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上楼(一场农民完败的圈地运动)
由“农民被上楼”反思地方政府的职责
?由“农民被上楼”反思地方政府的职责朱国韬①【摘要】一场“农民被上楼”运动正在各地发生———无数的村庄正在“被消失”,无数的农民失去庭院,农民“被”住进集中建设的楼房。
在许多地方,这场打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小城镇化等名头的“消灭农村”运动的目的很明确:增加建设用地,扩大土地财政。
这项“圈地运动”不仅触犯了本该属于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而且还激化农民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作为执行此项政策的个别地方政府应该把维护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政绩把增加财政放在首位,否则将会带来更多的新问题。
【关键词】农民;被上楼;增减挂钩;地方政府观察2010年民生十大问题,可以从中查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农民被上楼”,当前“农民被上楼”的乱象,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农民被上楼”的现状一场“农民被上楼”运动正在各地发生————无数的村庄正在“被消失”,无数的农民失去庭院,农民“被”住进集中建设的楼房。
在许多地方,这场打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小城镇化等名头的“消灭农村”运动的目的很明确:增加建设用地,扩大土地财政。
原来,为了确保我国耕地红线,引导地方政府节约用地,国土部2008年正式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所谓“增减挂钩”。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京报》11月2日)。
所谓“增减挂钩”政策,指的是国土资源部2008年6月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
具体含义为:“将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①作者:朱国韬(1986-),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
新“圈地运动”(全文)
新“圈地运动”(全文)如果能开发废弃土地、合并村庄或者调整宅基地布局,同样能够坚守住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之间的“红线”,为何非要搞拆村上楼,老惦记农民那一亩三分地呢?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展开的“消灭村庄”运动,令数以百万甚至千万农民拿着微不足道的赔偿被迫迁入城市,或搬入那些“新社区”。
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被上楼”,源于中央一项新的土地政策。
负责全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国土资源部两年半前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下称《增减挂钩办法》”),至今已批准24个省市做试点。
这个《增减挂钩办法》,简言之就是,城市若想增加土地供应,须在同区内增加相应的农田面积。
于是,在城市土地供应受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新一轮“圈地运动”的黑手便伸向了农村。
貌似一举两得的政策在本世纪初的几年里,中国每天消失53个村落。
但今年开始,消失的村庄数恐怕要远高于此。
村庄撤并运动,像一股不可遏制的洪水,袭击了中国的大多数省市――从山东的诸城向东蔓延至济南、胶东,向西蔓延至济宁、菏泽、德州。
而与山东相邻的传统农业大省河北,预计两年内迅速完成15%的行政村拆建改造。
不同于以往的几波城市郊区“圈地运动”,各方面反馈的信息表明,此轮“圈地运动”深入到了乡村的肌理,并因为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监督成本之高,接近于失控状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这是“要出大事的”。
各地方政府几乎同时出现的亢奋,无疑与上峰的具体政策有关。
在此之前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已经提出数年,但成果并不明显。
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09年,国土部先后批准了24个省市加入增减挂钩试点,并于2008年6月颁布了《增减挂钩办法》,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由农民“被上楼”引出的相关思考
由农民“被上楼”引出的相关思考[摘要]近年来,农民“被上楼”事件席卷全国各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结合典型案例直观展示事件发展概况,通过对其政策和利益原因的剖析,揭示少数地方政府“拿农村宅基地说事儿”的本质,并从农民、农村、农业三个角度详细阐述农民“被上楼”的消极效应,以期围绕尊重民意、立法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民“被上楼”;增减挂钩;土地;权利引言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貌。
然而,在斐然的成绩面前,却萦绕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诸城农民“被上楼”事件便是其中的典型,严重侵害了农民群体的权益。
一、相关概念和事件简介“被上楼”是指各地利用“增减挂钩”机制,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宅院平房,搬上高层楼房居住的现象,被社会各界形象的称之为“新圈地运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果农村建设用地地块被整理复垦为耕地(即拆旧地块),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即建新地块),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诸城市撤销辖区内全部行政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选举产生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的建制在诸城变成历史,农村社区成为诸城新的社会基层组织。
