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框架: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思潮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案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月成立于北京。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年 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 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世英、 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王 统照12人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统照 人。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 ……文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 文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般问题 般问题’’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 般问题’’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的创作为“人生派” 为人生”的文学。 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主要刊物是改 革后的《 小说月报》 和新创办的《 文学旬刊》 革后的 《 小说月报 》 和新创办的 《 文学旬刊 》 ( 后改为 文学周报》 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文学周报》)、《诗》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 年 一二八”事变后因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教案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 谬种” 谬种” 。 “双簧信”:钱玄同 (王敬轩) 双簧信” 王敬轩) 双簧信 刘半农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2012)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 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见课本 P17) 1、历史背景与机遇 ① 封建帝制结束。 ② 民族工业发展。 ③ 新型知识者群体出现。 ④ 现代出版业发展。 ⑤ 以“思想”与“写作”作为体现自 身独立价值的新选择。 ⑥军阀统绐下既混乱而又比较自由的 历史氛围。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五四”前后文学社团与期刊 (一)文学研究会(见课本P23) 是建立最早、实力也最雄厚的一 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等,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 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在文学 主张上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在 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他们的创 作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 文学。会刊有《小说月报》、 《文学 旬刊》、 《诗》《戏剧》月刊等。
陈独秀
胡适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对胡适的评价—— 蒋介石:“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 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唐德刚《胡适杂忆》:“胡适之先生的 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 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 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 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 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 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 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 是当代第一人! ” 李敖《李敖编胡适语粹新序》:“在启 蒙人物中,胡适是最稳健、最优秀、最高瞻 远嘱、最具潜德幽光的哲人智者。” 季羡林:“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 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知识框架: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学思潮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 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 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 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 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 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二)文学争论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2.与学衡派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 主义之争)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 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 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 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 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 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 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 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第10页)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 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 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 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 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 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 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 作。1934年解散。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 (都是学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 《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 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 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 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 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革。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胡适(18911962)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 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 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强 烈的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 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 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 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 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 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 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钱、刘二人的“双簧信”
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 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 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 论加以汇集。
钱玄同
刘半农写复信《复王 敬轩书》,逐一辩驳。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 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刘半农
2、后期(1918-1921):
(三)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 《惠的风》。 鲁迅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标志着 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文学研究会作家冰心、叶 绍钧、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的“问题小说” 以及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等的“乡土小 说”;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的“浪 漫抒情小说”。 散文则有周作人的“美文”,鲁迅的《野草》 等。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 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
(一)文学革命的内容: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二).创造社
重要的早期新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 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留日学生发起成 立于日本东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作 品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 重要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 造日》、《洪水》等。
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 文学。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分界。
八事 三大主义
胡适(1891-1962)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的“八事”
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 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 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 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 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 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 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文学革命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 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 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 1、内容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 系;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 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 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 王将相、才子佳人;
(2)周作人《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从个体本 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
内容要从“肉”与“灵” 的统一中去表现“人”, 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 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 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 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 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30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 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 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 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 化的40年代文学;
中国白话文学的运动 当然不完全是我们几 个人闹出来的,因为 这里的因子是很复杂 的。我们至少可以指 出这些最重要的因子: 第一是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
第二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的 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 绝大部分……第三是我们的海禁开了,和世 界文化接触了,……此外,还有几十年的政 治原因。
