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乳酸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完成版
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检测及纯化
(4)、乳酸菌的检测、纯化培养
(1)、初步检测
恒温培养48小时过后,取出培养平板;选择菌落分布 较好的平板,先对其菌落形态进行观察,初步找出乳酸菌 菌落。乳酸菌的菌落很小,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或稍粗糙, 在产酸菌落周围还能产生CaCO3的溶解圈,如出现圆形稍扁 平的黄色菌落及其周围培养基变为黄色者初步定为乳酸菌。
2、革兰氏染色结果
革兰氏染色结果为蓝紫色,证乳酸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3、脱脂乳试管检测乳酸杆菌
试管中脱脂牛乳凝固,证为乳酸杆菌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另留一管不稀释留作对照(CK)
(2)、分离方法
A.平板划线 接种环挑取10-1菌液,按无菌操作对标有”10-1”的3个平板进
行划操作;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放在40℃恒温培养箱中培 养48小时。
B.平板涂布 用无菌移液管分别吸取10-5、10-6、10-7和无菌生理
将7只装9ml无菌水的无菌试管,依次编号1--7,再用无菌移液管 吸10-1的菌悬液1ml放入依次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1--6中,稀释混匀 便得到10-2~10-7的稀释液。
酸奶菌悬液的配制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 1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9ml无菌水
(2)、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选取乳酸菌典型菌落转至脱脂乳试管中,40℃ 培养8-24h若牛乳出现凝固,无气泡,显酸性,涂 片镜检细胞杆状或链球状,革兰氏染色显阳性, 则可将其连续传代3次,最终选择出在3-6h能凝固 的牛乳管,作菌种待用。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2. 学习乳酸菌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3.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乳酸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利用革兰染色方法进行初步鉴定。
乳酸菌的形态特征有很大差异,有的呈短杆状、短圆柱状,有的呈梭形或球形。
乳酸菌的培养基选择要根据实验目的而定,一般常用的是MRS培养基。
常规乳酸菌分离方法有两种:血漂白法和渐进稀释法。
血漂白法是用过氧化氢或次氯酸钠等对血液进行漂白处理后加入培养基进行分离,由于血液中含有多种抑菌物质,故需漂白处理后方能使用。
渐进稀释法则是将混菌液逐步稀释后按一定比例接种于选定的培养基上,经过多次传代,可得到单一的菌落。
三、实验步骤:1. 取适量样品加入1ml生理盐水中,充分摇匀。
2. 再从上述稀释液中取出1ml加入9ml生理盐水中,得到10-2悬液。
3. 再抽取1ml悬液加入9ml生理盐水中,得到10-3悬液。
4. 分别取适量的10-2和10-3悬液接种于MRS培养基上,并分别转移多次,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必要时可延长到72小时。
5. 分离菌落后进行鉴定。
四、结果及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分离培养,从10-2和10-3悬液中分别分离出了多个菌落,经过重复转移,逐步稀释,最终获得了单一的菌落,可见分离培养方法的有效性和行之有效的可行性。
鉴定乳酸菌的一般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特性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形态学鉴定包括形态、大小、形状和染色等方面;生化特性鉴定则主要包括代谢途径、酸产生量和果糖发酵能力等;分子生物学鉴定则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菌株中的核酸,进行分子水平鉴定。
五、实验心得:本次实验通过乳酸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过程,使我对乳酸菌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鉴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要时刻注意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和安全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将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乳酸菌实验报告
乳酸菌实验报告乳酸菌的分离与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组长:王小英组员:王小英郑春玲阙小琴柳洁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技术及微生物形态观察;2.学习微生物制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乳酸菌的简单染色法及无菌操作接种技术;3.通过对培养基的配制,了解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微生物实验常用的器皿的清洗与包扎、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
4.了解各种灭菌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实验室中常用的灭菌方法。
5.了解酸奶中乳酸菌分离原理, 观察乳酸菌的基本形态,掌握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数目的测定的方法。
6.了解稀释平板计数的原理,熟练掌握混合平板培养法。
明确显微镜计数的原理并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7.初步学会乳酸菌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并掌握细菌鉴定中常用生理生化反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8.了解并掌握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并了解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的生物大分子的分解利用情况,认识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实验原理: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本实验中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成分不同,脱色效果不同从而可以将细菌区分为G+和G-菌。