[1]诸城“翻天覆地”的变革中有多少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被忽略,有多少举措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政府行政行为中是否存在暴力和违法情节,恐怕只有农民宅基地上被推倒的房屋可以说的清楚。
部分专家也曾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而且会对农村社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二、“被上楼”事件的原因剖析(一)政策渊源1.导火索——增减挂钩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可以说是诸城等地敢于大张旗鼓的开展“拆村并居”运动导致农民“被上楼”的导火索,文件规定宅基地复垦面积可换取同等指标的城镇建设用地,面对城镇建设用地几近枯竭的现实和工商业投资的巨额利润汇报,地方政府不惜铤而走险,拿部门规章做挡箭牌,背离了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出发点,没有深刻领会“增减挂钩”机制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初衷。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视角下“农民上楼”现象探析
低 ,劳动技能有限 ,使得农 民这一 群体城市在未来的短期 发展 中也不会为此调整产业 、就业结构 ,这也 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转 变农 民的就业择业意识 ,尽量实现 劳动 力的就 地转移和分配 ,在城镇化 建设 的过程 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 ,农 业的 发展也不容忽视。 国家保 障耕地 红线 ,为农业 的发 展提供 了前提 和基 础 。农业的发展依 旧更 多的依赖 农 民。使 农 民安 予从事 现代农 业 的生 产 ,不仅能够保障农业 的发展 ,同时还能缓解农村留守儿童 ,妇 女和老 人的社会问题。 2 . 建 立 合 理 有 效 的 引进 “ 外 资 ” 机 制 这里提到的 “ 外资” 是指农村 区域 以外 的资金 。大量 的建设用 地需 要企业的投资才能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成为可能 。政府 应当 建立合理有效的引进外 资机制 ,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优惠福利政策 ,增强 企业投资的积极 性 , 有 步骤 ,有 区别 的吸引 资金投入 ,大力兴建企 业 , 提供更多的就业 岗位 , 逐 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 . 协 调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分 配 比例 现阶段 ,城市的发展依然会为农 民提供大量的就业 岗位 ,城市 发展 对农 民工作者的需 要依然存在 。农村劳动力作为一个特殊 的群体 ,其组 织结构也很复杂。在农 民 自愿 的基础上 ,调整农 村劳动力 的分配格 局 , 降低结构性失业 的比例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 中,农村也需要青壮年 劳动 力就地转移就业 ,促进 当地工业化 的发展和繁荣。因此 ,协调劳 动力的 分配 比例 ,有计划 , 有 目的,有次序 的对适业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 技能 培训 。劳动力素质教育等 一系列配套 的教育培训结构 。在劳动力 就地转 移和城乡转移之间寻找一个适合 、现实 的比例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 建设 的同时 。能够确保 城市 的稳步发展 。 四 、结 语 “ 农 民上楼 ”是政府土地增减挂钩 的一个 产物 ,也 是城镇化建设 过 程 中的一项举措 。新形势 下,对 于城镇化建设 ,有关学者提 出了新 的方 式和路径 ,即新型城镇化 建设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城镇化建设 ,最终 目 的都是为了实现农 村城镇化 ,让更多 的农 民成为市 民。一方 面,大量的 农村青壮年从农 村涌人城 市,挑 战着城市 的容纳极限 ;另一方 面 ,农村 农业 、工业发展迟缓 ,资 源利 用效率 低 ,缺乏 劳 动主力 问题 得不 到解 决 ,这不符合城 乡一体化 的发展要求 。“ 农 民上楼”,实现农村劳动力的 就地转移 ,促进农 村地 区由 “ 局部到整体” 的城镇化 ,实现农村 由自生 城镇 向周边蔓延 和城市 向周边蔓延 的合力推进 ,这对城镇化 的建设 颇有 裨益 。(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 参考文献 : [ 1 ] 李昌平 ,马士娟 ,曹雅思.《 对 “ 撒村并居” 、 “ 农 民上楼 ”的 系统思考》 [ J ] . 中国党政 干部论坛 , 2 0 1 1( 3 )
圈地运动
城市化运动不应是一场掠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据报道,一场大规模的大跃进式的圈地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在全国二十几个省份展开,而这一次,强拆的不是城市里的建筑,而是无数个乡村。
而今,这场农村的圈地运动已经发展得非常火爆,到处都在拆迁,无数的乡村就这样消失在了推土机的轰隆声里,无数的农民也由此“被上楼”,被变成了城镇居民。
就连本该与利益毫无关系的高校竟然也加入到了这场运动之中,报道称重庆很多高校为了让学生从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竟然已经到了利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的程度,而转户口实则是掠夺他们的土地。
看来,这一次从城市发展而来的强拆运动会席卷全国,势必会成为中国城市化运动的一个缩影。
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很明显是一次急功近利,地方政府为了谋取利益,官员为了谋取政绩而与民争利,掠夺农民土地的行为。
