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引入:“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自主学习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水源:保证农作物收成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人文因素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③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高考链接(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林果业;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4)光照和热量条件既联系密切,也有区别。

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充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这种增加速度还在逐渐加快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业区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交通等。

并结合广西桑蚕生产基地的例子,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创设情境二:教师介绍亚洲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因素。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方法,加深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3.地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三:教师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

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收集农业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并开展社会调查。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辨识农业的地理特点,理解农业与其他人文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农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同时,学生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原则,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1.如果你是一位即将拥有自己的水稻大农场的富有农场主,你会考虑到哪些因素来选择农业区位呢?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表达能力。

例如,你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哪里种水稻最好,比如在洞庭湖平原还是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

2.在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前置知识,比如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

农业生产需要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需求也不同,而地理环境本身也具有地域差异。

因此,农业区位有两重含义:一是农业生产往往因地制宜选定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在选择农业区位时,我们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因素(如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初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能够分析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

2.难点: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农业区位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区位案例,如水稻种植、苹果栽培等。

2.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不同的农业区位案例,如水稻种植和苹果栽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会有不同的产量和品质?2.呈现(10分钟)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根据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10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

3.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二、教学内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3.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分析3.课堂讨论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一些关于农业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重要性和现状。

2.讲授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等。

3.案例分析以湖北省麻城市为例,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4.课堂讨论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展开思考和讨论。

5.总结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论文作业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准备1.教科书2.多媒体设备3.案例资料4.论文要求和范例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讲解,也有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但在场次时间上需要有所考虑,需要控制好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比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3: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设计3: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目标:1、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能够综合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了解不同区域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不同。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能对不同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分类。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导入:《东蚕西移战略》并多媒体展示广西桑田图片:“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的特点:(1)地域性: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

例如:南蔗北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

(2)季节性和周期性: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例如:二十四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抢收,不收就丢;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等。

(过渡)举例:展示两种农业景观,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

这两个地方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

这种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能够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提升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教师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提出农业的概念。

接着提问:"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农业区位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结合下面的例子一起来总结。

(二)农业区位因素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师生总结】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过渡】究竟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因素布局农业区呢?(三)农业区位的选择【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三个活动:活动1:【分析结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总结内容:回顾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影响及变化等方面内容。
3.强调重点:突出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布置作业:布置与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发展的现状。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3.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主要农业类型及农业区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农业发展的图片、数据等,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兴趣。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区位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突破难点。
4.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二)讲授新知
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
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介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三大类农业区位因素,并对每一类因素进行详细讲解。
3.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分析各类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交通、政策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农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
2.提出讨论问题:“请大家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知识,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解农业区位因素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布局的调控作用。具体包括: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如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7.教学评价多元化:结合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区位因素变化。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图和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3. 影响农业区位的社會经济因素4.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区位因素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 地图和数据分析法:运用地图和数据,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思考;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农业的各类因素;3.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结合案例进行讲解;4. 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探讨其对农业的影响;5. 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7. 布置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六、案例分析: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农业区位变化1. 通过地图展示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农业区位变化;2. 分析影响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位变化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和作用。

2.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3. 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气候、土壤、水资源、市场、交通、政策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和作用。

3.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及其作用。

4. 案例分析:特定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第二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掌握主要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区位选择。

教学内容:1. 气候因素:温度、降水、光照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肥力、排水性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水资源因素:水源、灌溉设施、水资源利用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引入话题: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讲解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土壤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探讨水资源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掌握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区位选择。

教学内容:1. 市场因素:市场需求、价格、销售渠道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交通因素:交通设施、运输成本、物流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补贴、法律法规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讲解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交通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探讨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四章:技术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技术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掌握主要技术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区位选择。

1. 农业技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使学生能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等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农业区位信息。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针对练习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3.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如:为什么我国南方适合种植水稻,而北方适合种植小麦?
3.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科普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收集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新闻报道或政策文件,分析其中涉及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评,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关注时事的能力。
5.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关注不足。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分类和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学生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
2.运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区位因素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结合GIS技术,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2《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2《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2《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1.1课标要求分析1.2教学提示分析专家引领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正确评价某种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能够说明农业区位的时空变化过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1]。

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2],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2],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4],联系生活实际[2],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

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4]。

[1]选择与农业经济活动特点有关的地图,以此为教学内容的线索,如给出学生影响中国水稻种植业分布的]气候图、土壤图、人口分布图等。

[2]创设生活实践下的真实情境问题,选择典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实例,如桑蚕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等。

[3]给学生抽象概括出分析某地农业布局区位因素的方法。

[4]教给学生人文地理调查的方法,如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超市所售农产品及产地后,写出这些农产品分布特点及原因。

