎬ49(1):201 ̄208.[52]YANGKLꎬGENGQRꎬSONGFQꎬetal.Transcriptomese ̄897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3期。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有一种毒素,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目前发现的稳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一旦形成,很难去除。

它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AFT),又称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土壤当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素,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

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AFT已发现20余种。

AFT 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

危害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在肝癌病人中,与黄曲霉素接触较高的人群远远高于正常饮食的人群;黄曲霉毒素也可损伤肾脏,还会降低免疫能力。

黄曲霉素多大剂量可以致癌呢?黄曲霉素1mg就是致癌计量。

国内外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都做了明确的限量规定,例如我国规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应低于10微克/公斤,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应低于0.5微克/升,婴幼儿奶粉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M1,代乳品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B1。

我们有时吃到的苦瓜子、苦花生,就很有可能含有黄曲霉素。

不过这样剂量非常小的摄入不用担心,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

黄曲霉快速检测方法

黄曲霉快速检测方法

黄曲霉快速检测方法
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快速检测黄曲霉,在实验室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PCR检测: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快速、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黄曲霉DNA。

首先,从样品中提取DNA,并使用引物将目标DNA扩增,然后通过凝胶电泳和荧光染料进行检测。

PCR检测能够快速确定黄曲霉是否存在,并且可以定量估计污染程度。

2. 免疫测定法:免疫测定法是利用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和定量特定物质的方法。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可以快速识别和测定黄曲霉。

免疫测定法常用的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试验(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等。

3. 现场检测法:现场检测法是利用便携式仪器和试纸对黄曲霉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

这些方法通常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可以在实地迅速确定是否存在黄曲霉。

一些常用的现场检测方法包括光纤光谱技术、纸基检测试纸和便携式PCR仪。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能快速检测是否存在黄曲霉,但无法判断是否有毒素产生。

因此,对于确定食品是否安全,还需要结合毒素检测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隐藏在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

隐藏在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

隐藏在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作者:张珣来源:《农家参谋》2021年第11期大家都知道,砒霜是一种剧毒物质,但在黄曲霉素面前,可谓是“小巫见大巫”——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不仅如此,它在生物致癌剂当中的排名也是稳稳坐在第1位,相关研究显示,摄入1毫克黄曲霉素就可达到致癌剂量,而一次性摄入20毫克可直接致死。

鉴于其巨大的毒性、致癌性,早在1993年,世卫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它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排名还很高。

黄曲霉素最易导致的是肝癌,它对肝脏的损伤是其他器官的5-15倍。

而且让人很头疼的是,这种剧毒致癌物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久泡木耳。

木耳当中的蛋白质、纤维素等含量是比较高的,属于营养比较丰富的一种食物,但浸泡比较长的时间后,充足的水分会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产生毒素,如细菌、霉菌(比较常见的是黄曲霉素、青霉毒素)等。

所以,吃多少泡多少,木耳不要浸泡好几天。

苦味坚果。

如瓜子,有时候会出现变苦,这时一定要马上吐出来,最好再用水漱下口。

这种苦味很可能是发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引起。

发霉花生、玉米。

一些淀粉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玉米、花生、大米、豆类等,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发霉,滋生黄曲霉素。

尤其是花生,即便是一颗发霉,也要都扔掉,因为黄曲霉菌是以孢子形式传播的,剩余的部分也很容易牵连霉变。

小作坊自榨油。

一些小作坊,由于只能采用比较简陋的压榨机,既不能对原材料进行精炼,也没有办法去除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同时很容易忽略掉那些外观看起来好的,但是内部已经腐烂霉变的油料作物,而原料发霉,榨出来的油便可能带有黄曲霉素。

发霉筷子、砧板沾过的食物。

筷子也是非常容易滋生黄曲霉素的物品之一,筷子使用时间越长,细菌数量越高。

已经变色和出现霉斑的筷子,极有可能滋生了黄曲霉素,最好赶紧更换。

上述这些东西在日常当中食用以及使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大家平时要多多留意,做好防患工作。

平时多吃绿叶蔬菜,这类食物当中含大量的叶绿素,可以有效阻止黃曲霉素的吸收,预防肝癌。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存在于各种谷物和饲料中。

由于其毒性很强,能够对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十分重要。

危害
黄曲霉毒素能够对饲料中的动物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方面。

以下是黄曲霉毒素带来的主要危害:
1. 免疫系统
黄曲霉毒素能够抑制动物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

2. 消化系统
饲料中含有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能够造成动物的消化系统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等症状。

3. 生殖系统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生殖系统有很大的影响,阻碍了生殖器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导致生殖能力下降。

预防
1. 保持饲料的干燥
黄曲霉多在潮湿环境下生长繁殖,因此,保持饲料的干燥是预防黄曲霉毒素的一种有效措施。

可以使用干燥剂或对饲料进行干燥处理。

2. 提高饲料质量
通过选择优质的饲料或对饲料进行合理的加工和防腐处理,可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3. 控制饲料的保存期限
正确地控制饲料的保存期限,可以有效避免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含量增加。

4. 定期检测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
为了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应定期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总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预防和控制,保证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正常运转。