只是,地方政府之所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农民赶出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让他们住进居民小区,被城市化,动力还是来源于中央颁布的政策,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
根据这个政策,城镇用来开发的土地需要和耕地面积挂钩,即是城市占用多少建设用地,就需要在农村增加相应的耕地面积用来补偿,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地方政府便想出了这个办法,将农民的宅基地公有化,让他们住进居民楼里。
继“拆迁条例”以后,再一次,中国的《宪法》被一个“办法”给打败了,就像是一个被打劫得身无分文的人最后连用来遮羞的布都被扯掉了一样。
很不幸的是,农民再一次成了利益瓜分下的牺牲品。
可能现在的地方政府已经忘却了,他们能有今天,甚至整个中国能有今天,大部分功劳都是来源于中国亿万朴实的农民的。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赢取革命的胜利,农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人员和资源,绝大部分供给都来源于他们,而农民们无非只是为了图个耕者有其地。
但是很快的,农民手里的地还没有捂热和,便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再次失掉了土地,中国经济也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向沿海地区输送劳动力,为了最大限度的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农民们承担了巨大的农业税,政府将农产品的收购价降到了最低,迫使很多人到城市去打工,成为了无比廉价的劳动力,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第一桶金。
农民“被上楼”事件深度报道
农民“被上楼”事件深度报告目录一、前言二、事件的阐述:地方政府“圈地运动”,农民“被上楼”三、农民“被上楼”的原因剖析四、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五、对策建议:两个转变,保障利益,因地制宜,保护特色六、我的思考一、前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政府重视的问题。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已经有5年了。
前几年,新农村建设主要是“两依赖”:农村基础建设依赖中央财政,农村经济发展依赖引进外资,“两依赖”的新农村建设几乎没有大作为。
最近两年,新农村建设热闹起来了,最典型的是山东诸城、淄博、临沂、济宁、德州、聊城等地的新农村建设,被媒体称之为“新农民上楼运动”。
最近,“新农民上楼运动”演变为农民“被上楼”运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的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平房,搬上楼房住。
一场让农民“被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事件的阐述:地方政府“圈地运动”,农民“被上楼”1、“被上楼”含义:“被上楼”是指各地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的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平房,搬上楼房住。
各地规模浩大的拆村运动,打着各种旗号,例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
也有对应政策推出,诸如“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这些拆村运动使得农民不得不“被上楼”。
2、事件的阐述:为了确保我国耕地红线,引导地方政府节约用地,国土部2008年正式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是谓“增减挂钩”。
圈地运动的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的名词解释圈地运动,又称为清除地的运动,是指欧洲近代历史中发生的一系列农业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起源于18世纪末,经历了19世纪初期的高峰期,并在19世纪中叶逐渐减弱。
圈地运动对农业、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形成背景在18世纪欧洲,农业生产仍然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但农田分散、远离市场以及传统农业技术的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兴起导致了城市的迅猛扩张,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贵族地主和富裕阶级开始寻求更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2. 圈地运动的过程圈地运动以平整和集中农田为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地主对农田进行整理和重新划分,将分散的小块农田合并成大片的林地和农田。
- 圈地过程中,地主将租赁传统农民的土地,使得农民失去了自己原本依靠谋生的土地。
- 圈地后,地主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大规模的经营模式提高了农田的产出,同时雇佣了更多的农工人。
- 圈地运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形成了以大规模农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农业。
3. 圈地运动的影响圈地运动对欧洲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圈地运动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农民失去土地后,被迫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 圈地运动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量增长。
- 圈地运动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