1.3学业要求分析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重点培育素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教材分析2.1教材结构分析2.1.1宏观分析图2章与章间结构分析2.1.2中观分析图3节与节间结构分析2.1.3微观分析图4 教学因子间结构分析2.2教材知识分析2.2.1教材知识类型分析地理表象水稻种植业布局;寿光形成素菜基地;三江平原种植水稻;桑蚕业从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等地理具体概念农业地理抽象概念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布局农业地域地理延伸概念农副产品前概念农业、区位、区位因素;种植业;畜牧业;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农业商品率等地理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一般影响2.2.2整合地理核心概念教材版本教材知识分析后整合出的地理核心概念对应地理核心素养人教版位置分布区域地方时间尺度空间相互作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中图版位置分布区域地方时间尺度空间相互作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鲁教版位置分布区域地方时间尺度空间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湘教版位置分布区域地方时间尺度空间相互作用地理信息地理调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3学情分析由于没有具体到某个班级,故此处的学情分析是只是从认知的角度对高一学生的一般情况进行了分析:处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在经历了上学期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学习后,有一定的分析农业区位自然因素内容的能力,但在设置分析活动中,要提供给学生回忆旧知识的支架,情境和图文材料,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并未对区位、布局、农业地域等抽象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教师具体化的解释,此外种植业、畜牧业、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农业商品率等前概念也需要教师引导回忆具体的概念,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一般影响时,应举出详细的实例进行说明。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降水充足,河湖众多;
3.坝区地势平坦;
4.坝区土层深厚,易耕作;
不利方面:
1.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喀斯特地貌,易渗漏;
2.耕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
3.红壤呈酸性,需人为改良。
【课堂练习】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哈密瓜、香梨等特色瓜果驰名中外。
1.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A )
A.光照充足B.交通便利
C.科技发达D.水源充足
2.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D )
A.市场B.政策
C.气候D.水源
【情感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生活中有哪些农业科技可以应用在兴义的农业发展中?请大家下去深入思考,争取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
2.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对比,评价家乡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3.学生能够运用农业自然区位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不利:耕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
4.土壤
肥力高低(如黑土较肥沃)、酸碱度(如红壤呈酸性,适合种茶树)、质地(如白色土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
【学习任务四】评价兴义市万峰林种植坝区水稻的土壤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 9页)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 9页)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 9页)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内容解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短短一句话,包含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显然,教材的目的是试图教会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即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受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影响的,但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条件的范围更广。

总的来说,它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知识就较为容易把握了。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2.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难点(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五、课时:1.5节六、教学过程引入: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花都区名优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出农业的概念。

[教师小结]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1.广义:农林牧副渔2.狭义:种植业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转折并说明教学目标:近年来花都区的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闻名海内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假如在花都区给一块农业用地,你如何经营才最赚钱?也就是说,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地布局农业生产呢?在经营过程中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呢?今天我们以花都区农业生产为案例,首先学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区位因素。

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这部分先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和特点、农业区位,然后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怎样影响人们进行区位选择,并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影响农业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这部分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

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农业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需要教师综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农业区位的知识,对某区域的农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对不同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教学方法】
社会调查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调查问卷、导学案。

学生准备:填写调查问卷,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1.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1.2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1.3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1.4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2.1 气候因素2.2 地形因素2.3 土壤因素2.4 水资源因素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3.1 市场需求因素3.2 交通运输因素3.3 政策与支持因素3.4 农业生产技术因素第四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4.1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4.2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案例4.3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实践4.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应对策略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5.1 气候变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5.2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5.3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5.4 农业政策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第六章: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6.1 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意义6.2 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6.3 区域农业区位因素案例分析6.4 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实践与应用第七章:农业区位因素评价与决策7.1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方法7.2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指标体系7.3 农业区位因素决策的原则与方法7.4 农业区位因素决策案例分析第八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8.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8.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3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8.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九章:现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与挑战9.1 全球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9.2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9.3 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9.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十章: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未来展望10.1 科技创新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10.2 农业政策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10.3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趋势与预测10.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农业区位因素概述难点解析: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差异,以及如何影响农业布局。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共42张PPT)教学设计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共42张PPT)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当地自然特征:红壤丘陵,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土壤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日照充分,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

而日本主要是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土壤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因而不适合明前龙井的生长。

总结归纳
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2)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人文因素
材料:近年来,昆明市城区面积扩展。

与此同时,近郊农民的种植结构也不断变化,由粮食种植转变为蔬菜、花卉种植和乳畜。

主导因素是什么?市场。

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及时把握市场和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可以为农产品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材料: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是荷兰的鲜花装点了整个世界。

思考:为什么荷兰鲜花能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商品的销售范围。

尤其是园艺业、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材料:农产品补贴问题
日本由于客观原因,农业生产成本很高,但日本农产品仍占据着国内市场,原因是日本政府对本国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并对国外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国内农业生产,使日本农业仍然保持一定的规模。

