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布哈林的平衡论与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选择——布哈林的平衡论与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人们在历史上所提出来的解决他们那个时代问题的方案,主张及其所采取的行为和效
只能放进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研究和分析苏联20年代关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和方法。
一、布哈林和斯大林工业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0年代,苏联处于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作出抉择的重要关头,不同的—选择不仅关系到
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和结构,而且也关系到工业化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和形成。苏联在当时的国
内国际历史条件下应确定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或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工业化方案?这个
问题在当时迫在眉睫,是苏联党的领导人面临的选择。从实际情况来看,到了20年代末,苏
、
联经济发展就是在布哈林与斯大林这二者之间进行的一种选择,即布哈林的“平衡发展战
略”和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
布哈林强调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协调性,主张工‘农业平衡发展。他的“平
衡”发展战略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增长的前提,同时只有工业才
能改造农业和推动农业的发展——工农业平衡发展;‘重工业与轻工业并重发展;主张仍用新
经济政策的方法发展经济,即利用市场的力量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经济;认
为富农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充分
的积累资金。
布哈林在《关于过渡时期的规律性问题》一文中说;“我国的需求大部分是农民的需
(
求。……也就是说,决定需求的同内市场的接收能力直接决定轻工业规模,,部分地决定冶啪
和其它工业规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连锁联系’这又决定其它部门间的比例。”[1]因此,应
首先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增加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并相应地增加生产资料部门的,
投资,使其与消费资料部门舶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工业只有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
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才能持续地保持最高的速度。工业的迅速发展要以农业能够有迅速的真
正积累为前提。
布哈林认为,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积累决定着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量,从而决定着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规模.因此,他主张重工业与轻工业并重发展,他说,“如果我们不得
—
不把重点放在生产资料的发展上,那么同时也必须使轻工业有相应的发展。轻工业的资金周
转较快,在较短期内即可收回投资额。我们必须使两种工业的发展达到最佳的结合”。[2]布哈
林还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或者在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仍然需要利用价值规律。应该利
用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来控制经济过程,因为市场决定的交换率是最有效的经济状态,
是实现最佳效率的指标。因此,管理经济必须根据这个指标进行。
在工业化速度、积累和农民问题上,布哈林主张减低速度,认为为了加速发展工业,首
先必须在巩固包括富农经济在内的农民经济的基础上来提高农业;还认为,高速度实现工业
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集体农庄等不是巩固而是“拆散”工农联盟;为此,他要求放宽
%
苏维埃政权规定的对富农的限制,以使农村富农经济得到更自由的发展。他认为,城乡之间
的结合应建立在满足农民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富农经济等个体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社会主
义工业化提供充分的积累资金。并且,他反对用强制手段增加工业积累,主张依靠农村的自
发性储蓄。他说,“没有农民经济的积累,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就不能持久”。“农民阶级的
购买力越强,我们的工业就发展得越快”,“农民经济中戈比的积累为社会主义工业中卢布
的积累打下了基础”。[3]
斯大林关于工业化问题的思想与布哈林不同,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点:主
导国民经济的是工业,而不是农业;必须高速度发展工业,但也不能牺牲农业,而农业的发
、
展必须走集体化的道路,集体化-和机械化是苏联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工业化的保障;重工
业与轻工业不能并重发展,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走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
期从轻工业开始的不同的道路即“不同寻常的道路”;仍用旧的方法不能完成新时期党提出
的工业化任务,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及其规定的结构和速度来完成这个任务;消灭富农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充分的积累资金。
1926年4月,斯大林明确地指出了新经济政策两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工作重点,他说: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
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阶段,“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依靠
{
农业的”,而现在“需要的正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上”。[4]斯大林在分析当时苏联经济中
出现的粮食收购困难和”商品荒”时,把前者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力和商
品率低,直接原因是富农破坏;把后者的原因归结为工业落后。因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解决
前者困难的根本办法就是搞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解决后者的困难就
是加速工业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集体化和机械化是组织社会主义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
力和商品率的根本出路;集体化是加速工业化的保障。因此,斯大林认为,城乡之间必须建
立一种新的结合,即所谓“生产结合”:一方面通过预购合同制和集体农庄,城市可以得到
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另千方面,城市向农村供应先进的技术、机器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也就
{
是说,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作为建立工业和农业之间生产结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