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吊脚楼民居

合集下载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

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

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

吊脚楼—土家族民居之瑰宝

吊脚楼—土家族民居之瑰宝
维普资讯
溪 纵 横 , 峦叠 障 , 色 秀 美 , 陵 山 区是 云 贵 高 峰 景 武
原 的 尾 闾 , 江 河 深 层 切 割 , 积 成 一 个 个 肥三 开 间正 屋 与 两侧 的 厢 房 , 组
由以上 两种 基本 平 面类 型 在 水 平 方 向或 垂 直
方 向拼 接 , 可 衍 生 出 多 种 平 面 类 型 。 还
每 年 的 农 历 腊 月 2 同 ‘赶 年 节 ”, 是 土 家族 9 这 最盛 大 的 节 日,可 能 ; 集许 多村 寨 ,甚 至跨 省 云 r -
吊脚 楼 在 体 量 上 比 正屋 要 相 对 矮 小轻 灵 , 层
善 , 而 呈 现 出 不 同 风 格 、 同 手 法 、 同 年 代 的 因 不 不
家 族 生 存 的 这 块 土 地 上 发 生 、 繁 衍 并 深 深 地 扎 下
的后 面有 山或 种植 郁 郁 葱 葱 的 高 大树 群 、竹 林 合 根 来 ,得 到 土 家人 的厚 爱是 因为 吊脚 楼 对 于崎 岖
抱 , 面 面 向 水或 视 野升 阔的 桑 田之 地 , 的 还 纳 前 有 溪 流 绕村 寨 经过 村 寨 里 有 的 民居 还 引 溪水 使 其
构 一切 都 顺 其 自然 , 不 无 离、 连 非连 的 关 系。吊脚楼 与 正屋之 间 可遵循 彼 规 矩 : 图 中心 意 识 不 强 , 似 反 映 出 非 理 性 的 思 维 方 式 及 ‘粗 野 主 义 ”手 法 , 给 体 型 组合 及 外部 造 型 带 来 多样 变化 的 可 能 : 土 家 族 建 房 多随经 济 条件 的 改善 而 分期 建 设 ,逐 步 完
不 平 的 山地 环 境 ,阴 雾潮 湿 的 气候 和 山 中野 兽 虫 蛇 的侵扰 具有 很好 的适 应性 :

实例3-湘西凤凰古城木构吊脚楼

实例3-湘西凤凰古城木构吊脚楼


2、底层架空的形式
吊脚楼民居空间上最鲜明的特征是横屋出龛即所谓吊脚楼架空。底层架空体现 了吊脚楼对山地独特地质特点和气候特征的适应性。采取底层架空形式能较好 地解决潮热气候下对房屋隔潮和通风的要求,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做到了居住 的舒适性。 吊脚楼的设计理念也值得现代建筑借鉴,在我国地形多变、气候潮湿并易发洪 泛洪涝灾害的南方和西南地区城市,特别是城市地势较低地带,采用吊脚的形 式架空底层,不单可以相当程度地抵御洪涝侵扰,洪涝过后还可以快速恢复 “安居”,平时也可做社区休闲健身和停车之用,一举数得。 柯布西耶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大特征底层架空、减轻自重、梁柱式承重,以及捆 绑式结构与吊脚楼的建筑本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萨伏伊别墅与吊脚楼的异曲同工

3、灵巧的结构体系 ①木框架穿斗式:干栏建筑结构体系为梁柱式木架承 重结构,简易明确,受力传递清晰,构架间既相互联 系又相对独立,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且构 件组合简洁明快,加减随宜。无论水平扩展或是竖向 伸延均具灵活弹性。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度灵活的结构 机动性,才使这一建筑形态适应地形应付自如。 ②土石墙搁檩式:不多用梁,而用柱直接承檩椽。其 居住平面的一端搭在斜坡或峭壁上,另一端则凭借人 们搭建的架子支撑,架子用碗口粗的桶竹或杉木搭成, 垂直落地的长长柱脚便固定在突出的岩石上,每根立 柱间又以竹木作横向或三角型连接,以榫卯、爪钉、 捆绑等形式固定。

