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解元西厢记

合集下载

《西厢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西厢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西厢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厢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剧本。

解读《西厢记》

解读《西厢记》

崔徽,唐歌妓。曾与裴敬中相爱,既别,托画家写 其肖像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 死。”后抱恨而卒。事见唐元稹《崔徽歌序》。后
多以指美丽多情或善画的少女。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少 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 事。 《莺莺歌》剧情:张生与崔莺莺两人 “明月三五夜”相约在西厢,巫山共云 雨,而红娘在二人之间扮演最关键的角 色,后来莺莺遭到遗弃。 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张鷟《游仙窟》的影 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 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所 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 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 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 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 莺”和“待月西厢”事。

莺莺的性格பைடு நூலகம்沉而内向,她的一往
情深与张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佛殿相遇到月下联吟,她已经爱 上了张生,但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 许多思想负担,使她不愿轻易泄露 内心的秘密。崔母赖婚以后,她开 始勇敢起来,但又有“赖简”的曲 折,直到“佳期”以后,她才不再 掩抑已经被唤起的爱情。这一切都 使她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表 现出虽是一往情深,却又欲前又却, 曲折的内心情绪。
“西厢记”故事流变
小 说——唐· 元稹《莺莺传》传奇(又名 《会真记》):男主人公始乱终弃,为“善 补过者”;莺莺是一个“尤物”。 说唱艺术——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提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 合配才子”。 元 杂 剧——元· 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 记》,“王西厢”,“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 属”。
②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是由于 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和一些猜疑、误会造成的。这两组 矛盾交叉发展,互相影响,使《西厢记》常常出现强烈的戏 剧效果。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是中国古代传世戏剧作品,被誉为古代戏曲史上的瑰宝之一。

该剧以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为蓝本,是后人根据元版《西厢记》本子改编而成。

剧本中诸宫调的环境描写是对剧情和人物的生动展现,整体描写以朴实自然的笔触、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为特点。

剧本开篇以一片开阔寂静的园林为背景,隐约可见园中远处的树木、花草,以及人们正在其中工作或休闲。

环境描写以“池深水自澄,井涌波自添,石栏凭寄近楼前”来形容天然景观的美丽和宁静。

同时还描述了一位姑娘正在背篓采摘花果,再用“红英暗送草含情”一语表现了自然界中的生机勃勃。

接下来,剧本将环境描写转移到王宫内部,描述了宫殿的建筑和布置,如“画阁松篁,微风倾旆”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宫中的高大气派和宏伟壮观。

还有“宫树雾开,长廊云散”的描写,将宫廷中的屋舍、树木和云雾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诗意的画面。

这些描写以其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色彩赋予了整个宫殿一种尊贵和神秘的感觉。

接着剧本将环境描写转移到一处隐秘的花园中,这里有“玉步轻摇,台阶纵深”和“文彩沉烟,彩绣连环”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这个场景的精致和华美。

这样的环境描写给人一种温馨和享受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人物之间友谊的和谐和宽容。

在描写张生追求崔莺莺的过程中,剧本也巧妙地描写了张生一路追寻的环境。

描写了张生骑马穿越森林、越过小河,最后进入一处山谷。

通过描写环境的变迁,给人一种张生的坚持和努力的形象感觉。

而在崔莺莺家中,剧本还通过描写家中清雅的环境,如“花树影里,翠帘云外”来展示家庭的温馨和崔莺莺的高雅气质。

剧本《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环境描写以其精巧的笔墨和细腻的描绘令人赞叹。

通过巧妙地将环境融入剧情中,使整个剧本更具感染力和观赏性。

这些环境描写既能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也能突出人物的情感和境地,既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戏剧世界,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它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据王灼的《碧鸡漫志》和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记载,知道当时已有‎创作和表演诸‎宫调的民间艺‎人,可惜没有作品‎流传(注:《碧鸡漫志》卷二:“熙丰元佑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

”《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

”)。

二、董解元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

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主要活‎动于金章宗时‎期(1190—1208)。

“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泛称,不是他的名字‎(注:明汤显祖评本‎董西厢,说他名朗。

)。

他的《西厢记诸宫调‎》,又被称为《弦索西厢》或《西厢掐弹词》,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而‎又标志了当时‎说唱文学水平‎的作品,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

三、董西厢对《莺莺传》的继承和发展‎唐元稹写《莺莺传》以后,北宋时秦观、毛滂用〈调笑令〉,赵令寺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过‎莺莺与张生的‎故事,但都比较简单‎,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发展。

《西厢记诸宫调‎》是在崔张故事‎经过了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写成的。

1、主题。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

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张生拋弃莺‎莺的悲剧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点。