畜禽养殖过程中常见霉菌毒素及其危害

畜禽养殖过程中常见霉菌毒素及其危害

畜禽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及其危害霉菌无处不在,剩余的饭菜、水果等食物放久了,表面便会长出灰色、黄色的毛,这就是霉菌。

霉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就是我们常说的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们可以破坏泌尿、生殖、免疫等系统,导致畜禽生产性能下降,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甚至死亡,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畜禽养殖中经常遇见的几种霉菌毒素及其危害,希望可以帮养殖朋友更多地了解霉菌毒素。

1·黄曲霉毒素主要由曲霉菌属的黄曲霉菌产生,是一种养殖中经常遇见的毒素,它的毒性非常强,主要侵害肝肾,较低浓度即可导致肝脏病变。

黄曲霉毒素在花生粕、花生秧等饲料原料中最易超标。

2·赭曲霉毒素主要由曲霉菌属的赭曲霉菌产生,也是毒性非常强的一种毒素,它主要攻击肾脏,也可影响肝脏、免疫器官等,危害极大。

3·呕吐毒素、T-2毒素由镰刀菌属的霉菌产生。

这类毒素可危害畜禽胃肠道,降低采食量及消化吸收率。

4·玉米赤霉烯酮由镰刀菌属的霉菌产生。

它是一种雌激素类似物,可造成仔猪阴门红肿,母猪流产,蛋鸡卵巢萎缩,产蛋下降等,由此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5·伏马毒素由串珠镰刀菌产生,跟黄曲霉毒素一样,这是一种不易被蒸煮破坏,比较稳定又分布广泛的毒素,可引起猪肺水肿,也可降低免疫细胞的杀菌活性,需引起重视。

6·麦角毒素由麦角菌属霉菌产生。

它可使末端毛细血管收缩,造成末端组织坏死,也可以影响内分泌系统,造成分泌紊乱。

霉菌毒素种类繁多,无处不在,有些毒性相对较小的霉菌毒素慢慢在体内蓄积,时间长了也会造成机体损伤,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在饲养过程中添加脱霉剂,定期使用消除霉菌毒素的产品如好利来药业的霉加净,保肝护肾产品如肝肾精华素,价格实惠,效果明显,养殖朋友不妨一试。

霉菌毒素的种类与影响

霉菌毒素的种类与影响

霉菌毒素的种类与影响霉菌毒素是一类由霉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存在于许多不同的食物和饲料中。

它们可以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危及生命的疾病和慢性毒性作用。

本文将探讨霉菌毒素的种类和它们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一、霉菌毒素的种类1.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黄曲霉素(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真菌毒素。

这种毒素被发现存在于许多不同的食物中,如谷物、花生、大豆和玉米。

黄曲霉毒素与肝脏损伤、疱疹样皮肤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有关。

2. 真菌酸真菌酸是一组由多种真菌产生的毒素。

这些毒素可以存在于多种食物中,例如大米、麦类、谷类、玉米和坚果。

真菌酸的摄入可能会导致肝脏和肾脏损伤、癌症和免疫抑制。

3. 粘合素粘合素是一种由霉菌属(Fusarium)菌株产生的毒素。

这种毒素被发现与宏观细胞溶解、肝脏肿大、断奶猪腹泻、母猪流产等症状有关。

它也可能会对家禽和野生动物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霉菌肽霉菌肽是由霉菌菌株产生的一种毒素。

这种毒素可以存在于谷物、玉米、花生、豆类和动物饲料中。

霉菌肽可引发免疫反应和肝脏、肾脏损伤。

5. 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毒素,通常存在于发霉的动物饲料、玉米和谷物中。

它可以导致短期和长期健康问题,如发热、虚弱、呕吐和腹泻等。

二、霉菌毒素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毒素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不同影响。

1. 健康影响许多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和真菌酸,被认为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它们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肝脏损伤、癌症、免疫抑制和生殖健康问题。

在动物中,摄入霉菌毒素可能会导致疾病、生长缓慢和死亡。

2. 经济影响霉菌毒素的存在可以在农业中造成巨大损失。

它会导致粮食、动物饲料和牧场养殖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直接损害农民的生计。

同时,霉菌毒素也会影响贸易和市场的稳定性,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黄曲霉菌引起的事件例子

黄曲霉菌引起的事件例子

黄曲霉菌引起的事件例子
黄曲霉菌引起的事件是指由黄曲霉菌(Mycotoxigenic molds)所产生的毒素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的情况。

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以在食物、家居环境和农作物中生长。

其产生的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aflatoxin)和赭曲霉毒素等,这些毒素在摄入或吸入后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一个著名的事件例子是1974年发生在美国的"沉默的春天"事件(The Silent Spring of 1974)。

这个事件发生在密歇根州的新伦敦市,当地一家畜牧场的牛出现了奇怪的症状,包括停止进食、失去平衡、甚至死亡。

经过调查,当地农场主和兽医发现这些症状与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有关。

进一步检测发现,牲畜饲料中的黄曲霉菌产生了大量的黄曲霉毒素,而这些毒素导致了牛只的健康问题。

黄曲霉菌毒素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和毒性作用。

人类和动物长期摄入或吸入这些毒素,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肝脏损伤、免疫系统受损、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为了防止黄曲霉菌所导致的健康问题,有几个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定期检查食品和饲料的质量,排查是否存在黄曲霉菌的污染。