湘西凤凰吊脚楼民居的造型特点
凤凰吊脚楼民居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 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 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 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常用作畜栏、贮藏室等,因为湘西地区属 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 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其中最有代表性 的是凤凰古城东南的回龙阁吊脚楼群,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 全长240m,属清朝和民国初期建筑,它的上层是以上下穿枋承挑悬出 的走廊或房间使之悬于河道之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民居吊脚楼分析

民居吊脚楼分析

04
吊脚楼在现代社会的应 用与影响
保护与传承
吊脚楼作为传统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吊脚楼的关注和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其 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吊脚楼的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宣传,提高公众 对吊脚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性。
创新设计理念
将创新理念融入吊脚楼的设计中, 推动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保护与发展平衡
在保护吊脚楼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市场需求与认同
提高吊脚楼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拓展其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吊脚楼的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
旅游开发与利用
吊脚楼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 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吊脚 楼融入当地旅游开发中,可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保 护吊脚楼的原貌和历史价值, 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对 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民居吊脚楼分析
目录 CONTENT
• 吊脚楼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的生活功能 • 吊脚楼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 • 吊脚楼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吊脚楼的历史与文化背 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吊脚楼起源于古代干栏式建筑,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逐渐 演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 。
装饰艺术与细节处理
雕刻与彩绘
吊脚楼的装饰艺术丰富多 样,常采用木雕、石雕等 工艺,同时运用彩绘手法, 增加建筑的艺术美感。

吊脚楼分析

吊脚楼分析

吊脚楼分布所属热工设计分区

吊脚楼主要分 布在夏热冬冷 地区,所以必 须满足夏季防 热要求,适当 兼顾冬季保温
吊脚楼分布区气候特点
吊脚楼多分布 于湘西、鄂西、贵 州地区。属中亚热 带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气候特征:气照、 无霜期等均有显著 差别。光照条件较 差,降雨日数较多, 相对湿度较大。
吊脚楼民居建筑 节能分析
民居分析——吊脚楼
吊脚楼分布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 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 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 地区。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 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悬 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 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导热系数
杉木导温系数
杉木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低,保持室内的冬暖夏凉
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沼气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 成的一种混合气体。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 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类繁多 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沼气是一种混 合气体,可以燃烧。沼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 50~70%,其余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氢和硫化氢等。其 特性与天然气相似。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 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 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经沼气装置发酵后 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 饲料。

恩施民居——吊脚楼(2009湖北恩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恩施民居——吊脚楼(2009湖北恩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恩施民居——吊脚楼顾祥明①吊脚楼是恩施州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

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融入山地环境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苗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②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

《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音qióng)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

远远望去,更显险奇。

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③吊脚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

总的看来,吊脚楼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悬空,所以也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④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作支撑用的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⑤吊脚楼具有很高的建筑工艺水平。

民居吊脚楼分析

民居吊脚楼分析

结构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
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 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 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 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 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 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 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 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 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 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 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 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 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 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 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 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 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 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 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 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 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 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 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 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 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 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 和存物。
民居建筑: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 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 楼也很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 向西。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 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形式 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

印象中的美丽重庆——吊脚楼

印象中的美丽重庆——吊脚楼

2020·08民居是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

我国的民居建筑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在众多民居建筑中,重庆的吊脚楼可谓别具一格。

依山而建,是我们对重庆吊脚楼的总体印象。

“吊脚”一般是指建筑物的一部分架在下吊的脚柱上从而使底部悬空,是适应山地地形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常这种建筑的一部分直接倚在坡坎上,形成接地的平房,另一部分根据地势接柱架空,形成楼房。