作品描写了崔‎莺莺、张生为争取自‎由结合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因而深刻地表‎现了新的主题‎。

2、人物形象的发‎展。

在《西厢记诸宫调‎》里,莺莺已不再是‎受尽委屈而只‎能寄哀婉于书‎信诗词的柔弱‎人物,作者着力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张生也被改写‎成有情有义、始终忠实于爱‎情的正面人物‎,他和莺莺一起‎为自由结合而‎斗争。

4第三章 《西厢记》

4第三章 《西厢记》

2、《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 象体现出来的。 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 作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崔莺莺思想性格不同的侧面, 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崔莺莺由青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 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 折历程。 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他敢于冲 破门第悬殊的世俗偏见去追求相国小姐;他为了爱情 甚至可以抛弃功名。白马寺解围,又表现出他临危不 惧、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
3、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 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4、《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 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作者善于把质朴活泼的民间口语和精炼 隽永的诗词语言熔铸在一起,雅俗并行,本色而又有文采,生 动活泼而又雅致清新;《西厢记》中的不少曲词善于渲染气氛, 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西厢记》的人 物语言也都是高度个性化和充分戏剧化的,完全切合戏剧角色 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性格,如莺莺的语言妩媚蕴藉,张生的 语言文雅热烈,红娘的语言鲜活泼辣,惠明的语言粗犷豪爽, 都表现得恰如其分。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 作,王实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型范式。

红娘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她心 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 有主见。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在她身 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
《 西 厢 记 》 插 图 ( 明 天 启 刻 本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 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首先,作 者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 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其次, 作者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 妙惟肖,纤毫毕现,这样就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 的内心世界。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划 人物,《西厢记》的人物动作大都不甚复杂,却能很 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 的潜台词。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它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据王灼的《碧鸡漫志》和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记载,知道当时已有创作和表演诸宫调的民间艺人,可惜没有作品流传(注:《碧鸡漫志》卷二:“熙丰元佑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

”《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

”)。

二、董解元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

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主要活动于金章宗时期(1190—1208)。

“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泛称,不是他的名字(注:明汤显祖评本董西厢,说他名朗。

)。

他的《西厢记诸宫调》,又被称为《弦索西厢》或《西厢掐弹词》,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而又标志了当时说唱文学水平的作品,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

三、董西厢对《莺莺传》的继承和发展唐元稹写《莺莺传》以后,北宋时秦观、毛滂用〈调笑令〉,赵令寺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歌咏过莺莺与张生的故事,但都比较简单,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发展。

《西厢记诸宫调》是在崔张故事经过了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写成的。

1、主题。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

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张生拋弃莺莺的悲剧结局;纠正了原作认为莺莺是“尤物”和称许张生始乱终弃的行径为“善补过”的封建观点。

作品描写了崔莺莺、张生为争取自由结合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两组对立的人物形象,因而深刻地表现了新的主题。

2、人物形象的发展。

在《西厢记诸宫调》里,莺莺已不再是受尽委屈而只能寄哀婉于书信诗词的柔弱人物,作者着力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张生也被改写成有情有义、始终忠实于爱情的正面人物,他和莺莺一起为自由结合而斗争。

老夫人一意阻挠莺莺与张生自由结合,是典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作者把她和郑恒等放在同莺莺等相对立的地位加以讽刺和揭露。

董解元西厢记

董解元西厢记
(一)董解元 生卒年不详,大约成名于金代中叶。“解元” 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与元明时代 考中乡试头名的“解元”不同。 他生在“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的岁月, 是一个放荡不羁、蔑视礼教,接近下层社 会的知识分子,他有深厚的文艺修养,熟 悉唐代传奇、宋词和民间诸宫调。平时狂 歌醉舞之余,“诗魔多,爱撰多情曲”。
4、渊源:始于北宋,据前人记载,孔 三传是最早的民间艺人,惜早已失传 北宋后,继续流行于中原地区一些城市 和南方临安等地,故有南、北诸宫调 之分。 伴奏乐器:南方用笛子,北方用琵琶和 筝,故北方诸宫调又称“弦索”、 “扌刍弹词”。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标志着当时说 唱文学水平
二、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
层次
饯行席上:缠绵依恋,无可奈何(张生、莺
莺对唱:代言体) 惜别时分:依依难舍,惆怅痛苦(旁白:叙 述体)
张生唱词:
所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大石调]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变化 与贡献
(1)矛盾冲突的变化: 张生与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幸福而与封建家长之 间的矛盾,爱情与礼教的矛盾。 (2)人物形象的变化: 负心郎张生,在《董西厢》中以多情才子 (忠于爱情)的面貌出现。张生敢爱敢恨, 敢于承担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修书请兵退 贼解围,为了莺莺,上京取应。
3.主题的变化:从维护封建礼教及“女人祸 水”的陈腐说教,转变为争取婚姻自主,突 破礼教束缚的新的主题。 《董西厢》开宗明义,自称“曲儿甜,腔 儿雅,裁减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 (卷一),即表明了不避有伤“风化”之嫌, 以“曲甜腔雅”自许的非凡的创作胆识和蔑 视礼教的豪迈气概。 类比: 《孔雀东南飞》:夫妇而非私情; 《霍小玉传》:对李益负心行为的谴责而非爱 情与礼教的冲突

