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eaec3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8.png)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1. 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而礼仪则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礼仪也有明显区别。
本文将对中西方礼仪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2. 中西方礼仪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1 中式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敬畏他人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
家庭、长辈及社会地位都赋予了人们特定的角色和责任。
例如,在宴会上,主人需要招待客人并保证其舒适;长辈需要受到特殊尊敬。
2.2 西式礼仪相比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维,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体权利和个性表达。
西方礼仪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独立。
在社交场合上,友善、直接且坦率地表达意见被认为是受欢迎的行为。
3. 社交场合中的差异3.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通常以握手、鞠躬等方式表达问候。
而在西方,握手已成为普遍的问候方式,但在特定场合会使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
3.2 言辞和声音中文是一种尊敬他人的语言,通常使用比较委婉、客气的措辞。
相反,在英语中,直接、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更有效和高效的沟通。
3.3 餐桌礼仪中国和西方各有其自己独特的餐桌礼仪。
例如,在中国餐桌上,主人更注重对客人的照顾和关心;而在西方,个人空间和隐私权被尊重。
4.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4.1 中式礼仪背后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礼仪注重家族和社会秩序。
服从权威、保持谦虚谨慎且避免直接冲突被视为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必要的行为准则。
4.2 西式礼仪背后的文化思想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自由、独立和平等。
西方的礼仪更注重尊重对方的个人权利和表达个性。
5. 文化交流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5.1 学习与融合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对方的礼仪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双方之间更好地沟通和融洽相处。
5.2 常见误解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或对他人文化产生偏见,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应保持开放心态,尽量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
6. 结论中西方礼仪在根本原则、行为规范和背后文化思想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跨文化视角分析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跨文化视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a2d9f7bd64783e09122bdb.png)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跨文化视角分析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礼仪文化底蕴深厚。
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行为逐渐增多, 所涉及到的跨文化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受到地域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不同区域内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如何正视这些差异性, 是营造良好跨文化交际环境的重要因素。
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及社会风气道德品质都将通过礼仪文化展现出来。
同时礼仪也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其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思想认识最为直接的体现。
中西方礼仪文化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思想认识、不同行为习惯的影响而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对这些差异性的发现和研究是促成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的重要方法。
一、产生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礼仪文化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表现现象, 其形成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风俗习惯的重要表现。
因此, 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有很多,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价值观不同导致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我国礼仪文化的核心思想讲究的是万物和谐, 包括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物的和谐相处。
而西方价值观是倡导自由、解放天性, 思想较为开放, 强调自我是西方礼仪文化价值观所着重表现。
中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礼仪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 学派思想的不同导致礼仪文化差异在我国, 儒家思想一直是国家发展历程中所坚持的主流思想。
就礼仪文化而言, 儒家思想对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忠孝悌、礼仪、立信、廉耻是儒家思想所追捧和提倡的, 要求人们要注重伦理关系、依礼办事。
造就了中国人在进行礼仪交往过程中含蓄、委婉的处事方式。
但是西方国家却很不同, 在16世纪工人阶层掀起了精神、知识、文化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 来发泄对统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通过这次运动造就了西方人在礼仪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直接、高效的行事方式以及行为习惯。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7fc492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d.png)
浅谈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
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
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简而言之,仁意谓爱。
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
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
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
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 统治者-部长 ,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
"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
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提及教义,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
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c7213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6.png)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以及生活方式。
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
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一、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中西方的礼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使用握手作为主要的问候方式,同时伴有亲切的问候语,如“您好”、“最近怎么样”等。
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可能会拥抱,长辈与晚辈见面时,晚辈往往会主动向长辈鞠躬问好。
而在西方,亲吻脸颊和拥抱是常见的问候方式,尤其是在亲朋好友之间。
初次见面时,通常以握手表示友好,但握手的力度和时间相对较短。
在称呼方面,中国注重辈分和身份,使用诸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长辈,以表示尊敬。
在工作场合,会使用职位称呼,如“李经理”、“王主任”等。
而西方更倾向于直呼其名,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会使用“先生”、“女士”、“博士”等称呼。
