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离散度
QT离散度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相关 。 4QT 离 散 度 与 特 发 性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的 关 系
Q T离 散度 被重 视 起来 . 庄亚 纯【 先证 实 Q 首 T离散 度 与 临床 很 多 心脏疾 病 相关 , 的理论 为 : 他 既然 心 外膜 单 相动 作 电位 标 测 显 示 不 同部 位 心 肌 复 极 时 间 差 异 . 此 体 表 心 电 图 上 不 因
离散 度可 以在一定 程度 上预 测上述 疾病 的发 生 。
【 词】 关键 QT 离 度 ; 脏疾病 ; 断 散 心 诊 【 中图分类号] 5 1 R 4. 4 【 文献标 识码] B
Q T间期 , 是心 电 图 Q S起始 到 T波 结 束 的 时 间段 , R 反 映 了心 室除极 到复极 的 电位变化 过程 。 临床上 心率快 慢不 同
一
定 程度上 预测 特发 性 V T的 发 生 。
总之 , T离散度 与 多种 临床 心脏 疾病 有关 , Q 对于预 测心 脏 疾病 的发 生有着 重要 意义 。并 且 由于 Q T离散 度 的测 定简 单、 可靠 、 价廉 、 创 , 无 因此 它在 临床 中的应 用越来 越广泛 。
工作探讨
20 9第7第7 0年 月 1 2 1 卷 期
QT离散度在心脏疾病诊 断中的价值探讨
闰雅 芳
( 河北 省 沧州市 人 民医院 , 河北 沧州
0 10 ) 6 0 0
【 要】 T离 散 度 与缺血 性 心脏 病 、 摘 Q 心率异 常 、 律 异 常 、 心 特发 性 室性 心 动过 速 、 功 能不 全 的发 生有 密切关 系 , T 心 Q
QT离散度临床意义
QT离散度临床意义
QT离散度是指心电图中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可以反映心脏电生理
的稳定性和异常程度。
这项检测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来进行,常见于
心律失常、药物或重金属中毒等情况下。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1. 帮助诊断心律失常
QT离散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因此医生可以据此进
行评估和诊断。
QT离散度较高时,可能预示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的风险。
2. 评价药物及治疗的效果
部分药物会对QT间期产生影响,而QT离散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这一
影响是否存在,从而评价药物的疗效。
此外,通过对治疗后QT离散度的改善,也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3. 监测药物及治疗的安全性
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电生理的稳定性,从而产生一定的风险。
通
过监测QT离散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相关的异常变化,从而保障治疗
的安全性。
4. 判定重金属中毒程度
相比较其他检测手段,QT离散度检测在判定重金属中毒程度方面更为准确。
当QT离散度明显增高时,可能提示重金属中毒的情况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QT离散度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广泛性,但它的检测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离散度异常时,应适当进行其他检查手段的辅助诊断。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指体表l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至今QTd已作为衡量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临床应用上日趋广泛,可对心肌缺血、心肌病变、心室肥厚、再灌注治疗的疗效等进行评价,其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现就有关研究涉及的方法学、电生理基础及在诸多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QT离散度;临床应用;综述1 QT离散度的概念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体表l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此现象早为人所发现,却未被重视,直到1985年Campbell[1]等在12导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中发现QT间期存在的差异具有规律性并提出了QTd的概念。
随后的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报告了QTd的生理学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并将其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的一种无创伤性指标,Day[2]等通过对长QT患者具有高猝死风险的研究,提出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首次证实了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 QT离散度的方法学2.1 QT离散度的测量方法在得到QTd前须先测量各导联的QT间期。
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有心电图质量,QRS波起点及T波终点的确定方法,心率、导联等,其中T波终点的判定尤为重要。
T波终点的判定一般采用下列4种方法[3]:①T波降支与等电位线的交点;②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最凹点;③T波降支最大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④通过T波顶点的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
同一份心电图分析必须采用同样的T波终点判断法。