西厢记原文翻译

西厢记原文翻译

西厢记全本原文翻译如下: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翻译:(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

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

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西厢记:《西厢记》是元杂剧中在文学上被后人评价最高,在舞台上,流传最广的丽情故事。

主要写白衣秀才张生与相国之女崔莺莺的爱情婚姻过程,事本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一名《会真记》)。

和金代董解元的讲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又名《西厢搊弹词》或《弦索西厢》)。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杂剧《西厢记》,崔张故事经历了内容上的变革和文体上的递嬗,三者之中,以《西厢记》的内容最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也更完善。

西厢记 (2)

西厢记 (2)

• 表现2:张生对莺莺一见钟情,托婢女红 娘送去两首《春词》逗其心性。莺莺当 晚即做《明月三五夜》一诗相答:“待 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 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 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 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 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 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 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 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与婢仆,又惧 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 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 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 自持,无及于乱。”
《董西厢》中崔莺莺的形象
• 较之《莺莺传》更为鲜明丰满。 • 仍然具有矛盾性,但在《董西厢》 里莺莺的性格,有一个心理发展 的过程,她先是唯恐“辱累先 考”,因而压抑着对张生的情感, 后来经过内心的激烈冲突,终于 觉得“报德难从礼”,做出了大 胆的越轨行动。
《董西厢》中其他人物的形象
• 红娘:爽朗机智,促成崔、张二人爱情 的媒人。 • 老夫人:冷峻,崔、张二人恋爱中从中 作梗的人物。
王实甫《西厢记》
•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共5本21折5楔子。 •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 家,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 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著有杂剧十四 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 《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 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 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 《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 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 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 厢记天下夺魁”。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 整的诸宫调作品。 • 作者:董解元。名字已佚,“解 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 称。生卒不详,大概成名于金章 宗完颜璟在位期间。 • 元代戏曲、曲艺界尊崇其作品的 “创始”之功,对他极为推重。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

对“西厢记”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传播学的解读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仪式观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秩序模式中,由于不同的传播观念,有原形与变形的微妙变化。

中国有五千年光辉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播的仪式观突出了文化因素对于社会建构的作用,为我们研究古代很多传播现象提供了依据。

本文试以西厢记故事为例,结合仪式观理论来探究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原型与变形的传播学意义。

一、西厢记故事的原型西厢记故事源于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传奇作品之一。

故事讲的是张生、崔莺莺两人相恋,私定终身,最终张生为了仕途抛弃了崔莺莺的故事。

作品塑造了张生、崔莺莺两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元稹前半生放荡不羁,仕途比较顺利,经常游走于灯红酒绿之中。

有学者认为,元稹就是张生的原型。

在《莺莺传》中,元稹借张生之口,在抛弃崔莺莺之后污蔑她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褒奖自己善补过:予常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

主人公对此事多方回护,上层社会在舆论上也持戒备态度,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不负责任态度。

用儒家礼教来衡量张生与莺莺的行为是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要求的。

如果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结局就等于是对这种行为的鼓励和倡导。

元稹在《莺莺传》中并没有谴责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或许是因为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礼教的立场上,张生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元稹所拟定的接受对象是与作者同样生活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士大夫,所采取的传播方式是案头小说形式,需要相当的文化水平才能阅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莺莺传》的受众范围。