交谈时的话题选择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交流中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家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个人情况,并且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
在西方,这些话题被认为是比较私人的,不太适合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谈论,他们更倾向于谈论天气、旅游、艺术、体育等相对轻松和公共的话题。
二、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通常使用筷子作为餐具,进餐时注重分享和热闹的氛围。
菜肴会摆在桌子中央,大家共同享用。
在座位安排上,长辈或尊贵的客人通常坐在主位。
敬酒是常见的礼仪,通过敬酒来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
西方则以刀叉为主要餐具,实行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
用餐时,一般从外向内依次使用餐具。
座位安排也有一定的讲究,男女主人会分别坐在餐桌的两端,贵宾坐在主人的右侧。
在西餐中,喝酒一般不劝酒,而是根据个人意愿适量饮用。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ae61d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5.png)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f00a9f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0.png)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浅谈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礼仪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a87cb89d0d233d4b14e6911.png)
浅谈东西方礼仪的差异东方礼仪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
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礼仪文化。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总体而言,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
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以下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1.日常寒暄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2.称谓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3.告别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4.夸奖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
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24a4b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e.png)
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商务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
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礼仪中的体现尤为显著。
下面将从交际礼仪、商务谈判、商务宴会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交际礼仪在交际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 交际方式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直接、主动的沟通方式,喜欢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喜欢与他人进行开放、坦率的对话交流。
而在中国,人们则注重礼貌、谨慎,善于含蓄表达自己的意见,注重面子和礼貌,通常不愿意直接拒绝他人的提议或要求。
2. 礼貌称呼在西方国家,人们在商务场合一般使用姓名直呼对方,较少使用敬语或尊称,认为直呼姓名更直接、更亲切。
而在中国,人们在商务场合更注重使用尊称或敬语,如“先生”、“女士”等,尤其是与长辈或上级的交往,更要注重称呼的礼貌和尊重。
3. 交际距离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生活,在交往时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靠近交谈,喜欢通过亲近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亲近和和谐,身体接触并不会被看作不礼貌。
二、商务谈判在西方国家,商务谈判注重效率和结果,注重逻辑和理性,喜欢直接陈述自己的诉求和要求,强调双方在谈判中的平等地位。
而在中国,商务谈判更注重人情关系,强调妥协和和谐,善于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通过交际手段化解矛盾。
2. 谈判风格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喜欢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妥协,善于通过灵活的方式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喜欢通过合作来获取共赢的局面。
3. 谈判技巧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逻辑辩证和说服力,善于通过事实和数据来说服对方,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磋商和妥协,善于通过委婉和圆滑的方式来达成共识,喜欢在谈判中展现自己的风度和涵养。
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6b09d88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c.png)
尽管两个节日在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强调了家庭团聚 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过圣诞节,尝试融入西 方文化特色;同时,西方人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学习并庆祝中国传 统节日。
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现象,不仅丰富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内涵,也有利于 促进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概述
餐桌礼仪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它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方 餐桌礼仪文化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礼仪、尊卑和等级制度。而西方的餐 桌礼仪文化则源于基督教传统,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和个性。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1、座位安排:在中国的宴席中,座位安排往往遵循严格的规则,如年长者、 尊贵者、主人等应坐在主要位置,而年轻人、卑位者、客人则坐在次要位置。在 西方,人们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因此座位安排相对灵活,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和礼仪规范,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友好和尊 重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建议方面,我们应增强跨文化意识,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要求。在 商务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理搭配,以促进交流 与合作。也可适当举办国际交流活动,提高国民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从而 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 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然而,无论哪种文化,餐桌礼仪都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尊 重和礼貌的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同时学习并欣赏不同文 化的独特之处。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浅析
餐桌礼仪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特征。本次演示将探讨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分析 这些差异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6f457cb83c4bb4cf6ecd156.png)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
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
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无形,但是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
每一种传统礼仪原则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可以说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1。