同一导联连续测量至少3个心搏的QT间期,取其平均值为该导联的QT间期。
此外,应删除记录质量差或T波低平的导联,但有效导联数一般应不少于7个。
2.2 QT离散度的计算根据定义,QT离散度的计算公式为,QTd=QTmax-QTmin,QTmax、QTmin分别为12导联中QT间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QT间期离散度
1.QT间期离散度(QTd)为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值,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或电活动不稳定性。
用Bazett公式计算出QTc=QT/RR2√。
最长QTc与最短QTc之差即为QTd。
2.T波电交替(TWA)指在规律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及形态甚至极性的逐搏交替变化,它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3.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危险程度大死亡率高,曾被称为“寡妇制造者”。
正常冠状动脉包括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而左冠状动脉主干又可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左主干前降支:前间壁前壁前侧壁高侧壁回旋支:前侧壁高侧壁下壁后壁右冠状动脉:下壁后壁右室。
心电图的正后壁和左心房常常由左回旋支供血,变异比较小。
心电图的正后壁(V7-9)与前间壁(V1-3)大致形成镜像关系。
左主干闭塞时,正后壁的ST段抬高会抵消前间壁的ST段抬高,呈现不典型的前壁心肌梗死,表现在V1-3导联ST段抬高程度明显小于V4-6导联。
而左前降支闭塞引起的前壁心肌梗死,ST段抬高最明显的部位是V3.V2导联。
因此,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上,如果以V4-6导联ST段抬高为主,不应单纯考虑是前壁心肌梗死,还可能存在左主干病变引起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加正后壁心肌梗死。
此时应该加做V7-9导联的心电图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与左,前降支近端阻塞引起的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比较左主干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中,除了下壁导联的ST段下移较明显外,V1.V2导联的ST段抬高不太明显。
4.心房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变化主要在PR段偏移。
一旦出现心房梗死,则反映心肌梗死的面积大,并可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甚至肺栓塞等并发症。
S5.如果出现ST2升高>ST升高及Q波时限二导大于三导时提示下壁心肌梗死是由左回旋支闭塞引起的。
6.长短周期现象:多种原因可引起心电图中出现较长的心动周期,而长周期后的期前收缩联律间期较短(构成短周期),两者前后形成长短周期毗邻,此种情况下,期前收缩容易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或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此现象称为长短周期现象。
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病情
会迅速恶化,甚至可导致死亡。
目前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检查,如CT肺动脉造影等。
但是,这些检查存在诊断难度大、费用高以及辐射剂量大等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作用。
QT离散度是指心电图中不同导联的QT间期差异,其值越大表示心脏电活动的不稳定性越大。
一些研究表明,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危险等级中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辅助诊断信息。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为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病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
系统性的综述和分析,收集医院内部的急性肺栓塞病例资料,分析QT离散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因素的关系。
三、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分析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探讨其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为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有
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研究中可能存在文献收集和病例数据获取方面的困难和不足,解决
办法是加强团队合作,依靠多种途径和渠道来获取和整理相关资料。
五、研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对于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疗水平和预后评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将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QT离散度相关性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QT离散度相关性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近期死亡率有很大区别。
近年来无创性检查的临床应用范畴也在扩展,许多作者对心力衰竭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及其他相关因素、指标作了大量观察。