二、金元时期的西厢记故事演变在《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局。

当西厢记故事流传到金元时期,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最后结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西厢记》虽出唐人《莺莺传》,实本金董解元。董曲今尚行世,精工 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于此可见一斑。
《董西厢》 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情节不够集中,有的人物性格不够完整。如兵围普救寺一场,兵马厮 杀占了六分之一的篇幅,处理不当。再如张生有时软弱,有时又显得太世故。此外,还有部分庸俗色情的描写。 但是,这些也不能掩盖全书的卓越成就。
西厢记诸宫调说唱体文字形式01 介03 书评目录
02 故事内容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中国民间流行的说唱体文字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 再用若干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简短叙述,用来说唱长篇故事,故称诸宫调。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 间的方式。诸宫调在北宋就已出现。北宋以后,诸宫调继续流传于中原和南宋临安等地方,又有南北之分,北方 用琵琶和筝伴奏,南方则用笛子。北方的诸宫调又称“弹词”或“弦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 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
《董西厢》结构宏伟,情节富于变化,它把原作不足三千字的传奇改为五万多字的说唱文学作品,扩充为包 含十四种宫调的一百九十三套组曲的有说有唱的长篇,全书分为八卷。
书评
它的文学成就也很高。董词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烘托还是情节发展都挥洒自如。如莺莺和张生在 长亭分别后,作者用[黄钟宫]一套九支曲子来刻划莺莺的心绪,就十分成功。作者还善于提炼民间活泼生动的口 语,吸收古典诗词里的句法和词汇,写成朴素而流畅的曲词,如写莺莺相思:
感谢观看
[黄钟宫·出队子]滴滴风流,做为娇更柔,更人无语但回眸。料得娘行不自由,眉上新愁压旧愁。天天闷得 人来彀,把深思都变作仇,比及相对待追求,见了依前还又休,是背面相思对面羞。

董《西厢》和王《西厢》的联系与区别

董《西厢》和王《西厢》的联系与区别

董《西厢》和王《西厢》的联系与区别董《西厢》是金代下层文人董解元根据唐传奇《莺莺传》改写的《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而王《西厢》是指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北曲杂剧,二者都是文学史上叙写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名著,它们既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体式和内容又有着鲜明的差异。

董《西厢》属于叙事体的说唱,它体制宏伟,全篇不下五万字,先后运用了十四种宫调,一百几十多套曲子,是现存诸宫调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作。

董《西厢》虽然以《莺莺传》为创作的蓝本,董解元在创作中却表现了自己卓越的见识与文学才能。

《莺莺传》中元稹对张生始乱终弃的不义行为,从封建卫道者的立场出发多方维护,更指莺莺为“妖于人”的“尤物”,为张生开脱罪责。

董解元一反《莺莺传》的基凋,运用崔张的爱情故事,热情地讴歌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叛逆行动,并把悲剧性的结局改变为私奔和胜利的喜剧性收场。

由于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

因此董《西厢》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在艺术方面,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创造方面也受到它的影响。

但是董《西厢》也存在着缺陷,作为叙事体的说唱文学,它限于以第三者的身份向听众介绍,不能像代言体的戏曲的那样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

就内容而言,其在情节和人物的处理上也问或流于庸俗。

针对这些缺陷,王实甫在杂剧《西厢记》中,做了成功地改变与创造:首先.王实甫对故事的题旨作了新的改造,他通过崔莺莺的叛逆爱情,批判了阻挠青年男女爱情的封建家长,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其次,王实甫《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是王实甫刻画的新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加强了红娘这个人物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金文学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

《西厢记诸宫调》作者董解元,主要活动于金章宗(1190—1208在位)时期(见《录鬼簿》和《辍耕录》),“解元”是当时对士人的泛称。

名字不详。

汤显祖评本《董西厢》说他名朗,但不知何据;所谓“汤显祖评”,似也出于伪托。

唯董解元在作品开头部分曾作过一些自我介绍,尚可略见其为人:“秦楼谢馆鸳鸯幄,风流稍是有声价,教惺惺浪儿每都伏咱。

不曾胡来,俏倬是生涯。

”“携一壶儿酒,戴一支儿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

每日介疏散,不曾着家。

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

”“俺平生情性好疏狂,疏狂的情性难拘束。

一回家想么诗魔多,爱选多情曲。

比前贤乐府不中听,在诸宫调里却著数。

一个个旖旎,风流济楚,不比其余。

”诸宫调是一种兼具说、唱而以唱为主的曲艺。

因其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而得名。

据《碧鸡漫志》等书记载,北宋已有诸宫调;但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则以《西厢记诸宫调》为最早。

《西厢记诸宫调》的故事源于唐传奇《莺莺传》。

至宋代有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将《西厢》故事改变成说唱,但在情节上并无改动。

只是《莺莺传》结尾肯定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在《商调蝶恋花》中则把二人的乖离作为悲剧处理,故其结尾云:“镜破人离何处问,路隔银河,岁会知犹近。

