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 (节选)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回顾司马迁的相关资料

三、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

“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四、整体把握

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五、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牛马走:谦称,名词作状语,如牛马般供驱使的人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若望仆不相师:怨恨效法请略陈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阕然久不报:隔了很久回复

幸勿为过:责备

2.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原因是什么呢?

点拨: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3.概括此段的内容。

点拨: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小结:这一部分由任安要求作者“推贤进士”(即替任安“说情”的委婉说法)以及“若望仆不相师”,道出“仆非敢如此”之旨,并由此引出自陈已志。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二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概括本段的此段的内容。

点拨: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表明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这一层中,先说自己并不是因为顾及亲人家庭,也不是没有自杀的勇气,而是因为自杀就断送了自己生命价值所在的事业。于是为了完成心愿,他超越为名节而死的一般观念,抛弃庸碌一生而死之俗念,为文采显露于后代,让历史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历苦难而走向卓越之路。

(二)研习第三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所列举的这些圣贤有什么特点?

点拨: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3.讨论: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事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点拨:罗列这些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

(三)研习第四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提问:第3、4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三)研习第五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点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