本文对不同程度心衰患者的qtd进行观察,并与健康人作对照比较,以期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与qt离散度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本组观察心力衰竭(心功能2~4级)患者88例,男56例,女32例,平均年龄61.50±13.20岁,其中冠心病41例,高心病21例,扩张型心肌病13例,其他13例。
心功能2级23例,3级35例,4级30例。
对照组40例为健康职工,经过全面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
qt离散度检测及方法:受检者作静息状态下常规12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走纸速度25mm/秒,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取平均值。
以tp为等电位线,t波终点为t波下降支与等电位线的交点或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
若u波,则以t波与u波之间最低点为t波终点。
如t波低平,难以确定终点,则放弃测量该导联,但至少9个以上导联可测量的心电图方可进入统计分析采用所测量导联中最长qt间期(qtmax)减去最短qt间期(qt分)所得时限差值即为qt离散度。
观察组88例治疗之前按上述方法计算出不同心功能组别qt离散度数值,治疗后1个月,再次评价心功能,按照不同心功能组别计算出qt离散度数值。
治疗方法: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如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药,降血压药,口服降糖药,他汀类药物,强心苷类,利尿剂等;如无明显禁忌症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t结果治疗前心功能2、3、4级患者qtd均值分别为47.42±13.85ms,58.46±16.25ms,68.24±15.52ms。
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探讨
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探讨
随着心电图技术的不断发展,QT间期离散度作为一种反映室间离散程度的参数,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然而,目前对于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仍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
QT离散度是QT间期在多个导联上的变异程度,其大小反映了心室肌复极过程的不均匀性。
一般认为,QT离散度的增加与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心脏疾病有关。
因此,准确评估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对于预防和诊治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国内外研究结果不一致。
一些研究认为,正常值应该在10ms以内,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正常值应该在15-20ms之间。
这种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心电图记录质量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有研究利用大样本、多中心的方法,对健康成人QT离散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一项国内研究发现,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中位数为8.2ms,95%置信区间为4.9-11.8ms;而一项国外研究则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即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中位数为9ms,95%置信区间为4.7-14.6ms。
这些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仍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但一些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值应该在10ms以内。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相信对于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会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QT离散度对预后的影响
[ ] Slebr , x rD,a aA. ei o t c fae aa di 2 i regDS Wee Ii Th mpra eo nmi n t v n n s cret ni h n ae n fsv r o gsiehatflr [ ] orci tema gme t eeecn et er aue J . o n o v i
d内发 生 室性 心 动 过 速 、 颤 及 猝 死 等 临床 资料 。 结 果 室 Qr d时 限 延 长 组 在 Kii 级 Ⅱ级 以 上 、 并 糖 尿 病 、 性 心 动 过 速 、 颤 l l p分 合 室 室
及猝 死的发生例数 以及 C K—MB峰值 均 高于 Q d时限正常组 , T 羞异 有统 计学意义 ( P<0 0 .5或 P<0 0 ) . 1 。结论 急性 心肌梗 死时 QT离散度是评估 心肌梗 死病情及预后 的一 项有用指标。
2 0 ,5 1 )1 2 0 4 2 ( 2 : 0 1—1 2 . 0 8 Ru d c n shMe dPr 1 9 8 ( 3 : 6 7 6 2 a 9 7, 6 4 ) 1 8 —1 : 友平 ( 9 5 ) 男 , 业 于 山 西 医 学 院 , 任 医 师 , 工 作 于 梁 16一 , 毕 主 现
1 资料 与 方 法
