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群文阅读教案
古诗群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鉴赏名句,理解主旨。
3.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诵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鉴赏名句,理解主旨。
难点:
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首古诗:《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搜集四位诗人的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教学内容:
一.检查预习:
让学生来介绍四位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和时代背景。
二.初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生范读,请学生选择读一首,让同学相互点评,教师指导。
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三.质疑发现:
四首诗歌都表达了爱国情怀,但又各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找出依据(原句),同学可以相互评价。
老师归纳。
《春望》通过一个“望”字,表达一个“忧”字。
(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
《泊秦淮》通过一个“犹”字,表达一个“愤”字。
(诗人对士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一个“思”字,表达一个“愿”字。
(诗人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决心。
)
《过零丁洋》通过一个“死”字,表达一个“忠”字。
(诗人为祖国视死如归,报效国家的气概。
)
四.再读诗歌,体会情怀。
五.作业
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收集整理其他爱国的名诗名句并背诵。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怎样把握诗词情感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怎样把握诗词情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跟着老师接触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
所以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活学活用,“考试时会说——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响了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多时会说——千朵万朵压枝低”……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喜欢她不容易”呀,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方法,读懂诗歌也便不再那么艰难。
二、方法探究1.首先让我们欣赏第一首诗歌《天净沙秋思》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标题:秋天里的思念,从“思”中流露出思念家乡之情。
题目,是流露作者情感的一双眼睛。
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一些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思想内容。
(2)意象:古人作诗,除了直抒胸臆外,还常常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诗人常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我们可以通过诗人所描写的意象去把握情感。
诗歌中诗人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种意象,组成一幅暮色苍茫、冷落萧瑟的秋景图,引发了诗人心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3)情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词里的情感》群文阅读教案
《诗词里的情感》群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和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对于诗词的欣赏能力
-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情感表达的介绍
- 讲解什么是情感表达,为什么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分析情感表达在诗词中的特点
2. 探索诗词作品中的不同情感
- 选取不同类型的古代和现代诗词作品
- 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如喜悦、伤感、思念、愤怒等
3. 情感主题的写作实践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
- 尝试用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情感表达的介绍
1. 导入课程,向学生介绍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在诗词中的作用
2. 分析几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探索诗词作品中的不同情感
1.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情感特点和表达方式
2. 选择一首现代诗词作品,对比其与古代作品的情感表达差异
3. 讨论学生对这些诗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时: 情感主题的写作实践
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选择一种他们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情感主题
2. 鼓励学生用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指导他们写作过程中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3. 分享学生的作品,让其相互欣赏和评价
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参与度
-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
- 针对学生对于诗词作品中情感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3. 创作表达的能力
- 评估学生在写作情感主题诗词时的创作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 古代诗词选集
- 现代诗词选集
- 学生自己的作品。
初中语文诗歌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诗歌群诗阅读教学设计诗歌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介绍一种初中语文诗歌群诗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和形式等。
2.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包括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4.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中外诗歌作品,内容广泛涵盖了自然、人物、情感等多个方面。
选取的作品有节奏感强的韵文,也有形式独特的自由诗。
通过多样性的作品呈现,可以更好地展现诗歌的魅力和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就该诗歌进行简短的朗诵和分享。
通过分享,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魅力。
2.诗歌欣赏选取一首经典的中国古诗或现代诗,进行整体欣赏。
要求学生仔细品读,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然后,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段解读,解读诗歌的韵律和诗意。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并随机分发给每个小组一首诗歌。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阅读,并进行交流讨论。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一张大纸上绘制与该诗歌相关的图画和符号,表达诗歌的意境。
4.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与分享的方式呈现给全班学生。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5.自主创作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诗歌创作。
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关键词作为创作的引导,但不限制创作的形式和题材。
教师也可以在合适的时候,介绍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创作,激发学生的灵感。
6.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和创作水平。
四、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识。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进行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群诗的定义、特点和历史地位;2. 发现和感受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 分析和解读群诗的主题、意象和语言表达;4.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5.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离骚》:介绍屈原和《离骚》的背景,分析《离骚》的主题、意象及其意蕴;(2)《白日依山尽》:解读杨洪基的《白日依山尽》,学习词牌、韵律、意象等;(3)《登鹳雀楼》:介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分析诗人的感受和思考;(4)《赋得古原草送别》:学习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体验作者的离情别绪;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群诗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群诗进行分析和解读;(3)情感共鸣法:通过绘画、音乐或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表达对群诗的理解和感受;(4)对话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群诗的主题、意象及情感展开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
四、教学流程1.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群诗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离骚》讲解屈原的背景和《离骚》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欣赏部分诗句,让学生感受到群诗的美和力量。
3. 《白日依山尽》播放杨洪基的《白日依山尽》,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杨洪基对唐诗的诠释,然后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登鹳雀楼》展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文,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首诗。
