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里程碑。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统计监测指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监测居民就业率、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为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制定参考。
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生态保护区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政府提供环保政策的制定依据。
除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还可以甄别其他一些有助于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例如消费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差距等。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定量化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特定领域的指标。
比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设置健康指标,包括疾病发生率、预防接种率、医疗服务水平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设置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区域发展是均衡发展的基础,可以设置区域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差距指数、区域协调指数等。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重要群体的指标。
比如,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统计和监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妇女儿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统计和监测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等指标。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还应该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权威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由相关的国家机构或专业机构负责发布和监测,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施和操作性,方便相关部门按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数据。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旧的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的需求和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涉及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指标,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并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全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 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 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 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 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
nj
wi zi
i 1
23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
wi zi /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wi 为指标 xi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 数换成小数, Fj 为第 j 类指数, m j 为第 j 类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的序数, n j 为第 j 类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五、文化教育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 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21.单位 GDP 能耗 六、资源环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单 位 % % 年 吨标准煤/万元 % % 权重 6 2 6 4 2 6 标准值 (2020 年) ≥5 ≥16 ≥10.5 ≤0.84 ≥100 =100
zi xi xi1
100%
,其中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xi1 为标准值。
若
xi 100%, 取 zi 100% xi1
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
逆指标共有 3 个,即恩格尔系数、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 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线。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从整体指标体系、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指标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和核心。
整体指标体系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全面考虑,以确保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定量衡量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总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教育覆盖率、医疗保障水平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土保持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状况。
经济指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
同时,还应加强统计监测金融领域的指标,如金融风险指数、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指标是评估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社会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指标可以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医疗指标可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等。
环境指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还应关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建立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和可量化性,以方便对比和衡量发展状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3.0
≤110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公顷/亿元
3.0
≤60
3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0
≤2.5
37
环境质量指数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4.0
=100
地表水达标率
森林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
4.0
=100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3.0
≥85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元
4.0
≥57000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47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36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2.5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1.5
≥3.5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2.5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2.5
元
4.0
≥25000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1.5
≤40
21
失业率
%
2.0
≤6
22
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读
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5%。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1.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既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关注其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效益改善。
2.人均可支配收入(PDI):衡量居民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改善。
3.就业率和失业率:衡量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和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4.家庭财务状况:关注家庭收入、负债、储蓄等经济指标,全面了解家庭经济状况,为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5.投资和消费: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既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关注消费品销售额的增长,体现经济活力。
二、民生改善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医疗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费用负担等指标。
3.住房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包括住房拥有率、住房面积、住房条件改善等指标。
4.社会保障: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金发放覆盖率、失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5.扶贫帮困:包括贫困人口比例、脱贫率等指标,关注贫困人口的减少和社会民生改善。
三、社会和谐1.社会治安指数: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犯罪率、社会安全感等指标。
2.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机构覆盖率、社会福利资源供给等指标,关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和改善。
3.社会公平指数:衡量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包括收入差距、教育机会均等性等指标。
4.就业歧视与劳动关系: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包括性别就业歧视、劳动合同签订率等指标。
四、生态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空气污染程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2.水质、水资源保护: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质、水资源使用和保护情况,关注水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现代化,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小康社会指标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重要标准,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指标进行解读。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等。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而人均GDP则是反映每个人平均经济水平的指标。