(胡适:《逼上梁山》)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1月还在美国时,就在《新青年》 (第2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提出文改良“八事”主张,此文是五四 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 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文学改良刍议》
“八事”主张:“一曰: 须言之有物。二曰,不 摹仿古人。三曰,须讲 求文法。四曰,不作无 病之呻吟。五曰,务去 滥调套语。六曰,不用 典。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表现“人”
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新文学刊物的发展
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4卷1期 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 (鲁迅)等轮流主编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 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 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晌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四节20年代文学论争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革命兴起的时间:1917年开始的。
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为了讲清文学革命的来龙去脉,先讲一下新文化运动。
因为文学革命是包括在新文化运动里头的。
所以我们先介绍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但是,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了。
(孙中山)1915年,袁世凯称帝,复辟帝制。
这个复辟的阴谋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是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
张勋把清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又请出来了。
为了给这些复辟活动制造舆论,当时社会上尊孔的声浪甚嚣尘上。
袁世凯自己就出来搞祭孔活动,演出祭孔丑剧。
(鲁迅在教育部)康有为在1916年就上书当时的北洋政府,提出要把孔教做为一种国教,写到宪法里去。
可见,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逆流是很严重的。
这种逆流也从反面给人们以教育,我举一个例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骨干钱玄同,他在袁世凯称帝时二十八岁,是一个青年人。
他当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我过去年轻的时候都象发昏、做梦,自从洪宪纪元,始如一个响霹雳,震醒迷梦,始知"国粹"之万不可保存,犹如粪之万不可不泄。
这段话表明他从袁世凯复辟中觉悟过来,认识到思想革命的重要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西方新思潮早就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有影响,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有了坐标和参照。
(比如进化论)形势:国际: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十月革命。
国内:钱理群“辛亥革命后大约十多年的时间里,封建皇朝大一统的思想统治局面已经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这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比较自由的一段时间。
既混乱而又比较自由的氛围,有利于突出常规的独立思想,有利于容纳多元的外来思潮,有利于对传统大胆的反省。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精品PPT课件
教案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教案
一、文学革命的领袖们就是从西方文艺思潮 中汲取理论源泉,提倡文学革命的。
A 胡适:受意象主义运动的启发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教案
B 陈独秀推崇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 《文学革命论》:“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
钱玄同: “第一步是译,第二步是新做”; 周作人: “目下切要办法,也便是提倡翻译及研 究外国著作”; 胡适: “西洋的文学的方法,比我们的文学, 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
教案
三、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的局面。
教案
3、中国新文学作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吸收和 运用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外国文学样式和具体艺术手法,形成和丰 富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鲁迅不仅参照了外国近代小说的体式,而且 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又充分汲取了浪漫主 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
教案
郭沫若的《女神》受到了众多外国浪漫 主义诗人,特别是惠特曼等人的影响。
“八事” :“须言之有
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
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
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 “不避俗
语俗一个信号,是五 四文学革命的的第一篇宣言,是“五四”文学 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教案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917年2月)
教案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 谬种” 。
“双簧信”:钱玄同 (王敬轩) 刘半农
知识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现代文学第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2节 文学革命中对文化保守势力的斗争
一、对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批判 林纾 :《论古文之不当废》 、《致蔡鹤卿太史
书》 ;《荆生》、《妖梦》 。 反击:李大钊写了《新旧思潮之激战》、陈独秀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鲁迅在《现在的屠杀 者》等一系列杂文 等。
第2节 文学革命中对文化保守势力的斗争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 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 2.刘半农、钱玄同的响应。“双簧信”事件 – 3.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钱玄同(1887-1939)
第2节 文学革命中对文化保守势力的斗争
四、批判“鸳鸯蝴蝶派” 又称“礼拜六派”:艺术上的基本特征是“趣
味第一”“消遣至上”。代表人物有:徐枕亚、 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秦瘦鸥 等 批评:周作人、钱玄同、沈雁冰和鲁迅等都批判 了鸳蝴派。
第3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 社团的涌现
第1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消遣游
戏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 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其次,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的斗争
三、对“甲寅派”的斗争(1925至1926年间) 1.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2.反击:文研社、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 等进行反
击。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 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 〈评文化运动〉》,徐志摩:《守旧与玩旧》等。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社团流派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为郭 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办 有刊物《创造》、《创造周报》。创作上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注重个性,创 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6年后,创作社一 些成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 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2)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提出“三大主义”。 “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 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 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 推倒迂晦的艰涩 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2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 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 繁荣; 3、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 命鸟》、郁达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 神》; 5、文学革命的缺陷和不足:偏激情绪和片面化的倾向。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理论建设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与文学论争 一、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 1932 年解体。 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 团。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 盾等12人。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 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上主张 “为人生”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 主义”。主要刊物为《小说月报》。
第一章 五四思潮
第一章
2、意义: 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学 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 等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各种传 统文学思想作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 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 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使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 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成为社会主流。
第一章
2、文学社团的产生
据统计,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 40余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到1925年,文学社 团和相应刊物激增到100多个。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新月社 (4)其他社团:语丝社、未名社;南国社、弥洒
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关图片
林纾与章士钊
新文化运动相关图片
辜鸿铭与刘师培
新文化运动相关图片
学衡派:梅光迪
胡先骕 吴宓
第一章
[本章参考书]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 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8 陈平原:《触摸历史 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9 《新青年》、《新潮》、《胡适全集》、《陈独秀全 集》、《鲁迅全集》 《陈独秀传》、《胡适传记》、《鲁迅传》等
第一章
三、新文学观念 1、胡适:“白话文学”论与”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八不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 ) → →“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 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 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 话。”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 →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我们所提倡的 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 国语的文学,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
五四文学革命--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 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 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 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 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 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 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 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文学革命的又一位先驱者 周作人 (1885——1967)