5. 《赋得古原草送别》播放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音乐或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教案:用诗歌表达情感教案
近年来,随着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情感表达的需求,诗歌教育在语文教育当中逐渐受到重视。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篇七年级语文教案,关于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特别是情感方面的交流和表达。
而诗歌教育则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本教案旨在使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提高其情感表达能力,增强沟通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简单韵律;2.通过诵读、欣赏和作品利用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对于诗歌表达的感知能力;3.通过色彩、节奏、韵律等技巧,培养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1.什么是诗歌?2.诗歌的韵律和基本形式;3.诗歌的意象和意境;4.诗歌的情感表达技巧;5.诗歌的鉴赏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锻炼肢体、提高音感的技巧性练习;(2)通过朗诵、表演等方式,提升对于诗歌语言的感知;(3)通过讲解、研读等方式,加深对于诗歌的认知;(4)通过文学欣赏、感受诗歌大师的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书法雅趣;(5)通过诗歌创作、讲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和学生畅谈一下诗歌在生活中的作用,就学好诗歌的重要性进行引导;2.技巧性练习:包括绕口令、松紧舌等肢体练习,提高音感;3.情感表达技巧:通过节奏、韵律等技巧,引导学生情感表达的技能;4.诗歌创作:指导学生从生活、自然、人物等方面寻找灵感,进行诗歌创作;5.合作评价: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交给同桌进行互评;6.总结环节:让学生总结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
六、教学评价本教学案例通过多重方式引导学生对于诗歌表达方式的学习,并通过多个不同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希望通过这个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诗歌欣赏、表达、评价中愉悦成长,成为情感丰富且富有人文情怀的文艺工作者。
初中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群诗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群诗的阅读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通过阅读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常常对群诗的阅读缺乏兴趣和理解,故而需要设计一套针对初中学生的群诗阅读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群诗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群诗的兴趣和理解;2. 培养学生对群诗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3. 培养学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通过群诗激发学生的情感;4.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群诗的深度思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了解群诗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群诗的概念、历史背景和特点。
可以通过给学生阅读一些知名的群诗作品,如《长恨歌》等,让学生对群诗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 学习群诗的艺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群诗作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等方面,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在学习群诗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诗歌。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的活动,如让学生分组朗读、表演或创作自己的群诗作品,培养学生的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对群诗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
例如,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蕴、修辞手法等,促使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群诗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群诗的兴趣。
2. 展示经典群诗作品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群诗作品,如《孔雀东南飞》等,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欣赏和理解。
3. 学习艺术欣赏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群诗作品,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
4. 感受与表达教师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诗歌朗读、表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和表达自己对群诗的感受。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技巧,提高其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其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选取一组主题相近的古诗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和《月下独酌》,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的感慨,但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各有不同。
2. 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词的背景、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
3. 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比较分析各首诗词的异同点,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其学习兴趣。
2. 讲解: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背景、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
让学生对诗词有全面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讨论。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探讨古诗词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各首诗词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让学生深入理解每首诗词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5. 总结提升:在学生对诗词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其阅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的古诗词阅读和欣赏。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情况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它以简约的语言与丰富的意境感染着读者。
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他们的情感世界多变且丰富。
因此,在初中阶段,通过诗歌的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拓宽文化视野。
本文将针对初中诗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以下内容:选材与引导、阅读与理解、表达与创作。
一、选材与引导在初中诗歌群文阅读教学中,选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的诗歌进行教学。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题材。
同时,也要合理安排不同体裁的诗歌,如古体诗、现代诗、散文诗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诗歌形式的美。
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时,教师要注重导读的设计。
可以从诗歌的背景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的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阅读状态。
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核心主题、意象与象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
二、阅读与理解初中生对于诗歌的阅读与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节奏感。
通过集体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与音乐美,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与感受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在阅读理解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并探寻其中的美感。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资料,配合诗歌的阅读,增强学生对于诗歌背景或诗人背景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三、表达与创作初中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诗歌的主题或情感,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情感的表达,可以通过写作、朗诵、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
初中诗歌群阅读教案
初中诗歌群阅读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2. 教学目标: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风格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诗歌风格,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给定的诗歌,感受诗歌的风格特点。
2.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元素。
三、合作交流(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总结诗歌的风格特点,准备分享给全班。
