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共 20 页
这两首诗的颈联历来被誉为佳句,请任选一联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3.0 分)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举酒 属客 ______ 冯虚御空 ______ 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______ 。 水波不 兴正襟 危坐 A.兴:盛危:高 B.兴:起危:端正 C.兴:盛危:端正 D.兴:起危:高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______ 。 A.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 B.驾一叶 之扁舟我欲因 之梦吴越 C.何 为其然也因 为长句 D.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恍惊起 而长嗟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赏析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特点。
(一) ①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 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 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 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 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 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 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 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在柏林》) (二) ①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 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 边不肯走。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 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 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 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 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 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 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 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 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
第 2 页,共 20 页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 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 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 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 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②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 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 悠悠乎与 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 培塿:小土堆。
第 页,共 20 页
第③段加点词“种子”在文中指的是 ______ 对第①段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引用具体数据,强调保护传统村落的迫切性。 B.通过《蓝皮书》指出保护传统村落的严峻性。 C.直接引出如何正确重构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D.为后文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村落的建议做铺垫。 第②段论述很有特色,试从语言特点角度进行分析。 综观全文,下面这段话最合理的位置是 ______ 。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 的注脚。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上海著名的古镇有浦东新场镇、闵行七宝镇、青浦朱家角镇等。请运用文中的观点,谈 谈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古镇。 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第 3 页,共 20 页
的样子。 A.鄙视基础制约 B.藐视基本束缚 C.轻视原本压制 D.蔑视本来约束 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作者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法,尝试探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村社会的特点。 B.“仁”是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孝、悌、忠、信”是“仁”的具体表现。 C.乡土社会遵循男女有别的原则,也就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D.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实际没有必要“文字下乡”。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期末语文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1. 按题目要求填空。
______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谢公宿处今尚在, 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银瓶乍破水浆迸, 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临战潇洒从容的气度和辉煌战功的句子是: “ ______ ,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①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12 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A_____ ②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 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 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 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 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 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B_____ ③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 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 里所言“别忘了把 种 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文化属性。《乡土中国》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 “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 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 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C_____ ④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 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 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 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 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 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D_____ ⑤“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 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 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 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 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节选自《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______ 。 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5.0 分) 5. 阅读《乡土中国》,完成各题。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 ______ (作者)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 。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_______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_______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 生办法。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 能种地。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___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两首诗体裁都是律诗。 B.两首诗所押韵部相同。 C.题材都是登高咏怀之作。 D.风格上都是高亢悲壮。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 A.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第二联才开始实写眼前之景。 B.两首诗都含有因景生情、追古抚今之意,流畅自然,情感真挚。 C.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 D.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悲愁。
这两首诗的颈联历来被誉为佳句,请任选一联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3.0 分)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 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举酒 属客 ______ 冯虚御空 ______ 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______ 。 水波不 兴正襟 危坐 A.兴:盛危:高 B.兴:起危:端正 C.兴:盛危:端正 D.兴:起危:高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______ 。 A.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 B.驾一叶 之扁舟我欲因 之梦吴越 C.何 为其然也因 为长句 D.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恍惊起 而长嗟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赏析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特点。
(一) ①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 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 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 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 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②“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 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③“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 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 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选自《在柏林》) (二) ①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 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 边不肯走。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 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 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 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 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 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 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 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 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
第 2 页,共 20 页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①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 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 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 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 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②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 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③为类。 悠悠乎与 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②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③ 培塿:小土堆。
第 页,共 20 页
第③段加点词“种子”在文中指的是 ______ 对第①段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引用具体数据,强调保护传统村落的迫切性。 B.通过《蓝皮书》指出保护传统村落的严峻性。 C.直接引出如何正确重构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D.为后文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村落的建议做铺垫。 第②段论述很有特色,试从语言特点角度进行分析。 综观全文,下面这段话最合理的位置是 ______ 。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 的注脚。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上海著名的古镇有浦东新场镇、闵行七宝镇、青浦朱家角镇等。请运用文中的观点,谈 谈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古镇。 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第 3 页,共 20 页
的样子。 A.鄙视基础制约 B.藐视基本束缚 C.轻视原本压制 D.蔑视本来约束 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作者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法,尝试探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村社会的特点。 B.“仁”是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孝、悌、忠、信”是“仁”的具体表现。 C.乡土社会遵循男女有别的原则,也就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D.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实际没有必要“文字下乡”。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期末语文试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1. 按题目要求填空。
______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谢公宿处今尚在, 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银瓶乍破水浆迸, 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临战潇洒从容的气度和辉煌战功的句子是: “ ______ ,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①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12 月 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A_____ ②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 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 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 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 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 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B_____ ③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 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 里所言“别忘了把 种 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文化属性。《乡土中国》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 “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 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 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C_____ ④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 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 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 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 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 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D_____ ⑤“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 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 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 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 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节选自《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B.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C.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D.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对第②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______ 。 A.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 B.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 C.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 D.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 对第①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 B.“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第②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5.0 分) 5. 阅读《乡土中国》,完成各题。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 ______ (作者)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 。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_______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_______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 生办法。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 能种地。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___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两首诗体裁都是律诗。 B.两首诗所押韵部相同。 C.题材都是登高咏怀之作。 D.风格上都是高亢悲壮。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 A.两首诗起笔都虚写过往历史陈迹,第二联才开始实写眼前之景。 B.两首诗都含有因景生情、追古抚今之意,流畅自然,情感真挚。 C.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 D.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