到 Q d T 。收集 病人 既往糖 尿病 、 血压病 史及 心功能 K l 高 ii l p分 级 等基 本临床资料 。记录住 院 3 0d内发生室性 心动过 速 、 室颤 及猝死 等情 况。入院后清晨空腹采集 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 固醇 ( ) TC 水平 , 6h 取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 同工 酶( K—MB) 每 抽 C 1 次, 观察 其峰值 。于发 病后第 7天 应用 美 国 HP 5 0彩色 多普 20 勒 心 脏 超 声 仪 测 定 左 室 射 血 分 数 ( Ⅵ1 ) 探 头 频率 为 2 5 L F, .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测定的临床意义李 玉(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100)[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Q T离散度;心电图[中图分类号] R0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6-3862-01 Q T离散度是指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程度,它代表了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的程度。
笔者对比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人心电图Q Td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AMI患者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51~77(67.0±6.3)岁,另取20例正常人作对照。
112 方法 所有对象均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AM I患者必要时加作V7—V9和V3R—V5R导联,要求基线平稳,波形无干扰,走纸速度25mm/s。
测量最大最小Q T间期(Q T max和Q T min)QTd=QT max-QT min。
为校正心率的影响,将上述Q T 值按Q Tc=QT/R-R1/2计算出QTc,然后将最大Q Tc减去最小Q Tc即得到校正QTd即QTcd。
每例测量8~10个导联,同一导联至少测量3个心动周期,其中胸导联不少于3个。
由于QRS波群起点的测量误差很小,一般不超过10ms,准确测量Q T间期主要取决于T波终点的确定。
T波终点应是:①T波下降支与等电位线(TP线)的交点。
②u波干扰T 波终点的测量时则取:T波与u波之间的转折点,或T波下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交点[1]。
1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 果AMI患者Q Td(88.4±15.9)ms,Q Tcd(90.9±22.9)ms;正常人Q Td(38.0±10.5)ms,QTcd(3.5±16.9)ms,AM I患者Q Td、QTcd均高于正常人(P<0.01)。
AM I患者死亡8例,8例死者入院初期QTd为(82.3±16.5)ms,QT cd为(89.8±1515)ms;而存活29例患者入院初期Q Td为(80.8±25.0) ms,QTcd为(88.6±27.8)ms,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心电图学概念术语系列文库:Q-T间期离散度
心电图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Q-T间期离散度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电图学,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电图学基本概念“Q-T间期离散度”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Q-T间期离散度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称为Q-T间期离散度,也即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最理想的是12导联同步记录中测量的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 间期(QTmin)之差。
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的程度。
由于只需在心电图上进行测量,因此是心脏电生理状态的一项无创性检测技术,也是继晚电位、Holter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研究后的新进展之一。
QTD这一概念首先由Gompbell于1985年提出。
1990年Day等基于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反映了心室复极存在局部差异,设想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心室复极时间也应该有差异,他认为Q-T间期的差异并非是测量技术上的伪差,而是心室肌复极局部差异的反映,并由此证实了Gompbell提出的概念。
1994年,Davey等综合了10导联与12导联Q-T离散度的结果,发现基本一致,也排除了Q-T间期差异系伪差的可能。
QTD实质上是Q-T间期时间不均衡的体现。
目前QTD的测量方法有2种,即手工目测法和计算机自动测量法。
手工目测法包括用分规直接测量法和图像放大手工测量法。
QTD的测量准确与否关键在于测定Q-T间期。
如某些导联T波低平或有U波存在,则T波的终点需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根据Davey等人的建议,T波终点的判定有3种方法:(1)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2)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3)T波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
Q-T间期的测量在不同的测量者之间有误差。
因此有必要在测量Q-T间期时进行重复测量,包括测量者自身重复及不同测量者之间的重复。
按着Higham等人的看法,重复测量的标准差在心电图走纸速度为50mm/s时平均6ms。
据Mclaughhn(1995)等建议,目前计算机测量Q-T间期的方法有4种:(1)技术阈(TH):T波与阈值水平的交点;(2)微分阈(DTH):T波的微分与阈值水平交点;(3)技术斜率交点(SI):T波最大斜率与等电位线交点;(4)技术峰斜率交点(PSI):T波高峰和T波最大斜率的连线与等电位线交点。
QT离散度