- 圈地运动促使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供应。
- 圈地运动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地主和富裕阶级的财富不断扩大,而农民则陷入贫困和无地可耕的境地。
4. 对国际影响圈地运动不仅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全球农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圈地运动为标志,农业生产开始由自给自足的农业向商品化的农业过渡,农产品开始大规模流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 圈地运动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后来的农业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争议农民“被上楼”
屋” ,共 10 2 平方米 。据他介绍 ,新楼的 10 2 平方米
是 用 以 前 的 宅 基 地 免 费 置 换 的 ,而 多 出 的 8 平 方 6 米 ,他 以 每 平 方 米 1 0 元 的 价 格 购 买 而 来 。按 照 这 40 个 价 格 ,他 一 共 支 付 了 1万 多 元 ,并 在 交 出 以 前 的 2 宅 基地 的 前 提 下 获 得 了这 栋两 层 小 楼 。 张 玉 磊 现 在 居 住 的 社 区 叫 土 墙 社 区 ,离 诸 城 市 区 只有 3 公里 。房 子 没 有 大 产 权 ,只 是集 体 土 地 使 用 证 , 不 准 买 卖 。房 子 是 自住 ,不 会 拿 去 卖 ,所 以 张 玉 磊觉 得 很 划 算 。 因 为 张早 巳 不 再 种 地 ,现 为 经 商
烈之 势。而伴随着这场以 “ 撤村并居” “ 毛基地换户 口”为载俸的 “ 农村宅基地复垦
革 命 ”而 来 的 却 是 无 数 个 古 老 的 村 庄 从 中国 广 袤 的 土 地 j 消 失 ;无 数 农 民正 在 被 “ 一 赶
上 ”楼 房 ,过 上 所 谓 的城 市生 活 。
专家指出,这 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 ,强迫农 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 自然村 ,不仅与
法 冶精 神 相 违 背 ,而 且 对 农村 社会 的和 谐 稳 定 发 展 也 将 带 来 巨 大 负 面 影 响 。
21, 2 2 00 1 5
至于让上级 部门发现 其真正 的违 规用地行为
诸 城 ,古 称 密州 。 因 在 此 地 发 现 了 大量 完 整 的 恐 龙 化 石 ,又 被 演绎 为 龙 城 。它 是 山东 省 潍坊 市 所 辖 的~ 个 县 级 市 。 l 年 前 , 当地 推 动 国有 和集 体 企 8 业 改 制 时 , 因 把 9 %以上 的 企 业 一 次 性 卖 掉 而 引 发 0
赶农民上楼荒唐在何处
“赶农民上楼”荒唐在何处近日,平邑县强拆血案引发社会关注。
据媒体报道,强拆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当地近年来轰轰烈烈进行的“并村改造”运动。
事实上,全国各地“撤村并居”,让农民搬进高楼社区的拆迁改造运动,已呈“大跃进”之势。
“撤村并居”因何而生?地方政府又为何热衷于“赶农民上楼”?“撤村并居”初衷是好的,却在“大跃进”式的发展中变了味起初,是地方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益尝试不妨从城镇化的发展说起。
自1979年至今,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对比来看,中国从1981年20%的城镇化率,到2012年的53%,仅用了30年的时间,而同样的城市化进程,英国用了100年,美国用了60年。
如此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得益于农村人口的进城潮。
一方面,相较农村,乡镇和大城市有着足够大的吸引力,农民进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另一方面,而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耕地使用效率提高,粮食也实现连年增产。
正是这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大多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而这一人口流动进一步使得农村丧失了吸引力,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意愿更强。
然而,在农村人口流出的过程中,农村的宅基地却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
农民进城,发展不错的有能力在城镇安家落户,从此不回乡生活,但农村的房子还搁在老地方,无人问津。
久而久之,空心化的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房屋。
不止如此,“一户多宅”、城镇和农村“两头占地”的现象,还导致出现人口减少,宅基地却增加的怪象。
经济观察报援引九三学社2013年发布的一份有关城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减少,但农村宅基地却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
针对这种情况,大约2001年前后,、等南地区富裕乡镇的基层政府,尝试撤并人口数目较少的自然村,集中到人口大村,或者集中建设公寓型农民小区。
这种居民向社区集中的做法,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这一行动可以说是地方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务实举措。
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2)
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每日一练(2)农民“上楼”运动热点话题材料:近日媒体报道称,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拆村并镇,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而此举的背后,是政府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其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报道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纷纷对各地从农民手中“抢”地的做法表示极大不满。