就业率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以上几个经济指标的稳步提高,则意味着我们正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其次,政治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政府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国家的治理效果。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再次,文化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的各项指标。
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活动的普及等方面。
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此外,社会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指标。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保障国民的基本权益,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体系。
社会公平正义表明社会上各个阶层个体和群体之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平等。
通过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和和谐稳定。
最后,生态文明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一、经济发展29 1.人均GDP元12≥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0 4.城镇人口比重%5≥60 5.失业率(城镇)%4≤6二、社会和谐15 6.基尼系数-2≤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2≤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6≥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3=100三、生活质量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15000 12.恩格尔系数%3≤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5≥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2 15.平均预期寿命岁3≥75四、民主法制11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5≥90 17.社会安全指数%6≥100五、文化教育14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16 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10.5六、资源环境12 21.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4≤0.84 22.耕地面积指数%2≥94 23.环境质量指数%6=100二、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耕地面积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2008年6月18日)一、监测目的1三、评价方法1附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5附2: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表6附3: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7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7附4:19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19一、监测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为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按照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详见附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1、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2、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3、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目标区间值,、为指标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
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失业率(城镇):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城乡居民收入比: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4;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目标区间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9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吨标准煤/万元
4
≤0.84
22.耕地面积指数
%
2
≥94
23.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
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附件2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能源统计资料。
二十二、耕地面积指数
指报告期耕地面积与基期耕地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耕地面积指数=报告期耕地面积÷基期耕地面积×100%
当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大于100%;当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小于100%。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门。
二十三、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优劣的一个综合概念。由于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目前暂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等环境要素构成,待条件成熟时,再加其他。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国土绿化达标率。计算公式为:
附件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八、2000~2007年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
• 2000~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进程逐年加快,实现程度从59.3%稳步 提升到72.9%;
• 平均每年增加1.95个百分点。
(一)中国总体进程
• 其中,2007年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5.5%,比2000 年提高15.2个百分点;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
客观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 现代化是2050年的奋斗目标,而实现总体小康则 是发展的基础,是奋斗的起点。在选择监测指标 时,既要兼顾三者的连续性,又要充分考虑它们 不同的内涵,重点在于要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水平更高、发展更科学、更和谐”的要求。
(一)中国总体进程
实现程度(%)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全国总指数 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 生活质量 民主法制 文化教育 资源环境
0,
(q1
1 m1)2
x2
2q1 (q1 m1)2
x
m12 2q1m1 (q1 m1)2
100%
,
zi
100%
,
(q2
1 m2 )2
x2
(q2
2q2 m2 )2
x
m22 2q2m2 (q2 m2 )2
100%
,
如果xi m1, m2 如果xi m1, q1
如果xi q1, q2 如果xi q2 , m2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
依据“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
如:十六大提出GDP翻二番,而十七提出更 高要求:人均GDP翻二番
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点
Ⅱ
2786
2923 3027 3071 3089
3106 39—3117
Ⅲ
2789
2932 3044 3095 3123 3155
3183 41--3188
3053 3042 2994 2896
3115 3090 3014
3178 3124
2、不同方案的比较
★不同方案的人口变动趋势
书);
2、趋势分析法:这一方法的实质在于:其假定未实行计
划生育前人口出生率(或者生育率)的变化完全是由社会经济条件 等非计划生育因素所决定的,在对未实行计划生育前一定历史时 期的出生率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并拟合出合理的趋势方程并进行 相应的趋势外延,进而得到一系列趋势推测值,将此推测值与实 际出生率相比较,得到两者之差,这一差值反映了该时期内计划 生育因素对出生率水平变动的单独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年 度年中人口数等数据,便可进一步推算出这一时期内实施计划生 育所产生的人口数量效益。
☆ 1973—2000年,由于计划生育少生的人口,而节省的少年儿童
抚养费用约为846亿元,略低于我省1998年的GDP(869.75亿);
利用趋势分析法对计划生育因素少生 人口的分析结果
—————————————————————————————————————
年份 实际出生率 (‰) 推测出生率 推测出生率 实际年中人口 (万人) 推测年中人口 年度少生人口 (万人) (万人) 累计少生人口 (万人) (拟合值) 与实际出生率之差
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人口环境研究
(甘肃省计划生育效益评估)
课题顾问: 王素银 课题组长: 郭志仪 课题报告初稿执笔人:丁刚
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客观、科学地反映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201*年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
一、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按照监测方案,全面小康建设的内容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个方面,共23项指标。
经省局评估认定,201*年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为79.9%。
23项指标实现程度不一,差异较大。
(一)经济发展方面。
201*年实现程度为90.4%,实现程度过半的指标中,人均GDP为25730元(按201*年不变价),实现程度为81.9%;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8%,实现程度为87.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8%,实现程度为97.7%;城镇人口比重为76.28%,城镇调查失业率为3.12%,已控制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二)社会和谐方面。
201*年实现程度为85%,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65,实现程度为57.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7:1,实现程度为95.1%;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71%,实现程度为78.9%;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50.18%,实现程度为100%。
(三)生活质量方面。
201*年实现程度为80%,其中: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8.8平方米,实现程度为69.5%;平均预期寿命73.5岁,实现程度9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37‰,实现程度为100%;恩格尔系数为40.1%,实现程度为99.8%。
(四)民主法制方面。
201*年实现程度为80.9%,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的实现程度为91.1%,社会安全指数为72.5%。
甘肃省定西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度测评分析
收稿日期: 2019 - 11 - 20 作者简介: 王利利( 1994 - )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 - mail: 1853178489@ qq. com。
102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
发展理念,“小康社会”这一概念被赋予了鲜明的 时代内涵[11]。