QT离散度QTd或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同步12导联心电图上不同导联最大QT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单位为ms。
数10年前人们就发现QT间期存在着导联间的差异,但一直被视为导联伪差而未予以重视,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的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从而提出QT的概念,1990年Day等人测量12导联ECG中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别,并命名为QTd。
一、QTd的电生理基础QTd和QT间期延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QTd的电生理基础是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相互关系,其中3位相是一个重要的电生理时期,各个心肌细胞复极恢复早晚是形成QTd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心肌细胞的炎症,缺血及遗传基因等均可影响心肌细胞离子电流平衡,从而影响QT间期。
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可能是动作电位时间不均匀或局部传导缓慢所造成的动物实验中用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标测证明室颤阈值降低与动作电位不均匀有关,此种MAP的时间差异,在体表心电图不同的导联上有所反映,即不同的导联QT间期不同。
QTd 能间接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可代表心室肌兴奋性恢复时间不一致的程度,或心室肌不应期差异的程度。
相邻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或心肌不应期的差异是形成折返的重要条件,而折返是大多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如室速、室朴及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因此,QTd检测是一种简便、无创性检测心肌复极不均一性,识别严重心律失常事件高危患者的重要指标。
二、测量方法(一)计算公式1、QTd QTd= Qtmax- QTmin2、QTcd 为用心率校正的QTd,QTcd= Qtcmax- QtcminQtcmax= Qtmax/(R-R)1/2 Qtcmin= QTmin/(R-R)1/23、AdQTd为调整的QTd,在QT测量中,某些导联由于T波终点不清无法测量时而被放弃,由于实测导联数减少,有可能导致最大或最小QT间期的丢失,造成QTd的误差,Day建议用实测导联数(n)的平方根进行校正,可克服QTd的误差。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第 1 第 7期 2卷 2 啦 年 4月 0
帽
Lm Jo a to 叫 蜘 t a t M m 【 tdl Ⅵ
l No 7 2 Ap 2 02 t 0
急性 心 肌梗 死 QT 离 散度 与 室性 心律 失 常 的关 系
查 , 壁 一 肌 梗 死 时 加 作 v79 R~ R 导 联 。 下 t l , ~,
心 电 图采 用 日本 光 电 6 1 5 1型心 电 图机 , 纸速 度 为 2 mm/ , 5 s定标 电压 1 / 0 my 1 mm。首先 测 量心 电图 的
QT问期 , 一 导 联 连续 3个 取平 均 值 。测 量 QT 每
药物 。A MI 并发早 期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 vA) 统 计 以 , 发病 3 d以内 为 限。室性 心律 失常包 括 : 发室早 > 频 5 / n 成 对 室性 早 搏 、 形或 多 源 室 性 早 搏 、 个 mi、 多 室
性 心动过 速及 心室 颤动 。 12 方 法 .
1 3 统 计 学 方 法 .
1 对 象 与方 法
1 1 对 象 .
全部数据 用均 值 ±标 准 差 ( z±s 表示 , 用 t ) 采 检验 或 Y 检 验 进 行 处理 , P<0 0 . 5为差 异 有显 著
性。
A I M 患者 7 2例 , 5 男 0例 , 2 女 2例 , 龄 4 ~ 年 8 7 岁 , 均年龄 5 . 0 平 5 6岁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诊 断 符 台 WHO标准 , 同时 除外 以下 情 况 : 心房 颤 动 或 心房 扑
系。
问期 时 , 外 T 波终末 不清 或 Tu分 界不 清导 联 , 除 有
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探讨
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探讨一、QT离散度的定义和意义QT离散度是指心电图中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反映了心脏复极化过程的稳定性。
QT间期是指心脏电搏中,从心脏复极化开始到心室肌复极化完成的时间间隔。
QT离散度是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QT间期范围是0.36-0.44秒,QT离散度在50毫秒以内被认为是正常的。
二、QT离散度的影响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QT离散度会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肌肉的纤维变得不够健康,从而影响了心脏的电活动。
2. 性别:女性的QT离散度通常比男性要大。
这是因为女性的心脏复极化过程相对较慢。
3.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QT离散度增加。
4. 疾病:某些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梗死等会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QT离散度增加。
三、QT离散度与心脏健康的关系1. 高QT离散度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前兆。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
高QT离散度意味着心脏电活动的不稳定,增加了心律失常的风险。
2. 高QT离散度与猝死的关联。
一些研究发现,高QT离散度与猝死的风险增加有一定的关联。
猝死是指突然死亡,通常发生在无预警的情况下,高QT离散度可能是猝死的一个危险因素。