不少网民认为,农民“被逼上楼”,是很可怕的事,是对农民利益赤裸裸的掠夺。
有网民说,在农村改革之初,政府承诺土地政策50年不变,可现在,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全国正在上演的这场愈演愈烈的撤村并镇运动。
不考虑农民意愿,甚至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使“50年不变”的承诺失信于民,使农民的利益再一次被蚕食。
有网民指出,强拆抢占致使大量农民失去一辈子辛苦挣得的家园,强拆抢占改变了农村的格局,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无一技之长,今后让他们何以为生?当大量农民变为失业者、赤贫者时,国家怎么可能长治久安?有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更不是简单地把农民集中小区化居住。
至于怎样才是新农村的发展方向,中央早就为新农村勾画过图景,这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绝不是要让农村都变成城镇社区。
【试题预测1】农民“上楼”运动中的“被上楼”现象。
【答题框架】事实上,这一场“农民被上楼”行动可以看作是中国新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节点。
各地规模浩大的拆村运动,往往打着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各种旗号,当然也有相对应的政策,例如诸如“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等。
不少地方以罕见的热情拥抱“拆村并居”行动,其目标很明确:让农民上楼,把腾出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这样,既可以获得城乡土地之间的级差收益,更可以突破宏观调控下紧缩“地根”的限制,完成各地GDP的发展目标。
旧村改造:农民“上楼”的问题探析——基于浙江省X县Y村实证调研
旧村改造:农民“上楼”的问题探析——基于浙江省X县Y村实证调研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一直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主要阵地。
本文是笔者利用在浙江X县Y村调研的情况了解,以Y村的旧村改造为例子,结合近期多省市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被上楼”运动,尝试对各地的“被上楼”运动模式和浙江Y村农民上楼新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如何更好的进行旧村改造、实现旧村改造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被上楼”运动;旧村改造;农民上楼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12-02一、农民“被上楼”运动近期,一场“被上楼”运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一场圈地运动正在广袤的中国农村上演。
所谓“被上楼”又称为“被城市化”,是指各地为了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来增加耕地,从而强迫农民搬出平房,搬上楼房。
为了保证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2008年国土部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但是这项政策被地方政府曲解为以地生财、获取政绩的新运动,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依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打着所谓“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旗号在广大乡村展开了一场拆迁合并宅基地,农民“上楼”的运动,如山东诸城的“村改社”、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成都的“双放弃”以及重庆的“土地换社保”。
而这一系列运动的本质是地方政府通过强制减少农村宅基地面积、为城镇建设换取增量田地面积,进而获得更多土地级差收益、维持并扩大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
由于土地财政和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双重诱因,各地纷纷开展“一刀切”、“大拆大建”运动,导致许多农民“被上楼”。
旧村改造、农民上楼旨在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现在很多地区却不顾地方农村的实际状况、农民的实际需求,打着各种旗号、利用所谓的各种“制度创新”来强行进行“旧村改造”,使“农民上楼”变成“被上楼”。
农村依旧是农村,农民依旧是农民,各地政府在没有顾及当地是否已具备农民上楼的实施条件的情况下强行进行旧村改造,这就使失去宅基地的农民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滋生出农具无处堆放、家禽无处饲养、农作物无处保存、农民生活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难道这就是要建设的“新农村”?农村成了城镇建设缺乏规划和节制的牺牲品。
谁为地狂——中国农民“被上楼”的背后
地 建 设 了 数 十 栋 密 集 的 农 民公 寓 ,要 村 民补 差 价 购 买 。 因 补 偿 款 购 买 不 起 足 额 面 积 楼 房 ,坝 头 村 3 岁 5 女 子 徐 传 玲 去 年 l 月 自杀 。 今年 1 , 当地 强 制 农 民 O 月
20 、20年国土部又分别批准了1省加入增减挂 08 09 9
钩试 点 。
国土 部 所发 文 件 的 “ 增减 挂钩 ” 是指 l 将 ,
拟整理复垦为耕地 的农村建设 用地地块 一 即拆旧地
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 即建新地块》 : 等蘸
积 共 同组 成建 新 拆 旧 项 目 区 ,在保 证 项 目区 内 各 类
挂钩 。
东诸城市 取消 了行政村编制 ,1 4 个村合并 29 农村社区。诸城 7 万农民都将 告别 自己的村 O