通过革兰氏染色以及形态学观察,乳酸菌呈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乳酸菌应为乳杆菌和乳球菌的混合体。
酸奶中含有乳酸菌,而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酸奶中通常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四种菌。
细菌及其它一些微生物的大小,通常用测微计来测量,测微计分接目测微计与镜台测微计;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用不同组份的营养物质调制而成的营养基质;灭菌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杀死或除去物品上或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以群落状态存在,这种群落往往是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或者要大量培养或者使用某种微生物,必须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落中获得纯培养,这些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
乳酸菌的分离与筛选具体实验流程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它们能够以乳酸为代谢产物进行无氧发酵,并且在食品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乳酸菌不仅能够促进食品品质的改善和保鲜,还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目前市面上存在许多商业化的乳酸菌制剂,其有效成分及效果并不尽相同。
因此,研究和筛选出优质活性的乳酸菌种类,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离与筛选方法得到高活性的乳酸菌。
通过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乳酸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并为特定领域如食品工业、农业等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此外,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乳酸菌株也将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生物农药等领域的产品提供重要支持。
因此,本研究对于推动食品工业、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3 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如下:- 收集和处理样品:收集富含乳酸菌的样品,并经过适当处理以提高分离效果。
- 选择与制备分离培养基:根据乳酸菌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并进行制备。
- 设定分离培养条件:通过调控温度、pH值等参数,确定适宜的乳酸菌分离培养条件。
- 鉴定活性乳酸菌指标:确定评价乳酸菌活性和质量的指标,并进行相关试验和检测。
- 设计与实施筛选试验:根据所选指标设计筛选试验,并在实验中采用相应方法进行实施。
- 可行性评估与结果分析:对筛选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总结可行性及相关优化建议。
通过以上实验流程,我们旨在深入了解乳酸菌的特点及其在不同领域中应用潜力,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乳酸菌产品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 乳酸菌的分离方法2.1 样品收集与处理在乳酸菌的分离研究中,样品的选择和处理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来源的样品,如发酵食品、生态环境等。
收集样品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消除非目标微生物对于乳酸菌生长和筛选的干扰。
常见的样品处理方法包括冷藏、过滤、稀释等。
2.2 分离培养基选择与制备为了促进乳酸菌的分离和生长,在实验中需要选择适宜的分离培养基。
实验一 乳酸杆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一、实验目的1、学习掌握食品中乳酸杆菌的常规分离方法并作初步的鉴别。
2、学会十倍系列稀释和倒平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酸杆菌为厌氧和微好氧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可以发酵葡萄糖或乳糖产生乳酸,并将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溶解。
有些菌如保加利亚乳杆菌在15℃时不生长,在45℃甚至50℃时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40—43℃;而有些菌如植物乳杆菌在15℃生长,45℃时一般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左右。
通常我们利用这些特点可作初步的鉴别。
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酸牛奶1瓶,泡菜汁1管,9ml生理盐水5管,MRS培养基100ml,灭菌CaCO3 3克(用纸包)。
2、40℃和30℃恒温箱,振荡器,超净工作台,1ml 无菌吸管5支,培养皿6套,革兰氏染色液1套。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将酸奶和泡菜汁分别制成10倍系列稀释液。
2. 取适当稀释度之稀释液0.5或1ml于培养皿中。
3. 以无菌操作把无菌CaCO3 加入融化了的MRS培养基中,于自来水中迅速冷却培养基至45℃左右。
轻摇使CaCO3混均,但不得产生气泡。
立即倒入培养皿中,摇匀。
4. 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于40℃和30℃恒温箱中培养(酸牛乳样品在40℃下培养;酸泡菜汁样品在30℃下培养)五、实验结果观察24或48小时后取出检查。
(1)泡菜汁样品中,菌落周围产生CaCO3圈,菌落直径为1~3mm,乳白色偶有浓色或暗黄色。
用接种环挑少许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菌体大小约0.9~1.2×3~8μm,单生,成对或短链。