四、如何降低QT离散度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QT离散度。
2. 注意药物使用:如果正在使用某些药物,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应遵医嘱使用,并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避免药物对心脏电活动的不良影响。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能够及早发现心脏问题,及时干预和治疗,降低QT离散度。
QT离散度是反映心脏电活动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了解QT离散度的正常值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可以降低QT离散度,保持心脏健康。
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分析
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以住院的1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分为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组,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体表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计算相应的QTd、QTcd。
结果: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较单纯高血压组患者明显增大,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组比较,QTd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肥厚组与心力衰竭组没有显著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QT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密切相关,早期检测QTd,在积极降压的同时逆转左室肥厚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增大,是高血压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与猝死发生的重要机制[1],因此QT离散度被认为是一个可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的指标。
本文通过比较高血压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QTd的变化,从而分析QTd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2005年1月以来我院内科住院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WHO/ISH 的诊断标准均确诊为高血压,入选患者均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糖尿病、及其它心血管疾病。
所有患者入院常规进行心电图、生化、全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选择其中单纯高血压42例为一组,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4.2+9.5岁;经心超证实有左心室肥厚的40例为一组,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7.4+7.3岁;临床有充血性心衰的表现同时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有心力衰竭的34例为一组,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3.1+10.2岁,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时用日本光电(ECG-9130K)心电图机,记录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
QT离散度分折收费标准
QT离散度分折收费标准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一份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中QT最大值(QTmax)与QT最小值(QTmin)之间的差值。
试图用这个差值来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情况,从而探测发生室性心律紊乱的可能性。
1992年Higham等研究表明:人体表同步十二导联QT离散度与直接从心外膜记录的动作电位室性恢复时间离散度密切相关(r=0.84,p=0.001)。
正常人生理性心室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在病理状态下,QTd就会明显增大。
QTd作为一种无创性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QTd的测量依赖于QT间期的测量。
心电图记录有各导联同步与非同步之分。
同步心电图可以观察同一心动周期的波形,减少心率变异的影响,提高准确性。
QT间期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起点的判定应取同一心动周期Q波最早起点为准。
T波终点的判定可以有以下几个方法:1、T波回到等电位线或与TP段的交点。
2、T波下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
3、有U波存在时,取T波与U波交界的最低点。
双向T波应注意以终末T波回到等电位线为准。
一般要求一份心电图应记录十二导联,每个导联取3个心动图周期测定,取其平均值。
当某一导联T波判断不清时可以省略该导联,但总的测量导联数不应少于7个。
心电图的走纸速度可以用25mm/s、50mm/s或100mm/s。
一般认为50~100mm/s为佳,可以减少测量的系统误差。
也有文献指出走纸速度50mm/s有时使T波判断不清。
由于QT间期受心率影响较大,故常用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
据此QTd也作相应改变即:QTcd=QTcmax-QTcmin。
常用Bzzet公式QTc=QT/RR1/2进行校正。