记 者在 多省市调查 发现 ,这项 政策正在 被各地
o0 35 1 2 1
Sp cal特稿 e i
民上楼并 大规 模取 消 自然村 ,不仅 与法 冶精神相违 背 ,而且对我 国农 村社会未来的健康发 展也将带 来
巨 大 的负 面 影 响 。
为 此 ,今 年 8 份在 海 口举 行 的 “ 乡一 体 月 城 化 :趋势与挑 战”国际论坛上 ,中央农村工 作领 导
小组副组长陈锡 文语重心长的指 出 ,和 平时期大规
模的村庄撤并运动 “ 古今中外 ,史无前例”。
拆 村 并 居 风 潮
各地规模浩 大的拆村运动 ,打 出了各种旗号 , 例如城 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 、旧村改 造、小城镇化
西 部 大开 发
W ES CHI T NA DEVE O P ENT L M
省 ,i t E以 “ 村” 换 取 建 设 用地 , i 撤
农民“被上楼”现象的研究——产权理论视角
农民“被上楼”现象的研究——产权理论视角摘要:自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以来,全国不少地方搞起了“撤村并居”运动,自然村被拆迁,行政村被撤并,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农民“被上楼”现象。
出现“被上楼”现象背后问题的实质是宅基地产权不清晰,职责不明确,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侵占农民利益,强征农民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产权自建国以来几经变化,如今仍有漏洞,防止和解决“被上楼”现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明晰产权,成立专门机构保护农民产权;另一种是彻底改革农村宅基地产权,实行私有化。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被上楼”;产权理论1 农民“被上楼”问题的由来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撤村并居”运动,自然村被拆迁,行政村被撤并,农民“被上楼”。
其政策依据是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侵害农民利益;挂钩周转指标使用收益分配不规范等。
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让农民腾出土地,觊觎农民的利益,是在“土地财政”的驱动下,以新农村建设之名行“圈地运动”之实。
2 农民“被上楼”现象背后的实质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 1.6万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
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如果计入土地出让金收入,2009年中国全口径政府收入实际已突破10万亿元,约占GDP的32%。
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迅速。
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
到2009年,该比例已上升为48.8%。
其间有几年,该比例甚至一度超过50%。
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是为“土地财政”。
[1]土地财政之所以如此猖獗,其来源主要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和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新菜地建设基金,等等。
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_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
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_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正在发生: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的交汇。
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也成为了社会学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变革。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农民上楼和资本下乡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城镇化背景下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带来了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大潮,资本不断拓展其经济版图,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劳动力供给,而许多农民也看到了在城市里谋求发展的机会。
这种供需关系以及机遇的相互作用,促使了农民上楼和资本下乡的现象逐渐出现。
农民上楼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到城市中心地带谋求发展、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这其中既有合法的务工者,也有非正式的打工者。
他们从农村地区迁移至城市,努力谋求更好的生活和收入。
农民上楼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资源贫乏、农业收益不稳定、教育医疗设施欠缺等。
通过进入城市,他们期望能够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水平。
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本下乡,即城市中心地带的资本向农村地区扩张。
资本通过投资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方式,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资本下乡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经济的饱和,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及利润空间。
