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只是说说而已。前一段时间,高校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年会,感受颇多,多次与我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高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谁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谁就会立于教学改革的潮头。因此,高校长提议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尽快走出自己的路子。11月7日,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大有主任、周新奎科长、孙奎浩老师和刘洪星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来校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通过半天的活动,特别是徐大有主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计划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单打独斗,不能把搞贴标签式的思想

教育当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徐大有老师认为,所谓情感,通俗讲就是学生喜欢学数学;所谓态度,通俗讲就是学生下力学数学;所谓价值观,通俗讲就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喜欢数学,对数学有兴趣,热爱学生,以满强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产生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得以开展的基础。从张敏老师执教的《可能性》我们看出,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活动。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将一些概念、计算等传统课嫁接在数学活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北京的老师就进行了尝试,把《质数、合数》上成了数学活动课,效果很好。

要使学生下力学数学,教师必须经常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关爱、宽容和信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学生,学会评判自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教师就要将数学有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去,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要让学生明白,运用周长计算办法可以解决许多现实问题。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升华。比如赵立芹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周长计算》最后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将复杂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问题是我们数学上常用的的方法,量的现实问题就是通过转化的方式解决的,转化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涵在数学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与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原始实践和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一个公民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了,初中数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要求上都进行了大幅降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虽然被广大教师重视,但是仍然还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虽然获得了某种知识与技能,但最终却对数学产生了厌恶;二是由于学生对数学的

厌恶以及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不平等性,致使学生讨厌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很紧张;三是

由于讨厌数学和老师,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最终使得学生讨厌上数学课,对数学课缺乏了

应有的热情;四是还存在着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感到数学太难、太复杂,甚至厌恶数学的现象。

通过多年来深入的课堂观察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没有真正把学生当着学习的主人。二是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没有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三是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是学生失去了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主动权,他人评价的成分太多,别人的评价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掩盖,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实际情感。尽管广大教师经过多年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实践,但在如何贯彻和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显得迷茫和不够清晰,在教学中往往被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两维目标所冲淡,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可循。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体会,就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谈几点粗浅

的看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数学活动来改变态度。在通常情况下,只有所参与的活动与所要改变的态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所参与的活动本身就是需要改变的态度时,这种方法才比较有效。例如,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认为数学难,逐渐放弃了数学的学习。为什么不把学习的要求降低一些呢?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实验时我们进行降低要求处理,让他们讨论的问题、操作的内容、布置的作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针对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加大教师的指导,使他们做起来容易,学习起来不感到困难,逐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了信心才能克服心中的畏难情绪。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数学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才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才能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转变对数学的不良态度,逐步形成积极的心里倾向。

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对于“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更

多地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认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惟有给学生制造困难与障碍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标准》强调,在培养学生“克

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方面,我们应当关注两件事:一是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二是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或是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或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或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是得到

了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为此,在介绍新的数学知识与设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情境时,应当尽可能提供一种“阶梯”式的问题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对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

信心。

对于初中生而言,勇于面对困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即

使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只要获得有效的求解思路,或对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就有意于

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人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这些对象有

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海德把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 称为单元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它们之间的类似、接近、相属所形成的。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把这些称为感情关系。海德认为一个人对单元中的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在一些学生眼里数学与数学教师是一体的,老师对我好我就喜欢他教的课,老师对我不好我也不喜欢他教的课。例如有的学生说:“我对数学喜欢不喜欢就看老师对我的态度好不好,以往有个老师对我不好,所以很不喜欢他教的数学,现在数学老师对我可好了,所以我特喜欢他教的数学,数学成绩也不断的提高”。作为

一个老师要善待你的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处处关心他们,使他们感觉到你很喜欢他们。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当是中肯的、真实的反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现状,评价的途径和方法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避免那种为了评价而评价,要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有利因素,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评价方式不能单一化和简单化,要把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观察与访谈相结合。学生的自评虽然较能真实的反应自己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但总会有遗漏和偏颇的地方。俗话说的好:旁观者清,当事者迷。有些方面可能自己没有发现,但别人发现了,这时互评就显得极为必要。但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的行为是“装出来的”具有一定欺骗性。为了能真实的摸清学生内心的情感“实底”访谈还是有必要的。访谈的对象: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家长。教师在做访谈时态度要和蔼(特别是对学生本人)语气要诚恳,要打消学生的戒备心理,使他能对你讲实话、真话。访谈的内容有:是否主动完成作业,不会的作业是否主动的问其他同学或老师,除了书本外还看其它数学读物吗,你喜欢数学吗…。根据本人或他人的回答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改变,是否向正的方向产生迁移。促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把抽象的数学变成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数学,这中间的桥梁是情感,实施初中学生对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一目标,点燃学生的对数学的热情之火,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数学课堂感情。通过对初中学生对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播放他们情感的种子,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让学生热爱数学,热爱教师,热爱课堂,让情感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着情感的气息,让情感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