但QT离散度是否需要象QT间期一样进行心率校正尚不清楚。
所谓导联校正的QTd即QTd'=QTd/(测量导联数)1/2。
因各导联对QTmax及QTmin的影响并非一致,故其意义受到质疑。
1738例健康人群QT离散度正常值
1738例健康人群QT离散度正常值向忠民;高晓梅;凡平;许志余;陈晓燕【期刊名称】《海军医学杂志》【年(卷),期】1997(000)002【摘要】目的:调查不同年龄、性别健康人群的QTd正常值。
方法:1738例健康人按年龄段15岁一组,分为5组,测量他们的常规12导联ECG的QTd,并计算QTcd、QTrd、JTd,然后再按性别分为两组,分别统计上述参数。
结果:各年龄组的QTd平均值(x±s)分别为12.1±13.81、21.8±11.48、22.36±12.21、23.165±11.85、24.47±13.84、除<15岁组有显著差异外,其它各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QTd95%单侧正常值上限约为40~50ms,8岁以下儿童约为20ms;同时计算QTcd、QTrd、JTd,结果相似。
不同性别组的上述参数男性>女性,有统计学意义,但只有2~3ms,临床意义不大。
结论:健康人除8岁以下儿童外,QTd随年龄增加稍有增大,但差异不显著,男性QTd值>女性,但差值较小,QTd总的正常值为:平均20~25ms,上限<50ms。
【总页数】4页(P131-134)【作者】向忠民;高晓梅;凡平;许志余;陈晓燕【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心电图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相关文献】1.健康人 QT间期、QT离散度正常值界定及相关因素分析 [J], 段红;康菊红;颜登幼2.土家族正常人群QT离散度正常值的研究 [J], 李元红;毛宗福;李庚山;江洪;及新;张宏伟;雷玉华;吴亚玲;王风萍3.健康青年QT离散度正常值调查及与性别的关系 [J], 邵春芬;曹聪云4.健康成人QT离散度的正常值探讨 [J], 朱芳;吴和平5.健康飞行人员QT离散度正常值测定与对比分析 [J], 韩其智;杨丽华;肖龙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T离散度
QTd或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同步12导联心电图上不同导联最大QT 间期(QTmax)与最小QT间期(QTmin)之差,单位为ms。
数10年前人们就发现QT间期存在着导联间的差异,但一直被视为导联伪差而未予以重视,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的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从而提出QT的概念,1990年Day等人测量12导联ECG 中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别,并命名为QTd。
一、QTd的电生理基础
QTd和QT间期延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QTd的电生理基础是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相互关系,其中3位相是一个重要的电生理时期,各个心肌细胞复极恢复早晚是形成QTd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心肌细胞的炎症,缺血及遗传基因等均可影响心肌细胞离子电流平衡,从而影响QT间期。
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可能是动作电位时间不均匀或局部传导缓慢所造成的动物实验中用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标测证明室颤阈值降低与动作电位不均匀有关,此种MAP的时间差异,在体表心电图不同的导联上有所反映,即不同的导联QT间期不同。
QTd能间接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可代表心室肌兴奋性恢复时间不一致的程度,或心室肌不应期差异的程度。
相邻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或心肌不应期的差异是形成折返的重要条件,而折返是大多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如室速、室朴及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因此,QTd检测是一种简便、无创性检测心肌复极不均一性,识别严重心律失常事件高危患者的重要指标。
二、测量方法
(一)计算公式
1、QTd QTd= Qtmax- QTmin
2、QTcd 为用心率校正的QTd,QTcd= Qtcmax- Qtcmin
Qtcmax= Qtmax/(R-R)1/2Qtcmin= QTmin/(R-R)1/2
3、AdQTd为调整的QTd,在QT测量中,某些导联由于T波终点不清无法测量时而被放弃,由于实测导联数减少,有可能导致最大或最小QT间期的丢失,造成QTd的误差,Day建议用实测导联数(n)的平方根进行校正,可克服QTd的误差。
AdQTd=(Qtmax-QTmin)/n1/2
4、QTdr为QTd率,即QTd占心动周期长度的百分比,有作者认为QTdr 可能比QTd、QTcd能更好的预测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患者室颤的发生。
QTdr=QTd/R-R×100%。
5、QTad与QTed Qtad为QT早期离散度,Qted为QT晚期离散度,二者以T波最高点(Tapex)为发界线将QT分为前后两段,即Qtapex(Qta)和Qtend(Qte)的离散度,认为Qtad比QTd更能反映心肌肥厚者心肌复极早期的不均一性,并与心肌肥厚程度及猝死有更高的相性。
6、胸导联QTd 即胸前6个导联的QTd,提出的理由有:
(1)胸前导联靠心脏较近,所得信号更能反映心脏局部电活动。
(2)胸前6个导联的QTd与12导联QTd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
(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和致心律失常作用与胸前导联QTd的减少与增加有关。
7、JTd 为JT间期的离散度。
JTd=JTmax-JTmin
8、JTcd 为心率校正后的JTd JTcd=JTcmax-JTcmin
(二)测量注意事项测量方法有手工分规测量和计算机自动测量两种方法,二者测量结果显著相关,注意事项有:
1、心电图扫描速度要求50mm/s,要图形清晰、稳定、无干扰,人工测量如能复印放大后再测量,可减少误差,用计算机自动测量时,心电图扫描速度也可为256mm/s。