( 一) 小康社会的内涵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 哲学家,尽管他们没有明确地给出“小康”的具体 定义,但他们对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就已经 折射出了“小康”的思想[7]。1992 年,学者朱庆芳 根据小康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参照国际标准,从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住房条 件、生活环境、城乡收入差距、医疗文化教育设施、 人均寿命、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细化了小 康的内 涵[8]。 南 京 大 学 社 会 学 教 授 陈 永 华 认 为 小康是一个生活水平的概念,并且可以从微观层 面和宏 观 群 体 两 个 方 面 进 行 考 察[9]。 随 着 人 们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小康社会的内涵也在不断地 与时俱进,如 今,“小 康 社 会 ”已 成 为 中 国 特 色 社 会主义现 代 化 的 专 有 名 词[10]。 小 康 社 会 的 建 设 贯穿改革开放 40 余年的全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 会到党的十九大,从“三步走”战略到“五位一体”
( 三) 如何实现小康社会
总书记指出: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 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 对小康的理解不同,在如何实现小康社会上就存 在颇多分歧。如李桂花、张鹏认为必须坚持党的 领导,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23]; 李建国主张以经
济建设为 中 心,提 升 发 展 质 量,丰 富 人 民 精 神 文 化,补齐突出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24]; 而张晖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一 体化”的观点[25]。
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预测及难点剖析
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预测及难点剖析高云虹;李帅娜;甘琲【期刊名称】《兰州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4【摘要】根据《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修订稿)》中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甘肃省"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了测算,并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全省"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结果表明:若按"十二五"期间的增速发展,甘肃省除了民主法治和人民生活子系统之外,资源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文化建设子系统和总系统完成度与目标值分别相差0.24%、3.31%、11.48%和4.71%.要实现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子系统必须共同发力,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是重中之重.【总页数】9页(P12-19,29)【作者】高云虹;李帅娜;甘琲【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相关文献】1.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J], 侯晓秀2.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评价及进程预测 [J], 刘生胜;宋林;郭玉晶3.酒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及总体评价——酒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研究报告之二 [J], 蔺国勤4.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预测及难点剖析 [J], 高云虹; 李帅娜; 甘琲5.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预测及短板分析 [J], 谢再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5%。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50%。
计算公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GDP)×100%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城镇人口比重。
是指一个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占该地区总人口数量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比重 = (城镇人口÷人口总数)×100%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标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5、失业率(城镇)。
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
计算公式为: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
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二、社会和谐(5项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6、基尼系数。
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0.4。
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直接法、几何法。
直接法计算公式:其中,G为基尼系数,n为被调查人数,为第i个被调查者的收入,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
几何法计算公式:其中,G为基尼系数,表示洛伦兹曲线L和直线OC围成的面积(如图1),表示△ODC的面积。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
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处于0和1之间。
7、城乡居民收入比。
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8。
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比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系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60。
计算公式为:其中n为辖区内地区个数,为地区i的人均GDP,为n个地区的平均人均GDP。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口占政策规定应参加人口的比重。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90。
计算公式为:基本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为重要,所以在计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时只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指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与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之比。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00。
计算公式为:高中阶段包括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
而高中又包括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由于技工学校统计资料中不分性别,所以高中阶段分性别统计暂不包括技工学校。
目前高中阶段毕业生年龄约18岁左右。
在计算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时用17、18、19岁三个年龄段的性别比代替。
三、生活质量(5项指标)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加权平均计算。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5000元。
计算公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城镇人口比重)(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即调查户按人平均计算的可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反映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①工薪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经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②经营净收入: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
是全部生产经营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税金后所得的收入。
③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④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
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2)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
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
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公式为: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 =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12、恩格尔系数。
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用于主食、副食、其他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占消费性支出(城镇)或生活消费支出(农村)的比重,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40%。
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消费性支出×100%)×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食品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1-城镇人口比重)。
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将会下降。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指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的加权平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27平方米。
计算公式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城镇人均使用面积×城镇人口比重+农村钢筋砖木结构人均住房面积×(1-城镇人口比重)(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城镇居民按人平均的现有住房的总建筑面积,现住房计算总建筑面积时以房屋产权证或租赁证为准,无建筑面积可按使用面积乘以1.33计算得出。
(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指农村居民按人平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的室内面积,房屋面积从内墙线算起,不包括房屋结构(如墙、柱)占用的面积,多层建筑按各层面积总和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砖木结构是指梁、柱、承重墙等主要部分是用砖、石和木料建造的。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指每千名活产婴儿从出生到满5岁时的死亡概率。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12‰。
15、平均预期寿命。
指一个人口群体从出生起平均能存活的年龄(岁)。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75岁。
平均预期寿命是根据分年龄死亡率,通过编制生命表得到的。
为了保证分年龄死亡数据的代表性,我国目前是从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5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等规模较大的调查中获得死亡数据,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
其余年份的数据根据联合国推荐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各阶段提高幅度,参考年度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推算,以此对指标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
四、民主法制(2项指标)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指公民对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