“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
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哲学一直把“天人合一”视做一切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人们不思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其自然,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于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信、惧怕和崇拜,使人们不得不力求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2。
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20b6442e3f5727a5e9621a.png)
能会 引起误会 , 导致交际无法进行 , 因此 , “ 晚上好’ 可 以了。打招呼的 目的, 僦 并不 用 , 是在商务往来 一般不 使用 , 中吻 但 其 在 中西礼 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 , 我们 是 为 了要 跟 对 方 有 进 一 步 的 交 往 , 不 过 手 礼是流行 于欧美上流 社会异 性之 间的 只
养 程 度 高低 的 重 要 标 志 。 招 呼 语 的表 达 下, 在 握手的时机 、 握手的形式、 握手 的要领 “ 人 ”而 称 呼 他 人 时 则 习 惯 称 “ ” 在 鄙 , 您 , 上 , 国 人 大 多 使 用“ 中 吃饭 了 吗 ? 你 干 什 及 握 手 的禁 忌 基 本 相 同 , 最 大 区别 在 于 西 方称 呼对 方 时不分“ ” 你 ”都 是 ‘ 其 您 和“ , 么 去 ? 今 天 不 用 上 班 呀 ?W- 及 个 人 生 握手时伸 手顺序 的不 同。 ‘ ’ 涉 从握手礼的实施 yu 或 者“ o” 阁下 ” 在 我 国 , 们 习惯 称 呼 。 人
七 、 合模拟实 验阶段 , 综 熟练地 掌握从业 主要 参考文献 :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2dd5e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f.png)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礼仪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行为上,还涉及到商务、宴会等各个方面。
了解并尊重彼此的礼仪文化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礼貌与尊重中西方对待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长辈、上级和年长者都要表示敬意。
然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独立与平等,人们在交流中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西方人会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人。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更注重尊重他人的面子和尊严,往往会回避直接的争执和冲突,更多地采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2.礼节与仪式中西方的社交礼节和仪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自由和自发,往往形式较为简单。
比如,西方人会在宴会上自由交谈,非正式的举止也比较普遍。
而中国传统的宴会礼仪非常严肃,人们需遵循固定的规则和程序,还有特定的座次安排和酒令等。
中国人也更喜欢通过宴请客人来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3.应酬与商务礼仪中西方在商务交往方面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商务交流更注重效率和实用性,谈判和商业决策往往会快速进行。
西方人更加直接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通过问问题和辩论来达到共识。
而中国文化中,商务谈判更侧重于建立人际关系和信任,人们会花更多时间进行洽谈和了解对方的意图。
此外,中国人在商务交往中更重视面子和人际关系的维护,会尽量避免公开拒绝对方的要求或提议。
4.礼物与慷慨在中西方礼仪文化中,对待礼物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礼物的价值和选择都很重要。
特别是在重大场合如婚庆和节日,人们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
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虽然送礼也表示尊重和感谢,但更注重礼物的意义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看重礼物的心意,而不一定在乎其价值。
总结起来,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在社交、商务和日常交往中体现得很明显。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7fd368fa417866fb94a8ecf.png)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语言差异1)打招呼中国人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一种礼貌,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
例如:“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方式却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
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通常招呼道:“Hello!”按时间来分就是“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2)称谓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
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
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
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闲话)。
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告别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对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你们请回吧”“请留步”等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See you later!”“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
![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05c684d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4.png)
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之一就是礼仪。
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礼仪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以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为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差异。
1. 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礼仪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双手合十或鞠躬来表示尊敬和问候,如在见到长辈或上级时。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握手或亲吻对方的脸颊来表示问候。
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间对待亲近关系的不同态度。
2. 餐桌礼仪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使用筷子来吃饭,而在西方国家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此外,中国人在用餐时往往会发出声音,这被认为是对饭菜的赞赏。
而在西方国家,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发出声音。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对待饮食和社交的不同态度。
3. 礼物交换在礼物交换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送礼物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很多场合,如生日、结婚等,人们都会送礼物来祝贺对方。
而在西方国家,礼物的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礼物的用心和祝福。
此外,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在收到礼物后立即打开并感谢送礼者。
4. 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会比较保守和谨慎,不会过于亲密或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交流。
另外,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会主动为对方倒酒,而在西方国家,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干涉对方自由的表现。
5. 服装礼仪在服装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正式场合通常会穿着传统的礼服,如旗袍或中山装。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化,在正式场合中通常会穿着西装或正式礼服。
此外,中国人在穿着上更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对身份的尊重,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审美和时尚。