由于整座建筑的底部像是吊着几根柱子,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吊脚楼”(图1)。

重庆的吊脚楼数量较多,尤其是近代时期的吊脚楼广泛地留存下来。

因为在那时,两江环抱的重庆以水路交通为主,江河沿岸建立了许多便于人们出行以及货物运输的航运码头。

而以码头为中心,集聚了大量以航运及相关产业为生的底层劳工,为求栖身之地,这些底层劳工在靠近码头的滨江坡地上搭棚造屋。

于是,沿江两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棚户区”。

不仅如此,抗战时期大量人口迁至重庆,致使本身用地紧张的山城房价上涨。

而迁至重庆的民众多是底层劳动人民,只能靠打工糊口,根本置不起业、租不起房,只好在坎旁岩边搭建遮风蔽雨的临时住房。

所以,搭建简便且能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吊脚楼大量兴建。

可见,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修筑实际上是为了顺应山地地形以及迫于艰苦生活条件的无奈之举。

然而,人们意外地发现这样的建筑形式带来了生活便捷与视觉美感。

因此,本文从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建筑构造、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因地制宜———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重庆吊脚楼独特的造型结构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气候、建筑材料以及人身安全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地理因素重庆地形地貌以丘陵、山脉为主,在这“地无三尺平”的地方修建吊脚楼,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节约土地,并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重庆的水文条件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洪涝隐患,“吊脚”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气候特点重庆地处盆地,潮湿闷热是这里显著的气候特征,霉变等常有出现。

传统民居:吊脚楼

传统民居:吊脚楼

传统民居: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做吊楼,在平原地区很少见,一般都是依山而建,下面用木柱撑起来,可以有效防潮,吊脚楼在苗族、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很常见。

那么,从苗族文化来看,苗族吊脚楼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

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

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

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

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如广西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吊脚楼好居处

吊脚楼好居处

吊脚楼好居处作者:顾恒宇来源:《大学生》2024年第02期离边境线仅十几公里,拥有143户617人的村庄——地东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还保留着吊脚楼这种传统民居。

吊脚楼,即将房屋底层架空,广阔的二层空间用以居住,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故得名吊脚楼。

顺着村内的小路行走,两旁的旧式木屋和新建的民居交叉排列在道路两旁。

沿着斜向上的路走上去,鱼尾葵与芭蕉树密密麻麻地生长在陡峭的山坡上。

“在我们村幼儿园的后面,就是吊脚楼了。

”地东村村长跟我们说。

走上木质的阶梯,一股木头和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

环顾四周,这里明显已经有好些年没有人居住了,房间内仍保留着10多年前的布置,老旧电视机、几块布满灰尘的毯子、挂在墙上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数十块整齐、宽大的木板严丝合缝地组成了吊脚楼的地板和墙体,斑驳的木質墙面上涂满了油漆。

这座吊脚楼共有四个房间,中间有一块大约20平米的架空空地,上有木质的顶棚遮风挡雨,可以作为人们闲聊或者放置杂物的地方。

房子下面悬空的空间一般用来养殖家畜,还可以堆放大件物品。

绝大多数吊脚楼使用木板作墙壁,屋顶用茅草、木板等覆盖。

“这个是我自己劈的,用个四五十年没问题。

”吊脚楼建造技艺传承人旦真罗布指向其中一面外墙说,“这个墙的木头是我的爷爷传下来的,已经用了100多年了。

”建造吊脚楼的每根木头都有将近百斤重,从海拔两三千米的森林中运到村落里,再劈开建房子,这种宽大的木板需要树木生长超过30年。

旦真罗布告诉我们,以前修房子没什么工具,条件也恶劣,建房子还要拉人手,大家一起帮忙劈木头。

要是想用好的木头,要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找松树,这个时候基本上要全村人帮忙,建造时还需要四五个木匠,建一座吊脚楼大概要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

著名的云南吊脚楼一般呈横排式或大片分布,颇具气势,而墨脱地东村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没有庄严肃穆的屋檐与瓦制斜顶,平顶式的吊脚楼更加小巧别致,颇具生活气息。

沿着小路继续前行,20几间吊脚楼式的粮仓出现在眼前,排布在山坡上和平地上。

吊脚楼分析

吊脚楼分析

湘西地区月平均气温表
吊脚楼功能及建筑性能分析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 而且炎热,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 物,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通风采光分析图
吊脚楼材料分析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居分析——吊脚楼 吊脚楼 民居分析
吊脚楼分布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 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 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 地区。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 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悬 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 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分布区气候特点
吊脚楼多分布 于湘西、鄂西、贵 州地区。属中亚热 带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气候特征:气候温 和,冬无严寒,夏 无酷暑,四季分明。 气温、降水、日照、 无霜期等均有显著 差别。光照条件较 差,降雨日数较多, 相对湿度较大。
吊脚楼分布区气温变化
湘西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温、降水、 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写民居的作文