五、实验结果观察24或48小时后取出检查。
(2)酸牛奶样品中菌落直径1~3mm,无色素,呈白色至淡灰色。
通常菌落表面粗糙,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细胞宽2μm,细胞较长有时呈线形,幼龄培养物中单生或成对。
五、实验结果观察六、思考题1、融化后的培养基为什么要迅速冷却到50℃左右倒平板?2、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什么?谢谢。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乳酸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在食品发酵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乳酸菌不仅能够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具有促进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等益生作用。
因此,分离和鉴定发酵食品中的乳酸菌是食品科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首先需要从发酵食品样品中分离乳酸菌。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选择将样品通过稀释后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以便只有乳酸菌能够生长。
接种后,将培养基放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乳酸菌具有较强的酸性产生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会形成明显的酸性环境。
可通过测量培养基的pH值来初步判断是否有乳酸菌生长。
在分离乳酸菌的培养基上,我们可能会观察到许多不同形态的菌落。
这些菌落在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我们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菌落进行后续的鉴定。
对于乳酸菌的鉴定,有许多方法可供选择。
一种常用的鉴定方法是形态学观察。
乳酸菌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形态特征,如菌落的形状、边缘的特点、质地的柔软程度等。
此外,乳酸菌的细胞形态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如形状、大小、胞内结构等。
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乳酸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种属。
除了形态学观察外,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例如,乳酸菌通常能够在不产生气体的条件下发酵葡萄糖。
此外,乳酸菌对于一些特定的碳源、氮源等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
通过对乳酸菌进行代谢特性的测试,可以进一步确认其种属。
分子生物学方法也为乳酸菌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对乳酸菌的DNA进行提取和PCR扩增,可以得到乳酸菌的16S rRNA序列。
将这些序列与已知种属的乳酸菌进行比对,可以准确鉴定乳酸菌的种属。
在发酵食品中,常常存在多种乳酸菌同时存在的情况。
因此,对于从发酵食品中分离到的乳酸菌,进行种属鉴定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确定了乳酸菌的种属,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潜力。
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是一项科学而有趣的工作。
通过对乳酸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发酵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第一部分:乳酸菌的分离、纯化一、实验器材:1、实验药品新鲜乳酸饮料(市售)、脱脂奶粉、蔗糖、1、6%溴甲酚绿乙醇溶液(溴甲酚绿、无水乙醇)、酵母膏、琼脂、革兰氏染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95%乙醇、沙黄)、75%乙醇、香柏油、1mol/L NaOH、1mol/L HCl、碳酸钙;0、4gNaOH固体、4、2ml浓HCL(分析纯) 、20gCaCO3固体、酵母膏20g 、琼脂30g香柏油、脱脂奶粉100g 、蔗糖10g;2、仪器与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光学显微镜、培养箱、pH试纸、酸乳瓶、培养皿(φ9或φ12)、试管、300ml三角瓶(带玻珠)、移液管、天平、500ml锥形瓶、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
二、实验步骤:1、培养基配制(BCG牛乳培养基):(A)溶液:取脱脂乳粉100g,水500ml,加入1、6%溴甲酚氯乙醇溶液1ml,混合均匀后分装入三角瓶于高压蒸汽灭菌锅80℃灭菌20 min;(1、6%溴甲苯酚绿(BCG)乙醇溶液用1、6g溴甲酚绿加入20ml无水乙醇中,再加水至100ml制成)(B)溶液:酵母膏10g,水500ml,CaCO3 10g,琼脂20g,加热溶解,用精密pH试纸调节pH到6、8,分装入三角瓶后在103kPa 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以无菌操作趁热将(A)(B)溶液均匀混合。
2、药品配制2、1 结晶紫:结晶紫乙醇饱与液(结晶紫2g溶于20ml 95%乙醇中)20ml,1%草酸氨水溶液80ml。
将两液混匀,放置24小时后过滤即可。
2、2 卢哥氏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
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然后加入碘使之完全溶解,再加入蒸馏水300ml即成。
2、3 蕃红溶液:番红2、5g,95%乙醇100ml,溶解后存于密闭的棕色瓶中。
用时取20ml与80ml蒸馏水混匀即可。
2、4 0、1%的吕氏美蓝染液:A液:美蓝0、3g,95%乙醇300ml;B液:0、01% KOH 100ml。
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
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一、引言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
乳酸菌可以通过发酵作用,将葡萄糖、果糖等碳源转化为乳酸和其他有机酸,同时还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酶、抗生素等。