四、分享成果(10分钟)1. 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选择的诗歌及诗歌风格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歌的风格,总结诗歌的共性与个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风格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风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诗歌,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诗歌的共性与个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在课堂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风格特点。
初中群文阅读教案诗歌
《初中群文阅读教案诗歌》一、教学目标1. 通过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阅读和分析,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选择几首不同类型的诗歌,如古诗词、现代诗、叙事诗等。
2. 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包括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阅读:让学生阅读选定的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美。
3. 分析:对每首诗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创作: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可以写一首自己的诗或者对已有的诗歌进行改写。
6. 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讨论,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了解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择一些经典和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诗歌。
2. 诗歌解析:提供一些诗歌的解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写作工具:提供一些写作工具和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六、教学时间1. 授课时间:每节课45分钟。
2. 课前准备:提前给学生发放诗歌文本和解析,让学生预习。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诗歌的写作作业,可以是自己的创作或者对已有的诗歌进行改写。
通过这个教案,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和力量,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初中诗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诗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语: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结合初中诗为主题,设计一节群文阅读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课程目标设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并掌握初中诗的基本特点和语言特点;2. 发展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二、教学内容设计1. 诗歌介绍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初中诗歌作品,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与魅力。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主题的诗歌,如自然、友谊、爱情等,展示给学生。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轮流朗读选定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3. 诗歌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对选定的诗歌进行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a. 诗歌的题材和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题材和主题,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意图。
b. 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美学表达。
c.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对诗歌形式的理解和感知。
4. 诗歌赏析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选定的诗歌作品。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a. 诗歌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手法的情感效果。
b. 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思考,探究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经历或选定的主题进行写作。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技巧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
三、教学方法选择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互动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和赏析诗歌作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4. 创造性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九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九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本文旨在设计一套九年级上学期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鉴赏技巧的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
2. 阅读理解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通过解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诗歌鉴赏与创作:教授学生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小说阅读与写作:推荐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并组织学生参与小说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主题、问题或图文等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预测和猜测。
2. 组织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3.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拓展学生的思路。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和图片等,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前期准备:教师通过引入相关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背景知识,并进行相关词汇和句型的预习。
2. 阅读理解训练:教师选择一篇经典短文进行阅读,提供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然后进行问题解答和讨论。
3. 文学鉴赏讲解:教师介绍一种文学鉴赏技巧,并通过篇章、句子和词语等进行实例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该技巧。
4. 诗歌鉴赏与创作:教师选择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进行鉴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 小说阅读与写作:教师推荐一本小说作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小说的创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初中诗歌情感教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表达方式,学会从诗歌中捕捉和解读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2. 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识别。
教学难点:1. 诗歌情感表达的深度理解。
2. 诗歌情感表达的个人感悟。
教学准备:1. 诗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春》,感受诗中的情感。
2.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三、情感分析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喜悦、忧伤、热爱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表达方式1. 教师讲解诗歌情感表达的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诗歌情感表达方式?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情感体验1. 教师布置作业: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收集学生作品。
三、作品展示1. 教师挑选几篇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四、情感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情感表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作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情感表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学习教学:诗歌情感把握学习教学学习设计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课:诗歌感情掌握教课方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课——“如何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教课方案明星学校:杨锋【教课目的】1.体会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 2 .探访掌握诗词感情的方法【教课要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正确掌握诗词感情【教课难点】正确并全面掌握诗歌的复杂感情、感情变化、感情思路【教课方法】品尝感悟合作研究自主创作【教课流程】一、讲堂导入(1分钟)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感情要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掌握了诗歌的感情要旨才能称得上真实地读懂了一首诗。
因此这堂课就跟大家一同议论如何迅速正确地掌握诗词的感情要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实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一)、走进诗歌(5分钟)请同学们迅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达了如何的思想感情?并谈谈从哪里看出来的。
悯农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民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怜悯,从题目《悯农》中能够直接看出。