写民居的作文

写民居的作文《民居》篇一在城市里生活久了,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就像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让人觉得有点乏味。

这时候,我就特别想念那些各具特色的民居。

我曾经去过一次湘西,那里的吊脚楼给我留下了超级深刻的印象。

那吊脚楼就像一个个从土里长出来的大蘑菇,又像是一群优雅的舞者站在水边。

它们大多依山傍水而建,下面用几根大柱子撑着,上面的房子就悬在半空。

我当时就想,住在这儿的人是不是每天早上一推开窗就能跟小鸟打个招呼,从窗户伸手出去就能摘到树叶呢?也许吧。

走进吊脚楼,木板楼梯踩上去嘎吱嘎吱响,就像在给你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里面的房间不大,但是布置得特别温馨。

我看到有一家的老奶奶坐在门口,手里拿着针线在缝补衣服,那画面就像一幅古老的油画。

我问老奶奶在这儿住了多久,她笑着说:“一辈子咯,舍不得走咯。

”我想也是,这么美的地方,谁舍得离开呢?可是,现在很多地方的传统民居却面临着危险。

就像一些古镇里的老房子,因为要发展旅游,被改得乱七八糟。

我就很纳闷,难道发展就一定要破坏原来的韵味吗?那些新刷的油漆,看起来就很刺眼,把老房子原来的古朴都给盖住了。

这就好比给一个百岁老人穿上了奇装异服,怎么看怎么别扭。

还有啊,有些年轻人都不愿意住在传统民居里了。

他们觉得那些房子没有现代设施,住着不方便。

我觉得这也有点道理,毕竟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空调、洗衣机这些东西。

但是,难道就不能想办法把传统民居改造一下,既保留原来的特色,又能让生活变得方便吗?比如说在吊脚楼里偷偷装上空调,在老房子里设置个现代化的卫生间。

我想,民居可不仅仅是一个住的地方,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要是有一天这些独特的民居都消失了,那我们的文化可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啊飘,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下次有机会,我还想去看看那些不一样的民居,去感受一下它们背后的故事。

《民居》篇二民居啊,那可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我有时候就在想,世界上的民居为啥会有那么多的种类呢?就像这个地球上的人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吊脚楼:中国民居的瑰宝

吊脚楼:中国民居的瑰宝
个主
吊脚 楼 : 】 民居 的瑰 宝 【国 ;
阿 森
木排
架 子
树 叶
人 睡 易爬 子 爬 人 又 岩源自板 然 后 会 被
— —
, ,
这个
大 小
半 空
“ 背 篓 , 溜 溜 , 声 中 妈 妈 把 动归来 ,总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阶沿 小 圆 笑
湘 西 吊脚 楼传 说 的版 本还 有 很
型挺拔俊秀 , 周围环境十分优 美。 吊脚 由于 人们 惧 怕 野 兽 , 烧 起 大 火 , 在 湘西武 陵山区 , 就 并 沟壑纵横 , 流密布 ,, 河 楼建筑 之所 以在湘西大 山深处得 以形 火 堆 里埋 竹 节 燃 烧 ,野 兽 看到 明晃 晃 山高 坡 陡 , 势 不 平 , 棘 丛 生 , 烟 、, [ 也 荆 人 . 成发展 , 其中有着许 多美丽的传说 :
我背下了吊脚楼……”随着这首淳 美 上。 不料一天早晨 , 蓑衣和斗笠却被发 多 。这 些传 说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反映 了湘
质 朴 的 湘 西 民歌 被 湘 西大 山的 女儿 宋 现散 落墙 旮旯 里 ,原 来 是 狗 在 上面 睡 西土家族的实际 ,反映 了土家族的习
祖英唱Ⅱ 大江南北 ,湘西 吊脚楼便深 觉过夜 了哩。 向 为了避免再 出这种事, 他 俗 ,反 映 土 家 人生 存 的压 力和 环境
民运 用 资 源 的技 巧 。 在土 家族 聚 居 区 , 乌 虫 鱼 、 舞 竞 技 、 歌 神话 传 说 , 栩 如 栩 树 多木 材 多 ,这就 为 土 家族 修 建舒 适 生 , 蓄意 深 刻 。 的住 所 提供 了 天然 资 源 。土 家 先 民在
恶劣的 自然条件下 ,充分运用大 自然
野 自然环 境 极 差 , 加 】I 再 , J 的大 火 , 吓得 不 敢 靠近 。 但是 , 虫 蚂 稀 少 , 兽横 行 , 蛇