此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本市场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下乡的趋势。
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的交汇点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乡联系。
城市需要农民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而农村则需要城市的资本和技术支持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民上楼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但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城市低端产业的集聚、低收入和福利缺乏等。
资本下乡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土地流失、农民权益保护等问题。
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也在改变着城乡之间的社会关系。
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向城市的社会结构转变,城市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不断渗透到农村地区,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历程与经验:北京郊区“农民上楼”研究
新的二层楼房 。
在 此 期 间 ,一 些 偏 远 山区 如房 山县 栓 马 庄 ,
1 9 9 5 年底 , 通县有 3 6 个村庄建设住宅楼 2 8 7 栋,
有2 1 4 0 0户搬进 了小康楼房。此外 ,各区县确 定一些小康试 点村 ,包 括房山县窦店村 、新街
村 、南 韩 继 村 、韩 村 河 村 ,昌平 县 真 顺 村 、水 屯村 ,顺 义 县 河 北 村 ,门 头 沟 区桑 峪 村 ,怀 柔
2 l 户农 民自筹资金建 2 1 栋 二层楼。这个时期主 要是农 民自发上楼为主 , 数量 比较少。
马 连 店 、 留 民 营 、建 设 街 实 践 后 ,太 阳 能 楼 房
又在大兴县义 和庄 、平谷县岳各庄 等大面积推 广 ,仅据 昌平 、大兴 、平谷三县 统计 ,建太 阳
( 二) 新农村建设探索阶段的农 民上楼
平县踩 河新村村 民计 划用 3 年 多的时 间,将 分
散 居 住 在 8个 自然 村 ,集 中在 5个 住 宅 小 区 内 ,
建成 了 4 1 6 座二层 小楼 ,3 4 5 户农 民喜迁新 居。 政府 因势利导 ,1 9 8 2 年 ,北京市政府选择 昌平 县踩河新村 、马连店村为新村规划建设试点 , 并 确定昌平县马连店 、平谷县岳各庄、通县玉甫上 营 、顺义县马头庄等 l 2 个村庄为首批规划试点 村庄 。到 1 9 8 4 年有 3 7 个村先后开展 了新村建设 , 掀起建楼高潮。通县 台湖镇玉甫上营村新建二层 小楼 4 0 多栋 ,面积 6 0 ~ l O O m 不等 ,村里还新建
村 改 造 的行 列 。 如 丰 台 区王 佐 镇 南 宫 村 、花 乡
镇官地村 、怀柔 区雁栖镇官 地村、怀柔 区北房 镇驸 马庄 ,密云县 巨各庄镇蔡 家洼村 、延 庆县 八达岭镇 营城 子村 、延庆县延庆镇西 白庙 村和 西屯村 ( 联村改造 ) 等1 3 个村进行旧村改造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上楼:一场农民完败的圈地运动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
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
在这场新圈地运动中,农民大多别无选择,生活和生态结构被改变,土地级差收益没有享受到,仍然没能分享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成果。
如何“找地”是各地面临的新困境
“增减挂钩”政策成地方政府的“金钥匙”
近年来,中国耕地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用地的矛盾发展到很尖锐的程度。
如何“找地”,也成为各地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
以河北省为例,2009年需要新增用地约为21万亩,但国家指标17万亩。
如何填补4万亩的缺口,成为河北投资项目落地的难题。
“增减挂钩”一经出台,立即成为各地破解土地瓶颈的“金钥匙”。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郝晋珉认为,国土部开展此试点也是无奈的选择。
经济发展用地要保证,耕地和粮食安全也要保证,空间就这么大、土地就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3900万亩的农村建房无人居住,“不用是浪费”
中国的宅基地闲置集中反映在1.3亿农民工进城打工上,进城务工农民大多数住的都是工棚,有很多还是在建筑工地上破旧工棚内十几个人睡的大通铺。
而他们农村独门独院房屋空置或是只有老人小孩住。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农民工在城里打工挤工棚,农村独门独院无人住,是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农民在农村的人均住宅面积是200平方米,1.3亿农民工加起来就有超过260亿平方米的农村建房,折合3900万亩的宅基地。
农村的房屋无人居住,或只有老人和孩子居住,如此巨大数量的房屋闲置,是土地资源的最大浪费。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现有的宅基地制度。
宅基地不属于农民个人所有,房屋不能流转、不能交易。
河北将建7500个“新村”,山东计划让70万农民上楼
大规模“赶农民上楼”,是近几年各省区新民居建设的一个缩影,其用意在于腾出农民的宅基地,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将其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作为“增减挂钩”政策的先行者,河北计划利用3年时间,“改造”15%的村庄。
根据《河北日报》报道,至2012年,河北将完成750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保守估算,将为河北增加建设用地50多万亩。