只道新来消瘦损,玉容不见空传信。

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

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

”这比起《莺莺传》来,是一种进步。

至于在具体描写上,虽也略有发展,但未能脱离原来的框架。

如写张生与莺莺初见,《莺莺传》是:莺莺起初不肯相见,“久之,乃至。

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

”《商调蝶恋花》则是:“锦额重帘深几许,绣履弯弯,未省离朱户。

强出娇羞都不语,绛绡频掩酥胸素。

黛浅愁深妆淡注,怨绝情凝,不肯聊回顾。

媚脸未匀新泪污,梅英犹带春朝露。

”与此相较,《西厢记诸宫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西厢记诸宫调》。

(一)作者董解元,名已佚(“解元”是金元时对读书人的敬称)。

(二)本事源于唐元稹《会真记》。

1.原作:一方面描述张生与莺莺的相爱;另一方面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的行径,赞其“善补过”。

2.宋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明确谴责张生薄情。

但赵作只是《会真记》说唱改本,将《会真记》分为10段,“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只在每段后加一支《蝶恋花词》。

二.董解元《西厢记》。

(一)既无《会真记》陈腐观念,也无《商调蝶恋花词》对莺莺遭遇无可奈何。

而是对原作人物性格、关系、故事情节等作大幅创造,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成为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

(二)人物形象。

1.张生。

(1)不是“书虫”,是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青人。

(2)爱上莺莺后“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改造《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痴情张生形象。

(3)敢爱敢恨,敢于承当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

2.崔莺莺。

(1)向往外面世界,追求爱情、自由;知书识礼,深懂应遵守礼教规范。

(2)内心的冲突: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压抑对张生的情感→后经内心激烈冲突,“报德难从礼”,作出大胆越轨行动。

3.红娘、法聪、老夫人三个形象,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强调了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董解元注意表现两代人思想冲突,深化了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

(三)艺术。

1.充分发挥诸宫调说唱结合的特点,将叙事抒情结合,既叙述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借助说白唱词,把张生的痴迷、莺莺的娇羞,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维妙维肖。

2.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

像“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卷六〔大石调·尾〕《西厢记》受其影响。

西厢记简介

西厢记简介

西厢记简介关于西厢记简介内容简介《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

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

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

像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

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

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

在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是元代杂剧《西厢记》的古本版本,诸宫调是其中的一种曲调形式,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古代宫廷内外的景色和气氛。

本文将对《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环境描写进行浅析。

在《古本董解元西厢记》的第一折中,荡庄的环境被描绘得十分清晰。

描写中提到:“院子里鸣蝉断续,近道全无人行,满眼林木。

地下落叶未凋,脚下花开不竭。

宅中凤语鸣箱,一度声绝。

四周竹木丛生,楼阁簇翠。

水悄声深流,凤翘层声渺。

会有旧侣时见。

”这段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荡庄安静、清幽的环境,从而为后续剧情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在第二折的焙亭的环境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

描写中提到:“焙亭之下,青石为基。

妆墙上种有各色乔木,中间菡萏如云,蔓藤交映,山泉潺潺,长松远翳,椰林茂密,柏木丛生。

”这里,焙亭被描绘为一座环境优美的地方,青石为基的花台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山泉潺潺,长松远翳,展现出了一个宜人宁静的景象。

在第三折的西园环境描写中,作者通过对音乐和花木的描写,展现了西园舞台的繁华和喧嚣。

描写中提到:“水幕前,金钱如雪狐尾落满春台。

那咸淡异香,微露隐映,落成人间奇观。

”这里的金钱如雪,指的是舞台上飘落的金色宝钱,形容了西园的繁华景象;而水幕前的音乐和香气,进一步增加了场景的喧闹和热闹。

在第四折的草堂的环境描写中,作者通过对草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追求。

描写中提到:“院内的松竹,不拘一格,绿脂翠色。

几个亭阁楼阑凝立,画栋雕梁,云淡风轻。

暂时无人,全是花草虫鸣”。

这里的松竹和花草虫鸣,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花木、音乐等的描绘,展现了剧中各个场景的氛围和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古代宫廷内外的景色和气氛。