政策容。


答问
题。

能力。

用图
片资
料检
测学
习成
果,学
生记
忆深
刻。

板书。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4.要求学生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动态,选取一个农业发展热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的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农田、农作物等,思考农业区位因素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制作一份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科普宣传海报。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
其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成熟的阶段,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农业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可能缺乏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撰写一份考察报告。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方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变化趋势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对农业区位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以及如何运用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难点。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从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外,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农业发展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分析方法等。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备课组名称高一地理周次本节教学内容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本节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3.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本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导入:观察图片,•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的概念: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广义农业: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形式狭义农业: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2、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按历史发展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按产品用途分:①自给农业;②商品农业按投入多少分:①粗放农业(游牧业、热带迁移农业);②密集/集约农业3、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4、农业生产的特点①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等影响→地域性案例1: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案例2:我国粮食作物分布是:“南稻北麦”案例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徙相似,其实味不同”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因地制宜”②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因时制宜”,不违农时季节性周期性回答:下列句子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1.海南岛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稻,三江平原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内容解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在逻辑思维顺序上,正好是一正一反。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二、教材分析教材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讲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个是“农业地域的形成”。

大体上,教材是以因果关系作为内容编排的逻辑顺序的。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部分,先讲农业区位的概念,再从静态上讲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最后从动态上谈这些因素的变化。

为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一个“活动”;在谈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教材使用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显然,教材的目的是试图教会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即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受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影响的,但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条件的范围更广。

总的来说,它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知识就较为容易把握了。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2.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难点(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五、课时:1.5节六、教学过程引入: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花都区名优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出农业的概念。

[教师小结]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1.广义:农林牧副渔2.狭义:种植业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转折并说明教学目标:近年来花都区的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闻名海内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假如在花都区给一块农业用地,你如何经营才最赚钱?也就是说,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地布局农业生产呢?在经营过程中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呢?今天我们以花都区农业生产为案例,首先学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板书]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请大家看课本第42页,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板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教师小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通过对花都区农业选择的研究分析,我们具体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资料展示1]花都区的农业生产思考:1.花都区的农作物有哪些?2.农业生产受到哪些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解释为什么。

花都区的农业生产花都区位于广州市的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是南北粤通商的必经之路。

总面积968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

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

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近几年来,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妥有序地调整农业结构,扶持了200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了200多家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树立了一批农产品名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全区农业形成了花卉、蔬菜、水果、水稻、水产、禽畜六大支柱产业,具有花都特色的农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

其中,花都无公害蔬菜HDV品牌驰名中外,年上市量达5400万公斤,销售遍布全国和港澳等地,并继续向世界各地开拓市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提问]从资料中看,花都区的气候情况是怎样的?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板书](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教师小结]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雨量充足,雨热同期,最适宜水稻的生长。

还有其他各种亚热带水果、淡水鱼等。

气候决定农作物的种类、产量、耕作制度(复种指数);年降水量小于250mm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从资料中看,花都区的地形情况是怎样的?[板书](2)地形[教师小结]花都区地处广花平原,种植水稻、蔬菜、花卉,丘陵台地种植水果等,低洼地方开挖成鱼塘。

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板书](3)土壤[教师小结]土壤决定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提问]从资料中看,花都区的水源情况如何?[板书](4)水源[教师小结]流溪河、巴江河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在降水量不足的季节和年份。

[板书]2.社会经济因素[提问]从资料看,花都区有关农业的政策情况如何?[板书](1)政策[教师小结]“近几年来,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妥有序地调整农业结构,扶持了200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了200多家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树立了一批农产品名牌。

”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政府的鼓励支持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水利工程、科研开发等。

由此可见,我区的农业政策是鼓励支持。

[提问] 为什么花卉、蔬菜、水果、水稻、水产、禽畜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六大支柱产业?[教师小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对这些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板书](2)市场[提问] 蔬菜花卉很容易变质,为什么还能远销全国及世界各地?[教师小结] 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园艺业、乳蓄业的必要条件,而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了我区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此外众多外来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我区农业生产的成本。

[板书](3)交通[强调]在此强调一下科技水平对农业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玻璃温室、大棚、无土栽培、营养土等)扩大了农作物的分布范围,改变了产品的季节。

(4)科技水平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5)劳动力过渡:现在我们了解了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那么,对于某一个具体地方,应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呢?[板书] (三)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教师小结]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板书]1.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板书]2.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提问]对于城郊这个具体地区,应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呢?[板书]3.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让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第44页完成练习(二)。

[教师小结]应考虑以下因素。

(1)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2)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

(3)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4)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过渡: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意义,那么,所有这些区位因素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不是的,我们接下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板书]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件展示]花都区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比例图表[提问]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我们花都区的农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调整?[教师小结]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少,而水果等农副产品越来越多。

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对这些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此可知,市场是最具变化的因素。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本第44页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回答案例后提出的第1个问题。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市场区位及市场需求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有些因素也可以通过人为改造从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