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2药动学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消除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3药效学药效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选择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表现为:机体各组织器官由于受体种类、信号通路、代谢类型等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性是不一样的。

5对因治疗即针对病因治疗,中医学上称为“治本”。

6负荷剂量首次给予负荷剂量,可加快到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7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

若事先给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药物(若氯丙嗪)再给肾上腺素,此时由于β2受体作用占优势,使升压转为降压。

8被动转运是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9主动转运即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上山运动。

其特点是:①消耗能量②需要载体参与③转运有饱和现象④转运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10易化扩散是载体运转的一种,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11首过消除即首过效应,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12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13治疗指数(化疗指数)这是一个常用的数值,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可用它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一般可用感染药物的LD50/ED50表示。

14肝肠循环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为肝肠循环。

P2415效价强度一个药物产生该药物的最大效应50%的浓度或剂量,有时也称为效价强度。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3.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

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4.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

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用量均有严格规定,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6.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7.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8.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9.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10.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渗入渗出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

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11.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12.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13.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14.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入行的治疗。

15.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6.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17.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18.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19.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20.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1.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4.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0.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11.清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12.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3.治疗效果: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4.不良反应: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5.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1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0.2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1.1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1.2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2.拮抗剂:能减弱或阻止另一种分子或信号转导途径的药物、酶、抑制剂或激素类等分子3.抗生素后效应: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

4.零级动力学:许多酶催化过程,如代谢、肾、眼排泄、胃肠道主动吸收均为饱和过程5.二重感染:又称重复感染,系指在一种感染的过程中又发生另一种微生物感染,通常由于使用抗菌药物所诱发。

6.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7. 折返:NSA指对处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期(G1、S、G2、M)或是休止期的细胞(C0期)均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它们大多能与细胞中的DNA结合,阻断其复制。

从而表现其杀伤细胞的作用9. 调节痉挛:乙酰胆碱等M胆碱受体激动药能够与位于睫状肌的环状肌的M受体结合使之被激动从而使睫状肌的环状纤维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此即为调节痉挛10.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α受体阻断药可能会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少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11.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2.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效应,包括药效增强或不良反应减轻,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反应1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14.治疗指数: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及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但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包括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学,pharmacokinetics):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3.ADME系统:药物自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几个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场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排泄器官。

4.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

5.药物的转化: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

又称生物转化。

6.首关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因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效应。

●特点:首关效应的程度与肠黏膜及肝脏的酶活性成正比。

●降低首关效应的方法:改变给药途径。

7.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中。

●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活性降低的药物。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泄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再吸收回肝脏称肝肠循环。

有肝肠循环的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9.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指药时曲线与坐标轴围成区域,其表示一段时间内药物在血浆中的相对累积量。

10.一级动力学消除(恒值,半衰期恒定,为线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比例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是直线,为等比消除。

11.零级动力学消除(非线性动力学,恒量消除,如静脉注射):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度与该部位药物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药时曲线非直线,为等量消除。

12.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其意义是:●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和能力●预测药物达到稳态时的时间●临床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13.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药物应占有体液容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

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 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它探索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治疗、预防或其他影响。

药理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药物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包括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制品等。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途径、分布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从体内排出的方式。

3. 药物的作用机制:探索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受体或分子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治疗效应或其他生物学效应。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治疗效果、毒性和副作用等。

5. 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剂量、途径、联合应用等,以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理学在医学、药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理学为新药开发、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

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4.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5.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6. 代谢:药物作为一种异物进入体内后,机体要动员各种机制使药物从体内消除,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7.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泄,其次经粪排泄。

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

药物的汗液和乳汁排泄也是药物的排泄途径。

8. 离子障:不论弱酸性或强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值,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

当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书上暂时未找到,来自百度)9. 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百度)10. 药酶诱导剂:凡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11. 药酶抑制剂:一种能抑制某种酶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通过控制某种酶的活性,来调节或阻抑某些代谢过程,还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钝化酶,故可用于某些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12. 干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干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2.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3.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5.首剂现象(first dose phenomenon):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7.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

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9.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1.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12.效价(potency)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13.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14.半数致死量LD50使群体动物死亡50%时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2007-10-29 23:08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副作用(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作用。

4效价(略)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机体产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6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7受体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8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9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10极量(略)11安全范围:最大有效量到最小中毒量之间。

12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3受体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4部分激动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15亲和力(略)16内在活性(略)17选择性(略)18两重性(略)19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的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0半数致死量(略)21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22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3继发反应(治疗矛盾):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24半数有效量(略)25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受体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名词解释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名词解释药理学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性质、结构、分布、代谢、毒性和药物与生物体内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医学、药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的重要分支,也是药物研发、临床应用和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以及药物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

药物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指药物直接作用于特定细胞或分子,而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影响其他分子或细胞过程发挥作用。

药物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电荷、毒性、溶解度、代谢途径等。

药物结构直接影响其药效,因此研究药物结构对于确定其药效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学还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这些过程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毒性产生影响。

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分子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也影响药物的体内分布和排泄。

药理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研发中,药理学家根据已知药物的药效和毒性,设计新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药理学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效和毒性,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品质量控制中,药理学家对药品的质量标准进行评估和监测。

除了研究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外,药理学还涉及许多其他领域,例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制剂等。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药物的制备、表征、毒性评估、药代动力学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效: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

3.药代动力学:是阐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药效和血药浓度消长的规律。

4.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反应:也称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5.治疗量(有效量):能对机体产生明显药效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6.极量:是由国家药典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也是医生用药选择剂量的最大限度。

7.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范围。

8.受体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并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激动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9.受体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一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10.首过效应: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1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12.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13.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朋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14.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15.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1/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