这些环境描写不仅丰富了剧情,还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沉浸感。

《董解元西厢记》中未见于《汉语大词典》词语考

《董解元西厢记》中未见于《汉语大词典》词语考
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 言 研 究
《 董解元西厢记 》中未见于 《 汉语大词典 》词语考
廖 丹
( 第三军医大学 人文社科学 院 中文与艺术教研室 重庆 40 0 0 00)
摘要 : 《 董解元 西厢记 》是现存 的三种诸宫调作品 中,唯一有 头有尾 、 内容 完整 的一部 ,是研 究金元 时期语 言的一部 重要 作品。对 《 汉语 大 词典 》中对 《 西厢 》失收 的部分词语进行考证 ,对 完善 《 董 汉语 大词 典》的编撰 有重要 的参考作用。 关键 词: 《 汉语 大词典 》; 《 西厢 》;失收 ;词语考 董
《 厢 记 诸 宫调 》 ,金 代 董 解 元 著 。 过 去 或 称 《 厢 搦 弹 西 西 词》 ,或 称 《 索西 厢》 ,一 般 简称 为 《 西厢 》 。在 现存 的三 弦 董 种诸 宫调 作 品中 ,它 是唯 一有 头 有尾 、内容 完整 的 一部 。在汉 语 专书 词汇 研究 中, 《 汉语 大词 典 》 已成 为一 部极 其 重要 的 参考 著 作 。 《 语大 词 典》 吸收 借鉴 了以往 辞 书 的诸 多长 处 ,并 吸取 了 汉 当代 汉语 词汇 研 究 的最新 成 果 ,是一 部 “ 今 兼收 ,源 流 并重 ” 古 的大 型历 史性 语 文词 典 ,它基 本 上 反映 了汉 语 词汇 史研 究 的最 高 水平 。因此 ,在 汉语 专 书词汇 研 究 中充 分利 用 《 语 大词 典 》 的 汉 研 究 成果 ,发 现 、修 正其 不足 ,弥补 其缺 漏 ,对 汉 语词 汇 史 的研 究亦 当具 有重 要 价值 。在 具体 的汉语 词汇 史研 究 中,许 多 学者 也 都 以 《 语大 词 典 》为参 照进 行 研 究 ,并取 得 了很 好 的成 果 。本 汉 文拟 从 《 汉语 大 词典 》对 《 西 厢 》 中的词 语有 所 失 收 的角度 来 董 探讨 《 西厢 》 词汇 研 究对 《 词 典》 修订 的价 值 , 也希 望通 过 董 大 我们 这方 面 的研 究 能为 《 汉语 大 词 典》 以后 的 修订 提 供一 点参 考 材料 。 【 是 】很 是 、颇是 。 稍 秦楼谢馆鸳鸯幄 ,风流稍是有声价 。 ( 卷一 ) 按 :稍 , 副词 。很 ,甚 。 《 唐书 ・ 叔文 传 》 : “ 叔 文 旧 王 而 颇任 气 自许 ,粗 知 书 , 好 言 事 ,顺 宗 稍 敬 之 ,不 得 如 1 丕出入 无 间 。 ”凌 景埏 校 注 : “ 是— — 很 是 、颇 是 。 后文 的 ‘ 多 ’就 稍 稍 是很 多颇 多的 意思 。 ” 【 团剥 】同 “ 弹包 ” ,批 评 ,指摘 。 放二四不拘 束 ,尽人 团剥。 ( 一 ) 卷 按 : 凌景 埏 校 注 : “ 团剥 —— 批 评 、 指 摘 。 也 有 写 作 ‘ 弹 剥 ’、 ‘ 种剥 ’的 。 ” “ 团剥 ”应 同 “ 弹包 ”: “ 或短 或 长 ,或 肥或 瘦 ,一个 个 精神 没弹 包 。 ” ( 二 ) ;又 作 “ 弹 ”: “ 卷 包 德 行文 章没 包弹 ,绰有 赋名 诗价 。” ( 一 )两者 都表 示批 评 。 卷 【 楚 】 整齐 ,美 好 。 济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作者:于涵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2期摘要:《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优美的文辞描绘了一幅包含自然环境、生活场景、人物情感画像等众多元素在内的长卷。

其中,环境描写是《董西厢》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作品的细读分析,可以见出诸宫调艺术形式为《董西厢》提供的表现空间,亦可以从中体会出这些描写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内容风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西厢记》诸宫调变文环境描写《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下简称《董西厢》)在承接《莺莺传》脉络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故事情节,为包括王实甫《西厢记》杂剧在内的后代西厢主题作品确立了情节的基本形态与主旨的基本走向。

这部作品当中有大量关于院落、居室以及自然景致等景观环境的描写,这些景观描写以文人化的清峻文字,以其篇幅之多、笔力之深、描写之精妙,构成了《董西厢》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复杂而深刻的作用。

一、变文影响下的诸宫调——《董西厢》的舞台《董西厢》反映了杂剧词在变文影响下的形态特征。

根据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当中的阐述,与此前讲唱形式相比,诸宫调在说和唱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唱的方面,采用了宋、金民间流行的新歌曲,具有“取精用宏,气魄极大”的风格;在说的方面,则多采用流畅、漂亮的口语文,不拘于此前须用骈偶文的体例拘束。

这种形态特征的变化使得说和唱,即散文和韵文的发挥空间开阔了起来。

在叙述语言中加入口语化的环境描写,或是在唱词中容纳进丰富的景物由此成为可能。

如果说诸宫调的文体形式为《董西厢》故事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那么环境描写便是这出表演当中精致的舞美布景。