第三章吊脚楼民居

第三章吊脚楼民居

通风采光分析图
吊脚楼材料分析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导热系数
杉木导温系数
杉木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低,保持室内的冬暖夏凉
长阳 石柱土家族自治区 石柱 五峰 恩施 (州)
长阳 石柱土家族自治区 石柱 五峰 恩施 (州)
彭水
沿河
酉阳 湘西 (州)
印江 松桃 玉屏 麻阳 芷江 麻阳苗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布依族 西江 靖州 绥宁
通道
城步
通道侗族自治县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 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 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 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 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 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 徙,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 的主要成员。 •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 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到西汉时期, 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 股势力。 •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 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 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以湖北宣恩、来凤,湖南龙山、永顺 一带为中心的武陵山区。这一地区山峦重叠、河流纵横的地 貌条件,使得土家人在选择居住和村落布局时讲究依山傍水, 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一个个的山寨。山寨多是依山而建于山 坡或山坳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生态学的的角度分析,吊脚 楼底部挑空且竖立向展开的建 筑形式有利于土地资源:建筑依 山傍水建造,有利于营造适合 的小气候环境,创造良好的人 居环境。
建筑底部应用树木支撑,即可节省建筑占地 面积,又能最大视野的观看清河面,最大限 度的亲近大自然。
• 建筑空间各部分体块的组合方式较灵活、自由,有错层、退层等形 式建筑体量较大,但因其底部架空部分与上部实体建筑之间的比例 较小,故显得轻巧。
咸丰刘家大院

道路
•而道路则有三种分布状态所存在:一种是平行 于等高线的横向道路,一种是垂直等高线的纵 向道路,再有就是与等高线呈一定夹角的斜向 交叉道路。

来凤县舍米湖村
咸丰刘家大院
宣恩彭家寨
该地彭姓从湖南迁来,为彭姓土家族聚居地。
建筑——吊脚楼 •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了一边靠在实 地上与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房和厢 房(即吊脚楼)上面住人,厢房下面有柱无壁,用来饲养牲畜 或堆放杂物。
通风采光分析图
吊脚楼材料分析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导热系数
杉木导温系数
杉木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低,保持室内的冬暖夏凉
长阳 石柱土家族自治区 石柱 五峰 恩施 (州)
长阳 石柱土家族自治区 石柱 五峰 恩施 (州)
彭水
沿河
酉阳 湘西 (州)
印江 松桃 玉屏 麻阳 芷江 麻阳苗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布依族 西江 靖州 绥宁
通道
城步
通道侗族自治县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