周作人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 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 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 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 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 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 健全发展 。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发 表《平民的文学》,进而提 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胡适
胡适(1891——1962),安 徽绩溪人,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开创性的重要人物,具有 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1915 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 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研究 哲学,深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 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 一词。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17 岁参加县考中秀 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 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 “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 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 报》。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 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20年代新文学阵营与旧文学传统的三次 论争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参考书目】
• 刘纳:《论五四新文学》,浙江文艺出 版社,1986年版。
•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 5期。
• 李继凯:“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 《文学评论》,2019年第3期。
2020/5/1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可从文学观
• 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很有 建树
• 但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 以白话为正宗极为反感
• 提出 “文言不当废,白 话不当用”。
2020/5/1
2.与《学衡》派的论争
• 1921年9月,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 、胡先骕、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 志
• 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旗帜 • 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激进倾向进
。 2020/5/1
5.南国社 • 1922年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田汉 • 《南国》半月刊 • 后来活动集中在戏
剧电影方面。
2020/5/1
6.语丝社
• 1924年11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 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
•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 孙伏园等。
• 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 注了现实关注意识,
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三方面评述)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
对者之间的论争。
2020/5/1
5、解释: •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 南国社 语丝社
2020/5/1
• 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梁实秋 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京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2、“三界革命”★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今”★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旨在提倡白话文,实现“文言一致”,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
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
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
3、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P7-8):代表人物陈独秀及其观点4、白话文运动(语言观念变革)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尊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
认为文言误国。
之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
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
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
6、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周作人的文学“立人”思想。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一)散文◆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他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
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
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革命派散文本时期重要的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
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成就最高;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
革命派散文家: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
(二)话剧◆“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
(三)小说◆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
1、清末小说◇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
◇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
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jiǎn)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清末域外小说翻译运动:林纾为清末民初翻译界的主将,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等。
2、民初小说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
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
所以近代文学变革总体上仍囿(yòu)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的阵地:《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移址北京。
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青年》集结激进知识分子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
A、重新评价孔子与传统文化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二、“五四”新文学运动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难文章,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观点: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贡献:提出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新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的发表,就成为“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一个标志。
(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文学革命”。
观点: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评价: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态度。
并从启蒙的角度抨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响应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刘半农上演的一场双簧,史称“双簧信”:(见教材P19)。
起因:★胡适、陈独秀虽然提出了“文学革命”,但在思想进步的“无声中国”一时还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发难者甚至有点寂寞。
于是刘半农、钱玄同便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过程:★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其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与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信,逐一辩斥。
结果:★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3、文学革命的实绩•(1)《新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增大,并发表了大量的白话新诗与小说。
•(2)发表新文学作品的园地增多。
除已有的《新青年》、《新潮》之外,又增加了《星期评论》和《少年中国》两个刊物。
同时,京沪四大报纸副刊:《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等也开始重视发表新文学作品。
•(3)白话文正宗地位的确立。
“五四”以后,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
据统计,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即从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至少有400余种白话报刊出版。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也不得不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4)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的还是在创作。
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及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诗歌纷纷见世。
第三节外来文学的影响一、理论渊源★进化论是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
★胡适受意象派主要是庞德影响,陈独秀受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周作人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李大钊受俄国文学的影响等。
★怎样建设新文学?更是参照了西方文学的历史和经验。
写实主义得到提倡,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由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再到新浪漫主义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
当时大量译介了外国文学的理论文章。
二、翻译作品★《新青年》从第一卷起就译介了外国作家的作品。
第4卷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掀起了易卜生热。
许多欧美和日本作家作品都被介绍进来。
★文学革命者几乎都译介过外国文学作品。
新文学期刊几乎都刊登过外国文学作品。
★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给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
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外国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未来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绍。
哲学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等都有介绍。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在众多的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社等自成流派,贡献突出,是最有影响者。
说明:•文学社团关键词:时间、地点、出现原因、发起人(代表人物:理论或创作)、宗旨(主张)、主要刊物、活动范围与情况、创作、影响、评价(一)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发起。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
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被目为“人生派”。
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