赵万里先生在《董西厢》书后的跋语中描述了诸宫调演唱形式的特征:“诸宫调原是宋金元时代民间说唱曲子,像《水浒传》白秀英演唱‘豫章城双渐赶苏卿’那样,艺人边说边唱,每次篇幅不宜过长。

刘志远分十二题,《董西厢》分八卷,就是暗示艺人们可分十二次或八次说唱。

董解元西厢记

董解元西厢记

董解元西厢记关于《董解元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中国金代诸宫调作品。

董解元编纂写定。

又名《董解元西厢记》。

自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问世之后,莺莺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并被采入宋代曲艺作品中。

董解元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

《董解元西厢记》的出现,改变了传奇小说中视莺莺为“尤物”,以张生的始乱终弃为“善补造”的封建正统观念,作品以莺莺和张生在封建礼法的压制下愤然出走,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第一次在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中赋予了反封建的主题思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根据作品主题的需要,《西厢记诸宫调》对人物形象作了重新塑造。

莺莺已不再是个屈从命运的柔弱女子,而是通过自许终身和“私奔”等激烈的行动,突出了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叛逆性格。

张生也被写成始终忠于爱情和莺莺同患难、共生死为追求幸福生活而作出不懈斗争的青年。

原来传奇小说不太重要的人物红娘,却成了崔、张爱情的牵线人,机智勇敢地为他们的爱情作辩解,十分活跃。

《莺莺传》不足3000字,而《董解元西厢记》则运用了14种宫调,长、短套数191套和两支单曲,扩展为5万字的长篇佳作,结构宏伟,情节跌宕,细节描写生动,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情节如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及白马将军出兵解围等,写得过于冗赘,老夫人的形象塑造还不够完整。

然而,瑕不掩瑜,《西厢记诸宫调》直接影响了元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创作。

这两部作品不愧是诸宫调和杂剧中的双璧。

《西厢记诸宫调》现存最早版本为明代嘉靖刻本,而以凌景埏校注本最为通行。

【《西厢记诸宫调》】金代诸宫调作品,又称《弦索西厢》、《西厢挡弹词》。

金时董解元作,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简称“董西厢”。

作品取材于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但有很大发展和创造,改变了原作始乱终弃的根本情节,而以崔莺莺大胆冲破封建礼教,偕张生出走,获得团圆为结束,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成功地塑造了红娘、莺莺、张生的形象,情节曲折,描写生动,文词优美,所用语言融诗词和方言、俗曲为一体,丰富多彩。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

浅析《古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是一部被誉为中国古典戏剧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其中的诸宫调以其精妙的环境描写成为了该剧的一大特色。

在这些诸宫调中,作者以优美的文辞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从而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如梦如幻般的场景。

本文将从这些诸宫调中挑选几个代表性的环境描写,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领略《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中的艺术魅力。

首先要介绍的是“起葭堤”,这是诸宫调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环境。

在这个场景中,作者通过精心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湖畔景象。

在这片湖畔上,青草茵茵,湖水清澈,微风拂面,湖水泛起了微微的涟漪,而湖边的起葭堤上则是繁花似锦,香气袭人。

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更为故事中的爱情情节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是“梦阁”。

在这个场景中,作者描绘了一座宫殿般的建筑,梦阁宴会堂,华丽而富丽堂皇。

在这个宴会堂里,精美的屏风画栋,精巧的翠屏幽窗,还有华灯初上,宫女歌舞的场景。

这种场景的描写,既展现了古代宫廷的豪华与奢靡,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绮丽色彩的宫廷盛宴,给人们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绣牡丹”的环境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

在这个场景中,作者描绘了一片牡丹花开的园林,红花绿叶,香气四溢。

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美的舞台,更让观众沉浸在一片花香的海洋中,领略到了古代园林的美丽和茂盛。

最后要介绍的是“金陵城外月华楼”。

在这个场景中,作者通过对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处美丽的夜色。

在这座楼阁中,香烛缭绕,琴声阵阵,而楼外的月光照耀着整个城池,宛如白银盒中。

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建筑的雄伟和美丽,更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幽静而又神秘的氛围,使人更容易被剧情吸引。