乳酸菌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对于深入研究乳酸菌菌种的特性、功能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乳酸菌分离方法1. 采样乳酸菌的分离首先需要进行采样工作。
可以从发酵食品、乳制品、蔬菜、水果、土壤、肠道等多种来源进行采样。
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样品的新鲜性和卫生性,避免外部污染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 培养基的选择乳酸菌可以利用多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和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MRS培养基、乳清培养基等。
根据具体的分离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3. 分离将采样得到的样品进行系列稀释,取适量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培养温度一般在30-37摄氏度之间,培养时间约48-72小时。
4. 纯化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选择典型的菌落进行分离单菌培养,通过多次传代稀释可以纯化获得纯种的乳酸菌。
5. 形态观察利用显微镜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细胞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
三、乳酸菌鉴定方法1. 生理生化鉴定通过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包括乳酸发酵能力、氧耐受性、温度、pH值的适应能力等,可以初步判断乳酸菌的种属。
2. 生化试剂法利用生化试剂对乳酸菌进行鉴定,如气体发生试验、氧化还原酶试验、酶活性试验等。
3.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扩增乳酸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后与数据库比对,确定乳酸菌的种属分类。
四、乳酸菌试验方法1. 发酵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活性,如发酵速率、产酸速率、产酶能力等。
2. 抗菌活性测定测定乳酸菌对一些有害菌的抑菌作用,判断其在抗菌方面的潜力。
乳酸杆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乳酸杆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了解乳酸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 鉴定乳酸杆菌的种类。
二、实验原理乳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属于乳酸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内。
在人体肠道中,乳酸杆菌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促进消化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纯化乳酸杆菌,观察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并对其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 MRS培养基- 琼脂糖- 酵母提取物- 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蛋白胨- 氯化钠- 酚红指示剂- pH试纸- 显微镜- 高压蒸汽灭菌器- 灭菌平板计数器2. 实验仪器:- 灭菌锅- 灭菌培养箱- 灭菌移液器- 灭菌镊子- 灭菌培养皿- 灭菌试管- 灭菌剪刀- 灭菌烧杯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处理- 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无菌水,充分振荡后静置。
- 取上层悬液作为实验样品。
2. 乳酸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将MRS培养基在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后,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
- 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悬液用无菌移液器取适量,涂布在MRS平板上。
- 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3. 乳酸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取分离得到的单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4. 乳酸杆菌的生理特性检测- 将分离得到的单菌落接种到含有不同糖类的培养基中,观察其在不同糖类上的生长情况。
- 用pH试纸检测培养基的酸碱度变化。
5. 乳酸杆菌的鉴定- 根据乳酸杆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将其与已知菌种进行比对,确定其种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乳酸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成功分离得到多个单菌落,表明土壤样品中存在乳酸杆菌。
2. 乳酸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分离得到的乳酸杆菌为杆状,大小约为0.5~1.0μm×1.0~2.0μm。
3. 乳酸杆菌的生理特性检测- 分离得到的乳酸杆菌在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培养基上均能生长,表明其可以利用这些糖类作为碳源。
20050426_乳酸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乳酸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刘海音张超(长春师范学院生物系,长春,130032)摘要:本文采用BCG牛乳培养基琼脂平板筛选乳酸菌,经过连续6次以上的传代,以达到分离提纯,镜检时观察到链球状和杆状两种形状。
为了鉴定分离出的菌种,做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如吲哚试验的反应结果为阴性,糖发酵试验的反应结果为阳性。
此外还进一步做了小型发酵实验,检测出了乳酸的存在⑴。
以上实验结果符合乳酸菌的特征,从而证实该分离出的菌种为乳酸菌,杆状的叫做短乳杆菌,链球状的叫做乳链球菌。
关键词:乳酸菌分离鉴定乳酸菌为一群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以获取能量,并生成大量乳酸的一类细菌的总称。