“悯”字即是这直接抒怀的字眼。
《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这类种类。
2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现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概能够揣摩到是孤寂的情怀,但是其实不切实地清楚是什么原由致使的孤寂,这时展现诗歌题目——《闺情》。
很简单掌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想念,这是闺怨诗的常有感情。
透过诗歌题目,剖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
《送蜀客》、《参军行》即是这样,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感情一般是想念或对战争的憎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达诗人的感情,或许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第一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掌握诗歌的感情要旨特别有益。
(二)品尝诗歌(20分钟)【文本一】登高①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无边落木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
群文阅读——如何体会诗歌情感
体握诗情唱和共鸣——群文阅读《如何体会把握诗歌情感》(一)主题:体会把握诗歌情感议题:如何体会把握诗歌情文本:(一)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2)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3)怜:爱。
滋:湿润。
“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4)堪:能。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这里指月光(二)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
“卜算子”是词牌名。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
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②断桥:残破的桥。
③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④更:副词,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更著:又遭到。
⑤苦:尽力,竭力。
⑥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
⑦碾(niǎn):轧烂,压碎。
(三)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2)凄切:凄凉急促。
(3)都门:国都之门。
初一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实施步骤:教师 范读、学生自读 、集体朗读、背 诵等
应用范围:适用 于诗歌、散文等 文学作品的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的定义和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法 在初一群诗阅读 教学中的实施步 骤
小组合作探究法 在初一群诗阅读 教学中的优势和 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探究法 在初一群诗阅读 教学中的实践案 例
情境教学法
历史背景:介绍群诗创作的时 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诗人背景:介绍群诗的作者及 其创作风格和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背景:分析群诗所反映的 文化现象和思潮
文学流派:探讨群诗所属的文 学流派和影响
03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定义:通过朗读、 背诵等方式,培 养学生的语感和 语言表达能力
作用:加深学生 对诗歌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文学素养
评价方式:课 堂提问、小组 讨论、个人作 业、考试等
评价标准:学 生的参与度、 理解深度、表 达准确度等
THANK YOU
汇报人:XXX
初一群诗阅读教学设 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教学标
Part Two
教学内容
Part Three
教学方法
Part Four
教学过程
Part Five
教学评价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理解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情境创设:根据诗歌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歌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音乐辅助:利用音乐渲染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图画呈现:通过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画,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初中语文_群诗阅读复习之情感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群诗阅读复习之情感篇》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人——知人论世知情感2、象——积累意象悟情感3、他——巧借关联探情感教学重点及难点:象——积累意象悟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浩如瀚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曲脍炙人口。
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品味和文化修养。
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学考的考点和难点之一。
所以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鉴赏”之群诗阅读情感篇的复习,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齐读学习目标二、讲授新课(一)知人论世-----知情感请同学给下列古诗按写作时间排序:如梦令(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李清照1084年出生在书香门第,少女时代她无忧无虑,尽情欢乐,且把这种欢乐形之于词。
《如梦令》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李清照婚后。
她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可是婚后丈夫为仕途奔波,夫妇聚少离多,离愁也多,不过哪怕是离愁,也是甜蜜的忧愁。
《醉花阴》便创作于此时。
《武陵春》是作者丧夫之后,此时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逃难,人生的苦痛集于一身。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半生阳光半生冷:词国皇后李清照因家国巨变而改写人生。
因此,我们要理解诗歌的情感,需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人生际遇有所了解。
所谓知人论世,才能更好的感知情感(知人论世----知情感)板书。
我们来了解一下另一位诗人。
(二)积累诗歌意象----悟主旨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明星学校:锋
【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品味感悟合作探究自主创作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
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正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一)、走进诗歌(5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悯农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
“悯”字便是这直接抒情的字眼。
《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
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
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
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
《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二)品味诗歌(20分钟)
【文本一】
登高①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无边落木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⑥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⑦,潦倒新停浊酒杯⑧。
【文本二】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④。
水落鱼梁浅⑤,天寒梦泽深⑥。
羊公碑尚在⑦,读罢泪沾巾。
【文本三】
登飞来峰①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④,自缘身在最高层⑤。
1、看三首诗歌题目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一个“登”字,内容应是登所感。
2、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试着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合作探讨诗歌情感,交流发言,三首诗歌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学生回答后,教师重点强调:
(1)、看注释,重点词语的解释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诗人的情感。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抓景物意象)
明确:《登高》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表达诗人落寞凄苦的漂泊之愁。
其中“猿”、“落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愁苦”。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3)、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抓抒情句)
明确: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
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抓抒情句)
明确: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5、教师小结
本节课老师教会大家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与技巧:“两看两抓”即看题目、看注释、抓意象、抓抒情句。
3、创作诗歌(15分钟)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创作后交流)
教师自创:
醉相思
锋
酒入愁肠独自醉,
爱到相思心不归。
待有重逢相见日,
花开花落永相随。
(三)教师总结(4分钟)
1、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
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2、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等。
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
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