通过以上的浅析,我们不难发现,《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中的诸宫调中的环境描写都极具艺术价值,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敏锐的观察力,更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小亭送别》
一、诸宫调
1、定义: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讲唱体文 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 短篇,首尾一韵,再用若干诸宫调的许多短 篇联成长篇,杂以简短叙述,用来说唱长篇 故事,故称为“诸宫调”。 2、演唱方式:歌唱+说白 3、体式:整体属于叙述体,部分唱词有模拟 故事中人物口吻的代言体。
(二)《董西厢》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通称《董西厢》。现存宋 金诸宫调中唯一完整的全本,也是思想艺术价值最 高的一种,代表了宋金时代讲唱文学的最高水平。 1、源头:唐代元稹的《莺莺传》 爱情与负心,深情与薄幸的矛盾,是贯穿《莺莺传》 全篇的主要矛盾。曾经热恋莺莺的张生终因追求功 名抛弃了恋人,甚至称为“尤物”,而赢得“善补 过”的赞誉。 小说“反映了一种迥异于其他历史年代的历史真 实——唐代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性”;也为人们展 示了旧时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以及女性 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2、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变化 与贡献
(1)矛盾冲突的变化: 张生与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幸福而与封建家长之 间的矛盾,爱情与礼教的矛盾。 (2)人物形象的变化: 负心郎张生,在《董西厢》中以多情才子 (忠于爱情)的面貌出现。张生敢爱敢恨, 敢于承担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修书请兵退 贼解围,为了莺莺,上京取应。
“依约天涯”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将抽象离别情感化为具体物象的手法: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 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 煜《相见欢》)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条条不断如 春水。” 李后主《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莺莺:不再完全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悲剧
形象,不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形象更加丰富。 性格轨迹:欢会初她羞怯→主动→难舍难分 →痛苦不堪(赴京时)→无法忍受(崔夫人让 她与郑恒完婚时) 红娘和老夫人的形象则进一步具体化,作用得 到了加强。尤其以冷峻的老夫人是作品一大关 节。强调了反礼教的艰巨性。
2、所诫:[斗鹌鹑] 休取次共别人,便学连理。 3、所嘱:少饮酒,省游戏,记取奴言语,必 登高第。专听着伊家,好消好息。 [错煞]节饮食,保身体 思考:这表现出莺莺怎样的特点?
惜别时分:旁观、分写
[仙吕调]“鱼水夫妻正美满,被功名等闲离拆”,没有 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爱情已被臵于功 名利禄之上 [大石调][蓦山溪]“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 近》“未饮心如醉”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 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 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 睇。 [尾]“一盏酒里,白泠泠的滴够半盏儿泪”。化用范仲 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 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 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对比赏析:王实甫《西厢记》 [正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 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 的人的情态。 2、所感:被功名使人离缺; 好难割舍 3、所想:未知今日别后, 何时重见也
莺莺唱词:
1、所见:情景交融[越调] 写别愁,写了风、雨、斜阳、蝉声、跫声、角声、雁 声等多种意象 化用了不少唐诗、宋词熔铸意境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 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 外。
4、渊源:始于北宋,据前人记载,孔 三传是最早的民间艺人,惜早已失传 北宋后,继续流行于中原地区一些城市 和南方临安等地,故有南、北诸宫调 之分。 伴奏乐器:南方用笛子,北方用琵琶和 筝,故北方诸宫调又称“弦索”、 “扌刍弹词”。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标志着当时说 唱文学水平
二、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
4.结局的变化: 董西厢用崔、张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爱情的动人 故事,取代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 结局,最后二人双双出走,成就了美满婚姻, 以团圆告终。 作为长篇说唱文学,为王实甫创作杂剧《西厢 记》留下了广阔的驰骋的天地。 没有董西厢,就不会有王西厢,在这一点上, 董解元功不可没。
三、赏析《小亭送别》——黯然伤神 者,惟别而已
(一)董解元 生卒年不详,大约成名于金代中叶。“解元” 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与元明时代 考中乡试头名的“解元”不同。 他生在“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的岁月, 是一个放荡不羁、蔑视礼教,接近下层社 会的知识分子,他有深厚的文艺修养,熟 悉唐代传奇、宋词和民间诸宫调。平时狂 歌醉舞之余,“诗魔多,爱撰多情曲”。
3.主题的变化:从维护封建礼教及“女人祸 水”的陈腐说教,转变为争取婚姻自主,突 破礼教束缚的新的主题。 《董西厢》开宗明义,自称“曲儿甜,腔 儿雅,裁减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 (卷一),即表明了不避有伤“风化”之嫌, 以“曲甜腔雅”自许的非凡的创作胆识和蔑 视礼教的豪迈气概。 类比: 《孔雀东南飞》:夫妇而非私情; 《霍小玉传》:对李益负心行为的谴责而非爱 情与礼教的冲突
层次
饯行席上:缠绵依恋,无可奈何(张生、莺
莺对唱:代言体) 惜别时分:依依难舍,惆怅痛苦(旁白:叙 述体)
张生唱词:
所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 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