利用发酵技术保藏食品,最典型的是通过乳酸菌的发酵。
这在发酵乳工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利用天然的或经筛选的乳酸菌发酵,已经生产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发酵乳。
因而分离和鉴定乳酸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采用BCG牛乳培养基琼脂平板筛选和分离乳酸菌,利用镜检观察到了链球状和杆状两种形状。
通过吲哚试验和糖发酵试验以及小型发酵实验证明该菌种为乳酸菌,杆状的叫做短乳杆菌,链球状的叫做乳链球菌1.材料和方法材料1.1.1选用沈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乳品一厂生产的辉山纯酸奶培养基BCG牛乳培养基A(溶液):脱脂奶粉100g, 水500 ml, 加入%溴甲酚绿()乙醇溶液1 ml,80 摄氏度灭菌20 min.B(溶液):酵母膏10 g, 水500 ml, 琼脂20 g, PH : 121摄氏度灭菌20 min 以无菌操作趁热将A ,B 溶液混合均匀后倒平板。
乳酸菌培养基牛肉膏5 g , 酵母膏5 g , 蛋白胨10 g ,葡萄糖10 g , 乳糖5 g , 氯化钠5 g , 水1000 ml , PH :121摄氏度湿热灭菌20 min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10 g , 氯化钠 5 g , 水1000 ml , PH : ~121 摄氏度湿热灭菌20 min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1000 ml , %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2 ml ,PH : , 另配20%糖溶液(葡萄糖,蔗糖)各10 ml.制法:1).将上述含指示剂的蛋白胨水培养基(PH : )分装于试管中,在每管内放一倒置的小玻璃管(Durhem tube),使充满培养液。
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拮抗试验
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拮抗试验芦珂【摘要】本研究利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选择性分离、纯化不同生长营养需求的菌种,然后对所分离菌株作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再用牛津杯法进行乳酸杆菌全菌液与上清液对大肠杆菌拮抗作用的对比试验。
结果分别从鸡粪、牛粪、猪粪中分离、纯化出发酵乳杆菌、发状乳杆菌、木糖乳杆菌;乳酸杆菌培养上清液的拮抗作用大于全菌液;鸡源发酵乳杆菌对猪源大肠杆菌有较好的生物拮抗作用;猪源木糖乳杆菌及牛源发状乳杆菌对猪源大肠杆菌无生物拮抗作用。
%In this paper,we used culture mediums of different formula to isolate and purify the microbial strains with different growth nutrition demand,and classified these microbial strains that we had isolated,by the means of the shape observation,the physiological biochemistry reaction.Then,with the use of oxford-cup,we made a contrast experiment between lactobacillus bacterial fluid and superior-clear liquid which had the antagonistic action toE.coli.The result showed that we had isolated and purified lactobacillus fermentum,lactobacillus trichoctes and lactobacillus xylosus from chicken manure,cow dung,pig excrement;the antagonistic action to E.coli of the lactobacillus superior-clear liquid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bacterial fluid;the chicken source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had evident biological antagonistic action to the pig source E.coli;the pig source lactobacillus xylosus and the cow source lactobacillus trichoctes had no biological antagonistic action to the pig source E.coli.【期刊名称】《四川畜牧兽医》【年(卷),期】2011(038)01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乳酸杆菌;生物拮抗作用;牛津杯【作者】芦珂【作者单位】四川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药学检验系,四川雅安6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为了筛选性状优良的多种菌株,开发出多种效果优良的微生态制剂,本试验针对乳酸杆菌对大肠杆菌的生物拮抗作用,进行微生态制剂菌种筛选的第一步工作,即体外试验,以判断候选菌是否表现出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为后续试验奠定基础。
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功能的体外评价
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功能的体外评价目的从母乳标本和健康新生儿粪便标本中筛选出具有耐酸、耐胆盐能力的乳酸杆菌,并通过体外实验对其进行降胆固醇,抑制病原菌,抗毒素和免疫调节能力的评价,以期获得具有良好益生功能的乳酸杆菌作为益生菌候选株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和开发。
方法一、乳酸杆菌的分离和鉴定:将母乳标本和新生儿粪便标本系列稀释后均匀接种于MRS培养基中,培养48h后通过观察菌落形态挑选可能的乳酸杆菌;再通过16s rDNA的初步鉴定以及耐酸、耐胆盐实验的筛选;最后对所得菌株进行API 50 CHL生化鉴定。
二、(1)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评价:采用Wako试剂盒检测实验菌株培养上清中的胆固醇含量;观察细菌活性、培养时间和接种量对降胆固醇能力的影响;利用无水乙醇洗脱沉淀中的胆固醇探索菌株的降胆固醇机制。