16.药物的机体消除:包括代谢及排泄两个过程。

17:血浆蛋白结合率:指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18.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19.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称为胎盘屏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的学科。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及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般药理学研究:指对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研究。

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作用等。

安慰剂:是不含活性药物但又暗示某种效应的制剂(如在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与某种活性药物或受试药物相同)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称为..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反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副作用:指用于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慢性毒性:指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性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且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极量:产生疗效的最大治疗量药物的效能:指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效价:指产生相同效应时所需要剂量或浓度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成反比治疗指数:是LD50与ED50的比值,该指数越大表示药物越安全首关效应: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个体差异:在相同用药情况下,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快速耐受性:在短时间内连续用药数次后,立即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些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药的敏感也降低特异质: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感的反应,或出现与通常性质不同的反应躯体依赖性:反复用药后造成身体适应状态产生欣快感,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综合症,称为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以达到舒适感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而引起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称..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胆碱受体:能与ACh结合的受体。

可分为M、N两种亚型肾上腺素受体: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分为α、β两种亚型拟胆碱药:一类作用与ACh相似的药物,能激动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神经节、神经肌肉接头等部位的胆碱受体,产生拟胆碱作用调节痉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的作用调节麻痹:晶状体受调节,屈光度减低,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物模糊不清,仅适于远视去极化型肌松药:与N2受体结合后,能持续兴奋受体,产生ACh样作用,随后受体失去兴奋性产生肌松的药物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竞争性阻断ACh对N2胆碱受体的兴奋而引起肌松的药物血/气分布系数:指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在血中浓度大,血中药物分压升高慢,即达到血/气分压平衡状态慢,故诱导期长。

最小肺泡浓度MAC: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药物的浓度称为..,MAC越低,药物的麻醉作用越强。

分离麻醉:氯胺酮可抑制丘脑和新皮质系统,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的传导,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使用过程中可引起意识模糊,短时记忆缺失,痛觉完全消失,梦幻和肌张力增加等,这种意识和感觉的分离状态称..帕金森病:(震颤病),临床症状主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共济失调,重症者伴记忆障碍和痴呆等。

“开-关”现象:即突然发生少动(肌强直性运动不能,所谓“关”),此现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又突然恢复为良好状态但常伴有运动障碍(所谓“开”)。

中枢兴奋药:是一类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提高其功能活动的药物;包括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以及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或消除疼痛以及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但不影响意识及其他感觉的药物。

非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成瘾性小,未列入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的镇痛药,俗称非成瘾性镇痛药,如喷他佐辛、曲马朵、罗通定、奈福泮等成瘾性:即躯体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涕、流泪、震颤、出汗、呕吐、腹泻、肌肉疼痛、发热、瞳孔散大、焦虑、甚至虚脱和意识丧失。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绝大多数还兼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由于它们在化学上不同与甾体类激素,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

瑞夷综合征: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肝损害和脑病,可致死。

折返:是经传导环路折回到原处的冲动。

单次折返可引起期前收缩,连续折返可引起阵发性室上性或室心性心动过速;多个折返同时发生,可引起心房或心室的扑动和颤动。

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

后除极:是在一个动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呈震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容易引起异常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是发生在2相和3相中由Ca2+内流增加所致的后除极。

迟后除极:是因细胞内Ca2+过荷诱发的发生在4相早期由Na+内流所致的后除极。

触发活动:是由后除极电位诱发的异常冲动奎宁丁晕厥:是用奎宁丁时,病人突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使病人神智丧失,四肢抽搐及呼吸停止的反应。

金鸡纳反应:是奎宁丁和奎宁所致的肠道反应、耳鸣、听力减退或丧失、势力模糊、晕厥及谵妄等特有的反应。

碘反应:是由含碘化合物在体内释放出碘所致的甲状腺功能紊乱及变态反应等。

光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均有疗效的药物。

正性肌力作用:指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负性频率作用:指减慢心率的作用。

强心苷:是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苷类。

变异型心绞痛:是冠脉痉挛所诱发的一种自发性心绞痛类型。

特点:疼痛发生与心肌需氧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冠状动脉血流主流贮备量的减少有关。

高脂血症:凡血浆中VLDL、IDL、LDL及apoB浓度高于正常值为高脂蛋白血症或高脂血症,易致动脉粥样硬化,共有6型。

调血脂药:凡能使LDL、VLDL、TC、TG及apoB降低,或使HDL、apoA升高的药物,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称..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症状控制后因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所致愿病复发或加重现象。

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作用,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性激素:为性腺分泌的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属类固醇化合物。

避孕药:指阻碍受孕或防止妊娠的一类药物,现有的避孕药大多为女用药,男用药较少。

女用主要为复方类固醇激素制剂。

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即是它们的治疗作用对象,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原微生物的能力。

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耐药性:由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交叉耐药性: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化疗: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引起的疾病。

最低抑菌浓度(MIC):凡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称为抑菌剂。

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称...最低杀菌浓度(MBC):凡有杀灭微生物能力的药物称杀菌剂,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能够杀灭...突变选择窗(MPC):细菌突变耐药株在MIC到MPC之间的浓度范围范围内会被选择出来,此即...青霉素结合蛋白:为一系列存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β-内酰胺类作用的靶分子-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具有催化活性的肽酶,不同细菌的PBPs 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

β-内酰胺酶:系由细菌所产生的一种能水解失活β-内酰胺类的酶,如窄谱(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及广谱类等。

抗真菌药物:指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生长或繁殖的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是决定临床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耐药性:生物病原微生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耐受性(Tolerance):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治疗指数:TI)= LD50/ED50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柯兴征:皮质醇增多症,一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坪浓度: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称血药稳态浓度,坪值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代表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毒性作用;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的时机发生的危害性反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一种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变态反应:指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的免疫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