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 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 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 • 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 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 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 徙,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 的主要成员。 • 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 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到西汉时期, 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 股势力。 •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 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 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酉阳 湘西 (州)
印江 松桃 玉屏 麻阳 芷江 麻阳苗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布依族 西江 靖州
通道
城步
通道侗族自治县
湘西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简介
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 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 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 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
沱江中有一座石墩搭成的小木桥,古时为一墩的“跳岩”,是人们从北 门进城的必经之路。古城所有的小路都是由青石板铺就,纵横交错成小 城的血脉。每一条小巷的青石板都被人们的脚板踏磨的油光发亮,无疑 是小城岁月的见证。
沱江跳岩,位于凤凰古城北门外沱江河道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旧时是东北向进出凤 凰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沱江跳岩清末曾被洪水冲坏。为方便百姓进出,乃在原址上游20米 处修一石墩木桥,也称“跳岩”。该“跳岩”全长100米。15个岩墩依次横列在沱江河床上。
•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以湖北宣恩、来凤,湖南龙山、永顺 一带为中心的武陵山区。这一地区山峦重叠、河流纵横的地 貌条件,使得土家人在选择居住和村落布局时讲究依山傍水, 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一个个的山寨。山寨多是依山而建于山 坡或山坳之中。
三、 聚落的布局
• 土家族的聚落布局,一般以聚族而居为基础,形成相对 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山寨。过去,一个土家族山寨,往往就是
总体来看,吊脚楼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最大特征在于: 利用上下的穿枋、支撑挑出走廊或房间,并使之垂悬于河道之上, 从而在视觉上形成独特且生动的河岸风景。
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 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 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郎德苗寨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 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软石铺的路

苗族在建房时,对发 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 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 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 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
苗族吊脚楼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 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 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 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 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 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 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西江千户苗寨—世界上最大的苗寨

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 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 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 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
一个姓氏的家庭居住,形成以姓氏命名的寨子。
• 因土家族聚落一 般都在起伏较大的山地 修建,建筑沿山体轮、 等高线呈阶梯状排布, •层叠而上,顺应自然。
土家族山寨
劳庄总体布局图
• 咸丰县的刘 家大院大概有20 户左右的人家, 大多数的房屋都 沿等高线或顺序 排开或前后高差 分布于山坡之上。
咸丰刘家大院
顶层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 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桥梁村张家大宅
张宅平面
堂屋 • 堂屋开敞、沟通神灵、留给鬼神自由进出、 天地之间本来就是神人鬼同住,并且能够彼此 沟通的,这是土家人最理想的宇宙格局和生存 状态。土家族人在住屋四周遍设神鬼之位,因 着土家族民间信仰 神灵众多,房屋内外无处 不有神灵。堂屋其实没有实际功能,只用来祭 拜、跳丧和节日的活动,平时只是堆放杂物。 现在,由于现代文明的介入,显得不是很和 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温、降水、 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湘西地区月平均气温表
光照条件较差,降雨日数较多,相对湿度较大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 而且炎热,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 物,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精致的栏杆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 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
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 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
长阳 石柱土家族自治区 石柱 五峰 恩施 (州)
彭水
沿河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 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 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第三部分:侗族吊脚楼
长阳 石柱土家族自治区 石柱 五峰 恩施 (州)
彭水
沿河
酉阳 湘西 (州)
印江 松桃 玉屏 麻阳 芷江 麻阳苗族自治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布依族 西江 靖州 绥宁
第四讲:武陵山区吊脚楼
背景知识
• 武陵山片区。
• 武陵山是绵延湖北、湖南、重 庆、贵州4省市,东西走向,长 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 1000米以上。 • 包括11个地(市、州)、71个 县(区、市),集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
民居——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 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地区。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 悬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
吊脚楼的结构形式,空间布局及其材料的选取等方面都与 当地的气候紧密结合,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 被现 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分布区气候特点
吊脚楼多分布 于湘西、鄂西、贵 州地区。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 润气候,具有明显 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气候温和,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四 季分明。 光照条件较差,降 雨日数较多,相对 湿度较大。

堂屋 •
木屋顶
瓦屋顶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屋顶,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 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屋柱
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 挑枋承担挑檐。 吊脚楼由于檐口出挑 较大,挑枋多为两层, 成为两重挑;上挑较 小, 称二挑,下挑较大承担檐口的主 要重量,称大挑。有些地区把两 重挑下面增加一个夹腰。上立短 柱称”吊起“

古代巴人 崇拜图腾。巴 人中的一支廪 君以虎为图腾, 对虎的崇拜, 使巴族的于、 剑、戈等器物 多铸刻虎形纹 饰。

虎钮淳于
巴渝舞是中 国古代最有影 响的战前舞, 即武舞。《左 传》载300 0年前“周武 王伐纣,巴师 勇锐,歌舞以 凌殷人。故曰: 武王伐纣前戈 后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