(2)体外拮抗病原微生物能力评价:采用琼脂扩散法初步比对了实验菌株发酵上清对E.coli 0157:H7、Shigalla sonnei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抑菌能力;采用蛋白酶K干预和调节pH值的方法对发酵上清进行处理,研究影响抑菌效果的因素。
(3)体外抗毒素能力评价:vibrioulnificus(Vv)和E.coli 0157:H7的无细菌培养上清(Cell free culture supernatant,CFCS)与待测乳酸杆菌共同孵育3h 后分别与Caco-2细胞和Vero细胞作用,12h后用LDH释放法检测含毒素上清引起的细胞毒性变化。
三、植物乳杆菌DOMLa的抗炎能力评价:选择合适剂量的Vv 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同时加入不同剂量的植物乳杆菌DOMLa 干预,作用3h后,采用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毒作用,并采用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IL-1(3和TNF-α的释放量。
结果一、筛选得到10株具有耐酸、耐胆盐能力的乳酸杆菌,经鉴定它们为:植物乳杆菌Y7-4,植物乳杆菌Y13、德氏乳杆菌Y20,嗜酸乳杆菌H104-2,发酵乳杆菌H109、发酵乳杆菌H115-5以及植物乳杆菌H121-2、植物乳杆菌H137-1、植物乳杆菌H155-2和植物乳杆菌H172-2。
乳酸菌的提取和鉴定
酸奶中乳酸菌的筛选试验一、实验目的:熟悉从酸奶中分离和纯化乳酸菌的一般方法二、实验原理:市场销售的酸奶主要含乳酸菌,乳酸菌的主要作用是把牛奶中乳糖发酵成乳酸,此外酸奶中还含有其他球菌,利用它产酸等性质可以分离乳酸菌,分离培养基一般添加蛋白胨、酵母膏提供氮源、维生素、生长因子;葡萄糖为可发酵糖类;磷酸氢二钾为酸碱缓冲剂;柠檬酸铵、硫酸镁、硫酸锰、亚硫酸铁、吐温-80和乙酸钠为培养各种乳酸菌提供生长因子,其成分还能抑制某些杂菌;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也常常加入醋酸盐,因醋酸盐能抑制部分细菌生长,对乳酸菌无害。
培养基中添加碳酸钙,乳酸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形成透明圈,作为分离鉴别的依据。
.筛选方法:.溶钙圈法:利用一些产酸类细菌在含CaCO3 的培养基上产生CaCO3 溶解圈,从而筛选出这些产酸类细菌,可用于乳酸菌的筛选。
其中培养基中加入CaCO3 的作用是:①鉴别能产生酸的细菌;②中和产生的酸,以维持培养基的PH、更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分离三、实验药品及仪器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葡萄糖、乳糖、吐温-80、柠檬酸二铵、CaCO3 、K2HPO4 NaAc·3H2O、MgSO4·7H2O、MnSO4·H2O、琼脂、结晶紫染色液、碘液、95%乙醇、石蜡、蒸馏水。
仪器:超净工作台、电子显微镜、接种环、恒温培养箱、接种环、培养皿、涂布环、高压锅、试管、微波炉、电子天平、离心机四培养基类型①改良MRS 培养基(乳酸菌分离培养基):牛肉膏10g,蛋白胨10g,酵母膏5g,葡萄糖20g,吐温-80 1.0ml(它是一种很好的乳化剂和分散剂也就是说它的作用就是是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更加的均匀就是对营养成分的再一次优化),K 2HPO4 2g,NaAc·3H2O 5g,柠檬酸二铵2g,MgSO4·7H2O 0.58g,MnSO4·H2O 0.25g,补蒸馏水至1000ml(固体培养基中加琼脂 1.5%-2%),调pH 至6.4±0.2,121℃高压灭菌15min②改良MC 培养基(乳酸菌选择培养基):牛肉膏5g,蛋白胨5g,酵母膏5g,葡萄糖20g,乳糖20g,CaCO3 10g,琼脂20g,中性红0.05g(指示剂),最终pH6.5±0.2,补蒸馏水至1000ml,121℃高压灭菌15min。
蒙牛达能乳酸菌分离,鉴定实验流程
蒙牛达能乳酸菌分离,鉴定实验流程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采用BCG牛乳培养基对稀释样品中的微生物通过平板倾注法进行分离纯化。
以无菌操作取奶酪稀释液10-3、10-4、10-5各0.1mL置于灭菌后的平板中,加入15mL BCG牛乳培养基,带培养基凝固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恒温培养24h。
观察结果稍扁平的黄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变为黄色,初步定为乳酸菌。
2 菌种的扩大培养配制MRS液体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每管约15mL),将选出的菌种接种到试管中在37℃条件下扩大培养24h,在接种到小三角瓶中扩大培养24h。
3乳酸菌的鉴定(1)形态学观察。
挑选出产抑菌物质的菌株,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划线培养24h,待长出单菌落观察其菌落特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观察菌体形状、排列方式、有无芽孢等个体形态特征。
(2)生理实验。
①经固体培养基分离和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的嗜热链球菌接种于脱脂乳中,在不同温度下培养发酵,结果嗜热链球菌在40℃左右时约需3h凝乳;在45℃以上,随着温度提高,凝乳时间延长;当培养温度大于55℃时,没有凝乳发生。
当培养温度低于40℃时,随着培养温度的降低,凝乳时间延长;当温底低于25℃时,不能凝乳。
②将普通滤纸剪成约0.5cm~0.6cm宽的纸条,长度根据试管和培养基高度而定。
用浓度为50~100g/L的乙酸铅将纸条浸透,然后置于烘干,放入培养皿或试管内,灭菌后备用。
将新鲜试验菌培养物接种于培养液后,用无菌的镊子夹取一乙酸铅纸条悬挂于接种管内。
下端接近培养基表面而不接触液面,上端用棉塞塞紧。
试验中设空白对照,在未接种的试管培养上悬挂乙酸铅纸条。
另外接种已知菌的阴性反应作对照。
置于37℃培养培养1d~3d,进行观察比较,纸条变黑为阳性反应。
(3)乳酸菌的保藏将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乳酸菌活化培养,并加入一定的保护剂,在-76℃及真空下冻干3d后,放-20℃冰箱贮藏。
4 结果与分析(1)乳酸菌的鉴定(2)形态学观察(表1)(3)生理特征鉴定根据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经过删选比对,菌株GL5的生理生化特性与干酪乳杆菌最相似。
乳酸菌分离制作酸奶的实验报告
乳酸菌分离制作酸奶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乳酸菌分离制作酸奶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乳酸菌并制作酸奶的方法,检验其对牛奶的发酵作用及产酸能力。
首先,使用MRS琼脂培养基筛选出乳酸菌,然后将筛选得到的乳酸菌培养至稳定并筛选出最优菌株。
在石蜡油浴中控制发酵温度,制作乳酸酸奶。
结果显示,乳酸菌具有发酵能力,并能将牛奶转化为酸奶。