总结起来,中西方的礼仪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礼仪习惯是建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95c6d7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7.png)
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具有科学 依据,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 明数字"13"会导致不好的事情。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数字 "13",不要过度解读和迷信
A
在中国文化中,数字"4"和"7"也被
认为是不吉利的,因为它们与死亡
有关。这种观念可能源于传统文化
和迷信,但同样需要理性看待,不
要过度解读和迷信
B
总之,数字"13"和"4"和"7"等数字
在西方,人们通常直呼对方的姓名,而在中国,年长者通常会称呼年轻人为"小+姓氏"表示亲切。在西
2
方社会,人们注重个人的独立和个性,习惯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以展现彼此之间的平等和独立。例 如,在商务场合或者是在朋友之间的交流中,人们会直接使用对方的姓名或者昵称进行交流。这种称
呼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一种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人们非常重视隐 私和个人空间。他们认为隐私 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应该得 到尊重和保护。因此,他们通 常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打听他们 的私人信息,如年龄、收入、 婚姻状况等。这些信息被视为 个人隐私,应该受到保护和尊 重
而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习惯却 有些不同。在中国,人们往往 更加注重集体和他人对自己的 关注和关心。当有人问及他们 的私人信息,他们通常会认为 是关心和友好的表现,而不是 侵犯隐私。在中国文化中,人 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非常重 要的,打听私人信息也有助于 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建立更 紧密的关系
这不仅是一种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一起用餐的人的一种尊重
首先,餐桌上通常会先上汤
西方的汤一般比较浓稠,口感丰富,尤其是对于寒冷的天气,一碗热汤能够让人们感到温 暖舒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e83d7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e.png)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中西方文化虽然都源于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众多因素造成了很多差异。
其中,礼仪文化尤为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从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入手,从家庭、聚会、商务、宗教、婚礼、葬礼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家庭礼仪差异1. 亲吻礼仪:在西方文化中,亲吻很常见,且种类繁多,例如挨家挨户亲吻长辈、亲吻朋友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亲吻礼仪并不普遍,更多的是看到人就伸出手或拱拱手表示敬意。
2. 用餐礼仪: 中西方家庭的用餐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在西方家庭中,用餐通常不需要了解各种大小规矩,但讲究的是道德礼仪,如不能说话或接电话。
而中国家庭则注重家风和传统文化,如夫妻相对坐、年长者坐中间等等。
3. 招待方式:中西方受文化影响,喜欢展现对客人的热情好客。
在中国,主人会尽情招待客人,尤其是在餐桌上,主人还会不断放菜、劝酒。
而在西方,招待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如上菜、替客人倒酒等等。
二、聚会礼仪差异1. 问候方式:在西方,问好语通常是“你好”或“Hello”,而中国则通常是直接称呼名字。
虽然“你好”在中国也常用,但是有时也需要加上对方的名称,以显示亲切和优雅。
2. 礼物文化:在西方,送礼物不是不必要的,甚至在某些场合被视为必需品。
而中国礼物文化要对应上不同的场合,如婚礼、寿宴等,通常送些吉祥的东西,如鲜花、红包等。
3. 热情表达:在西方,人们很注意面子,并常常笑口常开。
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真实性和内心感受,不会轻易笑个不停,甚至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商务礼仪差异1. 礼仪文化:在中西方商务礼仪中,代表团之间一定存在一定量级的礼仪之争。
在任何类型的商务体系内,个人礼仪至关重要。
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之处,某些文化认为礼仪的显露和直接关系是商务交流和业务成功的一项关键要素。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dbc444a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4e.png)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中西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礼仪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b2da6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3.png)
中西礼仪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拥有各自独特而丰富的礼仪体系,其背后反映了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
本文将探讨中西礼仪的文化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仪行为。
一、沟通方式在中西方的沟通方式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使用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注重含蓄和委婉。
比如,当受邀参加宴会时,中方人士通常会谦虚地推辞几次,然后才会接受邀请。
这表明了中方文化中尊重他人的特点。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他们更习惯在沟通中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面对邀请时,西方人士可能会更直接地回答是或否,并以自己的真实意见作为基准。
二、礼貌与尊重中西方文化在对待礼貌和尊重的态度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比如,儿童需要向长辈鞠躬致意,晚辈需要服从父母的安排,员工需要尊重上级的意见。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自主权和平等观念更受重视。
尽管也有尊重长辈和上级的传统,但个人的意见和决策更加受到鼓励和重视。
人们更注重平等和自由的表达,注重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三、宴会礼仪中西方的宴会礼仪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用餐礼仪通常注重自由和随意。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座位,自己夹取食物,用餐时可以随意交谈和享用美食。
而在中国文化中,宴会礼仪更加注重团结和尊重。
主人会根据宾客的地位和身份安排座位,尊重长者和贵宾,并在宴会上表达自己的热情款待。
在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注意礼貌用餐的规范。
四、服装礼仪中西方文化对于服装礼仪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化。
在正式场合,人们可能会根据个人风格选择服装,以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正式场合普遍更加注重传统和整齐的穿着。
比如,在婚礼、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人们会穿着正式的礼服,以展示对场合的尊重与仪态。
综上所述,中西礼仪的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尊重并理解他人文化差异是增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扎仪文化茬异探析吴爱宁(西安石油大学外语教研室,西安710065)【摘要】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
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8一0043一03一、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
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
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r0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
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
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札,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
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
一个英语词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
在称呼问题上,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
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