2、每个导联均连续测量三个或三个以上心动周期的QT间期,取其平均值,可减少测量误差。
3、房颤时心率变化很大,基线不易稳定,加上房颤波对T波的影响,很难确定T波的终点,故很难进QTd分析。
4、T波终点的确定,引起12导联间QT间期不同的因素有:(1)各导联上QRS波群的起始不同步,右胸导联早于其他导联,各导联间相差10余秒以内。
(2)不同导联上的T波终点不一致。
(3)当某些导联上T波振幅很低或与U波融合时,T波终点难以确定。
对T波终点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当T波下降支较直时,取T波下降支回到基线的那一点(Day CP 等,1990)。
(2)存在明显U波时,取T波与U波之间的谷底为T波的终点(Day CP等,1990)。
当U波与T波部分融合时,取T波下降支延长线与基线交点。
(3)T波下降支最陡峭处的切线与基线的相交点(Perkiomaki JS等,1995)。
三、QTd正常值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心室不同部位的心肌除极和复极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如室间隔中下部最先除极,心底部最后除极,而心室的复极过程是心内膜先除极后复极,心外膜后除极先复极,表明不同部位心室之间存在着除极和复极的过程差异,由此而产生的心电综合向量在不同导联轴上的投影,其过程必然会有所不同,因此,正常人心电图也会存在一定的QTd。
国内外研究QTd的正常值为30~50ms,因此目前暂定QTd<50ms为大致正常,QTd≥50ms有临床参考价值,QTd≥80ms有预测价值。
四、临床应用
QTd检测主要用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SCD,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
很多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肌病等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SCD的病人中,其Q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及SCD的病人,并认为QTd较Q-T间期更有预测价值。
(一)冠心病
根据冠脉造影而确诊的冠心病心甩缺血患者,其QT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QTd较稳定型心绞痛明显增加。
三支冠脉病变者的QTd较双支病变者为高。
而双支病变者的QTd又较单支病变者为高,说明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QTd值增加越显著。
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经PTCA术后QTd可迅速下降,以后保一定水平,如发生再狭窄时,QTd值再次上升,再次PTCA术后,QTd值再次下降,说明QTd可以预测PTCA 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心肌梗死后QTd值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AMI患者早期QTd值最高,经有效的溶栓治疗或紧急PTCA术后,由于缺血心肌的再灌注QTd明显下降,故QTd的观察也可预上述治疗的效果。
(二)高血压病
一些研究表明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者与无左室肥厚者相比,QTd及QTcd均有明显增加,高血压得到控制后QTd及QTcd和左室重量指数均减小,停用降压药后虽然血压又回升到治疗前水平,介QTcd和左室重量指数仍保持较低水平,说明高血压只有合并左室服厚时才引起QTd和QTcd的变化,左室肥厚与QTd、QTcd的改变始终平行,单纯血压下降而无左室肥厚逆转时,QTd的增加不会减少。
因此,QTd、QTcd不但可以作为评估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指标,而且可以用来判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抗剂(ARB)等药物对左室肥厚的逆转程度。
(三)心肌病
原发性及继发性心肌病均可QTd增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
有报告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EF<40%者比EF≥40%者,QTd增加明显,似说明心功能减退与QTd有一定关系,但也有的报告认为不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心功能好坏对QT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四)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
QT间期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的QTd明显延长,可达150~200ms,发生过扭转性室性心动速者更为显著,并认为心室复极的非同步性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如经β-受体阻滞剂有效治疗后,QTd可以下降,使心律失常发生的机会减少。
(五)QTd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价
当抗心律失常药物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时,QTd增加,故认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QTd增加有关,如Ia类药物可使QT间期及
QTd延长而发生扭转性室速。
索他洛尔可使QT间期延长,但QTd反而缩短,故有防止扭转性室速发作的疗效,Ⅲ类药物胺碘酮可使QT间期延长,但QTd不增加,提示有些药物能均匀地延长心室的复极时间,使QT间期延长,而QTd不增加,这此药物很少引起新的心律失常。
注:国内何秉贤于1997年指出用体表心电图测定QTd是一个概念上的错误,认为12导联全表心电图是一个心动周期立体向量在心电图各导联轴上的投影,因为只有一个向量环,故各导联并不能反映某局部的心肌除极和复极。
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主要是心电向量环投影差异的结果,特别是QRS向量环的初始向量和T环的终末向量与心电图各导联轴所形成的角度起了重要作用;T波振幅高大,则QT间期长,T波短则QT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