本实验结果可为酸奶生产工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乳酸菌、酸奶、分离、发酵、牛奶引言:酸奶是一种由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乳制品。
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对人体健康有益。
酸奶的制作过程主要依赖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
因此,充分了解乳酸菌的发酵特性对于酸奶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1.分离筛选具有较高产酸能力的乳酸菌。
2.探索乳酸菌对牛奶的发酵作用。
3.制作乳酸酸奶并评估其质量。
材料与方法:1.材料:酸奶、牛奶、MRS琼脂培养基、蒸馏水。
2.仪器:培养皿、试管、恒温培养箱、石蜡油浴。
3.方法:a.分离乳酸菌:取适量酸奶和牛奶混合,均匀地涂抹在MRS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于恒温培养箱中37℃下48小时。
b.从培养基上选择纯培养基成独立菌落的乳酸菌,接种于MRS培养基中,再次传代定植。
c.选择最优菌株:通过观察不同菌落的形态和产酸量,在接种过程中筛选出最优菌株。
d.制作酸奶:取适量最优菌株培养物,加入5%的牛奶中,加入酸奶中的菌株用于酸奶制作。
将牛奶菌株混合物放入石蜡油浴中,保持恒温(42℃)发酵约12小时。
e.评估酸奶质量:检测酸奶的质地、味道和酸度。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分离出多株产酸能力较高的乳酸菌,并筛选出最优菌株。
经过发酵,最优菌株能够将牛奶发酵为酸奶,酸奶的质地、味道和酸度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持。
这说明最优菌株的发酵作用有效,并能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
酸奶的产酸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口感和营养特性。
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分离出产酸能力较高的乳酸菌,并以之制作了酸奶。
乳酸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学院:漓江学院年级专业:09生物技术组员:吴汉川200913007005杨隆荷200913007006李翠200913007007王志远200913007008乳酸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放线菌的菌种特性和分离方法2初步掌握军中筛选方法设计3掌握平菌种的选育二、实验原理乳酸菌是指以糖为原料,属于真细菌纲真细菌目中的乳酸细菌科。
乳酸细菌科根据细胞呈球状或呈杆状,又分成乳酸杆菌族和链球菌族。
在BCG 牛乳培养基琼脂平板上,乳酸菌菌落大约1-3 mm,圆形隆起,表面光的溶滑或稍粗糙,呈乳白色、灰白色或暗黄色;在产酸菌落周围还能产生CaCO3解圈。
乳酸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涂片镜检细胞杆状或链球状。
乳酸杆菌呈杆状,成单杆、双杆或长丝状;乳酸杆菌,呈球状,成对或短链或长链状。
乳酸菌革兰氏染色后呈蓝紫色。
平板涂布法平板涂布法是将样品经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个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但菌落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生理盐水:称取9g氯化钠,溶解在少量蒸馏水中,稀释到1000毫升。
四、实验器材与试剂含乳酸菌的酸奶、结晶紫、卢哥氏碘液、95%乙醇、蕃红溶液、灭菌CaCO3粉末、NaCl;BCG牛乳培养基:(A)溶液:脱脂乳粉100g,水500mL,加入1.6%溴甲酚绿(B.C.G)乙醇溶液1mL,80℃灭菌20min。
(B)溶液:酵母膏10g,水500mL,琼脂20g, pH6.8, 121℃湿热灭菌20min。
以无菌操作趁热将(A)、(B)溶液混合均匀后倒平板。
1000ml烧瓶一个, 无菌培养皿9个, 500ml容量三角瓶2个,25ml无菌移液管1只,20ml无菌试管7只,1ml无菌移液管6只,培养基分装器一个,玻棒2根, 无菌涂布器3只,酒精灯一盏,接种环一个,天平,牛角匙,漏斗,漏斗架,载玻片,盖玻片,pH试纸若干,液体石蜡,棉塞,吸管,牛皮纸,线绳、标签等。
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
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试验方法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菌落筛选:根据菌落的颜色、大小、光泽度和透明程度,挑取含溶钙圈的单菌落。
2. 分离纯化:在MRS或Elliker固体培养基上反复划线分离,直到分离到纯的单一菌落。
3. 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菌体颜色、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
4. 过氧化氢酶实验:将革兰氏染色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的菌株初步认定为乳酸菌。
5. 保藏:用终浓度为25%甘油冻存管进行菌株的保藏,置于-80℃冰箱中保存备用。
乳酸菌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耐酸性优良菌株筛选试验:将分离纯化的乳酸菌和实验室耐酸性较好的WHH544接种到MRS液体培养基中,接种量为2%,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连续活化2代后,以6000r/min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沉淀菌体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离心2次后,通过麦氏比浊法调整菌悬液浓度为×108CFU/mL。
2. 其他试验:根据具体研究需求进行相关试验,例如通过不同条件培养,观察菌株生长情况;或通过发酵实验,测定乳酸菌的产酸能力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微生物学书籍或文献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乳酸菌的分离
乳酸菌的分离一、实验目的: (1)了解乳酸菌的菌落特征及细胞形态;(2)了解乳酸菌的分离及鉴定原理。
二、实验内容: 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1)从酸乳中分离乳酸菌;(2)对乳酸菌进行初步鉴定。
三、实验器材:样品:含乳酸菌的酸奶;培养基:BCG牛乳培养基;设备: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磁炉,恒温培养箱;仪器用品:1000ml烧杯一个,500ml量筒一个, 无菌培养皿12个, 500ml容量三角瓶2个,25ml无菌移液管1只,20ml无菌试管7只,1ml无菌移液管6只,培养基分装器一个,玻棒2根, 无菌涂布器3只,酒精灯一盏,接种环一个,天平,牛角匙,漏斗,漏斗架,载玻片,盖玻片,pH试纸若干,液体石蜡,棉塞,吸管,牛皮纸,线绳、标签等。