这与2009年河北省获得国土资源部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2万亩相比,翻了近50倍。
而山东诸城市则一举取消了行政村编制,1249个村,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
诸城70万农民都将告别自己的村庄,搬迁到“社区小区”。
如今,像诸城这样的“拆村并居”,正在全国二十多省市进行。
楼房: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农村生态结构将被彻底改变
在这场新“圈地运动”中,不仅农民的宅基地被圈走,农民被迫住上楼房将彻底的改变农村的社区生态以及生活方式。
农村村庄的兴衰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变迁的自然结果。
虽然建成了一个个类似城镇居民小区的农村新社区,但如果居住其中的农民没能改变生产方式,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将面临很大困难。
传统农村的宅院、村边、地头,都是农民创造收入的场所,甚至是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消费都来自于此。
进入新社区,这部分收入没有了,而生活费用的开支却明显增加,“连喝口水都要花钱”了。
如没有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收入来源,能否长期维持就是个大问题。
有些人说,建了农村新社区农民可以不进城而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可实际并不尽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拆并村庄后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为复杂、不确定性更大。
除了东部极少数地区,真正具备村庄拆并条件的地方相当有限
因此,村庄的兴衰还是应当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为了获得些建设用地的置换指标和土地的价差收益就去大拆大建。
这样的做法改变了农村生态结构,或许将埋下不稳定的种子。
应当说,就目前的国情国力而言,除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了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已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发达地区,除了东部少数发达地区,真正具备村庄拆并条件的地方相当有限。
真心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还是应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上下更大工夫。
无法享受土地收益,农民“完败”
农民无法享受2700万亩土地增值,收益全归政府支配
城市发展和扩大必定要挤占周围的农村土地,这个事实无法避免。
况且从农业用地转为工商、住宅等用途的建设用地可以极大地提升土地的价值,但这部分增加的土地价值收益毋庸置疑应该由农民享受。
但由于目前补偿水平较低,农民能分享到的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很少。
这样一来,城市发展和农民权益就出现了冲突。
据新京报报道,河北省廊坊市国土资源局总工郭立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拿钱给农民补偿了旧宅,置换出的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调配使用,收益将归政府,农民不再享受土地级差收益。
但有学者指出,这是剥夺了农民的发展权。
将农民排除在分享城市化、工业化成果之外。
但这并不是个案,从秦皇岛、廊坊等多个地方的新民居工程看,政府将置换出来
的建设用地,收益全部归政府支配。
国土部总规划师胡存智曾透露,通过增减挂钩,大约有2700万亩的农村建设用地将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当中,那么对于农民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面积1:1的换房条件表面公平,实际却将土地价值忽略
天津大良镇是天津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试点地区,因此所享受优惠政策较多,政府在给农民补偿的时候,让步余地也比较大。
当地政府开出的换房条件是:大良镇在给予搬迁农户1:1换房的条件时,同时给予超面积房屋优惠的措施,农民购买超面积的房屋只要680元/平米到980元/平方米不等的价格,而当地的房子价格已经卖到了2000元/平米的价格。
表面上看这种换房条件是惠民的,但却忽略了农民宅基地的土地价值。
这也是整个“增减挂钩”项目中增值的大头。
这块肥肉没有分给农民,那么基于房产再好的优惠条件,都只是九牛一毛。
以天津市为例,如果宅基地整理出来用于房地产开发,则每亩地可以卖到100万元,如果做工业用地使用,每亩也有十几万元。
若“上楼”,农民就只有房产而失去土地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大规模征地行为是建立在剥夺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之上。
根据《宪法》的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村宅基集体所有、家庭使用。
宅基地与房产是农民财产的两个不同部分,拥有宅基地可以自由建房。
而一旦搬入楼房,农民就只有房产而失去土地。
因此,“并村改区”实际上是当地农民以具有独立产权的宅基地换取没有产权的住宅。
尽管有所补偿,但是,这些补偿对于宅基地的土地价值而言微不足道,一般只是拆迁住房的按照住房拆迁标准进行经济补偿或等同面积更换,宅基地的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其转化为建设用地后的增值收益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获取。
这样的宅基地流转方式,农民显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地方政府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民的宅基地“匀”出来,让农民入住更省地的楼房。
在上一波城市占地开发的扩张之后,各地再次掀起了新的圈地高峰,而广大农民也再次完败于这场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