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
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2、见面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于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甚至搂着别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深感厌恶,认为他过于亲密,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不真。
中国人见面经常问“你吃了吗?去哪了?干什么去?”,西方人对此非常困惑。
有时甚至愤怒,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事3、宴客礼仪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
主人一般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
中国人则会主动倒茶或拿饮料,且要不断加茶,西方人以喝完为礼貌,面对主人不断加茶,往往不知所措。
殊不知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客人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4、禁忌习俗差异;在西方,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婚姻、恋爱等都是大忌,隐私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中国,这些却是经常交谈的话题,人们不会感到不快或反感:登门拜访一般是先应预约,突然造访是社交禁忌。
应邀吃饭,英语国家客人以准时或晚到几分钟为礼貌,提前到达则不仅为失礼也会让女主人措手不及。
中国人习惯提前几分钟到达以示尊敬:西方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他们的救世主耶稣于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13的恐惧和禁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设法避开13,宴客避免13人同坐一桌。
门牌、房间号、楼房避免标号13。
但在汉语文化里,“十三”却集“美恶于一身”,它既表示“爱抚,亲昵”,又表示“鄙视,轻视”。
中国人最忌讳的数字是“四”,因为它与“死”同音。
’j、女士优先礼仪。
女士优先在西方和国际交往场合仍是广泛遵循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无视这一原则是严重的失礼行为。
在正式交际场合中,男女首次相识是否握手要由女士决定(除非男士地位极高或年龄极大),在室内握手时,除女主人外,其他女士一般不起立。
现代交际场合中“女士优先”的礼仪还有诸如进出门让女士先行,上下电梯、汽车或进出门。
男子主动为女士开门等。
对于西方人的这种女士优先礼仪中国人很不习惯。
中国人的两条优先原则是老、弱、病、残、孕优先和上级、长辈、贵宾优先:中国人之间没有女士优先的礼俗,相见是否握手要由上级或长者决定,在室内握手时,女士也必须起立:2007.8理两手纠固 万方数据二、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
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一F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
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无形,但是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
每一种传统礼仪原则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可以说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1、“天人合一”争“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
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哲学一直把“天人合一”视做一切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人们不思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其自然,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由于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信、惧怕和崇拜,使人们不得不力求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群体去适应自然,认为人只有回归自然,将自我融人群体和自然之中,生命才有意义,人与自然才能达成“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必然会导致群够莲)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一生为赎罪而奋斗,致力于改造自然,将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认为人处在支配、征服自然的位置,解决人生问题强调个人作用。
人们应该不断地去应付自然的挑战。
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人只有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发展: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西方人充分相信个人的能力。
认为个人不必依赖群体也能战胜自然,这种“天人两分”的思想势必导致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2、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而是群体网络上的一分子。
为了保持和谐的群体不至于分解离散,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例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等级尊卑,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
在以群体主义为取向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谦卑或其衍生物“卑已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的。
“礼”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长者和有地位者、懂得礼让,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
比如见了老人打招呼时应称“老先生”、“老师傅”、“老大娘”、“老大爷”等,见了有职位的人打招呼要称其职位以示尊敬。
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中国人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
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
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
这些交际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
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使每个人习惯的透明生活,同样也形成团丝堕量型!塑::!了要求别人也透明的习惯。
这样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常要受到周围无数有关无关、有形无形事物的制约,根本无所谓“隐私权”可言,个人的独立意识只是—个空虚的概念。
西方人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
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freedom),崇尚平等(equality),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打招呼、称谓行为模式中,还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分客气和礼貌,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对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自由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必须遵守。
隐私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可以保护个人自主,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
西方人的隐私意识很强,例如与人交谈中人们忌谈个人的年龄或疾病,这样做是为了在社会群体中保持一种健康、年轻、完美的形象。
作为一种隐私,人们回避个人的财产或收入这类话题,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竞争。
3、宗教信仰的影响: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皇权胜于神权,没有一种宗教占统治地位,我国就总体而言,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因此中国礼仪没有宗教色彩:然丽在西方,基督教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就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成为西方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如今,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多数人都信奉基督教,仅美国基督教堂就多达四万多所。
在西方历史上还曾多次爆发过影响深远的宗教战争,因此西方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西方女士优先礼仪受基督教文明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为高尚情操的影响=对基督教徒(天主教与东正教)来说,圣母玛丽亚树立了尊贵贞洁的形象,受到了普遍的尊敬。
基督教文明尊崇玛丽亚为圣母,对心爱的女性像上帝一样顶礼膜拜,即使西方国家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的中世纪时期,骑士的传统也是以保护女性为己任。