其次,在储存和加工食物和饲料时,要注意避免潮湿和潮湿环境的产生,因为这些条件有利于黄曲霉菌的生长。

此外,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并保持干燥,也有助于减少黄曲霉菌的滋生。

黄曲霉菌引起的事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产生的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通过定期检查、防潮、保持清洁和干燥的环境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黄曲霉菌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浅谈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防控

浅谈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防控

浅谈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防控张福林【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1页(P104-104)【作者】张福林【作者单位】河南省卫辉市畜牧局,新乡 453100【正文语种】中文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及多种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一组有毒代谢产物,是其分布范围很广,广泛污染粮食、食品和饲料。

花生、玉米、黄豆、棉花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易感染黄曲霉,含黄曲霉毒素的量也较多,对家禽健康的危害极大[1]。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疾病之一,各国专家对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分布和毒害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我国的江苏、广西、贵州、湖北、黑龙江、天津、北京等地有畜禽发生此病的报道[2]。

1 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危害1.1 种类目前,已鉴定出10多种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等。

其中,以黄曲霉素B1的量最大,毒性最强,一般以黄曲霉毒素B1为代表。

黄曲霉毒素B1在生物体内可以转化为7种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AFM1)是黄曲霉素B1的一种代谢产物,能在摄入黄曲霉素B1奶牛的鲜乳中检测到[3]。

1.2 危害1.2.1 黄曲霉毒素与动物疾病AFB1中毒主要对动物肝脏的伤害,受伤害的个体因动物种类,年龄,性别和营养状态而异。

通常年幼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

研究结果表明,AFB1可导致肝功能下降,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生育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降低,贫血等,同时降低牛奶产量和产蛋率,并使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

此外,长期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也可导致胚胎内中毒。

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毒素不仅能够使奶牛的产奶量下降,而且还使牛奶中含有转型的黄曲霉毒素M1和黄曲霉素素M2。

据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统计,由于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每年至少要使美国畜牧业遭受10%的经济损失。

耐高温的毒素

耐高温的毒素

耐高温的毒素耐高温的毒素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毒素,有些毒素可以通过加热来进行降解和灭活,但也有一些毒素是耐高温的,即使在高温下仍然能够保持其毒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耐高温的毒素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最常见的耐高温毒素: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常见于发霉食物和饲料中。

这种毒素对人和动物的肝脏和免疫系统具有显著毒性,并且能够耐受高温,即使在加热过程中,也不易被分解和消除。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加热处理过程中残留,例如在玉米、花生和谷物中。

2. 耐高温毒素的危害耐高温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这些毒素可导致急性和慢性中毒,并对人体各个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些耐高温毒素可引起肝脏损伤、免疫系统抑制和导致癌症。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些耐高温毒素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关。

3. 如何降低耐高温毒素的暴露尽管耐高温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降低其暴露风险。

(1)正确保存食物:避免长时间存放过期食物,尤其是容易发霉的食物,如谷物、坚果和豆类。

同时,要定期检查食物存储区域,确保环境干燥、通风良好,并且避免食物受潮。

(2)精心烹饪:在烹饪过程中尽量避免食物过度加热,以减少毒素的生成。

对于潜在含有耐高温毒素的食材,如玉米、花生等,可先进行适当处理,如浸泡、煮沸等,再进行烹饪。

(3)多样化饮食:合理搭配膳食,多样化的饮食会减少单一食物暴露于耐高温毒素的风险。

坚持膳食多样性可以增加人体对毒素的耐受性。

(4)严格监控食品安全: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确保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卫生措施得到严格执行,减少耐高温毒素的污染和暴露。

4. 未来的研究和前景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耐高温毒素的存在和危害,但迄今为止,对耐高温毒素的研究仍然不足。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耐高温毒素的分布、毒性机制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联。

此外,开发和应用高效的检测和去除耐高温毒素的方法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菌是病毒吗
一、黄曲霉菌是病毒吗二、黄曲霉菌该如何预防三、感染黄曲霉菌怎么办
黄曲霉菌是病毒吗
1、黄曲霉菌是病毒吗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黄曲霉毒素的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型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和m2 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2、黄曲霉菌喜欢出现在哪发霉的花生玉米。

黄曲霉素藏在发霉的食物里,特别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里,花生、玉米等,淀粉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会滋生导致肝癌的黄曲霉菌。

发霉的食物。

黄曲霉素藏在发霉的食物里,特别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里,花生、玉米等,淀粉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下会滋生导致肝癌的黄曲霉菌。

3、黄曲霉菌的危害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

黄曲霉素含量在30-50μg/kg为低毒,50-100μg/kg为中毒,100-1000μg/kg为高毒,1000μg/kg以上为极毒。

其毒性比氰化钾大1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是砒霜的68倍。

黄曲霉素含量在1mg/kg就可诱发癌症。

而1mg/kg黄曲霉素含量只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