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
七律长征说课稿(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案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长征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
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一)介绍知识七律: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国民D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平常,寻常、平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4)飞夺泸定(5)喜踏岷山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1、学生试读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
斗争精神。
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
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三、阅读尾声(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习”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
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3、出示毛泽东,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
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
生:有两万五千里……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豪地读课题。
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
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
同学自读指读齐读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
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
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
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
……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
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
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朗诵录音。
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
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会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图片、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诗歌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分组讨论用的卡片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 引入课题: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七律·长征》。
”二、新课呈现1.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你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2. 理解诗歌内容: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讲解“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意象。
3. 学习重点字词:教师点拨“逶迤”、“磅礴”等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这些字词。
三、深入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某一意象或某一诗句。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评价其朗读的韵律和情感。
3.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七律·长征》的格式,创作一首描写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诗歌。
2.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经历,培养坚强意志。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课
篇一:《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获奖教案名师教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教学设计备课教师年月日篇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一、初读感知(10分钟) 1、同学们,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字正腔圆,注意诗内部的停顿)每句诗的意思。
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现在请先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你读懂了哪句诗?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
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
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还有读得更好的吗?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慢一些。
c范读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仅供参考!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
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二、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b、这儿有段资料,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其中的几个数据。
(指名读)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透过资料,我们也明白了远征——难!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铿锵有力地说——不怕c、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熟悉“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预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预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如同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熟悉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同学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洁汇报已有学问。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宏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心苏区依据地,开头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心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沟通。
3、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育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4.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路途之远及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凶险。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
(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
1.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
预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长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对长征的认识。)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七律。
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
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2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2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了解长征历史: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3〖〗)听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
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
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5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
《七律·长征》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两个大概念。
大概念一:重温革命岁月,可以培养爱国情怀。
大概念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场面的特点。
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
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问题驱动,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资料,想象画面,定格“精彩瞬间”,体会诗句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诗歌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人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三、设计思路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
这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
“更喜”承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尽管翻越的是“千里雪”的岷山,但望着风雪交加的道路,想着胜利在望,也不由得“喜”从心生。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四、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诵《七律长征》2、了解七律知识3、感受红军长征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5 七律 长征 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
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1.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峥噪岁月,感受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吧!2.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3.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二.课前导入环节一:课前导入,走进作者。
1.导入语: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讲革命故事。
从同学们讲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红军在转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战胜困难后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小结: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既有对红军长征的高度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它生动概述了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就是——《七律•长征》4.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5.写作背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9月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
三.新知讲解环节二:识记生字,认读词语。
1.出示生字:律崖渡索2.书法指导3.多音字heng(横幅)(纵横)r横V-heng(蛮横)(强横)4.词语解释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形容路途遥远险阻。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文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诗。
全诗⽣动地概述了⼆万五千⾥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五课《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标: 1、让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质疑解疑,释题导⼊。
1、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师写课题。
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个学⽣读课题)。
提醒学⽣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
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针对课题提出疑问。
(指名回答) 4、让学⽣利⽤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疑,疑则进也。
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的疑惑。
课件出⽰:1934年10⽉,中央主⼒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战略⼤转移,退出根据地进⾏长征。
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跨过24条⼤河,⾛过荒⽆⼈烟的草地,⾏程约⼆万五千⾥,于1935年10⽉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主席回顾红军战⼠经历的千⼭万⽔,⼼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泽东⼀起⾛进他的“七律·长征”。
⼆、初读,读顺诗⽂。
1、引导学⽣听诗朗诵录⾳,注意字词的读⾳和诗的停顿。
2、学⽣⾃读诗⽂,要求学⽣读准字⾳,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2023最新-《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3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七律长征》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5.七律 长征》(教案)- 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主备教师发言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两个大概念。
大概念一:重温革命岁月,可以培养爱国情怀。
大概念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场面的特点。
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
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问题驱动,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资料,想象画面,定格“精彩瞬间”,体会诗句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创作的一首革命诗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他们历尽艰险,跋山涉水,穿越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十几个省份,最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如今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恢弘的诗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语言直白,语气豪迈地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其中“不怕”二字以坚定不移的语气,铿锵有力的语态表现了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毫不退缩,勇敢顽强。
“万水千山”的所指与平时我们所说的“千山万水”含义不同,这里是指一座座山,一条条河的险阻与艰难。
“等闲”意为“平常”,我们平日常说的“等闲之辈”就是“平常人”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红军把万水千山的险阻与艰难视若平常,与“不怕”前后呼应,表现出红军不畏险阻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结合注释得知,“五岭”具体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逶迤”意为道路蜿蜒曲折,“五岭逶迤”是红军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具体化,而“腾细浪”则是红军面临艰难险阻的态度,即把眼前绵延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乌蒙磅礴”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险阻困境的具体化,但红军的态度是“走泥丸”,即使是面对高大的乌蒙山脉,他们也只看作是脚下滚动的小泥丸而已,突显了红军藐视一切困难险境的态度和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红军长征面对的困难和表现。
颔联:写山,自然条件恶劣,体会红军战士豪情壮举。
颈联:写水。体会“暖”、“寒”。
尾联:体会“更喜”、“尽开颜”。
4、学后习
1.采用师生对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情感,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
2.朗读《菩萨蛮·大柏地》,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伟人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5、收口
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次备课
教
学
反
思
课题
5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写四个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内容
旧知:七言律诗的特点
新知:会写四个字,朗读课文,读出磅礴气势。背诵课文。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出诗的气势。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设
计
1、 开口
1.了解时代背景。说说“长征”故事。
2.出示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整体感受“长征”二字。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
旧知:有感情的朗读律诗。
新知: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设
计
1、 开口
1.有感情的朗读律诗。
2.背诵古诗。
2、学前习
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中习
1.交流本诗结构
总分结构:“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总领句。
二、学前习
1.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
2.借助注释,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等闲、逶迤、磅礴、云崖、开颜
三、学中习
1.指导3.读出诗的气势。
4.背诵课文。
四、学后习
比赛朗诵课文
5、收口
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次备课
教
学
反
思
课题
5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