药品:结晶紫,乙醇,草酸氨,碘,碘化钾,番红,番红,NaOH,NaCl。
三、实验原理: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以群落状态存在,这种群落往往是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或者要大量培养或者使用某种微生物,必须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落中获得纯培养,这些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和代谢产物。
此次分离纯化乳酸菌采用BCG牛乳培养基[3]。
乳酸菌分离目的是要在培养基上出现乳酸菌的单个菌落,为此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是将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繁殖成单菌落;从而得到待分离菌种的纯种。
其原理是将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做”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平板涂布法:平板涂布法是将样品经稀释之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个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但菌落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
乳酸细菌分离鉴定实验方法 凌
乳酸细菌分离鉴定实验方法1. 引言乳酸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具有产酸、发酵等特性。
它们在食品行业、农业、医药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乳酸细菌的分离和鉴定是开展与其相关研究的前提,本文将介绍乳酸细菌分离鉴定的实验方法。
2. 实验材料•乳酸发酵样本(如发酵米饭、酸奶等)•培养基(如MRS培养基)•罗丹明B染色液•麦芽糊精琼脂培养基3. 实验步骤3.1 分离乳酸细菌1.将乳酸发酵样本取1 mL加入10 mL生理盐水中,并进行搅拌均匀。
2.连续稀释梯度:取1 mL悬浮液加入9 mL生理盐水中,得到10-1的稀释液。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得到10-2、10-3、10-4的稀释液。
3.取少量10^-3的稀释液在无菌工作台上平均涂布于MRS培养基上。
4.使用无菌的三角铁将MRS培养基表面的细菌均匀划开,使得每个细菌分离单元上只有一种细菌。
5.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37摄氏度下静置24至48小时。
3.2 鉴定乳酸细菌1.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通过形态特征初步判断乳酸细菌。
2.选择培养良好的单独菌落,采用罗丹明B染色法进行初步鉴定。
–取适量的培养菌落,加入1滴罗丹明B染色液,静置5分钟。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形态,乳酸细菌通常为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红色染色)。
3.选择阳性菌落上悬浮液进行传代培养。
–取适量的菌落悬浮液,加入新的MRS培养基中,静置24至48小时。
4.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利用麦芽糊精琼脂培养基,通过观察菌落特征鉴定乳酸细菌的种类。
4. 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成功地分离和鉴定乳酸细菌。
乳酸细菌的分离是通过连续稀释梯度和培养基平板法实现的。
鉴定乳酸细菌主要基于其形态特征和罗丹明B染色结果。
进一步通过传代培养和麦芽糊精琼脂培养基来鉴定乳酸细菌的种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乳酸细菌有多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生理特性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鉴定时应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如生理生化测试、基因测序等,以进一步明确鉴定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郑海涛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食品中乳酸杆菌的常规分离
方法并作初步的鉴别。
2、学会十倍系列稀释和倒平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酸杆菌为厌氧和微好氧菌,革兰氏 染色阳性,可以发酵葡萄糖或乳糖产生乳 酸,并将培养基中的碳酸钙溶解。有些菌 如 保 加 利 亚 乳 杆 菌 在 15℃ 时 不 生 长 , 在 45℃ 甚 至 50℃ 时 生 长 , 最 适 生 长 温 度 为 40—43℃;而有些菌如植物乳杆菌在 15℃ 生长, 45℃时一般不生长,最适生长温度 为 30℃左右。通常我们利用这些特点可作 初步的鉴别。
五、实验结果观察
24或48小时后取出检查。 (1)泡菜汁样品中,菌落周围产生CaCO3圈, 菌落直径为1~3mm,乳白色偶有浓色或暗黄色。 用接种环挑少许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G+, 菌体大小约0.9~1.2×3~8m,单生,成对或 短链。 (2)酸牛奶样品中菌落直径1~3mm,无色素, 呈白色至淡灰色。通常菌落表面粗糙,革兰氏 染色镜检为G+,细胞宽2m,细胞较长有时呈 线形,幼龄培养物中单生或成对。
六、思考题
1、融化后的培养基为什么要迅速冷却到 50℃左右倒平板? 2、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什么?
谢
菜汁1管,9ml生理盐水5管, MRS 培养基100ml,灭菌CaCO3 3克(用纸包)。
2、40℃和30℃恒温箱,振荡器,超净工作台,1ml无
菌吸管5支,培养皿6套,革兰氏染色液1套。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将酸奶和泡菜汁分别制成10倍系列稀释液。 2. 取适当稀释度之稀释液0.5或1ml于培养皿中。 3. 以无菌操作把无菌CaCO3 加入融化了的MRS培养基 中,于自来水中迅速冷却培养基至45℃左右。轻摇使 CaCO3混均,但不得产生气泡。立即倒入培养皿中,摇 匀。 4. 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于40℃和30℃恒温箱中培 养(酸牛乳样品在40℃下培养;酸泡菜汁样品在30℃ 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